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關燈
,葢漢制也。

    此書之例,當是不書其字,但書上諱,二字。

    書其字則非諱也。

    今本有篆文者,後人補之。

    不書故其诂訓形聲俱不言。

    假令補之,則曰祜福也,從示古聲。

    祜訓福,則當與祿禠等為類,而列于首者,尊君也。

    古音第五部。

     禮lǐ 注解:□也。

    見禮記祭義、周易序卦傳。

    □,足所依也。

    引伸之凡所依皆曰□,此假借之法。

    屦,□也。

    禮,□也。

    □同而義不同。

    所□事神緻福也。

    從示,從□。

    禮有五經,莫重于祭,故禮字從示。

    豐者,行禮之器。

    □亦聲。

    靈啟切。

    十五部。

    □,古文禮。

     禧xī 注解:禮吉也。

    行禮獲吉也。

    釋诂曰:禧,福也。

    從示喜聲。

    許其切。

    一部。

     禛zhēn 注解:□眞受福也。

    從示眞聲。

    此亦當雲從示,從眞,眞亦聲。

    不言者省也。

    聲與義同原,故龤聲之偏□多與字義相近,此會意、形聲□兼之字緻多也。

    說文或偁其會意,略其形聲。

    或偁其形聲,略其會意。

    雖則渻文,實欲互見。

    不知此則聲與義隔,又或如宋人字說,隻有會意,别無形聲,其失誣誣矣。

    側鄰切。

    十二部。

     祿lùp3上 注解:福也。

    詩言福祿多不别。

    商頌五篇,□言福,三言祿,大恉不殊。

    釋诂,毛詩傳皆曰:祿,福也。

    此古義也。

    鄭旣醉箋始為分别之詞。

    從示彔聲。

    盧谷切。

    三部。

     禠sī 注解:福也。

    見釋诂。

    張衡東京賦曰:祈禠禳災。

    從示虒聲。

    息移切。

    字林弋爾反。

    十六部。

     祯zhēn 注解:祥也。

    從示貞聲。

    陟盈切。

    十一部。

     祥xiáng 注解:福也。

    凡統言則災亦謂之祥,析言則善者謂之祥。

    從示羊聲。

    似羊切。

    十部。

    铉本此下有一雲善三字,淺人所增。

    一書中此類不少。

     祉zhǐ 注解:福也。

    見釋诂。

    從示止聲。

    敕裡切。

    一部。

     福fú 注解:備也。

    祭統曰: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

    非世所謂福也。

    福者,備也。

    備者,百順之名也。

    無所不順者之謂備。

    按福備古音皆在第一部,疊韻也。

    铉本作祜也,非。

    祜正世所謂福也。

    從示畐聲。

    方六切。

    古音在一部。

     佑yòu 注解:助也。

    古隻作右。

    從示右聲。

    于救切。

    古音在一部。

     祺qí 注解:吉也。

    周頌曰:維周之祺。

    釋言曰:祺,祥也。

    祺,吉也。

    從示其聲。

    渠之切。

    一部。

    禥,籒文從基。

    基聲也。

    古其基通用,如尚書丕丕基,伏生作□其是也。

     祗zhī 注解:敬也。

    見釋诂。

    從示氐聲。

    旨夷切。

    古音凡氐聲字在第十五部,凡氏聲字在第十六部。

    此廣韻祇入五支,祗入六脂所由分也。

    铉所據唐韻:祗,旨移切。

    是孫愐祗入五支,遠遜于宋廣韻所改定矣。

    經典釋文于商頌上帝是祗諸時反,則又□入七之。

    于孔子閑居諸夷反,則固不誤。

    此等學者所當審定畫一也。

     禔zhī 注解:安也。

    本安下有福,今依李善文□注。

    從示是聲。

    司馬貞引說文市支反。

    此說文音隐所載也。

    唐韻切同。

    十六部。

    《易》曰:“禔旣平。

    ”市支切。

    周易坎九五:祇旣平。

    釋文曰:祇,京作禔。

    按許自序所偁易孟氏,京房受易焦延壽,延壽嘗從孟喜問易。

    虞翻自言臣高祖光,曾祖成,祖鳳父歆,皆治孟氏易,至臣五世。

    翻注此爻雲:祇,安也。

    然則孟易作禔訓安甚明。

    翻本作祇,謂祇卽禔之假借,與何人斯鄭箋正同。

    氏,是同在第十六部,得相假借。

     神shén 注解: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天、神、引三字同在古音第十二部。

    從示□聲。

    食鄰切。

     祇qí 注解: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地祇提三字同在古音第十六部。

    地本在十七部,而多轉入十六部用。

    從示氏聲。

    巨支切。

    古音十六部。

    凡假借必取諸同部,如周易無祇悔,釋文雲:祇,辭也。

    馬同,音之是反。

    此讀祇為語辭,适也。

    五經文字。

    廣韻作隻者是也,又雲:鄭雲病也。

    此讀祇為疧,與何人斯同也。

    又雲:王肅作禔,時支反。

    陸雲安也。

    九家本作□字,音支。

    韓伯祁支反,雲大也。

    音讀皆在第十六部。

    通志堂刻作無祗悔,則誤。

    〇又祇旣平,唐石經作隻。

    釋文雲:京作禔,說文同,音支。

    又上支反,安也。

    其讀亦皆在十六部。

    又雲:鄭雲當為坻小□也。

    此則改為第十五部字。

    古人雲當為者皆是改其形誤之字。

    雲當為者,以音近之字易之。

    雲讀如者,以同音之字拟之。

    此雲當為,則鄭謂祇為字之誤也。

    〇五經文字衣部曰:隻,止移切,适也。

    廣韻五支曰:隻,章移切,适也。

    唐石經:隻旣平。

    左傳:隻,見疏也。

    詩:隻攪我心。

    詩、論語亦隻以異,字皆從衣,正用張參字□。

    而張參以前顔師古注窦嬰傳曰:隻,适也,音支,其字從衣。

    豈師古太宗朝刊定經籍皆用此說欤。

    宋類篇則隻祇皆雲适也,不畫一。

    韻會則從示之祇訓适也。

    近日經典訓适者皆不從衣,與唐不合。

     秘mìp3下 注解:神也。

    魯頌閟宮有侐箋曰:閟,神也。

    此謂假借閟為秘也。

    從示必聲。

    兵媚切。

    古音在第十二部。

    質栉韻。

     齋zhāi 注解:戒絜也。

    祭統曰:齋之為言齊也,齊不齊以緻齊者也。

    齋戒或析言,如七日戒,三日齋是。

    此以戒訓齋者,統言則不别也。

    從示,齊省聲。

    謂減□之二畫,使其字不□重也。

    凡字有不知省聲,則昧其形聲者,如融蠅之類是。

    側皆切。

    十五部。

    □,籒文齋,從□省。

    凡籒文多□重。

     禋yīn 注解:絜祀也。

    韋昭注周語同。

    釋诂:禋,祭也。

    孫炎曰:潔敬之祭也。

    各本作潔,依玉篇作絜。

    一曰精意□享為禋。

    凡義有兩岐者,出一曰之例。

    山海經、韓非子、故訓傳皆然,但說文多有淺人疑其不備而竄入者。

    周語:内史過曰:精意以享,禋也。

    絜祀二字已苞之,何必更端偁引乎,舉此可以隅反。

    從示垔聲。

    于眞切。

    古音在十三部。

    尚書大傳以湮為禋。

    □,籒文從宀。

     祭jì 注解:祭祀也。

    統言則祭祀不别也。

    從示,□手持肉。

    此合三字會意也。

    子例切。

    十五部。

     祀sì 注解:祭無巳也。

    析言則祭無巳曰祀。

    從巳而釋為無巳,此如治曰亂,徂曰存,終則有始之義也。

    釋诂曰:祀,祭也。

    從示巳聲。

    詳裡切。

    一部。

    禩,祀或從異。

    周禮大宗伯、小祝注皆雲故書祀作禩。

    按禩字見于故書,是古文也。

    篆隸有祀無禩,是以漢儒杜子春、鄭司農不識,但雲當為祀,讀為祀,而不敢直言古文祀,葢其愼也。

    至許乃定為一字。

    至魏時乃入三體石經。

    古文巳聲、異聲同在一部,故異形而同字也。

     祡cháip4上 注解:燒柴尞乃祭天也。

    此從爾雅音義。

    尞各本作燎,非也。

    火部曰:尞祡祭天也。

    此曰祡尞祭天也,是為轉注冣較然者。

    柴與祡同此聲,故燒柴祭曰祡。

    釋天曰:祭天曰燔柴。

    祭法曰:燔柴于泰壇,祭天也。

    孝經說曰:封乎泰山,考績祡尞。

    郊特牲曰:天子适四方,先祡。

    注:所到必先燔柴,有事于上帝。

    從示此聲。

    仁皆切。

    十五部。

    凡此聲亦多轉入十六部。

    《虞書》曰:虞書當為唐書,說見七篇禾部。

    “至于岱宗,祡。

    ”許自序偁書孔氏,知古文尚書作祡,不從木作柴也。

    王制、郊特牲、大傳同。

    □,古文祡,從隋省。

    此葢壁中尚書作□也。

    旣偁古文尚書作祡矣,何以雲壁中作□也。

    凡漢人雲古文尚書者,猶言古本尚書,以别于夏矦、歐陽尚書,非其字皆倉颉古文也。

    儀禮有古文今文,亦猶言古本今本,非一皆倉颉古文,一皆隸書也。

    如此字壁中□作□,孔安國以今文讀之,知□卽小篆祡字,改從小篆作祡是。

    孔氏古文尚書出于壁中雲爾,不必皆仍壁中字形也。

    綴□于祡下者,猶周禮旣從杜子春易字,乃綴之雲故書作某也。

    隋聲古音在十七部,此聲古音在十六部,音轉冣近。

    □之為祡,猶玼瑳姕傞皆同字。

     禷lèi 注解:□事類祭天神。

    五經異義曰:今尚書夏矦、歐陽說:禷,祭天名也。

    以禷祭天者,以事類祭之。

    以事類祭之何,天位在南方,就南郊祭之是也。

    古尚書說非時祭天謂之禷,言以事類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