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補遺】【寅集】【山字部】【川篇】音鬱。
山煙貌。
毇 【辰集下】【殳字部】 毇 【唐韻】許委切。
【集韻】【韻會】【正韻】虎委切,□音毀。
【說文】米一斛,舂爲八鬥。
又與鑿通。
【左傳桓二年粢食不鑿釋文】鑿,精米也。
《字林》作毇,子沃反。
【淮南子主術訓】作粢食不毇。
【註】毇,音毀。
細也。
○按此知鑿與毇義本同,但音別耳。
《說文》分二字,謂毇一斛舂八鬥。
糳一斛舂九鬥。
據此說,毇米較精。
又【集韻】卽各切,音作。
又租毒切,音傶。
□與糳同。
義見上。
【廣韻】又作□。
【集韻】或作□、□。
毈 【辰集下】【殳字部】 毈 【唐韻】【集韻】□徒玩切,音段。
【說文】卵不孚也。
【玉篇】不成子曰毈。
【淮南子原道訓】獸胎不贕,鳥卵不毈。
【高誘註】胎不成獸曰贕,卵不成鳥曰毈。
【揚子法言】雌之不才,其卵毈矣。
【張華禽經】鸛,水鳥也。
伏卵時數入水,冷則不毈。
又【集韻】杜果切,音惰。
義同。
或作。
互見歹部字註。
卵字原從卵從鳥。
毉 【辰集下】【殳字部】 毉 【廣韻】【集韻】□於其切。
與醫同。
【揚子太□經】爲毉,爲巫祝。
又同瑿。
【韻會補】松脂千年爲茯苓,千年爲琥珀,千年爲瑿。
又同翳,木名。
【崔豹古今注】翳,或作毉。
翳木出交州,亦謂之烏文木。
毊 【辰集下】【殳字部】 毊 【廣韻】許嬌切【集韻】【正韻】虛驕切,□音囂。
大磬也。
【爾雅釋樂】大磬謂之毊。
【郭註】毊,形似犂錧,以玉石爲之。
孫炎雲:毊,喬也。
喬,高也。
謂其聲高也。
李巡雲:大磬聲淸燥,故曰毊。
毊,燥也。
《字林》雲:錧,田器也。
自江而南呼犂刃爲錧。
此毊形似之,但大爾。
【辰集上】【月字部】【篇海】他凋切,音挑。
祭名。
【寅集下】【廣字部】【集韻】落合切,音拉。
屋聲。
毋 【辰集下】【毋字部】 毋 【唐韻】武扶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無。
【說文】止之也。
其字從女,內有一畫,象姦之形。
禁止之,勿令姦。
【禮曲禮】毋不敬。
【註】毋,止之辭。
古人雲:毋,猶今人言莫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毋上于面,毋下于帶。
【鄭註】古文毋爲無。
【賈公彥疏】今不從者。
《說文》雲毋,禁辭,故不從有無之無也。
又將毋、毋乃,皆發問之辭,與無通。
【韓詩外傳】客有見周公者,曰:入乎將毋。
公曰:請入。
坐乎將毋。
公曰:請坐。
言乎將毋。
公唯唯。
又姓。
【廣韻】毋丘或爲毋氏。
又漢複姓,八氏。
《漢書貨殖傳》有毋鹽氏,巨富,齊毋鹽邑大夫之後。
漢有執金吾東海毋將隆、將作,大匠毋丘興。
《風俗通》有樂安毋車伯奇,爲下邳相,有主簿步邵南,時人稱毋車府君步主簿。
《何氏姓苑》雲有毋終氏,《左傳》魯大夫茲毋還、晉大夫綦毋張,《漢書》有巨毋霸,王莽改爲巨毋氏。
又甯毋,地名。
【穀梁傳】作寧毋。
毋音無。
又茂後反。
【公羊傳】音同。
又【集韻】【韻會】□迷浮切,音謀。
毋追,夏後氏緇布冠名。
【禮郊特牲】毋追,夏後氏之道也。
又【集韻】罔甫切,音武。
與、鵡同。
鸚,鳥名。
或從武,亦省作毋。
與父母之母不同。
考證:〔【漢書食貨傳】〕謹照原書食貨傳改貨殖傳。
毌 【辰集下】【毋字部】 毌 【唐韻】【集韻】□古丸切,音冠。
【說文】穿物持之也。
從一橫貫,象寶貨之形。
又【廣韻】【集韻】□古玩切,音貫。
義同。
通作貫。
又毌丘,地名。
【史記田完世家】宣公伐衞,取毌丘。
【註】索隱曰:毌,音貫。
毌丘,古國名。
衞之邑。
今作毌者,字殘缺耳。
正義曰:《括地志》雲:故貫城卽古貫國,今名濛澤城,在曹州濟陰縣南。
又【字彙補】按《古音畧》貫高之貫音冠,本毌丘,複姓,後去丘爲毌氏。
又作貫氏。
魏有毌丘儉,今多呼爲父母之母,非也。
據此,則毌丘氏當從沽歡切之毌字,不當從微夫切之毋字矣。
其誤已久,不可不辨。
與毋、母俱別。
母 【辰集下】【毋字部】 母 【唐韻】【廣韻】【正韻】莫厚切【集韻】【韻會】莫後切,□音某。
【廣雅】母,牧也。
言育養子也。
【釋名】冒也,含已生也。
【增韻】慕也。
嬰兒所慕也。
【說文】從女,象懷子形。
一曰象乳形。
【蒼頡篇】其中有兩點,象人乳形。
豎通者卽爲毋。
【詩小雅】母兮鞠我。
又天地爲大父母。
【書泰誓】惟天地萬物父母。
【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
坤,地也,故稱乎母。
【蔡邕獨斷】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
又【老子道德經】有名萬物之母。
又日爲陽德之精,故稱日母。
【枚乗七發】流攬無窮。
歸神日母。
又元氣之本曰氣母。
【莊子大宗師篇】伏羲得之,以襲氣母。
又父母,尊親之詞。
【詩小雅】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禮表記】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
又【揚子方言】南楚□洭之閒,母謂之媓。
【淮南子說山訓】西家子謂其母曰社。
【說文】蜀人謂母曰姐,齊人謂母曰嬭,又曰,吳人曰媒。
【眞臘風土記】呼父爲巴駞,呼母爲米。
方音不同,皆自母而變。
又乳母亦曰母。
【越語】生三人,公與之母。
又禽獸之牝皆曰母。
【孟子】五母雞,二母彘。
【前漢昭帝紀】罷天下亭母馬。
【張華禽經】鷇將生,子呼母應。
雛旣生,母呼子應。
【蘇軾仇池筆記】眉州縣有一小佛屋,俗謂之豬母佛。
又十母,謂甲乙之屬,十幹也。
十二支爲十二子。
見【史記律書】。
又西王母,神名。
見【山海經】。
《大戴禮》雲:舜時,西王母獻白玉琯。
又寶母,所以集寶者。
【祥異記】魏生常得一美石,後有胡人見之,曰:此寶母。
每月望,設壇海邊上,可以集珠寶。
又嶺南有瘴母。
【鄭熊番禺雜記】五羊嶺表見有物自空而下,始如彈丸,漸如車輪,遂四散。
人中之卽病,謂之瘴母。
又鬼母,神名。
【括異記】南海小虞山有鬼母,一產千鬼。
朝產之,暮食之。
今蒼梧有鬼姑神是也。
又凡物之有大小者皆曰子母。
【詩鄭風盧重環毛傳】重環,子母環也。
【疏】謂大環貫一小環。
又錢有子母錢。
【周語註】重曰母,輕曰子。
子母相通,民乃得所欲。
又牛有子母牛。
【易說卦】坤爲子母牛。
正義曰:取其多蕃畜而順。
又子母竹,今之慈竹也。
見【任昉述異記】。
又子母瓜,取收瓜子,故名。
見【齊民要術】。
又甯母,地名。
【春秋僖七年】公會齊侯,盟于甯母。
【後漢郡國志】山陽郡方與縣有泥母亭,或曰古甯母。
又慈母、雨母,皆山名。
【丹陽記】江寜縣南三十裡有慈母山,生簫管竹。
【荊州記】湘東有雨母山。
又雲母,扇名。
又屛名。
【西京雜記】昭陽殿有雲母扇、雲母屛風。
又雲母竹,竹之大者。
見【郭義恭廣志】。
又【贊寜筍譜】有雲母筍。
又益母、貝母、知母,俱藥草名。
蟁母、鴾母,俱鳥名。
喜母,蟲名。
俱見【爾雅註疏】。
又酒滓謂之酪母,見【本草】。
又胡母,複姓。
【後漢獻帝紀】有胡母班。
《風俗通》雲: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後,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鄕。
遠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
又【集韻】蒙晡切【正韻】莫胡切,□音模。
熬餌也。
【禮內則】煎醢加黍上,沃以膏,曰淳母。
【鄭註】母,讀曰模。
模,象也。
作此象淳熬。
又葉母婢切。
音敉。
【詩鄭風】豈敢愛之,畏我父母。
葉上杞裡。
【魯頌】魯侯燕喜,令妻壽母。
【蔡邕崔夫人誄】昔在共姜,陪臣之母。
勞謙紡繢,仲尼是紀。
每 【辰集下】【毋字部】 每 【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音浼。
【增韻】常也,各也,凡也。
《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
【詩小雅】每懷靡及。
【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
【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
又雖也。
【爾雅釋訓】每有,雖也。
【詩小雅】每有良朋。
【箋】言雖有良朋也。
又貪也。
【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
【註】孟康曰:每,貪也。
【敘傳】緻死爲福,每生作旤。
又姓。
每當時,漢人。
見【印藪】。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佩切,音妹。
數也。
一曰田美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
【註】每有枚、昧二音,義同。
又【集韻】【正韻】謨杯切【韻會】謀杯切,□音枚。
義同。
【正字通】《古尚書》昧昧,與梅梅、媒媒、每每通聲。
古人以聲狀義類如此。
【說文】作□,草盛上出也。
從屮母聲。
【徐鉉曰】屮則象上出也。
隸省作□,今書作每。
【毛氏曰】今俗作□,非。
毐 【辰集下】【毋字部】 毐 【廣韻】於改切【集韻】【韻會】倚亥切,□音唉。
【說文】人無行也,一說嫪毐,秦人,以淫坐誅,故世罵淫曰嫪毐。
【通雅】嫪毐,音勞靄。
又【廣韻】烏開切【集韻】於開切,□音哀。
義同。
又【玉篇】古文娭字。
毑 【辰集下】【毋字部】 毑 【集韻】姐古作毑。
註詳女部五畫。
又【集韻】子我切,音左。
【博雅】毑□,母也。
毒 【辰集下】【毋字部】 毒 〔古文〕□□【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徒沃切,音碡。
【博雅】惡也。
一曰害也。
【書盤庚】惟汝自生毒。
【禮緇衣】惟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
又深害曰漸毒。
【莊子胠篋篇】漸毒頡滑。
又痛也,苦也。
【詩大雅】民之貪亂,寧爲荼毒。
【後漢蘇章傳】分骸斷首,以毒生者。
【註】毒,苦也。
又恨也。
【馮衍顯志賦】惡叢巧之亂世兮,毒縱橫之敗俗。
【註】毒,恨也。
【後漢袁紹傳】令人憤毒。
又藥名。
【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
【鄭註】毒藥,藥之辛苦者。
藥之物恆多毒。
又【瘍醫】凡療瘍,以五毒攻之。
【註】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置石膽、丹砂、雄黃、礜石、慈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取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
又魚毒,木名。
見【爾雅釋木】。
《急就篇》註雲:芫華,一名魚毒。
漁者投之水中,魚卽死而浮出,故以爲名。
芫,或作杬。
又雞毒,烏頭別名。
【淮南子主術訓】天下之物,莫兇於雞毒,然良醫索而藏之,有所用也。
又狗毒、繩毒,俱草名,見【爾雅釋草】疏。
又置毒於物曰毒。
【左傳襄十四年】秦人毒涇上流。
又治也。
【易師卦】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註】王雲:毒,役也。
馬雲:治也。
【莊子人閒世】無門無毒。
【註】毒,亦訓治。
又同育,亭育化育之意。
【老子道德經】亭之毒之。
【註】亭以品其形,毒以成其質。
毒,徒篤反。
今作育。
【唐代宗詔書】中孚及物,亭育爲心。
【張說撰姚崇□】亭育之功成。
皆以亭毒爲亭育。
古毒育者義通。
又【韻會】【正韻】□都毒切,音篤。
身毒,西域國名。
在大夏東南。
一名捐毒,又名天篤。
師古曰:今之天竺。
蓋身毒聲轉爲天篤,篤省文作竺,又轉爲竺音。
【山海經】東海之內。
北海之隅,有國名天毒,其人水居。
【郭璞註】天毒,卽天竺國。
又【集韻】待戴切【正韻】度耐切,□音代。
同瑇。
瑇瑁也。
亦作毒冒。
【前漢地理志】多犀象毒冒。
【註】師古曰:毒,音代。
冒,莫內反。
通作玳瑇。
又葉昌石切,音尺。
【曹植思歸賦】何曾雲之沈結兮,悼太陽之潛匿。
雨淋涔而絫注兮,心憤悁以悽毒。
【說文】□,厚也。
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從屮從毐。
【廣韻】本作□。
今經史□省屮,從作毒。
考證:〔【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藥事。
〕謹照原文藥事改醫事。
〔狗毒,繩毒,俱草名。
見【爾雅釋草註】。
〕謹照原書註改疏。
【子集下】【力字部】【海篇】音口。
用力也。
○按卽劶字之譌。
毓 【辰集下】【毋字部】 毓 【廣韻】【集韻】□餘六切,音□。
與育同。
【說文】養子使作善也。
一曰稚也。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二曰田園毓草木。
又【地官】以蕃鳥獸,以毓草木。
【註】毓,古育字。
【班固東都賦】豐圃草以毓獸。
【註】毓,同育。
又郁毓,盛多也。
【左思蜀都賦】密房郁毓被其阜。
比 【辰集下】【比字部】 比 〔古文〕夶□【廣韻】□履切【集韻】【韻會】補履切【正韻】補委切,□音匕。
校也,□也。
【周禮天官】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
【註】比,校次之,使知善惡足否也。
【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
【註】比,校也。
【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
又類也,方也。
【禮學記】比物醜類。
【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
【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
下比,所以挾行也。
比於善,自進之階。
比於惡,自退之原。
又《詩》有比體。
【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鄭司農雲: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
比之與興,同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隱。
又比例。
【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鄭註】已行故事曰比。
比,例也。
【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者。
未施行,寵免,後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爲決事比。
【註】比,例也。
又綴輯書史曰比。
【前漢儒林傳】公孫弘比輯其義。
【唐藝文志】□宗命馬懷素爲修圖書使,與褚無量整比。
又諡法之一。
【左傳昭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
【詩大雅】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註】比,必裡反。
正義引服雲:比方損益古今之宜而從之也。
又比部,官名。
取校勘亭平之義。
卽今□部。
【正韻】音皮,誤。
又水名。
【前漢地理志】南陽郡有比陽縣。
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
又【集韻】【正韻】□普弭切,音諀。
與庀同。
治也,具也。
【周禮春官】大胥比樂官。
【註】錄具樂官也。
與庀通。
又【廣韻】【韻會】毗至切【集韻】毗義切【正韻】毗意切,□音避。
【爾雅釋詁】比,俌也。
【郭註】俌,猶輔。
【易比卦彖辭】比,輔也,下順從也。
【蔔氏傳】地得水而柔,故曰比。
又親也,近也。
【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
【註】比,猶親也。
又和也。
【周禮春官】□人辨九□之名,六曰巫比。
【註】巫讀爲筮,比謂筮與民和比也。
又近鄰之稱。
【周禮地官】五家爲比,使之相保。
五比爲閭,使之相受。
又案比。
【周禮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數,乃頒比法於六鄕之大夫,及三年,則大比。
【又】鄕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
【疏】三年一閏,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則大案比。
又及也。
【詩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註】比于,至于也。
【前漢高帝紀】自度比至皆亡之。
又頻也。
【禮王制】比年一小聘。
【漢志】比年,猶頻年也。
又比比,猶言頻頻。
【前漢成帝紀】郡國比比地動。
又□也。
【書牧誓】比爾幹。
【正義】楯則□以扞敵,故言比。
【史記蘇秦傳】騎不得比行。
又齊也。
【詩小雅】比物四驪。
【註】比物,齊其力也。
又偏也,黨也。
【書洪範】人無有比德。
【正義】人無阿比之德,言天下衆民盡得中也。
【論語】君子周而不比。
【鄭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
又從也。
【論語】義之與比。
【朱註】比,從也。
【晉語】事君者比而不黨。
【註】比謂比義。
又合也。
【禮射儀】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
【註】比,親合也。
【漢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比意同力,冀得廢遺。
【師古註】訓合。
又密也。
【詩周頌】其比如櫛。
又比餘,櫛髮具。
【史記匈奴傳】漢文帝遺單于比餘。
【漢書】作比疎。
【廣雅】比,櫛也。
【蒼頡篇】靡者爲比,麤者爲疏。
今亦謂之梳。
【顏師古急就篇註】櫛之大而麤,所以理鬢者,謂之疏,言其齒稀疏也。
小而細,所以去蟣蝨者,謂之比,言其齒密比也。
皆因其體以立名。
又矢括曰比。
【周禮考工記】矢人爲矢,夾其隂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
【鄭司農註】比,謂括也。
又【揚子方言】比。
代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必至切,音畀。
近也。
倂也,密也。
義同。
又【正韻】兵媚切,音祕。
先也。
【禮祭義】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
【鄭註】比時,猶先時也。
比,必利反,又甫至反。
又【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音毗。
和也。
一曰次也,□也。
比鄰,猶□鄰。
【杜甫詩】不敎鵝鴨惱比鄰。
又比蒲,地名。
【春秋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
又臯比,虎皮也。
【左傳莊十年】蒙臯比而先犯之,後人以爲講席。
【戴叔倫詩】臯比喜接連。
【朱子張載銘】勇撤臯比。
又師比,胡革帶鉤也。
【戰國策】胡服黃金師比。
通作毗紕。
又【唐韻】毗必切【集韻】【韻會】簿必切【正韻】簿密切,□音邲。
比次也。
【增韻】比比,猶總總也。
【張九齡荔枝賦】皮龍鱗而騈比。
【顧況持斧章】榱之斯密,如鱗櫛比。
皆讀如邲。
又【莊子齊物論】人籟則比竹是矣。
李軌讀。
【說文】二人爲從,反從爲比。
考證:〔【左傳莊十年】蒙臯皮而先犯之。
〕謹照原文臯皮改臯比。
畢 【午集上】【田字部】 畢 【廣韻】□吉切【集韻】【韻會】【正韻】壁吉切,□音必。
【博雅】畢,竟也。
【書大誥】子曷敢不于前,寧人攸受休畢。
【左傳莊二十九年】日至而畢。
【註】日南至,微陽始動,故土功畢。
又皆也。
盡也。
【詩小雅】畢來旣升。
【禮月令】仲春之月,乃修闔扇,寢廟畢備。
【註】畢,猶皆也。
又【郊特牲】唯爲社田,國人畢作。
【疏】畢,盡也。
又月名。
【爾雅釋天】月在甲曰畢。
又星名。
【詩小雅】有捄天畢。
【朱註】天畢,畢星也。
狀如掩兔之畢。
【禮月令】孟夏之月,日在畢。
又小綱也。
【詩小雅】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疏】罔小而柄長謂之畢。
【禮月令】田獵罝罘,羅綱畢翳。
【揚雄校獵賦】荷垂天之畢。
又□也。
【爾雅釋器】□謂之畢。
【註】今□劄也。
【禮學記】今之敎者,呻其佔畢。
【疏】佔,視也。
畢,□也。
不曉經義,但謳吟長詠,以視篇□而已。
又貫牲。
體木也。
【禮雜記】畢用桑。
【註】主人舉肉時,以畢助之。
喪祭用桑,吉用棘。
畢狀如,博三寸,長八寸,柄長二尺四寸,丹漆兩頭。
【儀禮特牲饋食禮】宗人執畢先入。
【註】畢狀如叉,蓋爲其似畢星,取名焉。
又【儀禮大射儀】司馬正東面,以弓爲畢。
【註】畢,所以助敎執事者。
【疏】畢是助載鼎實之物,故司馬執弓爲畢以指授。
又【揚子方言】車下鐵,□宋淮楚之閒謂之畢。
又【字彙補】畢門,路門也。
又地名。
【爾雅釋地】畢,堂牆。
【註】今終南山道名,畢其邊,若堂室之牆。
【詩秦風終南何有有紀有堂箋】畢,終南山之道名,邊如堂之牆然。
又國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畢原酆郇,文之昭也。
【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年表】畢梁侯劉嬰。
又姓。
【左傳閔元年】畢萬爲右。
【晉語】得畢陽。
【註】畢陽,晉士。
又神名。
【博雅】木神謂之畢方。
【張衡東京賦】況鬾□與畢方。
【註】畢方,老父神,如烏兩足一翼者,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
又鳥名。
【山海經】章莪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靑質而白喙,名曰畢方。
又與彃同。
【歸藏鄭母經】昔者羿善射,畢十日果畢之。
又與縪同。
【儀禮覲禮】冠六升外畢。
【註】外畢者,冠前後屈而出縫於武也。
【疏】外畢者,前後兩畢之末而向外攝之也。
○按旣夕畢作縪。
又與韠同。
【荀子正論篇】共艾畢。
考證:〔【禮月令】田獵置罘,羅綱畢翳。
〕謹照原文置罘改罝罘。
〔【左傳僖二十三年】畢原酆郇,文之昭也。
〕謹照原文二十三年改二十四年。
毵 【辰集下】【毛字部】 毿 【玉篇】先含切【集韻】【韻會】【正韻】蘇含切,□音鬖。
毛長貌。
【詩陳風值其鷺羽疏】白鷺靑腳,高尺七八寸,頭上有毛十數枚,長尺餘,毿毿然與衆毛異。
□ 【未集中】【網字部】 □ 【篇海】與兜同。
註詳兒部九畫。
□ 【未集上】【米字部】 □ 【字彙補】古文粟字。
註見六畫。
毖 【辰集下】【比字部】 毖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兵媚切,音祕。
【說文】愼也。
【書酒誥】汝劼毖殷獻臣。
【正義曰】毖訓爲愼。
【詩周頌】予其懲而毖後患。
又勞也。
【書大誥】無毖于恤。
【正義曰】言無勞于征伐之憂也。
又泉流貌。
【詩邶風】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毛傳】泉水始出,毖然流也。
【左思魏都賦】溫泉毖湧而自浪。
【謝靈運山居賦】汎濫異形,首毖終肥。
【原註】汎濫、肥毖,皆是泉名。
事見於詩。
毗 【辰集下】【比字部】 毗 【唐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音琵。
明也,厚也,輔也。
【詩小雅】天子是毗。
【毛傳】毗,厚也。
【鄭箋】毗,輔也。
【正義曰】以毗爲毗益,故爲厚,亦由輔弼使之厚,義與鄭同。
又【爾雅釋訓】誇毗,體柔也。
【李巡曰】屈已□身,求得於人,曰體柔。
【詩大雅】無爲誇毗。
又【朱註】誇,大。
毗,附也。
又【莊子在宥篇】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隂。
【註】司馬雲:毗,助也。
一曰幷也。
又【爾雅釋詁】毗劉,暴樂也。
【郉疏】木枝葉稀疎不均者爲暴樂。
又【博雅】毗,懣也。
又諸毗、彭毗,皆山名。
見【山海經】。
又毗陵,漢縣名。
師古曰:舊延陵也。
漢改曰毗陵,屬會稽郡。
今常州曰毗陵。
又犀毗,革帶鉤也。
【史記匈奴傳】孝文遺匈奴黃金胥紕一。
【漢書】作犀毗。
【索隱曰】《戰國策》雲:趙武靈王賜周紹具帶黃金師比。
延篤雲:胡革帶鉤也,則帶鉤亦名師比。
胥、犀與師,□聲相近,而說各異耳。
【班固與竇憲牋】賜犀比金頭帶是也。
亦作鮮□。
【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若鮮□隻。
【註】鮮□,帶頭,言腰頸細如帶束也。
又毗貍,鼠名。
【澠水燕談】契丹國產大鼠,而足短,極肥。
其國以爲殊味。
又毗盧,佛名。
又佛家有毗耶居士。
見【維摩經】。
耶亦作邪。
【王屮頭陀寺□】掩室摩竭,用啓息言之心。
杜口毗邪,以通得意之路。
【說文】本作□。
或作□。
毘 【辰集下】【比字部】 毘 同毗。
毚 【辰集下】【比字部】 毚 【廣韻】士鹹切【集韻】【韻會】【正韻】鋤鹹切,□音讒。
【說文】狡兔也。
一曰兔之駿者。
【詩小雅】躍躍毚兔,遇犬獲之。
【張衡西京賦】毚兔聮掾。
又檀名。
【孔子世家註】《皇覽》曰:孔子冢有毚檀之樹。
索隱曰:毚檀,檀樹之別名也。
又【集韻】初銜切,音欃。
辰星別名。
【集韻】或從犬作。
毛 【辰集下】【毛字部】 毛 【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音旄。
【說文】眉髮之屬,及獸毛也。
【釋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自覆冒也。
【詩小雅】不屬于毛。
【註】毛者,體骨之餘氣末屬也。
【周禮秋官】《司儀》王燕,則諸侯毛。
【鄭註】謂以須髮坐也。
【齊語】班序顚毛,以爲民紀。
【註】顚,頂也。
毛,髮也。
次列頂髮之白黑,使長幼有等。
又髮班白曰二毛。
【禮檀弓】古之征伐者,不獲二毛。
又獸爲毛蟲。
【周禮地官】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
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
【註】毛物,貂、狐、貒、貉之屬,縟毛者也。
【禮月令】孟秋之月,其蟲毛。
又【樂記】羽者嫗伏,毛者孕鬻。
【正義曰】羽,鳥也。
毛,獸也。
又犧牲純色曰毛。
【史記三王世家】魯有白牡、騂剛之牲,羣公不毛。
【註】何休曰:不毛,不純毛也。
又草也。
【左傳隱三年】溪沼沚之毛。
又【昭七年】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又桑麻五穀之屬皆曰毛。
【周禮地官載師】凡宅不毛者,有裡布。
【註】鄭司農雲:謂不種桑麻也。
【公羊傳宣十二年】錫之不毛之地。
【註】不毛者,磽确不生五穀。
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爲輔,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草木爲之毛。
又去毛曰毛。
【詩魯頌】毛炰胾羹。
【註】毛炰,爛去其毛而炰之。
又柔毛,羊也。
【禮曲禮】羊曰柔毛。
又莎草曰地毛。
見【廣雅】。
又扻毛,鹽草也。
見【雷斆炮炙序】。
又【高麗方言】謂苧曰毛,苧布曰毛施背,見【雞林類事】。
又閩南人謂毛曰膜。
見【井觀瑣言】。
又梵言欽跋羅,此雲毛。
顩缽羅,《西域記》雲織細羊毛。
褐賴縭,《西域記》雲織野獸毛。
又國名。
又姓。
【左傳僖二十四年】魯衞毛耼,文之昭也。
【廣韻】周武王弟毛公,後以爲氏。
本居鉅鹿,避讎滎陽。
漢毛亨治《詩》,作訓詁傳以授從子萇,時稱亨爲大毛公,萇爲小毛公。
又竹名。
【顧愷之竹譜】南嶺有毛竹。
【劉美之續竹譜】毛竹,生武夷山。
【李商隱詩】武夷洞裏毛生竹。
又與髦通。
【儀禮士喪禮】馬不齊髦。
【註】今文髦爲毛。
亦作。
【周禮天官司裘註】中秋鳥獸毨。
亦作旄。
【史記夏本紀】羽旄齒革。
又【集韻】莫報切,音帽。
擇也。
鄭康成說或從手作。
通作芼。
又蒙晡切,音模。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後漢馮衍傳】饑者毛食。
【註】太子賢曰:案《衍集》作無,今俗語猶然者,豈古語亦通乎。
當讀如模。
【集韻】又作□。
考證:〔【史記夏本紀】羽□齒革。
〕謹照原文□改旄。
毣 【辰集下】【毛字部】 毣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蔔切,音木。
思貌。
一曰好也。
【揚子方言】純毣,好也。
【郭璞曰】毣毣,小好貌。
【前漢鮑宣傳】願賜數刻之閒,極竭毣毣之思。
【註】師古曰:毣音沐,沐沐猶蒙蒙也。
如淳曰:謹願之貌。
又風貌。
【柳宗元龍城錄】台人旣辭去,舟回如飛,但覺風毣毣而過。
又【玉篇】一曰毛濕也。
又【廣韻】莫角切【集韻】墨角切,□音邈。
義同。
又【集韻】莫報切,音帽。
與眊同。
【說文】目少精也。
淣 【巳集上】【水字部】 淣 【集韻】硏奚切,音倪。
水際也。
又宜佳切,音厓。
與倪同。
極際也。
【莊子大宗師】不知端倪。
或作淣。
端,山顚也。
淣,水滸也。
又硏計切,音詣。
義同。
毤 【辰集下】【毛字部】 毤 【玉篇】【廣韻】【集韻】□與毻同。
【管子輕重篇】文皮毤服以爲幣。
又【集韻】欲雪切,音悅。
義同。
毦 【辰集下】【毛字部】 毦 【唐韻】【集韻】□仍吏切,音餌。
【說文】羽毛飾也。
【博雅】毦,罽也。
一曰績羽爲衣。
一曰兜鍪上飾。
【後漢單超傳】金銀罽毦,施於犬馬。
【註】毦,以羽毛爲飾。
音如志反。
又【西南夷傳】齎黃金、旄牛毦。
【註】顧野王曰:毦,結毛爲飾,卽今馬及弓槊上纓毦也。
【魏略】劉備性好結毦,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因手自結之。
又【諸葛亮答孫權書】所遺白毦薄少,重見辭謝,益以增慙。
【女紅餘志】臨川王宏妾江無畏善騎馬,翠毦珠羈,玉珂金鐙。
【庾信詩】金羈翠毦往交河。
又冠上飾。
【董巴輿服志】內常侍加黃金,附蟬毦尾,謂之惠文冠。
又拂名。
【晉東宮舊事】皇太子納□,有白毦拂二枚。
又錦名。
【內典翻譯名義集】兜羅錦,亦翻揚華,或稱兜羅毦。
又香草之稱。
【郭璞江賦】揚皓毦,擢紫茸。
【註】毦與茸皆香草也。
又藤名。
【齊民要術】毦藤,大小如蘋蒿,蔓衍生。
○按《服虔通俗文》毛飾曰毦,則凡絲羽革草之下垂者,□可以毦名矣。
與目部眊不同。
【正韻牋補】毦從耳。
誤從目,讀作眊,謂□德好結帽,譌久矣。
毧 【辰集下】【毛字部】 毧 【玉篇】而中切,音戎。
細毛也。
毨 【辰集下】【毛字部】 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蘇典切,音詵。
理也。
【書堯典】鳥獸毛毨。
【孔傳】毨,理也。
毛更生整理也。
【正義】毛羽美悅之狀。
夏時毛羽希少,今則毛羽復生,故言更生整理。
【說文】仲秋鳥獸毛盛,可選取以爲器用。
讀若選。
包氏言,霜後選毛。
與《說文》義同。
【集韻】或作□。
毫 【辰集下】【毛字部】 毫 〔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刀切,音豪。
長銳毛也。
【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前漢鮑宣傳】有益毫毛。
又言物細曰秋毫,言毫至秋極纖細也。
【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莊子知北遊】秋毫爲小,待之成體。
【前漢高帝紀】沛公入關,秋毫無犯。
又【謝察微算經】十絲曰毫,十毫曰釐。
【禮經解】差若毫釐,謬以千裡。
【晉書虞預傳】毫釐之失。
又筆謂之毫。
【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
【唐書劉知幾傳】每記事載言,則閣筆相視,含毫不斷。
又蘸筆曰濡毫,落筆曰揮毫。
又姓。
漢毫康,封安陽侯。
又修毫,狗名。
【西京雜記】李亨好馳駿狗,有修毫、釐睫、白望、靑曹之名。
【說文】作豪。
籀文作毫。
【正字通】毫、豪雖通,然《山海經》豪豬可借毫,孟子《豪傑》之士,《淮南子》智過百人謂之豪,當用豪,俗溷爲一,非。
又《姓譜》毫、豪分二姓。
考證:〔【陸機文賦】或含毫而渺然。
〕謹照原文渺改邈。
毬 【辰集下】【毛字部】 毬 【唐韻】渠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音求。
【說文】鞠丸也。
【荊楚歲時記】寒食,爲打毬、鞦韆、藏鉤之戲。
【註】《劉向別錄》曰:蹴鞠,黃帝所造,本兵勢也。
或雲起於戰國。
古人蹋蹴以爲戲。
【史記霍去病傳】驃騎尚穿域蹋鞠。
【註】索隱曰:鞠戲,以皮爲之,中實以毛,蹵蹋爲戲。
正義曰:按《蹵鞠書》有《域說篇》,卽今之打毬也。
起戰國時,程武士,知其材力。
【初學記】鞠卽毬字,今蹴鞠曰戲毬。
古用毛糾結爲之。
今用皮,以胞爲裏,噓氣,閉而蹴之。
或以韋爲之,實以柔物,謂之毬子。
鞠,亦作踘。
又蹴踘之處曰毬場,勝者所得謂之毬采。
又花毬,毳布也。
【外國志】哈烈,古大宛地,有瑣伏花毬,織鳥毳成文。
又帶名。
【夢溪筆談】太宗命創方團毬帶,賜二府文臣,其後樞密使兼侍中張耆王貽永皆特賜。
【邵氏聞見錄】王拱辰出判北京時,賜笏帶毬露,金帶佩魚。
又魚名。
【範正敏遜齋閒覽】朱崖之傍,有物如鞠,大小質狀無異,亦有紋如線,味極肥美。
土人呼爲毬魚。
又杖名。
【杜光庭錄異記】蘇校書者,好酒,唱《望江南》,善製毬杖。
每有所闕,卽以毬杖幹於人,得所酬之金以易酒。
又
山煙貌。
毇 【辰集下】【殳字部】 毇 【唐韻】許委切。
【集韻】【韻會】【正韻】虎委切,□音毀。
【說文】米一斛,舂爲八鬥。
又與鑿通。
【左傳桓二年粢食不鑿釋文】鑿,精米也。
《字林》作毇,子沃反。
【淮南子主術訓】作粢食不毇。
【註】毇,音毀。
細也。
○按此知鑿與毇義本同,但音別耳。
《說文》分二字,謂毇一斛舂八鬥。
糳一斛舂九鬥。
據此說,毇米較精。
又【集韻】卽各切,音作。
又租毒切,音傶。
□與糳同。
義見上。
【廣韻】又作□。
【集韻】或作□、□。
毈 【辰集下】【殳字部】 毈 【唐韻】【集韻】□徒玩切,音段。
【說文】卵不孚也。
【玉篇】不成子曰毈。
【淮南子原道訓】獸胎不贕,鳥卵不毈。
【高誘註】胎不成獸曰贕,卵不成鳥曰毈。
【揚子法言】雌之不才,其卵毈矣。
【張華禽經】鸛,水鳥也。
伏卵時數入水,冷則不毈。
又【集韻】杜果切,音惰。
義同。
或作。
互見歹部字註。
卵字原從卵從鳥。
毉 【辰集下】【殳字部】 毉 【廣韻】【集韻】□於其切。
與醫同。
【揚子太□經】爲毉,爲巫祝。
又同瑿。
【韻會補】松脂千年爲茯苓,千年爲琥珀,千年爲瑿。
又同翳,木名。
【崔豹古今注】翳,或作毉。
翳木出交州,亦謂之烏文木。
毊 【辰集下】【殳字部】 毊 【廣韻】許嬌切【集韻】【正韻】虛驕切,□音囂。
大磬也。
【爾雅釋樂】大磬謂之毊。
【郭註】毊,形似犂錧,以玉石爲之。
孫炎雲:毊,喬也。
喬,高也。
謂其聲高也。
李巡雲:大磬聲淸燥,故曰毊。
毊,燥也。
《字林》雲:錧,田器也。
自江而南呼犂刃爲錧。
此毊形似之,但大爾。
【辰集上】【月字部】【篇海】他凋切,音挑。
祭名。
【寅集下】【廣字部】【集韻】落合切,音拉。
屋聲。
毋 【辰集下】【毋字部】 毋 【唐韻】武扶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無。
【說文】止之也。
其字從女,內有一畫,象姦之形。
禁止之,勿令姦。
【禮曲禮】毋不敬。
【註】毋,止之辭。
古人雲:毋,猶今人言莫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毋上于面,毋下于帶。
【鄭註】古文毋爲無。
【賈公彥疏】今不從者。
《說文》雲毋,禁辭,故不從有無之無也。
又將毋、毋乃,皆發問之辭,與無通。
【韓詩外傳】客有見周公者,曰:入乎將毋。
公曰:請入。
坐乎將毋。
公曰:請坐。
言乎將毋。
公唯唯。
又姓。
【廣韻】毋丘或爲毋氏。
又漢複姓,八氏。
《漢書貨殖傳》有毋鹽氏,巨富,齊毋鹽邑大夫之後。
漢有執金吾東海毋將隆、將作,大匠毋丘興。
《風俗通》有樂安毋車伯奇,爲下邳相,有主簿步邵南,時人稱毋車府君步主簿。
《何氏姓苑》雲有毋終氏,《左傳》魯大夫茲毋還、晉大夫綦毋張,《漢書》有巨毋霸,王莽改爲巨毋氏。
又甯毋,地名。
【穀梁傳】作寧毋。
毋音無。
又茂後反。
【公羊傳】音同。
又【集韻】【韻會】□迷浮切,音謀。
毋追,夏後氏緇布冠名。
【禮郊特牲】毋追,夏後氏之道也。
又【集韻】罔甫切,音武。
與、鵡同。
鸚,鳥名。
或從武,亦省作毋。
與父母之母不同。
考證:〔【漢書食貨傳】〕謹照原書食貨傳改貨殖傳。
毌 【辰集下】【毋字部】 毌 【唐韻】【集韻】□古丸切,音冠。
【說文】穿物持之也。
從一橫貫,象寶貨之形。
又【廣韻】【集韻】□古玩切,音貫。
義同。
通作貫。
又毌丘,地名。
【史記田完世家】宣公伐衞,取毌丘。
【註】索隱曰:毌,音貫。
毌丘,古國名。
衞之邑。
今作毌者,字殘缺耳。
正義曰:《括地志》雲:故貫城卽古貫國,今名濛澤城,在曹州濟陰縣南。
又【字彙補】按《古音畧》貫高之貫音冠,本毌丘,複姓,後去丘爲毌氏。
又作貫氏。
魏有毌丘儉,今多呼爲父母之母,非也。
據此,則毌丘氏當從沽歡切之毌字,不當從微夫切之毋字矣。
其誤已久,不可不辨。
與毋、母俱別。
母 【辰集下】【毋字部】 母 【唐韻】【廣韻】【正韻】莫厚切【集韻】【韻會】莫後切,□音某。
【廣雅】母,牧也。
言育養子也。
【釋名】冒也,含已生也。
【增韻】慕也。
嬰兒所慕也。
【說文】從女,象懷子形。
一曰象乳形。
【蒼頡篇】其中有兩點,象人乳形。
豎通者卽爲毋。
【詩小雅】母兮鞠我。
又天地爲大父母。
【書泰誓】惟天地萬物父母。
【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
坤,地也,故稱乎母。
【蔡邕獨斷】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
又【老子道德經】有名萬物之母。
又日爲陽德之精,故稱日母。
【枚乗七發】流攬無窮。
歸神日母。
又元氣之本曰氣母。
【莊子大宗師篇】伏羲得之,以襲氣母。
又父母,尊親之詞。
【詩小雅】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禮表記】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
又【揚子方言】南楚□洭之閒,母謂之媓。
【淮南子說山訓】西家子謂其母曰社。
【說文】蜀人謂母曰姐,齊人謂母曰嬭,又曰,吳人曰媒。
【眞臘風土記】呼父爲巴駞,呼母爲米。
方音不同,皆自母而變。
又乳母亦曰母。
【越語】生三人,公與之母。
又禽獸之牝皆曰母。
【孟子】五母雞,二母彘。
【前漢昭帝紀】罷天下亭母馬。
【張華禽經】鷇將生,子呼母應。
雛旣生,母呼子應。
【蘇軾仇池筆記】眉州縣有一小佛屋,俗謂之豬母佛。
又十母,謂甲乙之屬,十幹也。
十二支爲十二子。
見【史記律書】。
又西王母,神名。
見【山海經】。
《大戴禮》雲:舜時,西王母獻白玉琯。
又寶母,所以集寶者。
【祥異記】魏生常得一美石,後有胡人見之,曰:此寶母。
每月望,設壇海邊上,可以集珠寶。
又嶺南有瘴母。
【鄭熊番禺雜記】五羊嶺表見有物自空而下,始如彈丸,漸如車輪,遂四散。
人中之卽病,謂之瘴母。
又鬼母,神名。
【括異記】南海小虞山有鬼母,一產千鬼。
朝產之,暮食之。
今蒼梧有鬼姑神是也。
又凡物之有大小者皆曰子母。
【詩鄭風盧重環毛傳】重環,子母環也。
【疏】謂大環貫一小環。
又錢有子母錢。
【周語註】重曰母,輕曰子。
子母相通,民乃得所欲。
又牛有子母牛。
【易說卦】坤爲子母牛。
正義曰:取其多蕃畜而順。
又子母竹,今之慈竹也。
見【任昉述異記】。
又子母瓜,取收瓜子,故名。
見【齊民要術】。
又甯母,地名。
【春秋僖七年】公會齊侯,盟于甯母。
【後漢郡國志】山陽郡方與縣有泥母亭,或曰古甯母。
又慈母、雨母,皆山名。
【丹陽記】江寜縣南三十裡有慈母山,生簫管竹。
【荊州記】湘東有雨母山。
又雲母,扇名。
又屛名。
【西京雜記】昭陽殿有雲母扇、雲母屛風。
又雲母竹,竹之大者。
見【郭義恭廣志】。
又【贊寜筍譜】有雲母筍。
又益母、貝母、知母,俱藥草名。
蟁母、鴾母,俱鳥名。
喜母,蟲名。
俱見【爾雅註疏】。
又酒滓謂之酪母,見【本草】。
又胡母,複姓。
【後漢獻帝紀】有胡母班。
《風俗通》雲: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後,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鄕。
遠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
又【集韻】蒙晡切【正韻】莫胡切,□音模。
熬餌也。
【禮內則】煎醢加黍上,沃以膏,曰淳母。
【鄭註】母,讀曰模。
模,象也。
作此象淳熬。
又葉母婢切。
音敉。
【詩鄭風】豈敢愛之,畏我父母。
葉上杞裡。
【魯頌】魯侯燕喜,令妻壽母。
【蔡邕崔夫人誄】昔在共姜,陪臣之母。
勞謙紡繢,仲尼是紀。
每 【辰集下】【毋字部】 每 【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音浼。
【增韻】常也,各也,凡也。
《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
【詩小雅】每懷靡及。
【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
【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
又雖也。
【爾雅釋訓】每有,雖也。
【詩小雅】每有良朋。
【箋】言雖有良朋也。
又貪也。
【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
【註】孟康曰:每,貪也。
【敘傳】緻死爲福,每生作旤。
又姓。
每當時,漢人。
見【印藪】。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佩切,音妹。
數也。
一曰田美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
【註】每有枚、昧二音,義同。
又【集韻】【正韻】謨杯切【韻會】謀杯切,□音枚。
義同。
【正字通】《古尚書》昧昧,與梅梅、媒媒、每每通聲。
古人以聲狀義類如此。
【說文】作□,草盛上出也。
從屮母聲。
【徐鉉曰】屮則象上出也。
隸省作□,今書作每。
【毛氏曰】今俗作□,非。
毐 【辰集下】【毋字部】 毐 【廣韻】於改切【集韻】【韻會】倚亥切,□音唉。
【說文】人無行也,一說嫪毐,秦人,以淫坐誅,故世罵淫曰嫪毐。
【通雅】嫪毐,音勞靄。
又【廣韻】烏開切【集韻】於開切,□音哀。
義同。
又【玉篇】古文娭字。
毑 【辰集下】【毋字部】 毑 【集韻】姐古作毑。
註詳女部五畫。
又【集韻】子我切,音左。
【博雅】毑□,母也。
毒 【辰集下】【毋字部】 毒 〔古文〕□□【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徒沃切,音碡。
【博雅】惡也。
一曰害也。
【書盤庚】惟汝自生毒。
【禮緇衣】惟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
又深害曰漸毒。
【莊子胠篋篇】漸毒頡滑。
又痛也,苦也。
【詩大雅】民之貪亂,寧爲荼毒。
【後漢蘇章傳】分骸斷首,以毒生者。
【註】毒,苦也。
又恨也。
【馮衍顯志賦】惡叢巧之亂世兮,毒縱橫之敗俗。
【註】毒,恨也。
【後漢袁紹傳】令人憤毒。
又藥名。
【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
【鄭註】毒藥,藥之辛苦者。
藥之物恆多毒。
又【瘍醫】凡療瘍,以五毒攻之。
【註】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堥,置石膽、丹砂、雄黃、礜石、慈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取以注創,惡肉破骨則盡出。
又魚毒,木名。
見【爾雅釋木】。
《急就篇》註雲:芫華,一名魚毒。
漁者投之水中,魚卽死而浮出,故以爲名。
芫,或作杬。
又雞毒,烏頭別名。
【淮南子主術訓】天下之物,莫兇於雞毒,然良醫索而藏之,有所用也。
又狗毒、繩毒,俱草名,見【爾雅釋草】疏。
又置毒於物曰毒。
【左傳襄十四年】秦人毒涇上流。
又治也。
【易師卦】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註】王雲:毒,役也。
馬雲:治也。
【莊子人閒世】無門無毒。
【註】毒,亦訓治。
又同育,亭育化育之意。
【老子道德經】亭之毒之。
【註】亭以品其形,毒以成其質。
毒,徒篤反。
今作育。
【唐代宗詔書】中孚及物,亭育爲心。
【張說撰姚崇□】亭育之功成。
皆以亭毒爲亭育。
古毒育者義通。
又【韻會】【正韻】□都毒切,音篤。
身毒,西域國名。
在大夏東南。
一名捐毒,又名天篤。
師古曰:今之天竺。
蓋身毒聲轉爲天篤,篤省文作竺,又轉爲竺音。
【山海經】東海之內。
北海之隅,有國名天毒,其人水居。
【郭璞註】天毒,卽天竺國。
又【集韻】待戴切【正韻】度耐切,□音代。
同瑇。
瑇瑁也。
亦作毒冒。
【前漢地理志】多犀象毒冒。
【註】師古曰:毒,音代。
冒,莫內反。
通作玳瑇。
又葉昌石切,音尺。
【曹植思歸賦】何曾雲之沈結兮,悼太陽之潛匿。
雨淋涔而絫注兮,心憤悁以悽毒。
【說文】□,厚也。
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從屮從毐。
【廣韻】本作□。
今經史□省屮,從作毒。
考證:〔【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藥事。
〕謹照原文藥事改醫事。
〔狗毒,繩毒,俱草名。
見【爾雅釋草註】。
〕謹照原書註改疏。
【子集下】【力字部】【海篇】音口。
用力也。
○按卽劶字之譌。
毓 【辰集下】【毋字部】 毓 【廣韻】【集韻】□餘六切,音□。
與育同。
【說文】養子使作善也。
一曰稚也。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二曰田園毓草木。
又【地官】以蕃鳥獸,以毓草木。
【註】毓,古育字。
【班固東都賦】豐圃草以毓獸。
【註】毓,同育。
又郁毓,盛多也。
【左思蜀都賦】密房郁毓被其阜。
比 【辰集下】【比字部】 比 〔古文〕夶□【廣韻】□履切【集韻】【韻會】補履切【正韻】補委切,□音匕。
校也,□也。
【周禮天官】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
【註】比,校次之,使知善惡足否也。
【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
【註】比,校也。
【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
又類也,方也。
【禮學記】比物醜類。
【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
【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
下比,所以挾行也。
比於善,自進之階。
比於惡,自退之原。
又《詩》有比體。
【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鄭司農雲: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
比之與興,同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隱。
又比例。
【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鄭註】已行故事曰比。
比,例也。
【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者。
未施行,寵免,後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爲決事比。
【註】比,例也。
又綴輯書史曰比。
【前漢儒林傳】公孫弘比輯其義。
【唐藝文志】□宗命馬懷素爲修圖書使,與褚無量整比。
又諡法之一。
【左傳昭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
【詩大雅】王此大邦,克順克比。
【註】比,必裡反。
正義引服雲:比方損益古今之宜而從之也。
又比部,官名。
取校勘亭平之義。
卽今□部。
【正韻】音皮,誤。
又水名。
【前漢地理志】南陽郡有比陽縣。
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
又【集韻】【正韻】□普弭切,音諀。
與庀同。
治也,具也。
【周禮春官】大胥比樂官。
【註】錄具樂官也。
與庀通。
又【廣韻】【韻會】毗至切【集韻】毗義切【正韻】毗意切,□音避。
【爾雅釋詁】比,俌也。
【郭註】俌,猶輔。
【易比卦彖辭】比,輔也,下順從也。
【蔔氏傳】地得水而柔,故曰比。
又親也,近也。
【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
【註】比,猶親也。
又和也。
【周禮春官】□人辨九□之名,六曰巫比。
【註】巫讀爲筮,比謂筮與民和比也。
又近鄰之稱。
【周禮地官】五家爲比,使之相保。
五比爲閭,使之相受。
又案比。
【周禮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數,乃頒比法於六鄕之大夫,及三年,則大比。
【又】鄕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
【疏】三年一閏,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則大案比。
又及也。
【詩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註】比于,至于也。
【前漢高帝紀】自度比至皆亡之。
又頻也。
【禮王制】比年一小聘。
【漢志】比年,猶頻年也。
又比比,猶言頻頻。
【前漢成帝紀】郡國比比地動。
又□也。
【書牧誓】比爾幹。
【正義】楯則□以扞敵,故言比。
【史記蘇秦傳】騎不得比行。
又齊也。
【詩小雅】比物四驪。
【註】比物,齊其力也。
又偏也,黨也。
【書洪範】人無有比德。
【正義】人無阿比之德,言天下衆民盡得中也。
【論語】君子周而不比。
【鄭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
又從也。
【論語】義之與比。
【朱註】比,從也。
【晉語】事君者比而不黨。
【註】比謂比義。
又合也。
【禮射儀】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
【註】比,親合也。
【漢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比意同力,冀得廢遺。
【師古註】訓合。
又密也。
【詩周頌】其比如櫛。
又比餘,櫛髮具。
【史記匈奴傳】漢文帝遺單于比餘。
【漢書】作比疎。
【廣雅】比,櫛也。
【蒼頡篇】靡者爲比,麤者爲疏。
今亦謂之梳。
【顏師古急就篇註】櫛之大而麤,所以理鬢者,謂之疏,言其齒稀疏也。
小而細,所以去蟣蝨者,謂之比,言其齒密比也。
皆因其體以立名。
又矢括曰比。
【周禮考工記】矢人爲矢,夾其隂陽以設其比,夾其比以設其羽。
【鄭司農註】比,謂括也。
又【揚子方言】比。
代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必至切,音畀。
近也。
倂也,密也。
義同。
又【正韻】兵媚切,音祕。
先也。
【禮祭義】比時具物,不可以不備。
【鄭註】比時,猶先時也。
比,必利反,又甫至反。
又【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正韻】蒲麋切,□音毗。
和也。
一曰次也,□也。
比鄰,猶□鄰。
【杜甫詩】不敎鵝鴨惱比鄰。
又比蒲,地名。
【春秋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
又臯比,虎皮也。
【左傳莊十年】蒙臯比而先犯之,後人以爲講席。
【戴叔倫詩】臯比喜接連。
【朱子張載銘】勇撤臯比。
又師比,胡革帶鉤也。
【戰國策】胡服黃金師比。
通作毗紕。
又【唐韻】毗必切【集韻】【韻會】簿必切【正韻】簿密切,□音邲。
比次也。
【增韻】比比,猶總總也。
【張九齡荔枝賦】皮龍鱗而騈比。
【顧況持斧章】榱之斯密,如鱗櫛比。
皆讀如邲。
又【莊子齊物論】人籟則比竹是矣。
李軌讀。
【說文】二人爲從,反從爲比。
考證:〔【左傳莊十年】蒙臯皮而先犯之。
〕謹照原文臯皮改臯比。
畢 【午集上】【田字部】 畢 【廣韻】□吉切【集韻】【韻會】【正韻】壁吉切,□音必。
【博雅】畢,竟也。
【書大誥】子曷敢不于前,寧人攸受休畢。
【左傳莊二十九年】日至而畢。
【註】日南至,微陽始動,故土功畢。
又皆也。
盡也。
【詩小雅】畢來旣升。
【禮月令】仲春之月,乃修闔扇,寢廟畢備。
【註】畢,猶皆也。
又【郊特牲】唯爲社田,國人畢作。
【疏】畢,盡也。
又月名。
【爾雅釋天】月在甲曰畢。
又星名。
【詩小雅】有捄天畢。
【朱註】天畢,畢星也。
狀如掩兔之畢。
【禮月令】孟夏之月,日在畢。
又小綱也。
【詩小雅】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疏】罔小而柄長謂之畢。
【禮月令】田獵罝罘,羅綱畢翳。
【揚雄校獵賦】荷垂天之畢。
又□也。
【爾雅釋器】□謂之畢。
【註】今□劄也。
【禮學記】今之敎者,呻其佔畢。
【疏】佔,視也。
畢,□也。
不曉經義,但謳吟長詠,以視篇□而已。
又貫牲。
體木也。
【禮雜記】畢用桑。
【註】主人舉肉時,以畢助之。
喪祭用桑,吉用棘。
畢狀如,博三寸,長八寸,柄長二尺四寸,丹漆兩頭。
【儀禮特牲饋食禮】宗人執畢先入。
【註】畢狀如叉,蓋爲其似畢星,取名焉。
又【儀禮大射儀】司馬正東面,以弓爲畢。
【註】畢,所以助敎執事者。
【疏】畢是助載鼎實之物,故司馬執弓爲畢以指授。
又【揚子方言】車下鐵,□宋淮楚之閒謂之畢。
又【字彙補】畢門,路門也。
又地名。
【爾雅釋地】畢,堂牆。
【註】今終南山道名,畢其邊,若堂室之牆。
【詩秦風終南何有有紀有堂箋】畢,終南山之道名,邊如堂之牆然。
又國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畢原酆郇,文之昭也。
【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年表】畢梁侯劉嬰。
又姓。
【左傳閔元年】畢萬爲右。
【晉語】得畢陽。
【註】畢陽,晉士。
又神名。
【博雅】木神謂之畢方。
【張衡東京賦】況鬾□與畢方。
【註】畢方,老父神,如烏兩足一翼者,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
又鳥名。
【山海經】章莪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靑質而白喙,名曰畢方。
又與彃同。
【歸藏鄭母經】昔者羿善射,畢十日果畢之。
又與縪同。
【儀禮覲禮】冠六升外畢。
【註】外畢者,冠前後屈而出縫於武也。
【疏】外畢者,前後兩畢之末而向外攝之也。
○按旣夕畢作縪。
又與韠同。
【荀子正論篇】共艾畢。
考證:〔【禮月令】田獵置罘,羅綱畢翳。
〕謹照原文置罘改罝罘。
〔【左傳僖二十三年】畢原酆郇,文之昭也。
〕謹照原文二十三年改二十四年。
毵 【辰集下】【毛字部】 毿 【玉篇】先含切【集韻】【韻會】【正韻】蘇含切,□音鬖。
毛長貌。
【詩陳風值其鷺羽疏】白鷺靑腳,高尺七八寸,頭上有毛十數枚,長尺餘,毿毿然與衆毛異。
□ 【未集中】【網字部】 □ 【篇海】與兜同。
註詳兒部九畫。
□ 【未集上】【米字部】 □ 【字彙補】古文粟字。
註見六畫。
毖 【辰集下】【比字部】 毖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兵媚切,音祕。
【說文】愼也。
【書酒誥】汝劼毖殷獻臣。
【正義曰】毖訓爲愼。
【詩周頌】予其懲而毖後患。
又勞也。
【書大誥】無毖于恤。
【正義曰】言無勞于征伐之憂也。
又泉流貌。
【詩邶風】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毛傳】泉水始出,毖然流也。
【左思魏都賦】溫泉毖湧而自浪。
【謝靈運山居賦】汎濫異形,首毖終肥。
【原註】汎濫、肥毖,皆是泉名。
事見於詩。
毗 【辰集下】【比字部】 毗 【唐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音琵。
明也,厚也,輔也。
【詩小雅】天子是毗。
【毛傳】毗,厚也。
【鄭箋】毗,輔也。
【正義曰】以毗爲毗益,故爲厚,亦由輔弼使之厚,義與鄭同。
又【爾雅釋訓】誇毗,體柔也。
【李巡曰】屈已□身,求得於人,曰體柔。
【詩大雅】無爲誇毗。
又【朱註】誇,大。
毗,附也。
又【莊子在宥篇】人大喜邪毗於陽,大怒邪毗於隂。
【註】司馬雲:毗,助也。
一曰幷也。
又【爾雅釋詁】毗劉,暴樂也。
【郉疏】木枝葉稀疎不均者爲暴樂。
又【博雅】毗,懣也。
又諸毗、彭毗,皆山名。
見【山海經】。
又毗陵,漢縣名。
師古曰:舊延陵也。
漢改曰毗陵,屬會稽郡。
今常州曰毗陵。
又犀毗,革帶鉤也。
【史記匈奴傳】孝文遺匈奴黃金胥紕一。
【漢書】作犀毗。
【索隱曰】《戰國策》雲:趙武靈王賜周紹具帶黃金師比。
延篤雲:胡革帶鉤也,則帶鉤亦名師比。
胥、犀與師,□聲相近,而說各異耳。
【班固與竇憲牋】賜犀比金頭帶是也。
亦作鮮□。
【楚辭大招】小腰秀頸,若鮮□隻。
【註】鮮□,帶頭,言腰頸細如帶束也。
又毗貍,鼠名。
【澠水燕談】契丹國產大鼠,而足短,極肥。
其國以爲殊味。
又毗盧,佛名。
又佛家有毗耶居士。
見【維摩經】。
耶亦作邪。
【王屮頭陀寺□】掩室摩竭,用啓息言之心。
杜口毗邪,以通得意之路。
【說文】本作□。
或作□。
毘 【辰集下】【比字部】 毘 同毗。
毚 【辰集下】【比字部】 毚 【廣韻】士鹹切【集韻】【韻會】【正韻】鋤鹹切,□音讒。
【說文】狡兔也。
一曰兔之駿者。
【詩小雅】躍躍毚兔,遇犬獲之。
【張衡西京賦】毚兔聮掾。
又檀名。
【孔子世家註】《皇覽》曰:孔子冢有毚檀之樹。
索隱曰:毚檀,檀樹之別名也。
又【集韻】初銜切,音欃。
辰星別名。
【集韻】或從犬作。
毛 【辰集下】【毛字部】 毛 【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音旄。
【說文】眉髮之屬,及獸毛也。
【釋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自覆冒也。
【詩小雅】不屬于毛。
【註】毛者,體骨之餘氣末屬也。
【周禮秋官】《司儀》王燕,則諸侯毛。
【鄭註】謂以須髮坐也。
【齊語】班序顚毛,以爲民紀。
【註】顚,頂也。
毛,髮也。
次列頂髮之白黑,使長幼有等。
又髮班白曰二毛。
【禮檀弓】古之征伐者,不獲二毛。
又獸爲毛蟲。
【周禮地官】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
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
【註】毛物,貂、狐、貒、貉之屬,縟毛者也。
【禮月令】孟秋之月,其蟲毛。
又【樂記】羽者嫗伏,毛者孕鬻。
【正義曰】羽,鳥也。
毛,獸也。
又犧牲純色曰毛。
【史記三王世家】魯有白牡、騂剛之牲,羣公不毛。
【註】何休曰:不毛,不純毛也。
又草也。
【左傳隱三年】溪沼沚之毛。
又【昭七年】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又桑麻五穀之屬皆曰毛。
【周禮地官載師】凡宅不毛者,有裡布。
【註】鄭司農雲:謂不種桑麻也。
【公羊傳宣十二年】錫之不毛之地。
【註】不毛者,磽确不生五穀。
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爲輔,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草木爲之毛。
又去毛曰毛。
【詩魯頌】毛炰胾羹。
【註】毛炰,爛去其毛而炰之。
又柔毛,羊也。
【禮曲禮】羊曰柔毛。
又莎草曰地毛。
見【廣雅】。
又扻毛,鹽草也。
見【雷斆炮炙序】。
又【高麗方言】謂苧曰毛,苧布曰毛施背,見【雞林類事】。
又閩南人謂毛曰膜。
見【井觀瑣言】。
又梵言欽跋羅,此雲毛。
顩缽羅,《西域記》雲織細羊毛。
褐賴縭,《西域記》雲織野獸毛。
又國名。
又姓。
【左傳僖二十四年】魯衞毛耼,文之昭也。
【廣韻】周武王弟毛公,後以爲氏。
本居鉅鹿,避讎滎陽。
漢毛亨治《詩》,作訓詁傳以授從子萇,時稱亨爲大毛公,萇爲小毛公。
又竹名。
【顧愷之竹譜】南嶺有毛竹。
【劉美之續竹譜】毛竹,生武夷山。
【李商隱詩】武夷洞裏毛生竹。
又與髦通。
【儀禮士喪禮】馬不齊髦。
【註】今文髦爲毛。
亦作。
【周禮天官司裘註】中秋鳥獸毨。
亦作旄。
【史記夏本紀】羽旄齒革。
又【集韻】莫報切,音帽。
擇也。
鄭康成說或從手作。
通作芼。
又蒙晡切,音模。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後漢馮衍傳】饑者毛食。
【註】太子賢曰:案《衍集》作無,今俗語猶然者,豈古語亦通乎。
當讀如模。
【集韻】又作□。
考證:〔【史記夏本紀】羽□齒革。
〕謹照原文□改旄。
毣 【辰集下】【毛字部】 毣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蔔切,音木。
思貌。
一曰好也。
【揚子方言】純毣,好也。
【郭璞曰】毣毣,小好貌。
【前漢鮑宣傳】願賜數刻之閒,極竭毣毣之思。
【註】師古曰:毣音沐,沐沐猶蒙蒙也。
如淳曰:謹願之貌。
又風貌。
【柳宗元龍城錄】台人旣辭去,舟回如飛,但覺風毣毣而過。
又【玉篇】一曰毛濕也。
又【廣韻】莫角切【集韻】墨角切,□音邈。
義同。
又【集韻】莫報切,音帽。
與眊同。
【說文】目少精也。
淣 【巳集上】【水字部】 淣 【集韻】硏奚切,音倪。
水際也。
又宜佳切,音厓。
與倪同。
極際也。
【莊子大宗師】不知端倪。
或作淣。
端,山顚也。
淣,水滸也。
又硏計切,音詣。
義同。
毤 【辰集下】【毛字部】 毤 【玉篇】【廣韻】【集韻】□與毻同。
【管子輕重篇】文皮毤服以爲幣。
又【集韻】欲雪切,音悅。
義同。
毦 【辰集下】【毛字部】 毦 【唐韻】【集韻】□仍吏切,音餌。
【說文】羽毛飾也。
【博雅】毦,罽也。
一曰績羽爲衣。
一曰兜鍪上飾。
【後漢單超傳】金銀罽毦,施於犬馬。
【註】毦,以羽毛爲飾。
音如志反。
又【西南夷傳】齎黃金、旄牛毦。
【註】顧野王曰:毦,結毛爲飾,卽今馬及弓槊上纓毦也。
【魏略】劉備性好結毦,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因手自結之。
又【諸葛亮答孫權書】所遺白毦薄少,重見辭謝,益以增慙。
【女紅餘志】臨川王宏妾江無畏善騎馬,翠毦珠羈,玉珂金鐙。
【庾信詩】金羈翠毦往交河。
又冠上飾。
【董巴輿服志】內常侍加黃金,附蟬毦尾,謂之惠文冠。
又拂名。
【晉東宮舊事】皇太子納□,有白毦拂二枚。
又錦名。
【內典翻譯名義集】兜羅錦,亦翻揚華,或稱兜羅毦。
又香草之稱。
【郭璞江賦】揚皓毦,擢紫茸。
【註】毦與茸皆香草也。
又藤名。
【齊民要術】毦藤,大小如蘋蒿,蔓衍生。
○按《服虔通俗文》毛飾曰毦,則凡絲羽革草之下垂者,□可以毦名矣。
與目部眊不同。
【正韻牋補】毦從耳。
誤從目,讀作眊,謂□德好結帽,譌久矣。
毧 【辰集下】【毛字部】 毧 【玉篇】而中切,音戎。
細毛也。
毨 【辰集下】【毛字部】 毨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蘇典切,音詵。
理也。
【書堯典】鳥獸毛毨。
【孔傳】毨,理也。
毛更生整理也。
【正義】毛羽美悅之狀。
夏時毛羽希少,今則毛羽復生,故言更生整理。
【說文】仲秋鳥獸毛盛,可選取以爲器用。
讀若選。
包氏言,霜後選毛。
與《說文》義同。
【集韻】或作□。
毫 【辰集下】【毛字部】 毫 〔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刀切,音豪。
長銳毛也。
【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前漢鮑宣傳】有益毫毛。
又言物細曰秋毫,言毫至秋極纖細也。
【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莊子知北遊】秋毫爲小,待之成體。
【前漢高帝紀】沛公入關,秋毫無犯。
又【謝察微算經】十絲曰毫,十毫曰釐。
【禮經解】差若毫釐,謬以千裡。
【晉書虞預傳】毫釐之失。
又筆謂之毫。
【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
【唐書劉知幾傳】每記事載言,則閣筆相視,含毫不斷。
又蘸筆曰濡毫,落筆曰揮毫。
又姓。
漢毫康,封安陽侯。
又修毫,狗名。
【西京雜記】李亨好馳駿狗,有修毫、釐睫、白望、靑曹之名。
【說文】作豪。
籀文作毫。
【正字通】毫、豪雖通,然《山海經》豪豬可借毫,孟子《豪傑》之士,《淮南子》智過百人謂之豪,當用豪,俗溷爲一,非。
又《姓譜》毫、豪分二姓。
考證:〔【陸機文賦】或含毫而渺然。
〕謹照原文渺改邈。
毬 【辰集下】【毛字部】 毬 【唐韻】渠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音求。
【說文】鞠丸也。
【荊楚歲時記】寒食,爲打毬、鞦韆、藏鉤之戲。
【註】《劉向別錄》曰:蹴鞠,黃帝所造,本兵勢也。
或雲起於戰國。
古人蹋蹴以爲戲。
【史記霍去病傳】驃騎尚穿域蹋鞠。
【註】索隱曰:鞠戲,以皮爲之,中實以毛,蹵蹋爲戲。
正義曰:按《蹵鞠書》有《域說篇》,卽今之打毬也。
起戰國時,程武士,知其材力。
【初學記】鞠卽毬字,今蹴鞠曰戲毬。
古用毛糾結爲之。
今用皮,以胞爲裏,噓氣,閉而蹴之。
或以韋爲之,實以柔物,謂之毬子。
鞠,亦作踘。
又蹴踘之處曰毬場,勝者所得謂之毬采。
又花毬,毳布也。
【外國志】哈烈,古大宛地,有瑣伏花毬,織鳥毳成文。
又帶名。
【夢溪筆談】太宗命創方團毬帶,賜二府文臣,其後樞密使兼侍中張耆王貽永皆特賜。
【邵氏聞見錄】王拱辰出判北京時,賜笏帶毬露,金帶佩魚。
又魚名。
【範正敏遜齋閒覽】朱崖之傍,有物如鞠,大小質狀無異,亦有紋如線,味極肥美。
土人呼爲毬魚。
又杖名。
【杜光庭錄異記】蘇校書者,好酒,唱《望江南》,善製毬杖。
每有所闕,卽以毬杖幹於人,得所酬之金以易酒。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