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如切,音閭。
【陸雲詩】樂奏聲哀,言發涕流。
唯願君子,德與福俱。
又葉力救切,音溜。
【博□詩】悠悠建平,皇澤未流。
朝選于衆,乃子之授。
濾 【巳集上】【水字部】 濾 【集韻】【正韻】良據切【韻會】良豫切,□音慮。
【玉篇】濾水也。
一曰洗也,澄也。
唐白行□有濾水羅賦。
【註】羅者,濾水具,用輕紗粗葛爲之。
滓在上,水在下,則水潔淨。
滵 【巳集上】【水字部】 滵 【廣韻】美必切【集韻】莫必切,□音密。
水流貌。
【張衡南都賦】玉膏滵溢流其隅。
浃 【巳集上】【水字部】 浹 【唐韻】子協切【集韻】卽協切,□音□。
【爾雅釋言】徹也。
【疏】謂潤澤浹洽,相霑徹也。
【前漢禮樂志】教化浹洽。
又周浹,猶周匝也。
【荀子君道篇】先王審禮,以旁皇周浹于天下。
又【左傳宣九年】浹辰之閒,楚克三都。
【註】浹辰,謂自子至亥,周匝十二日也。
【楚語】近不過浹日。
【註】浹日,謂從甲至癸也。
又通作挾。
【周禮天官】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
又【集韻】轄夾切,音洽。
浹渫,水貌。
【郭璞江賦】長波浹渫。
【註】浹渫,水滂溏也。
淺 【巳集上】【水字部】 淺 【唐韻】【正韻】七衍切【集韻】【韻會】此演切,□千上聲。
【說文】水不深也。
【詩邶風】就其淺矣。
又【荀子修身篇】少聞曰淺。
又虎皮也。
【詩大雅】鞹鞃淺幭。
【傳】淺,虎皮淺毛也。
又凡獸之淺毛者,皆曰淺。
【周禮春官】巾車鹿淺□。
【註】以夏鹿皮爲覆笭。
【疏】夏時鹿毛新生爲淺毛,故雲。
又【廣韻】則前切【集韻】將先切,□音箋。
與濺同。
淺淺,水疾流貌。
【楚辭九歌】石瀨兮淺淺。
又【集韻】在演切,音踐。
【古文尚書堯典】寅淺納日。
馬融讀。
今作餞。
又則旰切,音贊。
與灒同。
汙灑也。
又子賤切,音箭。
與濺同。
水激也。
【儀禮士虞禮註】槃以盛棄水,爲淺汙人也。
又與翦通。
【儀禮士喪禮】用疏布緇翦。
【註】翦,淺也。
漿 【巳集上】【水字部】 漿 〔古文〕□【唐韻】卽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良切,□音將。
【說文】本作將,酢漿也。
一曰水米汁相將也。
【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飮之物,三曰漿。
又□漿,水名。
【水經注】芍陂東注□漿水。
又寒漿,草名,葴也。
見【爾雅釋草】。
又【周禮註】蚌曰合漿,亦曰含漿。
澆 【巳集上】【水字部】 澆 【唐韻】古堯切【集韻】【韻會】【正韻】堅堯切,□音驍。
【說文】□也。
一曰薄也。
【後漢循吏傳】澆淳散樸。
又姓。
明總兵澆彧。
又【集韻】【類篇】□力交切,音聊。
水洄洑貌。
【王逸楚辭註】回波爲澆。
又【廣韻】【韻會】五弔切【集韻】倪弔切,□音顤。
人名。
寒浞子。
又【集韻】魚到切,音傲。
義同。
或作□。
浈 【巳集上】【水字部】 湞 【唐韻】陟盈切【集韻】知盈切,□音貞。
水名。
【說文】水出南海龍川,西入溱。
【前漢地理志】桂陽郡有湞陽縣。
又【廣韻】宅耕切【集韻】除耕切,□音橙。
又【集韻】虛庚切,音亨。
又癡貞切,音檉。
義□同。
又【集韻】抽庚切,音瞠。
水貌。
濁 【巳集上】【水字部】 濁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角切,音濯。
水名。
【說文】水出齊郡屬嬀山。
又【括地志】濁水,源出蒲州解縣東北平地。
又【水經注】濁水,上承雲陽縣東大黑泉。
又【水經注】南昌有濁水。
又水不淸也。
【詩邶風】涇以渭濁。
又星名。
【爾雅釋天】濁謂之畢。
【史記律書】濁者,觸也。
又姓。
【史記貨殖傳】濁氏連騎。
又【集韻】竹角切,音斲。
人名。
【史記孔子世家】主於子路妻兄顏濁鄒家。
又【韻補】葉昌六切,音逐。
【前漢潁川歌】潁水濁,灌氏族。
昹 【辰集上】【日字部】 昹 【金鏡】音藹。
星名。
又昶。
渘 【巳集上】【水字部】 渘 【玉篇】而舟切【集韻】而由切,□音柔。
水名。
測 【巳集上】【水字部】 測 【唐韻】初側切【集韻】【韻會】察色切【正韻】初力切,□音惻。
【說文】深所至也。
【玉篇】度深曰測。
又凡測度之稱。
【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
又淸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漆欲測。
又測測,刃利意。
【詩周頌畟畟良耜傳】畟畟,猶測測。
涭 【巳集上】【水字部】 涭 【集韻】是酉切,音受。
【玉篇】水貌。
浍 【巳集上】【水字部】 澮 〔古文〕巜□□【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外切,音儈。
水名。
【說文】水出靃山,西南入汾。
【水經注】澮水,出詳高山。
又涓澮,小流也。
【郭璞江賦】商搉涓澮。
又【爾雅釋水】水注溝曰澮。
【周禮地官遂人】千夫有澮。
【疏】澮,廣二尋,深二仞。
又【廣韻】【集韻】□古邁切,音夬。
義同。
又【集韻】烏外切,音薈。
與濊同。
深廣也。
又戸八切,音滑。
兩水合也。
濟 【巳集上】【水字部】 濟 〔古文〕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子禮切,音秭。
水名。
【說文】水出常山郡房子縣贊皇山。
【釋名】濟,濟也,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
【風俗通山澤篇】濟者齊,齊其度量也。
【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爲濟。
【傳】泉源爲沇,流去爲濟。
又水名,出酈縣。
【山海經】支離之山,濟水出焉。
又濟南,郡名。
【廣輿記】漢初爲濟南國,景帝時分郡。
又濟濟,衆盛之貌。
一曰多威儀也。
【詩大雅】濟濟多士。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計切,音霽。
渡也。
【揚子方言】過渡謂之涉濟。
【詩邶風】濟有深涉。
又止也。
【詩鄘風】旣不我嘉,不能旋濟。
又與霽通。
亦止也。
【爾雅釋天】濟,謂之霽。
【疏】濟,止也。
今南陽人呼雨止爲霽。
又成也。
【左傳僖二十年】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
又利用也。
【易繫辭】臼杵之利,萬民以濟。
又益也。
【左傳桓十一年】莫敖曰:盍請濟師于王。
又賙救也。
【易繫辭】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又相助也。
【易謙卦】天道下濟而光明。
又【揚子方言】濟,憂也。
陳楚或曰溼,或曰濟。
又讀作擠,滅也。
【晉語】二帝用師,以相濟也。
【註】濟,當讀爲擠。
又【集韻】前西切,音齊。
濟濟,祭祀容。
又在禮切,音薺。
與霽同。
浏 【巳集上】【水字部】 瀏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留。
水淸貌。
【詩鄭風】瀏其淸矣。
【傳】瀏,深貌。
又風疾貌。
【楚辭九歎】秋風瀏以蕭蕭。
又瀏莅,林木鼓動之聲。
【司馬相如上林賦】瀏莅芔吸。
又瀏亮,淸明之稱。
【陸機文賦】賦體物而瀏亮。
又水名。
【水經注】瀏水,出江州豫章縣首裨山。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九切,音柳。
義同。
又瀏,風聲也。
【左思吳都賦】瀏颼飀。
渾 【巳集上】【水字部】 渾 【唐韻】戸昆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昆切,□音魂。
【說文】混流聲。
【枚乗七發】沌沌渾渾。
【註】渾渾,波相隨貌。
又洿下貌。
又濁也。
【老子道德經】渾兮其若濁。
又大也。
【班固幽通賦】渾元運物。
又肧渾,言如肧胎之渾然也。
【郭璞江賦】類肧渾之未凝。
又齊同也。
【孫綽天台賦】渾萬象以冥觀。
又【集韻】戸袞切,音溷。
豐流也。
一曰雜流。
【前漢劉向傳】賢不肖渾淆。
又【揚子方言】渾,盛也。
【註】們渾,肥滿也。
又【爾雅釋詁】渾,墜也。
【註】水落貌。
又姓。
【左傳】鄭大夫渾罕。
又古本切,音袞。
與滾同。
大水流貌。
【荀子富國篇】財貨渾渾如泉源。
浒 【巳集上】【水字部】 滸 【唐韻】呼古切【集韻】【韻會】【正韻】火五切,□音虎。
【說文】水厓也。
【爾雅釋丘】岸上滸。
【疏】岸上平地去水稍遠者名滸。
【詩王風】在河之滸。
又淮水之別出者。
【爾雅釋水】淮爲滸。
【說文】本作許,或作滹。
【玉篇】同汻。
濃 【巳集上】【水字部】 濃 【廣韻】女容切【集韻】【韻會】尼容切,□音醲。
厚也。
【增韻】濃淡之對。
通作醲。
又【說文】露多也。
【詩小雅】零露濃濃。
又【集韻】【韻會】奴冬切。
【正韻】奴宗切,□音農。
義同。
【玉篇】亦作□。
浔 【巳集上】【水字部】 潯 【唐韻】徐林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心切,□音尋。
【說文】旁深也。
一曰水厓也。
或作□潭。
又水名,在琅琊。
【水經注】潯水,出巨公之山。
又潯陽,地名,漢屬盧江郡。
【郭璞江賦】流九派乎潯陽。
又州名,漢桂林郡,唐置潯州。
【廣輿記】今爲潯州府。
又【集韻】夷針切。
與淫同。
又徒南切,音覃。
義同。
【醜集下】【女字部】【集韻】規倫切,音均。
女始妝。
□ 【未集中】【網字部】 □ 【字彙補】字學元元雲:□,俗作冞,通作。
詳字註。
浖 【巳集上】【水字部】 浖 【唐韻】力輟切【集韻】龍輟切,□音劣。
【博雅】湄浖,厓也。
一曰山上有水曰浖。
通作埒。
浙 【巳集上】【水字部】 浙 【唐韻】旨熱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列切,□音折。
江名。
【說文】江水東至會稽山隂,爲浙江。
【史記秦始皇紀】至錢塘,臨浙江。
【註】浙者,折也。
蓋取其潮出海,曲折而倒流也。
又水名。
【水經注】浙水出浙縣西北弘農盧氏縣大蒿山。
又【廣韻】浙米也。
【類篇】一曰汰也。
又【集韻】征例切,音制。
通作淛。
亦作制。
義同。
又【集韻】或作漸。
【水經】漸江,卽浙江也。
考證:〔【史記昭王本紀】至錢塘,臨浙江。
〕謹照原文昭王本紀改秦始皇紀。
浚 【巳集上】【水字部】 浚 【唐韻】私閏切【集韻】【韻會】【正韻】須閏切,□音峻。
【說文】抒也。
【徐曰】抒取出之也。
【左傳襄二十四年】浚我以生。
【註】言取我財以自生也。
又深也。
【春秋莊九年】冬浚洙。
又【揚子方言】稟浚,敬也。
秦晉閒曰稟,齊曰浚。
又須也。
【書臯陶謨】夙夜浚明有家。
【傳】言早夜思之,須明行之也。
馬融雲:大也。
又水名,在衞。
【詩地理攷】浚水出浚儀,東逕邶地,入濟。
又邑名。
【詩邶風】在浚之下。
【傳】浚,衞邑。
又【集韻】祖峻切,音俊。
浚稽,山名,在武威北。
又【字彙補】七均切。
與踆通。
伏也。
【劉歆遂初賦】鳥脇翼之浚浚。
與□濬通。
考證:〔【揚子方言】稟浚,敬也。
秦晉閒曰稟,齊曰敬。
〕謹照原文曰敬改曰浚。
〔【書大禹謨】夙夜浚明有家。
〕謹照原書大禹謨改臯陶謨。
浛 【巳集上】【水字部】 浛 【廣韻】【集韻】□胡紺切,音憾。
【玉篇】水和泥也。
又【集韻】姑南切,音弇。
與淦同。
詳淦字註。
又【集韻】胡南切,音含。
【揚子方言】沈也。
或作□□淊淦澏。
【六書故】□別作浛□。
【王子年拾遺記】浛天蕩蕩望蒼蒼。
又地名。
【正字通】浛洸,古英州屬縣。
今連州江口之上有浛洸口,屬韶州英德縣。
婍 【醜集下】【女字部】 婍 【集韻】去倚切,音綺。
【博雅】好也。
浜 【巳集上】【水字部】 浜 【廣韻】布耕切【集韻】晡橫切,□音。
安船溝也。
一曰溝納舟者曰浜。
【李翊俗呼小錄】絕潢斷港謂之浜。
又【廣韻】布梗切【集韻】百猛切,□音邴。
浦名也。
考證:〔【李翊俗呼小錄】絕橫斷港謂之浜。
〕謹照原文橫改潢。
浝 【巳集上】【水字部】 浝 【廣韻】【集韻】□莫江切,音尨。
【說文】水也。
一曰水名。
浲 【巳集上】【水字部】 浲 【集韻】與漨同。
又與洚同。
漝 【巳集上】【水字部】 漝 【集韻】席入切,音習。
影也。
一曰滀漝,水貌。
又實入切,音十。
義同。
浞 【巳集上】【水字部】 浞 【唐韻】【集韻】【韻會】□士角切,音捉。
【說文】濡也。
【玉篇】漬也。
浟 【巳集上】【水字部】 浟 【廣韻】以周切【集韻】夷周切,□音由。
【玉篇】水流貌。
【木華海賦】浟湙瀲灧。
通作滺。
又【集韻】亭歷切,音狄。
速也。
【易頤卦】其欲浟浟。
今作逐逐。
【前漢敘傳註】浟浟,欲利貌。
浠 【巳集上】【水字部】 浠 【集韻】香依切,音希。
水名。
浡 【巳集上】【水字部】 浡 【廣韻】【韻會】【正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音孛。
【爾雅釋詁】作也。
【孟子】則苗浡然興之矣。
又【博雅】盛也。
【左思吳都賦】歊霧漨浡。
又浡潏,沸湧貌。
【木華海賦】天綱浡潏。
又滂浡,憤鬱貌。
【馮衍顯志賦】氣滂浡而雲披。
又【玉篇】渾也。
又海別名。
與勃渤□通。
又南浡裡,海外國名,見【馬觀瀛海勝覽】。
考證:〔【木華海賦】大綱浡潏。
〕謹照原文大綱改天綱。
浢 【巳集上】【水字部】 浢 【唐韻】田□切【集韻】大透切,□音豆。
水名。
【水經注】河北縣有浢水,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
【□天子傳】天子自寘軫,乃次于浢水之陽。
浣 【巳集上】【水字部】 浣 【唐韻】【集韻】□胡玩切,音換。
濯衣垢也。
一曰滌也。
【史記萬石君傳】身自浣滌。
又【廣韻】【正韻】胡管切【集韻】戸管切,□音緩。
又古緩切,音管。
義□同。
又戸版切,音睆。
水名,在江夏。
【水經注】辱水,出于鳥山,俗謂之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
又江口。
【廣輿記】雲南臨安府寧州有浣江。
本作□亦作澣。
浤 【巳集上】【水字部】 浤 【廣韻】戸萌切【集韻】乎萌切,□音宏。
【玉篇】海水騰湧貌。
【木華海賦】浤浤汨汨。
【集韻】與汯通。
浥 【巳集上】【水字部】 浥 【唐韻】於及切【集韻】【韻會】乙及切【正韻】乙入切,□音邑。
【說文】濕也。
又漬潤也。
【詩召南】厭浥行露。
又【廣韻】於業切【集韻】乙業切,□音裛。
義同。
又【集韻】乙俠切,音□。
窊陷也。
【前漢司馬相如傳】踰波趨浥。
【註】趨浥,輸于淵也。
又乙甲切,音押。
水流下貌。
【郭璞江賦】乍浥乍堆。
考證:〔【前漢司馬相如傳】踰彼趨浥。
〕謹照原文踰彼改踰波。
浦 【巳集上】【水字部】 浦 【唐韻】滂古切【集韻】【韻會】頗五切【正韻】滂五切,□音普。
【說文】瀕也。
【詩大雅】率彼淮浦。
又【玉篇】水源枝注江海邊曰浦。
【風土記】大水有小口別通曰浦。
又浦陽,江名。
【廣輿記】浦江,本吳越三江之一。
又浦江,縣名,屬金華府。
浦城,屬建寧府。
又合浦,漢郡名,屬交州。
又荒浦,舒鳩地名,見【左傳襄二十四年】。
又姓。
晉起居注浦選。
浧 【巳集上】【水字部】 浧 【廣韻】以整切【集韻】以井切,□音郢。
泥滓也。
又【集韻】醜郢切,音逞。
義同。
又丈井切,音徎。
與□同,通流也。
【管子宙合篇】聖人之動靜,開闔,詘信,浧濡,取與之必因于時。
【註】浧濡,猶言滑滯。
又於政切,纓去聲。
水名。
一曰澱也。
又【韻寶】古文澄字。
註詳十二畫。
□字原作徎下土。
浩 【巳集上】【水字部】 浩 【唐韻】【正韻】胡老切【集韻】戸老切【韻會】合老切,□音晧。
大水貌。
【書堯典】浩浩滔天。
又饒也。
【禮王制】用有餘曰浩。
又【集韻】古老切,音杲。
以水泲酒曰浩。
又姓。
漢靑州刺史浩賞。
又居號切,音誥。
水名。
又【廣韻】古沓切【集韻】葛合切,□音閤。
浩亹,漢縣名,屬金城郡。
【前漢地理志】浩亹水,在西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
【註】浩亹,音合門。
考證:〔【書舜典】浩浩滔天。
〕謹照原書舜典改堯典。
浪 【巳集上】【水字部】 浪 【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音郞。
滄浪,水名。
【水經注】水出荊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
又康浪,水名。
【廣輿記】在靑州臨湽。
又浪浪,流貌。
【屈原離騷】霑餘襟之浪浪。
又聊浪,放蕩貌。
【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
又浶浪,驚擾貌。
【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
又博浪,地名。
【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
又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
又莊浪,縣名,屬平涼府。
又【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宕切,□音閬。
波也。
水激石遇風則浪。
又鼓也。
【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
又謔浪,不敬也。
【詩邶風】謔浪笑傲。
【註】浪,意萌也。
又井名。
【張僧鑒潯陽記】湓城有浪井。
又姓。
晉浪逢。
又【集韻】裡黨切,音朖。
孟浪,猶較略也。
一曰不精要之貌。
【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
徐邈讀莽朗,向秀讀漫瀾。
浬 【巳集上】【水字部】 浬 【集韻】陵之切,音釐。
泥浬,波斯酋長名。
汭 【巳集上】【水字部】 汭 【唐韻】而銳切【集韻】【韻會】【正韻】儒稅切,□音芮。
水名。
【周禮夏官職方氏】雝州,其川涇汭。
【註】汭在豳地。
又【說文】水相入貌。
一曰小水入大水也。
又水內也。
【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嬀汭。
【傳】汭,水之內也。
通作芮。
【詩大雅】芮鞫之卽。
【箋】水內曰芮,水外曰鞫。
又水北也。
【書禹貢】涇屬渭汭。
【傳】水北曰汭。
【疏】涇水南入渭,而名爲渭汭,知水北曰汭。
又【五子之歌】徯于洛之汭。
【正義】待于洛水之北。
又水之隈曲爲汭。
【左傳】稱淮水之曲曰淮汭,漢水之曲曰夏汭,滑水之曲曰滑汭。
又沙邊曰沙汭。
【木華海賦】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
又【集韻】如劣切,音爇。
水北也。
義同。
【江淹擬古詩】昨發赤亭渚,今宿浦陽汭。
方作雲峰異,豈伊千裡別。
又他昆切,音暾。
與涒通。
詳七畫涒字註。
□ 【未集中】【網字部】 □ 【集韻】私箭切,音綫。
【玉篇】魚罔。
【醜集下】【女字部】【玉篇】古文奴字。
註見奴。
又【集韻】侮古作。
註詳人部七畫。
汰 【巳集上】【水字部】 汰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他蓋切,音泰。
【說文】滑也。
【賈誼新書道術篇】厚志隱行謂之潔,反潔爲汰。
又太過也。
【左傳宣四年】伯棼射王汰輈。
【杜註】汰,過也。
箭過車轅上。
又沙汰。
【莊子天下篇】泠汰於物。
【註】猶沙汰也,謂沙汰使之泠然也。
【晉書孫綽傳】沙之汰之,瓦礫在後。
又洮汰。
【淮南子要略】所以洮汰滌蕩至意。
【註】洮汰,潤也。
【後漢陳元傳】洮汰,學者之累惑。
【註】洮汰,猶洗濯也。
亦作淘汰。
【齊民要術】作醬法,熱湯浸豆黃,良久淘汰,漉而蒸之。
又奢汰。
【荀子仲尼篇】閨門之內,般樂奢汰。
【左傳襄十四年】欒黶汰虐已甚。
又【集韻】他計切,音替。
水波也。
又徒蓋切,音大。
淅□也,與汏同。
又【正韻】他達切,音闥。
亦滑也。
【蘇軾秧馬歌】以我兩足爲四蹄,聳踴滑汰如鳧鷖。
汱 【巳集上】【水字部】 汱 【廣韻】姑泫切【集韻】古泫切,□音畎。
【爾雅釋詁】汱,墜也。
【註】水落貌。
又【廣韻】伏水也。
又【佩觿集】水名。
又戸犬切,音泫。
義同。
汲 【巳集上】【水字部】 汲 【唐韻】【正韻】居立切【集韻】【韻會】訖立切,□音急。
【說文】引水於井也。
【易井卦】可用汲,王明□受其福。
【莊子至樂篇】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又【廣韻】引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大汲其版。
【註】汲,引也。
【郭璞江賦】幷吞沅灃,汲引沮漳。
又汲汲,不休息貌。
【博雅】孜孜汲汲,劇也。
【前漢揚雄傳】不汲汲於富貴。
【文子上德篇】君子日汲汲以成煇。
又縣名。
屬河內郡。
【史記魏世家】城垝津以臨河內,河內共汲必危。
【廣輿記】汲縣,故汲郡,治今屬衞輝府。
又姓。
漢汲黯。
又【集韻】極入切,音及。
與伋同。
伋伋,虛詐貌。
或作汲。
汳 【巳集上】【水字部】 汳 【唐韻】【集韻】皮變切【正韻】毗面切,□音卞。
水名。
水受陳留浚儀隂溝,至蒙爲雝水,東入於泗。
【水經】汳水,出隂溝,逕浚儀縣北。
又東至梁郡蒙縣,爲濉水。
餘波入睢陽城中。
【酈道元注】隂溝卽蒗蕩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
又雲:丹泌亂流,於武德絕河,南入滎陽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稱。
汳水東逕陳留,又東逕梁國睢陽縣,又東逕貫城。
城在蒙縣西北。
汳水自蒙縣南出,今無水。
惟睢陽城南側有小水,南流入雎城。
亦作汴。
【後漢明帝紀】遣將作謁者王吳修汴渠,自滎陽至於千乗海口。
【註】汴渠卽蒗蕩渠也。
【宋曾鞏曰】昔禹於滎澤下分大河爲隂溝,出之淮泗,至浚儀西北,復分二渠。
其後或曰鴻溝,或曰浪宕渠,或曰浚儀渠,或曰石門渠。
石門渠東合濟水,與河渠東注,至於敖山之北而兼汴水,又東至滎陽之北,而旃然之水東流入汴。
滎陽之西有廣武二城,汴水自二城閒小中東流而出,濟水至此乃絕。
桓溫將通之而不果者,晉大和之中也。
劉裕浚之,始有湍流奔注。
以漕運者,義熙之間也。
皇甫誼發河南丁夫百萬開之,起滎陽入淮,千有餘裡。
更名之曰通濟渠者,隋大業之初也,後世因其利焉。
【一綂志】汴水源出開封府滎陽縣大周山,合京、索、須、鄭四水,東南至中牟縣,北入於黃河。
又【廣韻】芳萬切【集韻】孚萬切,□音。
義同。
【集韻】或作汴。
汴 【巳集上】【水字部】 汴 【集韻】同水。
又州名。
【韻會】秦屬三川郡,漢爲陳留郡,東魏置梁州,後周攺爲汴州,宋爲京師。
又襄陽零水亦名汴水。
【水經注】夷水東南流,與零水合。
零水卽汴水也。
上通梁州沒陽縣之默城山。
考證:〔【韻會】秦屬三州郡。
〕謹照原文三州改三川。
汶 【巳集上】【水字部】 汶 〔古文〕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音問。
水名。
【書禹貢】浮于汶,達于濟。
又濟東北會于汶。
【前漢地理志】泰山郡萊蕪縣原山汶水出,西南入泲。
【水經】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壽張縣,至安民亭入于濟。
【註】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胡盧堆。
牟縣,古牟國,故俗謂是水爲牟汶。
汶水又右合北汶水,水出太山天門下谷東流,西南逕汶陽縣,又西南逕桃鄕縣,自桃鄕四分,當其派別之處,謂之四汶口。
左二水雙流至無鹽郈鄕平陸故城,合爲茂都澱。
次一汶至壽張故城東,遂爲澤渚。
右一汶逕壽張縣西南,注長直溝,西流入泲。
【淮南子地形訓】汶出弗其。
【高誘註】弗其,山名,在朱虛縣東。
◎按誘說乃東汶,非經所謂入濟者也。
又【前漢地理志】琅邪郡朱虛縣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
【說文】維作濰。
【水經】汶水出朱虛縣泰山。
【酈道元注】伏琛晏謨□言,水出縣東西峿山,山在小泰山東。
地理風俗記曰:朱虛縣東四十裡有峿城,亭故縣也。
汶水逕峿城北,又北過淳於縣西。
濰水過縣東,其城東北則兩川交會也。
又【水經注】崮水有二源雙會,東導一川,俗謂之汶水,東經蒙隂縣,注桑泉水,又東北流入於沂。
又汶上,縣名。
【廣輿記】本漢平陸,今屬兗州府。
又【集韻】武粉切,音吻。
義同。
又【廣韻】【集韻】□無分切,音文。
黏唾也。
又遼東有汶城。
【盛輔之雲】卽孤竹國也。
音文。
又【廣韻】武巾切【集韻】眉貧切【正韻】彌鄰切,□音珉。
與岷通。
汶江也。
【書禹貢】岷嶓旣藝。
【又】岷山導江。
【史記】皆作汶。
【山海經】大江出汶山。
【輿地廣記】汶山在茂州汶山縣西北,俗謂之鐵豹嶺。
禹之導江,發跡於此。
又汶山,郡名。
汶川,縣名。
【蜀王本紀】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
廣柔隋攺曰汶川。
【廣輿記】今屬成都府。
又【集韻】謨奔切【韻會】謨昆切,□音門。
汶濛,玷辱也。
【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正字通】汶水,今一統志列爲三,曰塹汶,徐汶,靑汶。
章本淸曰:入濟之汶,見禹貢,論語。
汶上,書傳謂之北汶,卽今大淸河入濰之汶,見漢書。
入沂之汶,見水經。
齊有三汶,淸河爲大。
述征記:泰山郡水皆名汶,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皆源別流同,又在三汶之外。
考證:〔【水經】【註】汶逕壽張縣西南,注長直溝,西流入浦。
〕謹照原文入浦改入泲。
〔【山海經】大江出汶水。
〕謹按此句出山海經註。
謹於經下增註字,□照原文汶水改作汶山。
汷 【巳集上】【水字部】 汷 【唐韻】職戎切【集韻】之戎切,□音終。
【說文】水也。
一曰水名,在襄陽。
【集韻】亦作泈。
汸 【巳集上】【水字部】 汸 【唐韻】府良切【集韻】分房切,□音方。
倂船也。
【說文】本作方,或從水作汸。
又【集韻】敷方切,音芳。
與淓同。
水名也。
【山海經】箕尾之山,汸水出焉,南流注于淯。
【註】音芳。
又符方切,音房。
義同。
又【正韻】普郞切,音滂。
與滂同。
【荀子富國篇】汸汸如河海。
洶 【巳集上】【水字部】 洶 【集韻】與洶同。
(洶)【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許拱切,音詾。
【說文】湧也。
一曰洶湧,水聲。
又洶洶,鼓動聲。
【揚雄羽獵賦】洶洶旭旭。
又【集韻】筍勇切,音竦。
義同。
又【廣韻】【集韻】【正韻】許容切【韻會】虛容切,□音匈。
義同。
一曰水勢。
【左思吳都賦】濞焉洶洶。
決 【巳集上】【水字部】 決 【廣韻】【集韻】【韻會】□古穴切,音玦。
水名。
【水經】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
【注】俗名爲檀山峴,蓋大別之異名也。
其水歷山委注而絡其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灌水注之,故地理志曰:決水北注蓼入灌,灌水於蓼亦入決。
又決決,北方水名。
【山海經】龍侯之山,決決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行流也。
【管子君臣下篇】決之則行,塞之則止。
【左傳襄三十一年】不如小決使道。
又斷也,判也。
【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
又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又以齒斷物亦曰決。
【禮曲禮】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銳喙決吻。
【疏】鳥乃喙長,決物食之時,以其近喙本決,故雲決吻。
決如字。
又烏穴反。
又開也。
【儀禮鄕射禮】袒決遂。
【註】決猶闓也。
以象骨爲之,著右大擘指,以鈎絃闓體也。
闓音開。
【詩小雅】決拾旣佽。
又絕也,與訣同。
【前漢蘇武傳】李陵與蘇武決去。
【註】決,別也。
又決曹,官名。
主罪法者。
【後漢黃昌傳】習文法,仕郡爲決曹。
又【廣韻】【集韻】【正韻】□呼決切,音血。
疾貌。
一曰小飛也。
與□通。
【莊子逍遙遊】決起而飛,搶楡枋。
決或作□。
又【集韻】苦穴切,音闋。
與缺同。
或從血作□。
亦作決。
【史記秦始皇紀】譬猶騁六驥過決□也。
又涓惠切,音桂。
疾貌。
【莊子齊物論】麋鹿見之而決驟。
【註】決,徐邈讀古惠反。
□ 【卯集下】【無字部】 □ 【篇韻】音計。
璧也。
汻 【巳集上】【水字部】 汻 【唐韻】呼古切,音火。
與滸同。
【說文】水厓也。
又【廣韻】呼朗切【集韻】許朗切,□音酐。
姓也。
今涇州有之。
又【廣韻】虎晃切,音怳。
義同。
汽 【巳集上】【水字部】 汽 【唐韻】許訖切,音迄。
與汔同。
近也,幾也。
【爾雅釋詁】作汽。
又【集韻】居代切,音漑。
義同。
又丘旣切,音氣。
水氣也。
又億姞切,音乙。
水涸也。
今謂去飯水爲汽。
浨 【巳集上】【水字部】 浨 【廣韻】【集韻】□盧感切,音壈。
【字林】藏梨汁也。
汾 【巳集上】【水字部】 汾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分切,音濆。
水名。
【說文】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
或曰出汾陽北山冀州浸。
【周禮夏官職方氏】冀州,其浸汾潞。
【水經】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
【山海經】管涔之山,其上無草木,而下多玉。
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十三州志】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
又地名,在襄城。
【左傳襄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
【司馬彪曰】襄城縣有汾丘。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汾隂,臨汾,俱屬河東郡。
汾陽屬太原郡。
【廣輿記】臨汾,汾西二縣,今俱屬平陽府。
又郡名。
【廣輿記】山西汾州府,本漢太原郡,後魏曰汾州,唐曰浩州,宋曰汾陽。
又【集韻】步奔切,音盆。
與湓同。
湓水在潯陽。
或省作汾。
詳湓字註。
又方文切,音分。
與紛同。
【揚雄長楊賦】汾沄沸渭。
【註】衆盛貌。
汾沄,音紛雲。
又溫汾,水轉貌。
【枚乗七發】所揚汩者,所溫汾者。
沁 【巳集上】【水字部】 沁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七鴆切,音鈊。
水名。
【說文】水出上黨羊頭山。
【水經】沁水出上黨沮縣謁戾山,南過穀遠縣,東至滎陽縣北,東入于河。
【注】卽洎水。
【郡縣釋名】沁河源出沁源縣,有二,一自縣西北綿山東谷南流,一自縣東北馬圈溝南流,俱至交口村合流入黃河。
又州名。
【廣韻】本漢穀遠縣,後魏置沁源縣,武德初置州,因沁水以名。
【廣輿記】沁源縣屬沁州,沁水縣屬澤州。
又【集韻】所錦切,音。
又斯荏切,音襂。
又所禁切,音滲。
義□同。
又以物探水也。
【韓愈詩】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
【註】北人以物探水爲沁。
又思林切,音心。
水名。
沂 【巳集上】【水字部】 沂 【唐韻】【集韻】【韻會】□魚衣切,音溰。
水名。
【說文】水出東海費縣。
一曰沂水出泰山,蓋靑州浸。
【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浸沂沭。
【水經注】沂水於下邳縣北西流,分爲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水逕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
水上有橋,徐泗閒以爲圮,子房遇黃石公,卽此處。
【地理通釋】曾氏曰:徐州之水,以沂名者非一。
酈道元謂出尼丘山,西北逕魯之雩門,謂之沂水。
出泰山武陽之冠石山,亦謂之沂水。
又山名。
四鎭之一。
【周禮春官大司樂】四鎭五嶽。
【註】靑州之沂山。
又地名。
【左傳定五年】大敗夫王于沂。
【註】沂,楚地。
又州名。
本秦琅邪地,宋置北徐州,周攺沂州,今屬兗州府。
又沂水,
【陸雲詩】樂奏聲哀,言發涕流。
唯願君子,德與福俱。
又葉力救切,音溜。
【博□詩】悠悠建平,皇澤未流。
朝選于衆,乃子之授。
濾 【巳集上】【水字部】 濾 【集韻】【正韻】良據切【韻會】良豫切,□音慮。
【玉篇】濾水也。
一曰洗也,澄也。
唐白行□有濾水羅賦。
【註】羅者,濾水具,用輕紗粗葛爲之。
滓在上,水在下,則水潔淨。
滵 【巳集上】【水字部】 滵 【廣韻】美必切【集韻】莫必切,□音密。
水流貌。
【張衡南都賦】玉膏滵溢流其隅。
浃 【巳集上】【水字部】 浹 【唐韻】子協切【集韻】卽協切,□音□。
【爾雅釋言】徹也。
【疏】謂潤澤浹洽,相霑徹也。
【前漢禮樂志】教化浹洽。
又周浹,猶周匝也。
【荀子君道篇】先王審禮,以旁皇周浹于天下。
又【左傳宣九年】浹辰之閒,楚克三都。
【註】浹辰,謂自子至亥,周匝十二日也。
【楚語】近不過浹日。
【註】浹日,謂從甲至癸也。
又通作挾。
【周禮天官】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
又【集韻】轄夾切,音洽。
浹渫,水貌。
【郭璞江賦】長波浹渫。
【註】浹渫,水滂溏也。
淺 【巳集上】【水字部】 淺 【唐韻】【正韻】七衍切【集韻】【韻會】此演切,□千上聲。
【說文】水不深也。
【詩邶風】就其淺矣。
又【荀子修身篇】少聞曰淺。
又虎皮也。
【詩大雅】鞹鞃淺幭。
【傳】淺,虎皮淺毛也。
又凡獸之淺毛者,皆曰淺。
【周禮春官】巾車鹿淺□。
【註】以夏鹿皮爲覆笭。
【疏】夏時鹿毛新生爲淺毛,故雲。
又【廣韻】則前切【集韻】將先切,□音箋。
與濺同。
淺淺,水疾流貌。
【楚辭九歌】石瀨兮淺淺。
又【集韻】在演切,音踐。
【古文尚書堯典】寅淺納日。
馬融讀。
今作餞。
又則旰切,音贊。
與灒同。
汙灑也。
又子賤切,音箭。
與濺同。
水激也。
【儀禮士虞禮註】槃以盛棄水,爲淺汙人也。
又與翦通。
【儀禮士喪禮】用疏布緇翦。
【註】翦,淺也。
漿 【巳集上】【水字部】 漿 〔古文〕□【唐韻】卽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良切,□音將。
【說文】本作將,酢漿也。
一曰水米汁相將也。
【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飮之物,三曰漿。
又□漿,水名。
【水經注】芍陂東注□漿水。
又寒漿,草名,葴也。
見【爾雅釋草】。
又【周禮註】蚌曰合漿,亦曰含漿。
澆 【巳集上】【水字部】 澆 【唐韻】古堯切【集韻】【韻會】【正韻】堅堯切,□音驍。
【說文】□也。
一曰薄也。
【後漢循吏傳】澆淳散樸。
又姓。
明總兵澆彧。
又【集韻】【類篇】□力交切,音聊。
水洄洑貌。
【王逸楚辭註】回波爲澆。
又【廣韻】【韻會】五弔切【集韻】倪弔切,□音顤。
人名。
寒浞子。
又【集韻】魚到切,音傲。
義同。
或作□。
浈 【巳集上】【水字部】 湞 【唐韻】陟盈切【集韻】知盈切,□音貞。
水名。
【說文】水出南海龍川,西入溱。
【前漢地理志】桂陽郡有湞陽縣。
又【廣韻】宅耕切【集韻】除耕切,□音橙。
又【集韻】虛庚切,音亨。
又癡貞切,音檉。
義□同。
又【集韻】抽庚切,音瞠。
水貌。
濁 【巳集上】【水字部】 濁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角切,音濯。
水名。
【說文】水出齊郡屬嬀山。
又【括地志】濁水,源出蒲州解縣東北平地。
又【水經注】濁水,上承雲陽縣東大黑泉。
又【水經注】南昌有濁水。
又水不淸也。
【詩邶風】涇以渭濁。
又星名。
【爾雅釋天】濁謂之畢。
【史記律書】濁者,觸也。
又姓。
【史記貨殖傳】濁氏連騎。
又【集韻】竹角切,音斲。
人名。
【史記孔子世家】主於子路妻兄顏濁鄒家。
又【韻補】葉昌六切,音逐。
【前漢潁川歌】潁水濁,灌氏族。
昹 【辰集上】【日字部】 昹 【金鏡】音藹。
星名。
又昶。
渘 【巳集上】【水字部】 渘 【玉篇】而舟切【集韻】而由切,□音柔。
水名。
測 【巳集上】【水字部】 測 【唐韻】初側切【集韻】【韻會】察色切【正韻】初力切,□音惻。
【說文】深所至也。
【玉篇】度深曰測。
又凡測度之稱。
【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
又淸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漆欲測。
又測測,刃利意。
【詩周頌畟畟良耜傳】畟畟,猶測測。
涭 【巳集上】【水字部】 涭 【集韻】是酉切,音受。
【玉篇】水貌。
浍 【巳集上】【水字部】 澮 〔古文〕巜□□【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外切,音儈。
水名。
【說文】水出靃山,西南入汾。
【水經注】澮水,出詳高山。
又涓澮,小流也。
【郭璞江賦】商搉涓澮。
又【爾雅釋水】水注溝曰澮。
【周禮地官遂人】千夫有澮。
【疏】澮,廣二尋,深二仞。
又【廣韻】【集韻】□古邁切,音夬。
義同。
又【集韻】烏外切,音薈。
與濊同。
深廣也。
又戸八切,音滑。
兩水合也。
濟 【巳集上】【水字部】 濟 〔古文〕泲【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子禮切,音秭。
水名。
【說文】水出常山郡房子縣贊皇山。
【釋名】濟,濟也,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
【風俗通山澤篇】濟者齊,齊其度量也。
【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爲濟。
【傳】泉源爲沇,流去爲濟。
又水名,出酈縣。
【山海經】支離之山,濟水出焉。
又濟南,郡名。
【廣輿記】漢初爲濟南國,景帝時分郡。
又濟濟,衆盛之貌。
一曰多威儀也。
【詩大雅】濟濟多士。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計切,音霽。
渡也。
【揚子方言】過渡謂之涉濟。
【詩邶風】濟有深涉。
又止也。
【詩鄘風】旣不我嘉,不能旋濟。
又與霽通。
亦止也。
【爾雅釋天】濟,謂之霽。
【疏】濟,止也。
今南陽人呼雨止爲霽。
又成也。
【左傳僖二十年】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
又利用也。
【易繫辭】臼杵之利,萬民以濟。
又益也。
【左傳桓十一年】莫敖曰:盍請濟師于王。
又賙救也。
【易繫辭】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又相助也。
【易謙卦】天道下濟而光明。
又【揚子方言】濟,憂也。
陳楚或曰溼,或曰濟。
又讀作擠,滅也。
【晉語】二帝用師,以相濟也。
【註】濟,當讀爲擠。
又【集韻】前西切,音齊。
濟濟,祭祀容。
又在禮切,音薺。
與霽同。
浏 【巳集上】【水字部】 瀏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留。
水淸貌。
【詩鄭風】瀏其淸矣。
【傳】瀏,深貌。
又風疾貌。
【楚辭九歎】秋風瀏以蕭蕭。
又瀏莅,林木鼓動之聲。
【司馬相如上林賦】瀏莅芔吸。
又瀏亮,淸明之稱。
【陸機文賦】賦體物而瀏亮。
又水名。
【水經注】瀏水,出江州豫章縣首裨山。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九切,音柳。
義同。
又瀏,風聲也。
【左思吳都賦】瀏颼飀。
渾 【巳集上】【水字部】 渾 【唐韻】戸昆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昆切,□音魂。
【說文】混流聲。
【枚乗七發】沌沌渾渾。
【註】渾渾,波相隨貌。
又洿下貌。
又濁也。
【老子道德經】渾兮其若濁。
又大也。
【班固幽通賦】渾元運物。
又肧渾,言如肧胎之渾然也。
【郭璞江賦】類肧渾之未凝。
又齊同也。
【孫綽天台賦】渾萬象以冥觀。
又【集韻】戸袞切,音溷。
豐流也。
一曰雜流。
【前漢劉向傳】賢不肖渾淆。
又【揚子方言】渾,盛也。
【註】們渾,肥滿也。
又【爾雅釋詁】渾,墜也。
【註】水落貌。
又姓。
【左傳】鄭大夫渾罕。
又古本切,音袞。
與滾同。
大水流貌。
【荀子富國篇】財貨渾渾如泉源。
浒 【巳集上】【水字部】 滸 【唐韻】呼古切【集韻】【韻會】【正韻】火五切,□音虎。
【說文】水厓也。
【爾雅釋丘】岸上滸。
【疏】岸上平地去水稍遠者名滸。
【詩王風】在河之滸。
又淮水之別出者。
【爾雅釋水】淮爲滸。
【說文】本作許,或作滹。
【玉篇】同汻。
濃 【巳集上】【水字部】 濃 【廣韻】女容切【集韻】【韻會】尼容切,□音醲。
厚也。
【增韻】濃淡之對。
通作醲。
又【說文】露多也。
【詩小雅】零露濃濃。
又【集韻】【韻會】奴冬切。
【正韻】奴宗切,□音農。
義同。
【玉篇】亦作□。
浔 【巳集上】【水字部】 潯 【唐韻】徐林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心切,□音尋。
【說文】旁深也。
一曰水厓也。
或作□潭。
又水名,在琅琊。
【水經注】潯水,出巨公之山。
又潯陽,地名,漢屬盧江郡。
【郭璞江賦】流九派乎潯陽。
又州名,漢桂林郡,唐置潯州。
【廣輿記】今爲潯州府。
又【集韻】夷針切。
與淫同。
又徒南切,音覃。
義同。
【醜集下】【女字部】【集韻】規倫切,音均。
女始妝。
□ 【未集中】【網字部】 □ 【字彙補】字學元元雲:□,俗作冞,通作。
詳字註。
浖 【巳集上】【水字部】 浖 【唐韻】力輟切【集韻】龍輟切,□音劣。
【博雅】湄浖,厓也。
一曰山上有水曰浖。
通作埒。
浙 【巳集上】【水字部】 浙 【唐韻】旨熱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列切,□音折。
江名。
【說文】江水東至會稽山隂,爲浙江。
【史記秦始皇紀】至錢塘,臨浙江。
【註】浙者,折也。
蓋取其潮出海,曲折而倒流也。
又水名。
【水經注】浙水出浙縣西北弘農盧氏縣大蒿山。
又【廣韻】浙米也。
【類篇】一曰汰也。
又【集韻】征例切,音制。
通作淛。
亦作制。
義同。
又【集韻】或作漸。
【水經】漸江,卽浙江也。
考證:〔【史記昭王本紀】至錢塘,臨浙江。
〕謹照原文昭王本紀改秦始皇紀。
浚 【巳集上】【水字部】 浚 【唐韻】私閏切【集韻】【韻會】【正韻】須閏切,□音峻。
【說文】抒也。
【徐曰】抒取出之也。
【左傳襄二十四年】浚我以生。
【註】言取我財以自生也。
又深也。
【春秋莊九年】冬浚洙。
又【揚子方言】稟浚,敬也。
秦晉閒曰稟,齊曰浚。
又須也。
【書臯陶謨】夙夜浚明有家。
【傳】言早夜思之,須明行之也。
馬融雲:大也。
又水名,在衞。
【詩地理攷】浚水出浚儀,東逕邶地,入濟。
又邑名。
【詩邶風】在浚之下。
【傳】浚,衞邑。
又【集韻】祖峻切,音俊。
浚稽,山名,在武威北。
又【字彙補】七均切。
與踆通。
伏也。
【劉歆遂初賦】鳥脇翼之浚浚。
與□濬通。
考證:〔【揚子方言】稟浚,敬也。
秦晉閒曰稟,齊曰敬。
〕謹照原文曰敬改曰浚。
〔【書大禹謨】夙夜浚明有家。
〕謹照原書大禹謨改臯陶謨。
浛 【巳集上】【水字部】 浛 【廣韻】【集韻】□胡紺切,音憾。
【玉篇】水和泥也。
又【集韻】姑南切,音弇。
與淦同。
詳淦字註。
又【集韻】胡南切,音含。
【揚子方言】沈也。
或作□□淊淦澏。
【六書故】□別作浛□。
【王子年拾遺記】浛天蕩蕩望蒼蒼。
又地名。
【正字通】浛洸,古英州屬縣。
今連州江口之上有浛洸口,屬韶州英德縣。
婍 【醜集下】【女字部】 婍 【集韻】去倚切,音綺。
【博雅】好也。
浜 【巳集上】【水字部】 浜 【廣韻】布耕切【集韻】晡橫切,□音。
安船溝也。
一曰溝納舟者曰浜。
【李翊俗呼小錄】絕潢斷港謂之浜。
又【廣韻】布梗切【集韻】百猛切,□音邴。
浦名也。
考證:〔【李翊俗呼小錄】絕橫斷港謂之浜。
〕謹照原文橫改潢。
浝 【巳集上】【水字部】 浝 【廣韻】【集韻】□莫江切,音尨。
【說文】水也。
一曰水名。
浲 【巳集上】【水字部】 浲 【集韻】與漨同。
又與洚同。
漝 【巳集上】【水字部】 漝 【集韻】席入切,音習。
影也。
一曰滀漝,水貌。
又實入切,音十。
義同。
浞 【巳集上】【水字部】 浞 【唐韻】【集韻】【韻會】□士角切,音捉。
【說文】濡也。
【玉篇】漬也。
浟 【巳集上】【水字部】 浟 【廣韻】以周切【集韻】夷周切,□音由。
【玉篇】水流貌。
【木華海賦】浟湙瀲灧。
通作滺。
又【集韻】亭歷切,音狄。
速也。
【易頤卦】其欲浟浟。
今作逐逐。
【前漢敘傳註】浟浟,欲利貌。
浠 【巳集上】【水字部】 浠 【集韻】香依切,音希。
水名。
浡 【巳集上】【水字部】 浡 【廣韻】【韻會】【正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音孛。
【爾雅釋詁】作也。
【孟子】則苗浡然興之矣。
又【博雅】盛也。
【左思吳都賦】歊霧漨浡。
又浡潏,沸湧貌。
【木華海賦】天綱浡潏。
又滂浡,憤鬱貌。
【馮衍顯志賦】氣滂浡而雲披。
又【玉篇】渾也。
又海別名。
與勃渤□通。
又南浡裡,海外國名,見【馬觀瀛海勝覽】。
考證:〔【木華海賦】大綱浡潏。
〕謹照原文大綱改天綱。
浢 【巳集上】【水字部】 浢 【唐韻】田□切【集韻】大透切,□音豆。
水名。
【水經注】河北縣有浢水,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
【□天子傳】天子自寘軫,乃次于浢水之陽。
浣 【巳集上】【水字部】 浣 【唐韻】【集韻】□胡玩切,音換。
濯衣垢也。
一曰滌也。
【史記萬石君傳】身自浣滌。
又【廣韻】【正韻】胡管切【集韻】戸管切,□音緩。
又古緩切,音管。
義□同。
又戸版切,音睆。
水名,在江夏。
【水經注】辱水,出于鳥山,俗謂之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
又江口。
【廣輿記】雲南臨安府寧州有浣江。
本作□亦作澣。
浤 【巳集上】【水字部】 浤 【廣韻】戸萌切【集韻】乎萌切,□音宏。
【玉篇】海水騰湧貌。
【木華海賦】浤浤汨汨。
【集韻】與汯通。
浥 【巳集上】【水字部】 浥 【唐韻】於及切【集韻】【韻會】乙及切【正韻】乙入切,□音邑。
【說文】濕也。
又漬潤也。
【詩召南】厭浥行露。
又【廣韻】於業切【集韻】乙業切,□音裛。
義同。
又【集韻】乙俠切,音□。
窊陷也。
【前漢司馬相如傳】踰波趨浥。
【註】趨浥,輸于淵也。
又乙甲切,音押。
水流下貌。
【郭璞江賦】乍浥乍堆。
考證:〔【前漢司馬相如傳】踰彼趨浥。
〕謹照原文踰彼改踰波。
浦 【巳集上】【水字部】 浦 【唐韻】滂古切【集韻】【韻會】頗五切【正韻】滂五切,□音普。
【說文】瀕也。
【詩大雅】率彼淮浦。
又【玉篇】水源枝注江海邊曰浦。
【風土記】大水有小口別通曰浦。
又浦陽,江名。
【廣輿記】浦江,本吳越三江之一。
又浦江,縣名,屬金華府。
浦城,屬建寧府。
又合浦,漢郡名,屬交州。
又荒浦,舒鳩地名,見【左傳襄二十四年】。
又姓。
晉起居注浦選。
浧 【巳集上】【水字部】 浧 【廣韻】以整切【集韻】以井切,□音郢。
泥滓也。
又【集韻】醜郢切,音逞。
義同。
又丈井切,音徎。
與□同,通流也。
【管子宙合篇】聖人之動靜,開闔,詘信,浧濡,取與之必因于時。
【註】浧濡,猶言滑滯。
又於政切,纓去聲。
水名。
一曰澱也。
又【韻寶】古文澄字。
註詳十二畫。
□字原作徎下土。
浩 【巳集上】【水字部】 浩 【唐韻】【正韻】胡老切【集韻】戸老切【韻會】合老切,□音晧。
大水貌。
【書堯典】浩浩滔天。
又饒也。
【禮王制】用有餘曰浩。
又【集韻】古老切,音杲。
以水泲酒曰浩。
又姓。
漢靑州刺史浩賞。
又居號切,音誥。
水名。
又【廣韻】古沓切【集韻】葛合切,□音閤。
浩亹,漢縣名,屬金城郡。
【前漢地理志】浩亹水,在西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
【註】浩亹,音合門。
考證:〔【書舜典】浩浩滔天。
〕謹照原書舜典改堯典。
浪 【巳集上】【水字部】 浪 【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音郞。
滄浪,水名。
【水經注】水出荊山,東西流爲滄浪之水。
又康浪,水名。
【廣輿記】在靑州臨湽。
又浪浪,流貌。
【屈原離騷】霑餘襟之浪浪。
又聊浪,放蕩貌。
【揚雄羽獵賦】聊浪乎宇內。
又浶浪,驚擾貌。
【張衡西京賦】樛蓼浶浪。
又博浪,地名。
【前漢地理志】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
又樂浪,漢郡名,卽古朝鮮國。
又莊浪,縣名,屬平涼府。
又【唐韻】來宕切【集韻】【韻會】【正韻】郞宕切,□音閬。
波也。
水激石遇風則浪。
又鼓也。
【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
又謔浪,不敬也。
【詩邶風】謔浪笑傲。
【註】浪,意萌也。
又井名。
【張僧鑒潯陽記】湓城有浪井。
又姓。
晉浪逢。
又【集韻】裡黨切,音朖。
孟浪,猶較略也。
一曰不精要之貌。
【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爲孟浪之言。
徐邈讀莽朗,向秀讀漫瀾。
浬 【巳集上】【水字部】 浬 【集韻】陵之切,音釐。
泥浬,波斯酋長名。
汭 【巳集上】【水字部】 汭 【唐韻】而銳切【集韻】【韻會】【正韻】儒稅切,□音芮。
水名。
【周禮夏官職方氏】雝州,其川涇汭。
【註】汭在豳地。
又【說文】水相入貌。
一曰小水入大水也。
又水內也。
【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嬀汭。
【傳】汭,水之內也。
通作芮。
【詩大雅】芮鞫之卽。
【箋】水內曰芮,水外曰鞫。
又水北也。
【書禹貢】涇屬渭汭。
【傳】水北曰汭。
【疏】涇水南入渭,而名爲渭汭,知水北曰汭。
又【五子之歌】徯于洛之汭。
【正義】待于洛水之北。
又水之隈曲爲汭。
【左傳】稱淮水之曲曰淮汭,漢水之曲曰夏汭,滑水之曲曰滑汭。
又沙邊曰沙汭。
【木華海賦】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
又【集韻】如劣切,音爇。
水北也。
義同。
【江淹擬古詩】昨發赤亭渚,今宿浦陽汭。
方作雲峰異,豈伊千裡別。
又他昆切,音暾。
與涒通。
詳七畫涒字註。
□ 【未集中】【網字部】 □ 【集韻】私箭切,音綫。
【玉篇】魚罔。
【醜集下】【女字部】【玉篇】古文奴字。
註見奴。
又【集韻】侮古作。
註詳人部七畫。
汰 【巳集上】【水字部】 汰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他蓋切,音泰。
【說文】滑也。
【賈誼新書道術篇】厚志隱行謂之潔,反潔爲汰。
又太過也。
【左傳宣四年】伯棼射王汰輈。
【杜註】汰,過也。
箭過車轅上。
又沙汰。
【莊子天下篇】泠汰於物。
【註】猶沙汰也,謂沙汰使之泠然也。
【晉書孫綽傳】沙之汰之,瓦礫在後。
又洮汰。
【淮南子要略】所以洮汰滌蕩至意。
【註】洮汰,潤也。
【後漢陳元傳】洮汰,學者之累惑。
【註】洮汰,猶洗濯也。
亦作淘汰。
【齊民要術】作醬法,熱湯浸豆黃,良久淘汰,漉而蒸之。
又奢汰。
【荀子仲尼篇】閨門之內,般樂奢汰。
【左傳襄十四年】欒黶汰虐已甚。
又【集韻】他計切,音替。
水波也。
又徒蓋切,音大。
淅□也,與汏同。
又【正韻】他達切,音闥。
亦滑也。
【蘇軾秧馬歌】以我兩足爲四蹄,聳踴滑汰如鳧鷖。
汱 【巳集上】【水字部】 汱 【廣韻】姑泫切【集韻】古泫切,□音畎。
【爾雅釋詁】汱,墜也。
【註】水落貌。
又【廣韻】伏水也。
又【佩觿集】水名。
又戸犬切,音泫。
義同。
汲 【巳集上】【水字部】 汲 【唐韻】【正韻】居立切【集韻】【韻會】訖立切,□音急。
【說文】引水於井也。
【易井卦】可用汲,王明□受其福。
【莊子至樂篇】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又【廣韻】引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大汲其版。
【註】汲,引也。
【郭璞江賦】幷吞沅灃,汲引沮漳。
又汲汲,不休息貌。
【博雅】孜孜汲汲,劇也。
【前漢揚雄傳】不汲汲於富貴。
【文子上德篇】君子日汲汲以成煇。
又縣名。
屬河內郡。
【史記魏世家】城垝津以臨河內,河內共汲必危。
【廣輿記】汲縣,故汲郡,治今屬衞輝府。
又姓。
漢汲黯。
又【集韻】極入切,音及。
與伋同。
伋伋,虛詐貌。
或作汲。
汳 【巳集上】【水字部】 汳 【唐韻】【集韻】皮變切【正韻】毗面切,□音卞。
水名。
水受陳留浚儀隂溝,至蒙爲雝水,東入於泗。
【水經】汳水,出隂溝,逕浚儀縣北。
又東至梁郡蒙縣,爲濉水。
餘波入睢陽城中。
【酈道元注】隂溝卽蒗蕩渠也,亦言汳,受旃然水。
又雲:丹泌亂流,於武德絕河,南入滎陽合汳,故汳兼丹水之稱。
汳水東逕陳留,又東逕梁國睢陽縣,又東逕貫城。
城在蒙縣西北。
汳水自蒙縣南出,今無水。
惟睢陽城南側有小水,南流入雎城。
亦作汴。
【後漢明帝紀】遣將作謁者王吳修汴渠,自滎陽至於千乗海口。
【註】汴渠卽蒗蕩渠也。
【宋曾鞏曰】昔禹於滎澤下分大河爲隂溝,出之淮泗,至浚儀西北,復分二渠。
其後或曰鴻溝,或曰浪宕渠,或曰浚儀渠,或曰石門渠。
石門渠東合濟水,與河渠東注,至於敖山之北而兼汴水,又東至滎陽之北,而旃然之水東流入汴。
滎陽之西有廣武二城,汴水自二城閒小中東流而出,濟水至此乃絕。
桓溫將通之而不果者,晉大和之中也。
劉裕浚之,始有湍流奔注。
以漕運者,義熙之間也。
皇甫誼發河南丁夫百萬開之,起滎陽入淮,千有餘裡。
更名之曰通濟渠者,隋大業之初也,後世因其利焉。
【一綂志】汴水源出開封府滎陽縣大周山,合京、索、須、鄭四水,東南至中牟縣,北入於黃河。
又【廣韻】芳萬切【集韻】孚萬切,□音。
義同。
【集韻】或作汴。
汴 【巳集上】【水字部】 汴 【集韻】同水。
又州名。
【韻會】秦屬三川郡,漢爲陳留郡,東魏置梁州,後周攺爲汴州,宋爲京師。
又襄陽零水亦名汴水。
【水經注】夷水東南流,與零水合。
零水卽汴水也。
上通梁州沒陽縣之默城山。
考證:〔【韻會】秦屬三州郡。
〕謹照原文三州改三川。
汶 【巳集上】【水字部】 汶 〔古文〕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音問。
水名。
【書禹貢】浮于汶,達于濟。
又濟東北會于汶。
【前漢地理志】泰山郡萊蕪縣原山汶水出,西南入泲。
【水經】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壽張縣,至安民亭入于濟。
【註】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胡盧堆。
牟縣,古牟國,故俗謂是水爲牟汶。
汶水又右合北汶水,水出太山天門下谷東流,西南逕汶陽縣,又西南逕桃鄕縣,自桃鄕四分,當其派別之處,謂之四汶口。
左二水雙流至無鹽郈鄕平陸故城,合爲茂都澱。
次一汶至壽張故城東,遂爲澤渚。
右一汶逕壽張縣西南,注長直溝,西流入泲。
【淮南子地形訓】汶出弗其。
【高誘註】弗其,山名,在朱虛縣東。
◎按誘說乃東汶,非經所謂入濟者也。
又【前漢地理志】琅邪郡朱虛縣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
【說文】維作濰。
【水經】汶水出朱虛縣泰山。
【酈道元注】伏琛晏謨□言,水出縣東西峿山,山在小泰山東。
地理風俗記曰:朱虛縣東四十裡有峿城,亭故縣也。
汶水逕峿城北,又北過淳於縣西。
濰水過縣東,其城東北則兩川交會也。
又【水經注】崮水有二源雙會,東導一川,俗謂之汶水,東經蒙隂縣,注桑泉水,又東北流入於沂。
又汶上,縣名。
【廣輿記】本漢平陸,今屬兗州府。
又【集韻】武粉切,音吻。
義同。
又【廣韻】【集韻】□無分切,音文。
黏唾也。
又遼東有汶城。
【盛輔之雲】卽孤竹國也。
音文。
又【廣韻】武巾切【集韻】眉貧切【正韻】彌鄰切,□音珉。
與岷通。
汶江也。
【書禹貢】岷嶓旣藝。
【又】岷山導江。
【史記】皆作汶。
【山海經】大江出汶山。
【輿地廣記】汶山在茂州汶山縣西北,俗謂之鐵豹嶺。
禹之導江,發跡於此。
又汶山,郡名。
汶川,縣名。
【蜀王本紀】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
廣柔隋攺曰汶川。
【廣輿記】今屬成都府。
又【集韻】謨奔切【韻會】謨昆切,□音門。
汶濛,玷辱也。
【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正字通】汶水,今一統志列爲三,曰塹汶,徐汶,靑汶。
章本淸曰:入濟之汶,見禹貢,論語。
汶上,書傳謂之北汶,卽今大淸河入濰之汶,見漢書。
入沂之汶,見水經。
齊有三汶,淸河爲大。
述征記:泰山郡水皆名汶,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皆源別流同,又在三汶之外。
考證:〔【水經】【註】汶逕壽張縣西南,注長直溝,西流入浦。
〕謹照原文入浦改入泲。
〔【山海經】大江出汶水。
〕謹按此句出山海經註。
謹於經下增註字,□照原文汶水改作汶山。
汷 【巳集上】【水字部】 汷 【唐韻】職戎切【集韻】之戎切,□音終。
【說文】水也。
一曰水名,在襄陽。
【集韻】亦作泈。
汸 【巳集上】【水字部】 汸 【唐韻】府良切【集韻】分房切,□音方。
倂船也。
【說文】本作方,或從水作汸。
又【集韻】敷方切,音芳。
與淓同。
水名也。
【山海經】箕尾之山,汸水出焉,南流注于淯。
【註】音芳。
又符方切,音房。
義同。
又【正韻】普郞切,音滂。
與滂同。
【荀子富國篇】汸汸如河海。
洶 【巳集上】【水字部】 洶 【集韻】與洶同。
(洶)【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許拱切,音詾。
【說文】湧也。
一曰洶湧,水聲。
又洶洶,鼓動聲。
【揚雄羽獵賦】洶洶旭旭。
又【集韻】筍勇切,音竦。
義同。
又【廣韻】【集韻】【正韻】許容切【韻會】虛容切,□音匈。
義同。
一曰水勢。
【左思吳都賦】濞焉洶洶。
決 【巳集上】【水字部】 決 【廣韻】【集韻】【韻會】□古穴切,音玦。
水名。
【水經】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
【注】俗名爲檀山峴,蓋大別之異名也。
其水歷山委注而絡其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灌水注之,故地理志曰:決水北注蓼入灌,灌水於蓼亦入決。
又決決,北方水名。
【山海經】龍侯之山,決決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行流也。
【管子君臣下篇】決之則行,塞之則止。
【左傳襄三十一年】不如小決使道。
又斷也,判也。
【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
又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又以齒斷物亦曰決。
【禮曲禮】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銳喙決吻。
【疏】鳥乃喙長,決物食之時,以其近喙本決,故雲決吻。
決如字。
又烏穴反。
又開也。
【儀禮鄕射禮】袒決遂。
【註】決猶闓也。
以象骨爲之,著右大擘指,以鈎絃闓體也。
闓音開。
【詩小雅】決拾旣佽。
又絕也,與訣同。
【前漢蘇武傳】李陵與蘇武決去。
【註】決,別也。
又決曹,官名。
主罪法者。
【後漢黃昌傳】習文法,仕郡爲決曹。
又【廣韻】【集韻】【正韻】□呼決切,音血。
疾貌。
一曰小飛也。
與□通。
【莊子逍遙遊】決起而飛,搶楡枋。
決或作□。
又【集韻】苦穴切,音闋。
與缺同。
或從血作□。
亦作決。
【史記秦始皇紀】譬猶騁六驥過決□也。
又涓惠切,音桂。
疾貌。
【莊子齊物論】麋鹿見之而決驟。
【註】決,徐邈讀古惠反。
□ 【卯集下】【無字部】 □ 【篇韻】音計。
璧也。
汻 【巳集上】【水字部】 汻 【唐韻】呼古切,音火。
與滸同。
【說文】水厓也。
又【廣韻】呼朗切【集韻】許朗切,□音酐。
姓也。
今涇州有之。
又【廣韻】虎晃切,音怳。
義同。
汽 【巳集上】【水字部】 汽 【唐韻】許訖切,音迄。
與汔同。
近也,幾也。
【爾雅釋詁】作汽。
又【集韻】居代切,音漑。
義同。
又丘旣切,音氣。
水氣也。
又億姞切,音乙。
水涸也。
今謂去飯水爲汽。
浨 【巳集上】【水字部】 浨 【廣韻】【集韻】□盧感切,音壈。
【字林】藏梨汁也。
汾 【巳集上】【水字部】 汾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分切,音濆。
水名。
【說文】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
或曰出汾陽北山冀州浸。
【周禮夏官職方氏】冀州,其浸汾潞。
【水經】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
【山海經】管涔之山,其上無草木,而下多玉。
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十三州志】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
又地名,在襄城。
【左傳襄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
【司馬彪曰】襄城縣有汾丘。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汾隂,臨汾,俱屬河東郡。
汾陽屬太原郡。
【廣輿記】臨汾,汾西二縣,今俱屬平陽府。
又郡名。
【廣輿記】山西汾州府,本漢太原郡,後魏曰汾州,唐曰浩州,宋曰汾陽。
又【集韻】步奔切,音盆。
與湓同。
湓水在潯陽。
或省作汾。
詳湓字註。
又方文切,音分。
與紛同。
【揚雄長楊賦】汾沄沸渭。
【註】衆盛貌。
汾沄,音紛雲。
又溫汾,水轉貌。
【枚乗七發】所揚汩者,所溫汾者。
沁 【巳集上】【水字部】 沁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七鴆切,音鈊。
水名。
【說文】水出上黨羊頭山。
【水經】沁水出上黨沮縣謁戾山,南過穀遠縣,東至滎陽縣北,東入于河。
【注】卽洎水。
【郡縣釋名】沁河源出沁源縣,有二,一自縣西北綿山東谷南流,一自縣東北馬圈溝南流,俱至交口村合流入黃河。
又州名。
【廣韻】本漢穀遠縣,後魏置沁源縣,武德初置州,因沁水以名。
【廣輿記】沁源縣屬沁州,沁水縣屬澤州。
又【集韻】所錦切,音。
又斯荏切,音襂。
又所禁切,音滲。
義□同。
又以物探水也。
【韓愈詩】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
【註】北人以物探水爲沁。
又思林切,音心。
水名。
沂 【巳集上】【水字部】 沂 【唐韻】【集韻】【韻會】□魚衣切,音溰。
水名。
【說文】水出東海費縣。
一曰沂水出泰山,蓋靑州浸。
【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浸沂沭。
【水經注】沂水於下邳縣北西流,分爲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水逕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
水上有橋,徐泗閒以爲圮,子房遇黃石公,卽此處。
【地理通釋】曾氏曰:徐州之水,以沂名者非一。
酈道元謂出尼丘山,西北逕魯之雩門,謂之沂水。
出泰山武陽之冠石山,亦謂之沂水。
又山名。
四鎭之一。
【周禮春官大司樂】四鎭五嶽。
【註】靑州之沂山。
又地名。
【左傳定五年】大敗夫王于沂。
【註】沂,楚地。
又州名。
本秦琅邪地,宋置北徐州,周攺沂州,今屬兗州府。
又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