第二部分

關燈
,佩上飾。

    楚語楚之白珩注:珩,佩上之橫者。

    玉藻曰:一命、再命幽衡,三命蔥衡。

    ○衡,佩上之衡也,其制珩上橫為組三,系于珩,系于中組者曰沖牙,系于左右組者曰璜,皆以玉。

    璜似半璧而小,亦謂之牙。

    系于中者觸牙而成聲,故曰沖牙。

    蠙珠琚瑀貫于珩之下,璜沖牙之上,故毛、韓、大戴皆曰:以納其閑。

    雲佩上玉者,謂此乃玉佩最上之玉也。

    統言曰佩玉,析言則珩居首,以玉為之。

    依玉藻所言,則當天子白玉珩,公矦山□玉珩,大夫水蒼玉珩,所謂三命蔥珩。

    士瑌玟,則以石。

    月令:春倉玉,夏赤玉,中央黃玉,秋白玉,冬□玉。

    ○凡所服玉,謂冠飾及所佩之珩璜,則又随時異色矣。

    從王行。

    所以節行止也。

    依韻會所引訂。

    從王行者,會意。

    所以節行止也者,謂珩所以節行止。

    故字從玉行,發明會意之恉也。

    周語改玉改行注:玉,佩玉,所以節行步也。

    此字行亦聲。

    戸庚切。

    古音在十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一卷□玉部 玦jué 注解:玉佩也。

    九歌注曰:玦,玉佩也。

    先王所以命臣之瑞,故與環卽還,與玦卽去也。

    白虎通曰:君子能決斷則佩玦。

    韋昭曰:玦如環而缺。

    從王夬聲。

    古穴切。

    古音在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一卷□玉部 珥ěr 注解:瑱也。

    戰國策:孟嘗君進五珥,以請立後。

    李斯上書曰: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從王耳,耳亦聲。

    仍吏切。

    一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一卷□玉部 瑱tiàn 注解:□玉充耳也。

    詩毛傳曰:瑱,塞耳也。

    又曰:充耳謂之瑱。

    天子玉瑱,諸矦以石。

    按瑱不皆以玉,許專雲以玉者,為其字之從玉也。

    凡字從某為某之屬,許君必言其故。

    從王眞聲。

    佗甸切。

    十二部。

    《詩》曰:“玉之瑱兮。

    ”墉君子偕老文,今詩兮作也。

    女部又引邦之媛兮,可知此篇也字古皆作兮。

    孫毓詩評亦引玉之瑱兮。

    □,瑱或從耳。

    考工記注引左傳:縳一如瑱。

    釋文曰:瑱本或作□,耳形眞聲。

    不入耳部者,為其同字異處,且難定其正體或體。

    凡附見之例□此。

    〖注〗《詩□墉風□君子偕老》。

     路徑:段注說文□第一卷□玉部 琫běng 注解:佩刀上飾也。

    小雅鞞琫有珌傳:鞞,容刀鞞也。

    琫,上飾。

    珌,下飾。

    大雅鞞琫容刀傳:下曰鞞,上曰琫。

    戴先生疑瞻彼洛矣之珌下飾,當為鞞下飾。

    珌,文飾皃。

    有珌與首章有奭句法同。

    說文訓鞞為刀室,誤也。

    玉裁按:鞞之言裨也,刀室所以裨護刀者,漢人曰削,俗作鞘。

    琫之言奉也,奉俗作捧,刀本曰環,人所捧握也,其飾曰琫。

    珌之言畢也,刀室之末,其飾曰珌,古文作□。

    傳雲:鞞,容刀鞞也,謂刀削。

    其雲琫上飾,珌下飾者,上下自全刀言之,琫在鞞上,鞞在琫下,珌在鞞末。

    公劉詩不言珌,故雲下曰鞞,舉鞞以該珌。

    鞞琫有珌,言鞞琫而又加珌也。

    王莽傳:玚琫玚珌。

    孟康曰:佩刀之飾,上曰琫,下曰珌。

    若劉熙釋名曰:室口之節曰琫。

    琫,捧也,捧束口也。

    下末之節曰琕。

    琕,卑也,下末之言也,琕卽鞞之訛。

    劉意自一鞘言之,故雖襲毛上曰琫,下曰鞞之雲,而大非毛意。

    至杜預本之注左傳雲:鞞,佩刀削上飾。

    鞛,下飾。

    又互訛上下字矣。

    凡訓诂必考其源流得失者,舉視此。

    許雲佩刀上飾,用毛說,謂一刀之上,非一削之上也。

    凡刀劎以手所執為上。

    刀謂之穎,亦曰環。

    書刀謂之拊,劎謂之镡。

    天子以玉,諸矦以金。

    毛傳曰:天子玉琫而珧珌,諸矦璗琫而璆珌,大夫鐐琫而镠珌,士珕琫而珕珌。

    天子以玉,故其字從玉。

    從王奉聲。

    邊孔切。

    九部。

    左傳作鞛,咅奉合音,如棓字亦咅聲之比。

     路徑:段注說文□第一卷□玉部 珌bìp14上 注解:佩刀下飾,天子以玉。

    毛傳雲:天子以珧。

    說文珧字下亦雲:天子珧珌。

    此當雲:天子以珧,諸矦以玉。

    淺人妄竄改之。

    從王必聲。

    卑吉切。

    十二部。

    □,古文珌。

    各本無。

    玉篇曰:珌,古文作□。

    汗□、古文四聲韻皆曰:□見說文,今據補。

    必、畢古通用,同在十二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一卷□玉部 璏zhì 注解:劍鼻玉也。

    各本篆文皆誤,今正。

    王莽傳:美玉可以滅瘢,欲獻其璏。

    服虔曰:璏音衛。

    蘇林曰:剱鼻玉也。

    俗本脫玉字。

    初學記、蓺文類聚引字林:剱鼻謂之璏。

    亦脫玉字。

    從王彘聲。

    直例切。

    十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一卷□玉部 瑵zhǎo 注解:車蓋玉瑵。

    司馬彪輿服志曰:乘輿金根,安車,立車,羽葢華蚤。

    劉昭注:徐廣雲:翠羽葢黃裡,所謂黃屋車也。

    金華斿橑末有二十八枚,卽葢弓也。

    又張衡東京賦:羽葢威甤,葩瑵曲莖。

    薛綜注曰:羽葢,以翠羽覆車葢也。

    威甤、羽貌、葩瑵,悉以金作華形,莖皆低曲。

    蔡邕獨斷雲:凡乘輿車皆羽葢金華爪。

    爪與瑵同。

    又王莽傳曰:造華葢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

    師古曰:瑵讀曰爪。

    玉裁按:瑵蚤爪三字一也。

    皆謂葢橑末。

    說文指爪字作□,當雲車葢玉□也。

    瑵、□疊韻。

    他家雲華瑵金瑵者,謂金華飾之。

    許雲玉瑵者,謂玉飾之,故字從玉也。

    從王蚤聲。

    側絞切。

    古音在三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一卷□玉部 瑑zhuànp14下 注解:圭璧上起兆瑑也。

    周禮先鄭注雲:瑑,有圻卾瑑起也。

    後鄭雲:瑑,文飾也。

    許雲:起兆瑑。

    與先鄭說合。

    兆者,垗也。

    營域之象。

    先鄭所謂垠堮也。

    大圭不瑑者,以素為貴也。

    從王彖聲。

    彖聲,依韻會所引锴本。

    今锴本亦作篆省聲,又淺人改之也。

    直戀切。

    十四部。

    《周禮》曰:“瑑圭璧。

    ”典瑞曰:瑑圭璋璧琮。

    疑此有脫誤。

     路徑:段注說文□第一卷□玉部] 珇zǔ 注解:琮玉之瑑。

    玉人:驵琮五寸,宗後以為權。

    驵琮七寸,天子以為權。

    ○驵讀為組,以組系之,因名焉。

    許作珇。

    葢杜子春讀故書之驵為珇,鄭所不從,不載其說者也。

    記又雲:瑑琮八寸。

    則驵琮非謂瑑明矣。

    似讀驵為珇,訓琮玉之瑑,失之。

    方言曰:珇,好也,美也。

    許意謂兆瑑之美曰珇。

    從王且聲。

    則古切。

    五部。

     路徑:段注說文□第一卷□玉部 □qí 注解:弁飾也,往往冒玉也。

    上也字依詩音義補。

    弁師曰:王之皮弁會五采玉琪。

    鄭司農雲:故書會作□。

    □讀如馬會之會,謂以五采束發也。

    琪讀如綦車毂之綦。

    按許謂以玉飾弁曰琪,與司農說同。

    後鄭則易琪為綦,綦,結也。

    皮弁之縫中每貫結五采玉以為飾,謂之綦,葢後鄭謂經琪字乃玉名,故易為綦字。

    曹風:其弁伊骐。

    箋亦雲骐當作綦,自用其周禮說也。

    許同先鄭說。

    往往,歴歴也。

    鄭雲皪皪而處是也。

    從王綦聲。

    渠之切。

    一部。

    璂,□或從基。

     路徑:段注說文□第一卷□玉部 璪zǎo 注解:玉飾,如水藻之文。

    謂雕飾玉之文。

    璪、藻疊韻。

    從王喿聲。

    子晧切。

    二部。

    《虞書》曰:“璪火粉米。

    ”古文尚書咎繇谟文。

    按虞書璪字,衣之文也,當從衣,而從玉者,假借也。

    衣文、玉文皆如水藻,聲義皆同,故相假借,非衣上為玉文也。

    凡說文有引經言假借者例此。

    禮經文采之訓,古文多用缫字,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