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文教部八 學校

關燈
通章程以為學堂書院舊有公其有不足始撥官補之因舊增廣則事順而易行就近分籌則需少而易集惟 京師為首之區不宜因陋就簡示天下以仆似當酌動帑藏以崇體制每歲得十餘萬規模已可大成中國之大豈以此十餘萬為貧富哉或又疑所立學堂既多所需教習亦衆竊恐乏人堪任此職臣以為事創始學者當起于淺近教者亦無取精深今宜令中外大吏各舉才任教習之士悉以名聞或就地聘延或考試選補海内之大必有可以充其任者學堂既立遠之得三代庠序之意近之采西人廠院之長興賢教能之道思過半矣然課其記誦而不廓其見聞非所以造異才也就學者有日新之功其不能就學者無講習之非所以廣風氣也今推而廣之厥有與學校之益相須而成者數端焉 一曰設藏書樓好學之士半寒畯購書既苦無力借書又難其人坐此固陋寡聞無所成就者不知凡幾 高宗純皇帝知其然也特于江南設 文宗 文彙 文瀾三閣備庋秘籍恣人借觀嘉慶間大學士阮元推廣此意在焦山靈隐起立書藏津逮後學自此以往江浙文風甲于天下作人之盛成效可睹也泰西諸國頗得此道都會之地皆有藏書其尤富者至千萬卷許人入觀成學之衆亦由于此今請依乾隆故事更加增廣自 京師及十八行省省會鹹設大書樓調 殿闆及各官書局所刻書籍暨同文制造局所譯西書按部分送各省以實之其或有切用之書為民間刻本官局所無者開列清單訪畫價值徐行購補其西學書陸續譯出者譯局随時咨送妥定章程許人入樓看書由地方公擇好學解事之人經理其事如是則向之無書可讀者皆得以自勉于學無為棄才矣古今中外有用之書官書局有刻本者居十之七八每局酌提部數分送各省其費至省其事至順一奉 明诏事即立辦而饷遺學者增益人才其益非淺鮮也二曰創儀器院也格緻實學鹹藉試無視遠之鏡不足言天學無測繪之儀不足言地學不多見礦質不足言礦學不習汽機不足言工程之學其餘諸學率皆類是然此等新器所費不資家即素封亦難備購學從何進業焉能成今請于所立諸學堂鹹别設一院購藏儀器今諸學徒皆就試習則實事求是自易專精各器擇要而購每省撥萬金以上已可粗備此後陸續添置漸成大觀則其費尚易措籌而學徒所成視昔日紙上空談相去遠矣三曰開譯書局也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今與西人交涉而不能盡知其情僞此見弱之道也欲求知彼首在譯書近年以來制造局同文等處譯出刻成已百餘種可謂知所務也然所譯之書詳于術藝而略于政事于彼中治國之本末時局之變遷言之未盡至于學校農政商務鐵路郵政諸事今日所亟宜講求者一切章程條理彼國鹹有專書詳哉言之今此等書悉無譯本又泰西格緻新學制造新法月異歲殊後來居上今所已譯出者率十年以前之書且數亦甚少未能盡其所長今請于 京師設大譯書廣集西書之言政治者論時局者言學校農商工礦者及新法新學近年所增者分類譯出不厭詳博随時刻布廉值發售則可以增益見聞開廣才智矣 四曰廣立報也知今而不知古則為俗士知古而不知今則為腐儒欲博古者若莫讀書欲通今者莫若閱報二者相須而成缺一不可泰西每國報多至數百所每每日出報多至數萬張凡時局政要商務兵機新藝技五洲所有事故靡所不言閱報之人上自君後下自婦孺皆足不出戶而于天下事了然也故在上者能措辦庶務而無壅蔽在下者能通達政體以待上之用富強之原厥由于是今中國邸鈔之外其報僅有上海漢口廣州香港十餘所主筆之人不學無術所言悉皆淺陋不足省覽署海關近譯西報然所譯甚少又未經印行外間末由得見今請于 京師及各省會并通商口岸繁盛鎮埠鹹立大報擇購西報之尤者分而譯之譯成除恭繕進呈 禦覽并咨送京外大小衙門外即廣印廉售布之海内其各省政俗土宜亦由各派人查随時報聞則識時之俊日多幹國之才日出矣五曰選派遊曆也學徒既受學數年考試及格者當選高才以充遊曆遊曆之道有二一遊曆各國肄業于彼之學校縱覽乎彼之工廠精益求精以期大成一遊曆各省察礦質鈎核商務測繪輿地查閱物宜皆限以年期厚給薪俸随時著書歸呈有司察其切實有用者為之刊布優加獎勵其遊惰而無狀者官則立予降黜士則奪其出身數年之後則輶軒絕域之士斐然成章郡國利病之書備哉粲爛矣或疑近年兩次所派遊曆學生未收大效不知前者所派遊曆乃職官而非學童在中國既未經講求至外洋亦未嘗受學故事涉空衍寡有所成其所派學生又血氣未定讀中國書太少遽遊曆絕域易染洋風雖薄有技能亦不适于用今若由學堂選充兩獘俱免其所成就必非前此之所能例也夫既有官書局大學堂以為之經複有此五者以為之緯則中人以下皆可自勵于學而才異能之士其所成就益遠且大十年以後賢俊盈廷不可勝用矣以修内政何政不舉以雪舊何不除上以恢 列聖之遠猷下以懾強鄰之狡啟道未有急于是者若仰蒙 采擇乞 饬下中外大臣妥議章程取 旨施行臣愚一得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謹 奏 議覆李侍郎推廣學校折 總理衙門 奏為遵 旨議奏事光緒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軍機處鈔交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以勵人才一折本日奉 上谕着該衙門議奏欽此臣等查該侍郎原奏所陳各節大抵以時事多艱人才凋乏 朝廷之旁求雖切薦剡之傑罕聞因推原于立學之方育才之術蕲以樹風聲而開趨向淺學擴其聞見通才益便精研其在于今誠為切要綜觀環球各國三十年來莫不以興教勸學為安内攘外之基崇學者積治以富強虛僞者積衰以貧弱事如操券成效炳然則今日廣勵學官誠自強本計惟是施行宜為之次第條理必緻極精詳近日風氣大開士崇新學詞林郎署願就同文肄業者頗不乏人外間各省書院亦多有酌斟時宜于肄業經古以外增加算學制造諸課者臣衙門于去年十二月議覆禦史陳其璋推廣學堂奏内請 旨饬下沿江沿海将軍督撫于已設學堂者量為展拓未設學堂者擇要仿行聽令官紳集赀奏明辦理亦即該侍郎所謂推廣學校勵人才而資禦侮之意業經奉 旨通行各省遵辦在案如内地各府縣紳耆聞風向慕自可由督撫酌拟辦法或就原有書院量加課程或另建書院肄業專門果使業有可觀三年後由督撫奏明該衙門再行議定章程請 旨考試錄用以昭激勸其藏書樓儀器院譯書三節均可于新立學堂中兼舉并行西人報例有專談時務者有專談藝學者時務之報譯者尚多藝學之報譯者寥寥而為用甚廣亦不妨令學堂中選擇譯之以收新知之凡此皆 朝廷所樂為鼓舞惟在地方官之勸導有方而興學校以嘉惠士林要仍視人士之樂于向學若地方自安僻固無意講求雖加提喝固亦無益也該侍郎所請選派遊曆一節與臣衙門奏派同文學生出洋學習所議章程大意略同遊曆誠多多益而過多亦慮經費之難支應請嗣後遊曆諸學生由學堂選派者即由學堂籌給資斧由商局選派者即由商局籌給資斧出洋時仍由督撫給與文憑到洋後仍由出使大臣一體照料推廣之中仍存限制庶幾事無窒可以經久常行以上各節均系就臣衙門奏定成案量與擴充如蒙 俞允恭候 命下即由臣衙門通行各省責令實力奉行以期得收實至該侍郎所請于 京師建設大學堂系為擴充官書局起見應請 旨饬下管理書局大臣察度情形妥籌辦理所有臣衙門遵議緣由理合恭折具陳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遵行謹 奏 學校餘論 軍興以前中國之學堂惟有同文廣方言等所在屈指可數生徒不滿千計是以梁啟超憂之軍興以後 廟谟諄諄野議缤缤則鹹以振興學校為第一義上自 京師下及省會訖于岩邑兩歲之間踵武數十其以故有書院改課增課者稱是其倡議而未成成而未及知者亦稱是雖比之泰東西各國萬不逮一然風氣之開不可謂無其幾也然而梁啟超愈益憂之憂之奈何曰今之以學校為第一義者豈不以育人才乎哉雖然彼向之同文水師學堂等其設心也曷嘗不惟育才之為務然至今數十年未嘗有非常之才出乎其間以效用于天下天下所共聞也今之興學堂者其意甯不曰吾今之為此必有以異于彼所雲也然而吾竊量其它日之所成就必無以遠過于彼且猶或弗逮何也表正者影直表迻者景邪此公理之易明者也彼同文等之設其原奏檔案所稱不過以交涉日夥鞮寄需人思通其語言毋受蒙蔽故其所成就上焉者足備署使之翻譯下焉者可充海關洋行之通事彼其所求之者固如是而已故雖以丁韪良傅蘭雅等為之教習不可謂非彼中文學之士然而所成卒不過是何也所以為教者未得其道也今教之之道舉無以過于彼而教習之才又遠出丁傅下其聘用西人者半無賴之工匠不學之教士其用華人者則皆向者諸之學生學焉而未成成焉而不适于用者也其尤下者則香港甯波之衣食于西人者也教之之道既如彼教之之人複如此以故吾敢量其它日之所成且或弗逮也夫所謂教之未得其道者何也自古未有不通他國之學而能通本國之學者亦未有不通本國之學而能通他國之學者西人之教也先學本國本法乃進求萬國文法先受本國輿地史志教宗性理乃進求萬國輿地史志教宗性理此各國學校之所同也今中國之為洋學者其能識華字聯綴書成俗語者十而四五焉其能通華文文法者百而四五焉其能言中國輿地史志教宗性理者殆幾絕也此其故何也彼設學之始其意以為吾之教此輩也不過責之以譯文傳語為交涉之間所有事若夫經世之義修齊治平之道别有所謂揣摩講章唾掇甲第之人以講求之而不必以望之于此輩故其學中所設雖有華文功課一門不過循例奉行苟以塞貴實則視為無足重輕之事其西文教習等既于中學毫發未有所聞而其所謂華文分教習者又大半鄉曲學究抱兔園冊子謂為絕學以此而欲造人才烏可得也 然使于中學雖不甚厝意而于西學實有所大成猶可言也學西文者大率五六年後乃始能盡通其文規可以讀其書知其義無所于閡而今之治此學者往往學四五年辄以譯人之才嚣然自大出而謀衣食自此以往即與學絕而究其前數年所學者不過語句拼字文法之類去西學尚遠甚今夫能作華語粗解華文之人不能命為中學之人才此五尺之童之所共明也然則能作西語粗解華文之人不能命為西學之人才昭昭然矣故恒有彜其語彜其服日以西學自鳴于口岸而叩以彼中政治學術形勢情實其所見聞視我輩之待命舌人者尚或有間何則學與不學之異也夫此四五年之間于中國之學既已循例若贅閣束一切則其所誦經書隻能謂之認字與習文法之二事是直謂之朱學焉可也今以國家之所旁求天下之所側望翹首企踵以謂他日撥亂反正之才将取于是而其究竟乃卒歸于未學此餘所以悁悁而悲也然則奈何曰無徒重西文教習而必聘通儒為華文教習以立其本無僅學西文而必各持一專門之西學以緻其用斯二義者立夫乃謂之學今日之學當以政學為主義以藝學為附庸政學之成較易藝學之成較難政學之用較廣藝學之用較狹使其國有政才而無藝才也則行政之人振興藝事直易易耳即不爾而借才異地用客卿而操縱之無所不可也使其國有藝才而無政才也則絕技雖多執政者不知所以用之其終也必為他人所用今之中國其習專門之業稍有成就散而處于歐墨各國者固不乏人獨其講求古今中外治天下之道深知其意者殆不多見此所以雖有一二藝才而卒無用也抑欲為藝學者奉一專門名家之西人以為師雖于中國之學不識一字可也欲為政學者必于中國前古之積弊知其所以然近今之情勢知其所終極故非深于中學者不能治此業彼夫西人之箸書為我借箸者與今世所謂洋務中人介于達官市儈之間而日日攘臂言新法者其于西政非不少有所知也而于吾中國之情勢政俗未嘗通習則其言也必窒不可行非不可行也行之而不知其本不以其道也于是有志經世者或取其言而試行之一行而不效則反以為新法之罪近今之大局未始不壞于此也 故今日欲儲人才必以通習六經經世之義曆代掌故之知其所以然之故而參合之于西政以求緻用者為第一等求之古人則有若漢之長沙子政武侯秦之景略後周之王樸宋之荊公夾漈永嘉元之貴與明之姚江 國朝之船山梨洲亭林默深庶幾近之求之西域則彼中政治學院之制略以公理人與人相處所用謂之公理公法國與國相處所用謂之公法寔亦公理耳之書為經以希臘羅馬古史為緯以近政近事為用其學焉而成者則于治天下之道及古人治天下之法與夫治今日之天下所當有事若集兩造而辨曲直陳缁羔而指白黑故入官以後敷政優優所謂學其所用用其所學以故縫掖之間無棄才而國家收養士之效日本之當路知此義變法則獨先學校學校則首重政治采歐洲之法而行之以日本之道是以不三十年而崛起于東瀛也今中國而不思自強則已苟猶思之其必自興政學始宜以六經諸子為經經學必以子學相輔然後知經學之用諸子亦皆欲以所學易天下者也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書輔之以求治天下之道以曆朝掌故為緯而以希臘羅馬古史輔之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以按切當今時勢為用而以各國近政近事輔之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當有事苟由此道得師而教之使學者知今日之制度何者合于古何者戾于古何者當複古何者當變古古人之制度何者視今日為何者視今日為不何者可行于今日何者不可行于今日西人之制度何者可行于中國何者不可行于中國何者宜緩何者宜急條理萬端燭照數計成竹在胸遇事不撓此學若成則真今日救時之良才也易曰正其本萬事理失之毫厘缪以千裡不此之務則雖縻巨萬之資竭數十年之力僅為洋人廣蓄買辦之才靡捄于國靡造于民吾恐它日必有達識之士以學堂為诟病者彼海軍一政日本講之而得強中國講之而得削其名不殊其實大異烏乎其無使今日之學堂等于昔日之海軍也問者曰子偏重政學子薄藝學乎藝學者西人所以緻富強之原也釋之曰予烏敢薄藝學顧欲治藝學者必廣備諸器以藉試曆履諸地以資測勘教習必分請颛門學生必儲之绮歲吾度今者諸學堂經費之所入尚未足以語此也若治政學者則坐一室可以知四海陳籍可以得折衷雖十室之邑中人之産猶能舉之故吾謂政學之成較易藝學之成較難也若夫有大力者能博物之院開比較之廠聚其才俊以前民用此又國之命也夫烏得而薄之吾直異夫今之言學堂者上焉于政無所達下焉于藝無所成而徒考績于口舌之間自畫于同文方言之一義而欲以天下才望之于其徒也 論新學部亟宜設立 英人李提摩太 從來古今之人材出于學而學之事無窮盡亦學之時有變遷今之學者不不知顧且為虛矯誇大之辭以自文飾動曰事非先聖昔賢之所論述物非六經典籍之所紀載學者不得過而問焉不知泰西之輪楫旁午于中華為五千年來未有之創局天變人事會逢其适其政事言語文學風俗之不同雖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所不及見聞苟拘拘于聖賢之論述經籍之紀載一旦有事 朝廷不得識時通變之才而用之其于交際之宜措施之方庸有當乎處今之時為今之學則不得不就彼之所通者以通吾之所未通而吾儒誠不能以其異而诿之難而畏之也考百年前各國閉關自守此疆彼界不甚往來其國内一切政治文學莫不自以為是方謂此外諸邦皆有未逮近百年來五洲互市聲教大通始知各國均有可采之事故競立新學擇而從以為教養之用回溯八十年前英國初得印度時深慨該處讀書人士落落無多因定章每年撥銀四萬為開新學之用從彼時直至今日用銀助開新學年盛一年計近日印度新學費用每年需銀至七百餘萬凡該地有竭力設書房者每學生一名國家必助銀幾分是以傳教者立書房甚多查歐洲無論男女每百人中有識字者七八十人惟印度境内每百人中僅有識字者四人目前新學日盛而印度識字者每年增多至一二百萬人西曆一千八百八十八年印度有報四百五十處每印出之報多寡不等極多者約有二萬張可見新學之在印度已大興矣如日本國者特亞洲東海一島國耳人數不及印度七分之一獨于新學孜孜矻矻極為研究十幾年前設立新學部費銀無多現每年新舊各學至用銀六百萬此外又有教士分立中等書院以廣甄陶而日本紳宦雖不在教因知其益國益民各願捐銀幾萬助成舉更有國家新學部所立中等書院五處内有大臣幾人力薦教士管各書院其意在教士可兼授英文英文既通西國各書自易于融貫至新學部各事則派親王辦以昭鄭重此日本國設立新學部之大略情形也若中國學校法度之淵源之遠辟雍鐘鼓遺澤未湮實非五洲各國所能企及顧學校之書祇知述古自囿方隅不能博通五洲近達時務為可惜耳 是以海禁大開以後西國教士聯襼來華其好之懷與在他國一例立新學凡創設商局開礦開鐵路并領人出洋肄習西學莫非教中學生如容觀察純甫唐觀察景星馬觀察眉叔是也在中國從前視以上各端并無關得失迄今辦有成效始共知其有益而溯厥由來實皆教士基之也至現在遍立電線縱橫至三萬餘裡加以各國開礦南北開鐵路非新學之力不克至此所惜者中國新學一端不甚認真用亦有限如派學生赴美國時祇一次撥銀一百二十萬兩再閩廠學生派赴歐洲三年共撥銀二十萬兩前後僅此二次殊非久遠育材之計其能久遠造就人材者惟同文一處管丁饒有學問頗可造就人才惜經費無多若與西國較祇可與小書房相等若為 國家大計廣儲傑之才則猶有未逮顧前派出洋肄習新學各生雖人數無多業已收其實效若京都譯署若南北通商節署其餘若鄂若粵若閩若浙沿海各處莫不有新學之人為指臂之助當未有新學各生之前常與西國失和近則中外相安彼此情洽其得失之數不可較然若哉然前習新學各生亦僅知其端倪而精微之域究未深造試觀他國自立新學以來早獲富國養民之益今中國為亞洲大邦豈可轉落人後耶如中國翻然變計欲廣新學宜特簡親王遊曆五洲遍覽各國風俗政事俾知新學為當務之急實力講求亦設立新學部再多籌經費廣立書院從此漸推漸廣人材倍出為 國家宣勞為海疆保障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又何難駕出西人上哉竊為中國拭目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