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關燈
第一三部 三sān 注解:數名。

    天地人之道也。

    陳煥曰:數者,易數也。

    三兼陰陽之數言。

    一下曰道立于一,二下曰地之數,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

    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此釋三之義,下釋三之形,故以于文二字别言之。

    于文一耦二為三,成數也。

    此依韻會所引,韻會多據锴本,今锴本又非舊矣。

    耦,各本作偶,今正。

    二下曰從一耦一,以一俪一也。

    此曰一耦二為三,以一俪二也。

    今又皆脫一字。

    三書而三才之道在焉,故謂之成數。

    又字下曰:手之列多,略不過三。

    凡三之屬皆從三。

    稣甘切。

    古音在七部。

    弎,古文三。

     文一 重一 第一王部 王wángp9下 注解:天下所歸往也。

    見白虎通。

    王、往疊韻。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

    ”見春秋□露。

    引之說字形也。

    韋昭注國語曰:參,三也。

    孔子曰:“一貫三為王。

    ”又引孔子語證董說。

    凡王之屬皆從王。

    雨方切。

    十部。

    □,古文王。

     閏rùn 注解:餘分之月,五歲再閏也。

    戴先生原象曰:日循黃道右旋,邪絡乎赤道而南北,凡三百六十五日。

    小餘不滿四分日之一,日發斂一終,月道邪交乎黃道,凡二十七日。

    小餘過日之半,月逡其道一終,日月之會,凡二十九日。

    小餘過日之半以起朔,十二朔凡三百五十四日,有奇分而近。

    歲終積其差數置閏月,然後時序之從乎日行發斂者以正。

    故堯典曰: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正四時成歲,言六日者舉成數。

    玉裁按:五歲再閏而無餘日。

    告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閏月居門中,從王在門中。

    周禮:閏月王居門中,終月也。

    此說字形也。

    周禮大史:閏月诏王居門終月。

    注謂:路,寝門也。

    鄭司農雲:月令十二月分在靑陽、明堂、緫章、□堂左右之位,惟閏月無所居,居于門,故于文,王在門謂之閏。

    玉藻:天子□端而朝日于東門之外,聽朔于南門之外,閏月則□門左扉,立于其中。

    玉裁按:古路寝、明堂、大廟,異名而實一也,當雲告朔之禮,天子居明堂。

    如順切。

    十三部。

    〖注〗再,兩次。

    □,古文閏。

     皇huáng 注解:大也。

    見詩毛傳。

    從自王。

    依韻會補王字。

    自,始也。

    始王者,三皇。

    王,各本訛皇,今正。

    先鄭注周禮雲:四類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鹹祀之。

    尚書大傳:燧人為燧皇,伏羲為羲皇,神農為農皇。

    谯周說同。

    白虎通曰:三皇者何,伏羲、神農、燧人。

    則改燧人居第三,恐非舊也。

    鄭依春秋緯,伏羲、女娲、神農為三皇。

    皇甫谧說同。

    大君也。

    始王天下,是大君也,故号之曰皇,因以為凡大之稱。

    此說字形會意之恉,幷字義訓大之所由來也。

    皇本大君,因之凡大皆曰皇,假借之法準此矣。

    自,讀若鼻。

    自下曰鼻也,則自鼻二字為轉注。

    此曰自讀若鼻,言皇字所從之自讀若鼻,其音同也。

    今俗□始生子為鼻子,是。

    楊氏雄方言曰:鼻,始也。

    嘼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

    許謂始生子為鼻子,字本作鼻,今俗乃以自字為之,徑作自子。

    此可知自與鼻不但義同,而且音同,相假借也。

    今俗,謂漢時也。

    铉本無作字,誤。

    锴本有,新刻□之。

    胡光切。

    十部。

     文三 重一 第一玉部 玉yùp10上 注解:石之美有五德者。

    者字新補。

    潤澤□溫,仁之方也。

    □理自外,可□知中,義之方也。

    其聲舒揚,專□遠聞,專,锴作尃,音敷,布也。

    玉裁按:汲古閣毛氏刊铉本,初作專,後改作尃,非也。

    管子曰:叩之其音清抟徹遠,純而不殺。

    抟,古專壹字,今本作搏,葢非。

    此專謂專壹也。

    上雲舒揚矣,則不必更雲尃。

    智之方也。

    不桡而折,謂雖折而不撓。

    管子、孫卿皆作折而不硗。

    勇之方也。

    銳廉而不忮,忮,很也。

    絜之方也。

    絜取圜轉之義,凡度直曰度,圍度曰絜。

    管子、孫卿皆作廉而不刿行也。

    已上禮記聘義、管子水地、孫卿法行辭皆不同。

    象三玉之連。

    謂三也。

    丨,其貫也。

    貫謂如璧有紐,雜佩有組,聘圭有系,瑬有五采絲繩,荀偃以朱絲系玉二□之類。

    。

    凡玉之屬皆從玉。

    魚欲切。

    三部。

    □,古文玉。

    〖注〗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玉也。

    〖注〗□,□字之僞。

    又玊,朽玊。

     璙liáo 注解:玉也。

    謂玉名也。

    如毛傳凫山也、繹山也之例,不言山名也。

    古傳注多不言名。

    從王尞聲。

    洛箫切。

    二部。

     瓘guàn 注解:玉也。

    左氏傳:齊有陳瓘,字子玉。

    從王雚聲。

    工玩切。

    十四部。

    《春秋傳》曰:“瓘斝。

    ”左氏傳昭公十七年:禆竈曰:我用瓘斝玉瓒,鄭必不火。

    〖注〗竈字原作穴下黾。

    裨竈。

     璥jǐng 注解:玉也。

    從王敬聲。

    居領切。

    十一部。

     琠tiǎn 注解:玉也。

    從王典聲。

    多殄切。

    古音在十三部。

    玉篇曰:古文作□。

     □náo 注解:玉也。

    從王夒聲。

    讀若柔。

    耳尤切。

    三部。

     □lìp10下 注解:玉也。

    從王毄聲,讀若鬲。

    郞擊切。

    十六部。

     璠fán 注解:璠與,與,各本作玙。

    铉本有篆文玙字,雲說文阙載,依注所有增為十九文之一。

    锴本則張次立補之。

    考左傳釋文曰:玙,本又作與,音餘。

    此可證古本左傳、說文皆不從王。

    後人辄加篆文之玙,可勿補也。

    又各本作玙璠,今依太平禦覽所引作璠玙。

    法言亦作璠玙。

    魯之寶玉。

    左氏傳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陽虎将以與璠斂。

    今本左傳上與下璠,許君所據不同。

    從王番聲。

    附袁切。

    十四部。

    孔子曰:“美哉與璠。

    遠而望之,奂若也。

    文采之皃。

    禦覽作煥。

    近而視之,瑟若也。

    瑟同璱。

    一則理勝,謂奂若。

    二則孚勝。

    ”謂瑟若。

    此葢出逸論語,禦覽引正作逸論語。

     瑾jǐn 注解:瑾瑜,美玉也。

    左氏傳曰:瑾瑜匿瑕。

    山海經:黃帝乃取密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

    瑾瑜之玉為良。

    王逸注九章雲:瑾瑜,美玉也。

    從王堇聲。

    居隐切。

    十三部。

     瑜yú 注解:瑾瑜也。

    凡合二字成文,如瑾瑜、玟瑰之類,其義旣舉于上字,則下字例不複舉,俗本多亂之。

    此也字之上有美玉二字是。

    從王俞聲。

    羊朱切。

    古音在四部。

     玒hóng 注解:玉也。

    從王工聲。

    戸工切。

    九部。

     □lái 注解:□瓄,玉也。

    廣雅玉類有□瓄。

    按說解有瓄而無篆文瓄者,葢古隻用賣,後人加偏□。

    許君書或本說解内作賣,或說解内不妨從俗,而篆文則不錄也。

    從王來聲。

    落哀切。

    一部。

    瓄,曹憲音渎。

     瓊qióng 注解:亦玉也。

    亦各本作赤,非。

    說文時有言亦者,如李賢所引診亦視也,鳥部鸾亦神靈之精也之類。

    此上下文皆雲玉也,則瓊亦當為玉名。

    倘是赤玉,當廁璊、瑕二篆閑矣。

    離騷曰:折瓊枝以為羞。

    廣雅玉類首瓊支。

    此瓊為玉名之證也。

    唐人陸德明、張守節皆引作赤玉,則其誤已久。

    詩瓊琚、瓊瑤、瓊華、瓊瑩、瓊英、瓊瑰,毛傳雲:瓊,玉之美者也。

    葢瓊支為玉之最美者,故廣雅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