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宮中長廡相通,曰永巷。
【列女傳】周宣姜後脫簪珥,待罪永巷。
【三輔黃圖】永巷,宮中之長巷,幽閉宮女之有罪者。
武帝時改爲掖庭,置獄焉。
又【增韻】永巷,天子公侯通稱。
【唐書郭子儀傳】宅居親仁裡四分之一,中通永巷。
家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
又巷伯,奄官。
【詩小雅巷伯箋】巷伯,奄官。
掌王後之命,於宮中爲近,故謂之巷伯。
又與衖通。
【玉篇】衖亦作巷。
【韻會】三蒼雲:街,交道也。
衖,宮中別道也。
【屈原離騷】五子用失乎家衖。
又【韻會】一作閧。
【揚子學行篇】一閧之市。
又葉胡貢切,紅去聲。
【詩鄭風】俟我乎巷兮,侮予不送兮。
嶼 【寅集中】【山字部】 嶼 【唐韻】徐呂切【集韻】【韻會】【正韻】象呂切,□胥上聲。
【說文】島也。
【廣韻】海中洲。
【六書故】平地小山,在水爲島,在陸爲嶼。
【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孤嶼媚中川。
【郭璞江賦】石帆蒙蘢以蓋嶼。
【集韻】一作□。
嶪 【寅集中】【山字部】 嶪 【廣韻】【正韻】魚怯切【集韻】逆怯切【韻會】疑輒切,□音業。
岌嶪,山高貌。
【張衡西京賦】狀嵬峩以岌嶪。
【註】岌嶪,高壯貌。
【杜甫九成宮詩】岌嶪土囊口。
【集韻】或作礏。
亦作嶫。
【何晏景福殿賦】峨峨嶫嶫。
幻 【寅集下】【幺字部】 幻 〔古文〕【集韻】胡慣切,音患。
【說文】從反予,相詐惑也。
【書無逸】民無或胥,譸張爲幻。
又【廣韻】化也。
【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又【增韻】幻,妖術也。
或作眩。
【前漢張騫傳】犛靬眩人。
【註】眩,讀與幻同。
卽今吞刀吐火,植瓜種樹,屠人截馬之類皆是也。
又【唐韻】【集韻】□胡辨切,音莧。
義同。
又葉熒絹切,音院。
【陸機刻漏賦】來像神造,去猶鬼幻。
因勢相引,來靈自薦。
廖 【寅集下】【廣字部】 廖 【廣韻】落蕭切【集韻】【韻會】憐蕭切,□音聊。
【廣韻】人名。
【左傳莊二十七年】王使召伯廖賜齊侯命。
又【集韻】醜鳩切,音抽。
【類篇】人名。
春秋周有瑕廖。
又【集韻】力求切,音留。
義同。
又【集韻】力弔切【韻會】力照切,□音料。
【廣韻】廖,姓。
周文王子伯廖之後。
【前漢古今人表】有廖叔安。
【後漢方術傳】廖扶,號北郭先生。
又【集韻】力救切,音溜。
【類篇】廖,國名。
【醜集上】【口字部】【類篇】呼公切,音烘。
與□同,大聲。
【荀子解蔽篇】以爲□。
【呂氏春秋】功之難立也,其必由□耶。
故□之中,不可不味也。
中主以之□也止善,賢主以之□也立功。
【集韻】或作哅。
崵 【寅集中】【山字部】 崵 【廣韻】與章切【集韻】餘章切,□音陽。
【說文】崵山,在遼西。
一曰嵎夷,崵穀也。
又首崵山,在洛陽。
又【廣韻】徒朗切【集韻】【韻會】待朗切,□音蕩。
義同。
【集韻】或作蕩。
通作碭。
帩 【寅集中】【巾字部】 帩 【廣韻】【集韻】□七肖切,音俏。
【廣韻】縛也。
幯 【寅集中】【巾字部】 幯 【廣韻】【集韻】□子結切,音節。
【玉篇】拭也。
又【集韻】子末切,音繓。
義同。
巵 【寅集中】【己字部】 巵 【唐韻】【集韻】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
【說文】圜器也。
一名觛,所以節飮食。
象人,卪在其下也。
【玉篇】巵,酒器也。
受四升。
【史記高祖紀】奉玉巵,起爲太上皇壽。
又染草名。
【史記貨殖傳】巴蜀亦沃野地饒巵。
【註】巵,煙支,紫赤色也。
又【類篇】丘奇切,音欹。
義同。
◎按《正字通》此字下尚有□字,已入卩部,此復重出,今刪。
庂 【寅集下】【廣字部】 庂 【篇韻】阻力切,音側。
赤庂,漢錢名。
【前漢食貨志】公卿請令京師鑄官,赤庂一當五。
其後二歲,赤庂錢賤,民不便,又廢。
【註】應劭曰:所謂子紺錢也。
如淳曰:以赤銅爲其郭。
今錢郭見有赤者,不知作法雲何也。
庸 【寅集下】【廣字部】 庸 〔古文〕□【唐韻】【廣韻】餘封切【集韻】【類篇】【韻會】餘封切,□音容。
【說文】庸,用也。
【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
【傳】將登用之。
【莊子齊物論】爲是不用而寓諸庸。
庸也者,用也。
用也者,通也。
又【爾雅釋詁】常也。
【易乾卦】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書臯陶謨】自我五禮有庸哉。
【傳】用我五等之禮接之,使有常。
又【玉篇】功也。
【書舜典】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
【傳】庸,功也。
【晉語】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
【註】國功曰功,民功曰庸。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五曰保庸。
【註】安有功者。
又【地官大司徒】以庸制祿,則民興功。
又【爾雅釋詁】勞也。
【疏】謂勞苦。
又【釋訓】庸庸,勞也。
【疏】有功庸者皆勞也。
【詩王風】我生之初尚無庸。
【箋】庸,勞也。
又【廣韻】和也。
【禮中庸疏】以其記中和之爲用也。
又【集韻】愚也。
【史記周勃傳】才能不過凡庸。
又豈也。
【左傳莊十四年】庸非貳乎。
【前漢文帝紀賜尉佗書】雖王之國,庸獨利乎。
又租庸賦法。
【唐書食貨志】用民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爲絹三尺,謂之庸。
又水庸。
【禮郊特牲】祭坊與水庸事也。
【註】水庸,溝也。
【疏】坊者所以畜水,亦以鄣水。
庸者所以受水,亦以洩水。
又國名。
【左傳文十六年】楚滅庸。
【註】庸,今上庸縣,屬楚之小國。
又庸浦,地名。
【左傳襄十三年】戰于庸浦。
又姓。
【姓譜】庸國子孫,以姓爲氏。
【前漢儒林傳】膠東庸生。
又與鄘通。
【前漢地理志】遷邶庸之民於□邑,故邶庸衞三國之詩,相與同風。
○按《毛詩》作鄘。
又與墉通。
【詩大雅】因是謝人,以作爾庸。
【註】庸,城也。
【禮王制】附于諸侯曰附庸。
【註】附庸,小城也。
又與傭通。
【前漢欒布傳】窮困賣庸於齊。
【註】師古曰:謂庸作受顧也。
【司馬相如傳】與庸保雜作。
【註】師古曰庸即謂賃作者保謂庸之可信任者也。
又與鏞通。
【詩商頌】庸鼓有斁。
【傳】大鐘曰庸。
又葉于方切,音央。
【□琳車渠椀賦】廉而不劌,婉而成章。
德兼聖哲,行應中庸。
考證:〔又與鄘通。
【前漢地理志】遷邶鄘之名於□邑,故邶鄘衞三國之詩,相與同風。
〕謹照原文兩鄘字□改庸。
名改民。
〔【前漢欒布傳】窮困賣庸與齊。
〕謹照原文與改於。
廬 【寅集下】【廣字部】 廬 【唐韻】力居切【集韻】【韻會】【正韻】淩如切,□音閭。
【說文】寄也。
秋冬去,春夏居。
【詩小雅】中田有廬。
【箋】中田,田中也。
農人作廬焉,以便田事。
又【玉篇】屋舍也。
【集韻】粗屋總名。
【易剝卦】小人剝廬。
【左傳襄二十三年】則猶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
又□舍也。
【周禮地官】十裡有廬,廬有飮食。
【註】廬若今野□,徙有庌也。
又直宿,舍也。
【前漢金日磾傳】小疾臥廬。
【註】殿中所止曰廬。
【班固西都賦】周廬千列。
【註】直宿曰廬。
又國名。
【周語】廬由荊嬀。
【註】廬,嬀姓之國,荊嬀,廬女爲荊夫人也。
又邑名。
【楚語】以王如廬。
【註】廬,楚邑。
又州名。
【隋書地理志】廬江郡,開皇初改爲廬州。
又山名。
【廬山記】周威王時,有匡俗廬君,故山取其號。
又【正韻】龍都切,音盧。
【周禮冬官考工記】秦無廬。
【註】廬讀爲纑,謂矛戟柄竹攢柲。
或曰摩之器。
又與籚同。
【集韻】籚或作廬。
考證:〔【前漢金日磾傳】小疾臥廬。
【註】殿中所正曰廬。
〕謹據照原書所正改所止。
廧 【寅集下】【廣字部】 廧 〔古文〕□【韻會】【正韻】□慈良切,音檣。
【春秋成三年】晉郤克,衞孫良夫,伐廧咎如。
【集韻】赤狄別種。
又【玉篇】同牆。
【戰國策】趙皆以荻蒿苫楚廧之。
【前漢鄒陽傳】牽帷廧之制。
又與嗇通。
【戰國策】廧夫空。
【註】廧,小臣也。
空其名。
【集韻】或省作□。
弻 【寅集下】【弓字部】 弻 【類篇】同弼。
康 【寅集下】【廣字部】 康 〔古文〕□【唐韻】苦岡切【集韻】【韻會】【正韻】丘岡切,□音穅。
【爾雅釋詁】樂也。
【詩唐風】無巳大康。
又【周頌】迄用康年。
又【爾雅釋詁】康,安也。
【書益稷】庶事康哉。
又【洪範】五福,三曰康寧。
又【爾雅釋宮】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
【疏】孫炎曰:康,樂也,交會樂道也。
【釋名】五達曰康。
康,昌也,昌盛也,車步倂列並用之,言充盛也。
【列子仲尼篇】堯遊於康衢。
【史記騶衍傳】爲列第康莊之衢。
又【易晉卦】康侯用錫馬蕃庶。
【註】康,美之名也。
又【禮祭統】康周公。
【註】康,猶褒大也。
又【諡法】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令民安樂曰康。
又國名。
【書康誥疏】命康叔之誥。
管蔡郕霍皆國名,則康亦國名,在圻內。
又【前漢西域傳】安息國王治番兜城,北與康居接。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康州,析端州之端溪置。
又姓。
【廣韻】衞康叔之後。
又【爾雅釋器】康瓠謂之甈。
【註】瓠,壺也。
【賈誼弔屈原賦】寶康瓠。
又與穅通。
【說文】穅或省作康。
又與漮通。
【爾雅釋詁】漮,虛也。
【詩小雅】酌彼康爵。
【箋】康,空也。
漮康音義同。
又【集韻】苦浪切,音抗。
【禮明堂位】崇坫康圭。
【註】康讀爲亢。
【疏】亢,舉也。
考證:〔【前漢西域傳】康居國,東與烏戈山離,西與條支接。
〕謹照原文改爲:安息國王治番兜城,北與康居接。
〔【賈誼懷沙賦】〕謹照原文懷沙賦改弔屈原賦。
廗 【寅集下】【廣字部】 廗 【集韻】【韻會】□當蓋切,音帶。
【玉篇】邪廗也。
【集韻】屋邪。
又水名。
【魏志宕昌國傳】其地,自仇池以西,東西千裡,廗水以南,南北八百裡。
嵻 【寅集中】【山字部】 嵻 【集韻】丘剛切,音康。
嵻,山名,在西羌。
【通雅】今武岡新寧有□崀山。
嶟 【寅集中】【山字部】 嶟 【廣韻】【集韻】□祖昆切,音尊。
山高貌。
【揚雄甘泉賦】洪臺崛其獨出兮,北極之嶟嶟。
【註】嶟嶟,峻秀貌。
又【廣韻】將倫切【集韻】七倫切,□音僎。
又【集韻】徂本切,尊上聲。
義□同。
【寅集上】【宀字部】【字彙補】古居字。
註見屍部五畫。
【說文先訓】古文居處之居從宀。
今之居乃倨也。
嶇 【寅集中】【山字部】 嶇 【廣韻】豈俱切【集韻】【韻會】虧于切,□音區。
【說文】□也。
本作,從□區聲。
今作嶇。
【增韻】山路不平貌。
一曰山峻也。
【潘嶽西征賦】軌崎嶇以低仰。
又通作□。
【左思魏都賦】山阜偎積而踦□。
偎字原從彳畏聲。
巶 【寅集中】【己字部】 巶 【集韻】本作佋。
父爲佋,子爲穆。
或作巶,今通作昭。
嵴 【寅集中】【山字部】 嵴 【集韻】資昔切,音脊。
山脊也。
巠 【寅集中】【巛字部】 巠 〔古文〕□【唐韻】古靈切【集韻】堅靈切,□音經。
【說文】水脈也。
從巛在一下。
一,地也。
□省聲。
【廣韻】直波爲巠。
又【玉篇】水冥巠也。
又【集韻】古頂切,經上聲。
義同。
又【類篇】乎經切,婞平聲。
地名。
在趙。
通作陘。
又【集韻】下頂切,音婞。
義同。
怉 【卯集上】【心字部】 怉 【集韻】博巧切,音飽。
悖也。
又薄皓切,音抱。
懷也。
龐 【亥集下】【龍字部】 龐 【廣韻】薄江切【集韻】【韻會】皮江切,□音胮。
【說文】高屋也。
又雜亂貌。
【書周官】不和政龐。
又姓。
周畢公高後,封於龐,因氏焉。
又【集韻】【韻會】□盧東切,音籠。
【集韻】充實也。
【詩小雅】四牡龐龐。
【前漢司馬相如傳】湛恩龐洪。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九眞郡都龐。
又【集韻】力鍾切【韻會】【正韻】盧容切,□音龍。
義同。
又【集韻】蒲蒙切,音蓬。
充牣也。
廒 【寅集下】【廣字部】 廒 【篇韻】五牢切,音敖。
倉廒也,俗作厫。
庢 【寅集下】【廣字部】 庢 【唐韻】【集韻】【韻會】□陟栗切,音窒。
【說文】礙止也。
【枚乗七發】發怒庢沓。
【註】言初發怒,礙止而湧沸。
又【廣韻】縣名。
在京兆。
【寰宇記】山曲曰盩,水曲曰庢。
○按《前漢地理志》作厔。
考證:〔【寰宇記】山曲曰盭,水曲曰庢。
〕謹照原文盭改盩。
【巳集下】【犬字部】【集韻】古穴切,音決。
獸走也。
【類篇】獸名。
又【集韻】古邁切,音夬。
【集韻】本作獪,或作狤。
詳獪字註。
又【正韻】古壞切,音怪。
亦作獪。
【辰集下】【欠字部】【集韻】與同。
【子集下】【十字部】【字彙補】同世。
巉 【寅集中】【山字部】 巉 【廣韻】【集韻】【韻會】鋤銜切【正韻】鉏鹹切,□音讒。
巉巖,高也。
【正字通】山險絕如劖刻也。
【宋玉高唐賦】登巉巖而下望兮。
【宋炳登半石山詩】萬樹巉巖詭。
又【玉篇】【廣韻】士檻切【集韻】士減切,□音斬。
與嶃嶄同。
又通作漸。
【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註】漸,士銜反。
高峻貌。
【集韻】或作□。
俗作巉,非。
宗炳《登半石山詩》。
幓 【寅集中】【巾字部】 幓 【集韻】疏簪切,音森。
與襂同。
襂纚,衣裳毛羽垂貌。
【揚雄甘泉賦】蠖略蕤綏,灕雽幓纚。
【註】師古曰:灕雽幓纚,車飾貌。
又【集韻】師炎切,音纖。
旌旗正幅曰幓。
又師銜切,音衫。
旌旗之斿也。
【司馬相如大人賦】垂旬始以爲幓兮。
【註】幓,所銜反,旒也。
又【集韻】【類篇】□所感切。
同縿。
義同。
簾 【寅集中】【巾字部】 簾 【廣韻】【正韻】力鹽切【集韻】【韻會】離鹽切,□音廉。
【廣韻】靑簾,酒家望子。
【韻會】酒家幟。
【韓非子外儲說】宋人有沽酒者,懸幟甚高。
【註】幟,卽簾也。
亦謂酒旗。
又【廣韻】士臻切【集韻】鋤臻切,□音蓁。
【廣韻】幕也。
又【類篇】一叫切,音要。
義同。
(簾)【廣韻】【正韻】力鹽切【集韻】【韻會】離鹽切,□音廉。
編竹作幃簿也。
【釋名】簾,廉也,自障蔽爲廉恥也。
【禮緯】天子外屛,諸侯內屛,大夫以簾,士以帷。
【前漢王貢傳序】嚴君平蔔筮于成都市,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
而授《老子》。
又【韻會】籜名。
帝 【寅集中】【巾字部】 帝 〔古文〕□□【唐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音諦。
【說文】諦也。
王天下之號也。
【爾雅釋詁】君也。
【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
【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
【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
帝者,諦也。
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
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
【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
王者,天下之所往。
【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史記高帝紀】乃卽皇帝位汜水之南。
【註】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
又諡法。
【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
又上帝,天也。
【易鼎卦】聖人亨,以享上帝。
【書舜典】肆類于上帝。
又五帝,神名。
【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
【註】蒼帝曰靈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
【家語】季康子問五帝之名。
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其神謂之五帝。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
【註】文耀鉤雲: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
春秋合誠圖雲: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
正義曰:太乙,天帝之別名也。
【又】大角者,天王帝廷。
【註】索隱曰:援神契雲:大角爲坐候。
宋均雲:坐,帝坐也。
【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內五星,五帝座。
又地名。
【左傳僖三十一年】衞遷于帝丘。
【註】帝丘,今東郡濮陽縣,故帝顓頊之墟,故曰帝丘。
考證:〔【書堯典傳】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
〕謹按此係書序文。
傳改序。
〔【周禮春官小宗伯】【註】黑帝曰葉光紀。
〕謹照原文葉改汁。
幊 【寅集中】【巾字部】 幊 【玉篇】古紅切,音工。
【五音集韻】衣巾也。
帹 【寅集中】【巾字部】 帹 【類篇】色甲切,音翣。
【玉篇】帹,施面衣也。
又【類篇】七接切,音妾。
幧頭。
【廣雅】□謂之帹帞。
平 【寅集下】【幹字部】 平 〔古文〕□□【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音蘋。
【說文】平,語平舒也。
【廣韻】平,正也。
【增韻】平,坦也。
【易泰卦】無平不陂。
又【廣韻】平,和也。
【書堯典】平章百姓。
【傳】平和章明。
【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
又成也。
謂解恕和好也。
【爾雅釋詁】平,成也。
【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
【穀梁傳】平者,成也。
善其量力而反義也。
【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義。
【左傳疏】平者,和也。
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
又治也。
【書大禹謨】地平天成。
【傳】水土治曰平。
【詩小雅】原隰旣平。
又治之也。
【詩大雅】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爲灌木其爲栵木之處也。
又平服也。
【詩大雅】四方旣平,王國庶定。
【疏】四方旣已平服,王國之內幸應安定。
又【玉篇】平,齊等也。
【增韻】平,均也。
【易乾卦】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
【書君奭】天壽平格。
【疏】正義曰:平謂政敎均平也。
又【廣雅】平,均賦。
【史記平準書註】索隱曰: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者,以鈞天下郡國輸斂,貴則糶之,賤則貴之。
平賦以相準,輸賦於京都,故命曰平準。
又樂聲不相踰越也。
【周語】樂從和,和從平。
又【爾雅釋詁】平,易也。
【疏】易者,不難也。
【後漢班超傳】任尚曰: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
又歲稔也。
【前漢食貨志】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又【諡法】執事有制曰平,治而無眚曰平,布綱治紀曰平。
又【爾雅釋地】大野曰平。
【疏】大野之澤。
一名平。
【韓愈城南聮句】沙篆印迴平。
【註】洪慶善曰:華山有靑柯平、種藥平,因地之平處也。
又臘月曰嘉平。
【史記秦始皇紀】更名臘曰嘉平。
【註】茅盈內紀曰:盈曾祖父蒙於華山白日升天。
其邑謠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淸,時下□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
始皇聞謠歌而問其故,父老具對,因改臘曰嘉平。
索隱曰:廣雅雲,夏曰淸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蠟,亦曰臘,秦更曰嘉平。
蓋因歌謠之詞而改從殷號也。
又華平,瑞木名。
【宋書符瑞志】華平,其枝正平。
王者有德則生,德剛則仰,德弱則俯。
【張衡東京賦】植華平於春圃。
【註】天下平,其華則平。
又廷尉平,官名。
【史記張釋之傳】廷尉。
天下之平也。
【前漢百官表】宣帝地節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
又平原,太平,平陸,□地名。
【爾雅釋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
【疏】廣平曰原者,謂澤之廣平者亦曰原。
漢以平原爲郡名。
高平曰陸者,謂土地豐,正名爲陸。
【又】東至日所出,爲太平,太平之人仁。
【孟子】孟子之平陸。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平州北平郡。
【廣韻】古山戎孤竹,白狄□子二國之地,秦爲遼西郡,隋爲北平郡,唐爲平州。
又姓。
【廣韻】齊相晏平仲之後。
【前漢平當傳】當哀帝時爲丞相,子晏歷位大司徒。
又複姓。
【何氏姓苑】有平陵,平寧二氏。
【姓譜】平陵氏,史記平陵老之後。
又【廣韻】房連切【集韻】【韻會】毗連切【正韻】蒲眠切,□音。
【廣韻】平平,辨治也。
【書洪範】王道平平。
【詩小雅】平平左右。
又【韻會】均也。
又【韻會】皮命切,音病。
平物賈也。
【周禮地官質劑註】市中平賈,今時月平是也。
又【地官質人註】質平也。
主平定物賈。
【揚子方言】一鬨之市,必立之平。
【後漢五行志】桓帝初,京都童謠曰:遊平買印自有平,不避豪賢及大姓。
又古與便辯通。
【史記五帝紀】便章百姓。
【註】索隱曰:古文尚書作平,平旣訓便。
因作便章。
其今文作辯章。
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則訓辯,遂爲辯章。
又葉皮陽切,音龎。
【張籍祭韓愈詩】北臺臨稻疇,茂野多隂涼。
闆亭坐垂釣,煩苦稍巳平。
又【集韻】拼古作平。
註詳手部八畫。
崩 【寅集中】【山字部】 崩 〔古文〕□【廣韻】北滕切【集韻】【韻會】悲朋切,□音繃。
【說文】山壞也,從山朋聲。
【玉篇】毀也。
【禮曲禮註】郉昺曰:自上墜下曰崩。
【詩小雅】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春秋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註】沙鹿,山名。
又殂落也。
【穀梁傳隱三年】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
又姓。
【正字通】明正德中崩愈堅,固始縣丞,潛山人。
【集韻】作□。
亦作□。
巜 【寅集中】【巛字部】 巜 【唐韻】【集韻】□古外切,音儈。
與澮同。
【說文】水流澮澮也。
方百裡爲巜,廣二尋深二仞。
又【集韻】呼官切。
音歡。
濡也。
帎 【寅集中】【巾字部】 帎 【集韻】丁紺切,音馾。
冠俯前也。
幦 【寅集中】【巾字部】 幦 【唐韻】【集韻】【正韻】□莫狄切,音覓。
【廣韻】覆車笭也。
【禮玉藻】君羔幦虎犆。
【註】幦,覆笭也。
犆,謂緣也。
此君齊車之飾。
又與□通。
【周禮春官】木車蒲蔽犬□。
【註】犬□,以犬皮爲覆笭。
又【集韻】呼役切,音焱。
又詰歷切,音喫。
又呼狊切,音殈。
義□同。
廑 【寅集下】【廣字部】 廑 【唐韻】巨斤切【韻會】渠斤切,□音勤。
【說文】少劣之居。
【廣韻】小屋。
又【增韻】纔也。
【前漢賈誼傳】其次廑得舍人。
【註】師古曰:廑與僅同。
劣也。
言纔得舍人。
又與勤通。
【前漢文帝紀】廑事從事。
又【揚雄傳】其廑至矣。
又【增韻】廑,餘也,略能也。
又【集韻】奇靳切,勤去聲。
義同。
又渠吝切,音覲。
【博雅】廕也。
【集韻】或作。
【巳集上】【水字部】【集韻】鄔晃切,音。
池不流也。
峊 【寅集中】【山字部】 峊 【集韻】扶缶切。
同阜。
【楚辭九思】山峊兮峉峉。
崦 【寅集中】【山字部】 崦 【廣韻】央炎切【集韻】【韻會】衣簾切【正韻】衣炎切,□音淹。
崦嵫,山名。
【山海經】鳥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下有虞泉,日所入處。
【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註】勿使日入也。
又【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於檢切,音揜。
義同。
【正字通】本作崦。
【集韻】或作□。
通作弇。
嵆 【寅集中】【山字部】 嵆 【廣韻】胡雞切【集韻】弦雞切,□音奚。
山名,在今亳州,嵆康居於山側,因名。
又姓,出譙郡。
【字彙】從□,□音雞。
俗從禾,誤。
詳禾部稽字註。
巴 【寅集中】【己字部】 巴 【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音芭。
【廣韻】巴蜀。
【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
【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名三巴。
又【玉篇】國名。
【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告于楚。
【註】巴國,在巴郡江州縣。
又郡名。
【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
【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爲二郡,巴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
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爲巴東郡,墊江爲巴西郡。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
又縣名。
【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
又【說文】蟲也。
或曰食象蛇。
【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其爲蛇,靑黃赤黑。
一曰黑蛇靑首。
【潯江記】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爲陵,世稱巴陵。
又巴蕉,草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且。
【註】且草,一名巴蕉。
又【正韻】尾也。
又姓。
【後漢黨錮傳】巴肅,勃海高城人。
帽 【寅集中】【巾字部】 帽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報切,音□。
【釋名】冒也。
【說文】本作冃。
【徐鉉曰】今作帽。
帽名猶冠。
義取蒙覆其首,本纚也。
古者冠無帽,冠下有纚,以繒爲之。
後人因之帽於冠,或裁纚爲帽。
自乗輿宴居,下至庶人無爵者,皆服之。
江左時,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見,但無頂圈矣,後乃高其屋雲。
【隋書禮儀志】帽,自天子下及庶人通冠之,以白紗者名高頂帽。
又有繒皂雜紗爲之,高屋下裙,蓋無定準。
【唐書車服志】烏紗帽者,視事及燕見賔客之服也。
又通作冒。
【史記絳侯世家】薄太後以冒絮提文帝。
【註】應劭曰:陌額絮也。
晉灼曰:巴蜀異物志謂,頭上巾爲冒絮。
幜 【寅集中】【巾字部】 幜 【玉篇】居永切,扃上聲。
帛也。
【隋書禮儀志】後齊納後禮,皇後服大嚴,繡衣帶綬珮加幜,入昭陽殿,前至席位,姆去幜。
又通作景。
【儀禮士昏禮】姆加景。
【註】景之制,蓋如明衣,加之以爲行道禦塵,令衣鮮明也。
今文作幜。
嶒 【寅集中】【山字部】 嶒 【廣韻】疾陵切【集韻】慈陵切,□音層。
崚嶒,山貌。
【何遜渡連圻詩】懸崖抱奇崛,絕壁駕崚嶒。
又【集韻】鋤耕切。
與崝崢同。
巳 【寅集中】【己字部】 巳 【唐韻】詳裡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音似。
【說文】已也。
四月陽氣已出,隂氣已藏,萬物皆成文章,故巳爲蛇,象形。
【史記律書】巳者,言陽氣之已盡也。
【前漢律歷志】振美於辰,已盛於巳。
【釋名】已也,如出有所爲,畢已復還而入也。
【玉篇】嗣也,起也。
【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大荒落。
又【韻會】上巳,節名。
【韓詩章句】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祓除不祥。
【宋書禮志】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又【韻補】古巳午之巳,亦讀如已矣之已。
【增韻】陽氣生于子,終于巳。
巳者,終巳也,象陽氣旣極回復之形,故又爲終巳字。
今俗以有鉤挑者爲終已字,無鉤挑者爲辰巳字,是蓋未知其義也。
珚 【午集上】【玉字部】 珚 【集韻】因蓮切,音煙。
玉名。
【山海經】傅山谷,水出焉,其中多珚玉。
【註】珚,玉名。
水經注作珉玉。
一統志引經作琱玉。
庨 【寅集下】【廣字部】 庨 【廣韻】許交切【集韻】【韻會】虛交切,□音哮。
【玉篇】庨豁,宮殿形狀。
【集韻】宮室高貌。
【柳宗元遊朝陽巖登西亭詩】反宇臨呀庨。
又【馬融長笛賦】庨窌巧老。
【註】深空之貌。
又【集韻】丘交切,音敲。
義同。
悏 【卯集上】【心字部】 悏 同。
【寅集中】【山字部】【集韻】王問切,音運。
同□。
大□,山名。
或省作。
【辰集下】【殳字部】【玉篇】居藝切【廣韻】古詣切,□音計。
□也。
一曰係也,盡也。
又【類篇】丘蓋切,音磕。
與同。
【博雅】辱也。
一曰擊也。
字原從攵作。
崣 【寅集中】【山字部】 崣 【集韻】烏毀切,音委。
嶊崣,山高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嶊崣崛起。
【集韻】亦作嵔。
考證:〔【司馬相如子虛賦】嶊崣崛起。
〕謹照原文子虛賦改上林賦。
嵢 【寅集中】【山字部】 嵢 【玉篇】千郞切,音倉。
山勢。
嶅 【寅集中】【山字部】 嶅 【廣韻】五勞切【集韻】【正韻】牛刀切【韻會】牛交切,□音熬。
【說文】山多小石也。
又嶅山,在魯地。
又通作磝。
【集韻】山高貌。
【韓愈別知賦】山磝磝而相軌。
又【玉篇】【集韻】【類篇】□魚到切,音傲。
動搖貌。
【揚雄河東賦】嘻嘻旭旭,天地稠嶅。
【集韻】亦作□。
畖 【午集上】【田字部】 畖 【集韻】烏瓜切,音窊。
畖留,地名。
在絳。
帛 【寅集中】【巾字部】 帛 【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薄陌切,□音白。
【說文】繒也。
【廣韻】幣帛。
【易賁卦】賁于丘園,束帛戔戔。
【書堯典】五玉三帛。
【傳】三帛,諸侯世子執纁,公之孤執元,附庸之君執黃。
【周禮春官典命註】帛,如今璧色繒也。
【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帛之冠。
【註】大帛,厚繒。
【後漢鄧後紀】必書功於竹帛。
【註】帛謂縑素。
又執帛,官名【前漢曹參傳】乃封參爲執帛。
【註】張晏曰:執帛,孤卿也。
或曰楚官名。
又草名。
【爾雅釋草】帛似帛,華山有之。
【疏】華山有草,葉似帛者,因以名雲。
又姓。
【神仙傳】吳有帛和。
【水經注】瀍水西有帛仲理墓。
又葉僕各切,音薄。
【禮禮運】以烹以炙,以爲醴酪。
治其絲麻,以爲布帛。
【又】疏布以羃,衣其澣帛。
醴醆以獻,薦其燔炙。
考證:〔【爾雅釋草】帛似帛,華山有之,【疏】華山有草,葉似帛者,因名帛草。
〕謹照原文因名帛草改因以名雲。
帢 【寅集中】【巾字部】 帢 【廣韻】【正韻】苦洽切【集韻】【韻會】乞洽切,□音恰。
【埤蒼】帽也。
【廣韻】弁缺四隅。
【增韻】一曰按頭使下曰帢。
【集韻】士服也。
【魏志太祖紀註】漢末公卿多委王服,以幅巾爲雅,是以袁紹之徒雖爲將帥,皆著縑巾。
魏太祖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爲帢,以色別其貴賤,可謂軍容,非國容也。
【類篇】或作□□。
帲 【寅集中】【巾字部】 帲 【集韻】必郢切,音餅。
【廣雅】帲覆也。
【註】福郢反。
又【類篇】旁經切,音瓶。
義同。
又屋蔽也。
又【韻會】悲萌切,音綳。
幄也。
【揚子法言】然後知夏屋之爲帲幪也。
【註】在旁曰帲,在上曰幪。
犑 【巳集下】【牛字部】 犑 "【廣韻】古闃切【類篇】扃闃切,□音狊。
【玉篇】牛屬。
【爾雅釋畜】犑牛。
【註】未詳。
【釋文】古覔反。
◎按犑從狊,與□異。
玉篇廣韻集韻類篇俱有犑無□。
篇海□犑□收,音義各異。
字彙正字通收□刪犑,非。
考證:〔【類篇】局闃切,□音狊。
〕謹照原文局闃切改扃闃切。
" 帑 【寅集中】【巾字部】 帑 【唐韻】乃都切【集韻】【韻會】【正韻】農都切,□音奴。
與孥通。
【詩小雅】樂爾妻帑。
【傳】帑,子也。
【左傳文十三年】秦人歸其帑。
【註】帑,妻子也。
又鳥尾曰帑。
【左傳襄二十八年】以害鳥帑。
【註】鳥尾曰帑。
【疏】帑,細弱之名。
於人則妻子爲帑,於鳥則鳥尾曰帑。
妻子爲人之後,鳥尾爲鳥之後,故俱以帑爲言。
又【廣韻】他朗切【集韻】【韻會】坦朗切【正韻】他曩切,□音曭。
【說文】金幣所藏也。
【玉篇】金布所藏之府。
【前漢匈奴傳】以爲虛費府帑。
【後漢鄭弘傳】人食不足,而帑藏金幣。
考證:〔【左傳文十三年】秦人送其帑。
〕謹照原文送改歸。
帪 【寅集中】【巾字部】 帪 【廣韻】側鄰切【集韻】【韻會】【正韻】之人切,□音眞。
【玉篇】囊也,馬兜也。
【揚子方言】帪,飤馬橐。
自關而西謂之裺囊,或謂之篼。
燕齊之閒謂之帪。
又【集韻】之刃切,音震。
義同。
帱 【寅集中】【巾字部】 幬 【唐韻】直由切【集韻】【韻會】□留切【正韻】除留切,□音儔。
【說文】襌帳也。
【爾雅釋訓】幬謂之帳。
【註】今江東亦謂帳爲幬。
【宋玉神女賦】蹇餘幬而請禦,願盡心之惓惓。
又車帷也。
【史記禮書】大路之素幬也。
【註】索隱曰:謂車蓋以素帷。
又【類篇】幔轂之革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欲其幬之廉也。
又【廣韻】徒到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音導。
【廣雅】幬,覆也。
【禮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又【韻會】【正韻】□徒刀切,音陶。
義同。
又【集韻】【韻會】□重株切,音廚。
【丁□寡婦賦】靜閉門以卻掃,魂孤以窮居。
刷朱扉以白堊,易□帳以素幬。
考證:〔【爾雅釋器】幬謂之帳。
〕謹照原書釋器改釋訓。
嵁 【寅集中】【山字部】 嵁 【廣韻】口含切【集韻】【韻會】枯含切【正韻】苦含切,□音龕。
嵁巖,不平貌。
【莊子在宥篇】大山嵁巖之下。
又【廣韻】苦鹹切【集韻】丘鹹切,□音□。
義同。
又【廣韻】【集韻】【類篇】□五感切,音坎。
嵁崿,山形。
【左思魏都賦】恆碣嵁崿于靑霄。
或作碪。
又【廣韻】士減切【集韻】士檻切,□音嶃。
嵁絕,山貌。
嶮 【寅集中】【山字部】 嶮 【廣韻】【集韻】□虛檢切,音險。
【說文】阻難也。
又高峻貌。
【嵆康琴賦】丹崖嶮巘,靑壁萬尋。
【郭璞江賦】壯天地之嶮介。
又【集韻】【類篇】□魚窆切,音噞。
嵰嶮,山貌。
嶱 【寅集中】【山字部】 嶱 【五音集韻】苦曷切【集韻】丘葛切,□音渴。
嶱嵑,山貌。
又山石高峻貌。
【張衡南都賦】其山則崆嶱嵑。
【杜甫詠懷詩】樂動殷樛嶱。
【正字通】或作膠轕。
義同。
○按《玉篇》嶱同嵑。
而張賦嶱嵑字連用,又似非同音者。
《正字通》改古曷切,音葛,與轕通用。
似亦可從。
考證:〔【張衡南都賦】其山則崆嶱嵑。
又按玉篇,嶱同嵑。
而揚賦嶱嵑字連用,又似非同音者。
〕謹按前註所引是張衡南都賦,此處揚賦應作張賦,揚改張。
【寅集中】【山字部】【集韻】同□,俗省。
嵏 【寅集中】【山字部】 嵏 【唐韻】子紅切【集韻】【韻會】祖叢切,□音騣。
九嵏,山名,在馮翊谷口。
【前漢地理志註】在醴泉界。
【班固西都賦】前乘秦嶺,後越九嵏。
又【範雍詩】山奇號九嵏,見孝感縣志,亦名九宗山。
郡國志作嵕。
又峰聚之山曰嵏。
【揚雄校獵賦】虎路三嵏。
【註】路音落。
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
今醴泉、屯留二縣,有三嵏山,言三峰聚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淩三嵏之危。
【正字通】俗譌作嵕。
帻 【寅集中】【巾字部】 幘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側革切,音責。
【說文】髮有巾曰幘。
【玉篇】覆髻也。
【急就篇註】幘者,韜髮之巾,所以整嫧髮也。
【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
【廣雅】承露幘,覆結也。
【蔡邕獨斷】幘,古者□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元帝額有壯髮,不欲使人見,始進幘服之,羣臣皆隨焉。
然尚無巾,至王莽內加巾,故言王莽禿幘施屋。
【後漢輿服志】古者有冠無幘,秦加武將首飾爲絳袙,以表貴賤。
其後稍稍作顏題。
漢興,續其顏,卻摞之,施巾連題。
卻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名之曰幘。
幘者,賾也,頭首嚴賾也。
至孝文,乃高顏題,續之爲耳,崇其巾爲屋,合後施收上下,羣臣貴賤皆服之。
文者長耳,武者短耳。
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
未冠童子幘無屋。
【隋書禮儀志】文者長耳,謂之介幘。
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幘。
又與同。
【集韻】齒相値。
亦作幘。
【左傳定九年】晳幘而衣貍製。
【註】幘,齒上下相値也。
幔 【寅集中】【巾字部】 幔 【唐韻】【集韻】【韻會】□莫半切,音縵。
【說文】幕也。
【廣雅】帳也。
【釋名】幔,漫也,漫漫相連綴之言也。
【拾遺記】周穆王有鸞章錦幔。
【張協洛陽賦】朱幔虹舒,翠幙蜺連。
又【廣雅】幔,覆也。
庈 【寅集下】【廣字部】 庈 【廣韻】巨今切【集韻】渠今切,□音琴。
【玉篇】人名。
【左傳隱二年】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
幙 【寅集中】【巾字部】 幙 【字彙補】同幕。
又借作模。
【漢郞中鄭固□】傳宣孔業,作世幙式。
幧 【寅集中】【巾字部】 幧 【廣韻】【集韻】七遙切【韻會】【正韻】此遙切,□音鍫。
【說文】斂髮也。
【廣韻】所以覆髻。
【玉篇】幧頭也。
【揚子方言】幧頭,自河以北,趙魏之閒曰幧頭。
或謂之□,或謂之,或謂之帶,或謂之帶。
【廣雅】絡頭,幧頭也。
【古樂府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幧頭。
又【類篇】或作幓。
【儀禮喪服註】以麻自項中而前交於額上,卻繞紒如著幓頭焉。
又通作綃。
【釋名】綃頭,綃,鈔也,鈔髮使上從也。
或曰帞頭。
齊人謂之。
【後漢向詡傳】好被髮,著絳綃頭。
【註】綃,當作幧。
又通作帩。
【晉書五行志】太元中人,不復著帩頭。
又【廣韻】七刀切【集韻】倉刀切,□音操。
義同。
【類篇】或作。
幸 【寅集下】【幹字部】 幸 〔古文〕□【唐韻】胡耿切【集韻】【韻會】【正韻】下耿切,□音倖。
【說文】本作□。
吉而免兇也。
【前漢高帝紀】願大王以幸天下。
【註】晉灼曰:臣民被其德,以爲徼倖也。
師古曰:幸者,可慶倖也。
故福善之事皆稱爲幸。
又【小爾雅】非分而得曰幸。
【增韻】非所當得而得,與不可免而免曰幸。
【論語】罔之生也,幸而免。
【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
【晉語】德不純,而福祿□至,謂之幸。
【荀子富國篇】朝無幸位,民無幸生。
又冀也。
【禮檀弓】幸而至於旦。
【註】幸,覬也。
又【玉篇】幸天子所至也。
【蔡邕獨斷】天子車駕所至,見令長三老官屬,親臨軒作樂,賜以食帛,民爵有級,或賜田租,故謂之幸。
又【玉篇】幸,禦所親愛也。
【前漢佞幸傳】但以媚貴幸。
又姓。
【萬姓統譜】望出鴈門,晉有幸靈。
唐有幸南容,貞元中進士。
宋有幸元龍,嘉泰初進士。
又【韻補】古葉散。
【易林】疾貧望幸,使伯行販。
【韻會】或作□。
【篇海】或作□。
□字原作夭下糸。
幡 【寅集中】【巾字部】 幡 【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音翻。
【說文】幡,書兒拭觚布也。
【徐鉉曰】觚,八棱木,於上學書已,以布拭之。
今俗呼幡布,內則所謂帉帨是也。
又【集韻】一曰幟也。
【崔豹古今注】信幡,古之幑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爲符信,故謂爲信幡也。
【前漢鮑宣傳】宣坐大不敬下獄,博士弟子王鹹舉幡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隷者會此下。
又三幡。
【孫綽遊天台賦】泯色空以合跡,忽卽有而得□。
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
【註】三幡,色一也,色空二也,觀三也。
言三幡雖殊,消令爲一,同歸于無也。
郤敬輿與謝慶緒書論三幡義,曰:近論三幡諸人,猶多欲旣觀色空,別更觀識,同在一有而重假二觀。
於理爲長。
然敬輿之意,以色空及觀爲三幡,識空及觀亦爲三幡。
又與翻通。
【詩小雅】幡幡瓠葉。
【傳】幡幡,瓠葉貌。
【孟子】旣而幡然改。
【註】幡,反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垂條扶疎,落英幡纚。
【註】師古曰:幡纚,飛揚貌。
又【詩小雅】威儀幡幡,舍其坐遷。
【傳】幡幡,失威儀貌。
又【集韻】符袁切,音煩。
義同。
巈 【寅集中】【山字部】 巈 【廣韻】【集韻】□居六切,音菊。
山高貌。
【寅集下】【廣字部】【廣韻】【集韻】【韻會】□鉏加切,音槎。
【玉篇】屋欲壞也。
【集韻】屋頹貌。
【廣韻】淮南子雲:屋之下,不可坐也。
又【集韻】莊加切,音樝。
義同。
帼 【寅集中】【巾字部】 幗 【唐韻】【集韻】古獲切【韻會】郭獲切【正韻】古伯切,□音蟈。
【說文】婦人首飾。
【玉篇】□也,覆髮上也。
【晉書宣帝紀】諸葛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又【廣韻】婦人喪冠。
又【海篇】亦作蔮。
【釋名】蔮恢也,恢郭,覆髮上也。
魯人曰頍,齊人曰幌。
【後漢輿服志】夫人紺繒蔮。
又【唐韻】【韻會】古對切【正韻】古外切,□音〈巾貴〉。
義同。
【玉篇】或作簂。
幗 【寅集中】【巾字部】 幗 【唐韻】【集韻】古獲切【韻會】郭獲切【正韻】古伯切,□音蟈。
【說文】婦人首飾。
【玉篇】□也,覆髮上也。
【晉書宣帝紀】諸葛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又【廣韻】婦人喪冠。
又【海篇】亦作蔮。
【釋名】蔮恢也,恢郭,覆髮上也。
魯人曰頍,齊人曰幌。
【後漢輿服志】夫人紺繒蔮。
又【唐韻】【韻會】古對切【正韻】古外切,□音〈巾貴〉。
義同。
【玉篇】或作簂。
幺 【寅集下】【幺字部】 幺 【唐韻】【集韻】於堯切。
【韻會】【正韻】伊堯切,□音邀。
【說文】幺,小也。
象子初生之形。
【徐鉉曰】象纔有形質。
【前漢食貨志】徑七分重三銖曰幺錢。
【註】師古曰:幺,小也。
【陸機文賦】猶弦幺而□急。
【註】幺,小也。
又【通俗文】不長曰幺。
細小曰麽。
【班彪王命論】幺麽尚不及數子。
又【爾雅釋獸】幺幼。
【註】豕最後生者,俗呼爲幺豚。
又幺鳳,小鳥名。
【蘇軾梅花詞】倒掛綠毛幺鳳。
又六幺,曲名。
【琵琶錄】綠腰,卽錄要也。
本自樂工進曲,上令錄出要者,乃以爲名。
後轉呼綠腰。
又訛爲六幺也。
【樂譜】琵琶曲有六幺。
唐僧善本彈六幺曲,下撥一聲如雷發,妙絕入神。
【白居易琵琶引】先爲霓裳後六幺。
又姓。
【萬姓統譜】弘治中有幺謙,湯隂人,爲通州訓導。
俗作麼。
幢 【寅集中】【巾字部】 幢 【唐韻】宅江切【集韻】【韻會】傳江切,□音橦。
【說文】旌旗之屬。
【揚子方言】翿幢,翳也。
楚曰翿,關西關東皆曰幢。
【釋名】幢,童也,其貌童童也。
【前漢韓延壽傳】建幢棨,植羽葆。
【註】晉灼曰:幢,旌幢也。
師古曰:幢,麾也。
又【廣韻】直降切【集韻】丈降切,□音。
【廣韻】後妃車□。
【釋名】幢,容也,施之車蓋童童然,以隱蔽形容也。
又【韻會】徒東切,音同。
【張衡東京賦】設業設虡,宮縣金鏞。
鼖鼓路鼗,樹羽幢幢。
【註】幢幢,羽貌。
又通作潼。
【集韻】潼容,車幨帷也。
或從巾。
庣 【寅集下】【廣字部】 庣 【廣韻】吐彫切【集韻】【正韻】他彫切,□音祧。
【廣韻】不滿之貌。
【前漢律歷志】旁有庣焉。
【註】師古曰:庣,不滿之處也。
又【集韻】田聊切,音迢。
過也。
【前漢律歷志註】鄭氏曰:庣,過也。
崴 【寅集中】【山字部】 崴 【廣韻】乙皆切【集韻】烏回切,□音碨。
【埤蒼】崴,不平也。
一曰山形。
【楚辭九章】軫石崴嵬。
蹇吾願兮。
【註】崴嵬,高貌。
又【五音集韻】烏買切,音嵔。
崴□,山谷不平貌。
互見後字註。
嵤 【寅集中】【山字部】 嵤 【集韻】【韻會】互扃切【正韻】于平切,□音滎。
嶺嵤,山深貌。
又【廣韻】戸萌切【集韻】乎萌切,□音宏。
崢嵤,山峻也。
【說文】本作嶸。
【集韻】或作巆峵□。
嶜 【寅集中】【山字部】 嶜 【廣韻】昨淫切【集韻】咨林切【類篇】才淫切,□音梣。
嶜嵒,高銳貌。
【揚雄羽獵賦】玉石嶜崟。
【張衡南都賦】幽谷嶜岑,夏含霜雪。
【註】嶜岑,峻極貌。
又【集韻】集荏切,音坅。
嶜碞,山貌。
忕 【卯集上】【心字部】 忕 【廣韻】【集韻】徒蓋切【韻會】【正韻】他蓋切,□音泰。
侈也。
【晉書何曾傳】劉毅劾曾侈忕無度。
亦書作忲。
庖 【寅集下】【廣字部】 庖 【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音匏。
【說文】廚也。
【詩小雅】大庖不盈。
【周禮天官】庖人。
【註】庖之言苞也。
裹肉曰苞苴。
【疏】言苞者,今之廚。
轉作苞者,欲取庖人主六獸六禽,有裹肉之意也。
【史記三皇本紀】大皥庖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
又【集韻】通作包。
【易垢卦】九二包有魚,無咎。
【釋文】包,亦作庖。
廞 【寅集下】【廣字部】 廞 【唐韻】許今切【集韻】【正韻】虛金切,□音歆。
【說文】□輿服於庭也。
【周禮天官司裘】廞裘飾皮車。
又【爾雅釋言】興也。
【周禮春官】笙師廞其樂器。
又【集韻】【正韻】□祛音切,音欽。
【廣韻】許錦切【集韻】羲錦切,□歆上聲。
義□同。
又【集韻】牛錦切,音僸。
義同。
又怒貌。
【揚子太□經】虎虓振廞。
又淤塞也。
【唐書薛大鼎傳】滄州無棣渠久廞塞,大鼎浚治。
又【集韻】丘銜切,音嵌。
嶔廞,山險也。
又與嵌通。
【集韻】嵌,亦作廞。
【寅集下】【彡字部】【唐韻】【集韻】□所鑑切,衫去聲。
【廣韻】相接物也。
又利也。
出字譜。
帊 【寅集中】【巾字部】 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普駕切,音怕。
【說文】帛二幅曰帊。
【廣韻】幞也。
【通俗文】帛三幅曰帊。
帊,衣襆也。
又【廣雅】帳也。
又【集韻】披巴切,音葩。
殘帛。
幀 【寅集中】【巾字部】 幀 【類篇】豬孟切,音倀。
張畫繒也。
一作。
幄 【寅集中】【巾字部】 幄 【廣韻】於角切【集韻】【韻會】【正韻】乙角切,□音渥。
【玉篇】帳也。
【類篇】幬也。
【廣韻】大帷。
【小爾雅】覆帳謂之幄。
【釋名】幄,屋也。
以帛衣闆施之,形如屋也。
【三禮圖】上下四旁悉周曰幄。
【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
【註】四合象宮室曰幄,王所居之帳也。
【前漢張良傳】運籌策帷幄中。
又軍中帳。
【左傳昭十三年】子產以幄幕九張行。
【註】幄幕,軍旅之帳。
又享神之帳。
【前漢禮樂志】照紫幄珠熉黃。
【註】如淳曰:紫幄,享神之帳也。
帆 【寅集中】【巾字部】 帆 〔古文〕□【廣韻】【集韻】□符炎切,音凡。
【集韻】舟上幔以帆風。
【馬融廣成頌】張雲帆施蜺幬。
又石帆,草名。
【左思吳都賦】石帆水松。
【註】劉逵曰:石帆生海嶼石上,草類也。
又【廣韻】【集韻】【正韻】□扶泛切,音梵。
【廣韻】船使風。
【釋名】帆,汎也。
隨風張幔曰帆。
使舟疾,汎汎然也。
【韓愈除官赴闕詩】無因帆江水。
【註】洪興祖曰:船使風也。
【玉篇】與□同。
亦作颿。
巿 【寅集中】【巾字部】 巿 【唐韻】分勿切【集韻】分物切,□音弗。
【說文】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
天子朱巿,諸侯赤巿,大夫蔥衡。
從巾,象連帶之形。
又通作芾。
【詩曹風】三百赤芾。
【傳】大夫以上,赤芾乗軒。
【疏】芾服,祭祀所用也。
又【玉篇】亦作韍。
【禮玉藻】一命縕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蔥衡。
又【集韻】普活切,音鏺。
【說文】草木巿巿然,象形。
【集韻】草木盛貌。
又【集韻】北末切,音潑,義同。
又【玉篇】甫味切,音沸。
蔽巿,小貌。
【詩召南】作蔽芾。
【朱傳】盛貌。
又【集韻】博蓋切,音貝。
草木貌。
○按普活、北末、甫味、博蓋四切,□係□字音義,韻書譌作巿字,詳木部□字註。
帒 【寅集中】【巾字部】 帒 【唐韻】徒耐切【集韻】徒戴切,□音代。
【說文】囊也。
【廣韻】囊屬。
珡 【午集上】【玉字部】 珡 【字彙補】古琴字。
【漢魯君□】珡書自娛。
嵄 【寅集中】【山字部】 嵄 【玉篇】眉否切,音美。
山也。
廫 【寅集下】【廣字部】 廫 【唐韻】洛蕭切【集韻】憐蕭切,□音聊。
【說文】空虛也。
又【集韻】力交切,音髎。
室中虛貌。
又【玉篇】一作廖。
【韓愈華山女詩】座下廖落如明星。
【集韻】或作寥□。
彄 【寅集下】【弓字部】 彄 【唐韻】恪侯切【集韻】【韻會】墟侯切,□口平聲。
【說文】弓弩端,弦所居也。
又環屬。
【西京雜記】戚夫人以百鍊金爲彄環,照見指骨。
又【荊楚歲時記】歲前爲藏彄之戲。
按周處風土記曰:竭恭敬於明祀,乃有藏彄。
臘日之後,叟嫗各隨其儕,爲藏彄,分二曹,以較勝負。
辛氏三秦記,以爲鉤弋夫人所起。
又姓。
【韻會】魯公子彄之後。
【集韻】或作彀。
巆 【寅集中】【山字部】 巆 【集韻】呼宏切,音營。
嶺巆,山深貌。
【揚雄甘泉賦】嶺巆嶙峋。
【註】嶺巆,深邃貌。
又【宋玉高唐賦】礫碨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
【註】巆礚,皆石相摩之聲。
又【集韻】呼萌切,音橫。
崢巆,山峻貌。
◎按《集韻》嵤、巆、峵、□□同。
《韻會》嵤載靑韻,巆載庚韻,分爲二。
今從之。
【午集中】【疒字部】【集韻】□本字。
迌 【酉集下】【辵字部】 迌 【玉篇】他沒切,音宊。
詆貌。
幈 【補遺】【寅集】【巾字部】 幈 【字彙補】與屏同。
【邵堯夫幈幛春吟詞】幈幛山下有家園,每歲家園過禁煙。
席 【寅集中】【巾字部】 席 〔古文〕□□【唐韻】祥易切【集韻】【韻會】【正韻】祥亦切,□音夕。
【說文】藉也。
【玉篇】牀席也。
【廣韻】薦席。
【增韻】藳稭曰薦,莞蒲曰席。
【急就篇註】簟謂之席。
又重曰筵,單曰席。
【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牀第。
【註】衽席,單席也。
【釋名】席,釋也。
可卷可釋。
【詩邶風】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賈誼過秦論】席卷天下。
又【韻會】資也,因也。
【書畢命】席寵惟舊。
【前漢劉向傳】呂產呂祿,席太後之寵。
【註】師古曰:席猶因也。
言若人之坐於席也。
又【玉篇】安也。
又□也。
【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註】席,□也。
鋪□往古堯舜之善道,以待聘召。
又姓。
【韻會】出安定,其先司周之典籍,因氏焉。
後避項羽名,改爲席。
又葉祥龠切,音灼。
【易林】重茵厚席,循臯采藿。
嶚 【寅集中】【山字部】 嶚 【廣韻】落蕭切【集韻】憐蕭切【韻會】【正韻】連條切,□音聊。
【廣雅】嶚□,高也。
【集韻】或作嵺。
亦作嶛。
巧 【寅集中】【工字部】 巧 〔古文〕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絞切,敲上聲。
【說文】技也。
【廣韻】能也,善也。
【韻會】機巧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爲良。
【山海經】義均始爲巧,倕始作下民百巧。
又【增韻】拙之反。
【韻會】黠慧也。
【老子道德經】大巧若拙。
【淮南子主術訓】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責以捷巧。
又【廣韻】好也。
【詩衞風】巧笑倩兮。
又【韻會】射者工于命中曰巧。
【孟子】知譬則巧也。
又【廣韻】僞也。
【詩小雅】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傳】出言虛僞,而不知慚於人。
【禮月令】毋或作淫巧。
【註】淫巧,謂僞飾不如法也。
又【廣韻】苦敎切。
【集韻】【韻會】【正韻】口敎切,□敲去聲。
義同。
又葉去九切,音糗。
【前漢司馬遷傳】聖人不巧,時變是守。
巾 【寅集中】【巾字部】 巾 【集韻】【韻會】【正韻】□居銀切,音。
【說文】佩巾也。
【禮內則】盥卒授巾。
【註】巾以帨手。
又【正韻】蒙首衣也。
【玉篇】佩巾,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
【急就篇註】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頭也。
【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
【釋名】巾,謹也。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當自謹修於四敎也。
又【正韻】羃也。
【周語】靜其巾羃。
【註】巾羃,所以覆尊彜。
又被巾。
【揚子方言】帍裱謂之被巾。
【註】婦人領巾也。
又【類篇】衣也。
【周禮春官】巾車。
【註】巾猶衣也。
【疏】謂玉金象革衣飾其車,故訓巾猶衣也。
又【正韻】帉也。
【說文】楚謂大巾曰□。
又【揚子方言】蔽厀,魏宋南楚之閒謂之巨巾。
又【急就篇註】巾,一曰裹足之巾,若今裒足布也。
又巾車,官名。
【周禮春官巾車註】巾車,車官之長。
又【五音集韻】姜螼切,音巹,飾也。
又【集韻】【類篇】□香靳切,音焮。
義同。
嵣 【寅集中】【山字部】 嵣 【廣韻】【集韻】【類篇】□徒郞切,音唐。
□嵣,山名。
又【玉篇】【廣韻】徒朗切【集韻】待朗切,□音蕩。
嵣□,山貌。
【張衡南都賦】嵣□嶚剌。
【註】嵣□,山石廣大貌。
嶚剌,石相戾也。
又【玉篇】【廣韻】徒浪切【集韻】大浪切,□音宕。
義同。
川 【寅集中】【巛字部】 川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緣切,音穿。
【釋名】穿也。
穿地而流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
【爾雅釋水】湀闢流川。
【註】通流。
【疏】湀闢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
【又】過辨回川。
【註】旋流。
【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
【蔡邕月令章句】衆流注海曰川。
【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
【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又【禹貢】奠高山大川。
【傳】大川四瀆。
【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
四瀆,謂江,河,淮,漢也。
【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
【潘嶽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
【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
又三川,郡名。
【史記秦始皇紀】滅二周,置三川郡。
【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
【註】應劭曰:今河南郡也。
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又四川,省名。
【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又口川。
【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朱子詩】口川失自防。
又川衡,官名。
【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
又竅也。
【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
【註】川,竅也。
又葉樞倫切,音春。
【詩大雅】旱旣大甚,滌滌山川。
早魃爲虐,如惔如焚。
【前漢敘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
類帝禋宗,望秩山川。
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勢。
〕謹照原文勢改埶。
" 嵋 【寅集中】【山字部】 嵋 【廣韻】武悲切【集韻】【韻會】旻悲切【正韻】謨杯切,□音眉。
峨嵋,山名,在蜀嘉定府峨眉縣南百裡,兩山相對如峨眉。
【郭璞江賦】峨嵋爲衆陽之揭。
通作眉。
【巳集上】【水字部】【廣韻】相卽切【集韻】悉卽切,□音息。
水也。
一曰水貌。
幣 【寅集中】【巾字部】 幣 【唐韻】【集韻】【韻會】□毗祭切,音弊。
【說文】幣帛也。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式均節財用,六曰幣帛之式。
【註】幣帛,所以贈勞賔客者。
又【集韻】財也。
【橫渠理窟】幣者,金玉齒革泉布之雜名。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緻邦國之用,四曰幣貢。
【註】幣貢,玉馬皮帛也。
又【內府】凡四方之幣獻之,金玉齒革兵器,凡良貨賄入焉。
【管子國蓄篇】以珠玉爲上幣,黃金爲中幣,刀布爲下幣。
【史記平準書】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爲皮幣,直四十萬。
【前漢武帝紀】有司以幣輕多姦,農傷而末衆,又禁兼幷之塗,故改幣以約之。
【註】幣,錢也。
更去半兩錢,行五銖錢,皮幣,以撿約姦邪。
又【集韻】必袂切,音蔽。
義同。
考證:〔【周禮天官大宰】【註】幣帛,所以贈答賔客者。
〕謹照原文答改勞。
店 【寅集下】【廣字部】 店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都念切,音墊。
【崔豹古今注】店,置也。
所以置貨鬻物也。
【徐勉誡子書】或欲創闢田園,或勸興立邸店。
又與坫通。
【說文】店,反爵之處。
或作坫。
庰 【寅集下】【廣字部】 庰 【唐韻】【集韻】□必郢切,音餅。
【玉篇】蔽也,薄也。
【六書故】門閒屛蔽者,所謂塞門也。
又【廣雅】庰,藏也。
又【廣韻】防正切【集韻】毗正切,□音倂。
【廣韻】庰,隱僻也。
廁也。
又【廣韻】蒲徑切【集韻】步定切,□瓶去聲。
義同。
【玉篇】或作帲屏。
廷 【寅集下】【廴字部】 廷 【廣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音亭。
【說文】朝中也。
【廣韻】朝廷也。
【論語】其在宗廟朝廷。
【疏】朝廷,布政之所。
【釋文】廷,停也,人所集之處。
又【廣韻】正也。
【韻會】
【列女傳】周宣姜後脫簪珥,待罪永巷。
【三輔黃圖】永巷,宮中之長巷,幽閉宮女之有罪者。
武帝時改爲掖庭,置獄焉。
又【增韻】永巷,天子公侯通稱。
【唐書郭子儀傳】宅居親仁裡四分之一,中通永巷。
家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
又巷伯,奄官。
【詩小雅巷伯箋】巷伯,奄官。
掌王後之命,於宮中爲近,故謂之巷伯。
又與衖通。
【玉篇】衖亦作巷。
【韻會】三蒼雲:街,交道也。
衖,宮中別道也。
【屈原離騷】五子用失乎家衖。
又【韻會】一作閧。
【揚子學行篇】一閧之市。
又葉胡貢切,紅去聲。
【詩鄭風】俟我乎巷兮,侮予不送兮。
嶼 【寅集中】【山字部】 嶼 【唐韻】徐呂切【集韻】【韻會】【正韻】象呂切,□胥上聲。
【說文】島也。
【廣韻】海中洲。
【六書故】平地小山,在水爲島,在陸爲嶼。
【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孤嶼媚中川。
【郭璞江賦】石帆蒙蘢以蓋嶼。
【集韻】一作□。
嶪 【寅集中】【山字部】 嶪 【廣韻】【正韻】魚怯切【集韻】逆怯切【韻會】疑輒切,□音業。
岌嶪,山高貌。
【張衡西京賦】狀嵬峩以岌嶪。
【註】岌嶪,高壯貌。
【杜甫九成宮詩】岌嶪土囊口。
【集韻】或作礏。
亦作嶫。
【何晏景福殿賦】峨峨嶫嶫。
幻 【寅集下】【幺字部】 幻 〔古文〕【集韻】胡慣切,音患。
【說文】從反予,相詐惑也。
【書無逸】民無或胥,譸張爲幻。
又【廣韻】化也。
【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又【增韻】幻,妖術也。
或作眩。
【前漢張騫傳】犛靬眩人。
【註】眩,讀與幻同。
卽今吞刀吐火,植瓜種樹,屠人截馬之類皆是也。
又【唐韻】【集韻】□胡辨切,音莧。
義同。
又葉熒絹切,音院。
【陸機刻漏賦】來像神造,去猶鬼幻。
因勢相引,來靈自薦。
廖 【寅集下】【廣字部】 廖 【廣韻】落蕭切【集韻】【韻會】憐蕭切,□音聊。
【廣韻】人名。
【左傳莊二十七年】王使召伯廖賜齊侯命。
又【集韻】醜鳩切,音抽。
【類篇】人名。
春秋周有瑕廖。
又【集韻】力求切,音留。
義同。
又【集韻】力弔切【韻會】力照切,□音料。
【廣韻】廖,姓。
周文王子伯廖之後。
【前漢古今人表】有廖叔安。
【後漢方術傳】廖扶,號北郭先生。
又【集韻】力救切,音溜。
【類篇】廖,國名。
【醜集上】【口字部】【類篇】呼公切,音烘。
與□同,大聲。
【荀子解蔽篇】以爲□。
【呂氏春秋】功之難立也,其必由□耶。
故□之中,不可不味也。
中主以之□也止善,賢主以之□也立功。
【集韻】或作哅。
崵 【寅集中】【山字部】 崵 【廣韻】與章切【集韻】餘章切,□音陽。
【說文】崵山,在遼西。
一曰嵎夷,崵穀也。
又首崵山,在洛陽。
又【廣韻】徒朗切【集韻】【韻會】待朗切,□音蕩。
義同。
【集韻】或作蕩。
通作碭。
帩 【寅集中】【巾字部】 帩 【廣韻】【集韻】□七肖切,音俏。
【廣韻】縛也。
幯 【寅集中】【巾字部】 幯 【廣韻】【集韻】□子結切,音節。
【玉篇】拭也。
又【集韻】子末切,音繓。
義同。
巵 【寅集中】【己字部】 巵 【唐韻】【集韻】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
【說文】圜器也。
一名觛,所以節飮食。
象人,卪在其下也。
【玉篇】巵,酒器也。
受四升。
【史記高祖紀】奉玉巵,起爲太上皇壽。
又染草名。
【史記貨殖傳】巴蜀亦沃野地饒巵。
【註】巵,煙支,紫赤色也。
又【類篇】丘奇切,音欹。
義同。
◎按《正字通》此字下尚有□字,已入卩部,此復重出,今刪。
庂 【寅集下】【廣字部】 庂 【篇韻】阻力切,音側。
赤庂,漢錢名。
【前漢食貨志】公卿請令京師鑄官,赤庂一當五。
其後二歲,赤庂錢賤,民不便,又廢。
【註】應劭曰:所謂子紺錢也。
如淳曰:以赤銅爲其郭。
今錢郭見有赤者,不知作法雲何也。
庸 【寅集下】【廣字部】 庸 〔古文〕□【唐韻】【廣韻】餘封切【集韻】【類篇】【韻會】餘封切,□音容。
【說文】庸,用也。
【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
【傳】將登用之。
【莊子齊物論】爲是不用而寓諸庸。
庸也者,用也。
用也者,通也。
又【爾雅釋詁】常也。
【易乾卦】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書臯陶謨】自我五禮有庸哉。
【傳】用我五等之禮接之,使有常。
又【玉篇】功也。
【書舜典】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
【傳】庸,功也。
【晉語】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
【註】國功曰功,民功曰庸。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五曰保庸。
【註】安有功者。
又【地官大司徒】以庸制祿,則民興功。
又【爾雅釋詁】勞也。
【疏】謂勞苦。
又【釋訓】庸庸,勞也。
【疏】有功庸者皆勞也。
【詩王風】我生之初尚無庸。
【箋】庸,勞也。
又【廣韻】和也。
【禮中庸疏】以其記中和之爲用也。
又【集韻】愚也。
【史記周勃傳】才能不過凡庸。
又豈也。
【左傳莊十四年】庸非貳乎。
【前漢文帝紀賜尉佗書】雖王之國,庸獨利乎。
又租庸賦法。
【唐書食貨志】用民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爲絹三尺,謂之庸。
又水庸。
【禮郊特牲】祭坊與水庸事也。
【註】水庸,溝也。
【疏】坊者所以畜水,亦以鄣水。
庸者所以受水,亦以洩水。
又國名。
【左傳文十六年】楚滅庸。
【註】庸,今上庸縣,屬楚之小國。
又庸浦,地名。
【左傳襄十三年】戰于庸浦。
又姓。
【姓譜】庸國子孫,以姓爲氏。
【前漢儒林傳】膠東庸生。
又與鄘通。
【前漢地理志】遷邶庸之民於□邑,故邶庸衞三國之詩,相與同風。
○按《毛詩》作鄘。
又與墉通。
【詩大雅】因是謝人,以作爾庸。
【註】庸,城也。
【禮王制】附于諸侯曰附庸。
【註】附庸,小城也。
又與傭通。
【前漢欒布傳】窮困賣庸於齊。
【註】師古曰:謂庸作受顧也。
【司馬相如傳】與庸保雜作。
【註】師古曰庸即謂賃作者保謂庸之可信任者也。
又與鏞通。
【詩商頌】庸鼓有斁。
【傳】大鐘曰庸。
又葉于方切,音央。
【□琳車渠椀賦】廉而不劌,婉而成章。
德兼聖哲,行應中庸。
考證:〔又與鄘通。
【前漢地理志】遷邶鄘之名於□邑,故邶鄘衞三國之詩,相與同風。
〕謹照原文兩鄘字□改庸。
名改民。
〔【前漢欒布傳】窮困賣庸與齊。
〕謹照原文與改於。
廬 【寅集下】【廣字部】 廬 【唐韻】力居切【集韻】【韻會】【正韻】淩如切,□音閭。
【說文】寄也。
秋冬去,春夏居。
【詩小雅】中田有廬。
【箋】中田,田中也。
農人作廬焉,以便田事。
又【玉篇】屋舍也。
【集韻】粗屋總名。
【易剝卦】小人剝廬。
【左傳襄二十三年】則猶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
又□舍也。
【周禮地官】十裡有廬,廬有飮食。
【註】廬若今野□,徙有庌也。
又直宿,舍也。
【前漢金日磾傳】小疾臥廬。
【註】殿中所止曰廬。
【班固西都賦】周廬千列。
【註】直宿曰廬。
又國名。
【周語】廬由荊嬀。
【註】廬,嬀姓之國,荊嬀,廬女爲荊夫人也。
又邑名。
【楚語】以王如廬。
【註】廬,楚邑。
又州名。
【隋書地理志】廬江郡,開皇初改爲廬州。
又山名。
【廬山記】周威王時,有匡俗廬君,故山取其號。
又【正韻】龍都切,音盧。
【周禮冬官考工記】秦無廬。
【註】廬讀爲纑,謂矛戟柄竹攢柲。
或曰摩之器。
又與籚同。
【集韻】籚或作廬。
考證:〔【前漢金日磾傳】小疾臥廬。
【註】殿中所正曰廬。
〕謹據照原書所正改所止。
廧 【寅集下】【廣字部】 廧 〔古文〕□【韻會】【正韻】□慈良切,音檣。
【春秋成三年】晉郤克,衞孫良夫,伐廧咎如。
【集韻】赤狄別種。
又【玉篇】同牆。
【戰國策】趙皆以荻蒿苫楚廧之。
【前漢鄒陽傳】牽帷廧之制。
又與嗇通。
【戰國策】廧夫空。
【註】廧,小臣也。
空其名。
【集韻】或省作□。
弻 【寅集下】【弓字部】 弻 【類篇】同弼。
康 【寅集下】【廣字部】 康 〔古文〕□【唐韻】苦岡切【集韻】【韻會】【正韻】丘岡切,□音穅。
【爾雅釋詁】樂也。
【詩唐風】無巳大康。
又【周頌】迄用康年。
又【爾雅釋詁】康,安也。
【書益稷】庶事康哉。
又【洪範】五福,三曰康寧。
又【爾雅釋宮】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
【疏】孫炎曰:康,樂也,交會樂道也。
【釋名】五達曰康。
康,昌也,昌盛也,車步倂列並用之,言充盛也。
【列子仲尼篇】堯遊於康衢。
【史記騶衍傳】爲列第康莊之衢。
又【易晉卦】康侯用錫馬蕃庶。
【註】康,美之名也。
又【禮祭統】康周公。
【註】康,猶褒大也。
又【諡法】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令民安樂曰康。
又國名。
【書康誥疏】命康叔之誥。
管蔡郕霍皆國名,則康亦國名,在圻內。
又【前漢西域傳】安息國王治番兜城,北與康居接。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康州,析端州之端溪置。
又姓。
【廣韻】衞康叔之後。
又【爾雅釋器】康瓠謂之甈。
【註】瓠,壺也。
【賈誼弔屈原賦】寶康瓠。
又與穅通。
【說文】穅或省作康。
又與漮通。
【爾雅釋詁】漮,虛也。
【詩小雅】酌彼康爵。
【箋】康,空也。
漮康音義同。
又【集韻】苦浪切,音抗。
【禮明堂位】崇坫康圭。
【註】康讀爲亢。
【疏】亢,舉也。
考證:〔【前漢西域傳】康居國,東與烏戈山離,西與條支接。
〕謹照原文改爲:安息國王治番兜城,北與康居接。
〔【賈誼懷沙賦】〕謹照原文懷沙賦改弔屈原賦。
廗 【寅集下】【廣字部】 廗 【集韻】【韻會】□當蓋切,音帶。
【玉篇】邪廗也。
【集韻】屋邪。
又水名。
【魏志宕昌國傳】其地,自仇池以西,東西千裡,廗水以南,南北八百裡。
嵻 【寅集中】【山字部】 嵻 【集韻】丘剛切,音康。
嵻,山名,在西羌。
【通雅】今武岡新寧有□崀山。
嶟 【寅集中】【山字部】 嶟 【廣韻】【集韻】□祖昆切,音尊。
山高貌。
【揚雄甘泉賦】洪臺崛其獨出兮,北極之嶟嶟。
【註】嶟嶟,峻秀貌。
又【廣韻】將倫切【集韻】七倫切,□音僎。
又【集韻】徂本切,尊上聲。
義□同。
【寅集上】【宀字部】【字彙補】古居字。
註見屍部五畫。
【說文先訓】古文居處之居從宀。
今之居乃倨也。
嶇 【寅集中】【山字部】 嶇 【廣韻】豈俱切【集韻】【韻會】虧于切,□音區。
【說文】□也。
本作,從□區聲。
今作嶇。
【增韻】山路不平貌。
一曰山峻也。
【潘嶽西征賦】軌崎嶇以低仰。
又通作□。
【左思魏都賦】山阜偎積而踦□。
偎字原從彳畏聲。
巶 【寅集中】【己字部】 巶 【集韻】本作佋。
父爲佋,子爲穆。
或作巶,今通作昭。
嵴 【寅集中】【山字部】 嵴 【集韻】資昔切,音脊。
山脊也。
巠 【寅集中】【巛字部】 巠 〔古文〕□【唐韻】古靈切【集韻】堅靈切,□音經。
【說文】水脈也。
從巛在一下。
一,地也。
□省聲。
【廣韻】直波爲巠。
又【玉篇】水冥巠也。
又【集韻】古頂切,經上聲。
義同。
又【類篇】乎經切,婞平聲。
地名。
在趙。
通作陘。
又【集韻】下頂切,音婞。
義同。
怉 【卯集上】【心字部】 怉 【集韻】博巧切,音飽。
悖也。
又薄皓切,音抱。
懷也。
龐 【亥集下】【龍字部】 龐 【廣韻】薄江切【集韻】【韻會】皮江切,□音胮。
【說文】高屋也。
又雜亂貌。
【書周官】不和政龐。
又姓。
周畢公高後,封於龐,因氏焉。
又【集韻】【韻會】□盧東切,音籠。
【集韻】充實也。
【詩小雅】四牡龐龐。
【前漢司馬相如傳】湛恩龐洪。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九眞郡都龐。
又【集韻】力鍾切【韻會】【正韻】盧容切,□音龍。
義同。
又【集韻】蒲蒙切,音蓬。
充牣也。
廒 【寅集下】【廣字部】 廒 【篇韻】五牢切,音敖。
倉廒也,俗作厫。
庢 【寅集下】【廣字部】 庢 【唐韻】【集韻】【韻會】□陟栗切,音窒。
【說文】礙止也。
【枚乗七發】發怒庢沓。
【註】言初發怒,礙止而湧沸。
又【廣韻】縣名。
在京兆。
【寰宇記】山曲曰盩,水曲曰庢。
○按《前漢地理志》作厔。
考證:〔【寰宇記】山曲曰盭,水曲曰庢。
〕謹照原文盭改盩。
【巳集下】【犬字部】【集韻】古穴切,音決。
獸走也。
【類篇】獸名。
又【集韻】古邁切,音夬。
【集韻】本作獪,或作狤。
詳獪字註。
又【正韻】古壞切,音怪。
亦作獪。
【辰集下】【欠字部】【集韻】與同。
【子集下】【十字部】【字彙補】同世。
巉 【寅集中】【山字部】 巉 【廣韻】【集韻】【韻會】鋤銜切【正韻】鉏鹹切,□音讒。
巉巖,高也。
【正字通】山險絕如劖刻也。
【宋玉高唐賦】登巉巖而下望兮。
【宋炳登半石山詩】萬樹巉巖詭。
又【玉篇】【廣韻】士檻切【集韻】士減切,□音斬。
與嶃嶄同。
又通作漸。
【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註】漸,士銜反。
高峻貌。
【集韻】或作□。
俗作巉,非。
宗炳《登半石山詩》。
幓 【寅集中】【巾字部】 幓 【集韻】疏簪切,音森。
與襂同。
襂纚,衣裳毛羽垂貌。
【揚雄甘泉賦】蠖略蕤綏,灕雽幓纚。
【註】師古曰:灕雽幓纚,車飾貌。
又【集韻】師炎切,音纖。
旌旗正幅曰幓。
又師銜切,音衫。
旌旗之斿也。
【司馬相如大人賦】垂旬始以爲幓兮。
【註】幓,所銜反,旒也。
又【集韻】【類篇】□所感切。
同縿。
義同。
簾 【寅集中】【巾字部】 簾 【廣韻】【正韻】力鹽切【集韻】【韻會】離鹽切,□音廉。
【廣韻】靑簾,酒家望子。
【韻會】酒家幟。
【韓非子外儲說】宋人有沽酒者,懸幟甚高。
【註】幟,卽簾也。
亦謂酒旗。
又【廣韻】士臻切【集韻】鋤臻切,□音蓁。
【廣韻】幕也。
又【類篇】一叫切,音要。
義同。
(簾)【廣韻】【正韻】力鹽切【集韻】【韻會】離鹽切,□音廉。
編竹作幃簿也。
【釋名】簾,廉也,自障蔽爲廉恥也。
【禮緯】天子外屛,諸侯內屛,大夫以簾,士以帷。
【前漢王貢傳序】嚴君平蔔筮于成都市,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
而授《老子》。
又【韻會】籜名。
帝 【寅集中】【巾字部】 帝 〔古文〕□□【唐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丁計切,□音諦。
【說文】諦也。
王天下之號也。
【爾雅釋詁】君也。
【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
【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
【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
帝者,諦也。
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
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
【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
王者,天下之所往。
【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史記高帝紀】乃卽皇帝位汜水之南。
【註】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
又諡法。
【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
又上帝,天也。
【易鼎卦】聖人亨,以享上帝。
【書舜典】肆類于上帝。
又五帝,神名。
【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
【註】蒼帝曰靈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
【家語】季康子問五帝之名。
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其神謂之五帝。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
【註】文耀鉤雲: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
春秋合誠圖雲: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
正義曰:太乙,天帝之別名也。
【又】大角者,天王帝廷。
【註】索隱曰:援神契雲:大角爲坐候。
宋均雲:坐,帝坐也。
【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內五星,五帝座。
又地名。
【左傳僖三十一年】衞遷于帝丘。
【註】帝丘,今東郡濮陽縣,故帝顓頊之墟,故曰帝丘。
考證:〔【書堯典傳】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
〕謹按此係書序文。
傳改序。
〔【周禮春官小宗伯】【註】黑帝曰葉光紀。
〕謹照原文葉改汁。
幊 【寅集中】【巾字部】 幊 【玉篇】古紅切,音工。
【五音集韻】衣巾也。
帹 【寅集中】【巾字部】 帹 【類篇】色甲切,音翣。
【玉篇】帹,施面衣也。
又【類篇】七接切,音妾。
幧頭。
【廣雅】□謂之帹帞。
平 【寅集下】【幹字部】 平 〔古文〕□□【唐韻】符兵切【集韻】【韻會】蒲兵切【正韻】蒲明切,□音蘋。
【說文】平,語平舒也。
【廣韻】平,正也。
【增韻】平,坦也。
【易泰卦】無平不陂。
又【廣韻】平,和也。
【書堯典】平章百姓。
【傳】平和章明。
【疏】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
又成也。
謂解恕和好也。
【爾雅釋詁】平,成也。
【春秋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
【穀梁傳】平者,成也。
善其量力而反義也。
【註】各自知其力,不能相制,反共和之義。
【左傳疏】平者,和也。
言其先不平,而今始平。
又治也。
【書大禹謨】地平天成。
【傳】水土治曰平。
【詩小雅】原隰旣平。
又治之也。
【詩大雅】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疏】修理之平治之者,其爲灌木其爲栵木之處也。
又平服也。
【詩大雅】四方旣平,王國庶定。
【疏】四方旣已平服,王國之內幸應安定。
又【玉篇】平,齊等也。
【增韻】平,均也。
【易乾卦】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疏】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
【書君奭】天壽平格。
【疏】正義曰:平謂政敎均平也。
又【廣雅】平,均賦。
【史記平準書註】索隱曰:大司農屬官有平準令丞者,以鈞天下郡國輸斂,貴則糶之,賤則貴之。
平賦以相準,輸賦於京都,故命曰平準。
又樂聲不相踰越也。
【周語】樂從和,和從平。
又【爾雅釋詁】平,易也。
【疏】易者,不難也。
【後漢班超傳】任尚曰: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
又歲稔也。
【前漢食貨志】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又【諡法】執事有制曰平,治而無眚曰平,布綱治紀曰平。
又【爾雅釋地】大野曰平。
【疏】大野之澤。
一名平。
【韓愈城南聮句】沙篆印迴平。
【註】洪慶善曰:華山有靑柯平、種藥平,因地之平處也。
又臘月曰嘉平。
【史記秦始皇紀】更名臘曰嘉平。
【註】茅盈內紀曰:盈曾祖父蒙於華山白日升天。
其邑謠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淸,時下□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
始皇聞謠歌而問其故,父老具對,因改臘曰嘉平。
索隱曰:廣雅雲,夏曰淸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蠟,亦曰臘,秦更曰嘉平。
蓋因歌謠之詞而改從殷號也。
又華平,瑞木名。
【宋書符瑞志】華平,其枝正平。
王者有德則生,德剛則仰,德弱則俯。
【張衡東京賦】植華平於春圃。
【註】天下平,其華則平。
又廷尉平,官名。
【史記張釋之傳】廷尉。
天下之平也。
【前漢百官表】宣帝地節三年,置廷尉左右平,秩六百石。
又平原,太平,平陸,□地名。
【爾雅釋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
【疏】廣平曰原者,謂澤之廣平者亦曰原。
漢以平原爲郡名。
高平曰陸者,謂土地豐,正名爲陸。
【又】東至日所出,爲太平,太平之人仁。
【孟子】孟子之平陸。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平州北平郡。
【廣韻】古山戎孤竹,白狄□子二國之地,秦爲遼西郡,隋爲北平郡,唐爲平州。
又姓。
【廣韻】齊相晏平仲之後。
【前漢平當傳】當哀帝時爲丞相,子晏歷位大司徒。
又複姓。
【何氏姓苑】有平陵,平寧二氏。
【姓譜】平陵氏,史記平陵老之後。
又【廣韻】房連切【集韻】【韻會】毗連切【正韻】蒲眠切,□音。
【廣韻】平平,辨治也。
【書洪範】王道平平。
【詩小雅】平平左右。
又【韻會】均也。
又【韻會】皮命切,音病。
平物賈也。
【周禮地官質劑註】市中平賈,今時月平是也。
又【地官質人註】質平也。
主平定物賈。
【揚子方言】一鬨之市,必立之平。
【後漢五行志】桓帝初,京都童謠曰:遊平買印自有平,不避豪賢及大姓。
又古與便辯通。
【史記五帝紀】便章百姓。
【註】索隱曰:古文尚書作平,平旣訓便。
因作便章。
其今文作辯章。
古文平字亦作便,便則訓辯,遂爲辯章。
又葉皮陽切,音龎。
【張籍祭韓愈詩】北臺臨稻疇,茂野多隂涼。
闆亭坐垂釣,煩苦稍巳平。
又【集韻】拼古作平。
註詳手部八畫。
崩 【寅集中】【山字部】 崩 〔古文〕□【廣韻】北滕切【集韻】【韻會】悲朋切,□音繃。
【說文】山壞也,從山朋聲。
【玉篇】毀也。
【禮曲禮註】郉昺曰:自上墜下曰崩。
【詩小雅】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春秋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註】沙鹿,山名。
又殂落也。
【穀梁傳隱三年】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
又姓。
【正字通】明正德中崩愈堅,固始縣丞,潛山人。
【集韻】作□。
亦作□。
巜 【寅集中】【巛字部】 巜 【唐韻】【集韻】□古外切,音儈。
與澮同。
【說文】水流澮澮也。
方百裡爲巜,廣二尋深二仞。
又【集韻】呼官切。
音歡。
濡也。
帎 【寅集中】【巾字部】 帎 【集韻】丁紺切,音馾。
冠俯前也。
幦 【寅集中】【巾字部】 幦 【唐韻】【集韻】【正韻】□莫狄切,音覓。
【廣韻】覆車笭也。
【禮玉藻】君羔幦虎犆。
【註】幦,覆笭也。
犆,謂緣也。
此君齊車之飾。
又與□通。
【周禮春官】木車蒲蔽犬□。
【註】犬□,以犬皮爲覆笭。
又【集韻】呼役切,音焱。
又詰歷切,音喫。
又呼狊切,音殈。
義□同。
廑 【寅集下】【廣字部】 廑 【唐韻】巨斤切【韻會】渠斤切,□音勤。
【說文】少劣之居。
【廣韻】小屋。
又【增韻】纔也。
【前漢賈誼傳】其次廑得舍人。
【註】師古曰:廑與僅同。
劣也。
言纔得舍人。
又與勤通。
【前漢文帝紀】廑事從事。
又【揚雄傳】其廑至矣。
又【增韻】廑,餘也,略能也。
又【集韻】奇靳切,勤去聲。
義同。
又渠吝切,音覲。
【博雅】廕也。
【集韻】或作。
【巳集上】【水字部】【集韻】鄔晃切,音。
池不流也。
峊 【寅集中】【山字部】 峊 【集韻】扶缶切。
同阜。
【楚辭九思】山峊兮峉峉。
崦 【寅集中】【山字部】 崦 【廣韻】央炎切【集韻】【韻會】衣簾切【正韻】衣炎切,□音淹。
崦嵫,山名。
【山海經】鳥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下有虞泉,日所入處。
【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註】勿使日入也。
又【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於檢切,音揜。
義同。
【正字通】本作崦。
【集韻】或作□。
通作弇。
嵆 【寅集中】【山字部】 嵆 【廣韻】胡雞切【集韻】弦雞切,□音奚。
山名,在今亳州,嵆康居於山側,因名。
又姓,出譙郡。
【字彙】從□,□音雞。
俗從禾,誤。
詳禾部稽字註。
巴 【寅集中】【己字部】 巴 【廣韻】伯加切【集韻】【正韻】邦加切,□音芭。
【廣韻】巴蜀。
【書牧誓疏】巴在蜀之東偏。
【三巴記】閬苑白水東南流,曲折三迴如巴字,故名三巴。
又【玉篇】國名。
【左傳桓九年】巴子使韓服告于楚。
【註】巴國,在巴郡江州縣。
又郡名。
【前漢地理志】巴郡,秦置,屬益州。
【譙周巴記】初平六年,趙穎分巴爲二郡,巴郡以墊江爲治,安漢以下爲永寧郡。
建安六年,劉綽分巴,以永寧爲巴東郡,墊江爲巴西郡。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山南道有巴州。
又縣名。
【唐書地理志】歸州有巴東,壁州有東巴,通州有巴渠,合州有巴川。
又【說文】蟲也。
或曰食象蛇。
【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其爲蛇,靑黃赤黑。
一曰黑蛇靑首。
【潯江記】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爲陵,世稱巴陵。
又巴蕉,草名。
【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且。
【註】且草,一名巴蕉。
又【正韻】尾也。
又姓。
【後漢黨錮傳】巴肅,勃海高城人。
帽 【寅集中】【巾字部】 帽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報切,音□。
【釋名】冒也。
【說文】本作冃。
【徐鉉曰】今作帽。
帽名猶冠。
義取蒙覆其首,本纚也。
古者冠無帽,冠下有纚,以繒爲之。
後人因之帽於冠,或裁纚爲帽。
自乗輿宴居,下至庶人無爵者,皆服之。
江左時,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見,但無頂圈矣,後乃高其屋雲。
【隋書禮儀志】帽,自天子下及庶人通冠之,以白紗者名高頂帽。
又有繒皂雜紗爲之,高屋下裙,蓋無定準。
【唐書車服志】烏紗帽者,視事及燕見賔客之服也。
又通作冒。
【史記絳侯世家】薄太後以冒絮提文帝。
【註】應劭曰:陌額絮也。
晉灼曰:巴蜀異物志謂,頭上巾爲冒絮。
幜 【寅集中】【巾字部】 幜 【玉篇】居永切,扃上聲。
帛也。
【隋書禮儀志】後齊納後禮,皇後服大嚴,繡衣帶綬珮加幜,入昭陽殿,前至席位,姆去幜。
又通作景。
【儀禮士昏禮】姆加景。
【註】景之制,蓋如明衣,加之以爲行道禦塵,令衣鮮明也。
今文作幜。
嶒 【寅集中】【山字部】 嶒 【廣韻】疾陵切【集韻】慈陵切,□音層。
崚嶒,山貌。
【何遜渡連圻詩】懸崖抱奇崛,絕壁駕崚嶒。
又【集韻】鋤耕切。
與崝崢同。
巳 【寅集中】【己字部】 巳 【唐韻】詳裡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音似。
【說文】已也。
四月陽氣已出,隂氣已藏,萬物皆成文章,故巳爲蛇,象形。
【史記律書】巳者,言陽氣之已盡也。
【前漢律歷志】振美於辰,已盛於巳。
【釋名】已也,如出有所爲,畢已復還而入也。
【玉篇】嗣也,起也。
【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大荒落。
又【韻會】上巳,節名。
【韓詩章句】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祓除不祥。
【宋書禮志】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又【韻補】古巳午之巳,亦讀如已矣之已。
【增韻】陽氣生于子,終于巳。
巳者,終巳也,象陽氣旣極回復之形,故又爲終巳字。
今俗以有鉤挑者爲終已字,無鉤挑者爲辰巳字,是蓋未知其義也。
珚 【午集上】【玉字部】 珚 【集韻】因蓮切,音煙。
玉名。
【山海經】傅山谷,水出焉,其中多珚玉。
【註】珚,玉名。
水經注作珉玉。
一統志引經作琱玉。
庨 【寅集下】【廣字部】 庨 【廣韻】許交切【集韻】【韻會】虛交切,□音哮。
【玉篇】庨豁,宮殿形狀。
【集韻】宮室高貌。
【柳宗元遊朝陽巖登西亭詩】反宇臨呀庨。
又【馬融長笛賦】庨窌巧老。
【註】深空之貌。
又【集韻】丘交切,音敲。
義同。
悏 【卯集上】【心字部】 悏 同。
【寅集中】【山字部】【集韻】王問切,音運。
同□。
大□,山名。
或省作。
【辰集下】【殳字部】【玉篇】居藝切【廣韻】古詣切,□音計。
□也。
一曰係也,盡也。
又【類篇】丘蓋切,音磕。
與同。
【博雅】辱也。
一曰擊也。
字原從攵作。
崣 【寅集中】【山字部】 崣 【集韻】烏毀切,音委。
嶊崣,山高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嶊崣崛起。
【集韻】亦作嵔。
考證:〔【司馬相如子虛賦】嶊崣崛起。
〕謹照原文子虛賦改上林賦。
嵢 【寅集中】【山字部】 嵢 【玉篇】千郞切,音倉。
山勢。
嶅 【寅集中】【山字部】 嶅 【廣韻】五勞切【集韻】【正韻】牛刀切【韻會】牛交切,□音熬。
【說文】山多小石也。
又嶅山,在魯地。
又通作磝。
【集韻】山高貌。
【韓愈別知賦】山磝磝而相軌。
又【玉篇】【集韻】【類篇】□魚到切,音傲。
動搖貌。
【揚雄河東賦】嘻嘻旭旭,天地稠嶅。
【集韻】亦作□。
畖 【午集上】【田字部】 畖 【集韻】烏瓜切,音窊。
畖留,地名。
在絳。
帛 【寅集中】【巾字部】 帛 【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薄陌切,□音白。
【說文】繒也。
【廣韻】幣帛。
【易賁卦】賁于丘園,束帛戔戔。
【書堯典】五玉三帛。
【傳】三帛,諸侯世子執纁,公之孤執元,附庸之君執黃。
【周禮春官典命註】帛,如今璧色繒也。
【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帛之冠。
【註】大帛,厚繒。
【後漢鄧後紀】必書功於竹帛。
【註】帛謂縑素。
又執帛,官名【前漢曹參傳】乃封參爲執帛。
【註】張晏曰:執帛,孤卿也。
或曰楚官名。
又草名。
【爾雅釋草】帛似帛,華山有之。
【疏】華山有草,葉似帛者,因以名雲。
又姓。
【神仙傳】吳有帛和。
【水經注】瀍水西有帛仲理墓。
又葉僕各切,音薄。
【禮禮運】以烹以炙,以爲醴酪。
治其絲麻,以爲布帛。
【又】疏布以羃,衣其澣帛。
醴醆以獻,薦其燔炙。
考證:〔【爾雅釋草】帛似帛,華山有之,【疏】華山有草,葉似帛者,因名帛草。
〕謹照原文因名帛草改因以名雲。
帢 【寅集中】【巾字部】 帢 【廣韻】【正韻】苦洽切【集韻】【韻會】乞洽切,□音恰。
【埤蒼】帽也。
【廣韻】弁缺四隅。
【增韻】一曰按頭使下曰帢。
【集韻】士服也。
【魏志太祖紀註】漢末公卿多委王服,以幅巾爲雅,是以袁紹之徒雖爲將帥,皆著縑巾。
魏太祖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爲帢,以色別其貴賤,可謂軍容,非國容也。
【類篇】或作□□。
帲 【寅集中】【巾字部】 帲 【集韻】必郢切,音餅。
【廣雅】帲覆也。
【註】福郢反。
又【類篇】旁經切,音瓶。
義同。
又屋蔽也。
又【韻會】悲萌切,音綳。
幄也。
【揚子法言】然後知夏屋之爲帲幪也。
【註】在旁曰帲,在上曰幪。
犑 【巳集下】【牛字部】 犑 "【廣韻】古闃切【類篇】扃闃切,□音狊。
【玉篇】牛屬。
【爾雅釋畜】犑牛。
【註】未詳。
【釋文】古覔反。
◎按犑從狊,與□異。
玉篇廣韻集韻類篇俱有犑無□。
篇海□犑□收,音義各異。
字彙正字通收□刪犑,非。
考證:〔【類篇】局闃切,□音狊。
〕謹照原文局闃切改扃闃切。
" 帑 【寅集中】【巾字部】 帑 【唐韻】乃都切【集韻】【韻會】【正韻】農都切,□音奴。
與孥通。
【詩小雅】樂爾妻帑。
【傳】帑,子也。
【左傳文十三年】秦人歸其帑。
【註】帑,妻子也。
又鳥尾曰帑。
【左傳襄二十八年】以害鳥帑。
【註】鳥尾曰帑。
【疏】帑,細弱之名。
於人則妻子爲帑,於鳥則鳥尾曰帑。
妻子爲人之後,鳥尾爲鳥之後,故俱以帑爲言。
又【廣韻】他朗切【集韻】【韻會】坦朗切【正韻】他曩切,□音曭。
【說文】金幣所藏也。
【玉篇】金布所藏之府。
【前漢匈奴傳】以爲虛費府帑。
【後漢鄭弘傳】人食不足,而帑藏金幣。
考證:〔【左傳文十三年】秦人送其帑。
〕謹照原文送改歸。
帪 【寅集中】【巾字部】 帪 【廣韻】側鄰切【集韻】【韻會】【正韻】之人切,□音眞。
【玉篇】囊也,馬兜也。
【揚子方言】帪,飤馬橐。
自關而西謂之裺囊,或謂之篼。
燕齊之閒謂之帪。
又【集韻】之刃切,音震。
義同。
帱 【寅集中】【巾字部】 幬 【唐韻】直由切【集韻】【韻會】□留切【正韻】除留切,□音儔。
【說文】襌帳也。
【爾雅釋訓】幬謂之帳。
【註】今江東亦謂帳爲幬。
【宋玉神女賦】蹇餘幬而請禦,願盡心之惓惓。
又車帷也。
【史記禮書】大路之素幬也。
【註】索隱曰:謂車蓋以素帷。
又【類篇】幔轂之革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欲其幬之廉也。
又【廣韻】徒到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音導。
【廣雅】幬,覆也。
【禮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又【韻會】【正韻】□徒刀切,音陶。
義同。
又【集韻】【韻會】□重株切,音廚。
【丁□寡婦賦】靜閉門以卻掃,魂孤以窮居。
刷朱扉以白堊,易□帳以素幬。
考證:〔【爾雅釋器】幬謂之帳。
〕謹照原書釋器改釋訓。
嵁 【寅集中】【山字部】 嵁 【廣韻】口含切【集韻】【韻會】枯含切【正韻】苦含切,□音龕。
嵁巖,不平貌。
【莊子在宥篇】大山嵁巖之下。
又【廣韻】苦鹹切【集韻】丘鹹切,□音□。
義同。
又【廣韻】【集韻】【類篇】□五感切,音坎。
嵁崿,山形。
【左思魏都賦】恆碣嵁崿于靑霄。
或作碪。
又【廣韻】士減切【集韻】士檻切,□音嶃。
嵁絕,山貌。
嶮 【寅集中】【山字部】 嶮 【廣韻】【集韻】□虛檢切,音險。
【說文】阻難也。
又高峻貌。
【嵆康琴賦】丹崖嶮巘,靑壁萬尋。
【郭璞江賦】壯天地之嶮介。
又【集韻】【類篇】□魚窆切,音噞。
嵰嶮,山貌。
嶱 【寅集中】【山字部】 嶱 【五音集韻】苦曷切【集韻】丘葛切,□音渴。
嶱嵑,山貌。
又山石高峻貌。
【張衡南都賦】其山則崆嶱嵑。
【杜甫詠懷詩】樂動殷樛嶱。
【正字通】或作膠轕。
義同。
○按《玉篇》嶱同嵑。
而張賦嶱嵑字連用,又似非同音者。
《正字通》改古曷切,音葛,與轕通用。
似亦可從。
考證:〔【張衡南都賦】其山則崆嶱嵑。
又按玉篇,嶱同嵑。
而揚賦嶱嵑字連用,又似非同音者。
〕謹按前註所引是張衡南都賦,此處揚賦應作張賦,揚改張。
【寅集中】【山字部】【集韻】同□,俗省。
嵏 【寅集中】【山字部】 嵏 【唐韻】子紅切【集韻】【韻會】祖叢切,□音騣。
九嵏,山名,在馮翊谷口。
【前漢地理志註】在醴泉界。
【班固西都賦】前乘秦嶺,後越九嵏。
又【範雍詩】山奇號九嵏,見孝感縣志,亦名九宗山。
郡國志作嵕。
又峰聚之山曰嵏。
【揚雄校獵賦】虎路三嵏。
【註】路音落。
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
今醴泉、屯留二縣,有三嵏山,言三峰聚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淩三嵏之危。
【正字通】俗譌作嵕。
帻 【寅集中】【巾字部】 幘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側革切,音責。
【說文】髮有巾曰幘。
【玉篇】覆髻也。
【急就篇註】幘者,韜髮之巾,所以整嫧髮也。
【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
【廣雅】承露幘,覆結也。
【蔡邕獨斷】幘,古者□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元帝額有壯髮,不欲使人見,始進幘服之,羣臣皆隨焉。
然尚無巾,至王莽內加巾,故言王莽禿幘施屋。
【後漢輿服志】古者有冠無幘,秦加武將首飾爲絳袙,以表貴賤。
其後稍稍作顏題。
漢興,續其顏,卻摞之,施巾連題。
卻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名之曰幘。
幘者,賾也,頭首嚴賾也。
至孝文,乃高顏題,續之爲耳,崇其巾爲屋,合後施收上下,羣臣貴賤皆服之。
文者長耳,武者短耳。
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
未冠童子幘無屋。
【隋書禮儀志】文者長耳,謂之介幘。
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幘。
又與同。
【集韻】齒相値。
亦作幘。
【左傳定九年】晳幘而衣貍製。
【註】幘,齒上下相値也。
幔 【寅集中】【巾字部】 幔 【唐韻】【集韻】【韻會】□莫半切,音縵。
【說文】幕也。
【廣雅】帳也。
【釋名】幔,漫也,漫漫相連綴之言也。
【拾遺記】周穆王有鸞章錦幔。
【張協洛陽賦】朱幔虹舒,翠幙蜺連。
又【廣雅】幔,覆也。
庈 【寅集下】【廣字部】 庈 【廣韻】巨今切【集韻】渠今切,□音琴。
【玉篇】人名。
【左傳隱二年】司空無駭入極,費庈父勝之。
幙 【寅集中】【巾字部】 幙 【字彙補】同幕。
又借作模。
【漢郞中鄭固□】傳宣孔業,作世幙式。
幧 【寅集中】【巾字部】 幧 【廣韻】【集韻】七遙切【韻會】【正韻】此遙切,□音鍫。
【說文】斂髮也。
【廣韻】所以覆髻。
【玉篇】幧頭也。
【揚子方言】幧頭,自河以北,趙魏之閒曰幧頭。
或謂之□,或謂之,或謂之帶,或謂之帶。
【廣雅】絡頭,幧頭也。
【古樂府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幧頭。
又【類篇】或作幓。
【儀禮喪服註】以麻自項中而前交於額上,卻繞紒如著幓頭焉。
又通作綃。
【釋名】綃頭,綃,鈔也,鈔髮使上從也。
或曰帞頭。
齊人謂之。
【後漢向詡傳】好被髮,著絳綃頭。
【註】綃,當作幧。
又通作帩。
【晉書五行志】太元中人,不復著帩頭。
又【廣韻】七刀切【集韻】倉刀切,□音操。
義同。
【類篇】或作。
幸 【寅集下】【幹字部】 幸 〔古文〕□【唐韻】胡耿切【集韻】【韻會】【正韻】下耿切,□音倖。
【說文】本作□。
吉而免兇也。
【前漢高帝紀】願大王以幸天下。
【註】晉灼曰:臣民被其德,以爲徼倖也。
師古曰:幸者,可慶倖也。
故福善之事皆稱爲幸。
又【小爾雅】非分而得曰幸。
【增韻】非所當得而得,與不可免而免曰幸。
【論語】罔之生也,幸而免。
【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
【晉語】德不純,而福祿□至,謂之幸。
【荀子富國篇】朝無幸位,民無幸生。
又冀也。
【禮檀弓】幸而至於旦。
【註】幸,覬也。
又【玉篇】幸天子所至也。
【蔡邕獨斷】天子車駕所至,見令長三老官屬,親臨軒作樂,賜以食帛,民爵有級,或賜田租,故謂之幸。
又【玉篇】幸,禦所親愛也。
【前漢佞幸傳】但以媚貴幸。
又姓。
【萬姓統譜】望出鴈門,晉有幸靈。
唐有幸南容,貞元中進士。
宋有幸元龍,嘉泰初進士。
又【韻補】古葉散。
【易林】疾貧望幸,使伯行販。
【韻會】或作□。
【篇海】或作□。
□字原作夭下糸。
幡 【寅集中】【巾字部】 幡 【集韻】【韻會】孚袁切【正韻】孚艱切,□音翻。
【說文】幡,書兒拭觚布也。
【徐鉉曰】觚,八棱木,於上學書已,以布拭之。
今俗呼幡布,內則所謂帉帨是也。
又【集韻】一曰幟也。
【崔豹古今注】信幡,古之幑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爲符信,故謂爲信幡也。
【前漢鮑宣傳】宣坐大不敬下獄,博士弟子王鹹舉幡太學下,曰:欲救鮑司隷者會此下。
又三幡。
【孫綽遊天台賦】泯色空以合跡,忽卽有而得□。
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
【註】三幡,色一也,色空二也,觀三也。
言三幡雖殊,消令爲一,同歸于無也。
郤敬輿與謝慶緒書論三幡義,曰:近論三幡諸人,猶多欲旣觀色空,別更觀識,同在一有而重假二觀。
於理爲長。
然敬輿之意,以色空及觀爲三幡,識空及觀亦爲三幡。
又與翻通。
【詩小雅】幡幡瓠葉。
【傳】幡幡,瓠葉貌。
【孟子】旣而幡然改。
【註】幡,反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垂條扶疎,落英幡纚。
【註】師古曰:幡纚,飛揚貌。
又【詩小雅】威儀幡幡,舍其坐遷。
【傳】幡幡,失威儀貌。
又【集韻】符袁切,音煩。
義同。
巈 【寅集中】【山字部】 巈 【廣韻】【集韻】□居六切,音菊。
山高貌。
【寅集下】【廣字部】【廣韻】【集韻】【韻會】□鉏加切,音槎。
【玉篇】屋欲壞也。
【集韻】屋頹貌。
【廣韻】淮南子雲:屋之下,不可坐也。
又【集韻】莊加切,音樝。
義同。
帼 【寅集中】【巾字部】 幗 【唐韻】【集韻】古獲切【韻會】郭獲切【正韻】古伯切,□音蟈。
【說文】婦人首飾。
【玉篇】□也,覆髮上也。
【晉書宣帝紀】諸葛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又【廣韻】婦人喪冠。
又【海篇】亦作蔮。
【釋名】蔮恢也,恢郭,覆髮上也。
魯人曰頍,齊人曰幌。
【後漢輿服志】夫人紺繒蔮。
又【唐韻】【韻會】古對切【正韻】古外切,□音〈巾貴〉。
義同。
【玉篇】或作簂。
幗 【寅集中】【巾字部】 幗 【唐韻】【集韻】古獲切【韻會】郭獲切【正韻】古伯切,□音蟈。
【說文】婦人首飾。
【玉篇】□也,覆髮上也。
【晉書宣帝紀】諸葛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又【廣韻】婦人喪冠。
又【海篇】亦作蔮。
【釋名】蔮恢也,恢郭,覆髮上也。
魯人曰頍,齊人曰幌。
【後漢輿服志】夫人紺繒蔮。
又【唐韻】【韻會】古對切【正韻】古外切,□音〈巾貴〉。
義同。
【玉篇】或作簂。
幺 【寅集下】【幺字部】 幺 【唐韻】【集韻】於堯切。
【韻會】【正韻】伊堯切,□音邀。
【說文】幺,小也。
象子初生之形。
【徐鉉曰】象纔有形質。
【前漢食貨志】徑七分重三銖曰幺錢。
【註】師古曰:幺,小也。
【陸機文賦】猶弦幺而□急。
【註】幺,小也。
又【通俗文】不長曰幺。
細小曰麽。
【班彪王命論】幺麽尚不及數子。
又【爾雅釋獸】幺幼。
【註】豕最後生者,俗呼爲幺豚。
又幺鳳,小鳥名。
【蘇軾梅花詞】倒掛綠毛幺鳳。
又六幺,曲名。
【琵琶錄】綠腰,卽錄要也。
本自樂工進曲,上令錄出要者,乃以爲名。
後轉呼綠腰。
又訛爲六幺也。
【樂譜】琵琶曲有六幺。
唐僧善本彈六幺曲,下撥一聲如雷發,妙絕入神。
【白居易琵琶引】先爲霓裳後六幺。
又姓。
【萬姓統譜】弘治中有幺謙,湯隂人,爲通州訓導。
俗作麼。
幢 【寅集中】【巾字部】 幢 【唐韻】宅江切【集韻】【韻會】傳江切,□音橦。
【說文】旌旗之屬。
【揚子方言】翿幢,翳也。
楚曰翿,關西關東皆曰幢。
【釋名】幢,童也,其貌童童也。
【前漢韓延壽傳】建幢棨,植羽葆。
【註】晉灼曰:幢,旌幢也。
師古曰:幢,麾也。
又【廣韻】直降切【集韻】丈降切,□音。
【廣韻】後妃車□。
【釋名】幢,容也,施之車蓋童童然,以隱蔽形容也。
又【韻會】徒東切,音同。
【張衡東京賦】設業設虡,宮縣金鏞。
鼖鼓路鼗,樹羽幢幢。
【註】幢幢,羽貌。
又通作潼。
【集韻】潼容,車幨帷也。
或從巾。
庣 【寅集下】【廣字部】 庣 【廣韻】吐彫切【集韻】【正韻】他彫切,□音祧。
【廣韻】不滿之貌。
【前漢律歷志】旁有庣焉。
【註】師古曰:庣,不滿之處也。
又【集韻】田聊切,音迢。
過也。
【前漢律歷志註】鄭氏曰:庣,過也。
崴 【寅集中】【山字部】 崴 【廣韻】乙皆切【集韻】烏回切,□音碨。
【埤蒼】崴,不平也。
一曰山形。
【楚辭九章】軫石崴嵬。
蹇吾願兮。
【註】崴嵬,高貌。
又【五音集韻】烏買切,音嵔。
崴□,山谷不平貌。
互見後字註。
嵤 【寅集中】【山字部】 嵤 【集韻】【韻會】互扃切【正韻】于平切,□音滎。
嶺嵤,山深貌。
又【廣韻】戸萌切【集韻】乎萌切,□音宏。
崢嵤,山峻也。
【說文】本作嶸。
【集韻】或作巆峵□。
嶜 【寅集中】【山字部】 嶜 【廣韻】昨淫切【集韻】咨林切【類篇】才淫切,□音梣。
嶜嵒,高銳貌。
【揚雄羽獵賦】玉石嶜崟。
【張衡南都賦】幽谷嶜岑,夏含霜雪。
【註】嶜岑,峻極貌。
又【集韻】集荏切,音坅。
嶜碞,山貌。
忕 【卯集上】【心字部】 忕 【廣韻】【集韻】徒蓋切【韻會】【正韻】他蓋切,□音泰。
侈也。
【晉書何曾傳】劉毅劾曾侈忕無度。
亦書作忲。
庖 【寅集下】【廣字部】 庖 【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音匏。
【說文】廚也。
【詩小雅】大庖不盈。
【周禮天官】庖人。
【註】庖之言苞也。
裹肉曰苞苴。
【疏】言苞者,今之廚。
轉作苞者,欲取庖人主六獸六禽,有裹肉之意也。
【史記三皇本紀】大皥庖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
又【集韻】通作包。
【易垢卦】九二包有魚,無咎。
【釋文】包,亦作庖。
廞 【寅集下】【廣字部】 廞 【唐韻】許今切【集韻】【正韻】虛金切,□音歆。
【說文】□輿服於庭也。
【周禮天官司裘】廞裘飾皮車。
又【爾雅釋言】興也。
【周禮春官】笙師廞其樂器。
又【集韻】【正韻】□祛音切,音欽。
【廣韻】許錦切【集韻】羲錦切,□歆上聲。
義□同。
又【集韻】牛錦切,音僸。
義同。
又怒貌。
【揚子太□經】虎虓振廞。
又淤塞也。
【唐書薛大鼎傳】滄州無棣渠久廞塞,大鼎浚治。
又【集韻】丘銜切,音嵌。
嶔廞,山險也。
又與嵌通。
【集韻】嵌,亦作廞。
【寅集下】【彡字部】【唐韻】【集韻】□所鑑切,衫去聲。
【廣韻】相接物也。
又利也。
出字譜。
帊 【寅集中】【巾字部】 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普駕切,音怕。
【說文】帛二幅曰帊。
【廣韻】幞也。
【通俗文】帛三幅曰帊。
帊,衣襆也。
又【廣雅】帳也。
又【集韻】披巴切,音葩。
殘帛。
幀 【寅集中】【巾字部】 幀 【類篇】豬孟切,音倀。
張畫繒也。
一作。
幄 【寅集中】【巾字部】 幄 【廣韻】於角切【集韻】【韻會】【正韻】乙角切,□音渥。
【玉篇】帳也。
【類篇】幬也。
【廣韻】大帷。
【小爾雅】覆帳謂之幄。
【釋名】幄,屋也。
以帛衣闆施之,形如屋也。
【三禮圖】上下四旁悉周曰幄。
【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
【註】四合象宮室曰幄,王所居之帳也。
【前漢張良傳】運籌策帷幄中。
又軍中帳。
【左傳昭十三年】子產以幄幕九張行。
【註】幄幕,軍旅之帳。
又享神之帳。
【前漢禮樂志】照紫幄珠熉黃。
【註】如淳曰:紫幄,享神之帳也。
帆 【寅集中】【巾字部】 帆 〔古文〕□【廣韻】【集韻】□符炎切,音凡。
【集韻】舟上幔以帆風。
【馬融廣成頌】張雲帆施蜺幬。
又石帆,草名。
【左思吳都賦】石帆水松。
【註】劉逵曰:石帆生海嶼石上,草類也。
又【廣韻】【集韻】【正韻】□扶泛切,音梵。
【廣韻】船使風。
【釋名】帆,汎也。
隨風張幔曰帆。
使舟疾,汎汎然也。
【韓愈除官赴闕詩】無因帆江水。
【註】洪興祖曰:船使風也。
【玉篇】與□同。
亦作颿。
巿 【寅集中】【巾字部】 巿 【唐韻】分勿切【集韻】分物切,□音弗。
【說文】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
天子朱巿,諸侯赤巿,大夫蔥衡。
從巾,象連帶之形。
又通作芾。
【詩曹風】三百赤芾。
【傳】大夫以上,赤芾乗軒。
【疏】芾服,祭祀所用也。
又【玉篇】亦作韍。
【禮玉藻】一命縕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蔥衡。
又【集韻】普活切,音鏺。
【說文】草木巿巿然,象形。
【集韻】草木盛貌。
又【集韻】北末切,音潑,義同。
又【玉篇】甫味切,音沸。
蔽巿,小貌。
【詩召南】作蔽芾。
【朱傳】盛貌。
又【集韻】博蓋切,音貝。
草木貌。
○按普活、北末、甫味、博蓋四切,□係□字音義,韻書譌作巿字,詳木部□字註。
帒 【寅集中】【巾字部】 帒 【唐韻】徒耐切【集韻】徒戴切,□音代。
【說文】囊也。
【廣韻】囊屬。
珡 【午集上】【玉字部】 珡 【字彙補】古琴字。
【漢魯君□】珡書自娛。
嵄 【寅集中】【山字部】 嵄 【玉篇】眉否切,音美。
山也。
廫 【寅集下】【廣字部】 廫 【唐韻】洛蕭切【集韻】憐蕭切,□音聊。
【說文】空虛也。
又【集韻】力交切,音髎。
室中虛貌。
又【玉篇】一作廖。
【韓愈華山女詩】座下廖落如明星。
【集韻】或作寥□。
彄 【寅集下】【弓字部】 彄 【唐韻】恪侯切【集韻】【韻會】墟侯切,□口平聲。
【說文】弓弩端,弦所居也。
又環屬。
【西京雜記】戚夫人以百鍊金爲彄環,照見指骨。
又【荊楚歲時記】歲前爲藏彄之戲。
按周處風土記曰:竭恭敬於明祀,乃有藏彄。
臘日之後,叟嫗各隨其儕,爲藏彄,分二曹,以較勝負。
辛氏三秦記,以爲鉤弋夫人所起。
又姓。
【韻會】魯公子彄之後。
【集韻】或作彀。
巆 【寅集中】【山字部】 巆 【集韻】呼宏切,音營。
嶺巆,山深貌。
【揚雄甘泉賦】嶺巆嶙峋。
【註】嶺巆,深邃貌。
又【宋玉高唐賦】礫碨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
【註】巆礚,皆石相摩之聲。
又【集韻】呼萌切,音橫。
崢巆,山峻貌。
◎按《集韻》嵤、巆、峵、□□同。
《韻會》嵤載靑韻,巆載庚韻,分爲二。
今從之。
【午集中】【疒字部】【集韻】□本字。
迌 【酉集下】【辵字部】 迌 【玉篇】他沒切,音宊。
詆貌。
幈 【補遺】【寅集】【巾字部】 幈 【字彙補】與屏同。
【邵堯夫幈幛春吟詞】幈幛山下有家園,每歲家園過禁煙。
席 【寅集中】【巾字部】 席 〔古文〕□□【唐韻】祥易切【集韻】【韻會】【正韻】祥亦切,□音夕。
【說文】藉也。
【玉篇】牀席也。
【廣韻】薦席。
【增韻】藳稭曰薦,莞蒲曰席。
【急就篇註】簟謂之席。
又重曰筵,單曰席。
【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衽席牀第。
【註】衽席,單席也。
【釋名】席,釋也。
可卷可釋。
【詩邶風】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賈誼過秦論】席卷天下。
又【韻會】資也,因也。
【書畢命】席寵惟舊。
【前漢劉向傳】呂產呂祿,席太後之寵。
【註】師古曰:席猶因也。
言若人之坐於席也。
又【玉篇】安也。
又□也。
【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註】席,□也。
鋪□往古堯舜之善道,以待聘召。
又姓。
【韻會】出安定,其先司周之典籍,因氏焉。
後避項羽名,改爲席。
又葉祥龠切,音灼。
【易林】重茵厚席,循臯采藿。
嶚 【寅集中】【山字部】 嶚 【廣韻】落蕭切【集韻】憐蕭切【韻會】【正韻】連條切,□音聊。
【廣雅】嶚□,高也。
【集韻】或作嵺。
亦作嶛。
巧 【寅集中】【工字部】 巧 〔古文〕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絞切,敲上聲。
【說文】技也。
【廣韻】能也,善也。
【韻會】機巧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爲良。
【山海經】義均始爲巧,倕始作下民百巧。
又【增韻】拙之反。
【韻會】黠慧也。
【老子道德經】大巧若拙。
【淮南子主術訓】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責以捷巧。
又【廣韻】好也。
【詩衞風】巧笑倩兮。
又【韻會】射者工于命中曰巧。
【孟子】知譬則巧也。
又【廣韻】僞也。
【詩小雅】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傳】出言虛僞,而不知慚於人。
【禮月令】毋或作淫巧。
【註】淫巧,謂僞飾不如法也。
又【廣韻】苦敎切。
【集韻】【韻會】【正韻】口敎切,□敲去聲。
義同。
又葉去九切,音糗。
【前漢司馬遷傳】聖人不巧,時變是守。
巾 【寅集中】【巾字部】 巾 【集韻】【韻會】【正韻】□居銀切,音。
【說文】佩巾也。
【禮內則】盥卒授巾。
【註】巾以帨手。
又【正韻】蒙首衣也。
【玉篇】佩巾,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
【急就篇註】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頭也。
【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
【釋名】巾,謹也。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當自謹修於四敎也。
又【正韻】羃也。
【周語】靜其巾羃。
【註】巾羃,所以覆尊彜。
又被巾。
【揚子方言】帍裱謂之被巾。
【註】婦人領巾也。
又【類篇】衣也。
【周禮春官】巾車。
【註】巾猶衣也。
【疏】謂玉金象革衣飾其車,故訓巾猶衣也。
又【正韻】帉也。
【說文】楚謂大巾曰□。
又【揚子方言】蔽厀,魏宋南楚之閒謂之巨巾。
又【急就篇註】巾,一曰裹足之巾,若今裒足布也。
又巾車,官名。
【周禮春官巾車註】巾車,車官之長。
又【五音集韻】姜螼切,音巹,飾也。
又【集韻】【類篇】□香靳切,音焮。
義同。
嵣 【寅集中】【山字部】 嵣 【廣韻】【集韻】【類篇】□徒郞切,音唐。
□嵣,山名。
又【玉篇】【廣韻】徒朗切【集韻】待朗切,□音蕩。
嵣□,山貌。
【張衡南都賦】嵣□嶚剌。
【註】嵣□,山石廣大貌。
嶚剌,石相戾也。
又【玉篇】【廣韻】徒浪切【集韻】大浪切,□音宕。
義同。
川 【寅集中】【巛字部】 川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緣切,音穿。
【釋名】穿也。
穿地而流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
【爾雅釋水】湀闢流川。
【註】通流。
【疏】湀闢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
【又】過辨回川。
【註】旋流。
【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
【蔡邕月令章句】衆流注海曰川。
【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
【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又【禹貢】奠高山大川。
【傳】大川四瀆。
【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
四瀆,謂江,河,淮,漢也。
【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
【潘嶽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
【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
又三川,郡名。
【史記秦始皇紀】滅二周,置三川郡。
【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
【註】應劭曰:今河南郡也。
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又四川,省名。
【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又口川。
【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朱子詩】口川失自防。
又川衡,官名。
【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
又竅也。
【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
【註】川,竅也。
又葉樞倫切,音春。
【詩大雅】旱旣大甚,滌滌山川。
早魃爲虐,如惔如焚。
【前漢敘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
類帝禋宗,望秩山川。
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勢。
〕謹照原文勢改埶。
" 嵋 【寅集中】【山字部】 嵋 【廣韻】武悲切【集韻】【韻會】旻悲切【正韻】謨杯切,□音眉。
峨嵋,山名,在蜀嘉定府峨眉縣南百裡,兩山相對如峨眉。
【郭璞江賦】峨嵋爲衆陽之揭。
通作眉。
【巳集上】【水字部】【廣韻】相卽切【集韻】悉卽切,□音息。
水也。
一曰水貌。
幣 【寅集中】【巾字部】 幣 【唐韻】【集韻】【韻會】□毗祭切,音弊。
【說文】幣帛也。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式均節財用,六曰幣帛之式。
【註】幣帛,所以贈勞賔客者。
又【集韻】財也。
【橫渠理窟】幣者,金玉齒革泉布之雜名。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緻邦國之用,四曰幣貢。
【註】幣貢,玉馬皮帛也。
又【內府】凡四方之幣獻之,金玉齒革兵器,凡良貨賄入焉。
【管子國蓄篇】以珠玉爲上幣,黃金爲中幣,刀布爲下幣。
【史記平準書】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爲皮幣,直四十萬。
【前漢武帝紀】有司以幣輕多姦,農傷而末衆,又禁兼幷之塗,故改幣以約之。
【註】幣,錢也。
更去半兩錢,行五銖錢,皮幣,以撿約姦邪。
又【集韻】必袂切,音蔽。
義同。
考證:〔【周禮天官大宰】【註】幣帛,所以贈答賔客者。
〕謹照原文答改勞。
店 【寅集下】【廣字部】 店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都念切,音墊。
【崔豹古今注】店,置也。
所以置貨鬻物也。
【徐勉誡子書】或欲創闢田園,或勸興立邸店。
又與坫通。
【說文】店,反爵之處。
或作坫。
庰 【寅集下】【廣字部】 庰 【唐韻】【集韻】□必郢切,音餅。
【玉篇】蔽也,薄也。
【六書故】門閒屛蔽者,所謂塞門也。
又【廣雅】庰,藏也。
又【廣韻】防正切【集韻】毗正切,□音倂。
【廣韻】庰,隱僻也。
廁也。
又【廣韻】蒲徑切【集韻】步定切,□瓶去聲。
義同。
【玉篇】或作帲屏。
廷 【寅集下】【廴字部】 廷 【廣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音亭。
【說文】朝中也。
【廣韻】朝廷也。
【論語】其在宗廟朝廷。
【疏】朝廷,布政之所。
【釋文】廷,停也,人所集之處。
又【廣韻】正也。
【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