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錦名。
【齊東野語】禦府臨六朝、羲、獻、唐人法帖,用毬露錦。
又【費著蜀錦譜】有盤毬錦、大窠馬大毬錦、眞紅雪花毬露錦。
又燈名。
【東京夢華錄】元宵大內宣德樓上皆垂黃綠簾,簾中禦座,簾外兩朶樓,各挂燈毬一枚,約方圓丈餘。
又花果,名繡毬花,爲二月之花客卿。
見【屠本畯缾史月表】。
又蹙金毬、探金毬、紫繡毬,皆牡丹名。
寒毬、黃寒毬,皆柰名。
見【周氏洛陽花木記】。
又星毬紅,荔枝名。
見【徐□荔枝譜】。
又玉毬、繡毬、毬子,皆菊名。
見【範成大菊譜】。
【集韻】或從皮作皳。
□ 【辰集上】【月字部】 □ 【篇海】居律切。
姓也,出《韻譜》。
毯 【辰集下】【毛字部】 毯 【廣韻】【集韻】【韻會】吐敢切【正韻】他感切,□音菼。
毛席也。
通作緂。
毰 【辰集下】【毛字部】 毰 【廣韻】薄回切【集韻】蒲枚切,□音裴。
毰毸,張羽貌。
一曰鳳舞也。
【韓愈雪詩】興與酒毰毸。
【王安石鵞詩】晴天鏡裏雪毰毸。
【集韻】或作□。
毱 【辰集下】【毛字部】 毱 【玉篇】巨六切【廣韻】【集韻】渠竹切,□音□。
與鞠同。
皮毛丸也。
【篇海】別作□。
毲 【辰集下】【毛字部】 毲 【集韻】【韻會】□都括切,音掇。
蠻夷織毛罽也。
【後漢西南夷傳】哀牢夷知染采文繡罽毲。
【又】冉駹夷,其人能作旄氊、斑罽、靑頓、□毲、羊羧之屬。
毳 【辰集下】【毛字部】 毳 【唐韻】【集韻】【韻會】□此芮切,音脃。
【說文】獸細毛也。
【方言】揄、鋪、□、□,毳也。
【周禮天官掌皮】共其毳毛爲氈,以待邦事。
【鄭註】毳毛,毛細縟者。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夫荷旃被毳者,難與道純綿之麗密。
又冕服名。
【周禮春官司服】四望山川則毳冕。
【又】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
【尚書正義】毳冕五章,虎蜼爲首。
虎蜼毛淺,毳是亂毛,故以毳爲名。
【詩王風】毳衣如菼。
【毛傳】毳衣,大夫之服。
【箋】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國。
天子大夫四命,其出封五命,如子男之服,故得服毳冕。
又火毳,卽火浣布也。
【後漢西南夷傳論】賨幏火毳馴禽封獸之賦,軨積於內府。
又鳥腹毛曰毳。
【說苑尊賢篇】背上之毛,腹下之毳。
【杜甫詩】見輕吹鳥毳。
又毳幕,卽氈帳也。
【李陵答蘇武書】韋韝毳幕。
又僧服名。
【法苑珠林】衣中有四者:一糞掃衣,二毳衣,三衲衣,四三衣。
又小耎物易斷也。
【荀子議兵篇】事小敵毳,則偸可用也。
【文子道原篇】志弱者柔毳安靜。
通作脃。
【老子道德經】其脃易破。
【晉語】臣脃弱,弗能忍俟。
又柔美之物曰甘毳。
【史記聶政傳】旦夕得甘毳以養親。
【前漢丙吉傳】數奉甘毳。
亦與脃義同。
又通作膬。
【管子霸言篇】釋堅而攻膬。
【枚乗七發】甘膬腥膿。
又姓,出【姓苑】。
又【集韻】儒稅切,音汭。
又妹悅切,音歠。
義□同。
又【集韻】租悅切,音蕝。
與橇同。
【前漢溝洫志】泥行乗毳。
【史記】作毳。
【註】孟康曰:毳,竹如箕,擿行泥上。
如淳雲:毳謂以闆置泥上,以通行路也。
師古曰:毳讀如本字。
毷 【辰集下】【毛字部】 毷 【集韻】莫報切,音帽。
【博雅】解也。
毸 【辰集下】【毛字部】 毸 【廣韻】素回切【集韻】蘇回切,□音□。
毰毸,張羽貌。
一曰鳳舞也。
或從崔作□。
又【集韻】【韻會】□柔才切,音鰓。
義同。
亦作毢。
詳六畫毢字註。
【補遺】【醜集】【女字部】【字彙補】音尋。
姓也。
見《千家姓》。
毹 【辰集下】【毛字部】 毹 【唐韻】羊朱切,音兪。
【說文】氍毹也。
【風俗通】織毛褥曰氍毹。
【南史夷貊傳】梁大同中,高昌國獻蒲桃、良馬、氍毹等物。
【古樂府】坐客氊氍毹,□□五木香。
【韓愈李正封郾城聮句】兩廂鋪氍毹,五鼎調勺藥。
或書作毺。
【三輔黃圖】溫室規地以罽賓毺。
亦作。
【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貂襜褕。
或作氊氍。
【通俗文】氍之細者名毾。
又【廣韻】山芻切【集韻】雙雛切,□音。
又【集韻】舂朱切。
音輸。
義□同。
【集韻】亦作□、氀。
考證:〔【古樂府】坐客氊氍毹,□五木香。
〕謹照原文改□。
毺 【辰集下】【毛字部】 毺 同毹。
毻 【辰集下】【毛字部】 毻 【廣韻】湯臥切【集韻】吐臥切,□音唾。
【博雅】解也。
謂鳥獸解毛羽也。
【揚子方言】隋、毻,易也。
【郭註】謂解毻也。
【郭璞江賦】產毻積羽,往來勃碣。
【註】毻,音唾,落毛也。
與□同。
【庾信老子廟應詔詩】毻毛新鵠小。
又【玉篇】他果切,音妥。
又【廣韻】他外切【集韻】吐外切,□音蛻。
義□同。
毼 【辰集下】【毛字部】 毼 【廣韻】胡割切【集韻】【韻會】【正韻】何葛切,□音曷。
【博雅】□毼,罽也。
【後漢烏桓傳】婦人能刺韋,作文繡,織氀毼。
【註】廣雅曰:氀毼,罽也,氀,力于反。
毼,胡葛反。
【陳琳神武賦】黼錦繢組,罽毼皮服。
又毛布也。
或從衣作褐。
又與鶡同。
雞名。
【後漢西南夷傳】冉駹夷有五角羊、麝香、輕毛毼雞、牲牲。
【註】郭璞註:《山海經》曰:毼雞似雉而大,靑色,有毛角,鬭敵死乃止。
今通作鶡。
又【集韻】丘葛切,音渴。
與楬同。
豆不飾曰楬。
或從毛作毼。
【儀禮士喪禮】毼豆兩。
【註】毼,白也。
又【字彙】得合切,音答。
【李翊俗呼小錄】今俗謂性劣者爲氀毼。
氀音兜,毼音達。
□ 【辰集上】【曰字部】 □ 【篇海】須倫切,音荀。
勻也。
毽 【辰集下】【毛字部】 毽 【字彙補】經電切,音建。
拋足之戲具也。
【帝京景物略】諺雲:楊柳兒靑,放空鐘。
楊柳兒死,踢毽子。
毾 【辰集下】【毛字部】 毾 【唐韻】吐盍切【集韻】託盍切,□音榻。
【說文】毾也。
【後漢西域傳】天竺國有細布、好毾。
【註】埤蒼曰:毛席也。
【釋名】施之承大牀前小榻上,登以上牀也。
【班固與弟超書】月支毾大小相雜,但細好而已。
【正字通】中天竺有毾,今曰氆氌,秦、蜀之邊有之,似褐,五色方錦。
廣中洋舶亦有至者。
又名多羅羢。
或作□,非。
毿 【辰集下】【毛字部】 毿 【玉篇】先含切【集韻】【韻會】【正韻】蘇含切,□音鬖。
毛長貌。
【詩陳風值其鷺羽疏】白鷺靑腳,高尺七八寸,頭上有毛十數枚,長尺餘,毿毿然與衆毛異。
氀 【辰集下】【毛字部】 氀 【廣韻】力朱切【集韻】【韻會】龍珠切,□音慺。
【博雅】氀毼,罽也。
【後漢烏桓傳】婦人能刺韋,作繡,織氀毼。
又【集韻】雙雛切,音萸。
與毹同。
織毛蓐也。
詳九畫毹字註。
又【字彙】當侯切,音兜。
人險爲氀毼,音兜達。
見【李翊俗呼小錄】。
【集韻】或書作□。
氂 【辰集下】【毛字部】 氂 【唐韻】裡之切【集韻】【韻會】陵之切,□音釐。
【說文】氂牛尾也。
【周禮春官樂師有旄舞註】旄舞者,氂牛之尾。
【疏】山海經,潘侯之山有獸,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又【山海經】荊山,其中多氂牛。
【註】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外。
【杜甫詩】天馬跂足隨氂牛。
又馬尾亦曰氂。
【淮南子說山訓】馬氂截玉。
【註】氂,馬尾也。
又毛之強曲者。
【前漢王莽傳】以氂裝衣。
【註】師古曰:毛之強曲者曰氂,以裝楮衣中,令其張起也。
又【前漢五行志】天漢三年八月,天雨白氂。
又【小爾雅】雜毛曰氂。
又長毛也。
【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
【註】氂,長毛也。
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又罽也。
【爾雅釋言】氂,罽也。
【郭註】毛氂,所以爲罽。
【郉疏】織毛爲之。
若今之毛氍毹,以衣馬之帶鞅也。
又凡言物之細者爲氂。
【列子殷湯篇】以氂懸蝨於牖。
【曹植九華扇賦】篾氂解而縷分。
又與釐通。
【史記蘇秦傳】毫氂不伐,將用斧柯。
【前漢律歷志】不失豪氂。
【註】孟康曰:十豪爲氂。
又【廣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音毛。
義同。
亦作斄髦犛。
又【集韻】郞才切,音來。
義同。
○按《周禮春官》註:氂,音毛。
劉音來,沈音貍,或音茅,或作犛,或作斄。
考《莊子逍遙遊》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
註:郭呂之反,徐、李音來,又音離,司馬雲:旄牛。
據此知諸家音切雖異,而義□通。
氃 【辰集下】【毛字部】 氃 【集韻】【韻會】徒東切【正韻】徒紅切,□音同。
氋氃,散毛貌。
【世說】羊祜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
客試使驅來,氃氋而不肯舞。
氄 【辰集下】【毛字部】 氄 【廣韻】【正韻】而隴切【集韻】【韻會】乳勇切,□音宂。
與□同。
鳥細毛也。
一曰毛盛。
【書堯典】鳥獸氄毛。
【孔傳】鳥獸皆生耎毳細毛以自溫。
又馬融雲:溫柔貌。
正義雲:氄毛,謂附肉細毛。
【劉楨烏生八九子詩】氄毛不自煖,張翼強相呼。
又【玉篇】而允切,音蝡。
義同。
又【集韻】而融切,音戎。
又如容切,音茸。
義□同。
【兪琰席上腐談】北方毛段細軟者曰子氄。
子謂毛之細者。
今誤爲紫茸。
【說文】本作□。
從毛隼聲。
【集韻】或作□縟。
【玉篇】【增韻】亦作。
氅 【辰集下】【毛字部】 氅 【唐韻】【正韻】昌兩切【集韻】【韻會】齒兩切,□音敞。
氅鶖,鳥羽也。
或從鳥作鷩。
又析羽爲裘衣之屬。
【世說】王恭著鶴氅。
氆 【辰集下】【毛字部】 氆 【字彙】布廣切,音榜。
氆氌,西蕃織羢也。
氇 【辰集下】【毛字部】 氌 【字彙】郞何切,音羅。
氆氌,西番羢毛織者。
吐蕃貢霞氎,卽今紅氆氌。
又【篇海】郞古切,音魯。
義同。
氈 【辰集下】【毛字部】 氈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諸延切,音旃。
【說文】撚毛也。
或曰撚,執也,蹂也。
蹂毛成片,故謂之氈。
【釋名】氈,旃也。
毛相著旃旃然也。
【周禮天官掌皮】秋斂皮,冬斂革,共其毳毛爲氈。
又【掌次】王大旅上帝,則張氈案。
【疏】案謂牀也。
牀上著氈,卽謂之氈案。
【齊民要術】作氈法,春毛秋毛中半和用。
秋毛緊強,春毛軟弱,獨用太偏,是以須雜。
三月桃花水氈第一。
凡作氈,不須厚大。
唯緊薄均調乃佳耳。
通作旃。
【前漢王褒傳】荷旃被毳。
【王吉傳】細旃之上。
【蘇武傳】齧雪與旃毛。
皆與旃同。
又葉之人切,音眞。
【楊方合歡詩】寒坐□肩氈。
上葉身,下葉塵。
考證:〔【周禮天官掌皮】共其毳皮爲氈。
〕謹照原文毳皮改毳毛。
氉 【辰集下】【毛字部】 氉 【玉篇】蘇到切,音燥。
毛也。
一曰毛健。
又【唐國史補】舉子不捷而醉飽,謂之打毷氉,謂拂其煩悶也。
【寅集中】【巾字部】【廣韻】卽移切【集韻】將支切,□音貲。
【玉篇】布也。
【類篇】布名。
【急就篇】服瑣緰與繒連。
【註】緰,錫布之尤精者也。
言其質精好,與繒相連次。
又【五音集韻】睢氏切,音此。
巾也。
【埤蒼】或作□。
考證:〔【急就篇】服瑣緰與繪連。
【註】言其質精好,與繪相連次。
〕謹照原文兩繪字□改繒。
□ 【辰集上】【日字部】 □ 【集韻】郞丁切,音靈。
與昤同。
詳昤字註。
□ 【未集中】【羽字部】 □ 【廣韻】【集韻】□於劒切,音俺。
斂羽也。
又【集韻】於贍切,音厭。
義同。
氋 【辰集下】【毛字部】 氋 【集韻】謨蓬切,音蒙。
氋氃,毛貌。
氌 【辰集下】【毛字部】 氌 【字彙】郞何切,音羅。
氆氌,西番羢毛織者。
吐蕃貢霞氎,卽今紅氆氌。
又【篇海】郞古切,音魯。
義同。
氍 【辰集下】【毛字部】 氍 【玉篇】巨俱切【唐韻】其俱切【集韻】權俱切,□音衢。
【說文】氍毹、毾,皆氊緂之屬。
蓋方言也。
【風俗通】織毛褥謂之氍毹。
【玉篇】或作□。
【集韻】或作□、□。
氎 【辰集下】【毛字部】 氎 【廣韻】徒協切【集韻】【韻會】達協切,□音牒。
細毛布也。
【唐書地理志】隴右道,厥賦有毛毼、白氎。
又吐蕃貢霞氎。
【廣輿記】雲南永昌軍民府出縹氎,卽白氎,布堅厚細密,頗類紬。
【梁□文帝與廣信侯重述內典書】永謝瀉甁,終慚染氎。
【庾信五張寺經藏□】銀函東度,金氎南翻。
又織成衣亦曰氎。
【賢愚經】一端金色之氎,奉上如來。
【註】氎,織成大衣也。
亦取作巾及手巾之屬。
【杜甫詩】光明白氎巾。
【王昌齡詩】手巾花氎淨。
亦作疉。
【後漢南蠻傳】哀牢夷知染采文繡,罽毲白疉。
又【南史夷貊傳】高昌國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曰白疉子。
國人取織爲布,甚軟白,交市用焉。
氏 【辰集下】【氏字部】 氏 【唐韻】承旨切【集韻】【韻會】【正韻】上紙切,□音是。
氏族也。
【白虎通】有氏者何,貴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爲善也。
【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諸侯以字爲諡,因以爲族。
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疏】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爲族。
【趙彥衞雲麓漫抄】姓、氏後世不復別,但曰姓某氏,雖史筆亦然。
按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
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
如周姓姬氏,所以別子孫,如魯衞毛耼邘晉應韓之分,若夫《易》雲:黃帝堯舜氏作。
堯舜雖非姓氏,旣是天子當一代,稱曰堯舜氏,義亦通。
此又不拘姓氏之例。
【柳芳論氏族】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諡則文武成宣,氏於官則司馬司徒,氏於爵則王孫公孫,氏於字則孟孫叔孫,氏於居則東門北郭,氏於志則三馬五鹿,氏於事則巫乙匠陶。
又古者貴有氏,賤無氏,故其詛辭有曰:墜命亡氏,言奪爵失國也。
詛辭見【左傳襄十一年】。
又婦人例稱氏。
【儀禮士昏禮】祝告婦之姓,曰某氏來歸。
又樂氏,津名,在鄭。
【左傳襄二十六年】涉於樂氏。
又元氏、猗氏、盧氏、尉氏,皆縣名。
【廣輿記】元氏屬常山,今屬眞定府。
猗氏屬河東,今屬平陽府。
盧氏本漢縣,今屬河南府。
尉氏本秦縣,今屬眞定府。
【師古漢書註】凡地名稱某氏者,皆謂因之而立名。
如尉氏、左氏、緱氏、禺氏之類。
又以氏名其物。
【大戴記】蘭氏之根,櫰氏之苞。
又姓。
【吳志】有氏儀,後改姓是。
又猛氏,獸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
【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又【說文】巴蜀山名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曰氏。
氏崩,聞數百裡。
《揚雄解嘲》響若氏隤。
○按今《揚雄傳》作□。
【玉篇】亦雲:巴蜀謂山岸欲墮曰氏,崩聲也。
承紙切。
又《元包經》剝屵氏。
傳曰:山崩於地也。
註:屵音蔡,氏音支。
與《說文》《玉篇》義同而音異。
又【集韻】掌是切,音紙。
姓也。
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
月氏,西域國名,在大宛西。
【史記大宛傳】有大月氏,小月氏。
亦作月支。
又閼氏,單于後名。
【史記韓王信傳】上乃使人厚遺閼氏。
【註】閼音燕,氏音支。
又烏氏,縣名。
【史記酈商傳】破雍將軍烏氏。
【註】烏音於然反,氏音支,縣名。
屬安定。
【前漢地理志】作閼氏。
又【史記貨殖傳】烏氏倮。
【註】韋昭曰:烏氏,縣名,倮,名也。
索隱以烏氏爲姓,非是。
又【廣韻】子盈切【集韻】咨盈切,□音精。
狋氏,縣名。
【前漢地理志】代郡有狋氏縣。
【註】孟康曰:狋音拳,氏音精。
亦作□。
【古今印史】□,承旨切,族下所分也。
古者姓統族,族統□。
適出繼位之餘,凡側出者皆曰□。
故爲文從側出以見意。
考證:〔【趙彥衞雲麓漫抄】如魯衞毛耼邗晉應韓之分。
〕謹照原文邗改邘。
〔【史記貨殖傳】烏氏倮。
〕謹照原文鳥改烏。
氐 【辰集下】【氏字部】 氐 〔古文〕□【唐韻】丁禮切【集韻】典禮切,□音邸。
【說文】氐,至也。
從氏,下著一。
一,地也。
又本也。
【詩小雅】尹氏大師,維周之氐。
【毛傳】氐,本也。
正義曰:氐,讀從邸。
若四圭爲邸,故爲本,言是根本之臣也。
又【鄭箋】氐,當作桎鎋之桎。
《孝經鉤命決》雲:孝道者,萬世之桎鎋。
《說文》雲桎車鎋也。
則桎是鎋之別名,以鎋能制車,喻大臣能制國也。
桎,之寔反,又丁履反。
鎋又作轄,胡□反。
○按今《詩》從毛傳,讀若邸。
又與抵同。
歸也。
【前漢食貨志】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
【又】大氐皆遇吿。
【註】師古曰:氐,讀曰抵,歸也。
大氐,猶言大凡也。
又【左思三都賦】作者大氐舉爲憲章。
【註】氐,音旨。
義同。
今俗書作抵。
又氐人,外國名,在建木西,人面魚身,無足。
見【山海經】。
氐,音觸抵之抵。
舊註附入都奚切,今訂正。
又木之根氐也。
亦作柢。
義詳木部。
又人所托宿亦曰氐。
通作邸。
又【集韻】軫視切,音旨。
氐道,地名,在廣漢。
又【廣韻】丁尼切【集韻】張尼切,□音胝。
氐池,縣名。
或作旨而切,音支,非是。
又【廣韻】都奚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音低。
氐羌也。
【詩商頌】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正義曰】氐羌之種,漢世仍存。
其居在秦隴之西。
【路史】氐羌數十,白馬最大。
【前漢地理志】隴西郡有氐道、羌道二縣。
【魚豢魏略】漢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谷,或號靑氐,或號白氐。
又星名。
【爾雅釋天】天根,氐也。
孫炎曰:角亢下繫于氐,若木之有根。
【史記天官書】氐四星,東方之宿。
氐者,言萬物皆至也。
【甘氏星經】氐四星爲天宿宮,一名天根,二名天符。
【禮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
又【前漢地理志】韓地,角、亢、氐之分野。
又同低。
俛也。
【前漢食貨志】封君皆氐首仰給。
【註】師古曰:氐首,猶俯首。
又賤也。
【前漢食貨志】其價氐賤減平。
又墨神曰回氐。
見【緻虛閣雜俎】。
又【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音帝。
東方宿也。
義見上。
考證:〔孝經鉤命訣。
〕謹照原晝訣改決。
麁 【亥集下】【鹿字部】 麁 【廣韻】倉胡切,音麤。
疎也,大也,物不精也。
【正字通】俗麤字。
民 【辰集下】【氏字部】 民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彌鄰切,音泯。
【說文】衆萌也。
言萌而無識也。
【易師卦】君子以容民畜衆。
【書鹹有一德】後非民罔使,民非後罔治。
【禮緇衣】民以君爲心,君以民爲體。
又四民。
【穀梁傳成元年】古者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註】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穀曰農,巧心勞手成器物曰工,通財貨曰商。
又司民,星名。
【周禮秋官司民】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于王。
【註】司民,軒轅角也。
【釋文】軒轅十七星,如龍形,有兩角,角有大民、小民。
又官名。
【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
又民曹,漢官名。
【後漢百官志】民曹尚書主凡吏上書事。
【註】《蔡質漢舊儀》曰:典膳治功作,監池、苑囿、盜賊事。
又民部,今戸部也。
【文獻通考】漢置尚書郞四人,其一人主財帛委輸。
至魏文帝,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國支計。
吳有戸部,晉有度支,皆主筭也。
後周置大司徒卿一人,如《周禮》之制,隋初有度支尚書,則幷後周民部之職。
開皇二年,改度支爲民部。
永徽初,改民部爲戸部。
又北方有比肩民,見【爾雅釋地】。
南方有裸民,見【呂氏春秋】。
又白民國,白身,背有角,乗之壽二千歲。
羽民國,其民皆生羽毛。
卵民國,其民皆生卵。
毛民國,其民皆生毛。
又有勞民、搖民、壎民、盈民、臷民、蜮民諸國,□見【山海經】。
又鶴民國,人長三寸,日行千裡,見【窮神祕苑】。
又姓,見【姓苑】。
又葉鄰知切,音離。
【夏禹襄陵操】洪水滔天,下民愁悲。
上帝愈咨,三過吾門不入。
父子道衰,嗟嗟不欲煩下民。
又葉彌延切,音眠。
【楊方合歡詩】齊彼蛩蛩獸,舉動不相捐。
生有同穴好,死成倂棺民。
【六書略】民,象俯首力作之形。
○按民字之義非一。
有總言人者,《詩》天生蒸民,厥初生民。
是也。
有對君而言者,《書》民惟邦本。
是也。
有別於在位而言者,《詩》宜民宜人。
註:人謂臣,民謂衆庶。
是也。
有對幽而言者,《論語》務民之義,《左傳》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
是也。
有對已而言者,《詩》民莫不穀,我獨于罹。
是也。
有對農而言者,《漢食貨志》粟甚貴傷民,甚賤傷農。
是也。
況四民兼士農工商,豈力田始稱民乎。
《六書略》之說穿鑿,不可從。
氒 【辰集下】【氏字部】 氒 【唐韻】居月切,音厥。
【說文】木本,從氏,大於末。
又【廣韻】古文厥字。
註詳廠部十畫。
氓 【辰集下】【氏字部】 氓 【唐韻】武庚切【正韻】眉庚切,□音盲。
【說文】民也。
【詩衞風】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石經註疏】作甿。
甿與氓通。
【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劑緻甿,以田裡安甿,以樂昏擾甿,以土宜敎甿稼穡,以興耡利甿,以時器勸甿,以彊予任甿。
【鄭註】變民言甿,異外內也。
甿猶懵。
懵,無知貌也。
又【旅師】凡新甿之治,皆聽之,使無征役。
【註】新甿,謂新徙來者也。
○按此則氓本同甿,《長箋》以氓爲民,□爲民田,分爲二,非是。
又【集韻】謨耕切【韻會】謨盲切,□音萌。
義同。
又通作萌。
【前漢劉向傳】民萌何以戒勉。
【註】萌,與甿同。
又【楊愼經說】氓從亡從民。
流亡之民也。
引《周禮》新甿之治,註:新徙來者。
○按氓與民音別義同。
從亡者,言民易散難聚,非專屬新徙之民而言。
《周禮》註:新徙來者,釋新義,非釋甿義。
遂人之安氓、敎氓,氓猶民也,非皆他國新徙之民謂之氓也。
《孟子》受廛爲氓,猶受廛爲民,天下之民皆願爲氓,猶皆願爲民也。
楊說迂泥。
考證:〔周禮註,新徙來者,釋新義,非釋□義。
〕謹按文義□改甿。
氣 【辰集下】【氣字部】 氣 【唐韻】去旣切【集韻】丘旣切,□音炁。
【說文】雲氣也。
象形。
一曰息也。
或作氣、炁。
又與人物也。
今作乞。
又【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音乞。
【博雅】求也。
一曰取也。
或省文作乞。
【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氣。
氣爲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
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爲求乞字。
氣、乞本同一字也。
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
又【六書正譌】氣,俗用氣,乃稟氣之氣。
雲氣必用氣。
○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而氣、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譌》之說非是。
(氣)〔古文〕□【唐韻】去旣切【集韻】【韻會】【類篇】丘旣切,□音氣。
【玉篇】□也,息也。
【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
氣者,生之元也。
【易乾卦】同氣相求。
【繫辭】精氣爲物。
【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又【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
【註】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又天氣曰元氣。
【後漢明帝紀】升靈臺,望元氣。
【註】元氣,天氣也。
又陰陽曰二氣。
【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又五氣。
【史記五帝紀】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氣。
【註】王肅曰:五氣,五方之氣。
又【書洪範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註】雨木氣,暘金氣,燠火氣,寒水氣,風土氣爲五氣。
又【素問】寒熱風燥濕,五氣之聚也。
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濕生土。
又六氣。
【左傳昭元年】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
又【莊子逍遙遊】乗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辨。
【註】平旦爲朝霞,日中爲正陽,日入爲飛泉,夜半爲沆瀣,與天□地黃爲六氣。
【王逸楚辭註】《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日欲出時黃氣也。
秋食淪隂,日沒已後赤黃氣也。
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氣也。
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也。
幷天□地黃之氣爲六氣。
又年有二十四氣。
【內經】五日謂之□,三□謂之氣。
【書正義】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隨天轉運,所以敘氣節也。
氣節者,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有餘,分爲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一爲節氣,謂月初也,一爲中氣,謂月半也,以彼疊見之星,敘此月之節氣。
又曆家有□氣法。
【司馬彪續漢書】□氣之法,爲室三重,塗亹周密,布緹幔室中,以木爲按,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上,以葭灰抑其內端,案歷而□之。
氣所動者,其灰斯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又有望雲氣法。
【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兇水旱之祲象。
【註】視日旁雲氣之色,靑爲蟲,白爲喪,赤爲兵荒,黑爲水,黃爲豐。
【史記天官書】雲氣有獸居上者勝。
【又】日旁雲氣,人主象。
【又】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
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
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兇。
【邵諤望氣經】鬱鬱蔥蔥,隱隱隆隆,佳氣也。
綿綿絞絞,條條片片,兵氣也。
澤澤燄燄,女子氣也。
如藤蔓挂樹者,寶氣也。
紫氛如樓者,玉氣也。
又道家有食氣法。
【參同契】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又以鼻觸物亦曰氣。
【禮少儀】執食飮者勿氣。
【疏】執尊長飮食,不鼻臭之也。
又【唐韻】【集韻】□許旣切。
與餼、□通。
【說文】饋客芻米也。
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
又葉去訖切,音乞。
【成公綏嘯賦】聲不假器,用不借物。
近取諸身,役心禦氣。
又葉丘謁切,音朅。
【嵆康寒食散賦】當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氣。
喜乳哺之遂安兮,信衆疾之日歇。
【醜集中】【土字部】【廣韻】丁果切【集韻】都果切,□音朵。
動也。
一曰垂貌。
易觀我頤。
京房讀。
○按《易頤卦》今作朶。
《字彙補》作朶字古文。
【正字通】無垂義。
【爾雅釋宮】垝謂之坫。
【郭璞註】在堂隅。
坫,也。
○按坫,亦垂而下。
□ 【未集中】【羊字部】 □ 【篇海】羥字之譌。
【醜集下】【女字部】同婚。
窪 【巳集上】【水字部】 窪 【唐韻】一佳切【集韻】於佳切,□音娃。
水名。
渥窪水,在陝西行都司沙州境內。
【史記樂書】嘗得神馬渥窪水中。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烏瓜切,音窊。
同窪。
【揚子方言】窪,洿也。
自關而東,或曰窪,或曰汜。
又深也,曲也。
【莊子齊物論】似窪者,似汙者。
又【廣韻】烏隹切【集韻】烏雖切,□音嫢。
義同。
又【廣韻】古攜切【集韻】涓畦切,□音圭。
姓也。
【後漢儒林傳】大鴻臚窪丹。
又【集韻】烏乖切,音崴。
亦曲也。
考證:〔【史記樂書】常得神馬渥窪水中。
〕謹照原文常改嘗。
洽 【巳集上】【水字部】 洽 【唐韻】侯夾切【集韻】轄夾切【韻會】【正韻】胡夾切,□音狹。
和也,合也。
【詩小雅】洽比其鄰。
又霑也。
【書大禹謨】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正義】洽,謂沾漬優渥,洽于民心,言潤澤多也。
又【後漢杜林傳】京師士大夫鹹推其博洽。
【註】洽,徧也。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
又【集韻】葛合切,音閤。
水名。
亦作郃。
【詩大雅】在洽之陽。
又【韻補】葉胡急切,音覡。
【傅遐皇初頌】歌九功,舞八佾,鴻澤普,皇恩洽。
又葉胡頰切,音協。
【顏延之赭白馬賦】武義粵其肅陳,文敎迄巳優洽。
泰階之平可升,興王之軌可接。
考證:〔【後漢杜林傳】京師士大夫鹹推其溥洽。
〕謹照原文溥改博。
派 【巳集上】【水字部】 派 【廣韻】匹卦切【集韻】【韻會】普卦切,□音□。
【說文】別水也。
一曰水分流也。
【左思吳都賦】百川派別,歸海而會。
又【博雅】水自汾出爲派。
又【集韻】蔔卦切,音□。
谷名,在安邑。
又莫獲切,音麥。
泉潛通也。
又【韻補】葉滂佩切,音配。
【歐陽修病暑賦】覽星辰之浮沒,視日月之隂蔽。
披閶闔之淸風,飮黃流之巨派。
又葉普駕切,音怕。
【呂溫勳臣贊】河出昆侖,來潤中夏。
連山合沓,橫擁其派。
或作泒,非。
泒音孤,水名。
考證:〔【博雅】水自分出爲派。
〕謹照原文分改汾。
洿 【巳集上】【水字部】 洿 【唐韻】哀都切【集韻】【正韻】汪胡切,□音烏。
【說文】水濁不流也。
一曰窊下。
【孟子】數罟不入洿池。
又掘洿之也。
【禮檀弓】洿其宮而豬焉。
又【唐韻】侯古切【集韻】後五切,□音戸。
水深謂之洿。
又穢也。
【左傳文六年】趙盾爲政,治舊洿。
又漫也。
【成公綏嘯賦】大而不洿。
又洿染也。
【前漢王莽傳】以墨洿色其周垣。
又【集韻】荒故切,謼去聲。
抒水也。
又【韻補】葉古禾切,音科。
【楊方合歡詩】爾根深且固,餘根淺且洿。
移植良無期,歎息將如何。
又葉胡故切,音互。
【楚辭天問】九州安錯,州谷何洿。
【正字通】污窪溛窪□通。
流 【巳集上】【水字部】 流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留。
【說文】水行也。
【爾雅釋言】流,覃也。
【疏】謂水之流,必相延及。
【詩大雅】如川之流。
又【爾雅釋詁】流,擇也,求也。
【詩周南】左右流之。
又下也。
【詩豳風】七月流火。
又流漫無節制也。
【禮樂記】樂勝則流。
又【書禹貢】二百裡流。
【禮王制】千裡之外曰采,曰流。
又放也。
【書舜典】流宥五□。
又視不端諦曰流。
【左傳成六年】鄭伯視流而行速。
又走也。
【戰國策】楚襄王流淹于城陽。
【註】謂走而自匿。
又【周禮冬官玉人註】鼻勺曰流,凡流皆爲龍口。
又【前漢食貨志】朱提銀重八兩爲一流。
又【前漢藝文志】儒家流,道家流,隂陽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縱橫家流,雜家流,農家流,小說家流,各有所從出,分九家。
又流布也。
【易謙卦】地道變盈而流謙。
又流轉也。
【禮仲尼燕居】周流無不徧。
又【張協七命】傾罍一朝,流湎千日。
【註】齊顏色,均衆寡謂之流。
又長流,官名。
【顏之推家訓】名治獄參軍爲長流。
又黃流,酒名。
【詩大雅】黃流在中。
又雙流,縣名。
【廣輿記】屬成都府。
又【韻補】葉
【齊東野語】禦府臨六朝、羲、獻、唐人法帖,用毬露錦。
又【費著蜀錦譜】有盤毬錦、大窠馬大毬錦、眞紅雪花毬露錦。
又燈名。
【東京夢華錄】元宵大內宣德樓上皆垂黃綠簾,簾中禦座,簾外兩朶樓,各挂燈毬一枚,約方圓丈餘。
又花果,名繡毬花,爲二月之花客卿。
見【屠本畯缾史月表】。
又蹙金毬、探金毬、紫繡毬,皆牡丹名。
寒毬、黃寒毬,皆柰名。
見【周氏洛陽花木記】。
又星毬紅,荔枝名。
見【徐□荔枝譜】。
又玉毬、繡毬、毬子,皆菊名。
見【範成大菊譜】。
【集韻】或從皮作皳。
□ 【辰集上】【月字部】 □ 【篇海】居律切。
姓也,出《韻譜》。
毯 【辰集下】【毛字部】 毯 【廣韻】【集韻】【韻會】吐敢切【正韻】他感切,□音菼。
毛席也。
通作緂。
毰 【辰集下】【毛字部】 毰 【廣韻】薄回切【集韻】蒲枚切,□音裴。
毰毸,張羽貌。
一曰鳳舞也。
【韓愈雪詩】興與酒毰毸。
【王安石鵞詩】晴天鏡裏雪毰毸。
【集韻】或作□。
毱 【辰集下】【毛字部】 毱 【玉篇】巨六切【廣韻】【集韻】渠竹切,□音□。
與鞠同。
皮毛丸也。
【篇海】別作□。
毲 【辰集下】【毛字部】 毲 【集韻】【韻會】□都括切,音掇。
蠻夷織毛罽也。
【後漢西南夷傳】哀牢夷知染采文繡罽毲。
【又】冉駹夷,其人能作旄氊、斑罽、靑頓、□毲、羊羧之屬。
毳 【辰集下】【毛字部】 毳 【唐韻】【集韻】【韻會】□此芮切,音脃。
【說文】獸細毛也。
【方言】揄、鋪、□、□,毳也。
【周禮天官掌皮】共其毳毛爲氈,以待邦事。
【鄭註】毳毛,毛細縟者。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夫荷旃被毳者,難與道純綿之麗密。
又冕服名。
【周禮春官司服】四望山川則毳冕。
【又】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
【尚書正義】毳冕五章,虎蜼爲首。
虎蜼毛淺,毳是亂毛,故以毳爲名。
【詩王風】毳衣如菼。
【毛傳】毳衣,大夫之服。
【箋】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國。
天子大夫四命,其出封五命,如子男之服,故得服毳冕。
又火毳,卽火浣布也。
【後漢西南夷傳論】賨幏火毳馴禽封獸之賦,軨積於內府。
又鳥腹毛曰毳。
【說苑尊賢篇】背上之毛,腹下之毳。
【杜甫詩】見輕吹鳥毳。
又毳幕,卽氈帳也。
【李陵答蘇武書】韋韝毳幕。
又僧服名。
【法苑珠林】衣中有四者:一糞掃衣,二毳衣,三衲衣,四三衣。
又小耎物易斷也。
【荀子議兵篇】事小敵毳,則偸可用也。
【文子道原篇】志弱者柔毳安靜。
通作脃。
【老子道德經】其脃易破。
【晉語】臣脃弱,弗能忍俟。
又柔美之物曰甘毳。
【史記聶政傳】旦夕得甘毳以養親。
【前漢丙吉傳】數奉甘毳。
亦與脃義同。
又通作膬。
【管子霸言篇】釋堅而攻膬。
【枚乗七發】甘膬腥膿。
又姓,出【姓苑】。
又【集韻】儒稅切,音汭。
又妹悅切,音歠。
義□同。
又【集韻】租悅切,音蕝。
與橇同。
【前漢溝洫志】泥行乗毳。
【史記】作毳。
【註】孟康曰:毳,竹如箕,擿行泥上。
如淳雲:毳謂以闆置泥上,以通行路也。
師古曰:毳讀如本字。
毷 【辰集下】【毛字部】 毷 【集韻】莫報切,音帽。
【博雅】解也。
毸 【辰集下】【毛字部】 毸 【廣韻】素回切【集韻】蘇回切,□音□。
毰毸,張羽貌。
一曰鳳舞也。
或從崔作□。
又【集韻】【韻會】□柔才切,音鰓。
義同。
亦作毢。
詳六畫毢字註。
【補遺】【醜集】【女字部】【字彙補】音尋。
姓也。
見《千家姓》。
毹 【辰集下】【毛字部】 毹 【唐韻】羊朱切,音兪。
【說文】氍毹也。
【風俗通】織毛褥曰氍毹。
【南史夷貊傳】梁大同中,高昌國獻蒲桃、良馬、氍毹等物。
【古樂府】坐客氊氍毹,□□五木香。
【韓愈李正封郾城聮句】兩廂鋪氍毹,五鼎調勺藥。
或書作毺。
【三輔黃圖】溫室規地以罽賓毺。
亦作。
【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貂襜褕。
或作氊氍。
【通俗文】氍之細者名毾。
又【廣韻】山芻切【集韻】雙雛切,□音。
又【集韻】舂朱切。
音輸。
義□同。
【集韻】亦作□、氀。
考證:〔【古樂府】坐客氊氍毹,□五木香。
〕謹照原文改□。
毺 【辰集下】【毛字部】 毺 同毹。
毻 【辰集下】【毛字部】 毻 【廣韻】湯臥切【集韻】吐臥切,□音唾。
【博雅】解也。
謂鳥獸解毛羽也。
【揚子方言】隋、毻,易也。
【郭註】謂解毻也。
【郭璞江賦】產毻積羽,往來勃碣。
【註】毻,音唾,落毛也。
與□同。
【庾信老子廟應詔詩】毻毛新鵠小。
又【玉篇】他果切,音妥。
又【廣韻】他外切【集韻】吐外切,□音蛻。
義□同。
毼 【辰集下】【毛字部】 毼 【廣韻】胡割切【集韻】【韻會】【正韻】何葛切,□音曷。
【博雅】□毼,罽也。
【後漢烏桓傳】婦人能刺韋,作文繡,織氀毼。
【註】廣雅曰:氀毼,罽也,氀,力于反。
毼,胡葛反。
【陳琳神武賦】黼錦繢組,罽毼皮服。
又毛布也。
或從衣作褐。
又與鶡同。
雞名。
【後漢西南夷傳】冉駹夷有五角羊、麝香、輕毛毼雞、牲牲。
【註】郭璞註:《山海經》曰:毼雞似雉而大,靑色,有毛角,鬭敵死乃止。
今通作鶡。
又【集韻】丘葛切,音渴。
與楬同。
豆不飾曰楬。
或從毛作毼。
【儀禮士喪禮】毼豆兩。
【註】毼,白也。
又【字彙】得合切,音答。
【李翊俗呼小錄】今俗謂性劣者爲氀毼。
氀音兜,毼音達。
□ 【辰集上】【曰字部】 □ 【篇海】須倫切,音荀。
勻也。
毽 【辰集下】【毛字部】 毽 【字彙補】經電切,音建。
拋足之戲具也。
【帝京景物略】諺雲:楊柳兒靑,放空鐘。
楊柳兒死,踢毽子。
毾 【辰集下】【毛字部】 毾 【唐韻】吐盍切【集韻】託盍切,□音榻。
【說文】毾也。
【後漢西域傳】天竺國有細布、好毾。
【註】埤蒼曰:毛席也。
【釋名】施之承大牀前小榻上,登以上牀也。
【班固與弟超書】月支毾大小相雜,但細好而已。
【正字通】中天竺有毾,今曰氆氌,秦、蜀之邊有之,似褐,五色方錦。
廣中洋舶亦有至者。
又名多羅羢。
或作□,非。
毿 【辰集下】【毛字部】 毿 【玉篇】先含切【集韻】【韻會】【正韻】蘇含切,□音鬖。
毛長貌。
【詩陳風值其鷺羽疏】白鷺靑腳,高尺七八寸,頭上有毛十數枚,長尺餘,毿毿然與衆毛異。
氀 【辰集下】【毛字部】 氀 【廣韻】力朱切【集韻】【韻會】龍珠切,□音慺。
【博雅】氀毼,罽也。
【後漢烏桓傳】婦人能刺韋,作繡,織氀毼。
又【集韻】雙雛切,音萸。
與毹同。
織毛蓐也。
詳九畫毹字註。
又【字彙】當侯切,音兜。
人險爲氀毼,音兜達。
見【李翊俗呼小錄】。
【集韻】或書作□。
氂 【辰集下】【毛字部】 氂 【唐韻】裡之切【集韻】【韻會】陵之切,□音釐。
【說文】氂牛尾也。
【周禮春官樂師有旄舞註】旄舞者,氂牛之尾。
【疏】山海經,潘侯之山有獸,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又【山海經】荊山,其中多氂牛。
【註】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外。
【杜甫詩】天馬跂足隨氂牛。
又馬尾亦曰氂。
【淮南子說山訓】馬氂截玉。
【註】氂,馬尾也。
又毛之強曲者。
【前漢王莽傳】以氂裝衣。
【註】師古曰:毛之強曲者曰氂,以裝楮衣中,令其張起也。
又【前漢五行志】天漢三年八月,天雨白氂。
又【小爾雅】雜毛曰氂。
又長毛也。
【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
【註】氂,長毛也。
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又罽也。
【爾雅釋言】氂,罽也。
【郭註】毛氂,所以爲罽。
【郉疏】織毛爲之。
若今之毛氍毹,以衣馬之帶鞅也。
又凡言物之細者爲氂。
【列子殷湯篇】以氂懸蝨於牖。
【曹植九華扇賦】篾氂解而縷分。
又與釐通。
【史記蘇秦傳】毫氂不伐,將用斧柯。
【前漢律歷志】不失豪氂。
【註】孟康曰:十豪爲氂。
又【廣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音毛。
義同。
亦作斄髦犛。
又【集韻】郞才切,音來。
義同。
○按《周禮春官》註:氂,音毛。
劉音來,沈音貍,或音茅,或作犛,或作斄。
考《莊子逍遙遊》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
註:郭呂之反,徐、李音來,又音離,司馬雲:旄牛。
據此知諸家音切雖異,而義□通。
氃 【辰集下】【毛字部】 氃 【集韻】【韻會】徒東切【正韻】徒紅切,□音同。
氋氃,散毛貌。
【世說】羊祜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
客試使驅來,氃氋而不肯舞。
氄 【辰集下】【毛字部】 氄 【廣韻】【正韻】而隴切【集韻】【韻會】乳勇切,□音宂。
與□同。
鳥細毛也。
一曰毛盛。
【書堯典】鳥獸氄毛。
【孔傳】鳥獸皆生耎毳細毛以自溫。
又馬融雲:溫柔貌。
正義雲:氄毛,謂附肉細毛。
【劉楨烏生八九子詩】氄毛不自煖,張翼強相呼。
又【玉篇】而允切,音蝡。
義同。
又【集韻】而融切,音戎。
又如容切,音茸。
義□同。
【兪琰席上腐談】北方毛段細軟者曰子氄。
子謂毛之細者。
今誤爲紫茸。
【說文】本作□。
從毛隼聲。
【集韻】或作□縟。
【玉篇】【增韻】亦作。
氅 【辰集下】【毛字部】 氅 【唐韻】【正韻】昌兩切【集韻】【韻會】齒兩切,□音敞。
氅鶖,鳥羽也。
或從鳥作鷩。
又析羽爲裘衣之屬。
【世說】王恭著鶴氅。
氆 【辰集下】【毛字部】 氆 【字彙】布廣切,音榜。
氆氌,西蕃織羢也。
氇 【辰集下】【毛字部】 氌 【字彙】郞何切,音羅。
氆氌,西番羢毛織者。
吐蕃貢霞氎,卽今紅氆氌。
又【篇海】郞古切,音魯。
義同。
氈 【辰集下】【毛字部】 氈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諸延切,音旃。
【說文】撚毛也。
或曰撚,執也,蹂也。
蹂毛成片,故謂之氈。
【釋名】氈,旃也。
毛相著旃旃然也。
【周禮天官掌皮】秋斂皮,冬斂革,共其毳毛爲氈。
又【掌次】王大旅上帝,則張氈案。
【疏】案謂牀也。
牀上著氈,卽謂之氈案。
【齊民要術】作氈法,春毛秋毛中半和用。
秋毛緊強,春毛軟弱,獨用太偏,是以須雜。
三月桃花水氈第一。
凡作氈,不須厚大。
唯緊薄均調乃佳耳。
通作旃。
【前漢王褒傳】荷旃被毳。
【王吉傳】細旃之上。
【蘇武傳】齧雪與旃毛。
皆與旃同。
又葉之人切,音眞。
【楊方合歡詩】寒坐□肩氈。
上葉身,下葉塵。
考證:〔【周禮天官掌皮】共其毳皮爲氈。
〕謹照原文毳皮改毳毛。
氉 【辰集下】【毛字部】 氉 【玉篇】蘇到切,音燥。
毛也。
一曰毛健。
又【唐國史補】舉子不捷而醉飽,謂之打毷氉,謂拂其煩悶也。
【寅集中】【巾字部】【廣韻】卽移切【集韻】將支切,□音貲。
【玉篇】布也。
【類篇】布名。
【急就篇】服瑣緰與繒連。
【註】緰,錫布之尤精者也。
言其質精好,與繒相連次。
又【五音集韻】睢氏切,音此。
巾也。
【埤蒼】或作□。
考證:〔【急就篇】服瑣緰與繪連。
【註】言其質精好,與繪相連次。
〕謹照原文兩繪字□改繒。
□ 【辰集上】【日字部】 □ 【集韻】郞丁切,音靈。
與昤同。
詳昤字註。
□ 【未集中】【羽字部】 □ 【廣韻】【集韻】□於劒切,音俺。
斂羽也。
又【集韻】於贍切,音厭。
義同。
氋 【辰集下】【毛字部】 氋 【集韻】謨蓬切,音蒙。
氋氃,毛貌。
氌 【辰集下】【毛字部】 氌 【字彙】郞何切,音羅。
氆氌,西番羢毛織者。
吐蕃貢霞氎,卽今紅氆氌。
又【篇海】郞古切,音魯。
義同。
氍 【辰集下】【毛字部】 氍 【玉篇】巨俱切【唐韻】其俱切【集韻】權俱切,□音衢。
【說文】氍毹、毾,皆氊緂之屬。
蓋方言也。
【風俗通】織毛褥謂之氍毹。
【玉篇】或作□。
【集韻】或作□、□。
氎 【辰集下】【毛字部】 氎 【廣韻】徒協切【集韻】【韻會】達協切,□音牒。
細毛布也。
【唐書地理志】隴右道,厥賦有毛毼、白氎。
又吐蕃貢霞氎。
【廣輿記】雲南永昌軍民府出縹氎,卽白氎,布堅厚細密,頗類紬。
【梁□文帝與廣信侯重述內典書】永謝瀉甁,終慚染氎。
【庾信五張寺經藏□】銀函東度,金氎南翻。
又織成衣亦曰氎。
【賢愚經】一端金色之氎,奉上如來。
【註】氎,織成大衣也。
亦取作巾及手巾之屬。
【杜甫詩】光明白氎巾。
【王昌齡詩】手巾花氎淨。
亦作疉。
【後漢南蠻傳】哀牢夷知染采文繡,罽毲白疉。
又【南史夷貊傳】高昌國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曰白疉子。
國人取織爲布,甚軟白,交市用焉。
氏 【辰集下】【氏字部】 氏 【唐韻】承旨切【集韻】【韻會】【正韻】上紙切,□音是。
氏族也。
【白虎通】有氏者何,貴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爲善也。
【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諸侯以字爲諡,因以爲族。
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疏】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爲族。
【趙彥衞雲麓漫抄】姓、氏後世不復別,但曰姓某氏,雖史筆亦然。
按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
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
如周姓姬氏,所以別子孫,如魯衞毛耼邘晉應韓之分,若夫《易》雲:黃帝堯舜氏作。
堯舜雖非姓氏,旣是天子當一代,稱曰堯舜氏,義亦通。
此又不拘姓氏之例。
【柳芳論氏族】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諡則文武成宣,氏於官則司馬司徒,氏於爵則王孫公孫,氏於字則孟孫叔孫,氏於居則東門北郭,氏於志則三馬五鹿,氏於事則巫乙匠陶。
又古者貴有氏,賤無氏,故其詛辭有曰:墜命亡氏,言奪爵失國也。
詛辭見【左傳襄十一年】。
又婦人例稱氏。
【儀禮士昏禮】祝告婦之姓,曰某氏來歸。
又樂氏,津名,在鄭。
【左傳襄二十六年】涉於樂氏。
又元氏、猗氏、盧氏、尉氏,皆縣名。
【廣輿記】元氏屬常山,今屬眞定府。
猗氏屬河東,今屬平陽府。
盧氏本漢縣,今屬河南府。
尉氏本秦縣,今屬眞定府。
【師古漢書註】凡地名稱某氏者,皆謂因之而立名。
如尉氏、左氏、緱氏、禺氏之類。
又以氏名其物。
【大戴記】蘭氏之根,櫰氏之苞。
又姓。
【吳志】有氏儀,後改姓是。
又猛氏,獸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
【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又【說文】巴蜀山名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曰氏。
氏崩,聞數百裡。
《揚雄解嘲》響若氏隤。
○按今《揚雄傳》作□。
【玉篇】亦雲:巴蜀謂山岸欲墮曰氏,崩聲也。
承紙切。
又《元包經》剝屵氏。
傳曰:山崩於地也。
註:屵音蔡,氏音支。
與《說文》《玉篇》義同而音異。
又【集韻】掌是切,音紙。
姓也。
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
月氏,西域國名,在大宛西。
【史記大宛傳】有大月氏,小月氏。
亦作月支。
又閼氏,單于後名。
【史記韓王信傳】上乃使人厚遺閼氏。
【註】閼音燕,氏音支。
又烏氏,縣名。
【史記酈商傳】破雍將軍烏氏。
【註】烏音於然反,氏音支,縣名。
屬安定。
【前漢地理志】作閼氏。
又【史記貨殖傳】烏氏倮。
【註】韋昭曰:烏氏,縣名,倮,名也。
索隱以烏氏爲姓,非是。
又【廣韻】子盈切【集韻】咨盈切,□音精。
狋氏,縣名。
【前漢地理志】代郡有狋氏縣。
【註】孟康曰:狋音拳,氏音精。
亦作□。
【古今印史】□,承旨切,族下所分也。
古者姓統族,族統□。
適出繼位之餘,凡側出者皆曰□。
故爲文從側出以見意。
考證:〔【趙彥衞雲麓漫抄】如魯衞毛耼邗晉應韓之分。
〕謹照原文邗改邘。
〔【史記貨殖傳】烏氏倮。
〕謹照原文鳥改烏。
氐 【辰集下】【氏字部】 氐 〔古文〕□【唐韻】丁禮切【集韻】典禮切,□音邸。
【說文】氐,至也。
從氏,下著一。
一,地也。
又本也。
【詩小雅】尹氏大師,維周之氐。
【毛傳】氐,本也。
正義曰:氐,讀從邸。
若四圭爲邸,故爲本,言是根本之臣也。
又【鄭箋】氐,當作桎鎋之桎。
《孝經鉤命決》雲:孝道者,萬世之桎鎋。
《說文》雲桎車鎋也。
則桎是鎋之別名,以鎋能制車,喻大臣能制國也。
桎,之寔反,又丁履反。
鎋又作轄,胡□反。
○按今《詩》從毛傳,讀若邸。
又與抵同。
歸也。
【前漢食貨志】天下大氐無慮皆鑄金錢。
【又】大氐皆遇吿。
【註】師古曰:氐,讀曰抵,歸也。
大氐,猶言大凡也。
又【左思三都賦】作者大氐舉爲憲章。
【註】氐,音旨。
義同。
今俗書作抵。
又氐人,外國名,在建木西,人面魚身,無足。
見【山海經】。
氐,音觸抵之抵。
舊註附入都奚切,今訂正。
又木之根氐也。
亦作柢。
義詳木部。
又人所托宿亦曰氐。
通作邸。
又【集韻】軫視切,音旨。
氐道,地名,在廣漢。
又【廣韻】丁尼切【集韻】張尼切,□音胝。
氐池,縣名。
或作旨而切,音支,非是。
又【廣韻】都奚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音低。
氐羌也。
【詩商頌】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正義曰】氐羌之種,漢世仍存。
其居在秦隴之西。
【路史】氐羌數十,白馬最大。
【前漢地理志】隴西郡有氐道、羌道二縣。
【魚豢魏略】漢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谷,或號靑氐,或號白氐。
又星名。
【爾雅釋天】天根,氐也。
孫炎曰:角亢下繫于氐,若木之有根。
【史記天官書】氐四星,東方之宿。
氐者,言萬物皆至也。
【甘氏星經】氐四星爲天宿宮,一名天根,二名天符。
【禮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
又【前漢地理志】韓地,角、亢、氐之分野。
又同低。
俛也。
【前漢食貨志】封君皆氐首仰給。
【註】師古曰:氐首,猶俯首。
又賤也。
【前漢食貨志】其價氐賤減平。
又墨神曰回氐。
見【緻虛閣雜俎】。
又【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音帝。
東方宿也。
義見上。
考證:〔孝經鉤命訣。
〕謹照原晝訣改決。
麁 【亥集下】【鹿字部】 麁 【廣韻】倉胡切,音麤。
疎也,大也,物不精也。
【正字通】俗麤字。
民 【辰集下】【氏字部】 民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彌鄰切,音泯。
【說文】衆萌也。
言萌而無識也。
【易師卦】君子以容民畜衆。
【書鹹有一德】後非民罔使,民非後罔治。
【禮緇衣】民以君爲心,君以民爲體。
又四民。
【穀梁傳成元年】古者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註】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穀曰農,巧心勞手成器物曰工,通財貨曰商。
又司民,星名。
【周禮秋官司民】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獻其數于王。
【註】司民,軒轅角也。
【釋文】軒轅十七星,如龍形,有兩角,角有大民、小民。
又官名。
【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
又民曹,漢官名。
【後漢百官志】民曹尚書主凡吏上書事。
【註】《蔡質漢舊儀》曰:典膳治功作,監池、苑囿、盜賊事。
又民部,今戸部也。
【文獻通考】漢置尚書郞四人,其一人主財帛委輸。
至魏文帝,置度支尚書寺,專掌軍國支計。
吳有戸部,晉有度支,皆主筭也。
後周置大司徒卿一人,如《周禮》之制,隋初有度支尚書,則幷後周民部之職。
開皇二年,改度支爲民部。
永徽初,改民部爲戸部。
又北方有比肩民,見【爾雅釋地】。
南方有裸民,見【呂氏春秋】。
又白民國,白身,背有角,乗之壽二千歲。
羽民國,其民皆生羽毛。
卵民國,其民皆生卵。
毛民國,其民皆生毛。
又有勞民、搖民、壎民、盈民、臷民、蜮民諸國,□見【山海經】。
又鶴民國,人長三寸,日行千裡,見【窮神祕苑】。
又姓,見【姓苑】。
又葉鄰知切,音離。
【夏禹襄陵操】洪水滔天,下民愁悲。
上帝愈咨,三過吾門不入。
父子道衰,嗟嗟不欲煩下民。
又葉彌延切,音眠。
【楊方合歡詩】齊彼蛩蛩獸,舉動不相捐。
生有同穴好,死成倂棺民。
【六書略】民,象俯首力作之形。
○按民字之義非一。
有總言人者,《詩》天生蒸民,厥初生民。
是也。
有對君而言者,《書》民惟邦本。
是也。
有別於在位而言者,《詩》宜民宜人。
註:人謂臣,民謂衆庶。
是也。
有對幽而言者,《論語》務民之義,《左傳》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
是也。
有對已而言者,《詩》民莫不穀,我獨于罹。
是也。
有對農而言者,《漢食貨志》粟甚貴傷民,甚賤傷農。
是也。
況四民兼士農工商,豈力田始稱民乎。
《六書略》之說穿鑿,不可從。
氒 【辰集下】【氏字部】 氒 【唐韻】居月切,音厥。
【說文】木本,從氏,大於末。
又【廣韻】古文厥字。
註詳廠部十畫。
氓 【辰集下】【氏字部】 氓 【唐韻】武庚切【正韻】眉庚切,□音盲。
【說文】民也。
【詩衞風】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石經註疏】作甿。
甿與氓通。
【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劑緻甿,以田裡安甿,以樂昏擾甿,以土宜敎甿稼穡,以興耡利甿,以時器勸甿,以彊予任甿。
【鄭註】變民言甿,異外內也。
甿猶懵。
懵,無知貌也。
又【旅師】凡新甿之治,皆聽之,使無征役。
【註】新甿,謂新徙來者也。
○按此則氓本同甿,《長箋》以氓爲民,□爲民田,分爲二,非是。
又【集韻】謨耕切【韻會】謨盲切,□音萌。
義同。
又通作萌。
【前漢劉向傳】民萌何以戒勉。
【註】萌,與甿同。
又【楊愼經說】氓從亡從民。
流亡之民也。
引《周禮》新甿之治,註:新徙來者。
○按氓與民音別義同。
從亡者,言民易散難聚,非專屬新徙之民而言。
《周禮》註:新徙來者,釋新義,非釋甿義。
遂人之安氓、敎氓,氓猶民也,非皆他國新徙之民謂之氓也。
《孟子》受廛爲氓,猶受廛爲民,天下之民皆願爲氓,猶皆願爲民也。
楊說迂泥。
考證:〔周禮註,新徙來者,釋新義,非釋□義。
〕謹按文義□改甿。
氣 【辰集下】【氣字部】 氣 【唐韻】去旣切【集韻】丘旣切,□音炁。
【說文】雲氣也。
象形。
一曰息也。
或作氣、炁。
又與人物也。
今作乞。
又【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音乞。
【博雅】求也。
一曰取也。
或省文作乞。
【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氣。
氣爲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
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爲求乞字。
氣、乞本同一字也。
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
又【六書正譌】氣,俗用氣,乃稟氣之氣。
雲氣必用氣。
○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而氣、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譌》之說非是。
(氣)〔古文〕□【唐韻】去旣切【集韻】【韻會】【類篇】丘旣切,□音氣。
【玉篇】□也,息也。
【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
氣者,生之元也。
【易乾卦】同氣相求。
【繫辭】精氣爲物。
【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又【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
【註】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又天氣曰元氣。
【後漢明帝紀】升靈臺,望元氣。
【註】元氣,天氣也。
又陰陽曰二氣。
【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又五氣。
【史記五帝紀】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氣。
【註】王肅曰:五氣,五方之氣。
又【書洪範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註】雨木氣,暘金氣,燠火氣,寒水氣,風土氣爲五氣。
又【素問】寒熱風燥濕,五氣之聚也。
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濕生土。
又六氣。
【左傳昭元年】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
又【莊子逍遙遊】乗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辨。
【註】平旦爲朝霞,日中爲正陽,日入爲飛泉,夜半爲沆瀣,與天□地黃爲六氣。
【王逸楚辭註】《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日欲出時黃氣也。
秋食淪隂,日沒已後赤黃氣也。
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氣也。
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也。
幷天□地黃之氣爲六氣。
又年有二十四氣。
【內經】五日謂之□,三□謂之氣。
【書正義】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隨天轉運,所以敘氣節也。
氣節者,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有餘,分爲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一爲節氣,謂月初也,一爲中氣,謂月半也,以彼疊見之星,敘此月之節氣。
又曆家有□氣法。
【司馬彪續漢書】□氣之法,爲室三重,塗亹周密,布緹幔室中,以木爲按,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上,以葭灰抑其內端,案歷而□之。
氣所動者,其灰斯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又有望雲氣法。
【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兇水旱之祲象。
【註】視日旁雲氣之色,靑爲蟲,白爲喪,赤爲兵荒,黑爲水,黃爲豐。
【史記天官書】雲氣有獸居上者勝。
【又】日旁雲氣,人主象。
【又】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
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
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兇。
【邵諤望氣經】鬱鬱蔥蔥,隱隱隆隆,佳氣也。
綿綿絞絞,條條片片,兵氣也。
澤澤燄燄,女子氣也。
如藤蔓挂樹者,寶氣也。
紫氛如樓者,玉氣也。
又道家有食氣法。
【參同契】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又以鼻觸物亦曰氣。
【禮少儀】執食飮者勿氣。
【疏】執尊長飮食,不鼻臭之也。
又【唐韻】【集韻】□許旣切。
與餼、□通。
【說文】饋客芻米也。
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
又葉去訖切,音乞。
【成公綏嘯賦】聲不假器,用不借物。
近取諸身,役心禦氣。
又葉丘謁切,音朅。
【嵆康寒食散賦】當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氣。
喜乳哺之遂安兮,信衆疾之日歇。
【醜集中】【土字部】【廣韻】丁果切【集韻】都果切,□音朵。
動也。
一曰垂貌。
易觀我頤。
京房讀。
○按《易頤卦》今作朶。
《字彙補》作朶字古文。
【正字通】無垂義。
【爾雅釋宮】垝謂之坫。
【郭璞註】在堂隅。
坫,也。
○按坫,亦垂而下。
□ 【未集中】【羊字部】 □ 【篇海】羥字之譌。
【醜集下】【女字部】同婚。
窪 【巳集上】【水字部】 窪 【唐韻】一佳切【集韻】於佳切,□音娃。
水名。
渥窪水,在陝西行都司沙州境內。
【史記樂書】嘗得神馬渥窪水中。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烏瓜切,音窊。
同窪。
【揚子方言】窪,洿也。
自關而東,或曰窪,或曰汜。
又深也,曲也。
【莊子齊物論】似窪者,似汙者。
又【廣韻】烏隹切【集韻】烏雖切,□音嫢。
義同。
又【廣韻】古攜切【集韻】涓畦切,□音圭。
姓也。
【後漢儒林傳】大鴻臚窪丹。
又【集韻】烏乖切,音崴。
亦曲也。
考證:〔【史記樂書】常得神馬渥窪水中。
〕謹照原文常改嘗。
洽 【巳集上】【水字部】 洽 【唐韻】侯夾切【集韻】轄夾切【韻會】【正韻】胡夾切,□音狹。
和也,合也。
【詩小雅】洽比其鄰。
又霑也。
【書大禹謨】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正義】洽,謂沾漬優渥,洽于民心,言潤澤多也。
又【後漢杜林傳】京師士大夫鹹推其博洽。
【註】洽,徧也。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
又【集韻】葛合切,音閤。
水名。
亦作郃。
【詩大雅】在洽之陽。
又【韻補】葉胡急切,音覡。
【傅遐皇初頌】歌九功,舞八佾,鴻澤普,皇恩洽。
又葉胡頰切,音協。
【顏延之赭白馬賦】武義粵其肅陳,文敎迄巳優洽。
泰階之平可升,興王之軌可接。
考證:〔【後漢杜林傳】京師士大夫鹹推其溥洽。
〕謹照原文溥改博。
派 【巳集上】【水字部】 派 【廣韻】匹卦切【集韻】【韻會】普卦切,□音□。
【說文】別水也。
一曰水分流也。
【左思吳都賦】百川派別,歸海而會。
又【博雅】水自汾出爲派。
又【集韻】蔔卦切,音□。
谷名,在安邑。
又莫獲切,音麥。
泉潛通也。
又【韻補】葉滂佩切,音配。
【歐陽修病暑賦】覽星辰之浮沒,視日月之隂蔽。
披閶闔之淸風,飮黃流之巨派。
又葉普駕切,音怕。
【呂溫勳臣贊】河出昆侖,來潤中夏。
連山合沓,橫擁其派。
或作泒,非。
泒音孤,水名。
考證:〔【博雅】水自分出爲派。
〕謹照原文分改汾。
洿 【巳集上】【水字部】 洿 【唐韻】哀都切【集韻】【正韻】汪胡切,□音烏。
【說文】水濁不流也。
一曰窊下。
【孟子】數罟不入洿池。
又掘洿之也。
【禮檀弓】洿其宮而豬焉。
又【唐韻】侯古切【集韻】後五切,□音戸。
水深謂之洿。
又穢也。
【左傳文六年】趙盾爲政,治舊洿。
又漫也。
【成公綏嘯賦】大而不洿。
又洿染也。
【前漢王莽傳】以墨洿色其周垣。
又【集韻】荒故切,謼去聲。
抒水也。
又【韻補】葉古禾切,音科。
【楊方合歡詩】爾根深且固,餘根淺且洿。
移植良無期,歎息將如何。
又葉胡故切,音互。
【楚辭天問】九州安錯,州谷何洿。
【正字通】污窪溛窪□通。
流 【巳集上】【水字部】 流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留。
【說文】水行也。
【爾雅釋言】流,覃也。
【疏】謂水之流,必相延及。
【詩大雅】如川之流。
又【爾雅釋詁】流,擇也,求也。
【詩周南】左右流之。
又下也。
【詩豳風】七月流火。
又流漫無節制也。
【禮樂記】樂勝則流。
又【書禹貢】二百裡流。
【禮王制】千裡之外曰采,曰流。
又放也。
【書舜典】流宥五□。
又視不端諦曰流。
【左傳成六年】鄭伯視流而行速。
又走也。
【戰國策】楚襄王流淹于城陽。
【註】謂走而自匿。
又【周禮冬官玉人註】鼻勺曰流,凡流皆爲龍口。
又【前漢食貨志】朱提銀重八兩爲一流。
又【前漢藝文志】儒家流,道家流,隂陽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縱橫家流,雜家流,農家流,小說家流,各有所從出,分九家。
又流布也。
【易謙卦】地道變盈而流謙。
又流轉也。
【禮仲尼燕居】周流無不徧。
又【張協七命】傾罍一朝,流湎千日。
【註】齊顏色,均衆寡謂之流。
又長流,官名。
【顏之推家訓】名治獄參軍爲長流。
又黃流,酒名。
【詩大雅】黃流在中。
又雙流,縣名。
【廣輿記】屬成都府。
又【韻補】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