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
【註】峳音攸,本作峳。
峳字從攴作。
峹 【寅集中】【山字部】 峹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徒。
【說文】會稽山。
一曰九江當嵞。
古尚書本作嵞,從屾餘聲。
或省作峹。
今文假借作塗。
【書益稷】娶于塗山。
【應劭曰】禹所娶塗山侯國峹山氏之女也。
【左傳哀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
【杜預曰】□在今壽春界巢縣,卽漢地理志當塗。
【正字通】說文引書專屬會稽山,失考正,互詳土部塗字註。
帖 【寅集中】【巾字部】 帖 【唐韻】他葉切【集韻】【韻會】託協切【正韻】他協切,□音貼。
【說文】帛書署也。
【廣韻】券帖。
又【通俗文】題賦曰帖。
又唐制,帖試士曰試帖。
舉人總括經文,以應帖試,曰帖括。
【文獻通考】帖經,以其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閒開惟一行,裁紙爲帖。
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爲通。
【唐書選舉志】楊綰疏言明經,但記帖括。
又【唐國史補】宰相判事有堂案,處分百司曰堂帖。
又【廣雅】帖,服也。
又【增韻】妥帖,定也。
【王逸楚辭序】義多乖異,事不妥帖。
【陸機文賦】或妥帖而易施。
又【廣韻】牀前帷也。
【釋名】牀前帷曰帖。
言帖帖而垂也。
嶠 【寅集中】【山字部】 嶠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渠廟切,音轎。
【爾雅釋山】山銳而高嶠。
《集韻》一曰石絕水。
又山名。
【列子湯問篇】渤海之東,其中有五山焉,二曰員嶠。
又【集韻】山逕也。
【顏延之侍遊曲阿後湖詩】山祗蹕嶠路。
又【廣韻】巨嬌切【集韻】【類篇】【韻會】渠嬌切。
【正韻】祁堯切,□音喬【徐鉉曰】古通用喬。
【詩周頌】及河喬嶽。
【集韻】或作。
考證:〔【爾雅釋山】山銳而高曰嶠。
〕謹照原文省曰字。
〔又陵絕水曰嶠。
〕謹按爾雅無此文,照集韻原文改作:集韻一曰石絕水。
帏 【寅集中】【巾字部】 幃 〔古文〕□【唐韻】許歸切,音揮。
囊也。
【玉篇】香囊也。
【屈原離騷】蘇糞壤以爲幃兮,謂申椒其不芳。
【註】幃謂之幐,卽香囊也。
又【廣韻】一曰單帳。
【史記文帝紀】所幸愼夫人令幃帳不得文繡。
又【廣韻】雨非切【集韻】于非切,□音韋。
義同。
嶢 【寅集中】【山字部】 嶢 【唐韻】古僚切【廣韻】五聊切【集韻】【韻會】倪幺切,□音堯。
【說文】嶕嶢,山高貌。
【前漢揚雄傳】泰山之高嶕嶢。
【註】高也。
音樵堯。
又【集韻】亦作嶤。
【何晏景福殿賦】岧嶤岑立。
巊 【寅集中】【山字部】 巊 【廣韻】煙涬切【集韻】於郢切,□音瀴。
【集韻】巊,山貌。
【左思吳都賦】其山巊溟鬱□。
【註】山氣暗昧之狀。
嶈 【寅集中】【山字部】 嶈 【廣韻】七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千羊切,□音槍。
山高貌。
又山激聲。
【班固西都賦】揚波濤於碣石,激神嶽之嶈嶈。
【註】嶈嶈,水激山聲。
【崔琰述初賦】倚高艫以周盻,觀秦門之嶈嶈。
【正字通】古借將,音義同。
巋 【寅集中】【山字部】 巋 【廣韻】【集韻】丘追切【韻會】區韋切,□音蘬。
【爾雅釋山】小而衆,巋。
【疏】言小山而衆叢萃羅列者名巋。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巋穹崇。
【註】高大貌。
又上聲。
【廣韻】丘誄切【集韻】【韻會】【正韻】苦軌切,□音樻。
義同。
又去聲。
【集韻】丘愧切,音喟。
巋然,獨貌。
【莊子天下篇】巋然有餘。
【寅集下】【廣字部】【海篇】音雖。
屋邪。
○按《說文》《玉篇》諸書無字,音義近,當是字之譌。
嶛 【寅集中】【山字部】 嶛 【集韻】同嶚。
【張衡南都賦】其山嶛刺。
【註】山高而相戾也。
【左思魏都賦】劒閣雖嶛,憑之者蹶。
岑 【寅集中】【山字部】 岑 【廣韻】鋤針切【集韻】【韻會】【正韻】鉏簪切,□音涔。
【說文】山小而高。
【謝靈運登臨海嶠詩】明登天姥岑。
【張衡南都賦】幽谷嶜岑。
【註】嶜岑,峻極貌。
又國名。
【正字通】周文王封異母弟燿之子渠爲岑子,今梁國有岑亭。
又姓。
望出南陽。
【風俗通】古岑子國之後。
後漢有岑彭,明岑義。
又【集韻】牛錦切,吟上聲。
崖岸也。
【莊子徐無鬼】未始離於岑。
崑 【寅集中】【山字部】 崑 【正字通】同崐。
狏 【巳集下】【犬字部】 狏 【集韻】唐何切,音駝。
本作□,獸名。
又餘支切,音移。
本作□。
或作□。
詳□字註。
珴 【午集上】【玉字部】 珴 【集韻】牛何切,音莪。
奉珪璋貌。
○按《詩大雅》奉璋峩峩,從山不從玉。
巟 【寅集中】【巛字部】 巟 【唐韻】呼光切,音荒。
【說文】水廣也。
又【玉篇】及也,至也。
又【說文】引《易》包巟。
◎按今《泰卦》作荒,古通。
嶰 【寅集中】【山字部】 嶰 【廣韻】胡買切【集韻】下買切,□音蟹。
山澗閒也。
【左思吳都賦】嶰澗閴岡。
【註】小山別大山曰嶰。
又谷名。
【通鑑綱目】黃帝命伶倫取竹於嶰溪之谷。
又通作解。
【前漢律歷志】黃帝使泠綸取竹之解谷。
【註】孟康曰:解,脫也。
谷,竹溝也。
取竹之脫無鉤節者。
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
又去聲。
【集韻】居隘切,音懈。
義同。
又葉虛裡切,音喜。
【馬融廣成頌】冒□柘搓□枳,窮浚谷底幽嶰。
嶾 【寅集中】【山字部】 嶾 【廣韻】於謹切【集韻】倚謹切,□音隱。
嶾嶙,山峻貌。
詳嶙字註。
【集韻】或從隱。
亦作□。
【寅集上】【屍字部】【集韻】尾本字。
庘 【寅集下】【廣字部】 庘 【廣韻】烏甲切【集韻】乙甲切,□音鴨。
【玉篇】庘,屋欲壞也。
【集韻】壞屋謂之庘。
又庘□,隘也。
又【集韻】一曰豕屋。
帟 【寅集中】【巾字部】 帟 【唐韻】羊益切【集韻】夷益切,□音繹。
【廣雅】帳也。
【說文】在上曰帟。
【釋名】小幕曰帟。
張在人上,帟帟然也。
【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
【註】帟主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塵也。
【掌次】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設重帟。
【註】重帟,復帟也。
鄭司農雲:帟,平帳也。
【後漢皇後紀】定策帷帟。
考證:〔【周禮天官幕人】【註】帟主在幕,若握中坐上承塵也。
〕謹照原文握改幄。
〔【又】朝日祀上帝,則張大次小次,設重帟。
〕謹按朝日祀上帝乃掌次文,非幕人職也。
謹照原文又字改掌次二字。
上帝改五帝。
峇 【寅集中】【山字部】 峇 【集韻】渴合切,音溘。
山形。
【正字通】山窟也。
一說同峆。
尻 【寅集上】【屍字部】 尻 【廣韻】【集韻】【韻會】□丘刀切,考平聲。
【說文】脽也。
從屍九聲。
【玉篇】髖也。
【增韻】脊。
骨盡處。
【禮內則】兔去尻。
【莊子達生篇】加汝尻雕俎之上。
【屈原天問】崑崙縣圃,其尻安在。
【註】尻,脊骨盡處。
以山至高,其下必有托根之所也。
【集韻】或作□。
亦作□。
【正字通】從屍從九,與凥別。
改九從兀,非。
屨 【寅集上】【屍字部】 屨 【唐韻】九遇切【集韻】【韻會】俱遇切【正韻】居禦切,□音句。
【說文】履也。
從履省,婁聲。
又鞮也。
【徐曰】鞮,革履也。
【釋名】屨,拘也,所以拘足也。
【周禮天官】屨人掌王及後之服屨。
【註】複下曰舄,禪下曰屨。
【疏】複下謂重底,禪下謂禪底也。
【儀禮士喪禮】夏葛屨,冬白屨。
【禮曲禮】侍坐於長者,屨不上於堂。
又【增韻】同鞻。
【周禮】有鞮鞻氏。
考證:〔【儀禮士冠禮】夏葛屨,冬皮屨。
〕謹按士冠禮無此文,查係士喪禮雲夏葛屨,冬白屨。
謹將冠改喪。
皮改白。
岺 【寅集中】【山字部】 岺 【集韻】同嶺。
市 【寅集中】【巾字部】 市 【唐韻】時止切【正韻】上止切,□音恃。
【說文】買賣所之也。
【風俗通】市,恃也。
養贍老小,恃以不匱也。
【古史考】神農作市。
【易繫辭】日中爲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禮地官】五十裡有市。
【又】大市,日昃而市,百旅爲主。
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爲主。
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爲主。
【註】市,雜聚之處。
又【冬官考工記】面朝後市。
【史記平準書註】師古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曰市井。
【漢宮闕疏】長安立九市。
【張衡西都賦】廓辟九市,通闤帶闠。
又【廣韻】買也。
【爾雅釋詁】貿賈,市也。
【疏】謂市買賣物也。
【論語】沽酒市脯。
又【管子侈靡篇】市也者,勸也。
勸者,所以起本。
又天市,市樓,軍市,□星名。
【史記天官書】房心東北曲十二星曰旗,旗中四星曰天市,市中六星曰市樓。
【正義】天市二十二星,主國市聚交易之所。
一曰天旗。
【前漢天文志】軍市十三星,在參東南,天軍貿易之市。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新市縣,屬鉅鹿郡。
又司市,官名。
【周禮地官司市】掌市之治敎政□,量度禁令。
【註】市官之長。
考證:〔【周禮地官】大市,日昃而市,百姓爲主。
〕謹照原文姓改旅。
嵳 【寅集中】【山字部】 嵳 【集韻】同嵯。
嵾 【寅集中】【山字部】 嵾 【廣韻】楚簪切【集韻】【韻會】初簪切,□音參。
嵾嵳,不齊貌。
或作。
【揚雄甘泉賦】增宮嵯。
或通作參差。
嶨 【寅集中】【山字部】 嶨 【唐韻】胡角切【廣韻】苦角切【集韻】【韻會】轄覺切,□音學。
【說文】山多大石也。
從山,學省聲。
【韓愈會合聯句】吟巴山犖嶨,說楚波堆壟。
【集韻】或作埆。
布 【寅集中】【巾字部】 布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博故切,音抪。
【說文】布枲,織也。
【廣韻】布,帛也。
【小爾雅】麻紵葛曰布。
【釋名】布,布也。
布列衆縷爲經,以緯橫成之也。
又太古衣皮,女工之事始于是,施布其法度,使民盡用之也。
【易說卦】坤爲布。
【詩衞風】抱布貿絲。
【傳】布,幣也。
【疏】此布幣謂絲麻布帛之布。
幣者,布帛之名。
【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布之衣。
又泉也。
【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出入。
【註】布,泉也。
其藏曰泉,其行曰布。
【前漢食貨志】布貨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
【註】師古曰:布亦錢耳。
謂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
又【廣雅】布,施也。
【莊子列禦宼】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又【玉篇】□列也。
【書康王之誥】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乗黃朱。
【傳】皆□四黃馬朱鬣,以爲庭實。
【左傳昭十六年】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註】布,□也。
又【廣雅】布,散也。
【左傳襄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罷。
【註】布路,分散。
又【爾雅釋天】祭星曰布。
【註】布,散祭於地。
又【廣雅】布,班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布似布,帛似帛,華山有之。
【註】草葉中有象布帛者,因名。
又藥名。
【本草集解】昆布,亦名綸布。
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薄葦,紫赤色。
又金布,書名。
【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
【註】師古曰:金布者,令篇名也。
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篇名。
又懸泉激流曰瀑布。
【孫綽天台賦】瀑布飛泉以界道。
又露布。
【續博物志】露布,捷書別名,以帛書揭之於竿,欲天下知聞也。
又姓。
【晉書陶侃傳】江夏布興。
又複姓。
【史記趙世家】姑布子卿。
【註】司馬彪曰:姑布,姓。
又與尃通。
【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專結縷。
【註】徐廣曰:尃,古布字。
【漢書】作布。
考證:〔【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
【註】師古曰,今布者,令篇名也。
〕謹照原文今布改金布。
〔【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專結縷。
〕謹照原文子虛賦改上林賦。
幟 【寅集中】【巾字部】 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志切,音熾。
【說文】旌旗之屬。
【廣韻】旗幟。
【字詁】標也。
【廣雅】旛也。
【史記高祖紀】旗幟皆赤。
【前漢淮隂侯傳】拔趙幟,樹漢赤幟。
【註】索隱曰:幟帛長丈五,廣半幅。
又通作織。
【前漢食貨志】治樓船十丈餘,加旗織於其上。
【註】師古曰:織,讀曰幟。
又記也。
【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其裾爲幟。
【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
又【廣韻】【集韻】【韻會】□式吏切,音試。
義□同。
【子集上】【丿字部】【說文】古文五字。
註詳二部二畫。
幋 【寅集中】【巾字部】 幋 【唐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音槃。
【說文】覆衣大巾也。
或以爲首鞶。
【廣雅】巾也。
【補遺】【醜集】【土字部】【龍龕】渠追切,音逵。
土也。
導 【寅集上】【寸字部】 導 〔古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音盜。
【說文】導,引也。
從寸道聲。
【徐曰】以寸引之也。
【周語】□人爲導。
【註】謂敵國賔至爲先導也。
【孟子】君使人導之出疆。
又治也。
【書禹貢】導岍及岐,至于荊山。
【註】言治山通水也。
又通也。
【周語】太子晉曰:川氣之導也,疏爲川谷,以導其氣。
又【增韻】啓迪也。
通作道。
【論語】道之以德。
又【前漢文帝紀】道民之路在務本。
又簪導。
【釋名】簪,兓也,以兓連冠於髮也。
導,所以導櫟鬢髮,使入巾幘之裏也。
南齊高祖性儉約,見主衣中有玉導,曰:留此是興長敝源。
命擊碎之。
峄 【寅集中】【山字部】 嶧 【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亦。
【說文】從山睪聲。
【書禹貢】嶧陽孤桐。
【疏】東海下邳縣西有葛嶧山,卽此山也。
又【爾雅釋山】屬者嶧。
【註】言絡繹相連屬也。
又與繹通。
【詩魯頌】保有鳧繹。
【註】鳧繹,二山。
通作嶧。
○又邑名。
【左傳文十三年】邾文公蔔遷于繹。
【註】繹,邾邑名。
本在鄒縣。
币 【備考】【寅集】【巾字部】 币 【龍龕】同印。
(幣)【唐韻】【集韻】【韻會】□毗祭切,音弊。
【說文】幣帛也。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式均節財用,六曰幣帛之式。
【註】幣帛,所以贈勞賔客者。
又【集韻】財也。
【橫渠理窟】幣者,金玉齒革泉布之雜名。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緻邦國之用,四曰幣貢。
【註】幣貢,玉馬皮帛也。
又【內府】凡四方之幣獻之,金玉齒革兵器,凡良貨賄入焉。
【管子國蓄篇】以珠玉爲上幣,黃金爲中幣,刀布爲下幣。
【史記平準書】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爲皮幣,直四十萬。
【前漢武帝紀】有司以幣輕多姦,農傷而末衆,又禁兼幷之塗,故改幣以約之。
【註】幣,錢也。
更去半兩錢,行五銖錢,皮幣,以撿約姦邪。
又【集韻】必袂切,音蔽。
義同。
(幣)考證:〔【周禮天官大宰】【註】幣帛,所以贈答賔客者。
〕謹照原文答改勞。
嶓 【寅集中】【山字部】 嶓 【廣韻】博禾切【集韻】【韻會】【正韻】補禾切,□音波。
嶓冢,山名。
【書禹貢】嶓冢導漾。
【註】卽梁州之嶓山,形如冢,故名。
【前漢地理志】山在隴西郡氐道縣,漢水出焉。
又【五音集韻】補過切,音播。
義同。
帄 【補遺】【寅集】【巾字部】 帄 【字彙補】都汀切,音丁。
補衣裳曰補帄。
嶏 【寅集中】【山字部】 嶏 【廣韻】【集韻】□滂佩切,音配。
【說文】崩聲。
【集韻】石隕聲。
又【玉篇】皮鄙切,音嚭。
毀也。
或作圮。
又【廣韻】敷勿切,音拂。
義同。
帉 【寅集中】【巾字部】 帉 【唐韻】撫文切【集韻】【韻會】【正韻】敷文切,□音芬。
【玉篇】拭物巾也。
【說文】楚謂大巾曰帉。
又通作紛。
【禮內則】左佩紛帨。
【註】紛帨,拭物之佩巾也。
今齊人有言紛者。
【周禮春官司幾】莞筵紛純。
【註】紛如綬,有文而狹。
又【集韻】符分切,音汾,義同。
崼 【寅集中】【山字部】 崼 【集韻】上紙切,音是。
山也。
帶 【寅集中】【巾字部】 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當蓋切,音。
【說文】紳也。
男子搫帶,婦人帶絲,象繫佩之形。
佩必有巾,故帶從巾。
【徐鉉曰】卌,其帶上連屬固結處。
【釋名】帶,蔕也。
著於衣,如物之繫蔕也。
【易訟卦】或錫之鞶帶。
【疏】鞶帶大帶也。
【禮玉藻】凡帶有率,無箴功。
【疏】謂其帶旣襌,亦以箴緶緝其側,但繂襵之,無別裨飾之箴功。
又【揚子方言】厲謂之帶。
【註】小爾雅,帶之垂者曰厲。
【詩小雅】垂帶而厲。
又佩也。
【禮月令】帶以弓。
又【揚子方言】行也。
【註】隨人行也。
又蟲名。
【莊子齊物論】螂蛆甘帶。
又書帶,草名。
【三齊記】鄭康成山下生草,大如,葉長一尺餘,土人名康成書帶草。
又姓。
【賈誼過秦論】帶佗。
又葉音蒂。
【楚辭九歌】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鄉,誰須兮雲之際。
考證:〔【易訟卦】或錫之鞶帶。
【疏】鞶革大帶也。
〕謹照原文革改帶。
〔【楚辭九歌】荷衣分蕙帶,鯈而來兮忽而逝。
〕謹照原文分改兮鯈改儵。
幃 【寅集中】【巾字部】 幃 〔古文〕□【唐韻】許歸切,音揮。
囊也。
【玉篇】香囊也。
【屈原離騷】蘇糞壤以爲幃兮,謂申椒其不芳。
【註】幃謂之幐,卽香囊也。
又【廣韻】一曰單帳。
【史記文帝紀】所幸愼夫人令幃帳不得文繡。
又【廣韻】雨非切【集韻】于非切,□音韋。
義同。
弝 【寅集下】【弓字部】 弝 【廣韻】【韻會】【正韻】□必駕切,音霸。
【玉篇】弓弛也。
【韻會】弛弣中手執處也。
帴 【寅集中】【巾字部】 帴 【唐韻】所八切【集韻】山戛切,□音設。
【說文】帬也。
一曰□也。
一曰婦人脅衣。
又【廣韻】時幹切【集韻】【類篇】財幹切,□音殘。
又【集韻】私箭切,音綫。
義□同。
又【廣韻】則前切【集韻】將先切,□音箋。
【廣韻】小兒藉也。
又【廣韻】卽淺切【集韻】【韻會】子淺切【正韻】子踐切,□音翦。
【類篇】褓也。
又【廣韻】狹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若苟自急者先裂,則是以博爲帴也。
【註】鄭司農雲:帴讀爲翦,謂以廣爲狹也。
【疏】讀帴爲翦,翦亦狹小之意。
又【集韻】在演切,音踐。
義同。
又【廣韻】思旰切【集韻】先旰切,□音繖。
【廣雅】褯也。
帛二幅爲帴。
又【五音集韻】所戒切,音。
被也。
又【類篇】燮玷切,纖去聲。
帬幅也。
又與韉通。
【晉書張方傳】軍人爭割流蘇武帳爲馬帴。
【醜集中】【土字部】【廣韻】奴結切【集韻】乃結切,□音涅。
塞也,下也。
嵺 【寅集中】【山字部】 嵺 【廣韻】落蕭切【集韻】【韻會】憐蕭切【正韻】連條切,□音聊。
山聳貌。
又廣遠也。
【杜甫朝享太廟賦】元甲□嵺以嶽峙。
一作嶚嶛。
或作□。
嶁 【寅集中】【山字部】 嶁 【廣韻】力主切【集韻】【韻會】隴主切,□音縷。
【博雅】岣嶁,衡山。
衡州南嶽有岣嶁峰,上有神禹□。
【廣輿記】禹祀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玉牒於此。
今禹□皆蝌蚪字。
【韓愈岣嶁山詩】岣嶁山尖神禹□,字靑石赤形模奇。
【宋方翥石鼓詩】蟲文鳥篆不可識,如讀岣嶁神禹□。
又【廣韻】郞鬥切【集韻】【韻會】郞口切,□音塿。
義同。
又【文字音義】山巔也。
又【玉篇】力後切【集韻】【韻會】【正韻】郞豆切,□音漏。
義同。
又【廣韻】【集韻】【類篇】□郞侯切,音婁。
義同。
【集韻】或作。
幇 【寅集中】【巾字部】 幇 【六書故】同幫。
嶩 【寅集中】【山字部】 嶩 【玉篇】奴刀切。
同峱。
平嶩。
山名,在齊地。
幁 【寅集中】【巾字部】 幁 【玉篇】思于切,音須。
【五音集韻】頭幁也。
嵅 【寅集中】【山字部】 嵅 【玉篇】古南切【集韻】姑南切,□音甘。
嵐嵅,山名。
又【集韻】古暗切,音陷。
義同。
嵽 【寅集中】【山字部】 嵽 【廣韻】【集韻】□徒結切,音垤。
嵽嵲,山突兀貌。
【張衡西京賦】直嵽□以高居。
【集韻】或作□□垤。
又【集韻】大計切,音遞。
岹嵽,山形。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浮柱岹嵽以星懸。
峥 【寅集中】【山字部】 崢 【集韻】鋤耕切。
同崝。
【說文】崝嶸也。
本作崝。
或作崢。
【韓愈城南聯句】高言軋霄崢。
【註】山之切雲者。
【孟郊感興詩】吾欲載車馬,太行路崢嶸。
【正字通】崝、崢古人詩賦皆互見,字雖別而意相通。
【辰集下】【毛字部】【廣韻】所加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加切,□音沙。
與裟同。
毛衣謂之袈裟。
或從毛作。
一曰毛長貌。
又葉桑何切,音梭。
【韓愈月蝕詩】於菟蹲於西,旗旄衞毿。
至此外內官,瑣細不足科。
【子集下】【廠字部】【字彙補】之是切,音智。
緻也,均也,平也,聲也。
【海篇】同厎。
嶄 【寅集中】【山字部】 嶄 【集韻】同嶃。
幱 【寅集中】【巾字部】 幱 【廣韻】落幹切【韻會】郞幹切,□音闌。
【廣韻】幱衫,幱裙也。
本作□。
【類篇】裳與衣連曰□。
【韻會】今省作幱。
幷 【寅集下】【幹字部】 幷 【唐韻】府盈切【集韻】【韻會】□盈切【正韻】補明切,□餅平聲。
【說文】本作□。
從二人,幵聲。
一曰從持二幹爲□。
隷作幷。
相從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爲車。
凡居材大與小無幷。
【註】幷謂偏邪相就也。
又【廣韻】幷,合也。
【謝靈運初去郡詩】廬園當巖栖,□位代躬耕。
顧己雖自許,心跡猶未幷。
又【玉篇】幷,兼也。
同也。
又州名。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註】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
【廣韻】春秋時爲晉國,後屬趙,秦爲太原郡,魏復置幷州。
【韻會】唐爲太原府。
又姓。
【廣韻】出《姓苑》。
【萬姓統譜】幷韶有文藻,吏部以幷姓無先賢,下其選格。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切【正韻】陂病切,□餅去聲。
【廣韻】幷,專也。
【禮檀弓】趙文子曰:陽處父行幷植於國。
【註】幷,猶專也。
謂剛而專己。
【釋文】幷,必正反。
又與併同。
【集韻】倂,或省作幷。
【賈誼過秦論】幷吞八荒。
【謝靈運擬鄴中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幷。
又【韻會】與偋通。
【莊子天運篇】至貴國爵幷焉。
【註】幷,棄除也。
又葉□陽切,音旁。
【張籍祭韓愈詩】偶有賈秀士,來茲亦同幷。
移船入南溪,東西縱篙桹。
□字原作從下幵。
又并。
考證:〔【書舜典】肇有十二州。
〕謹照原文有十改十有。
廟 【寅集下】【廣字部】 廟 【字彙】俗廟字。
(廟)〔古文〕庿【唐韻】【廣韻】【韻會】【正韻】□眉召切,苗去聲。
【說文】尊先祖貌也。
【古今注】廟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
【釋名】先祖形貌所在也。
【玉篇】宗廟也。
【爾雅釋宮】室有東西廂曰廟。
【註】夾室前堂。
【疏】凡大室有東西廂夾室及前堂有序牆者曰廟。
又【六書故】宮前曰廟,後曰寢。
今王宮之前殿,士大夫之廳事,是也。
虞箴曰:民有寢廟。
傳曰:夫鼠不穴寢廟,畏人故也。
猶後世言廟朝,廟堂也。
【文中子禮學篇】山澤有廊廟之志。
又凡祠外神者亦曰廟。
【史記封禪書】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於是作渭陽五帝廟。
鞏 【寅集中】【工字部】 鞏 【廣韻】與□同。
(鞏)【唐韻】【正韻】居竦切【集韻】【韻會】古勇切,□音拱。
【說文】以韋束也。
【易革卦】鞏用黃牛之革。
又【爾雅釋詁】鞏,固也。
【又】硈,鞏也。
【註】硈然堅固。
【詩大雅】藐藐昊天,無不克鞏。
又【揚子方言】鞏,火乾也。
凡有汁而乾謂之煎,東齊謂之鞏。
又國名。
【左傳昭十五年】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
【註】闕鞏國所出鎧。
又【廣韻】縣名。
【左傳昭二十五年】尹文公涉於鞏。
【註】於鞏縣涉洛水也。
又羌名。
【前漢趙充國傳】煎鞏,黃羝之屬。
【後漢順帝紀】討鞏唐羌。
又州名。
【韻會】唐渭州,宋攺鞏州。
又姓。
【左傳成二年】晉侯使鞏朔獻齊捷於周。
巃 【寅集中】【山字部】 巃 【廣韻】盧紅切【集韻】【韻會】盧東切,□音聾。
巃嵸,山峻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崇山矗矗,巃嵸崔巍。
又【楚辭招隱士】嵐巃嵸兮石嵳峩。
【註】巃嵸,雲氣滃鬱也。
又【玉篇】【廣韻】力董切【集韻】魯孔切,□音隴。
義同。
巍 【寅集中】【山字部】 巍 【廣韻】【集韻】【韻會】□語韋切。
音嵬。
【說文】高也。
從嵬委聲。
【廣韻】高大貌。
【論語】巍巍乎唯天爲大,唯堯則之。
【傅□樂府】我皇敘羣材,洪烈何崔巍。
又通作魏。
【莊子天下篇】魏然而已。
【註】獨立貌。
【集韻】或作嵬。
【說文】牛威切。
【徐鉉曰】今人省山,以爲魏國之魏。
○按《集韻》巍或作嵬,通作魏。
《正韻》七灰,巍嵬魏□收,魏註引《莊子》魏然而已。
七隊獨收魏,魏姓魏國不借巍。
《吳元滿總要》附會《說文》魏音胃,以《周禮》象魏之魏,魏姓魏國皆作巍,非。
巍字作從委從嵬。
巖 【寅集中】【山字部】 巖 【唐韻】五銜切【集韻】魚銜切【韻會】疑銜切【正韻】魚鹹切,□音嵒。
【說文】岸也。
從山嚴聲。
【增韻】石窟曰巖,深通曰洞。
一曰險也。
【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
【公羊傳僖三十三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也。
又嶃巖,高峻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嶄巖嵾嵳。
又巖廊,殿廡也。
【漢武帝策賢良制】虞舜之時,遊於巖廊之上。
又地名。
【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
【傳】傅巖,在虞虢之閒。
又【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音嚴。
巖巖,高貌。
【詩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又【正字通】本作嚴。
亦作巖。
通作礹嵒碞。
○按巖與嵒同。
《說文》嵒,五鹹切,山巖也。
巖,五緘切,岸也。
同字分訓巖,專訓岸,□非。
嚴巖礹□從□作。
考證:〔【公羊傳僖三十二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處。
〕謹照原文三十二年改三十三年。
處改也。
嶋 【寅集中】【山字部】 嶋 【字彙補】與島同。
【史記田橫傳】入居海嶋。
又【揚雄蜀都賦】彭門嶋。
巓 【寅集中】【山字部】 巓 【廣韻】都年切【集韻】【韻會】【正韻】多年切,□音顚。
山頂也。
【謝惠連西陵詩】縱轡萬尋巓。
【李白蜀道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巓。
又葉典因切,音近敦。
【詩唐風】采苓采苓,首陽之巓。
葉下信,信音申。
又【王褒洞蕭賦】孤雌寡鵠娛優乎其下兮,春禽羣嬉翺翔乎其巓。
葉上根。
又【正字通】巓,古皆借顚。
與嶺作領同。
【集韻】或省作□。
嵸 【寅集中】【山字部】 嵸 【正字通】同嵷。
幬 【寅集中】【巾字部】 幬 【唐韻】直由切【集韻】【韻會】□留切【正韻】除留切,□音儔。
【說文】襌帳也。
【爾雅釋訓】幬謂之帳。
【註】今江東亦謂帳爲幬。
【宋玉神女賦】蹇餘幬而請禦,願盡心之惓惓。
又車帷也。
【史記禮書】大路之素幬也。
【註】索隱曰:謂車蓋以素帷。
又【類篇】幔轂之革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欲其幬之廉也。
又【廣韻】徒到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音導。
【廣雅】幬,覆也。
【禮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又【韻會】【正韻】□徒刀切,音陶。
義同。
又【集韻】【韻會】□重株切,音廚。
【丁□寡婦賦】靜閉門以卻掃,魂孤以窮居。
刷朱扉以白堊,易□帳以素幬。
考證:〔【爾雅釋器】幬謂之帳。
〕謹照原書釋器改釋訓。
帤 【寅集中】【巾字部】 帤 【唐韻】女餘切【集韻】【韻會】【正韻】女居切,□音袽。
【說文】巾帤也。
一曰幣巾。
【揚子方言】帤,大巾也。
嵩嶽之南,□穎之閒謂之帤。
亦謂之幪。
又【廣韻】幡巾。
【正韻】旛布。
又弓中裨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厚其帤,則木堅。
薄其帤,則需。
【註】帤,謂弓中裨。
【疏】造弓之法,弓幹雖用堅木,仍於幹上裨之,乃得調適也。
爮 【巳集中】【爪字部】 爮 【字彙】蒲交切,音庖。
爮刮。
◎按爮字諸書皆不載,疑爲爮字之譌。
然廣韻六豪搔註雲:爮刮也。
繹爮刮之義,當從爪,必因其爲俗用之字,故不載耳。
嵝 【寅集中】【山字部】 嶁 【廣韻】力主切【集韻】【韻會】隴主切,□音縷。
【博雅】岣嶁,衡山。
衡州南嶽有岣嶁峰,上有神禹□。
【廣輿記】禹祀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玉牒於此。
今禹□皆蝌蚪字。
【韓愈岣嶁山詩】岣嶁山尖神禹□,字靑石赤形模奇。
【宋方翥石鼓詩】蟲文鳥篆不可識,如讀岣嶁神禹□。
又【廣韻】郞鬥切【集韻】【韻會】郞口切,□音塿。
義同。
又【文字音義】山巔也。
又【玉篇】力後切【集韻】【韻會】【正韻】郞豆切,□音漏。
義同。
又【廣韻】【集韻】【類篇】□郞侯切,音婁。
義同。
【集韻】或作。
犐 【巳集下】【牛字部】 犐 【廣韻】【集韻】□苦禾切,音科。
【博雅】郭犐,牛屬。
【玉篇】無角牛。
【廣韻】本作。
【集韻】或作□。
互詳字註。
【寅集上】【子字部】【集韻】與孩同。
庀 【寅集下】【廣字部】 庀 【廣韻】匹婢切【集韻】【正韻】普弭切,□音仳。
【玉篇】具也。
【左傳襄九年】官庀其司。
又【集韻】治也。
【左傳襄二十五年】楚子木使庀賦。
【疏】治之使具也。
又【集韻】通作庇。
【周禮地官遂師】庀其委積。
【釋文】庀,又作庇。
又【集韻】通作比。
【周禮春官】大胥比樂官。
【註】鄭大夫讀比爲庀,錄具樂官。
又【集韻】普鄙切,音嚭。
又普米切,批上聲。
義□同。
巂 【戌集中】【隹字部】 巂 【唐韻】戸圭切【集韻】【韻會】懸圭切,□音攜。
【說文】周燕也。
從隹從屮,象其冠也。
冏聲。
【通雅】爾雅本文,巂周,燕燕乙。
陸璣雲:巂周,子規也。
燕燕則乙。
說文失爾雅之句讀,誤以周燕釋巂。
【玉篇】卽布穀。
【集韻】或作□。
又【禮曲禮】立視五巂。
【註】巂,猶規也。
謂輪轉之度。
巂,或爲橤。
【釋文】巂,惠圭反,車輪轉一周爲巂。
一周,一丈九尺八寸也。
又【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公追齊師至巂。
【釋文】巂,戸圭反。
○按左傳作酅。
又【集韻】均窺切,音規。
【爾雅釋鳥】巂周。
【釋文】巂音規。
【集韻】本作□。
或作鳺。
又【廣韻】【韻會】息委切【集韻】選委切,□音髓。
郡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
【註】元鼎六年開。
應劭曰:故邛都國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
師古曰:巂音先蘂反。
【集韻】或作嶲。
又【集韻】粗兗切,音吮。
地名。
【公羊傳至嶲釋文】又似兗反。
【集韻】或作□。
帥 【寅集中】【巾字部】 帥 〔古文〕【唐韻】所律切【集韻】【正韻】朔律切,□音蟀。
【易師卦】長子帥師。
【左傳襄十年】牽帥老夫,以至于此。
又循也。
【禮王制】命鄉□不帥敎者以告。
【註】帥,循也。
又遵也。
【前漢循吏傳】蕭曹以寬厚淸靜,爲天下帥。
【註】帥,遵也。
又聚也。
【揚雄甘泉賦】帥尒隂閉,霅然陽開。
【註】晉灼曰:帥,聚也。
又【說文】佩巾也。
【廣雅】巾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所類切,率去聲。
【廣韻】將帥也。
【正韻】主也,率也,統也,領也。
【周禮夏官】二千五百人爲師,師帥皆中大夫。
五百人爲旅,旅帥皆下大夫。
【左傳宣十二年】命爲軍帥。
【疏】軍帥,軍之主帥。
【前漢黃霸傳】置父老師帥。
又姓。
【廣韻】本姓師,晉景帝諱,改爲帥氏。
晉尚書郞帥昺。
又【五音集韻】舒芮切,音稅。
同帨。
亦佩巾也。
考證:〔【揚雄甘泉賦】帥尒隂閉,霅然陽關。
〕謹照原文關改開。
州 【寅集中】【巛字部】 州 〔古文〕□□□□【唐韻】【正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音周。
【說文】水中可居曰州。
周繞其旁,從重川。
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主之。
【廣雅】州,殊也,浮也。
【春秋題辭】州之爲言殊也。
【釋名】州,注也。
郡國所注仰也。
【玉篇】九州也,時也,宮也,居也。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
分靑州爲營州。
【疏】禹貢治水之時猶爲九州,今始爲十二州。
左傳雲: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則禹登王佐,還置九州,其名蓋如禹貢。
【禹貢】冀、兗、靑、徐、荊、揚、豫、梁、雍。
【周禮夏官】九州:揚、荊、豫、靑、兗、雍、幽、冀、幷。
【爾雅釋地】冀、豫、雝、荊、揚、兗、徐、幽、營,九州。
【疏】禹貢有靑徐梁,無幽幷營,是夏制。
周禮有靑幷幽,無徐梁營,是周制。
此有幽徐營而無靑梁幷,疑是殷制也。
【史記孟子傳】騶衍言中國名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不得爲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又【周禮地官】五黨爲州。
【註】州二千五百家。
【論語】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
又國名。
【春秋桓五年】州公如曹。
【傳】淳于公如曹。
【註】淳于,州國所都。
城陽淳于縣也。
【括地志】密州,安丘縣東三十裡古州國,周武王封爲淳于國。
又邑名。
【左傳昭三年】鄭伯如晉,公孫段相晉侯,曰:子豐有勞於晉,餘聞而弗忘,賜女州田。
【註】州縣,今屬河內郡。
又【春秋成七年】吳入州來。
【註】楚邑,淮南下蔡縣。
又【史記楚世家】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
【註】南郡有州陵縣。
又姓。
【左傳襄二十一年】州綽出奔齊。
【註】晉大夫。
又【爾雅釋畜】白州驠。
【註】州,竅。
【疏】謂馬之白尻者也。
又與洲通。
◎按《說文》引《詩周南》在河之州,今文作洲,古通。
又葉專於切,音朱。
【易林】鸇鳩徙巢,西至平州。
遭逢雷電,霹我葺廬。
考證:〔【左傳昭二年】鄭伯如晉,公孫段相。
〕謹照原文二年改三年。
〔【襄二十二年】州綽出奔齊。
〕謹照原文二十二年改二十一年。
【巳集上】【水字部】【玉篇】同灉。
嶫 【寅集中】【山字部】 嶫 【集韻】同嶪。
巙 【寅集中】【山字部】 巙 【集韻】渠龜切,音逵。
人名。
崐 【寅集中】【山字部】 崐 【廣韻】古渾切【集韻】【韻會】【正韻】公渾切,□音昆。
崐崘,山名。
【水經注】山在西北,去嵩高五萬裡,地之中也,高萬一千裡,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渤海。
【前漢崑崙山註】山高二千五百餘裡,日月所相隱蔽爲光明。
【渤海十洲記】崑崙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幹北辰,名閬風巔,其一正西,名元圃臺,其一正東,名崐崘宮,有五城十二樓。
又【爾雅釋丘】三成爲崑崙丘。
【註】昆侖山三重,丘有三重,故以名亦作崑崙。
義同。
又【山海經】海內崐崘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
方八百裡,高萬仞,面有九井,以玉爲檻,旁有九門,開明獸守之。
【註】言海內者,明海外別有崑崙也。
又張騫渡西海,至大秦烏遲國,復有西海,海濵有小崑崙,高萬仞。
永平閒竇固出燉煌崑崙塞,擊破白水鹵於蒲類。
海上博物志引河圖括地象曰:崑崙廣萬裡,泉南流入中國曰河,八十城繞之,中國居一分,是也。
又國名。
【書禹貢】織皮崑崙。
【疏】崐崘,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
◎按《前漢郊祀歌》《揚雄甘泉賦》崑崙俱作昆侖,文省義通。
幘 【寅集中】【巾字部】 幘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側革切,音責。
【說文】髮有巾曰幘。
【玉篇】覆髻也。
【急就篇註】幘者,韜髮之巾,所以整嫧髮也。
【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
【廣雅】承露幘,覆結也。
【蔡邕獨斷】幘,古者□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元帝額有壯髮,不欲使人見,始進幘服之,羣臣皆隨焉。
然尚無巾,至王莽內加巾,故言王莽禿幘施屋。
【後漢輿服志】古者有冠無幘,秦加武將首飾爲絳袙,以表貴賤。
其後稍稍作顏題。
漢興,續其顏,卻摞之,施巾連題。
卻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名之曰幘。
幘者,賾也,頭首嚴賾也。
至孝文,乃高顏題,續之爲耳,崇其巾爲屋,合後施收上下,羣臣貴賤皆服之。
文者長耳,武者短耳。
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
未冠童子幘無屋。
【隋書禮儀志】文者長耳,謂之介幘。
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幘。
又與同。
【集韻】齒相値。
亦作幘。
【左傳定九年】晳幘而衣貍製。
【註】幘,齒上下相値也。
帠 【寅集中】【巾字部】 帠 【集韻】【韻會】□研計切,音詣。
【集韻】法也。
【莊子應帝王】女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焉。
慶 【卯集上】【心字部】 慶 〔古文〕□□【唐韻】丘竟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正切,□卿去聲。
【說文】行賀人也。
【周禮春官宗伯】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疏】謂侯國有喜可賀,王使大夫以物慶賀之也。
又【秋官大行人】賀慶以贊諸侯之喜是也。
又善也。
【書呂□】一人有慶。
【正義】天子有善事也。
【詩大雅】則篤其慶。
【毛傳】善也。
【正義】福慶爲善事,故爲善也。
又休也。
【禮月令】行慶施惠。
【註】慶謂休其善也。
休,美也。
又福也。
【易履卦】大有慶也。
【詩小雅】孝孫有慶。
又賜也。
【詩小雅】是以有慶矣。
【箋】謂有慶賜之榮也。
又發語詞。
【揚雄反離騷】慶天悴而喪榮。
又州名。
隋立慶州。
又姓。
【左傳】齊慶封,晉慶鄭。
又【集韻】【韻會】□丘京切,音卿。
【易大畜五上兩爻傳】有慶也,道大行也。
慶與行葉。
又【睽卦四五兩爻傳】志行也,往有慶也。
行與慶葉。
【班固白雉詩】容潔朗兮於淳精,發皓羽兮奮翹英。
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長兮膺天慶。
慶與精英成葉,皆庚韻也。
蓋慶乃卿字去聲,轉平聲卽卿也。
故卿雲亦曰慶雲。
近昆山顧氏未達音韻,乃曰易經慶字俱讀羌音,行字俱讀杭音,此偏論也,不知易自有葉羌字者。
未可棄慶字本聲之卿音也。
又葉虛羊切,音羌。
亦福也。
【易坤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葉下殃。
【書伊訓】萬邦惟慶。
葉上祥。
【詩大雅】則篤其慶。
葉下光又。
【小雅】孝孫有慶。
葉下彊。
從心從久。
久者,行也。
吉禮以鹿皮爲贄,從鹿省,會意。
底 【寅集下】【廣字部】 底 【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音邸。
【說文】山居也。
又【說文】下也。
又【玉篇】止也。
【爾雅釋詁】底,待也。
【註】止也。
【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又【玉篇】滯也。
【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
【註】底,滯也。
【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
又【增韻】器臀也。
【詩大雅】于橐于囊。
【箋】無底曰橐。
有底曰囊。
又文書槀曰底。
【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
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
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
【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
又設疑之辭。
【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爲底。
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雲等物耳。
應璩詩雲: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
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
唐人詩多用底字。
【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
【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
又與厎通。
【韻會】厎,通作底。
【詩小雅】靡所底止。
【傳】底,至也。
又與砥通。
【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
【註】底,柔石也。
又葉都木切,音啄。
【郭璞東海外大壑讚】寫溢洞穴,暵昏龍燭。
爰有天壑,號爲無底。
廁 【寅集下】【廣字部】 廁 【唐韻】【集韻】【韻會】初吏切【正韻】初寺切,□颸去聲。
【說文】廁,淸也。
【玉篇】圊溷也,雜也。
【釋名】廁,言人雜在上,非一也。
或曰溷,言溷濁也。
或曰圊,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淸也。
【史記項羽紀】沛公起如廁。
又牀邊側謂之廁。
【前漢汲黯傳】衞靑侍中,上常踞廁視之。
【註】應劭曰:牀邊側也。
又【韻會】高岸夾水曰廁。
【前漢劉向傳】北臨廁。
【註】服虔曰:廁側近水。
又【廣韻】閒也,次也。
【史記樂毅傳】廁之賔客之中。
又【集韻】察色切,音測。
側也。
【莊子外物篇】廁足而墊之。
邤 【酉集下】【邑字部】 邤 【廣韻】【集韻】□許斤切,音欣。
【玉篇】地名。
又【集韻】鄰也。
又【集韻】虛言切,音軒。
義同。
師 【寅集中】【巾字部】 師 〔古文〕□□□□【唐韻】疏夷切【集韻】【韻會】霜夷切【正韻】申之切,□音獅。
【爾雅釋詁】衆也。
【釋言】人也。
【郭註】謂人衆也。
又天子所居曰京師。
【詩大雅】惠此京師。
【公羊傳桓九年】京師者,大衆也。
又【說文】二千五百人爲師。
【周禮地官】五旅爲師。
【註】二千五百人。
【詩大雅】周王于邁,六師及之。
【傳】天子六軍。
【疏】春秋之時,雖累萬之衆,皆稱師。
詩之六師,謂六軍之師。
【易師卦註】多以軍爲名,次以師爲名,少以旅爲名。
師者,舉中之言。
又【玉篇】範也。
敎人以道者之稱也。
【書泰誓】作之師。
【禮文王世子】出則有師。
師也者,敎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
又【玉篇】象他人也。
【增韻】法也,效也。
【書臯陶謨】百僚師師。
【傳】師師,相師法。
又長也。
【書益稷】州十有二師。
【註】師,長也。
又神名。
【周禮春官】以槱燎祀風師雨師。
【註】風師,箕也。
雨師,畢也。
【屈原離騷】雷師告餘以未具。
【註】雷師,豐隆也。
又國名。
【史記大宛傳】樓蘭姑師。
【註】二國名。
姑師,卽車師也。
又縣名。
【後漢郡國志】河南尹有匽師。
【註】帝嚳所都。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黃帝氏以雲紀,故爲雲師,而雲名。
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太皥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
少皥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
【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
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又師得,宮名。
【前漢揚雄傳】枝鵲露寒,棠黎師得。
【註】師古曰:師得宮,在櫟陽界。
又獸名。
與獅通。
【前漢西域傳】烏弋山出師子。
又姓。
【前漢師丹傳】丹,琅琊東武人,哀帝時爲大司空。
又右師,左師,俱複姓。
考證:〔【釋名】人也。
【註】謂人衆爲師。
〕謹照原書釋名改釋言。
下改郭註謂人衆也。
〔【公羊傳桓九年】京師者,衆大也。
〕謹照原文衆大改大衆。
〔【書大禹謨】百僚師師。
〕謹照原書大禹謨改臯陶謨。
〔【書益稷】州有十二師。
〕謹照原文有十改十有。
〔【周禮春官】以槱燎祭風師雨師。
〕謹照原文祭改祀。
〔【揚雄甘泉賦】枝鵲露寒,棠黎師得。
〕謹按此非甘泉賦中語,改前漢揚雄傳。
嶉 【寅集中】【山字部】 嶉 【集韻】【類篇】徂誄切【韻會】卽委切,□音觜。
嵔嶉,山曲也。
又嶊嶉,林木叢積貌。
詳下嶊字註。
崙 【寅集中】【山字部】 崙 【集韻】同崘。
嶃 【寅集中】【山字部】 嶃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士減切,音劖。
山高峻貌。
【丘遲漁浦潭詩】嶄絕峰殊狀。
【劉峻始營山居詩】開軒望嶃□。
又【廣韻】【集韻】□鋤鹹切。
同巉。
嶃巖,山尖銳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嶃岩嵾嵳。
【集韻】亦作嶄。
幟 【寅集中】【巾字部】 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志切,音熾。
【說文】旌旗之屬。
【廣韻】旗幟。
【字詁】標也。
【廣雅】旛也。
【史記高祖紀】旗幟皆赤。
【前漢淮隂侯傳】拔趙幟,樹漢赤幟。
【註】索隱曰:幟帛長丈五,廣半幅。
又通作織。
【前漢食貨志】治樓船十丈餘,加旗織於其上。
【註】師古曰:織,讀曰幟。
又記也。
【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其裾爲幟。
【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
又【廣韻】【集韻】【韻會】□式吏切,音試。
義□同。
幍 【寅集中】【巾字部】 幍 【廣韻】土刀切【集韻】【韻會】【正韻】他刀切,□音韜。
【類篇】巾袟也。
又【廣韻】同絛。
編絲繩也。
祻 【午集下】【示字部】 祻 【五音集韻】古暮切,音固。
祭也。
嶑 【寅集中】【山字部】 嶑 【集韻】似兩切,音想。
山名。
【醜集上】【口字部】【五音集韻】羽求切,音尤。
【玉篇】犬吠也。
巒 【寅集中】【山字部】 巒 【唐韻】落官切【集韻】【韻會】【正韻】盧官切,□音鑾。
【說文】山小而銳。
【六書故】圜峰也。
【楚辭九章】登石巒以遠望兮。
又山紆回綿連曰巒。
【徐悱登琅邪城詩】襟帶盡巖巒。
【正字通】又鹽韻,音廉。
引蘇軾謝歐陽晦夫遺琴枕詩:我懷汝隂六一老,眉宇秀發如春巒。
○按蘇軾俱入寒韻引用,譌。
幫 【寅集中】【巾字部】 幫 【廣韻】【正韻】博旁切【集韻】逋旁切,□音幇。
【廣韻】幫衣,治絲履。
【集韻】治履邊也。
【六書故】幫,裨帖也。
省作幇。
凡事物旁取者皆曰幫。
師 【寅集中】【巾字部】 師 〔古文〕□□□□【唐韻】疏夷切【集韻】【韻會】霜夷切【正韻】申之切,□音獅。
【爾雅釋詁】衆也。
【釋言】人也。
【郭註】謂人衆也。
又天子所居曰京師。
【詩大雅】惠此京師。
【公羊傳桓九年】京師者,大衆也。
又【說文】二千五百人爲師。
【周禮地官】五旅爲師。
【註】二千五百人。
【詩大雅】周王于邁,六師及之。
【傳】天子六軍。
【疏】春秋之時,雖累萬之衆,皆稱師。
詩之六師,謂六軍之師。
【易師卦註】多以軍爲名,次以師爲名,少以旅爲名。
師者,舉中之言。
又【玉篇】範也。
敎人以道者之稱也。
【書泰誓】作之師。
【禮文王世子】出則有師。
師也者,敎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
又【玉篇】象他人也。
【增韻】法也,效也。
【書臯陶謨】百僚師師。
【傳】師師,相師法。
又長也。
【書益稷】州十有二師。
【註】師,長也。
又神名。
【周禮春官】以槱燎祀風師雨師。
【註】風師,箕也。
雨師,畢也。
【屈原離騷】雷師告餘以未具。
【註】雷師,豐隆也。
又國名。
【史記大宛傳】樓蘭姑師。
【註】二國名。
姑師,卽車師也。
又縣名。
【後漢郡國志】河南尹有匽師。
【註】帝嚳所都。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黃帝氏以雲紀,故爲雲師,而雲名。
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太皥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
少皥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
【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
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又師得,宮名。
【前漢揚雄傳】枝鵲露寒,棠黎師得。
【註】師古曰:師得宮,在櫟陽界。
又獸名。
與獅通。
【前漢西域傳】烏弋山出師子。
又姓。
【前漢師丹傳】丹,琅琊東武人,哀帝時爲大司空。
又右師,左師,俱複姓。
考證:〔【釋名】人也。
【註】謂人衆爲師。
〕謹照原書釋名改釋言。
下改郭註謂人衆也。
〔【公羊傳桓九年】京師者,衆大也。
〕謹照原文衆大改大衆。
〔【書大禹謨】百僚師師。
〕謹照原書大禹謨改臯陶謨。
〔【書益稷】州有十二師。
〕謹照原文有十改十有。
〔【周禮春官】以槱燎祭風師雨師。
〕謹照原文祭改祀。
〔【揚雄甘泉賦】枝鵲露寒,棠黎師得。
〕謹按此非甘泉賦中語,改前漢揚雄傳。
帷 【寅集中】【巾字部】 帷 〔古文〕□【唐韻】洧悲切【集韻】于龜切【正韻】于嬀切,□音爲。
【玉篇】幕也,帳也。
【集韻】幔也。
【釋名】帷,圍也。
所以自障圍也。
【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
【註】在旁曰帷。
三禮圖,四旁及上曰帷。
【又】掌舍爲帷宮,設旌門。
【註】張帷爲宮。
又帷裳。
【論語】非帷裳,必殺之。
【疏】在下之裳。
其制,正幅如帷。
名曰帷裳,則無殺縫。
又車帷。
【詩衞風】漸車帷裳。
【傳】帷裳,童容也。
【疏】容謂襜車。
山東謂之裳帷。
又童容,以幃障車之傍,如裳以爲容飾,故或謂之幃裳,或謂之童容。
嶺 【寅集中】【山字部】 嶺 〔古文〕阾【唐韻】良郢切【集韻】【正韻】裡郢切【韻會】裡整切,□音領。
【說文】山道也。
【廣韻】山坡也。
【正字通】山之肩領,可通道路者。
【裴潛廣州記】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爲五嶺。
【鄧德明南康記】大庾,桂陽,騎田,九眞,都龎,臨賀,萌渚,始安,越城,爲九嶺。
【沈約詩】置嶺白雲閒。
又通作領。
【前漢嚴助傳】輿轎而踰領。
又葉離珍切,音陵。
【王褒九懷】駕元螭兮北征,曏吾路兮蔥嶺。
連五宿兮建旄,揚氛氣兮爲旌。
庪 【寅集下】【廣字部】 庪 【廣韻】過委切【集韻】【韻會】【正韻】古委切,□音詭。
【說文】□本字。
又【爾雅釋天】祭山曰庪縣。
【註】或庪或縣,置之于山。
【疏】庪謂埋藏之。
又與攱通。
【集韻】攱或作庪。
庬 【寅集下】【廣字部】 庬 【集韻】母總切,音懵。
【類篇】庬澒,未分之象。
【孝經援神契】天度庬鴻孳萌。
【張衡思□賦】踰庬鴻於宕冥兮。
又【玉篇】亡江切,音尨。
豐也,厚也。
【周語】敦庬純固。
【前漢司馬相如傳】湛恩庬洪。
又雜也。
【書周官】不和政庬。
又【玉篇】亡項切,尨上聲。
【集韻】詩商頌爲下國駿庬。
徐邈讀上聲。
○按《詩》庬作厖,《玉篇》厖載廠部,遵用《說文》專訓石大,而庬字別見廣部。
至《廣韻》乃釋庬爲厚,故敦庬之庬亦書作厖,《韻會》雲厖通庬者是也。
彌 【寅集下】【弓字部】 彌 【玉篇】同彌。
(彌)〔古文〕□【廣韻】武移切【集韻】【韻會】民□切,□音迷。
【說文】弛弓也。
又【玉篇】徧也。
【周禮春官大祝】彌祀社稷禱。
【註】彌猶徧也。
又【類篇】終也。
【詩大雅】誕彌厥月。
【傳】彌,終也。
又【廣韻】益也。
【論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又【廣韻】長也,久也。
又遠也。
【左傳哀二十三年】以肥之得備彌甥也。
【註】彌遠也。
又祲也。
【周禮春官□祲】掌十煇之法,七曰彌。
【註】彌者,白虹彌天也。
又彌縫,補闕也。
【易繫辭】彌綸天地之道。
【疏】彌,謂彌逢補合。
【左傳僖二十六年】彌縫其闕。
又彌彌,猶稍稍也。
【前漢韋賢傳】彌彌其失。
又彌龍,車飾。
【史記禮書】彌龍所以養威也。
【註】索隱曰:謂金飾衡軛爲龍。
又扞彌,國名。
【前漢西域傳】扞彌國,今名寧彌。
又姓。
【廣韻】三輔決錄有新豐彌升。
又羌複姓,後秦將軍彌姐婆觸。
又【類篇】綿批切,音迷。
嫛彌,嬰兒也。
【禮雜記】中路嬰兒失其母焉。
【註】嬰,猶嫛彌也。
又【韻會】母婢切,彌上聲。
【類篇】止也。
【韻會】息也。
【周禮春官小祝】彌災兵。
【前漢李廣傳】彌節白檀。
【註】彌節,少安之意。
【韻會】通作弭。
廕 【寅集下】【廣字部】 廕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禁切,陰去聲。
【爾雅釋言】庇庥,廕也。
【戰國策】趙席隴畝,而廕庇桑陰。
【玉篇】亦作蔭。
瑘 【午集上】【玉字部】 瑘 【廣韻】同琊。
【子集下】【又字部】【唐韻】苦怪切【集韻】口漑切,□音蒯。
【爾雅釋詁】,息也。
【註】,氣息貌。
又【集韻】丘媿切,同喟,太息也。
巛 【寅集中】【巛字部】 巛 【唐韻】川本字。
【說文】巛,貫穿通流水也。
虞書曰:濬□巜距巛。
言深□巜之水會爲巛也○按《書舜典》今文□巜作畎澮,巛作川。
文異義同。
又【字彙補】古文鬊字。
註詳髟部九畫。
幮 【寅集中】【巾字部】 幮 【廣韻】直誅切【集韻】重株切,□音廚。
【廣韻】帳也。
似廚形。
出【陸該字林】。
帶 【寅集中】【巾字部】 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當蓋切,音。
【說文】紳也。
男子搫帶,婦人帶絲,象繫佩之形。
佩必有巾,故帶從巾。
【徐鉉曰】卌,其帶上連屬固結處。
【釋名】帶,蔕也。
著於衣,如物之繫蔕也。
【易訟卦】或錫之鞶帶。
【疏】鞶帶大帶也。
【禮玉藻】凡帶有率,無箴功。
【疏】謂其帶旣襌,亦以箴緶緝其側,但繂襵之,無別裨飾之箴功。
又【揚子方言】厲謂之帶。
【註】小爾雅,帶之垂者曰厲。
【詩小雅】垂帶而厲。
又佩也。
【禮月令】帶以弓。
又【揚子方言】行也。
【註】隨人行也。
又蟲名。
【莊子齊物論】螂蛆甘帶。
又書帶,草名。
【三齊記】鄭康成山下生草,大如,葉長一尺餘,土人名康成書帶草。
又姓。
【賈誼過秦論】帶佗。
又葉音蒂。
【楚辭九歌】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鄉,誰須兮雲之際。
考證:〔【易訟卦】或錫之鞶帶。
【疏】鞶革大帶也。
〕謹照原文革改帶。
〔【楚辭九歌】荷衣分蕙帶,鯈而來兮忽而逝。
〕謹照原文分改兮鯈改儵。
巐 【寅集中】【山字部】 巐 【廣韻】【集韻】□醜小切,音趫。
山貌。
【辰集下】【歹字部】【玉篇】宜及切【廣韻】魚及切【集韻】逆及切,□音岌。
危也。
或作□。
又【集韻】落合切,音拉。
朽折也。
砶 【備考】【午集】【石字部】 砶 【奚韻】同珀。
嵷 【寅集中】【山字部】 嵷 【廣韻】【正韻】作孔切【集韻】【韻會】筍勇切,□音竦。
嵱嵷,山峰貌,詳嵱字註。
亦作□。
【杜甫西嶽賦】風禦冉以嵱□。
【註】與嵷同。
又通作嵸。
巃嵸,山高峻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巃嵸崔巍。
【潘嶽西征賦】太乙巃嵸。
又【廣鈞】子紅切【集韻】【韻會】祖叢切,□音騣。
又【集韻】祖動切,音縱。
義□同。
幵 【寅集下】【幹字部】 幵 【唐韻】古賢切【集韻】【韻會】經天切,□音堅。
【說文】平也。
象二幹對構上平也。
又【廣韻】幵,羌名。
【前漢趙充國傳】先零幵。
【註】師古曰:幵,羌之別種也。
此下言遣幵豪雕庫宣天子至德,幵之屬,皆聞知明詔。
其下又雲:河南大幵,小幵,則羌,幵羌,姓族殊矣。
而今之羌姓有幵者,總是幵之類,合而言之,因爲姓耳。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天水郡幵縣。
【註】師古曰:本破幵之羌,處其人於此,因以名雲。
又【集韻】倪堅切,音姸。
義同。
又【集韻】【韻會】輕煙切【正韻】苦堅切,□音牽。
義同。
又姓。
【正字通】宋有四川漕使幵度。
幰 【寅集中】【巾字部】 幰 【唐韻】虛偃切【集韻】【韻會】許偃切,□音□。
【說文】車幔也。
【玉篇】車幰也。
【倉頡篇】帛張車上爲幰。
【廣雅】幨謂之幰。
【釋名】幰,憲也,禦熱也。
嶯 【寅集中】【山字部】 嶯 【集韻】【類篇】□側立切,音戢。
山名,在越。
又【集韻】側洽切,音眨。
義同。
【正字通】蕺字之譌。
詳艸部蕺字註。
【字彙】從山,誤。
巷 【寅集中】【己字部】 巷 【唐韻】胡絳切【集韻】【正韻】戸降切,□學去聲。
【說文】裡中道。
從邑,從共,皆在邑中所共也。
【廣韻】街巷也。
【增韻】直曰街,曲曰巷。
【詩鄭風】巷無居人。
【註】裡塗也。
又【增韻】
【註】峳音攸,本作峳。
峳字從攴作。
峹 【寅集中】【山字部】 峹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徒。
【說文】會稽山。
一曰九江當嵞。
古尚書本作嵞,從屾餘聲。
或省作峹。
今文假借作塗。
【書益稷】娶于塗山。
【應劭曰】禹所娶塗山侯國峹山氏之女也。
【左傳哀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
【杜預曰】□在今壽春界巢縣,卽漢地理志當塗。
【正字通】說文引書專屬會稽山,失考正,互詳土部塗字註。
帖 【寅集中】【巾字部】 帖 【唐韻】他葉切【集韻】【韻會】託協切【正韻】他協切,□音貼。
【說文】帛書署也。
【廣韻】券帖。
又【通俗文】題賦曰帖。
又唐制,帖試士曰試帖。
舉人總括經文,以應帖試,曰帖括。
【文獻通考】帖經,以其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閒開惟一行,裁紙爲帖。
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爲通。
【唐書選舉志】楊綰疏言明經,但記帖括。
又【唐國史補】宰相判事有堂案,處分百司曰堂帖。
又【廣雅】帖,服也。
又【增韻】妥帖,定也。
【王逸楚辭序】義多乖異,事不妥帖。
【陸機文賦】或妥帖而易施。
又【廣韻】牀前帷也。
【釋名】牀前帷曰帖。
言帖帖而垂也。
嶠 【寅集中】【山字部】 嶠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渠廟切,音轎。
【爾雅釋山】山銳而高嶠。
《集韻》一曰石絕水。
又山名。
【列子湯問篇】渤海之東,其中有五山焉,二曰員嶠。
又【集韻】山逕也。
【顏延之侍遊曲阿後湖詩】山祗蹕嶠路。
又【廣韻】巨嬌切【集韻】【類篇】【韻會】渠嬌切。
【正韻】祁堯切,□音喬【徐鉉曰】古通用喬。
【詩周頌】及河喬嶽。
【集韻】或作。
考證:〔【爾雅釋山】山銳而高曰嶠。
〕謹照原文省曰字。
〔又陵絕水曰嶠。
〕謹按爾雅無此文,照集韻原文改作:集韻一曰石絕水。
帏 【寅集中】【巾字部】 幃 〔古文〕□【唐韻】許歸切,音揮。
囊也。
【玉篇】香囊也。
【屈原離騷】蘇糞壤以爲幃兮,謂申椒其不芳。
【註】幃謂之幐,卽香囊也。
又【廣韻】一曰單帳。
【史記文帝紀】所幸愼夫人令幃帳不得文繡。
又【廣韻】雨非切【集韻】于非切,□音韋。
義同。
嶢 【寅集中】【山字部】 嶢 【唐韻】古僚切【廣韻】五聊切【集韻】【韻會】倪幺切,□音堯。
【說文】嶕嶢,山高貌。
【前漢揚雄傳】泰山之高嶕嶢。
【註】高也。
音樵堯。
又【集韻】亦作嶤。
【何晏景福殿賦】岧嶤岑立。
巊 【寅集中】【山字部】 巊 【廣韻】煙涬切【集韻】於郢切,□音瀴。
【集韻】巊,山貌。
【左思吳都賦】其山巊溟鬱□。
【註】山氣暗昧之狀。
嶈 【寅集中】【山字部】 嶈 【廣韻】七羊切【集韻】【韻會】【正韻】千羊切,□音槍。
山高貌。
又山激聲。
【班固西都賦】揚波濤於碣石,激神嶽之嶈嶈。
【註】嶈嶈,水激山聲。
【崔琰述初賦】倚高艫以周盻,觀秦門之嶈嶈。
【正字通】古借將,音義同。
巋 【寅集中】【山字部】 巋 【廣韻】【集韻】丘追切【韻會】區韋切,□音蘬。
【爾雅釋山】小而衆,巋。
【疏】言小山而衆叢萃羅列者名巋。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巋穹崇。
【註】高大貌。
又上聲。
【廣韻】丘誄切【集韻】【韻會】【正韻】苦軌切,□音樻。
義同。
又去聲。
【集韻】丘愧切,音喟。
巋然,獨貌。
【莊子天下篇】巋然有餘。
【寅集下】【廣字部】【海篇】音雖。
屋邪。
○按《說文》《玉篇》諸書無字,音義近,當是字之譌。
嶛 【寅集中】【山字部】 嶛 【集韻】同嶚。
【張衡南都賦】其山嶛刺。
【註】山高而相戾也。
【左思魏都賦】劒閣雖嶛,憑之者蹶。
岑 【寅集中】【山字部】 岑 【廣韻】鋤針切【集韻】【韻會】【正韻】鉏簪切,□音涔。
【說文】山小而高。
【謝靈運登臨海嶠詩】明登天姥岑。
【張衡南都賦】幽谷嶜岑。
【註】嶜岑,峻極貌。
又國名。
【正字通】周文王封異母弟燿之子渠爲岑子,今梁國有岑亭。
又姓。
望出南陽。
【風俗通】古岑子國之後。
後漢有岑彭,明岑義。
又【集韻】牛錦切,吟上聲。
崖岸也。
【莊子徐無鬼】未始離於岑。
崑 【寅集中】【山字部】 崑 【正字通】同崐。
狏 【巳集下】【犬字部】 狏 【集韻】唐何切,音駝。
本作□,獸名。
又餘支切,音移。
本作□。
或作□。
詳□字註。
珴 【午集上】【玉字部】 珴 【集韻】牛何切,音莪。
奉珪璋貌。
○按《詩大雅》奉璋峩峩,從山不從玉。
巟 【寅集中】【巛字部】 巟 【唐韻】呼光切,音荒。
【說文】水廣也。
又【玉篇】及也,至也。
又【說文】引《易》包巟。
◎按今《泰卦》作荒,古通。
嶰 【寅集中】【山字部】 嶰 【廣韻】胡買切【集韻】下買切,□音蟹。
山澗閒也。
【左思吳都賦】嶰澗閴岡。
【註】小山別大山曰嶰。
又谷名。
【通鑑綱目】黃帝命伶倫取竹於嶰溪之谷。
又通作解。
【前漢律歷志】黃帝使泠綸取竹之解谷。
【註】孟康曰:解,脫也。
谷,竹溝也。
取竹之脫無鉤節者。
一說昆侖之北谷名也。
又去聲。
【集韻】居隘切,音懈。
義同。
又葉虛裡切,音喜。
【馬融廣成頌】冒□柘搓□枳,窮浚谷底幽嶰。
嶾 【寅集中】【山字部】 嶾 【廣韻】於謹切【集韻】倚謹切,□音隱。
嶾嶙,山峻貌。
詳嶙字註。
【集韻】或從隱。
亦作□。
【寅集上】【屍字部】【集韻】尾本字。
庘 【寅集下】【廣字部】 庘 【廣韻】烏甲切【集韻】乙甲切,□音鴨。
【玉篇】庘,屋欲壞也。
【集韻】壞屋謂之庘。
又庘□,隘也。
又【集韻】一曰豕屋。
帟 【寅集中】【巾字部】 帟 【唐韻】羊益切【集韻】夷益切,□音繹。
【廣雅】帳也。
【說文】在上曰帟。
【釋名】小幕曰帟。
張在人上,帟帟然也。
【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
【註】帟主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塵也。
【掌次】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設重帟。
【註】重帟,復帟也。
鄭司農雲:帟,平帳也。
【後漢皇後紀】定策帷帟。
考證:〔【周禮天官幕人】【註】帟主在幕,若握中坐上承塵也。
〕謹照原文握改幄。
〔【又】朝日祀上帝,則張大次小次,設重帟。
〕謹按朝日祀上帝乃掌次文,非幕人職也。
謹照原文又字改掌次二字。
上帝改五帝。
峇 【寅集中】【山字部】 峇 【集韻】渴合切,音溘。
山形。
【正字通】山窟也。
一說同峆。
尻 【寅集上】【屍字部】 尻 【廣韻】【集韻】【韻會】□丘刀切,考平聲。
【說文】脽也。
從屍九聲。
【玉篇】髖也。
【增韻】脊。
骨盡處。
【禮內則】兔去尻。
【莊子達生篇】加汝尻雕俎之上。
【屈原天問】崑崙縣圃,其尻安在。
【註】尻,脊骨盡處。
以山至高,其下必有托根之所也。
【集韻】或作□。
亦作□。
【正字通】從屍從九,與凥別。
改九從兀,非。
屨 【寅集上】【屍字部】 屨 【唐韻】九遇切【集韻】【韻會】俱遇切【正韻】居禦切,□音句。
【說文】履也。
從履省,婁聲。
又鞮也。
【徐曰】鞮,革履也。
【釋名】屨,拘也,所以拘足也。
【周禮天官】屨人掌王及後之服屨。
【註】複下曰舄,禪下曰屨。
【疏】複下謂重底,禪下謂禪底也。
【儀禮士喪禮】夏葛屨,冬白屨。
【禮曲禮】侍坐於長者,屨不上於堂。
又【增韻】同鞻。
【周禮】有鞮鞻氏。
考證:〔【儀禮士冠禮】夏葛屨,冬皮屨。
〕謹按士冠禮無此文,查係士喪禮雲夏葛屨,冬白屨。
謹將冠改喪。
皮改白。
岺 【寅集中】【山字部】 岺 【集韻】同嶺。
市 【寅集中】【巾字部】 市 【唐韻】時止切【正韻】上止切,□音恃。
【說文】買賣所之也。
【風俗通】市,恃也。
養贍老小,恃以不匱也。
【古史考】神農作市。
【易繫辭】日中爲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禮地官】五十裡有市。
【又】大市,日昃而市,百旅爲主。
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爲主。
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爲主。
【註】市,雜聚之處。
又【冬官考工記】面朝後市。
【史記平準書註】師古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曰市井。
【漢宮闕疏】長安立九市。
【張衡西都賦】廓辟九市,通闤帶闠。
又【廣韻】買也。
【爾雅釋詁】貿賈,市也。
【疏】謂市買賣物也。
【論語】沽酒市脯。
又【管子侈靡篇】市也者,勸也。
勸者,所以起本。
又天市,市樓,軍市,□星名。
【史記天官書】房心東北曲十二星曰旗,旗中四星曰天市,市中六星曰市樓。
【正義】天市二十二星,主國市聚交易之所。
一曰天旗。
【前漢天文志】軍市十三星,在參東南,天軍貿易之市。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新市縣,屬鉅鹿郡。
又司市,官名。
【周禮地官司市】掌市之治敎政□,量度禁令。
【註】市官之長。
考證:〔【周禮地官】大市,日昃而市,百姓爲主。
〕謹照原文姓改旅。
嵳 【寅集中】【山字部】 嵳 【集韻】同嵯。
嵾 【寅集中】【山字部】 嵾 【廣韻】楚簪切【集韻】【韻會】初簪切,□音參。
嵾嵳,不齊貌。
或作。
【揚雄甘泉賦】增宮嵯。
或通作參差。
嶨 【寅集中】【山字部】 嶨 【唐韻】胡角切【廣韻】苦角切【集韻】【韻會】轄覺切,□音學。
【說文】山多大石也。
從山,學省聲。
【韓愈會合聯句】吟巴山犖嶨,說楚波堆壟。
【集韻】或作埆。
布 【寅集中】【巾字部】 布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博故切,音抪。
【說文】布枲,織也。
【廣韻】布,帛也。
【小爾雅】麻紵葛曰布。
【釋名】布,布也。
布列衆縷爲經,以緯橫成之也。
又太古衣皮,女工之事始于是,施布其法度,使民盡用之也。
【易說卦】坤爲布。
【詩衞風】抱布貿絲。
【傳】布,幣也。
【疏】此布幣謂絲麻布帛之布。
幣者,布帛之名。
【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布之衣。
又泉也。
【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出入。
【註】布,泉也。
其藏曰泉,其行曰布。
【前漢食貨志】布貨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
【註】師古曰:布亦錢耳。
謂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
又【廣雅】布,施也。
【莊子列禦宼】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又【玉篇】□列也。
【書康王之誥】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乗黃朱。
【傳】皆□四黃馬朱鬣,以爲庭實。
【左傳昭十六年】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註】布,□也。
又【廣雅】布,散也。
【左傳襄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罷。
【註】布路,分散。
又【爾雅釋天】祭星曰布。
【註】布,散祭於地。
又【廣雅】布,班也。
又草名。
【爾雅釋草】布似布,帛似帛,華山有之。
【註】草葉中有象布帛者,因名。
又藥名。
【本草集解】昆布,亦名綸布。
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薄葦,紫赤色。
又金布,書名。
【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
【註】師古曰:金布者,令篇名也。
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篇名。
又懸泉激流曰瀑布。
【孫綽天台賦】瀑布飛泉以界道。
又露布。
【續博物志】露布,捷書別名,以帛書揭之於竿,欲天下知聞也。
又姓。
【晉書陶侃傳】江夏布興。
又複姓。
【史記趙世家】姑布子卿。
【註】司馬彪曰:姑布,姓。
又與尃通。
【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專結縷。
【註】徐廣曰:尃,古布字。
【漢書】作布。
考證:〔【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
【註】師古曰,今布者,令篇名也。
〕謹照原文今布改金布。
〔【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專結縷。
〕謹照原文子虛賦改上林賦。
幟 【寅集中】【巾字部】 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志切,音熾。
【說文】旌旗之屬。
【廣韻】旗幟。
【字詁】標也。
【廣雅】旛也。
【史記高祖紀】旗幟皆赤。
【前漢淮隂侯傳】拔趙幟,樹漢赤幟。
【註】索隱曰:幟帛長丈五,廣半幅。
又通作織。
【前漢食貨志】治樓船十丈餘,加旗織於其上。
【註】師古曰:織,讀曰幟。
又記也。
【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其裾爲幟。
【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
又【廣韻】【集韻】【韻會】□式吏切,音試。
義□同。
【子集上】【丿字部】【說文】古文五字。
註詳二部二畫。
幋 【寅集中】【巾字部】 幋 【唐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音槃。
【說文】覆衣大巾也。
或以爲首鞶。
【廣雅】巾也。
【補遺】【醜集】【土字部】【龍龕】渠追切,音逵。
土也。
導 【寅集上】【寸字部】 導 〔古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音盜。
【說文】導,引也。
從寸道聲。
【徐曰】以寸引之也。
【周語】□人爲導。
【註】謂敵國賔至爲先導也。
【孟子】君使人導之出疆。
又治也。
【書禹貢】導岍及岐,至于荊山。
【註】言治山通水也。
又通也。
【周語】太子晉曰:川氣之導也,疏爲川谷,以導其氣。
又【增韻】啓迪也。
通作道。
【論語】道之以德。
又【前漢文帝紀】道民之路在務本。
又簪導。
【釋名】簪,兓也,以兓連冠於髮也。
導,所以導櫟鬢髮,使入巾幘之裏也。
南齊高祖性儉約,見主衣中有玉導,曰:留此是興長敝源。
命擊碎之。
峄 【寅集中】【山字部】 嶧 【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亦。
【說文】從山睪聲。
【書禹貢】嶧陽孤桐。
【疏】東海下邳縣西有葛嶧山,卽此山也。
又【爾雅釋山】屬者嶧。
【註】言絡繹相連屬也。
又與繹通。
【詩魯頌】保有鳧繹。
【註】鳧繹,二山。
通作嶧。
○又邑名。
【左傳文十三年】邾文公蔔遷于繹。
【註】繹,邾邑名。
本在鄒縣。
币 【備考】【寅集】【巾字部】 币 【龍龕】同印。
(幣)【唐韻】【集韻】【韻會】□毗祭切,音弊。
【說文】幣帛也。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式均節財用,六曰幣帛之式。
【註】幣帛,所以贈勞賔客者。
又【集韻】財也。
【橫渠理窟】幣者,金玉齒革泉布之雜名。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緻邦國之用,四曰幣貢。
【註】幣貢,玉馬皮帛也。
又【內府】凡四方之幣獻之,金玉齒革兵器,凡良貨賄入焉。
【管子國蓄篇】以珠玉爲上幣,黃金爲中幣,刀布爲下幣。
【史記平準書】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爲皮幣,直四十萬。
【前漢武帝紀】有司以幣輕多姦,農傷而末衆,又禁兼幷之塗,故改幣以約之。
【註】幣,錢也。
更去半兩錢,行五銖錢,皮幣,以撿約姦邪。
又【集韻】必袂切,音蔽。
義同。
(幣)考證:〔【周禮天官大宰】【註】幣帛,所以贈答賔客者。
〕謹照原文答改勞。
嶓 【寅集中】【山字部】 嶓 【廣韻】博禾切【集韻】【韻會】【正韻】補禾切,□音波。
嶓冢,山名。
【書禹貢】嶓冢導漾。
【註】卽梁州之嶓山,形如冢,故名。
【前漢地理志】山在隴西郡氐道縣,漢水出焉。
又【五音集韻】補過切,音播。
義同。
帄 【補遺】【寅集】【巾字部】 帄 【字彙補】都汀切,音丁。
補衣裳曰補帄。
嶏 【寅集中】【山字部】 嶏 【廣韻】【集韻】□滂佩切,音配。
【說文】崩聲。
【集韻】石隕聲。
又【玉篇】皮鄙切,音嚭。
毀也。
或作圮。
又【廣韻】敷勿切,音拂。
義同。
帉 【寅集中】【巾字部】 帉 【唐韻】撫文切【集韻】【韻會】【正韻】敷文切,□音芬。
【玉篇】拭物巾也。
【說文】楚謂大巾曰帉。
又通作紛。
【禮內則】左佩紛帨。
【註】紛帨,拭物之佩巾也。
今齊人有言紛者。
【周禮春官司幾】莞筵紛純。
【註】紛如綬,有文而狹。
又【集韻】符分切,音汾,義同。
崼 【寅集中】【山字部】 崼 【集韻】上紙切,音是。
山也。
帶 【寅集中】【巾字部】 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當蓋切,音。
【說文】紳也。
男子搫帶,婦人帶絲,象繫佩之形。
佩必有巾,故帶從巾。
【徐鉉曰】卌,其帶上連屬固結處。
【釋名】帶,蔕也。
著於衣,如物之繫蔕也。
【易訟卦】或錫之鞶帶。
【疏】鞶帶大帶也。
【禮玉藻】凡帶有率,無箴功。
【疏】謂其帶旣襌,亦以箴緶緝其側,但繂襵之,無別裨飾之箴功。
又【揚子方言】厲謂之帶。
【註】小爾雅,帶之垂者曰厲。
【詩小雅】垂帶而厲。
又佩也。
【禮月令】帶以弓。
又【揚子方言】行也。
【註】隨人行也。
又蟲名。
【莊子齊物論】螂蛆甘帶。
又書帶,草名。
【三齊記】鄭康成山下生草,大如,葉長一尺餘,土人名康成書帶草。
又姓。
【賈誼過秦論】帶佗。
又葉音蒂。
【楚辭九歌】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鄉,誰須兮雲之際。
考證:〔【易訟卦】或錫之鞶帶。
【疏】鞶革大帶也。
〕謹照原文革改帶。
〔【楚辭九歌】荷衣分蕙帶,鯈而來兮忽而逝。
〕謹照原文分改兮鯈改儵。
幃 【寅集中】【巾字部】 幃 〔古文〕□【唐韻】許歸切,音揮。
囊也。
【玉篇】香囊也。
【屈原離騷】蘇糞壤以爲幃兮,謂申椒其不芳。
【註】幃謂之幐,卽香囊也。
又【廣韻】一曰單帳。
【史記文帝紀】所幸愼夫人令幃帳不得文繡。
又【廣韻】雨非切【集韻】于非切,□音韋。
義同。
弝 【寅集下】【弓字部】 弝 【廣韻】【韻會】【正韻】□必駕切,音霸。
【玉篇】弓弛也。
【韻會】弛弣中手執處也。
帴 【寅集中】【巾字部】 帴 【唐韻】所八切【集韻】山戛切,□音設。
【說文】帬也。
一曰□也。
一曰婦人脅衣。
又【廣韻】時幹切【集韻】【類篇】財幹切,□音殘。
又【集韻】私箭切,音綫。
義□同。
又【廣韻】則前切【集韻】將先切,□音箋。
【廣韻】小兒藉也。
又【廣韻】卽淺切【集韻】【韻會】子淺切【正韻】子踐切,□音翦。
【類篇】褓也。
又【廣韻】狹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若苟自急者先裂,則是以博爲帴也。
【註】鄭司農雲:帴讀爲翦,謂以廣爲狹也。
【疏】讀帴爲翦,翦亦狹小之意。
又【集韻】在演切,音踐。
義同。
又【廣韻】思旰切【集韻】先旰切,□音繖。
【廣雅】褯也。
帛二幅爲帴。
又【五音集韻】所戒切,音。
被也。
又【類篇】燮玷切,纖去聲。
帬幅也。
又與韉通。
【晉書張方傳】軍人爭割流蘇武帳爲馬帴。
【醜集中】【土字部】【廣韻】奴結切【集韻】乃結切,□音涅。
塞也,下也。
嵺 【寅集中】【山字部】 嵺 【廣韻】落蕭切【集韻】【韻會】憐蕭切【正韻】連條切,□音聊。
山聳貌。
又廣遠也。
【杜甫朝享太廟賦】元甲□嵺以嶽峙。
一作嶚嶛。
或作□。
嶁 【寅集中】【山字部】 嶁 【廣韻】力主切【集韻】【韻會】隴主切,□音縷。
【博雅】岣嶁,衡山。
衡州南嶽有岣嶁峰,上有神禹□。
【廣輿記】禹祀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玉牒於此。
今禹□皆蝌蚪字。
【韓愈岣嶁山詩】岣嶁山尖神禹□,字靑石赤形模奇。
【宋方翥石鼓詩】蟲文鳥篆不可識,如讀岣嶁神禹□。
又【廣韻】郞鬥切【集韻】【韻會】郞口切,□音塿。
義同。
又【文字音義】山巔也。
又【玉篇】力後切【集韻】【韻會】【正韻】郞豆切,□音漏。
義同。
又【廣韻】【集韻】【類篇】□郞侯切,音婁。
義同。
【集韻】或作。
幇 【寅集中】【巾字部】 幇 【六書故】同幫。
嶩 【寅集中】【山字部】 嶩 【玉篇】奴刀切。
同峱。
平嶩。
山名,在齊地。
幁 【寅集中】【巾字部】 幁 【玉篇】思于切,音須。
【五音集韻】頭幁也。
嵅 【寅集中】【山字部】 嵅 【玉篇】古南切【集韻】姑南切,□音甘。
嵐嵅,山名。
又【集韻】古暗切,音陷。
義同。
嵽 【寅集中】【山字部】 嵽 【廣韻】【集韻】□徒結切,音垤。
嵽嵲,山突兀貌。
【張衡西京賦】直嵽□以高居。
【集韻】或作□□垤。
又【集韻】大計切,音遞。
岹嵽,山形。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浮柱岹嵽以星懸。
峥 【寅集中】【山字部】 崢 【集韻】鋤耕切。
同崝。
【說文】崝嶸也。
本作崝。
或作崢。
【韓愈城南聯句】高言軋霄崢。
【註】山之切雲者。
【孟郊感興詩】吾欲載車馬,太行路崢嶸。
【正字通】崝、崢古人詩賦皆互見,字雖別而意相通。
【辰集下】【毛字部】【廣韻】所加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加切,□音沙。
與裟同。
毛衣謂之袈裟。
或從毛作。
一曰毛長貌。
又葉桑何切,音梭。
【韓愈月蝕詩】於菟蹲於西,旗旄衞毿。
至此外內官,瑣細不足科。
【子集下】【廠字部】【字彙補】之是切,音智。
緻也,均也,平也,聲也。
【海篇】同厎。
嶄 【寅集中】【山字部】 嶄 【集韻】同嶃。
幱 【寅集中】【巾字部】 幱 【廣韻】落幹切【韻會】郞幹切,□音闌。
【廣韻】幱衫,幱裙也。
本作□。
【類篇】裳與衣連曰□。
【韻會】今省作幱。
幷 【寅集下】【幹字部】 幷 【唐韻】府盈切【集韻】【韻會】□盈切【正韻】補明切,□餅平聲。
【說文】本作□。
從二人,幵聲。
一曰從持二幹爲□。
隷作幷。
相從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爲車。
凡居材大與小無幷。
【註】幷謂偏邪相就也。
又【廣韻】幷,合也。
【謝靈運初去郡詩】廬園當巖栖,□位代躬耕。
顧己雖自許,心跡猶未幷。
又【玉篇】幷,兼也。
同也。
又州名。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註】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
【廣韻】春秋時爲晉國,後屬趙,秦爲太原郡,魏復置幷州。
【韻會】唐爲太原府。
又姓。
【廣韻】出《姓苑》。
【萬姓統譜】幷韶有文藻,吏部以幷姓無先賢,下其選格。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切【正韻】陂病切,□餅去聲。
【廣韻】幷,專也。
【禮檀弓】趙文子曰:陽處父行幷植於國。
【註】幷,猶專也。
謂剛而專己。
【釋文】幷,必正反。
又與併同。
【集韻】倂,或省作幷。
【賈誼過秦論】幷吞八荒。
【謝靈運擬鄴中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幷。
又【韻會】與偋通。
【莊子天運篇】至貴國爵幷焉。
【註】幷,棄除也。
又葉□陽切,音旁。
【張籍祭韓愈詩】偶有賈秀士,來茲亦同幷。
移船入南溪,東西縱篙桹。
□字原作從下幵。
又并。
考證:〔【書舜典】肇有十二州。
〕謹照原文有十改十有。
廟 【寅集下】【廣字部】 廟 【字彙】俗廟字。
(廟)〔古文〕庿【唐韻】【廣韻】【韻會】【正韻】□眉召切,苗去聲。
【說文】尊先祖貌也。
【古今注】廟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
【釋名】先祖形貌所在也。
【玉篇】宗廟也。
【爾雅釋宮】室有東西廂曰廟。
【註】夾室前堂。
【疏】凡大室有東西廂夾室及前堂有序牆者曰廟。
又【六書故】宮前曰廟,後曰寢。
今王宮之前殿,士大夫之廳事,是也。
虞箴曰:民有寢廟。
傳曰:夫鼠不穴寢廟,畏人故也。
猶後世言廟朝,廟堂也。
【文中子禮學篇】山澤有廊廟之志。
又凡祠外神者亦曰廟。
【史記封禪書】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於是作渭陽五帝廟。
鞏 【寅集中】【工字部】 鞏 【廣韻】與□同。
(鞏)【唐韻】【正韻】居竦切【集韻】【韻會】古勇切,□音拱。
【說文】以韋束也。
【易革卦】鞏用黃牛之革。
又【爾雅釋詁】鞏,固也。
【又】硈,鞏也。
【註】硈然堅固。
【詩大雅】藐藐昊天,無不克鞏。
又【揚子方言】鞏,火乾也。
凡有汁而乾謂之煎,東齊謂之鞏。
又國名。
【左傳昭十五年】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
【註】闕鞏國所出鎧。
又【廣韻】縣名。
【左傳昭二十五年】尹文公涉於鞏。
【註】於鞏縣涉洛水也。
又羌名。
【前漢趙充國傳】煎鞏,黃羝之屬。
【後漢順帝紀】討鞏唐羌。
又州名。
【韻會】唐渭州,宋攺鞏州。
又姓。
【左傳成二年】晉侯使鞏朔獻齊捷於周。
巃 【寅集中】【山字部】 巃 【廣韻】盧紅切【集韻】【韻會】盧東切,□音聾。
巃嵸,山峻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崇山矗矗,巃嵸崔巍。
又【楚辭招隱士】嵐巃嵸兮石嵳峩。
【註】巃嵸,雲氣滃鬱也。
又【玉篇】【廣韻】力董切【集韻】魯孔切,□音隴。
義同。
巍 【寅集中】【山字部】 巍 【廣韻】【集韻】【韻會】□語韋切。
音嵬。
【說文】高也。
從嵬委聲。
【廣韻】高大貌。
【論語】巍巍乎唯天爲大,唯堯則之。
【傅□樂府】我皇敘羣材,洪烈何崔巍。
又通作魏。
【莊子天下篇】魏然而已。
【註】獨立貌。
【集韻】或作嵬。
【說文】牛威切。
【徐鉉曰】今人省山,以爲魏國之魏。
○按《集韻》巍或作嵬,通作魏。
《正韻》七灰,巍嵬魏□收,魏註引《莊子》魏然而已。
七隊獨收魏,魏姓魏國不借巍。
《吳元滿總要》附會《說文》魏音胃,以《周禮》象魏之魏,魏姓魏國皆作巍,非。
巍字作從委從嵬。
巖 【寅集中】【山字部】 巖 【唐韻】五銜切【集韻】魚銜切【韻會】疑銜切【正韻】魚鹹切,□音嵒。
【說文】岸也。
從山嚴聲。
【增韻】石窟曰巖,深通曰洞。
一曰險也。
【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
【公羊傳僖三十三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也。
又嶃巖,高峻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嶄巖嵾嵳。
又巖廊,殿廡也。
【漢武帝策賢良制】虞舜之時,遊於巖廊之上。
又地名。
【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
【傳】傅巖,在虞虢之閒。
又【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音嚴。
巖巖,高貌。
【詩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又【正字通】本作嚴。
亦作巖。
通作礹嵒碞。
○按巖與嵒同。
《說文》嵒,五鹹切,山巖也。
巖,五緘切,岸也。
同字分訓巖,專訓岸,□非。
嚴巖礹□從□作。
考證:〔【公羊傳僖三十二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處。
〕謹照原文三十二年改三十三年。
處改也。
嶋 【寅集中】【山字部】 嶋 【字彙補】與島同。
【史記田橫傳】入居海嶋。
又【揚雄蜀都賦】彭門嶋。
巓 【寅集中】【山字部】 巓 【廣韻】都年切【集韻】【韻會】【正韻】多年切,□音顚。
山頂也。
【謝惠連西陵詩】縱轡萬尋巓。
【李白蜀道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巓。
又葉典因切,音近敦。
【詩唐風】采苓采苓,首陽之巓。
葉下信,信音申。
又【王褒洞蕭賦】孤雌寡鵠娛優乎其下兮,春禽羣嬉翺翔乎其巓。
葉上根。
又【正字通】巓,古皆借顚。
與嶺作領同。
【集韻】或省作□。
嵸 【寅集中】【山字部】 嵸 【正字通】同嵷。
幬 【寅集中】【巾字部】 幬 【唐韻】直由切【集韻】【韻會】□留切【正韻】除留切,□音儔。
【說文】襌帳也。
【爾雅釋訓】幬謂之帳。
【註】今江東亦謂帳爲幬。
【宋玉神女賦】蹇餘幬而請禦,願盡心之惓惓。
又車帷也。
【史記禮書】大路之素幬也。
【註】索隱曰:謂車蓋以素帷。
又【類篇】幔轂之革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欲其幬之廉也。
又【廣韻】徒到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音導。
【廣雅】幬,覆也。
【禮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又【韻會】【正韻】□徒刀切,音陶。
義同。
又【集韻】【韻會】□重株切,音廚。
【丁□寡婦賦】靜閉門以卻掃,魂孤以窮居。
刷朱扉以白堊,易□帳以素幬。
考證:〔【爾雅釋器】幬謂之帳。
〕謹照原書釋器改釋訓。
帤 【寅集中】【巾字部】 帤 【唐韻】女餘切【集韻】【韻會】【正韻】女居切,□音袽。
【說文】巾帤也。
一曰幣巾。
【揚子方言】帤,大巾也。
嵩嶽之南,□穎之閒謂之帤。
亦謂之幪。
又【廣韻】幡巾。
【正韻】旛布。
又弓中裨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厚其帤,則木堅。
薄其帤,則需。
【註】帤,謂弓中裨。
【疏】造弓之法,弓幹雖用堅木,仍於幹上裨之,乃得調適也。
爮 【巳集中】【爪字部】 爮 【字彙】蒲交切,音庖。
爮刮。
◎按爮字諸書皆不載,疑爲爮字之譌。
然廣韻六豪搔註雲:爮刮也。
繹爮刮之義,當從爪,必因其爲俗用之字,故不載耳。
嵝 【寅集中】【山字部】 嶁 【廣韻】力主切【集韻】【韻會】隴主切,□音縷。
【博雅】岣嶁,衡山。
衡州南嶽有岣嶁峰,上有神禹□。
【廣輿記】禹祀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玉牒於此。
今禹□皆蝌蚪字。
【韓愈岣嶁山詩】岣嶁山尖神禹□,字靑石赤形模奇。
【宋方翥石鼓詩】蟲文鳥篆不可識,如讀岣嶁神禹□。
又【廣韻】郞鬥切【集韻】【韻會】郞口切,□音塿。
義同。
又【文字音義】山巔也。
又【玉篇】力後切【集韻】【韻會】【正韻】郞豆切,□音漏。
義同。
又【廣韻】【集韻】【類篇】□郞侯切,音婁。
義同。
【集韻】或作。
犐 【巳集下】【牛字部】 犐 【廣韻】【集韻】□苦禾切,音科。
【博雅】郭犐,牛屬。
【玉篇】無角牛。
【廣韻】本作。
【集韻】或作□。
互詳字註。
【寅集上】【子字部】【集韻】與孩同。
庀 【寅集下】【廣字部】 庀 【廣韻】匹婢切【集韻】【正韻】普弭切,□音仳。
【玉篇】具也。
【左傳襄九年】官庀其司。
又【集韻】治也。
【左傳襄二十五年】楚子木使庀賦。
【疏】治之使具也。
又【集韻】通作庇。
【周禮地官遂師】庀其委積。
【釋文】庀,又作庇。
又【集韻】通作比。
【周禮春官】大胥比樂官。
【註】鄭大夫讀比爲庀,錄具樂官。
又【集韻】普鄙切,音嚭。
又普米切,批上聲。
義□同。
巂 【戌集中】【隹字部】 巂 【唐韻】戸圭切【集韻】【韻會】懸圭切,□音攜。
【說文】周燕也。
從隹從屮,象其冠也。
冏聲。
【通雅】爾雅本文,巂周,燕燕乙。
陸璣雲:巂周,子規也。
燕燕則乙。
說文失爾雅之句讀,誤以周燕釋巂。
【玉篇】卽布穀。
【集韻】或作□。
又【禮曲禮】立視五巂。
【註】巂,猶規也。
謂輪轉之度。
巂,或爲橤。
【釋文】巂,惠圭反,車輪轉一周爲巂。
一周,一丈九尺八寸也。
又【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公追齊師至巂。
【釋文】巂,戸圭反。
○按左傳作酅。
又【集韻】均窺切,音規。
【爾雅釋鳥】巂周。
【釋文】巂音規。
【集韻】本作□。
或作鳺。
又【廣韻】【韻會】息委切【集韻】選委切,□音髓。
郡名。
【前漢地理志】越巂郡。
【註】元鼎六年開。
應劭曰:故邛都國有巂水,言越此水,以章休盛也。
師古曰:巂音先蘂反。
【集韻】或作嶲。
又【集韻】粗兗切,音吮。
地名。
【公羊傳至嶲釋文】又似兗反。
【集韻】或作□。
帥 【寅集中】【巾字部】 帥 〔古文〕【唐韻】所律切【集韻】【正韻】朔律切,□音蟀。
【易師卦】長子帥師。
【左傳襄十年】牽帥老夫,以至于此。
又循也。
【禮王制】命鄉□不帥敎者以告。
【註】帥,循也。
又遵也。
【前漢循吏傳】蕭曹以寬厚淸靜,爲天下帥。
【註】帥,遵也。
又聚也。
【揚雄甘泉賦】帥尒隂閉,霅然陽開。
【註】晉灼曰:帥,聚也。
又【說文】佩巾也。
【廣雅】巾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所類切,率去聲。
【廣韻】將帥也。
【正韻】主也,率也,統也,領也。
【周禮夏官】二千五百人爲師,師帥皆中大夫。
五百人爲旅,旅帥皆下大夫。
【左傳宣十二年】命爲軍帥。
【疏】軍帥,軍之主帥。
【前漢黃霸傳】置父老師帥。
又姓。
【廣韻】本姓師,晉景帝諱,改爲帥氏。
晉尚書郞帥昺。
又【五音集韻】舒芮切,音稅。
同帨。
亦佩巾也。
考證:〔【揚雄甘泉賦】帥尒隂閉,霅然陽關。
〕謹照原文關改開。
州 【寅集中】【巛字部】 州 〔古文〕□□□□【唐韻】【正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音周。
【說文】水中可居曰州。
周繞其旁,從重川。
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主之。
【廣雅】州,殊也,浮也。
【春秋題辭】州之爲言殊也。
【釋名】州,注也。
郡國所注仰也。
【玉篇】九州也,時也,宮也,居也。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
分靑州爲營州。
【疏】禹貢治水之時猶爲九州,今始爲十二州。
左傳雲: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則禹登王佐,還置九州,其名蓋如禹貢。
【禹貢】冀、兗、靑、徐、荊、揚、豫、梁、雍。
【周禮夏官】九州:揚、荊、豫、靑、兗、雍、幽、冀、幷。
【爾雅釋地】冀、豫、雝、荊、揚、兗、徐、幽、營,九州。
【疏】禹貢有靑徐梁,無幽幷營,是夏制。
周禮有靑幷幽,無徐梁營,是周制。
此有幽徐營而無靑梁幷,疑是殷制也。
【史記孟子傳】騶衍言中國名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不得爲州數。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又【周禮地官】五黨爲州。
【註】州二千五百家。
【論語】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
又國名。
【春秋桓五年】州公如曹。
【傳】淳于公如曹。
【註】淳于,州國所都。
城陽淳于縣也。
【括地志】密州,安丘縣東三十裡古州國,周武王封爲淳于國。
又邑名。
【左傳昭三年】鄭伯如晉,公孫段相晉侯,曰:子豐有勞於晉,餘聞而弗忘,賜女州田。
【註】州縣,今屬河內郡。
又【春秋成七年】吳入州來。
【註】楚邑,淮南下蔡縣。
又【史記楚世家】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
【註】南郡有州陵縣。
又姓。
【左傳襄二十一年】州綽出奔齊。
【註】晉大夫。
又【爾雅釋畜】白州驠。
【註】州,竅。
【疏】謂馬之白尻者也。
又與洲通。
◎按《說文》引《詩周南》在河之州,今文作洲,古通。
又葉專於切,音朱。
【易林】鸇鳩徙巢,西至平州。
遭逢雷電,霹我葺廬。
考證:〔【左傳昭二年】鄭伯如晉,公孫段相。
〕謹照原文二年改三年。
〔【襄二十二年】州綽出奔齊。
〕謹照原文二十二年改二十一年。
【巳集上】【水字部】【玉篇】同灉。
嶫 【寅集中】【山字部】 嶫 【集韻】同嶪。
巙 【寅集中】【山字部】 巙 【集韻】渠龜切,音逵。
人名。
崐 【寅集中】【山字部】 崐 【廣韻】古渾切【集韻】【韻會】【正韻】公渾切,□音昆。
崐崘,山名。
【水經注】山在西北,去嵩高五萬裡,地之中也,高萬一千裡,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渤海。
【前漢崑崙山註】山高二千五百餘裡,日月所相隱蔽爲光明。
【渤海十洲記】崑崙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幹北辰,名閬風巔,其一正西,名元圃臺,其一正東,名崐崘宮,有五城十二樓。
又【爾雅釋丘】三成爲崑崙丘。
【註】昆侖山三重,丘有三重,故以名亦作崑崙。
義同。
又【山海經】海內崐崘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
方八百裡,高萬仞,面有九井,以玉爲檻,旁有九門,開明獸守之。
【註】言海內者,明海外別有崑崙也。
又張騫渡西海,至大秦烏遲國,復有西海,海濵有小崑崙,高萬仞。
永平閒竇固出燉煌崑崙塞,擊破白水鹵於蒲類。
海上博物志引河圖括地象曰:崑崙廣萬裡,泉南流入中國曰河,八十城繞之,中國居一分,是也。
又國名。
【書禹貢】織皮崑崙。
【疏】崐崘,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
◎按《前漢郊祀歌》《揚雄甘泉賦》崑崙俱作昆侖,文省義通。
幘 【寅集中】【巾字部】 幘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側革切,音責。
【說文】髮有巾曰幘。
【玉篇】覆髻也。
【急就篇註】幘者,韜髮之巾,所以整嫧髮也。
【揚子方言】覆結謂之幘巾。
【廣雅】承露幘,覆結也。
【蔡邕獨斷】幘,古者□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元帝額有壯髮,不欲使人見,始進幘服之,羣臣皆隨焉。
然尚無巾,至王莽內加巾,故言王莽禿幘施屋。
【後漢輿服志】古者有冠無幘,秦加武將首飾爲絳袙,以表貴賤。
其後稍稍作顏題。
漢興,續其顏,卻摞之,施巾連題。
卻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名之曰幘。
幘者,賾也,頭首嚴賾也。
至孝文,乃高顏題,續之爲耳,崇其巾爲屋,合後施收上下,羣臣貴賤皆服之。
文者長耳,武者短耳。
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
未冠童子幘無屋。
【隋書禮儀志】文者長耳,謂之介幘。
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幘。
又與同。
【集韻】齒相値。
亦作幘。
【左傳定九年】晳幘而衣貍製。
【註】幘,齒上下相値也。
帠 【寅集中】【巾字部】 帠 【集韻】【韻會】□研計切,音詣。
【集韻】法也。
【莊子應帝王】女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焉。
慶 【卯集上】【心字部】 慶 〔古文〕□□【唐韻】丘竟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正切,□卿去聲。
【說文】行賀人也。
【周禮春官宗伯】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疏】謂侯國有喜可賀,王使大夫以物慶賀之也。
又【秋官大行人】賀慶以贊諸侯之喜是也。
又善也。
【書呂□】一人有慶。
【正義】天子有善事也。
【詩大雅】則篤其慶。
【毛傳】善也。
【正義】福慶爲善事,故爲善也。
又休也。
【禮月令】行慶施惠。
【註】慶謂休其善也。
休,美也。
又福也。
【易履卦】大有慶也。
【詩小雅】孝孫有慶。
又賜也。
【詩小雅】是以有慶矣。
【箋】謂有慶賜之榮也。
又發語詞。
【揚雄反離騷】慶天悴而喪榮。
又州名。
隋立慶州。
又姓。
【左傳】齊慶封,晉慶鄭。
又【集韻】【韻會】□丘京切,音卿。
【易大畜五上兩爻傳】有慶也,道大行也。
慶與行葉。
又【睽卦四五兩爻傳】志行也,往有慶也。
行與慶葉。
【班固白雉詩】容潔朗兮於淳精,發皓羽兮奮翹英。
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長兮膺天慶。
慶與精英成葉,皆庚韻也。
蓋慶乃卿字去聲,轉平聲卽卿也。
故卿雲亦曰慶雲。
近昆山顧氏未達音韻,乃曰易經慶字俱讀羌音,行字俱讀杭音,此偏論也,不知易自有葉羌字者。
未可棄慶字本聲之卿音也。
又葉虛羊切,音羌。
亦福也。
【易坤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葉下殃。
【書伊訓】萬邦惟慶。
葉上祥。
【詩大雅】則篤其慶。
葉下光又。
【小雅】孝孫有慶。
葉下彊。
從心從久。
久者,行也。
吉禮以鹿皮爲贄,從鹿省,會意。
底 【寅集下】【廣字部】 底 【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音邸。
【說文】山居也。
又【說文】下也。
又【玉篇】止也。
【爾雅釋詁】底,待也。
【註】止也。
【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
又【玉篇】滯也。
【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閉湫底。
【註】底,滯也。
【晉語】戾久將底,底箸滯淫。
又【增韻】器臀也。
【詩大雅】于橐于囊。
【箋】無底曰橐。
有底曰囊。
又文書槀曰底。
【春明退朝錄】公家文書稿,中書謂之草,樞密院謂之底,三司謂之檢。
祕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卽貞明中崇政院書也。
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
【晉公談錄】皇城使劉承規,在太祖朝爲黃門小底。
又設疑之辭。
【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爲底。
此本言何等物,後省何,直雲等物耳。
應璩詩雲:用等謂才學,言用何等才學也。
去何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根本,乃作底字,非也。
唐人詩多用底字。
【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詩】文章差底病。
【韓愈曲江寄白舍人詩】有底忙時不肯來。
又與厎通。
【韻會】厎,通作底。
【詩小雅】靡所底止。
【傳】底,至也。
又與砥通。
【前漢枚乗傳】磨礱底厲。
【註】底,柔石也。
又葉都木切,音啄。
【郭璞東海外大壑讚】寫溢洞穴,暵昏龍燭。
爰有天壑,號爲無底。
廁 【寅集下】【廣字部】 廁 【唐韻】【集韻】【韻會】初吏切【正韻】初寺切,□颸去聲。
【說文】廁,淸也。
【玉篇】圊溷也,雜也。
【釋名】廁,言人雜在上,非一也。
或曰溷,言溷濁也。
或曰圊,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淸也。
【史記項羽紀】沛公起如廁。
又牀邊側謂之廁。
【前漢汲黯傳】衞靑侍中,上常踞廁視之。
【註】應劭曰:牀邊側也。
又【韻會】高岸夾水曰廁。
【前漢劉向傳】北臨廁。
【註】服虔曰:廁側近水。
又【廣韻】閒也,次也。
【史記樂毅傳】廁之賔客之中。
又【集韻】察色切,音測。
側也。
【莊子外物篇】廁足而墊之。
邤 【酉集下】【邑字部】 邤 【廣韻】【集韻】□許斤切,音欣。
【玉篇】地名。
又【集韻】鄰也。
又【集韻】虛言切,音軒。
義同。
師 【寅集中】【巾字部】 師 〔古文〕□□□□【唐韻】疏夷切【集韻】【韻會】霜夷切【正韻】申之切,□音獅。
【爾雅釋詁】衆也。
【釋言】人也。
【郭註】謂人衆也。
又天子所居曰京師。
【詩大雅】惠此京師。
【公羊傳桓九年】京師者,大衆也。
又【說文】二千五百人爲師。
【周禮地官】五旅爲師。
【註】二千五百人。
【詩大雅】周王于邁,六師及之。
【傳】天子六軍。
【疏】春秋之時,雖累萬之衆,皆稱師。
詩之六師,謂六軍之師。
【易師卦註】多以軍爲名,次以師爲名,少以旅爲名。
師者,舉中之言。
又【玉篇】範也。
敎人以道者之稱也。
【書泰誓】作之師。
【禮文王世子】出則有師。
師也者,敎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
又【玉篇】象他人也。
【增韻】法也,效也。
【書臯陶謨】百僚師師。
【傳】師師,相師法。
又長也。
【書益稷】州十有二師。
【註】師,長也。
又神名。
【周禮春官】以槱燎祀風師雨師。
【註】風師,箕也。
雨師,畢也。
【屈原離騷】雷師告餘以未具。
【註】雷師,豐隆也。
又國名。
【史記大宛傳】樓蘭姑師。
【註】二國名。
姑師,卽車師也。
又縣名。
【後漢郡國志】河南尹有匽師。
【註】帝嚳所都。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黃帝氏以雲紀,故爲雲師,而雲名。
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太皥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
少皥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
【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
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又師得,宮名。
【前漢揚雄傳】枝鵲露寒,棠黎師得。
【註】師古曰:師得宮,在櫟陽界。
又獸名。
與獅通。
【前漢西域傳】烏弋山出師子。
又姓。
【前漢師丹傳】丹,琅琊東武人,哀帝時爲大司空。
又右師,左師,俱複姓。
考證:〔【釋名】人也。
【註】謂人衆爲師。
〕謹照原書釋名改釋言。
下改郭註謂人衆也。
〔【公羊傳桓九年】京師者,衆大也。
〕謹照原文衆大改大衆。
〔【書大禹謨】百僚師師。
〕謹照原書大禹謨改臯陶謨。
〔【書益稷】州有十二師。
〕謹照原文有十改十有。
〔【周禮春官】以槱燎祭風師雨師。
〕謹照原文祭改祀。
〔【揚雄甘泉賦】枝鵲露寒,棠黎師得。
〕謹按此非甘泉賦中語,改前漢揚雄傳。
嶉 【寅集中】【山字部】 嶉 【集韻】【類篇】徂誄切【韻會】卽委切,□音觜。
嵔嶉,山曲也。
又嶊嶉,林木叢積貌。
詳下嶊字註。
崙 【寅集中】【山字部】 崙 【集韻】同崘。
嶃 【寅集中】【山字部】 嶃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士減切,音劖。
山高峻貌。
【丘遲漁浦潭詩】嶄絕峰殊狀。
【劉峻始營山居詩】開軒望嶃□。
又【廣韻】【集韻】□鋤鹹切。
同巉。
嶃巖,山尖銳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嶃岩嵾嵳。
【集韻】亦作嶄。
幟 【寅集中】【巾字部】 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志切,音熾。
【說文】旌旗之屬。
【廣韻】旗幟。
【字詁】標也。
【廣雅】旛也。
【史記高祖紀】旗幟皆赤。
【前漢淮隂侯傳】拔趙幟,樹漢赤幟。
【註】索隱曰:幟帛長丈五,廣半幅。
又通作織。
【前漢食貨志】治樓船十丈餘,加旗織於其上。
【註】師古曰:織,讀曰幟。
又記也。
【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其裾爲幟。
【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
又【廣韻】【集韻】【韻會】□式吏切,音試。
義□同。
幍 【寅集中】【巾字部】 幍 【廣韻】土刀切【集韻】【韻會】【正韻】他刀切,□音韜。
【類篇】巾袟也。
又【廣韻】同絛。
編絲繩也。
祻 【午集下】【示字部】 祻 【五音集韻】古暮切,音固。
祭也。
嶑 【寅集中】【山字部】 嶑 【集韻】似兩切,音想。
山名。
【醜集上】【口字部】【五音集韻】羽求切,音尤。
【玉篇】犬吠也。
巒 【寅集中】【山字部】 巒 【唐韻】落官切【集韻】【韻會】【正韻】盧官切,□音鑾。
【說文】山小而銳。
【六書故】圜峰也。
【楚辭九章】登石巒以遠望兮。
又山紆回綿連曰巒。
【徐悱登琅邪城詩】襟帶盡巖巒。
【正字通】又鹽韻,音廉。
引蘇軾謝歐陽晦夫遺琴枕詩:我懷汝隂六一老,眉宇秀發如春巒。
○按蘇軾俱入寒韻引用,譌。
幫 【寅集中】【巾字部】 幫 【廣韻】【正韻】博旁切【集韻】逋旁切,□音幇。
【廣韻】幫衣,治絲履。
【集韻】治履邊也。
【六書故】幫,裨帖也。
省作幇。
凡事物旁取者皆曰幫。
師 【寅集中】【巾字部】 師 〔古文〕□□□□【唐韻】疏夷切【集韻】【韻會】霜夷切【正韻】申之切,□音獅。
【爾雅釋詁】衆也。
【釋言】人也。
【郭註】謂人衆也。
又天子所居曰京師。
【詩大雅】惠此京師。
【公羊傳桓九年】京師者,大衆也。
又【說文】二千五百人爲師。
【周禮地官】五旅爲師。
【註】二千五百人。
【詩大雅】周王于邁,六師及之。
【傳】天子六軍。
【疏】春秋之時,雖累萬之衆,皆稱師。
詩之六師,謂六軍之師。
【易師卦註】多以軍爲名,次以師爲名,少以旅爲名。
師者,舉中之言。
又【玉篇】範也。
敎人以道者之稱也。
【書泰誓】作之師。
【禮文王世子】出則有師。
師也者,敎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
又【玉篇】象他人也。
【增韻】法也,效也。
【書臯陶謨】百僚師師。
【傳】師師,相師法。
又長也。
【書益稷】州十有二師。
【註】師,長也。
又神名。
【周禮春官】以槱燎祀風師雨師。
【註】風師,箕也。
雨師,畢也。
【屈原離騷】雷師告餘以未具。
【註】雷師,豐隆也。
又國名。
【史記大宛傳】樓蘭姑師。
【註】二國名。
姑師,卽車師也。
又縣名。
【後漢郡國志】河南尹有匽師。
【註】帝嚳所都。
又官名。
【左傳昭十七年】黃帝氏以雲紀,故爲雲師,而雲名。
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
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
太皥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
少皥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
【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
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又師得,宮名。
【前漢揚雄傳】枝鵲露寒,棠黎師得。
【註】師古曰:師得宮,在櫟陽界。
又獸名。
與獅通。
【前漢西域傳】烏弋山出師子。
又姓。
【前漢師丹傳】丹,琅琊東武人,哀帝時爲大司空。
又右師,左師,俱複姓。
考證:〔【釋名】人也。
【註】謂人衆爲師。
〕謹照原書釋名改釋言。
下改郭註謂人衆也。
〔【公羊傳桓九年】京師者,衆大也。
〕謹照原文衆大改大衆。
〔【書大禹謨】百僚師師。
〕謹照原書大禹謨改臯陶謨。
〔【書益稷】州有十二師。
〕謹照原文有十改十有。
〔【周禮春官】以槱燎祭風師雨師。
〕謹照原文祭改祀。
〔【揚雄甘泉賦】枝鵲露寒,棠黎師得。
〕謹按此非甘泉賦中語,改前漢揚雄傳。
帷 【寅集中】【巾字部】 帷 〔古文〕□【唐韻】洧悲切【集韻】于龜切【正韻】于嬀切,□音爲。
【玉篇】幕也,帳也。
【集韻】幔也。
【釋名】帷,圍也。
所以自障圍也。
【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
【註】在旁曰帷。
三禮圖,四旁及上曰帷。
【又】掌舍爲帷宮,設旌門。
【註】張帷爲宮。
又帷裳。
【論語】非帷裳,必殺之。
【疏】在下之裳。
其制,正幅如帷。
名曰帷裳,則無殺縫。
又車帷。
【詩衞風】漸車帷裳。
【傳】帷裳,童容也。
【疏】容謂襜車。
山東謂之裳帷。
又童容,以幃障車之傍,如裳以爲容飾,故或謂之幃裳,或謂之童容。
嶺 【寅集中】【山字部】 嶺 〔古文〕阾【唐韻】良郢切【集韻】【正韻】裡郢切【韻會】裡整切,□音領。
【說文】山道也。
【廣韻】山坡也。
【正字通】山之肩領,可通道路者。
【裴潛廣州記】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爲五嶺。
【鄧德明南康記】大庾,桂陽,騎田,九眞,都龎,臨賀,萌渚,始安,越城,爲九嶺。
【沈約詩】置嶺白雲閒。
又通作領。
【前漢嚴助傳】輿轎而踰領。
又葉離珍切,音陵。
【王褒九懷】駕元螭兮北征,曏吾路兮蔥嶺。
連五宿兮建旄,揚氛氣兮爲旌。
庪 【寅集下】【廣字部】 庪 【廣韻】過委切【集韻】【韻會】【正韻】古委切,□音詭。
【說文】□本字。
又【爾雅釋天】祭山曰庪縣。
【註】或庪或縣,置之于山。
【疏】庪謂埋藏之。
又與攱通。
【集韻】攱或作庪。
庬 【寅集下】【廣字部】 庬 【集韻】母總切,音懵。
【類篇】庬澒,未分之象。
【孝經援神契】天度庬鴻孳萌。
【張衡思□賦】踰庬鴻於宕冥兮。
又【玉篇】亡江切,音尨。
豐也,厚也。
【周語】敦庬純固。
【前漢司馬相如傳】湛恩庬洪。
又雜也。
【書周官】不和政庬。
又【玉篇】亡項切,尨上聲。
【集韻】詩商頌爲下國駿庬。
徐邈讀上聲。
○按《詩》庬作厖,《玉篇》厖載廠部,遵用《說文》專訓石大,而庬字別見廣部。
至《廣韻》乃釋庬爲厚,故敦庬之庬亦書作厖,《韻會》雲厖通庬者是也。
彌 【寅集下】【弓字部】 彌 【玉篇】同彌。
(彌)〔古文〕□【廣韻】武移切【集韻】【韻會】民□切,□音迷。
【說文】弛弓也。
又【玉篇】徧也。
【周禮春官大祝】彌祀社稷禱。
【註】彌猶徧也。
又【類篇】終也。
【詩大雅】誕彌厥月。
【傳】彌,終也。
又【廣韻】益也。
【論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又【廣韻】長也,久也。
又遠也。
【左傳哀二十三年】以肥之得備彌甥也。
【註】彌遠也。
又祲也。
【周禮春官□祲】掌十煇之法,七曰彌。
【註】彌者,白虹彌天也。
又彌縫,補闕也。
【易繫辭】彌綸天地之道。
【疏】彌,謂彌逢補合。
【左傳僖二十六年】彌縫其闕。
又彌彌,猶稍稍也。
【前漢韋賢傳】彌彌其失。
又彌龍,車飾。
【史記禮書】彌龍所以養威也。
【註】索隱曰:謂金飾衡軛爲龍。
又扞彌,國名。
【前漢西域傳】扞彌國,今名寧彌。
又姓。
【廣韻】三輔決錄有新豐彌升。
又羌複姓,後秦將軍彌姐婆觸。
又【類篇】綿批切,音迷。
嫛彌,嬰兒也。
【禮雜記】中路嬰兒失其母焉。
【註】嬰,猶嫛彌也。
又【韻會】母婢切,彌上聲。
【類篇】止也。
【韻會】息也。
【周禮春官小祝】彌災兵。
【前漢李廣傳】彌節白檀。
【註】彌節,少安之意。
【韻會】通作弭。
廕 【寅集下】【廣字部】 廕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禁切,陰去聲。
【爾雅釋言】庇庥,廕也。
【戰國策】趙席隴畝,而廕庇桑陰。
【玉篇】亦作蔭。
瑘 【午集上】【玉字部】 瑘 【廣韻】同琊。
【子集下】【又字部】【唐韻】苦怪切【集韻】口漑切,□音蒯。
【爾雅釋詁】,息也。
【註】,氣息貌。
又【集韻】丘媿切,同喟,太息也。
巛 【寅集中】【巛字部】 巛 【唐韻】川本字。
【說文】巛,貫穿通流水也。
虞書曰:濬□巜距巛。
言深□巜之水會爲巛也○按《書舜典》今文□巜作畎澮,巛作川。
文異義同。
又【字彙補】古文鬊字。
註詳髟部九畫。
幮 【寅集中】【巾字部】 幮 【廣韻】直誅切【集韻】重株切,□音廚。
【廣韻】帳也。
似廚形。
出【陸該字林】。
帶 【寅集中】【巾字部】 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當蓋切,音。
【說文】紳也。
男子搫帶,婦人帶絲,象繫佩之形。
佩必有巾,故帶從巾。
【徐鉉曰】卌,其帶上連屬固結處。
【釋名】帶,蔕也。
著於衣,如物之繫蔕也。
【易訟卦】或錫之鞶帶。
【疏】鞶帶大帶也。
【禮玉藻】凡帶有率,無箴功。
【疏】謂其帶旣襌,亦以箴緶緝其側,但繂襵之,無別裨飾之箴功。
又【揚子方言】厲謂之帶。
【註】小爾雅,帶之垂者曰厲。
【詩小雅】垂帶而厲。
又佩也。
【禮月令】帶以弓。
又【揚子方言】行也。
【註】隨人行也。
又蟲名。
【莊子齊物論】螂蛆甘帶。
又書帶,草名。
【三齊記】鄭康成山下生草,大如,葉長一尺餘,土人名康成書帶草。
又姓。
【賈誼過秦論】帶佗。
又葉音蒂。
【楚辭九歌】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鄉,誰須兮雲之際。
考證:〔【易訟卦】或錫之鞶帶。
【疏】鞶革大帶也。
〕謹照原文革改帶。
〔【楚辭九歌】荷衣分蕙帶,鯈而來兮忽而逝。
〕謹照原文分改兮鯈改儵。
巐 【寅集中】【山字部】 巐 【廣韻】【集韻】□醜小切,音趫。
山貌。
【辰集下】【歹字部】【玉篇】宜及切【廣韻】魚及切【集韻】逆及切,□音岌。
危也。
或作□。
又【集韻】落合切,音拉。
朽折也。
砶 【備考】【午集】【石字部】 砶 【奚韻】同珀。
嵷 【寅集中】【山字部】 嵷 【廣韻】【正韻】作孔切【集韻】【韻會】筍勇切,□音竦。
嵱嵷,山峰貌,詳嵱字註。
亦作□。
【杜甫西嶽賦】風禦冉以嵱□。
【註】與嵷同。
又通作嵸。
巃嵸,山高峻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巃嵸崔巍。
【潘嶽西征賦】太乙巃嵸。
又【廣鈞】子紅切【集韻】【韻會】祖叢切,□音騣。
又【集韻】祖動切,音縱。
義□同。
幵 【寅集下】【幹字部】 幵 【唐韻】古賢切【集韻】【韻會】經天切,□音堅。
【說文】平也。
象二幹對構上平也。
又【廣韻】幵,羌名。
【前漢趙充國傳】先零幵。
【註】師古曰:幵,羌之別種也。
此下言遣幵豪雕庫宣天子至德,幵之屬,皆聞知明詔。
其下又雲:河南大幵,小幵,則羌,幵羌,姓族殊矣。
而今之羌姓有幵者,總是幵之類,合而言之,因爲姓耳。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天水郡幵縣。
【註】師古曰:本破幵之羌,處其人於此,因以名雲。
又【集韻】倪堅切,音姸。
義同。
又【集韻】【韻會】輕煙切【正韻】苦堅切,□音牽。
義同。
又姓。
【正字通】宋有四川漕使幵度。
幰 【寅集中】【巾字部】 幰 【唐韻】虛偃切【集韻】【韻會】許偃切,□音□。
【說文】車幔也。
【玉篇】車幰也。
【倉頡篇】帛張車上爲幰。
【廣雅】幨謂之幰。
【釋名】幰,憲也,禦熱也。
嶯 【寅集中】【山字部】 嶯 【集韻】【類篇】□側立切,音戢。
山名,在越。
又【集韻】側洽切,音眨。
義同。
【正字通】蕺字之譌。
詳艸部蕺字註。
【字彙】從山,誤。
巷 【寅集中】【己字部】 巷 【唐韻】胡絳切【集韻】【正韻】戸降切,□學去聲。
【說文】裡中道。
從邑,從共,皆在邑中所共也。
【廣韻】街巷也。
【增韻】直曰街,曲曰巷。
【詩鄭風】巷無居人。
【註】裡塗也。
又【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