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德爲人溫雅有醞藉。
【註】師古曰:醞,言如醞釀也。
【北史崔瞻傳】自太保以後重吏事,謂容止醞藉者爲潦倒,瞻終不攺。
又【集韻】通作溫。
【詩小雅】飮酒溫克。
【箋】猶能醞藉自持以勝。
【陸德明音義】溫去聲。
【禮禮器】溫之至也。
【註】爲溫藉,溫與醞通。
又【廣韻】於粉切【集韻】委隕切【韻會】【正韻】委粉切,□音惲。
義同。
邰 【酉集下】【邑字部】 邰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土來切,音胎。
【說文】國名。
炎帝之後,姜姓所封。
帝嚳元妃,邰氏女也,生棄,爲後稷,復封於邰。
【詩大雅】卽有邰家室。
或作斄。
【前漢郊祀志】後稷封斄。
【註】斄,讀如邰。
今陝西西安府武功縣五丈原卽其地也。
或曰鳳翔府郿縣亦有五丈原,有斄亭。
又姓。
□ 【未集中】【糸字部】 □ 【字彙補】音棘。
徵也。
○按音義同索。
當卽索字之譌也。
□ 【辰集上】【日字部】 □ 【集韻】餘章切,音陽。
明也。
或作□。
【玉篇】焦也。
又徐羊切,音詳。
義同。
郻 【酉集下】【邑字部】 郻 【正字通】同鄡。
【前漢地理志】有郻縣,屬鉅鹿郡。
詳後鄡字註。
【卯集上】【心字部】【玉篇】七鴆切,音沁。
惻也。
□ 【未集中】【糸字部】 □ 【字彙補】姑等切,音耿。
○按卽字之譌。
【午集中】【目字部】【集韻】他年切,音天。
視也。
又他甸切,天去聲。
義同。
又【篇海】仰視也。
【集韻】或作瞋睼。
鈼 【戌集上】【金字部】 鈼 【廣韻】在各切【集韻】疾各切,□音昨。
【玉篇】釜也。
【廣韻】鉹也。
【集韻】甑也。
梁人呼爲鉹,吳人呼爲鈼。
郴 【酉集下】【邑字部】 郴 【唐韻】醜林切【集韻】【韻會】癡林切【正韻】醜森切,□音琛。
【說文】桂陽縣名。
【一統志】漢置桂陽縣,隋置郴州。
【史記黥布傳】項羽使九江王布等擊義帝,追殺之郴縣。
又姓。
【廣韻】晉江夏郴寶。
郵 【酉集下】【邑字部】 郵 【唐韻】羽求切【集韻】【正韻】于求切,□音尤。
【說文】境上行書舍也。
【廣韻】郵,驛也。
【風俗通】漢攺郵爲置,置亦驛也,度其遠近置之也。
【增韻】馬傳曰置,步傳曰郵。
【爾雅釋言】郵,過也。
【註】道路所經過也。
又【集韻】田閒舍也。
【禮郊特牲】郵表畷。
【註】郵若郵亭,謂田畯于田畔相連畷處造亭居之,以督民之耕也。
又【正韻】過也。
與尤通。
【禮王制】郵罰麗于事。
【註】郵,過也。
麗,附也。
過人、罰人,當各附于其事,不可假他以喜怒也。
【前漢成帝紀】以顯朕郵。
又【正韻】最也。
殿最亦曰殿郵。
【列子穆王篇】魯之君子,迷之郵者。
【註】郵,與尤同。
又【廣韻】督郵,古官號。
【釋名】主諸縣罰負郵殿糾攝之。
【晉書陶潛傳】郡遣督郵至縣。
又高郵,州名。
又姓。
【左傳哀二年】有郵無恤。
又【集韻】是爲切,音垂。
地名。
在衞。
又葉于其切,音移。
【詩小雅】不知其郵。
葉上僛。
【正字通】《說文》本作□。
從□。
□,遠邊也。
俗省作郵、□。
【集韻】作缷。
考證:〔【晉書陶侃傳】郡遣督郵至縣。
〕謹按所引出陶潛傳,侃改潛。
鄳 【酉集下】【邑字部】 鄳 【廣韻】武庚切【集韻】眉耕切【韻會】謨盲切,□音蝱。
縣名。
【前漢地理志】江夏郡有鄳縣。
【史記蘇秦傳】殘均陵,塞鄳阨。
【註】徐廣曰:江夏鄳縣。
正義曰:申州羅山縣。
本漢鄳縣。
又通作冥。
【左傳定四年】還塞大隧、直轅、冥阨。
【註】三者,漢東之隘道。
《通雅》曰:冥阨卽鄳阨。
又【唐韻】莫杏切【集韻】母耿切,□與黽通。
【史記春申君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
【註】在申州。
又【集韻】謨耕切,音萌。
又眉永切,音皿。
義□同。
【寅集下】【廣字部】【集韻】於境切,音影。
【玉篇】長廊也。
【集韻】廡也。
又【集韻】於驚切,影平聲。
義同。
鄴 【酉集下】【邑字部】 鄴 【唐韻】【正韻】魚怯切【集韻】逆怯切,□音業。
【說文】魏郡縣名。
【正字通】今相州鄴城,齊桓公所築。
又【正韻】地名。
唐李泌封鄴侯。
又姓。
【風俗通】漢有梁令鄴鳳。
鄵 【酉集下】【邑字部】 鄵 【廣韻】【集韻】【韻會】□七到切,音造。
地名。
【春秋襄十七年】鄭伯髠頑卒于鄵。
【註】鄭地。
又【集韻】千遙切,音鍫。
蘇遭切,音騷。
倉刀切,音操。
倉含切,音參。
義□同。
【午集中】【疒字部】【廣韻】古忽切【集韻】吉忽切,□音骨。
厀病。
【午集中】【目字部】【集韻】虎孔切,音嗊。
矇,目不明也。
【未集下】【舟字部】【集韻】同舵。
鄶 【酉集下】【邑字部】 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外切,音檜。
國名。
【說文】祝融之後,妘姓所封,在溱、洧之閒,鄭武公滅之。
【左傳僖三十三年】鄭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
【註】鄶城,故鄶國,在滎陽密縣東北。
通作檜。
【詩檜風註】檜,國名。
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今之鄭州,卽其地也。
又姓。
【集韻】宋有鄶士隆。
備考:【字彙補】同鄶。
铈 【戌集上】【金字部】 鈰 【集韻】士止切。
音市。
劒名。
鄷 【酉集下】【邑字部】 鄷 同酆。
詳後酆字註。
鄸 【酉集下】【邑字部】 鄸 【廣韻】莫中切【集韻】謨中切,□音瞢。
邑名。
【春秋昭二十年】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
【註】鄸,曹邑。
又【集韻】謨蓬切,音蒙。
又彌登切,音萌。
又【廣韻】【集韻】□莫鳳切,音夢。
義□同。
鄹 【酉集下】【邑字部】 鄹 【廣韻】同鄒。
詳前郰字註。
鄺 【酉集下】【邑字部】 鄺 【廣韻】【集韻】□古晃切,音廣。
【廣韻】姓也。
出廬江縣。
又【廣韻】【集韻】□呼光切,音荒。
義同。
□ 【補遺】【辰集】【日字部】 □ 【字彙補】與曹同。
出《漢北海相□》。
酠 【酉集下】【酉字部】 酠 【五音集韻】苦下切,音跒。
苦酒也。
【未集下】【肉字部】【廣韻】侯幹切【集韻】侯旰切,□音翰。
【廣韻】□,刀箭瘡藥。
出古兵格。
【集韻】□,藥名,出西蕃,治金創。
□ 【未集中】【糸字部】 □ 【字彙補】古緦字。
註詳九畫。
□ 【卯集下】【方字部】 □ 【轉注古音】與幢同。
【字彙補】雄駿不戕壽於旗□。
見韓非子大體篇。
酡 【酉集下】【酉字部】 酡 【廣韻】徒何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何切,□音酡。
【玉篇】飮酒朱顏貌。
【集韻】飮而赭色著面也。
【增韻】酒容也。
【楚辭招魂】美人旣醉,朱顏酡些。
【謝惠連雪賦】朱顏酡兮思自親。
【集韻】或作□。
又【集韻】待可切,音拕。
將醉謂之酡。
酢 【酉集下】【酉字部】 酢 【唐韻】【集韻】【正韻】□倉故切,音措。
【說文】醶也。
【徐曰】今人以此爲酬酢字,反以醋爲酢字,時俗相承之變也。
【玉篇】酸也。
【急就篇】酸醎酢淡辨濁淸。
【馬第伯封禪記】酢棃酸棗。
【隋書酷吏傳】長安語曰:寧飮三升酢,不見崔弘度。
又【廣韻】在各切【集韻】【韻會】【正韻】疾各切,□音昨。
客酌主人也。
【廣韻】酬酢。
【倉頡篇】主答客曰酬,客報主人曰酢。
【易繫辭】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詩小雅】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傳】酢,報也。
又器名。
【揚子方言】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或謂之酢鎦。
酼 【備考】【酉集】【酉字部】 酼 【龍龕】音海,醬也。
◎按卽醢字之譌。
酽 【酉集下】【酉字部】 釅 【廣韻】【正韻】魚欠切【集韻】魚窆切【韻會】疑窆切,□音驗。
【說文】本作醶。
酢漿也。
【廣韻】酒醋味厚。
【增韻】醲也。
【寅集下】【廣字部】【唐韻】【集韻】□昌石切,音尺。
【說文】卻屋也。
又斥本字。
【說文】安定有鹵縣,東方謂之,西方謂之鹵。
又【玉篇】,指也,稀也,大也,□也,不用也,疏遠也,充滿也。
又【玉篇】充夜切,斥去聲。
義同。
酾 【酉集下】【酉字部】 釃 【唐韻】【集韻】【韻會】所綺切【正韻】想裡切,□音躧。
【說文】下酒也。
【徐曰】釃,猶籭取之也。
【詩小雅】釃酒有藇。
【傳】以筐曰釃,以藪曰湑。
【釋文】謂以篚□酒。
【前漢馬援傳】擊牛釃酒。
又【廣韻】分也。
【前漢溝洫志】乃釃二渠以引其河。
【註】孟康曰:釃,分也。
分其流,洩其怒也。
【劉向說苑】禹釃五湖而定東海。
又或作厮。
【唐書高士廉傳】附故渠,厮引旁出。
又【廣韻】所宜切【集韻】【韻會】山宜切,□音欐。
又【廣韻】所葅切【集韻】【韻會】山於切,□音疏。
又【集韻】所寄切,徙去聲。
義□同。
又【五音集韻】呂支切,音離。
以水醩。
鉽 【戌集上】【金字部】 鉽 【廣韻】賞職切【集韻】設職切,□音識。
【廣韻】鼎鉽也。
釁 【酉集下】【酉字部】 釁 【唐韻】虛振切【集韻】許愼切【韻會】許刃切,□興去聲。
【說文】血祭也。
象祭竈也。
【廣韻】牲血塗器祭也。
【禮月令】孟冬之月,命大史釁龜筴。
【疏】謂殺牲以血塗釁其龜及筴。
又【雜記】成廟則釁之。
【疏】謂宗廟初成,則殺牲取血以釁之,尊而神之也。
【史記高祖紀】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
【註】釁,祭也。
殺牲以血塗鼓曰釁。
又罪也。
【左傳宣十二年】觀釁而動。
【註】釁,罪也。
又瑕也。
【左傳桓八年】讐有釁,不可失也。
【註】釁,瑕隙也。
【史記李斯傳】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
【註】索隱曰:言因諸侯有瑕釁,則忍心而剪除也。
又兆也。
【魯語】若鮑氏有釁,吾不圖矣。
【註】釁,兆也。
【陸機答賈長淵詩】天厭霸德,黃祚告釁。
又塗也。
一曰熏也。
【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
【註】以香塗身曰釁。
【周禮春官肆師】共其釁鬯。
【註】以鬯塗屍,使之香美也。
【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
【註】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
【前漢賈誼傳】釁面吞炭。
【註】漆面以易貌。
一曰熏也,以毒熏入之。
又動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於勇。
【註】釁,動也。
又【爾雅釋獸】獸曰釁。
【疏】獸之自奮迅動作名釁。
又姓。
【正字通】周有釁夏。
又【正字通】通作舋。
【韓非子】旣蓄王資而承敵國之舋。
【前漢高帝紀】乗舋而運。
又或作釁。
【禮樂記】車甲釁而藏之府庫。
【註】釁,釁字也。
包幹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又或作興。
【禮禮器】旣興器用幣。
【註】興,當爲釁字之誤。
考證:〔【禮樂記】車甲釁而藏之武庫。
〕謹照原文武庫改府庫。
【未集下】【肉字部】【集韻】【韻會】□乞及切,音泣。
【韻會】肉羹也。
【博雅】□謂之。
又【集韻】落合切,音拉。
□,肉雜也。
【集韻】或作湇。
釂 【酉集下】【酉字部】 釂 【唐韻】【正韻】□子肖切,音醮。
【說文】酒盡也。
【博雅】釂,盡也。
【禮曲禮】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飮。
【註】盡爵曰釂。
【前漢遊俠傳】郭解□子負解之勢,與人飮,使之釂,非其任,強灌之。
【註】盡爵曰釂。
其人不飮而使盡爵,乃強灌之。
【張協七命】酒駕芳軒,千鍾電釂。
又【韻補】葉卽略切,音爵。
【班固西都賦】陳輕騎以行炰,騰酒車以斟酌。
割鮮野食,舉烽命釂。
考證:〔【班固西都賦】陣輕騎以爲炰,騰酒車以斟酌。
割鮮飮食,舉烽命釂。
〕謹照原文陣改陳。
爲改行。
飲改野。
邱 【酉集下】【邑字部】 邱 【唐韻】去鳩切【集韻】祛尤切,□音丘。
地名。
邲 【酉集下】【邑字部】 邲 【唐韻】毘必切【集韻】【韻會】薄必切【正韻】薄密切,□音佖。
【說文】鄭地。
【春秋宣十二年】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
【註】在鄭州管城縣。
又姓,見【姓苑】。
又【廣韻】【集韻】□兵媚切,音祕。
【廣韻】好也。
邳 【酉集下】【邑字部】 邳 【廣韻】□悲切【集韻】【韻會】貧悲切【正韻】蒲麋切,□音岯。
地名。
【說文】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又下邳,縣名。
【史記高祖紀】彭越渡睢水,戰於下邳。
又上邳,地名。
【前漢王子侯表】上邳侯郢客。
【註】高祖封楚元王子。
又大邳,山名。
與伾、岯通。
【書禹貢】至于大伾。
【史記河渠書】作邳。
一作岯。
又姓。
晉有丕鄭。
【史記晉世家】作邳鄭。
考證:〔【前漢諸侯王表】上邳侯郢客。
〕謹照原書諸侯王表改王子侯表。
邴 【酉集下】【邑字部】 邴 【唐韻】兵永切【集韻】【韻會】【正韻】補永切,□音丙。
【說文】宋下邑,在泰山。
又鄭地。
【穀梁傳隱八年】鄭伯使宛來歸邴。
邴者何,鄭湯沐之邑也。
又姓。
【左傳成二年】邴夏禦齊侯。
通作丙。
【前漢宣帝紀】邴吉,或作丙吉。
又和適貌。
【莊子大宗師】邴邴乎其似喜乎。
又【廣韻】【集韻】□陂病切,音柄。
【廣韻】邑名。
又姓。
【左傳哀十一年】邴洩爲右。
邵 【酉集下】【邑字部】 邵 【集韻】【韻會】時照切【五音集韻】市照切,□音紹。
【廣韻】邑名。
【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侯伐晉,戍郫、邵。
【註】晉邑。
又姓。
與召通。
召公奭之後。
【史記白起傳】雖周、邵、呂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又邵陵,地名。
【史記秦本紀】齊桓公伐楚,至邵陵。
【左傳僖四年】作召陵。
【正字通】從邑者,爲邑,爲姓。
從卪者訓勸勉,又訓高也。
俗多譌混。
邶 【酉集下】【邑字部】 邶 【廣韻】【集韻】【韻會】蒲昧切【正韻】步昧切,□音佩。
【說文】故商邑,自河內朝歌以北是也。
【詩邶風小序】武王克商,分朝歌而北謂之邶。
又【集韻】補昧切,音背。
齊地名。
【左傳襄二十八年】齊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
與商之邶名同地異。
【廣韻】同鄁。
邸 【酉集下】【邑字部】 邸 【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音底。
【說文】屬國舍也。
【徐曰】諸侯來朝,所舍曰邸,有根柢也,根本所在也。
【前漢文帝紀】至邸而議之。
【註】郡國朝宿之舍,在京師者率名邸。
邸,至也,言所歸至也。
今人因謂逆旅皆曰邸舍。
又凡物之底皆曰邸。
【爾雅釋器】邸謂之柢。
【註】根柢皆物之邸。
邸卽底,通語也。
又圭之本亦曰邸。
【周禮春官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
【註】圭本著于璧,圭末四出也。
又屛風也。
【周禮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則張氊案,設皇邸。
【註】張氊案,以氊爲牀,于幄中設皇邸,謂以闆爲屛風,染羽象鳳凰羽色以爲之,王座所置也。
又【正韻】至也。
與抵通。
【史記河渠書】西邸瓠口。
又觸也。
【宋玉風賦】邸萼葉而振氣。
【註】邸與抵同。
又姓。
【集韻】漢上郡太守邸柱。
又【韻會】【正韻】□□知切,音池。
【周禮冬官考工記】絲三邸。
【廣韻】俗作□。
亦作。
鄒 【備考】【酉集】【邑字部】 鄒 【龍龕】俗鄒字。
(鄒)【唐韻】【正韻】側鳩切【集韻】【韻會】甾尤切,□音騶。
【說文】魯縣,古邾婁國,帝顓頊之後所封。
【徐曰】《孟子題辭》邾國至孟子時,魯穆公攺曰鄒。
又通作騶。
【史記孟軻傳】孟子,騶人也。
又姓。
【廣韻】漢有鄒陽。
又【字彙補】從娶切,音聚。
【史記孔子世家】如顏濁鄒之徒。
【正義】鄒,音聚。
俗省作鄒。
互詳前郰字註。
□ 【未集中】【糸字部】 □ 【篇海】同□。
【未集中】【耳字部】【集韻】同□。
【未集下】【色字部】【廣韻】蘇增切【集韻】思登切,□音僧。
□,神不爽也。
又【集韻】七鄧切,音蹭。
□,色惡也。
【未集中】【耳字部】【廣韻】失入切,音濕。
耳動搖之貌。
又【五音集韻】昌汁切,音斟。
□,牛馬動耳貌。
邺 【酉集下】【邑字部】 鄴 【唐韻】【正韻】魚怯切【集韻】逆怯切,□音業。
【說文】魏郡縣名。
【正字通】今相州鄴城,齊桓公所築。
又【正韻】地名。
唐李泌封鄴侯。
又姓。
【風俗通】漢有梁令鄴鳳。
鄰 【酉集下】【邑字部】 鄰 〔古文〕厸【唐韻】力珍切【集韻】【韻會】【正韻】離珍切,□音粼。
【廣韻】近也,親也。
【正韻】比也。
【釋名】鄰,連也。
相接連也。
【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裡。
又連界之國,亦稱鄰。
【書蔡仲之命】睦乃四鄰。
又左右輔弼亦曰鄰。
【書益稷】臣哉鄰哉。
【註】臣以人言,鄰以職言。
又車聲。
與轔通。
【詩秦風】有車鄰鄰。
【註】衆車聲。
又【集韻】【韻會】【正韻】□良刃切,音吝。
與甐通。
【集韻】敝也。
【正韻】動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雖敝,不甐于鑿。
【註】以輪之厚,石雖齧之,不能敝其鑿,旁使之動也。
甐,本又作鄰。
又葉陵延切,音連。
【陸機挽歌】人往有反歲,我行無歸年。
昔居四民宅,今託萬鬼鄰。
【正字通】本作鄰,隸作隣。
今通作鄰。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集韻】□九勿切,音□。
【玉篇】狄衣也。
【廣韻】周禮作闕,禮記作屈。
【類篇】一曰結也。
又【廣韻】去月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月切,□音闕。
義同。
□ 【辰集上】【日字部】 □ 【集韻】牛刀切,音遨。
日光也。
邼 【酉集下】【邑字部】 邼 【唐韻】去王切【集韻】曲王切,□音匡。
【說文】河東聞喜縣鄕名。
邽 【酉集下】【邑字部】 邽 【廣韻】古攜切【集韻】【韻會】涓攜切,□音圭。
【廣韻】縣名。
【正字通】漢隴西有上邽縣,今爲秦州天水縣,京兆弘農有下邽縣,今屬華州。
或謂秦武公伐邽,戎遷其人于下邽,以有上邽,故名下邽。
又姓。
【史記仲尼弟子傳】有邽巽。
邾 【酉集下】【邑字部】 邾 【唐韻】陟輸切【集韻】【韻會】追輸切,□音朱。
【玉篇】魯附庸國,顓頊之後所封也。
【春秋隱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
【註】邾,今魯國鄒縣也。
【六書故】邾鄒同聲,實一地。
春秋時邾用夷,故邾謂之邾婁,合邾婁之音爲鄒,故邾攺名鄒也。
【輿地廣記】湽州鄒平縣,古鄒國。
兗州鄒縣,邾文公所遷,邑有孟軻冢。
楚滅之,遷之江夏,故江夏亦有邾城,今爲黃州黃岡縣。
又【集韻】鍾輸切,音侏。
地名。
漢衡山王吳芮都。
【正字通】此郳犂國,春秋時小邾子國也。
郬 【酉集下】【邑字部】 郬 【等韻】倉經切,音靑。
地名。
邿 【酉集下】【邑字部】 邿 【唐韻】書之切【集韻】【正韻】申之切【韻會】商支切,□音詩。
【說文】附庸國。
【春秋襄十三年】夏取邿。
【註】邿,小國也。
任城亢父縣有邿亭。
又山名。
【左傳襄十八年】魏絳、欒盈以下軍克邿。
【註】平隂西有邿山。
郁 【酉集下】【邑字部】 郁 【唐韻】於六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六切,□音。
【集韻】地名。
【前漢地理志】右扶風有郁夷縣,膠東有郁秩縣,又郁郅縣,屬北地郡。
又郁郁,文盛貌。
【史記五帝紀】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又【天官書】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
又姓。
【廣韻】魯相有郁貢。
又葉越逼切,音逸。
【司馬相如上林賦】芬芳漚鬱,酷烈淑郁。
皓齒粲爛,宜笑的皪。
郂 【酉集下】【邑字部】 郂 【唐韻】【韻會】古哀切【集韻】柯開切,□音該。
【說文】□留鄕名。
【寅集下】【彳字部】【海篇】同微。
【午集中】【目字部】【廣韻】【集韻】□七計切,音砌。
【玉篇】視也。
【類篇】察也。
一曰袤視。
與□同。
郃 【酉集下】【邑字部】 郃 【唐韻】侯閤切【集韻】【韻會】曷閤切,□音合。
【說文】左馮翊郃陽縣。
【詩大雅】在郃之陽。
本作洽。
【註】洽,水名,在同州郃陽夏陽縣。
今流已絕,故去水加邑。
又姓。
郄 【酉集下】【邑字部】 郄 【集韻】【正韻】□乞逆切,音□。
與郤同。
地名。
又姓。
【集韻】晉大夫郄獻子,食邑于郄,因氏。
通作郤,與卩部別。
又與□同。
【史記張釋之傳】雖錮南山,猶有郄。
【前漢書】作□。
【莊子知北遊】若白駒之過郤。
郅 【酉集下】【邑字部】 郅 【廣韻】職日切【集韻】【韻會】【正韻】之日切,□音質。
【廣韻】郁郅,古縣名。
又【集韻】至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文王攺制,爰周郅隆。
【註】言文王攺制,及周而大盛也。
又【正韻】登也。
【揚子方言】魯、衞謂登曰郅。
又姓。
前漢郅都,後漢郅惲。
又【集韻】陟栗切,音秷。
義同。
又【集韻】激質切,音稭。
郅偈,竿杠之狀。
【揚雄甘泉賦】夫何旟旐郅偈之旖旎也。
考證:〔【史記封禪書】文王改制,爰周郅隆。
〕謹按所引出司馬相如傳,謹據改。
【午集上】【玉字部】【集韻】【韻會】【正韻】□抽居切,音攄。
【集韻】玉名。
【山海經】小華之山,其陽多琈之玉。
【註】浮,玉名。
又【集韻】通都切,音。
義同。
郇 【酉集下】【邑字部】 郇 【唐韻】相倫切【集韻】【韻會】【正韻】須倫切,□音旬。
國名。
【說文】在晉地。
【詩曹風】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註】郇伯,郇侯,文王之後。
嘗爲州伯,治諸侯有功。
又【廣韻】地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晉師退軍于郇。
【註】解縣西北有郇城。
又姓。
漢有郇越。
又【廣韻】戸關切【集韻】胡關切,□音環。
亦姓也。
唐郇模。
【宛委餘篇】郇越之郇,音荀。
郇模之郇,音環。
【集韻】或作□。
考證:〔【左傳僖二十四年】秦師退軍于郇。
〕謹照原文秦師改晉師。
□ 【未集上】【米字部】 □ 【集韻】才資切,音慈。
稻餠也。
又【篇海】津私切,音咨。
與粢同。
詳粢字註。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七由切【集韻】雌由切,□音秋。
【廣韻】同緧。
周禮曰:必□其牛後。
○按考工記輈人:必緧其牛後。
註雲:故書緧爲,魚。
字疏雲:旣是魚名,明不從故書也。
《廣韻》譌爲□,非是。
郈 【酉集下】【邑字部】 郈 【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音厚。
魯邑名。
【春秋定十年】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
【註】叔孫氏邑。
又姓。
【廣韻】魯大夫郈昭伯。
後漢郈常。
又【集韻】胡溝切,音侯。
又【廣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音□。
義□同。
考證:〔【春秋定九年】叔孫何忌,帥師圍郈。
【註】在東平無鹽縣東南。
〕謹照原文九年改十年。
叔孫下增州仇仲孫四字。
在東平無鹽縣東南改叔孫氏邑。
郉 【酉集下】【邑字部】 郉 【說文】邢本字。
詳前邢字註。
郊 【酉集下】【邑字部】 郊 【唐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音交。
【說文】距國百裡爲郊。
【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
【周禮地官載師】近郊、遠郊。
【註】五十裡爲近郊,百裡爲遠郊。
【書費誓】魯人三郊、三遂。
【註】國外曰郊,郊外曰遂。
天子六軍,則六鄕、六遂。
大國三軍,故魯三郊、三遂也。
又祭名。
冬至祀天于南郊,夏至祀地于北郊,故謂祀天地爲郊。
又地名。
【左傳文三年】秦伯伐晉,取王官及郊。
【註】晉地。
又葉姑刀切,音高。
【詩衞風】碩人敖敖,說于農郊。
《集傳》葉音高。
考證:〔【詩衞風】碩人敖敖,說于農郊。
【註】讀若高。
〕謹照原文註讀若高改集傳葉音高。
郋 【酉集下】【邑字部】 郋 【唐韻】【韻會】胡雞切【集韻】弦雞切,□音奚。
【說文】汝南邵陵裡名。
郌 【備考】【酉集】【邑字部】 郌 【龍龕】同邽。
郍 【補遺】【酉集】【邑字部】 郍 【字彙補】諾何切,音那。
【後周書】粟特國,在蔥嶺之西,蓋古之庵蔡,一名溫郍沙。
又房六切,音伏。
隱也。
郏 【酉集下】【邑字部】 郟 【廣韻】【正韻】古洽切【集韻】【韻會】訖洽切,□音夾。
郟鄏,地名。
【左傳宣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
又【正字通】郟城在汝州,郟縣在襄陽。
漢屬潁川郡。
又【字彙補】門郟之室曰郟室。
【大戴禮】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又姓。
【左傳哀七年】鄭有郟張。
考證:〔【字彙補】門郊之室曰郟室。
〕謹照原文門郊改門郟。
〔【大戴禮】雍人割雞屋下,當門郟室。
〕謹按郟室二字屬下文讀,不與當門相連。
今照原文改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況于切【集韻】匈于切,□音訏。
【玉篇】殷冠名。
【五經文字】□同冔。
郐 【酉集下】【邑字部】 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外切,音檜。
國名。
【說文】祝融之後,妘姓所封,在溱、洧之閒,鄭武公滅之。
【左傳僖三十三年】鄭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
【註】鄶城,故鄶國,在滎陽密縣東北。
通作檜。
【詩檜風註】檜,國名。
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今之鄭州,卽其地也。
又姓。
【集韻】宋有鄶士隆。
備考:【字彙補】同鄶。
鄭 【酉集下】【邑字部】 鄭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正切,音。
國名。
【釋名】鄭,町也,地多平町町然也。
【正字通】鄭本西都畿內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爲鄭。
桓公寄孥與賄于虢鄶,其子武公,定平王于東都,因徙其封,施舊號于新邑,是爲新鄭。
今河南開封府鄭州是也。
又南鄭,縣名。
今屬陝西漢中府,桓公封邑在畿內,爲西鄭,漢中在京兆之南,故稱南鄭以別之。
【一統志】南鄭,古褒國附庸之邑。
桓公歿,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鄭。
又【廣韻】鄭重,殷勤之意。
【前漢王莽傳】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命之意。
又姓。
【集韻】鄭滅于韓,子孫因以國爲氏。
【午集上】【瓦字部】【集韻】【韻會】【正韻】□於浪切,與盎同。
盆也。
【莊子人閒世】甕大癭說齊桓公。
【註】甕,大癭貌。
又【集韻】【韻會】倚朗切【正韻】於黨切,□音坱。
又【集韻】倚兩切,音鞅。
義□同。
郓 【酉集下】【邑字部】 鄆 【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問切,□音運。
魯地名。
【春秋文十二年】城諸及鄆。
【註】莒、魯所爭者,以其遠逼外國,故帥師城之。
又【成四年】冬城鄆。
【註】公欲叛晉,故城而爲備。
又【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人入鄆。
【註】鄆,莒別邑。
又【十六年】晉人執季孫行父,公還待于鄆。
【註】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有鄆城。
又【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
又【昭元年】取鄆。
【左傳】趙孟曰:魯、莒爭鄆,爲日久矣。
又【二十六年】公至自齊,居于鄆。
【六書故】春秋有二鄆,莒在魯東,莒、魯所爭,東鄆也。
公待于鄆者,西鄆也。
文公城諸及鄆,不聞與莒爭,及成公時,楚伐莒入鄆,則鄆自爲莒邑,而四年所城者西鄆也。
又州名。
【韻會】古兗州之域,魯附庸國,漢爲東平國,隋置鄆州。
又【集韻】河內沁水鄕名。
又姓。
【廣韻】魯大夫,食采于鄆,後因氏。
又【集韻】于分切,音雲。
義同。
考證:〔【春秋成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遂入鄆。
〕謹照原文遂改人。
郔 【酉集下】【邑字部】 郔 【唐韻】以然切【集韻】【正韻】夷然切,□音延。
【說文】鄭北地。
【左傳宣三年】晉侯伐鄭,及郔。
又楚地。
【左傳宣十一年】楚左尹子重侵宋,王待諸郔。
【午集中】【皮字部】【廣韻】伯加切【集韻】邦加切,□音巴。
皻,鼻病。
【正字通】同疤。
郕 【酉集下】【邑字部】 郕 【廣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
國名。
【左傳隱五年】衞師入郕。
【註】東平亢父縣西南有郕鄕,後屬魯,爲孟氏邑。
又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之田溫原隰郕。
【註】隰郕,在懷縣西南。
郖 【酉集下】【邑字部】 郖 【唐韻】【集韻】□當侯切,音兜。
【說文】弘農縣庾地。
又【廣韻】【集韻】□大透切,音豆。
義同。
又【字彙補】津名。
【魏志杜畿傳】遂詭道從郖津渡。
郗 【酉集下】【邑字部】 郗 【廣韻】醜饑切【集韻】抽遲切【韻會】醜脂切,□音絺。
【說文】周邑也。
在河內野王縣。
又姓。
【正字通】郗與郄別。
黃長睿曰:郄詵,晉大夫郤縠之後。
郗鑒,漢禦史大夫郗慮之後。
姓源旣異,音讀各殊,後世因俗書相混,不復分郄、郗爲二。
陸龜蒙詩:一段淸光染郗郞。
亦誤讀也。
又【集韻】香依切,音希。
骨節閒也。
郙 【酉集下】【邑字部】 郙 【唐韻】【韻會】方矩切【集韻】匪父切,□音甫。
【說文】汝南上蔡亭名。
又【玉篇】芳殊切【集韻】芳無切,□音敷。
義同。
郚 【酉集下】【邑字部】 郚 【唐韻】五乎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音吾。
【說文】東海縣故紀侯邑。
【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又魯邑。
【左傳文七年】城郚。
【註】郚,魯邑。
卞縣南有郚城。
又【集韻】牛居切,音魚。
郚鄕,漢縣名。
【前漢功臣表】郚鄕侯閔。
郛 【酉集下】【邑字部】 郛 〔古文〕□【廣韻】【集韻】□芳無切,音孚。
郭也。
【左傳隱五年】邾人、鄭人伐宋,入其郛。
【註】城外大郭也。
又葉敷救切,音覆。
【張衡西京賦】量徑輪,考廣袤,經城洫,營郭郛。
取殊材于八都,豈稽度于往舊。
郜 【酉集下】【邑字部】 郜 【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音誥。
【說文】周文王子所封國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郜、雍、曹、滕,文之昭也。
【註】濟隂城武縣東南有郜城。
又宋邑。
【春秋隱十年】公敗宋師于菅,辛未,取郜。
又晉邑。
【左傳成十三年】焚我箕、郜。
【註】箕、郜,晉二邑。
又姓。
【廣韻】晉高昌長郜玖。
又【集韻】姑沃切,音梏。
義同。
郝 【酉集下】【邑字部】 郝 【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音壑。
【說文】右扶風鄠盩厔鄕名。
又姓。
【廣韻】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鄕,因氏。
又【廣韻】【集韻】【韻會】□施隻切,音釋。
【爾雅釋訓】郝郝,耕也。
【註】言耕土解散也。
又【廣韻】姓也。
【前漢功臣表】衆利侯郝賢。
又人名。
【史記虞卿傳】使趙郝約事于秦。
【註】音釋。
又【廣韻】【集韻】□昌石切,音尺。
鄕名。
郞 【酉集下】【邑字部】 郞 【唐韻】【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音廊。
【說文】魯亭。
【左傳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
【註】魯地。
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郞亭。
又夜郞,地名。
屬牂牁郡。
又官名。
【韻會】秦初置郞中令,其屬官有三署郞。
漢官尚書郞。
初,三署郞旣選入臺,稱郞中,歲滿,稱侍郞。
隋文帝諱中字,惟置侍郞。
煬帝置六侍郞,其諸曹直曰郞,除侍字。
又員外郞,亦隋置。
又男子之稱。
【唐書房□齡傳】高孝基曰:僕閱人多矣,無如此郞者。
又婦謂夫爲郞。
【晉書列女傳】謝道韞曰:天壤之閒,乃有王郞。
又僕稱主亦曰郞。
【唐書宋璟傳】鄭善果曰:中丞奈何卿五郞。
璟曰:君非其家奴,何郞之雲。
又【正韻】與廊通。
【前漢東方朔傳】陛下今累郞臺,恐其不高。
又姓。
【廣韻】魯懿公孫費伯城郞居之,因氏。
又漢有郞顗。
考證:〔【春秋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
【註】魯地高平方輿縣東南有郁郞亭。
〕謹照原文春秋改左傳。
方輿改方與。
〔【史記司馬相如傳】陛下築郞臺,恐其不高。
〕謹按所引出前漢東方朔傳,今據改。
並照原文陛下增今字。
築字改累字。
郟 【酉集下】【邑字部】 郟 【廣韻】【正韻】古洽切【集韻】【韻會】訖洽切,□音夾。
郟鄏,地名。
【左傳宣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
又【正字通】郟城在汝州,郟縣在襄陽。
漢屬潁川郡。
又【字彙補】門郟之室曰郟室。
【大戴禮】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又姓。
【左傳哀七年】鄭有郟張。
考證:〔【字彙補】門郊之室曰郟室。
〕謹照原文門郊改門郟。
〔【大戴禮】雍人割雞屋下,當門郟室。
〕謹按郟室二字屬下文讀,不與當門相連。
今照原文改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郠 【酉集下】【邑字部】 郠 【唐韻】【集韻】□古杏切,音梗。
【說文】琅邪莒邑。
【左傳昭十年】季平子伐莒取郠。
郮 【酉集下】【邑字部】 郮 【廣韻】職流切【集韻】之由切,□音周。
【玉篇】故國,黃帝後所封國也。
【午集中】【疒字部】【唐韻】方榘切【集韻】匪父切,□音甫。
【說文】俛病也。
【博雅】,短也。
【揚子方言】桂林之中謂短矲。
矲,通語也。
東陽之閒謂之。
【註】言視之,因名。
又【集韻】馮無切,音扶。
義同。
又【廣韻】扶雨切【集韻】奉甫切,□音父。
病腫。
又俛病也。
【集韻】或作痡。
又【五音集韻】甫無切,音跗。
義同。
【午集下】【示字部】【廣韻】【集韻】【正韻】□於良切,音央。
【說文】本作殃,咎也。
詳殃字註。
□ 【備考】【子集】【一字部】 □ 【海篇】音夜。
郶 【備考】【酉集】【邑字部】 郶 【龍龕】同部。
【午集中】【皮字部】【廣韻】【集韻】□於驚切,音英。
【玉篇】靑貌。
又【廣韻】【集韻】【正韻】□於亮切,音怏。
義同。
又靑血也。
一曰面蒼。
【未集下】【臼字部】【廣韻】【集韻】【韻會】□房越切,音伐。
【廣韻】舂米。
【韻會】舂也。
又【集韻】芳廢切,音肺。
又房廢切,音吠。
義□同。
釖 【戌集上】【金字部】 釖 【集韻】與刀同。
郡 【酉集下】【邑字部】 郡 【唐韻】渠運切【集韻】【韻會】【正韻】具運切,□羣去聲。
【釋名】郡,羣也。
人所羣聚也。
【韻會】《說文》雲: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分爲百縣,縣有四郡,是縣大而郡小也。
秦幷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統其縣。
漢遂因之。
自隋唐以來,廢置不一。
宋元設府于州,明制屬州於府,而郡之名遂廢。
郢 【酉集下】【邑字部】 郢 【唐韻】以整切【集韻】【韻會】以井切【正韻】庾頃切,□音穎。
【說文】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裡。
【公羊傳宣十二年】邲之戰,子重諫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裡。
◎按《六書故》雲:郢,楚所都,今爲江陵府江陵縣。
子西遷郢於鄀,楚考烈王自□徙壽春,亦命曰郢。
名雖同而地則異也。
又【字彙補】節氣名。
【管子幼官篇】十二小郢,十二中郢。
又葉以成切,音盈。
【應劭風俗通】幹木息偃以籓魏,包胥重繭而存郢。
管氏朱絃而三歸,平仲辭邑以濯纓。
或省作□。
郣 【酉集下】【邑字部】 郣 【唐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音勃。
【說文】郣海,地名。
又地之起者曰郣。
又【正字通】通作渤。
渤澥,海名。
《前漢武帝紀》作海,《封禪書》作海,《揚雄傳》作勃解,皆轉寫之譌耳。
又葉皮列切,音別。
【鮑昭樂府】築山擬蓬壷,穿池類溟郣。
選色徧齊代,徵聲匝邛越。
郤 【酉集下】【邑字部】 郤 【唐韻】綺戟切【韻會】【正韻】乞逆切,□音□。
【說文】晉大夫叔虎邑。
又姓。
【正韻】晉大夫郤獻子之後,與郄通。
又仰也。
【儀禮士昏禮】贊啓會郤于敦南。
【疏】郤,仰也。
謂仰于地也。
又與□通。
【禮曲禮】諸侯相見於郤地曰會。
【註】郤地,謂閒□之地。
又骨肉之交也。
【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窽。
又怨□也。
【史記項羽紀】令將軍與臣有郤。
◎按《正韻》從□,□音其虐切,非山谷之谷。
從□從阝爲隙,從谷從卩爲卻,形雖似而實不同也。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宜戟切【集韻】仡戟切,□音逆。
綬維也。
【類篇】縌,或省文作□。
郦 【酉集下】【邑字部】 酈 【廣韻】呂支切【集韻】鄰知切,□音麗。
地名。
【春秋僖元年】敗莒于酈。
【註】魯地。
又【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音歷。
亦地名。
【前漢高帝紀】偕攻析、酈,皆降。
【註】酈,卽菊潭縣。
【地理志】屬南陽鄧州內鄕縣。
又姓也。
【前漢高帝紀】酈食其爲裡監門。
【註】音歷異基。
鄖 【酉集下】【邑字部】 鄖 【廣韻】【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
國名。
【說文】漢南之國。
【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騷。
【註】鄖國,在江夏雲社縣東南有鄖城。
又衞地。
【左傳哀十一年】衞太叔疾死,□于鄖。
又姓。
或省作。
詳前字註。
部 【酉集下】【邑字部】 部 【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音蔀。
【集韻】總也,統也。
【前漢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
【後漢宗室傳】柱天都部。
【註】柱天者,若天之柱。
都部者,都統其衆也。
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
又分也。
【荀子王霸篇】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閒。
【註】部,猶分布。
言聲稱四溢也。
又【正韻】部曲也。
【前漢李廣傳】行無部曲。
【註】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
廣尚□易,不立部曲也。
又星辰布列亦曰部。
【史記歷書】分其天部。
【註】分部二十八宿爲距度也。
又五行謂之五部。
【前漢律歷志】起五部。
【註】五部,謂金木水火土也。
又書分四部。
【正字通】晉李充爲著作郞,刪定典籍,以類相從,分五經爲甲部,史記爲乙部,諸子爲丙部,詩賦爲丁部,甚有條貫,祕閣以爲永制。
《唐書藝文志》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爲次,因充制也。
又星名。
【晉書天文志】北鬥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
又【字彙補】鬥蓋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部長二尺。
又與棓同。
大杖也。
【淮南子說山訓】羿死桃部。
又百部,藥名。
蔓生,根多百十相連。
一名野天門冬。
又【唐韻】蒲口切【集韻】【韻會】薄口切,□音培,讀與剖近。
部婁,小阜也。
【左傳襄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又【字彙補】府九切,音否。
【闞駰十三州志】諺雲:仕宦不偶値冀部。
考證:〔【前漢地理志】置刺史部十三州。
〕謹照原文改凡十三部置刺史。
〔【晉書天文志】北鬥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主兵。
〕謹照原文應字下增星字。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部長二寸。
〕謹照原文二寸改二尺。
郪 【酉集下】【邑字部】 郪 【唐韻】七稽切【集韻】千西切,□音妻。
郪丘,齊地。
【春秋文十六年】公子遂及齊侯盟于郪丘。
又新郪,魏地。
【史記蘇秦傳】說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新郪。
【註】汝南有新郪縣。
又【集韻】先齊切,音西。
義同。
又【廣韻】取私切【集韻】【韻會】千咨切,□音雌。
【前漢地理志】廣漢郡有郪縣,卽今四川潼川州射洪縣。
□ 【備考】【子集】【人字部】 □ 【字彙補】虛呂切,音煦。
和煦也。
見【玉篇】。
◎按和煦係休字義,從木不從術。
《玉篇》無此字,《字彙補》誤引。
郫 【酉集下】【邑字部】 郫 【廣韻】符羈切【韻會】【正韻】薄麋切,□音脾。
【廣韻】郫邵,晉邑。
【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伐晉,戍郫邵。
又【玉篇】蜀郡有郫縣。
【前漢揚雄傳】遡江上處山之陽曰郫。
又【成都紀】郫縣出大竹,土人截爲筒盛酒,謂之郫筒酒。
【杜甫詩】酒憶郫筒不用酤。
又姓。
又【集韻】符支切,音陴。
又薄佳切,音牌。
義□同。
【醜集下】【女字部】【集韻】博蓋切,音貝。
女名。
郭 【酉集下】【邑字部】 郭 〔古文〕□【唐韻】【正韻】古博切【集韻】【韻會】光鑊切,□音椁。
【廣韻】內城外郭。
【釋名】郭,廓也。
廓落在城外也。
【白虎通】所以必立城郭者,示有固守也。
又【正韻】國名。
【春秋莊二十四年】赤歸于曹郭公。
【公羊傳】赤者何,蓋郭公也。
又姓。
【玉篇】王季之後,亦曰虢叔之後。
【正字通】郭之有虢音者,周文王季第封于虢,或稱郭公,因爲氏。
《春秋傳》:攻虢則虞救之。
《公羊》作郭,《左》《穀》《孟子》作虢,異字轉音相近也。
又【五音集韻】苦郭切。
與廓同。
考證:〔【春秋莊二十四年】赤歸于曹郭公。
【穀梁傳】赤者何,蓋郭公也。
〕謹按赤者何二句出公羊傳,穀梁改公羊。
郯 【酉集下】【邑字部】 郯 【唐韻】【集韻】徒甘切【正韻】徒藍切,□音談。
國名。
【說文】少昊之後所封。
【春秋宣四年】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又【昭十七年】郯子來朝。
又邑名。
【前漢地理志】郯縣,屬東海郡。
又姓。
【集韻】郯以國爲氏。
通作談。
考證:〔【昭十六年】郯子來朝。
〕謹照原文十六年改十七年。
【午集上】【田字部】【集韻】同□。
【寅集下】【弓字部】【廣韻】五革切【集韻】逆革切,□音鶂。
【玉篇】束弓弩。
【集韻】束弓弩衣也。
又【集韻】下革切,音覈。
義同。
【午集中】【疒字部】【字彙】充夜切,車去聲。
洩也。
【正字通】瀉通作寫,譌作。
【午集中】【疒字部】【廣韻】遲倨切【集韻】遲據切,□音箸。
【廣韻】癡不達。
又【博雅】,尰也。
又【廣韻】抽據切【集韻】楮禦切,□音絮。
義同。
又【廣韻】直魚切【集韻】□如切,□音除。
與□同。
瘢也。
郰 【酉集下】【邑字部】 郰 【唐韻】【正韻】側鳩切【集韻】甾尤切,□音鄒。
【說文】魯下邑,孔子之鄕。
【左傳襄十年】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
【註】郰,魯縣。
又姓。
【禮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問于郰曼父之母。
又通作鄹。
【論語】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又通作陬。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陬邑。
又【集韻】緒纂切,音選。
亭名。
在新豐。
俗作□。
考證:〔【禮檀弓】孔子少孤,不知父墓,問于郰曼父之母。
〕謹照原文父墓改其墓。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于昌平陬邑。
〕謹照原文于改魯。
郱 【酉集下】【邑字部】 郱 【唐韻】薄經切【集韻】旁經切,□音甁。
地名。
【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註】郱,在東莞臨朐縣東南。
考證:〔【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註】郱,在東筦臨朐縣東南。
〕謹照原文東筦改東莞。
郲 【酉集下】【邑字部】 郲 【廣韻】落哀切【集韻】郞才切,□音來。
地名。
【春秋隱十一年】公會鄭伯于時來。
【註】時來,郲也。
滎陽縣東有釐城,鄭地也。
又山名。
【前漢王尊傳】行部至卭郲。
【註】卭郲,山名也,在蜀郡嚴道縣。
又【廣韻】落猥切,音磥。
□郲,不平貌。
考證:〔【左傳隱十一年】公會鄭伯于時來。
【註】時來,郲也。
滎陽縣東有郲城,鄭地也。
〕謹照原文左傳改春秋。
郲城改釐城。
郳 【酉集下】【邑字部】 郳 【廣韻】五稽切【集韻】硏奚切【韻會】五雞切,□音倪。
國名。
【春秋莊五年】秋,郳犁來來朝。
【註】郳,附庸國也。
東海昌慮縣東北有郳城。
犁來,名也。
後爲小邾子。
又姓。
通作倪。
鄲 【酉集下】【邑字部】 鄲 【唐韻】都寒切【集韻】【韻會】多寒切,□音單。
邯鄲,古縣名。
【左傳定十年】衞侯伐邯鄲午于寒氏。
【註】邯鄲,廣平縣也。
【前漢地理志】邯鄲,屬趙國。
【註】邯,山名。
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也。
城郭字從邑,故加邑作鄲。
又【集韻】當何切,音多。
漢侯國名。
【史記功臣表中元元年】封周隱爲鄲侯。
又葉都年切,音顚。
【吳邁遠樂府】人馬風塵色,知從河塞還。
時我有同栖,結宦遊邯鄲。
還,音旋。
郹 【酉集下】【邑字部】 郹 【廣韻】古覓切【集韻】關闃切,□音湨。
【說文】蔡邑也。
引《左傳昭十九年》楚子之在蔡也,郹陽封人之女奔。
之◎按《左傳》今本俱作郥。
俗譌作鄓,非。
郺 【酉集下】【邑字部】 郺 【廣韻】【集韻】□烏孔切,音蓊。
【廣韻】郺□,盛多貌。
【揚子方言】郺,多也。
凡大而多謂之郺。
又【廣韻】【集韻】□於容切,音邕。
義同。
都 【酉集下】【邑字部】 都 〔古文〕□【唐韻】當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東徒切,□音闍。
【廣韻】天子所宮曰都。
【周禮地官小司徒】四縣爲都。
又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
【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又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
【禮坊記】制國不過千乗,都城不過百雉。
又【正韻】美也,盛也。
【詩鄭風】洵美且都。
【前漢司馬相如傳】車從雍雍,閒雅甚都。
又歎美之辭。
【書臯陶謨】臯陶曰都。
又【正韻】居也。
【東方朔客難】身都卿相之位。
又【廣韻】總也。
【曹丕與吳質書】頃撰遺文,都爲一集。
【韓愈答崔立之書】若都不可得。
又【字彙補】水所聚也。
【釋名】澤中有丘曰都丘,言蟲鳥所都聚也。
又姓。
【集韻】漢臨亞侯都稽。
又【集韻】張如切,音豬。
與豬通。
【書禹貢】大野旣豬。
【又】被孟豬。
【史記夏本紀】旣豬作旣都,孟豬作明都。
考證:〔【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註】凡邑有先君之廟曰都,無曰邑。
〕謹按所引註是莊二十八年左傳,非隱元年註,今照左傳原文改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寅集中】【巾字部】【字彙】音鑾。
帶也。
【未集中】【羽字部】【廣韻】博抱切【集韻】【韻會】補抱切【正韻】博浩切,□音寶。
矢羽。
【玉篇】五釆羽。
【申集上】【艸字部】【唐韻】古勞切,音高。
【玉篇】草名。
其實似瓜,食之治瘧。
又【山海經】侖者之山有木焉,名曰白。
又【集韻】巨九切,音臼。
亦草名也。
郾 【酉集下】【邑字部】 郾 【唐韻】【集韻】【韻會】□於建切,音堰。
【說文】潁川縣名。
【正字通】卽古郾子國故地,今爲開封府許州郾城縣。
又【廣韻】同鄢。
【午集中】【目字部】【集韻】而振切,音認。
視貌。
一曰眩也。
或作。
【午集上】【瓜字部】【集韻】郞計切,音利。
瓠子。
又瓠杓。
【揚子方言】,瓠瓢也。
【楚辭九歎】瓟蠹于筐簏。
【丹鉛錄】今閩廣之地以鱟魚爲瓢,江淮閒或用螺之大者爲瓢,是以蟲殻代瓜匏用也。
故字取義兼之。
古音叢目作〈下〉。
又瓥。
郿 【酉集下】【邑字部】 郿 【唐韻】武悲切【集韻】【韻會】旻悲切,□音眉。
【說文】右扶風縣名。
【詩大雅】申伯信邁,王餞于郿。
又魯地名。
【左傳莊二十八年】冬築郿。
【註】魯下邑。
又【廣韻】【集韻】□明祕切,音媚。
義同。
【說文】本作□。
俗作郿。
鄀 【酉集下】【邑字部】 鄀 【廣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日灼切,□音若。
國名。
【左傳僖二十五年】秦晉伐鄀。
【註】秦楚界上小國,其後遷于南郡鄀縣,遂爲楚邑。
【史記吳世家】楚恐而去郢遷鄀。
【註】鄀,楚邑。
又【集韻】敕略切,音綽。
邑名。
鄂 【酉集下】【邑字部】 鄂 【唐韻】【韻會】五各切【集韻】【正韻】逆各切,□音諤。
國名。
【史記殷本紀】以西伯、九侯、鄂侯爲三公。
又楚地。
【史記楚世家】中子紅爲鄂王。
【註】《九州記》曰:鄂,今武昌。
【輿地記】今鄂州武昌,楚之東鄂也。
又晉邑。
【左傳隱六年】逆晉侯于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
【註】晉別邑。
又【玉篇】南陽有西鄂。
【前漢地理志】南陽郡西鄂縣。
【註】江夏有鄂,故加西。
又鄂然,外見貌。
【詩小雅】鄂不韡韡。
又鄂鄂,辨厲也。
【大戴禮立事篇】君子出言以鄂鄂。
又垠也。
【揚雄甘泉賦】紛被麗其亡鄂。
又幽州人謂額曰鄂。
【釋名】額,鄂也。
有垠鄂也。
又與諤通。
【史記趙世家】不聞周舍之鄂鄂。
【註】《韓詩外傳》:周舍立門下三日夜,簡子使人問之,對曰:願爲鄂鄂之臣。
又與愕通。
【史記五帝紀】象鄂不懌。
又【前漢霍光傳】羣臣皆驚鄂失色。
又與噩通。
【爾雅釋天】歲在酉曰作噩。
【史記天官書】作作鄂。
又姓。
漢安平侯鄂千秋。
【說文】本作。
俗作鄂。
鄃 【酉集下】【邑字部】 鄃 【唐韻】式朱切【集韻】【韻會】舂朱切,□音舒。
漢縣名。
【史記河渠書】田蚡爲丞相,其奉邑食鄃。
【註】鄃縣,屬淸河郡。
又【玉篇】庾娛切【廣韻】羊朱切,□音兪。
義同。
鄄 【酉集下】【邑字部】 鄄 【五音集韻】古縣切,音絹。
衞地。
【春秋莊十四年】單伯會齊侯、宋公、衞侯、鄭伯于鄄。
【註】今東郡鄄城是也。
【通雅】鄄城,古顓頊之墟,春秋衞成公都此,漢爲濟隂鄄城縣,今爲山東濮州,屬東昌府。
又周邑。
【左傳成十一年】王使劉子復之盟于鄄而入。
又【集韻】諸延切,音旃。
稽延切,音堅。
之人切,音眞。
於巾切,音駰。
義□同。
鄅 【酉集下】【邑字部】 鄅 【廣韻】【集韻】□王矩切,音禹。
【說文】妘姓之國。
【春秋昭十八年】邾人入鄅。
【註】鄅國,今琅邪開陽縣。
又姓。
【廣韻】鄅子之後,以國爲姓,去邑從禹。
又【韻會】果羽切【五音集韻】俱禹切,□音矩。
義同。
鄆 【酉集下】【邑字部】 鄆 【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問切,□音運。
魯地名。
【春秋文十二年】城諸及鄆。
【註】莒、魯所爭者,以其遠逼外國,故帥師城之。
又【成四年】冬城鄆。
【註】公欲叛晉,故城而爲備。
又【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人入鄆。
【註】鄆,莒別邑。
又【十六年】晉人執季孫行父,公還待于鄆。
【註】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有鄆城。
又【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
又【昭元年】取鄆。
【左傳】趙孟曰:魯、莒爭鄆,爲日久矣。
又【二十六年】公至自齊,居于鄆。
【六書故】春秋有二鄆,莒在魯東,莒、魯所爭,東鄆也。
公待于鄆者,西鄆也。
文公城諸及鄆,不聞與莒爭,及成公時,楚伐莒入鄆,則鄆自爲莒邑,而四年所城者西鄆也。
又州名。
【韻會】古兗州之域,魯附庸國,漢爲東平國,隋置鄆州。
又【集韻】河內沁水鄕名。
又姓。
【廣韻】魯大夫,食采于鄆,後因氏。
又【集韻】于分切,音雲。
義同。
考證:〔【春秋成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遂入鄆。
〕謹照原文遂改人。
鄿 【酉集下】【邑字部】 鄿 【集韻】居希切,音機。
【前漢地理志】沛郡有鄿縣。
高帝破黥布,都尉治。
【正字通】一說作蘄。
◎按蘄爲楚地,不屬沛郡,不可強合爲一也。
鄇 【酉集下】【邑字部】 鄇 【唐韻】胡遘切【集韻】胡豆切,□音□。
【說文】晉之溫地。
【左傳成十一年】晉郤至與周爭鄇田。
【註】鄇,溫別邑。
河內懷縣西南有鄇人亭。
又【廣韻】戸鉤切【集韻】下溝切,□音侯。
義同。
鄈 【酉集下】【邑字部】 鄈 【廣韻】渠追切【集韻】【韻會】【正韻】渠惟切,□音葵。
【說文】河東臨汾地,卽漢祭後土處。
【正韻】鄈地有三,一在汾隂,一鄈丘,在河南,又在□留。
《春秋》作葵丘,在汾隂者亦作葵。
【午集中】【目字部】【廣韻】亡逼切【集韻】密逼切,音近密。
【玉篇】暫視也。
【廣韻】細視也。
【吳萊尚志賦】瞭目以霧披。
又【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音墨。
義同。
【午集下】【禾字部】【玉篇】羽俱切【集韻】雲俱切,□音于。
禾不秀也。
□ 【未集中】【缶字部】 □ 【廣韻】【集韻】□時戰切,音膳。
□或作□,瓦器緣也。
又【集韻】尺戰切,音繟。
義同。
【午集下】【石字部】【廣韻】口交切【集韻】丘交切,□音敲。
磝,城名。
今濟州是也。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集韻】□胡計切,音系。
籀文系字。
釰 【戌集上】【金字部】 釰 【集韻】入質切,音日。
鈍也。
鄋 【酉集下】【邑字部】 鄋 【唐韻】所鳩切【集韻】疎鳩切,□音搜。
【說文】北方長狄國也。
在夏爲防風氏,在殷爲汪芒氏。
【左傳文十一年】鄋瞞侵齊。
【註】鄋瞞,狄國名。
防風氏之後,姓漆。
又【集韻】蘇遭切,音騷。
義同。
【說文】作□。
考證:〔【說文】北方長狄國也。
在夏爲防風氏,在殷爲汪芸氏。
〕謹照原文芸改芒。
【午集上】【瓦字部】【集韻】戸管切,音緩。
瓦器大口。
又戸瓦切,音踝。
甖大口曰□。
或省。
鈍 【戌集上】【金字部】 鈍 【唐韻】【韻會】徒困切【正韻】杜困切,□音遯。
【說文】錭也。
又【玉篇】頑鈍也。
【史記□丞相世家】士之無恥頑鈍嗜利者,亦多歸漢。
又【正字通】凡質魯者曰鈍。
【前漢鮑宣傳】臣宣呐鈍于辭。
又【廣韻】不利也。
【前漢賈誼傳】莫邪爲鈍兮。
【□琳檄吳文】兵不鈍鋒。
又【博物志】寶劒名。
鈍鉤,歐冶子所作。
又【淮南子覽冥訓】鈍悶以終。
【註】鈍悶,無情也。
又通作頓。
【賈誼治安策】芒刃不頓。
【前漢翟方進傳】遲頓不及事。
鈎 【戌集上】【金字部】 鈎 【字彙】俗鉤字。
鈏 【戌集上】【金字部】 鈏 【廣韻】餘忍切【集韻】【韻會】以忍切,□音引。
【爾雅釋器】錫謂之鈏。
【疏】錫,金白鑞也。
一名鈏。
【釋文】鈏,音引。
又【集韻】時刃切,音愼。
又【五音集韻】時忍切,音腎。
又【唐韻】【集韻】□羊晉切,音胤。
義□同。
又【廣韻】鑯鈏。
【五音集韻】鉄鈏。
鈐 【戌集上】【金字部】 鈐 〔古文〕□【唐韻】巨淹切【集韻】【韻會】其淹切,□音箝。
【說文】鈐□,大犂也。
一曰類耜。
又【玉篇】車轄也。
又【廣韻】兵鈐以閉房,神府以備非常。
又【廣韻】鉤鈐,星名。
【前漢天文志】熒惑守房之鉤鈐。
鉤鈐,天子之禦也。
【註】房爲天駟,其隂右驂旁有二星,曰鉤鈐,故曰天子禦也。
【石氏星經】二星主法,明則羣臣奉職,天下道洽。
【孝經內事】昆弟親睦,則鉤鈐不離房。
【晉書天文志】鉤鈐主關籥,王者孝,則鉤鈐明。
又山名。
【山海經】西次二經之首曰鈐山。
又鏁也。
【爾雅序】六藝之鈐鍵。
【疏】鈐,鏁也。
又【揚子方言】矛,其柄謂之鈐。
【註】巨巾反。
又【集韻】胡南切,音含。
釱也。
又千尋切,音侵。
義同。
鈑 【戌集上】【金字部】 鈑 【集韻】【韻會】【正韻】□補綰切,音版。
鉼金曰鈑。
【爾雅釋器】鉼金謂之鈑。
【釋文】鈑,音版。
【周禮秋官職金】祭五帝供金鈑。
【賀知章詩】鈑鏤銀盤薦蛤蜊。
又【字彙補】與版同。
【莊子徐無鬼】金鈑六弢。
鈒 【戌集上】【金字部】 鈒 【唐韻】蘇合切【集韻】悉合切,□音趿。
【說文】鋋也。
【陸雲答車安茂書】舉鈒成雲,下鈒成雨。
又【廣韻】鈒鏤。
【六書故】細鏃金銀爲文曰鈒鏤。
又【國史補】四姓,滎陽鄭、岡頭盧、澤底李、土門崔,皆爲鼎甲。
大原王亦四姓之匹,時號鈒鏤王家,喩銀質金飾也。
又【廣韻】色立切【集韻】【正韻】色入切,□音歰。
【廣韻】戟也,鋋也。
又【集韻】或作鎩。
又作闟。
【史記商君傳】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
【註】師古曰:醞,言如醞釀也。
【北史崔瞻傳】自太保以後重吏事,謂容止醞藉者爲潦倒,瞻終不攺。
又【集韻】通作溫。
【詩小雅】飮酒溫克。
【箋】猶能醞藉自持以勝。
【陸德明音義】溫去聲。
【禮禮器】溫之至也。
【註】爲溫藉,溫與醞通。
又【廣韻】於粉切【集韻】委隕切【韻會】【正韻】委粉切,□音惲。
義同。
邰 【酉集下】【邑字部】 邰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土來切,音胎。
【說文】國名。
炎帝之後,姜姓所封。
帝嚳元妃,邰氏女也,生棄,爲後稷,復封於邰。
【詩大雅】卽有邰家室。
或作斄。
【前漢郊祀志】後稷封斄。
【註】斄,讀如邰。
今陝西西安府武功縣五丈原卽其地也。
或曰鳳翔府郿縣亦有五丈原,有斄亭。
又姓。
□ 【未集中】【糸字部】 □ 【字彙補】音棘。
徵也。
○按音義同索。
當卽索字之譌也。
□ 【辰集上】【日字部】 □ 【集韻】餘章切,音陽。
明也。
或作□。
【玉篇】焦也。
又徐羊切,音詳。
義同。
郻 【酉集下】【邑字部】 郻 【正字通】同鄡。
【前漢地理志】有郻縣,屬鉅鹿郡。
詳後鄡字註。
【卯集上】【心字部】【玉篇】七鴆切,音沁。
惻也。
□ 【未集中】【糸字部】 □ 【字彙補】姑等切,音耿。
○按卽字之譌。
【午集中】【目字部】【集韻】他年切,音天。
視也。
又他甸切,天去聲。
義同。
又【篇海】仰視也。
【集韻】或作瞋睼。
鈼 【戌集上】【金字部】 鈼 【廣韻】在各切【集韻】疾各切,□音昨。
【玉篇】釜也。
【廣韻】鉹也。
【集韻】甑也。
梁人呼爲鉹,吳人呼爲鈼。
郴 【酉集下】【邑字部】 郴 【唐韻】醜林切【集韻】【韻會】癡林切【正韻】醜森切,□音琛。
【說文】桂陽縣名。
【一統志】漢置桂陽縣,隋置郴州。
【史記黥布傳】項羽使九江王布等擊義帝,追殺之郴縣。
又姓。
【廣韻】晉江夏郴寶。
郵 【酉集下】【邑字部】 郵 【唐韻】羽求切【集韻】【正韻】于求切,□音尤。
【說文】境上行書舍也。
【廣韻】郵,驛也。
【風俗通】漢攺郵爲置,置亦驛也,度其遠近置之也。
【增韻】馬傳曰置,步傳曰郵。
【爾雅釋言】郵,過也。
【註】道路所經過也。
又【集韻】田閒舍也。
【禮郊特牲】郵表畷。
【註】郵若郵亭,謂田畯于田畔相連畷處造亭居之,以督民之耕也。
又【正韻】過也。
與尤通。
【禮王制】郵罰麗于事。
【註】郵,過也。
麗,附也。
過人、罰人,當各附于其事,不可假他以喜怒也。
【前漢成帝紀】以顯朕郵。
又【正韻】最也。
殿最亦曰殿郵。
【列子穆王篇】魯之君子,迷之郵者。
【註】郵,與尤同。
又【廣韻】督郵,古官號。
【釋名】主諸縣罰負郵殿糾攝之。
【晉書陶潛傳】郡遣督郵至縣。
又高郵,州名。
又姓。
【左傳哀二年】有郵無恤。
又【集韻】是爲切,音垂。
地名。
在衞。
又葉于其切,音移。
【詩小雅】不知其郵。
葉上僛。
【正字通】《說文》本作□。
從□。
□,遠邊也。
俗省作郵、□。
【集韻】作缷。
考證:〔【晉書陶侃傳】郡遣督郵至縣。
〕謹按所引出陶潛傳,侃改潛。
鄳 【酉集下】【邑字部】 鄳 【廣韻】武庚切【集韻】眉耕切【韻會】謨盲切,□音蝱。
縣名。
【前漢地理志】江夏郡有鄳縣。
【史記蘇秦傳】殘均陵,塞鄳阨。
【註】徐廣曰:江夏鄳縣。
正義曰:申州羅山縣。
本漢鄳縣。
又通作冥。
【左傳定四年】還塞大隧、直轅、冥阨。
【註】三者,漢東之隘道。
《通雅》曰:冥阨卽鄳阨。
又【唐韻】莫杏切【集韻】母耿切,□與黽通。
【史記春申君傳】秦踰黽隘之塞而攻楚。
【註】在申州。
又【集韻】謨耕切,音萌。
又眉永切,音皿。
義□同。
【寅集下】【廣字部】【集韻】於境切,音影。
【玉篇】長廊也。
【集韻】廡也。
又【集韻】於驚切,影平聲。
義同。
鄴 【酉集下】【邑字部】 鄴 【唐韻】【正韻】魚怯切【集韻】逆怯切,□音業。
【說文】魏郡縣名。
【正字通】今相州鄴城,齊桓公所築。
又【正韻】地名。
唐李泌封鄴侯。
又姓。
【風俗通】漢有梁令鄴鳳。
鄵 【酉集下】【邑字部】 鄵 【廣韻】【集韻】【韻會】□七到切,音造。
地名。
【春秋襄十七年】鄭伯髠頑卒于鄵。
【註】鄭地。
又【集韻】千遙切,音鍫。
蘇遭切,音騷。
倉刀切,音操。
倉含切,音參。
義□同。
【午集中】【疒字部】【廣韻】古忽切【集韻】吉忽切,□音骨。
厀病。
【午集中】【目字部】【集韻】虎孔切,音嗊。
矇,目不明也。
【未集下】【舟字部】【集韻】同舵。
鄶 【酉集下】【邑字部】 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外切,音檜。
國名。
【說文】祝融之後,妘姓所封,在溱、洧之閒,鄭武公滅之。
【左傳僖三十三年】鄭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
【註】鄶城,故鄶國,在滎陽密縣東北。
通作檜。
【詩檜風註】檜,國名。
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今之鄭州,卽其地也。
又姓。
【集韻】宋有鄶士隆。
備考:【字彙補】同鄶。
铈 【戌集上】【金字部】 鈰 【集韻】士止切。
音市。
劒名。
鄷 【酉集下】【邑字部】 鄷 同酆。
詳後酆字註。
鄸 【酉集下】【邑字部】 鄸 【廣韻】莫中切【集韻】謨中切,□音瞢。
邑名。
【春秋昭二十年】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
【註】鄸,曹邑。
又【集韻】謨蓬切,音蒙。
又彌登切,音萌。
又【廣韻】【集韻】□莫鳳切,音夢。
義□同。
鄹 【酉集下】【邑字部】 鄹 【廣韻】同鄒。
詳前郰字註。
鄺 【酉集下】【邑字部】 鄺 【廣韻】【集韻】□古晃切,音廣。
【廣韻】姓也。
出廬江縣。
又【廣韻】【集韻】□呼光切,音荒。
義同。
□ 【補遺】【辰集】【日字部】 □ 【字彙補】與曹同。
出《漢北海相□》。
酠 【酉集下】【酉字部】 酠 【五音集韻】苦下切,音跒。
苦酒也。
【未集下】【肉字部】【廣韻】侯幹切【集韻】侯旰切,□音翰。
【廣韻】□,刀箭瘡藥。
出古兵格。
【集韻】□,藥名,出西蕃,治金創。
□ 【未集中】【糸字部】 □ 【字彙補】古緦字。
註詳九畫。
□ 【卯集下】【方字部】 □ 【轉注古音】與幢同。
【字彙補】雄駿不戕壽於旗□。
見韓非子大體篇。
酡 【酉集下】【酉字部】 酡 【廣韻】徒何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何切,□音酡。
【玉篇】飮酒朱顏貌。
【集韻】飮而赭色著面也。
【增韻】酒容也。
【楚辭招魂】美人旣醉,朱顏酡些。
【謝惠連雪賦】朱顏酡兮思自親。
【集韻】或作□。
又【集韻】待可切,音拕。
將醉謂之酡。
酢 【酉集下】【酉字部】 酢 【唐韻】【集韻】【正韻】□倉故切,音措。
【說文】醶也。
【徐曰】今人以此爲酬酢字,反以醋爲酢字,時俗相承之變也。
【玉篇】酸也。
【急就篇】酸醎酢淡辨濁淸。
【馬第伯封禪記】酢棃酸棗。
【隋書酷吏傳】長安語曰:寧飮三升酢,不見崔弘度。
又【廣韻】在各切【集韻】【韻會】【正韻】疾各切,□音昨。
客酌主人也。
【廣韻】酬酢。
【倉頡篇】主答客曰酬,客報主人曰酢。
【易繫辭】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詩小雅】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傳】酢,報也。
又器名。
【揚子方言】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或謂之酢鎦。
酼 【備考】【酉集】【酉字部】 酼 【龍龕】音海,醬也。
◎按卽醢字之譌。
酽 【酉集下】【酉字部】 釅 【廣韻】【正韻】魚欠切【集韻】魚窆切【韻會】疑窆切,□音驗。
【說文】本作醶。
酢漿也。
【廣韻】酒醋味厚。
【增韻】醲也。
【寅集下】【廣字部】【唐韻】【集韻】□昌石切,音尺。
【說文】卻屋也。
又斥本字。
【說文】安定有鹵縣,東方謂之,西方謂之鹵。
又【玉篇】,指也,稀也,大也,□也,不用也,疏遠也,充滿也。
又【玉篇】充夜切,斥去聲。
義同。
酾 【酉集下】【酉字部】 釃 【唐韻】【集韻】【韻會】所綺切【正韻】想裡切,□音躧。
【說文】下酒也。
【徐曰】釃,猶籭取之也。
【詩小雅】釃酒有藇。
【傳】以筐曰釃,以藪曰湑。
【釋文】謂以篚□酒。
【前漢馬援傳】擊牛釃酒。
又【廣韻】分也。
【前漢溝洫志】乃釃二渠以引其河。
【註】孟康曰:釃,分也。
分其流,洩其怒也。
【劉向說苑】禹釃五湖而定東海。
又或作厮。
【唐書高士廉傳】附故渠,厮引旁出。
又【廣韻】所宜切【集韻】【韻會】山宜切,□音欐。
又【廣韻】所葅切【集韻】【韻會】山於切,□音疏。
又【集韻】所寄切,徙去聲。
義□同。
又【五音集韻】呂支切,音離。
以水醩。
鉽 【戌集上】【金字部】 鉽 【廣韻】賞職切【集韻】設職切,□音識。
【廣韻】鼎鉽也。
釁 【酉集下】【酉字部】 釁 【唐韻】虛振切【集韻】許愼切【韻會】許刃切,□興去聲。
【說文】血祭也。
象祭竈也。
【廣韻】牲血塗器祭也。
【禮月令】孟冬之月,命大史釁龜筴。
【疏】謂殺牲以血塗釁其龜及筴。
又【雜記】成廟則釁之。
【疏】謂宗廟初成,則殺牲取血以釁之,尊而神之也。
【史記高祖紀】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
【註】釁,祭也。
殺牲以血塗鼓曰釁。
又罪也。
【左傳宣十二年】觀釁而動。
【註】釁,罪也。
又瑕也。
【左傳桓八年】讐有釁,不可失也。
【註】釁,瑕隙也。
【史記李斯傳】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
【註】索隱曰:言因諸侯有瑕釁,則忍心而剪除也。
又兆也。
【魯語】若鮑氏有釁,吾不圖矣。
【註】釁,兆也。
【陸機答賈長淵詩】天厭霸德,黃祚告釁。
又塗也。
一曰熏也。
【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
【註】以香塗身曰釁。
【周禮春官肆師】共其釁鬯。
【註】以鬯塗屍,使之香美也。
【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
【註】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
【前漢賈誼傳】釁面吞炭。
【註】漆面以易貌。
一曰熏也,以毒熏入之。
又動也。
【左傳襄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於勇。
【註】釁,動也。
又【爾雅釋獸】獸曰釁。
【疏】獸之自奮迅動作名釁。
又姓。
【正字通】周有釁夏。
又【正字通】通作舋。
【韓非子】旣蓄王資而承敵國之舋。
【前漢高帝紀】乗舋而運。
又或作釁。
【禮樂記】車甲釁而藏之府庫。
【註】釁,釁字也。
包幹戈以虎皮,明能以武服兵也。
又或作興。
【禮禮器】旣興器用幣。
【註】興,當爲釁字之誤。
考證:〔【禮樂記】車甲釁而藏之武庫。
〕謹照原文武庫改府庫。
【未集下】【肉字部】【集韻】【韻會】□乞及切,音泣。
【韻會】肉羹也。
【博雅】□謂之。
又【集韻】落合切,音拉。
□,肉雜也。
【集韻】或作湇。
釂 【酉集下】【酉字部】 釂 【唐韻】【正韻】□子肖切,音醮。
【說文】酒盡也。
【博雅】釂,盡也。
【禮曲禮】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飮。
【註】盡爵曰釂。
【前漢遊俠傳】郭解□子負解之勢,與人飮,使之釂,非其任,強灌之。
【註】盡爵曰釂。
其人不飮而使盡爵,乃強灌之。
【張協七命】酒駕芳軒,千鍾電釂。
又【韻補】葉卽略切,音爵。
【班固西都賦】陳輕騎以行炰,騰酒車以斟酌。
割鮮野食,舉烽命釂。
考證:〔【班固西都賦】陣輕騎以爲炰,騰酒車以斟酌。
割鮮飮食,舉烽命釂。
〕謹照原文陣改陳。
爲改行。
飲改野。
邱 【酉集下】【邑字部】 邱 【唐韻】去鳩切【集韻】祛尤切,□音丘。
地名。
邲 【酉集下】【邑字部】 邲 【唐韻】毘必切【集韻】【韻會】薄必切【正韻】薄密切,□音佖。
【說文】鄭地。
【春秋宣十二年】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
【註】在鄭州管城縣。
又姓,見【姓苑】。
又【廣韻】【集韻】□兵媚切,音祕。
【廣韻】好也。
邳 【酉集下】【邑字部】 邳 【廣韻】□悲切【集韻】【韻會】貧悲切【正韻】蒲麋切,□音岯。
地名。
【說文】奚仲之後,湯左相仲虺所封國,在魯薛縣。
又下邳,縣名。
【史記高祖紀】彭越渡睢水,戰於下邳。
又上邳,地名。
【前漢王子侯表】上邳侯郢客。
【註】高祖封楚元王子。
又大邳,山名。
與伾、岯通。
【書禹貢】至于大伾。
【史記河渠書】作邳。
一作岯。
又姓。
晉有丕鄭。
【史記晉世家】作邳鄭。
考證:〔【前漢諸侯王表】上邳侯郢客。
〕謹照原書諸侯王表改王子侯表。
邴 【酉集下】【邑字部】 邴 【唐韻】兵永切【集韻】【韻會】【正韻】補永切,□音丙。
【說文】宋下邑,在泰山。
又鄭地。
【穀梁傳隱八年】鄭伯使宛來歸邴。
邴者何,鄭湯沐之邑也。
又姓。
【左傳成二年】邴夏禦齊侯。
通作丙。
【前漢宣帝紀】邴吉,或作丙吉。
又和適貌。
【莊子大宗師】邴邴乎其似喜乎。
又【廣韻】【集韻】□陂病切,音柄。
【廣韻】邑名。
又姓。
【左傳哀十一年】邴洩爲右。
邵 【酉集下】【邑字部】 邵 【集韻】【韻會】時照切【五音集韻】市照切,□音紹。
【廣韻】邑名。
【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侯伐晉,戍郫、邵。
【註】晉邑。
又姓。
與召通。
召公奭之後。
【史記白起傳】雖周、邵、呂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又邵陵,地名。
【史記秦本紀】齊桓公伐楚,至邵陵。
【左傳僖四年】作召陵。
【正字通】從邑者,爲邑,爲姓。
從卪者訓勸勉,又訓高也。
俗多譌混。
邶 【酉集下】【邑字部】 邶 【廣韻】【集韻】【韻會】蒲昧切【正韻】步昧切,□音佩。
【說文】故商邑,自河內朝歌以北是也。
【詩邶風小序】武王克商,分朝歌而北謂之邶。
又【集韻】補昧切,音背。
齊地名。
【左傳襄二十八年】齊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
與商之邶名同地異。
【廣韻】同鄁。
邸 【酉集下】【邑字部】 邸 【唐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音底。
【說文】屬國舍也。
【徐曰】諸侯來朝,所舍曰邸,有根柢也,根本所在也。
【前漢文帝紀】至邸而議之。
【註】郡國朝宿之舍,在京師者率名邸。
邸,至也,言所歸至也。
今人因謂逆旅皆曰邸舍。
又凡物之底皆曰邸。
【爾雅釋器】邸謂之柢。
【註】根柢皆物之邸。
邸卽底,通語也。
又圭之本亦曰邸。
【周禮春官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
【註】圭本著于璧,圭末四出也。
又屛風也。
【周禮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則張氊案,設皇邸。
【註】張氊案,以氊爲牀,于幄中設皇邸,謂以闆爲屛風,染羽象鳳凰羽色以爲之,王座所置也。
又【正韻】至也。
與抵通。
【史記河渠書】西邸瓠口。
又觸也。
【宋玉風賦】邸萼葉而振氣。
【註】邸與抵同。
又姓。
【集韻】漢上郡太守邸柱。
又【韻會】【正韻】□□知切,音池。
【周禮冬官考工記】絲三邸。
【廣韻】俗作□。
亦作。
鄒 【備考】【酉集】【邑字部】 鄒 【龍龕】俗鄒字。
(鄒)【唐韻】【正韻】側鳩切【集韻】【韻會】甾尤切,□音騶。
【說文】魯縣,古邾婁國,帝顓頊之後所封。
【徐曰】《孟子題辭》邾國至孟子時,魯穆公攺曰鄒。
又通作騶。
【史記孟軻傳】孟子,騶人也。
又姓。
【廣韻】漢有鄒陽。
又【字彙補】從娶切,音聚。
【史記孔子世家】如顏濁鄒之徒。
【正義】鄒,音聚。
俗省作鄒。
互詳前郰字註。
□ 【未集中】【糸字部】 □ 【篇海】同□。
【未集中】【耳字部】【集韻】同□。
【未集下】【色字部】【廣韻】蘇增切【集韻】思登切,□音僧。
□,神不爽也。
又【集韻】七鄧切,音蹭。
□,色惡也。
【未集中】【耳字部】【廣韻】失入切,音濕。
耳動搖之貌。
又【五音集韻】昌汁切,音斟。
□,牛馬動耳貌。
邺 【酉集下】【邑字部】 鄴 【唐韻】【正韻】魚怯切【集韻】逆怯切,□音業。
【說文】魏郡縣名。
【正字通】今相州鄴城,齊桓公所築。
又【正韻】地名。
唐李泌封鄴侯。
又姓。
【風俗通】漢有梁令鄴鳳。
鄰 【酉集下】【邑字部】 鄰 〔古文〕厸【唐韻】力珍切【集韻】【韻會】【正韻】離珍切,□音粼。
【廣韻】近也,親也。
【正韻】比也。
【釋名】鄰,連也。
相接連也。
【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裡。
又連界之國,亦稱鄰。
【書蔡仲之命】睦乃四鄰。
又左右輔弼亦曰鄰。
【書益稷】臣哉鄰哉。
【註】臣以人言,鄰以職言。
又車聲。
與轔通。
【詩秦風】有車鄰鄰。
【註】衆車聲。
又【集韻】【韻會】【正韻】□良刃切,音吝。
與甐通。
【集韻】敝也。
【正韻】動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雖敝,不甐于鑿。
【註】以輪之厚,石雖齧之,不能敝其鑿,旁使之動也。
甐,本又作鄰。
又葉陵延切,音連。
【陸機挽歌】人往有反歲,我行無歸年。
昔居四民宅,今託萬鬼鄰。
【正字通】本作鄰,隸作隣。
今通作鄰。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集韻】□九勿切,音□。
【玉篇】狄衣也。
【廣韻】周禮作闕,禮記作屈。
【類篇】一曰結也。
又【廣韻】去月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月切,□音闕。
義同。
□ 【辰集上】【日字部】 □ 【集韻】牛刀切,音遨。
日光也。
邼 【酉集下】【邑字部】 邼 【唐韻】去王切【集韻】曲王切,□音匡。
【說文】河東聞喜縣鄕名。
邽 【酉集下】【邑字部】 邽 【廣韻】古攜切【集韻】【韻會】涓攜切,□音圭。
【廣韻】縣名。
【正字通】漢隴西有上邽縣,今爲秦州天水縣,京兆弘農有下邽縣,今屬華州。
或謂秦武公伐邽,戎遷其人于下邽,以有上邽,故名下邽。
又姓。
【史記仲尼弟子傳】有邽巽。
邾 【酉集下】【邑字部】 邾 【唐韻】陟輸切【集韻】【韻會】追輸切,□音朱。
【玉篇】魯附庸國,顓頊之後所封也。
【春秋隱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
【註】邾,今魯國鄒縣也。
【六書故】邾鄒同聲,實一地。
春秋時邾用夷,故邾謂之邾婁,合邾婁之音爲鄒,故邾攺名鄒也。
【輿地廣記】湽州鄒平縣,古鄒國。
兗州鄒縣,邾文公所遷,邑有孟軻冢。
楚滅之,遷之江夏,故江夏亦有邾城,今爲黃州黃岡縣。
又【集韻】鍾輸切,音侏。
地名。
漢衡山王吳芮都。
【正字通】此郳犂國,春秋時小邾子國也。
郬 【酉集下】【邑字部】 郬 【等韻】倉經切,音靑。
地名。
邿 【酉集下】【邑字部】 邿 【唐韻】書之切【集韻】【正韻】申之切【韻會】商支切,□音詩。
【說文】附庸國。
【春秋襄十三年】夏取邿。
【註】邿,小國也。
任城亢父縣有邿亭。
又山名。
【左傳襄十八年】魏絳、欒盈以下軍克邿。
【註】平隂西有邿山。
郁 【酉集下】【邑字部】 郁 【唐韻】於六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六切,□音。
【集韻】地名。
【前漢地理志】右扶風有郁夷縣,膠東有郁秩縣,又郁郅縣,屬北地郡。
又郁郁,文盛貌。
【史記五帝紀】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又【天官書】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
又姓。
【廣韻】魯相有郁貢。
又葉越逼切,音逸。
【司馬相如上林賦】芬芳漚鬱,酷烈淑郁。
皓齒粲爛,宜笑的皪。
郂 【酉集下】【邑字部】 郂 【唐韻】【韻會】古哀切【集韻】柯開切,□音該。
【說文】□留鄕名。
【寅集下】【彳字部】【海篇】同微。
【午集中】【目字部】【廣韻】【集韻】□七計切,音砌。
【玉篇】視也。
【類篇】察也。
一曰袤視。
與□同。
郃 【酉集下】【邑字部】 郃 【唐韻】侯閤切【集韻】【韻會】曷閤切,□音合。
【說文】左馮翊郃陽縣。
【詩大雅】在郃之陽。
本作洽。
【註】洽,水名,在同州郃陽夏陽縣。
今流已絕,故去水加邑。
又姓。
郄 【酉集下】【邑字部】 郄 【集韻】【正韻】□乞逆切,音□。
與郤同。
地名。
又姓。
【集韻】晉大夫郄獻子,食邑于郄,因氏。
通作郤,與卩部別。
又與□同。
【史記張釋之傳】雖錮南山,猶有郄。
【前漢書】作□。
【莊子知北遊】若白駒之過郤。
郅 【酉集下】【邑字部】 郅 【廣韻】職日切【集韻】【韻會】【正韻】之日切,□音質。
【廣韻】郁郅,古縣名。
又【集韻】至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文王攺制,爰周郅隆。
【註】言文王攺制,及周而大盛也。
又【正韻】登也。
【揚子方言】魯、衞謂登曰郅。
又姓。
前漢郅都,後漢郅惲。
又【集韻】陟栗切,音秷。
義同。
又【集韻】激質切,音稭。
郅偈,竿杠之狀。
【揚雄甘泉賦】夫何旟旐郅偈之旖旎也。
考證:〔【史記封禪書】文王改制,爰周郅隆。
〕謹按所引出司馬相如傳,謹據改。
【午集上】【玉字部】【集韻】【韻會】【正韻】□抽居切,音攄。
【集韻】玉名。
【山海經】小華之山,其陽多琈之玉。
【註】浮,玉名。
又【集韻】通都切,音。
義同。
郇 【酉集下】【邑字部】 郇 【唐韻】相倫切【集韻】【韻會】【正韻】須倫切,□音旬。
國名。
【說文】在晉地。
【詩曹風】四國有王,郇伯勞之。
【註】郇伯,郇侯,文王之後。
嘗爲州伯,治諸侯有功。
又【廣韻】地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晉師退軍于郇。
【註】解縣西北有郇城。
又姓。
漢有郇越。
又【廣韻】戸關切【集韻】胡關切,□音環。
亦姓也。
唐郇模。
【宛委餘篇】郇越之郇,音荀。
郇模之郇,音環。
【集韻】或作□。
考證:〔【左傳僖二十四年】秦師退軍于郇。
〕謹照原文秦師改晉師。
□ 【未集上】【米字部】 □ 【集韻】才資切,音慈。
稻餠也。
又【篇海】津私切,音咨。
與粢同。
詳粢字註。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七由切【集韻】雌由切,□音秋。
【廣韻】同緧。
周禮曰:必□其牛後。
○按考工記輈人:必緧其牛後。
註雲:故書緧爲,魚。
字疏雲:旣是魚名,明不從故書也。
《廣韻》譌爲□,非是。
郈 【酉集下】【邑字部】 郈 【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音厚。
魯邑名。
【春秋定十年】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
【註】叔孫氏邑。
又姓。
【廣韻】魯大夫郈昭伯。
後漢郈常。
又【集韻】胡溝切,音侯。
又【廣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音□。
義□同。
考證:〔【春秋定九年】叔孫何忌,帥師圍郈。
【註】在東平無鹽縣東南。
〕謹照原文九年改十年。
叔孫下增州仇仲孫四字。
在東平無鹽縣東南改叔孫氏邑。
郉 【酉集下】【邑字部】 郉 【說文】邢本字。
詳前邢字註。
郊 【酉集下】【邑字部】 郊 【唐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音交。
【說文】距國百裡爲郊。
【爾雅釋地】邑外謂之郊。
【周禮地官載師】近郊、遠郊。
【註】五十裡爲近郊,百裡爲遠郊。
【書費誓】魯人三郊、三遂。
【註】國外曰郊,郊外曰遂。
天子六軍,則六鄕、六遂。
大國三軍,故魯三郊、三遂也。
又祭名。
冬至祀天于南郊,夏至祀地于北郊,故謂祀天地爲郊。
又地名。
【左傳文三年】秦伯伐晉,取王官及郊。
【註】晉地。
又葉姑刀切,音高。
【詩衞風】碩人敖敖,說于農郊。
《集傳》葉音高。
考證:〔【詩衞風】碩人敖敖,說于農郊。
【註】讀若高。
〕謹照原文註讀若高改集傳葉音高。
郋 【酉集下】【邑字部】 郋 【唐韻】【韻會】胡雞切【集韻】弦雞切,□音奚。
【說文】汝南邵陵裡名。
郌 【備考】【酉集】【邑字部】 郌 【龍龕】同邽。
郍 【補遺】【酉集】【邑字部】 郍 【字彙補】諾何切,音那。
【後周書】粟特國,在蔥嶺之西,蓋古之庵蔡,一名溫郍沙。
又房六切,音伏。
隱也。
郏 【酉集下】【邑字部】 郟 【廣韻】【正韻】古洽切【集韻】【韻會】訖洽切,□音夾。
郟鄏,地名。
【左傳宣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
又【正字通】郟城在汝州,郟縣在襄陽。
漢屬潁川郡。
又【字彙補】門郟之室曰郟室。
【大戴禮】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又姓。
【左傳哀七年】鄭有郟張。
考證:〔【字彙補】門郊之室曰郟室。
〕謹照原文門郊改門郟。
〔【大戴禮】雍人割雞屋下,當門郟室。
〕謹按郟室二字屬下文讀,不與當門相連。
今照原文改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況于切【集韻】匈于切,□音訏。
【玉篇】殷冠名。
【五經文字】□同冔。
郐 【酉集下】【邑字部】 鄶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外切,音檜。
國名。
【說文】祝融之後,妘姓所封,在溱、洧之閒,鄭武公滅之。
【左傳僖三十三年】鄭文夫人斂而葬之鄶城之下。
【註】鄶城,故鄶國,在滎陽密縣東北。
通作檜。
【詩檜風註】檜,國名。
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今之鄭州,卽其地也。
又姓。
【集韻】宋有鄶士隆。
備考:【字彙補】同鄶。
鄭 【酉集下】【邑字部】 鄭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正切,音。
國名。
【釋名】鄭,町也,地多平町町然也。
【正字通】鄭本西都畿內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爲鄭。
桓公寄孥與賄于虢鄶,其子武公,定平王于東都,因徙其封,施舊號于新邑,是爲新鄭。
今河南開封府鄭州是也。
又南鄭,縣名。
今屬陝西漢中府,桓公封邑在畿內,爲西鄭,漢中在京兆之南,故稱南鄭以別之。
【一統志】南鄭,古褒國附庸之邑。
桓公歿,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鄭。
又【廣韻】鄭重,殷勤之意。
【前漢王莽傳】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命之意。
又姓。
【集韻】鄭滅于韓,子孫因以國爲氏。
【午集上】【瓦字部】【集韻】【韻會】【正韻】□於浪切,與盎同。
盆也。
【莊子人閒世】甕大癭說齊桓公。
【註】甕,大癭貌。
又【集韻】【韻會】倚朗切【正韻】於黨切,□音坱。
又【集韻】倚兩切,音鞅。
義□同。
郓 【酉集下】【邑字部】 鄆 【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問切,□音運。
魯地名。
【春秋文十二年】城諸及鄆。
【註】莒、魯所爭者,以其遠逼外國,故帥師城之。
又【成四年】冬城鄆。
【註】公欲叛晉,故城而爲備。
又【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人入鄆。
【註】鄆,莒別邑。
又【十六年】晉人執季孫行父,公還待于鄆。
【註】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有鄆城。
又【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
又【昭元年】取鄆。
【左傳】趙孟曰:魯、莒爭鄆,爲日久矣。
又【二十六年】公至自齊,居于鄆。
【六書故】春秋有二鄆,莒在魯東,莒、魯所爭,東鄆也。
公待于鄆者,西鄆也。
文公城諸及鄆,不聞與莒爭,及成公時,楚伐莒入鄆,則鄆自爲莒邑,而四年所城者西鄆也。
又州名。
【韻會】古兗州之域,魯附庸國,漢爲東平國,隋置鄆州。
又【集韻】河內沁水鄕名。
又姓。
【廣韻】魯大夫,食采于鄆,後因氏。
又【集韻】于分切,音雲。
義同。
考證:〔【春秋成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遂入鄆。
〕謹照原文遂改人。
郔 【酉集下】【邑字部】 郔 【唐韻】以然切【集韻】【正韻】夷然切,□音延。
【說文】鄭北地。
【左傳宣三年】晉侯伐鄭,及郔。
又楚地。
【左傳宣十一年】楚左尹子重侵宋,王待諸郔。
【午集中】【皮字部】【廣韻】伯加切【集韻】邦加切,□音巴。
皻,鼻病。
【正字通】同疤。
郕 【酉集下】【邑字部】 郕 【廣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
國名。
【左傳隱五年】衞師入郕。
【註】東平亢父縣西南有郕鄕,後屬魯,爲孟氏邑。
又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之田溫原隰郕。
【註】隰郕,在懷縣西南。
郖 【酉集下】【邑字部】 郖 【唐韻】【集韻】□當侯切,音兜。
【說文】弘農縣庾地。
又【廣韻】【集韻】□大透切,音豆。
義同。
又【字彙補】津名。
【魏志杜畿傳】遂詭道從郖津渡。
郗 【酉集下】【邑字部】 郗 【廣韻】醜饑切【集韻】抽遲切【韻會】醜脂切,□音絺。
【說文】周邑也。
在河內野王縣。
又姓。
【正字通】郗與郄別。
黃長睿曰:郄詵,晉大夫郤縠之後。
郗鑒,漢禦史大夫郗慮之後。
姓源旣異,音讀各殊,後世因俗書相混,不復分郄、郗爲二。
陸龜蒙詩:一段淸光染郗郞。
亦誤讀也。
又【集韻】香依切,音希。
骨節閒也。
郙 【酉集下】【邑字部】 郙 【唐韻】【韻會】方矩切【集韻】匪父切,□音甫。
【說文】汝南上蔡亭名。
又【玉篇】芳殊切【集韻】芳無切,□音敷。
義同。
郚 【酉集下】【邑字部】 郚 【唐韻】五乎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音吾。
【說文】東海縣故紀侯邑。
【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又魯邑。
【左傳文七年】城郚。
【註】郚,魯邑。
卞縣南有郚城。
又【集韻】牛居切,音魚。
郚鄕,漢縣名。
【前漢功臣表】郚鄕侯閔。
郛 【酉集下】【邑字部】 郛 〔古文〕□【廣韻】【集韻】□芳無切,音孚。
郭也。
【左傳隱五年】邾人、鄭人伐宋,入其郛。
【註】城外大郭也。
又葉敷救切,音覆。
【張衡西京賦】量徑輪,考廣袤,經城洫,營郭郛。
取殊材于八都,豈稽度于往舊。
郜 【酉集下】【邑字部】 郜 【唐韻】古到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號切,□音誥。
【說文】周文王子所封國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郜、雍、曹、滕,文之昭也。
【註】濟隂城武縣東南有郜城。
又宋邑。
【春秋隱十年】公敗宋師于菅,辛未,取郜。
又晉邑。
【左傳成十三年】焚我箕、郜。
【註】箕、郜,晉二邑。
又姓。
【廣韻】晉高昌長郜玖。
又【集韻】姑沃切,音梏。
義同。
郝 【酉集下】【邑字部】 郝 【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音壑。
【說文】右扶風鄠盩厔鄕名。
又姓。
【廣韻】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鄕,因氏。
又【廣韻】【集韻】【韻會】□施隻切,音釋。
【爾雅釋訓】郝郝,耕也。
【註】言耕土解散也。
又【廣韻】姓也。
【前漢功臣表】衆利侯郝賢。
又人名。
【史記虞卿傳】使趙郝約事于秦。
【註】音釋。
又【廣韻】【集韻】□昌石切,音尺。
鄕名。
郞 【酉集下】【邑字部】 郞 【唐韻】【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音廊。
【說文】魯亭。
【左傳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
【註】魯地。
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郞亭。
又夜郞,地名。
屬牂牁郡。
又官名。
【韻會】秦初置郞中令,其屬官有三署郞。
漢官尚書郞。
初,三署郞旣選入臺,稱郞中,歲滿,稱侍郞。
隋文帝諱中字,惟置侍郞。
煬帝置六侍郞,其諸曹直曰郞,除侍字。
又員外郞,亦隋置。
又男子之稱。
【唐書房□齡傳】高孝基曰:僕閱人多矣,無如此郞者。
又婦謂夫爲郞。
【晉書列女傳】謝道韞曰:天壤之閒,乃有王郞。
又僕稱主亦曰郞。
【唐書宋璟傳】鄭善果曰:中丞奈何卿五郞。
璟曰:君非其家奴,何郞之雲。
又【正韻】與廊通。
【前漢東方朔傳】陛下今累郞臺,恐其不高。
又姓。
【廣韻】魯懿公孫費伯城郞居之,因氏。
又漢有郞顗。
考證:〔【春秋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
【註】魯地高平方輿縣東南有郁郞亭。
〕謹照原文春秋改左傳。
方輿改方與。
〔【史記司馬相如傳】陛下築郞臺,恐其不高。
〕謹按所引出前漢東方朔傳,今據改。
並照原文陛下增今字。
築字改累字。
郟 【酉集下】【邑字部】 郟 【廣韻】【正韻】古洽切【集韻】【韻會】訖洽切,□音夾。
郟鄏,地名。
【左傳宣三年】成王定鼎于郟鄏。
又【正字通】郟城在汝州,郟縣在襄陽。
漢屬潁川郡。
又【字彙補】門郟之室曰郟室。
【大戴禮】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又姓。
【左傳哀七年】鄭有郟張。
考證:〔【字彙補】門郊之室曰郟室。
〕謹照原文門郊改門郟。
〔【大戴禮】雍人割雞屋下,當門郟室。
〕謹按郟室二字屬下文讀,不與當門相連。
今照原文改郟室雍人割雞于室中。
郠 【酉集下】【邑字部】 郠 【唐韻】【集韻】□古杏切,音梗。
【說文】琅邪莒邑。
【左傳昭十年】季平子伐莒取郠。
郮 【酉集下】【邑字部】 郮 【廣韻】職流切【集韻】之由切,□音周。
【玉篇】故國,黃帝後所封國也。
【午集中】【疒字部】【唐韻】方榘切【集韻】匪父切,□音甫。
【說文】俛病也。
【博雅】,短也。
【揚子方言】桂林之中謂短矲。
矲,通語也。
東陽之閒謂之。
【註】言視之,因名。
又【集韻】馮無切,音扶。
義同。
又【廣韻】扶雨切【集韻】奉甫切,□音父。
病腫。
又俛病也。
【集韻】或作痡。
又【五音集韻】甫無切,音跗。
義同。
【午集下】【示字部】【廣韻】【集韻】【正韻】□於良切,音央。
【說文】本作殃,咎也。
詳殃字註。
□ 【備考】【子集】【一字部】 □ 【海篇】音夜。
郶 【備考】【酉集】【邑字部】 郶 【龍龕】同部。
【午集中】【皮字部】【廣韻】【集韻】□於驚切,音英。
【玉篇】靑貌。
又【廣韻】【集韻】【正韻】□於亮切,音怏。
義同。
又靑血也。
一曰面蒼。
【未集下】【臼字部】【廣韻】【集韻】【韻會】□房越切,音伐。
【廣韻】舂米。
【韻會】舂也。
又【集韻】芳廢切,音肺。
又房廢切,音吠。
義□同。
釖 【戌集上】【金字部】 釖 【集韻】與刀同。
郡 【酉集下】【邑字部】 郡 【唐韻】渠運切【集韻】【韻會】【正韻】具運切,□羣去聲。
【釋名】郡,羣也。
人所羣聚也。
【韻會】《說文》雲:周制,天子地方千裡,分爲百縣,縣有四郡,是縣大而郡小也。
秦幷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統其縣。
漢遂因之。
自隋唐以來,廢置不一。
宋元設府于州,明制屬州於府,而郡之名遂廢。
郢 【酉集下】【邑字部】 郢 【唐韻】以整切【集韻】【韻會】以井切【正韻】庾頃切,□音穎。
【說文】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裡。
【公羊傳宣十二年】邲之戰,子重諫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裡。
◎按《六書故》雲:郢,楚所都,今爲江陵府江陵縣。
子西遷郢於鄀,楚考烈王自□徙壽春,亦命曰郢。
名雖同而地則異也。
又【字彙補】節氣名。
【管子幼官篇】十二小郢,十二中郢。
又葉以成切,音盈。
【應劭風俗通】幹木息偃以籓魏,包胥重繭而存郢。
管氏朱絃而三歸,平仲辭邑以濯纓。
或省作□。
郣 【酉集下】【邑字部】 郣 【唐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音勃。
【說文】郣海,地名。
又地之起者曰郣。
又【正字通】通作渤。
渤澥,海名。
《前漢武帝紀》作海,《封禪書》作海,《揚雄傳》作勃解,皆轉寫之譌耳。
又葉皮列切,音別。
【鮑昭樂府】築山擬蓬壷,穿池類溟郣。
選色徧齊代,徵聲匝邛越。
郤 【酉集下】【邑字部】 郤 【唐韻】綺戟切【韻會】【正韻】乞逆切,□音□。
【說文】晉大夫叔虎邑。
又姓。
【正韻】晉大夫郤獻子之後,與郄通。
又仰也。
【儀禮士昏禮】贊啓會郤于敦南。
【疏】郤,仰也。
謂仰于地也。
又與□通。
【禮曲禮】諸侯相見於郤地曰會。
【註】郤地,謂閒□之地。
又骨肉之交也。
【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窽。
又怨□也。
【史記項羽紀】令將軍與臣有郤。
◎按《正韻》從□,□音其虐切,非山谷之谷。
從□從阝爲隙,從谷從卩爲卻,形雖似而實不同也。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宜戟切【集韻】仡戟切,□音逆。
綬維也。
【類篇】縌,或省文作□。
郦 【酉集下】【邑字部】 酈 【廣韻】呂支切【集韻】鄰知切,□音麗。
地名。
【春秋僖元年】敗莒于酈。
【註】魯地。
又【唐韻】郞擊切【集韻】【韻會】【正韻】狼狄切,□音歷。
亦地名。
【前漢高帝紀】偕攻析、酈,皆降。
【註】酈,卽菊潭縣。
【地理志】屬南陽鄧州內鄕縣。
又姓也。
【前漢高帝紀】酈食其爲裡監門。
【註】音歷異基。
鄖 【酉集下】【邑字部】 鄖 【廣韻】【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
國名。
【說文】漢南之國。
【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騷。
【註】鄖國,在江夏雲社縣東南有鄖城。
又衞地。
【左傳哀十一年】衞太叔疾死,□于鄖。
又姓。
或省作。
詳前字註。
部 【酉集下】【邑字部】 部 【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音蔀。
【集韻】總也,統也。
【前漢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
【後漢宗室傳】柱天都部。
【註】柱天者,若天之柱。
都部者,都統其衆也。
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
又分也。
【荀子王霸篇】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閒。
【註】部,猶分布。
言聲稱四溢也。
又【正韻】部曲也。
【前漢李廣傳】行無部曲。
【註】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
廣尚□易,不立部曲也。
又星辰布列亦曰部。
【史記歷書】分其天部。
【註】分部二十八宿爲距度也。
又五行謂之五部。
【前漢律歷志】起五部。
【註】五部,謂金木水火土也。
又書分四部。
【正字通】晉李充爲著作郞,刪定典籍,以類相從,分五經爲甲部,史記爲乙部,諸子爲丙部,詩賦爲丁部,甚有條貫,祕閣以爲永制。
《唐書藝文志》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爲次,因充制也。
又星名。
【晉書天文志】北鬥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
又【字彙補】鬥蓋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部長二尺。
又與棓同。
大杖也。
【淮南子說山訓】羿死桃部。
又百部,藥名。
蔓生,根多百十相連。
一名野天門冬。
又【唐韻】蒲口切【集韻】【韻會】薄口切,□音培,讀與剖近。
部婁,小阜也。
【左傳襄二十四年】部婁無松柏。
又【字彙補】府九切,音否。
【闞駰十三州志】諺雲:仕宦不偶値冀部。
考證:〔【前漢地理志】置刺史部十三州。
〕謹照原文改凡十三部置刺史。
〔【晉書天文志】北鬥七星,七曰部星,亦曰應主兵。
〕謹照原文應字下增星字。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爲蓋,部長二寸。
〕謹照原文二寸改二尺。
郪 【酉集下】【邑字部】 郪 【唐韻】七稽切【集韻】千西切,□音妻。
郪丘,齊地。
【春秋文十六年】公子遂及齊侯盟于郪丘。
又新郪,魏地。
【史記蘇秦傳】說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新郪。
【註】汝南有新郪縣。
又【集韻】先齊切,音西。
義同。
又【廣韻】取私切【集韻】【韻會】千咨切,□音雌。
【前漢地理志】廣漢郡有郪縣,卽今四川潼川州射洪縣。
□ 【備考】【子集】【人字部】 □ 【字彙補】虛呂切,音煦。
和煦也。
見【玉篇】。
◎按和煦係休字義,從木不從術。
《玉篇》無此字,《字彙補》誤引。
郫 【酉集下】【邑字部】 郫 【廣韻】符羈切【韻會】【正韻】薄麋切,□音脾。
【廣韻】郫邵,晉邑。
【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伐晉,戍郫邵。
又【玉篇】蜀郡有郫縣。
【前漢揚雄傳】遡江上處山之陽曰郫。
又【成都紀】郫縣出大竹,土人截爲筒盛酒,謂之郫筒酒。
【杜甫詩】酒憶郫筒不用酤。
又姓。
又【集韻】符支切,音陴。
又薄佳切,音牌。
義□同。
【醜集下】【女字部】【集韻】博蓋切,音貝。
女名。
郭 【酉集下】【邑字部】 郭 〔古文〕□【唐韻】【正韻】古博切【集韻】【韻會】光鑊切,□音椁。
【廣韻】內城外郭。
【釋名】郭,廓也。
廓落在城外也。
【白虎通】所以必立城郭者,示有固守也。
又【正韻】國名。
【春秋莊二十四年】赤歸于曹郭公。
【公羊傳】赤者何,蓋郭公也。
又姓。
【玉篇】王季之後,亦曰虢叔之後。
【正字通】郭之有虢音者,周文王季第封于虢,或稱郭公,因爲氏。
《春秋傳》:攻虢則虞救之。
《公羊》作郭,《左》《穀》《孟子》作虢,異字轉音相近也。
又【五音集韻】苦郭切。
與廓同。
考證:〔【春秋莊二十四年】赤歸于曹郭公。
【穀梁傳】赤者何,蓋郭公也。
〕謹按赤者何二句出公羊傳,穀梁改公羊。
郯 【酉集下】【邑字部】 郯 【唐韻】【集韻】徒甘切【正韻】徒藍切,□音談。
國名。
【說文】少昊之後所封。
【春秋宣四年】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又【昭十七年】郯子來朝。
又邑名。
【前漢地理志】郯縣,屬東海郡。
又姓。
【集韻】郯以國爲氏。
通作談。
考證:〔【昭十六年】郯子來朝。
〕謹照原文十六年改十七年。
【午集上】【田字部】【集韻】同□。
【寅集下】【弓字部】【廣韻】五革切【集韻】逆革切,□音鶂。
【玉篇】束弓弩。
【集韻】束弓弩衣也。
又【集韻】下革切,音覈。
義同。
【午集中】【疒字部】【字彙】充夜切,車去聲。
洩也。
【正字通】瀉通作寫,譌作。
【午集中】【疒字部】【廣韻】遲倨切【集韻】遲據切,□音箸。
【廣韻】癡不達。
又【博雅】,尰也。
又【廣韻】抽據切【集韻】楮禦切,□音絮。
義同。
又【廣韻】直魚切【集韻】□如切,□音除。
與□同。
瘢也。
郰 【酉集下】【邑字部】 郰 【唐韻】【正韻】側鳩切【集韻】甾尤切,□音鄒。
【說文】魯下邑,孔子之鄕。
【左傳襄十年】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
【註】郰,魯縣。
又姓。
【禮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問于郰曼父之母。
又通作鄹。
【論語】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又通作陬。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陬邑。
又【集韻】緒纂切,音選。
亭名。
在新豐。
俗作□。
考證:〔【禮檀弓】孔子少孤,不知父墓,問于郰曼父之母。
〕謹照原文父墓改其墓。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于昌平陬邑。
〕謹照原文于改魯。
郱 【酉集下】【邑字部】 郱 【唐韻】薄經切【集韻】旁經切,□音甁。
地名。
【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註】郱,在東莞臨朐縣東南。
考證:〔【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註】郱,在東筦臨朐縣東南。
〕謹照原文東筦改東莞。
郲 【酉集下】【邑字部】 郲 【廣韻】落哀切【集韻】郞才切,□音來。
地名。
【春秋隱十一年】公會鄭伯于時來。
【註】時來,郲也。
滎陽縣東有釐城,鄭地也。
又山名。
【前漢王尊傳】行部至卭郲。
【註】卭郲,山名也,在蜀郡嚴道縣。
又【廣韻】落猥切,音磥。
□郲,不平貌。
考證:〔【左傳隱十一年】公會鄭伯于時來。
【註】時來,郲也。
滎陽縣東有郲城,鄭地也。
〕謹照原文左傳改春秋。
郲城改釐城。
郳 【酉集下】【邑字部】 郳 【廣韻】五稽切【集韻】硏奚切【韻會】五雞切,□音倪。
國名。
【春秋莊五年】秋,郳犁來來朝。
【註】郳,附庸國也。
東海昌慮縣東北有郳城。
犁來,名也。
後爲小邾子。
又姓。
通作倪。
鄲 【酉集下】【邑字部】 鄲 【唐韻】都寒切【集韻】【韻會】多寒切,□音單。
邯鄲,古縣名。
【左傳定十年】衞侯伐邯鄲午于寒氏。
【註】邯鄲,廣平縣也。
【前漢地理志】邯鄲,屬趙國。
【註】邯,山名。
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也。
城郭字從邑,故加邑作鄲。
又【集韻】當何切,音多。
漢侯國名。
【史記功臣表中元元年】封周隱爲鄲侯。
又葉都年切,音顚。
【吳邁遠樂府】人馬風塵色,知從河塞還。
時我有同栖,結宦遊邯鄲。
還,音旋。
郹 【酉集下】【邑字部】 郹 【廣韻】古覓切【集韻】關闃切,□音湨。
【說文】蔡邑也。
引《左傳昭十九年》楚子之在蔡也,郹陽封人之女奔。
之◎按《左傳》今本俱作郥。
俗譌作鄓,非。
郺 【酉集下】【邑字部】 郺 【廣韻】【集韻】□烏孔切,音蓊。
【廣韻】郺□,盛多貌。
【揚子方言】郺,多也。
凡大而多謂之郺。
又【廣韻】【集韻】□於容切,音邕。
義同。
都 【酉集下】【邑字部】 都 〔古文〕□【唐韻】當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東徒切,□音闍。
【廣韻】天子所宮曰都。
【周禮地官小司徒】四縣爲都。
又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
【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又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
【禮坊記】制國不過千乗,都城不過百雉。
又【正韻】美也,盛也。
【詩鄭風】洵美且都。
【前漢司馬相如傳】車從雍雍,閒雅甚都。
又歎美之辭。
【書臯陶謨】臯陶曰都。
又【正韻】居也。
【東方朔客難】身都卿相之位。
又【廣韻】總也。
【曹丕與吳質書】頃撰遺文,都爲一集。
【韓愈答崔立之書】若都不可得。
又【字彙補】水所聚也。
【釋名】澤中有丘曰都丘,言蟲鳥所都聚也。
又姓。
【集韻】漢臨亞侯都稽。
又【集韻】張如切,音豬。
與豬通。
【書禹貢】大野旣豬。
【又】被孟豬。
【史記夏本紀】旣豬作旣都,孟豬作明都。
考證:〔【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註】凡邑有先君之廟曰都,無曰邑。
〕謹按所引註是莊二十八年左傳,非隱元年註,今照左傳原文改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寅集中】【巾字部】【字彙】音鑾。
帶也。
【未集中】【羽字部】【廣韻】博抱切【集韻】【韻會】補抱切【正韻】博浩切,□音寶。
矢羽。
【玉篇】五釆羽。
【申集上】【艸字部】【唐韻】古勞切,音高。
【玉篇】草名。
其實似瓜,食之治瘧。
又【山海經】侖者之山有木焉,名曰白。
又【集韻】巨九切,音臼。
亦草名也。
郾 【酉集下】【邑字部】 郾 【唐韻】【集韻】【韻會】□於建切,音堰。
【說文】潁川縣名。
【正字通】卽古郾子國故地,今爲開封府許州郾城縣。
又【廣韻】同鄢。
【午集中】【目字部】【集韻】而振切,音認。
視貌。
一曰眩也。
或作。
【午集上】【瓜字部】【集韻】郞計切,音利。
瓠子。
又瓠杓。
【揚子方言】,瓠瓢也。
【楚辭九歎】瓟蠹于筐簏。
【丹鉛錄】今閩廣之地以鱟魚爲瓢,江淮閒或用螺之大者爲瓢,是以蟲殻代瓜匏用也。
故字取義兼之。
古音叢目作〈下〉。
又瓥。
郿 【酉集下】【邑字部】 郿 【唐韻】武悲切【集韻】【韻會】旻悲切,□音眉。
【說文】右扶風縣名。
【詩大雅】申伯信邁,王餞于郿。
又魯地名。
【左傳莊二十八年】冬築郿。
【註】魯下邑。
又【廣韻】【集韻】□明祕切,音媚。
義同。
【說文】本作□。
俗作郿。
鄀 【酉集下】【邑字部】 鄀 【廣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日灼切,□音若。
國名。
【左傳僖二十五年】秦晉伐鄀。
【註】秦楚界上小國,其後遷于南郡鄀縣,遂爲楚邑。
【史記吳世家】楚恐而去郢遷鄀。
【註】鄀,楚邑。
又【集韻】敕略切,音綽。
邑名。
鄂 【酉集下】【邑字部】 鄂 【唐韻】【韻會】五各切【集韻】【正韻】逆各切,□音諤。
國名。
【史記殷本紀】以西伯、九侯、鄂侯爲三公。
又楚地。
【史記楚世家】中子紅爲鄂王。
【註】《九州記》曰:鄂,今武昌。
【輿地記】今鄂州武昌,楚之東鄂也。
又晉邑。
【左傳隱六年】逆晉侯于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
【註】晉別邑。
又【玉篇】南陽有西鄂。
【前漢地理志】南陽郡西鄂縣。
【註】江夏有鄂,故加西。
又鄂然,外見貌。
【詩小雅】鄂不韡韡。
又鄂鄂,辨厲也。
【大戴禮立事篇】君子出言以鄂鄂。
又垠也。
【揚雄甘泉賦】紛被麗其亡鄂。
又幽州人謂額曰鄂。
【釋名】額,鄂也。
有垠鄂也。
又與諤通。
【史記趙世家】不聞周舍之鄂鄂。
【註】《韓詩外傳》:周舍立門下三日夜,簡子使人問之,對曰:願爲鄂鄂之臣。
又與愕通。
【史記五帝紀】象鄂不懌。
又【前漢霍光傳】羣臣皆驚鄂失色。
又與噩通。
【爾雅釋天】歲在酉曰作噩。
【史記天官書】作作鄂。
又姓。
漢安平侯鄂千秋。
【說文】本作。
俗作鄂。
鄃 【酉集下】【邑字部】 鄃 【唐韻】式朱切【集韻】【韻會】舂朱切,□音舒。
漢縣名。
【史記河渠書】田蚡爲丞相,其奉邑食鄃。
【註】鄃縣,屬淸河郡。
又【玉篇】庾娛切【廣韻】羊朱切,□音兪。
義同。
鄄 【酉集下】【邑字部】 鄄 【五音集韻】古縣切,音絹。
衞地。
【春秋莊十四年】單伯會齊侯、宋公、衞侯、鄭伯于鄄。
【註】今東郡鄄城是也。
【通雅】鄄城,古顓頊之墟,春秋衞成公都此,漢爲濟隂鄄城縣,今爲山東濮州,屬東昌府。
又周邑。
【左傳成十一年】王使劉子復之盟于鄄而入。
又【集韻】諸延切,音旃。
稽延切,音堅。
之人切,音眞。
於巾切,音駰。
義□同。
鄅 【酉集下】【邑字部】 鄅 【廣韻】【集韻】□王矩切,音禹。
【說文】妘姓之國。
【春秋昭十八年】邾人入鄅。
【註】鄅國,今琅邪開陽縣。
又姓。
【廣韻】鄅子之後,以國爲姓,去邑從禹。
又【韻會】果羽切【五音集韻】俱禹切,□音矩。
義同。
鄆 【酉集下】【邑字部】 鄆 【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問切,□音運。
魯地名。
【春秋文十二年】城諸及鄆。
【註】莒、魯所爭者,以其遠逼外國,故帥師城之。
又【成四年】冬城鄆。
【註】公欲叛晉,故城而爲備。
又【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人入鄆。
【註】鄆,莒別邑。
又【十六年】晉人執季孫行父,公還待于鄆。
【註】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有鄆城。
又【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
又【昭元年】取鄆。
【左傳】趙孟曰:魯、莒爭鄆,爲日久矣。
又【二十六年】公至自齊,居于鄆。
【六書故】春秋有二鄆,莒在魯東,莒、魯所爭,東鄆也。
公待于鄆者,西鄆也。
文公城諸及鄆,不聞與莒爭,及成公時,楚伐莒入鄆,則鄆自爲莒邑,而四年所城者西鄆也。
又州名。
【韻會】古兗州之域,魯附庸國,漢爲東平國,隋置鄆州。
又【集韻】河內沁水鄕名。
又姓。
【廣韻】魯大夫,食采于鄆,後因氏。
又【集韻】于分切,音雲。
義同。
考證:〔【春秋成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遂入鄆。
〕謹照原文遂改人。
鄿 【酉集下】【邑字部】 鄿 【集韻】居希切,音機。
【前漢地理志】沛郡有鄿縣。
高帝破黥布,都尉治。
【正字通】一說作蘄。
◎按蘄爲楚地,不屬沛郡,不可強合爲一也。
鄇 【酉集下】【邑字部】 鄇 【唐韻】胡遘切【集韻】胡豆切,□音□。
【說文】晉之溫地。
【左傳成十一年】晉郤至與周爭鄇田。
【註】鄇,溫別邑。
河內懷縣西南有鄇人亭。
又【廣韻】戸鉤切【集韻】下溝切,□音侯。
義同。
鄈 【酉集下】【邑字部】 鄈 【廣韻】渠追切【集韻】【韻會】【正韻】渠惟切,□音葵。
【說文】河東臨汾地,卽漢祭後土處。
【正韻】鄈地有三,一在汾隂,一鄈丘,在河南,又在□留。
《春秋》作葵丘,在汾隂者亦作葵。
【午集中】【目字部】【廣韻】亡逼切【集韻】密逼切,音近密。
【玉篇】暫視也。
【廣韻】細視也。
【吳萊尚志賦】瞭目以霧披。
又【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音墨。
義同。
【午集下】【禾字部】【玉篇】羽俱切【集韻】雲俱切,□音于。
禾不秀也。
□ 【未集中】【缶字部】 □ 【廣韻】【集韻】□時戰切,音膳。
□或作□,瓦器緣也。
又【集韻】尺戰切,音繟。
義同。
【午集下】【石字部】【廣韻】口交切【集韻】丘交切,□音敲。
磝,城名。
今濟州是也。
□ 【未集中】【糸字部】 □ 【廣韻】【集韻】□胡計切,音系。
籀文系字。
釰 【戌集上】【金字部】 釰 【集韻】入質切,音日。
鈍也。
鄋 【酉集下】【邑字部】 鄋 【唐韻】所鳩切【集韻】疎鳩切,□音搜。
【說文】北方長狄國也。
在夏爲防風氏,在殷爲汪芒氏。
【左傳文十一年】鄋瞞侵齊。
【註】鄋瞞,狄國名。
防風氏之後,姓漆。
又【集韻】蘇遭切,音騷。
義同。
【說文】作□。
考證:〔【說文】北方長狄國也。
在夏爲防風氏,在殷爲汪芸氏。
〕謹照原文芸改芒。
【午集上】【瓦字部】【集韻】戸管切,音緩。
瓦器大口。
又戸瓦切,音踝。
甖大口曰□。
或省。
鈍 【戌集上】【金字部】 鈍 【唐韻】【韻會】徒困切【正韻】杜困切,□音遯。
【說文】錭也。
又【玉篇】頑鈍也。
【史記□丞相世家】士之無恥頑鈍嗜利者,亦多歸漢。
又【正字通】凡質魯者曰鈍。
【前漢鮑宣傳】臣宣呐鈍于辭。
又【廣韻】不利也。
【前漢賈誼傳】莫邪爲鈍兮。
【□琳檄吳文】兵不鈍鋒。
又【博物志】寶劒名。
鈍鉤,歐冶子所作。
又【淮南子覽冥訓】鈍悶以終。
【註】鈍悶,無情也。
又通作頓。
【賈誼治安策】芒刃不頓。
【前漢翟方進傳】遲頓不及事。
鈎 【戌集上】【金字部】 鈎 【字彙】俗鉤字。
鈏 【戌集上】【金字部】 鈏 【廣韻】餘忍切【集韻】【韻會】以忍切,□音引。
【爾雅釋器】錫謂之鈏。
【疏】錫,金白鑞也。
一名鈏。
【釋文】鈏,音引。
又【集韻】時刃切,音愼。
又【五音集韻】時忍切,音腎。
又【唐韻】【集韻】□羊晉切,音胤。
義□同。
又【廣韻】鑯鈏。
【五音集韻】鉄鈏。
鈐 【戌集上】【金字部】 鈐 〔古文〕□【唐韻】巨淹切【集韻】【韻會】其淹切,□音箝。
【說文】鈐□,大犂也。
一曰類耜。
又【玉篇】車轄也。
又【廣韻】兵鈐以閉房,神府以備非常。
又【廣韻】鉤鈐,星名。
【前漢天文志】熒惑守房之鉤鈐。
鉤鈐,天子之禦也。
【註】房爲天駟,其隂右驂旁有二星,曰鉤鈐,故曰天子禦也。
【石氏星經】二星主法,明則羣臣奉職,天下道洽。
【孝經內事】昆弟親睦,則鉤鈐不離房。
【晉書天文志】鉤鈐主關籥,王者孝,則鉤鈐明。
又山名。
【山海經】西次二經之首曰鈐山。
又鏁也。
【爾雅序】六藝之鈐鍵。
【疏】鈐,鏁也。
又【揚子方言】矛,其柄謂之鈐。
【註】巨巾反。
又【集韻】胡南切,音含。
釱也。
又千尋切,音侵。
義同。
鈑 【戌集上】【金字部】 鈑 【集韻】【韻會】【正韻】□補綰切,音版。
鉼金曰鈑。
【爾雅釋器】鉼金謂之鈑。
【釋文】鈑,音版。
【周禮秋官職金】祭五帝供金鈑。
【賀知章詩】鈑鏤銀盤薦蛤蜊。
又【字彙補】與版同。
【莊子徐無鬼】金鈑六弢。
鈒 【戌集上】【金字部】 鈒 【唐韻】蘇合切【集韻】悉合切,□音趿。
【說文】鋋也。
【陸雲答車安茂書】舉鈒成雲,下鈒成雨。
又【廣韻】鈒鏤。
【六書故】細鏃金銀爲文曰鈒鏤。
又【國史補】四姓,滎陽鄭、岡頭盧、澤底李、土門崔,皆爲鼎甲。
大原王亦四姓之匹,時號鈒鏤王家,喩銀質金飾也。
又【廣韻】色立切【集韻】【正韻】色入切,□音歰。
【廣韻】戟也,鋋也。
又【集韻】或作鎩。
又作闟。
【史記商君傳】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