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文教部八 學校
關燈
小
中
大
才大盛去年之役甯有是乎嗚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及今不圖恐後日之患其數倍于今之所謂二萬萬者未有已時迨痛創複至而始悔今之為誤又奚及乎今不惜糜重帑以治海軍而不肯舍薄費以營學校重其所輕而輕其所重譬之孺子懷果與金示之則棄金而取果譬之野人持寸珠與百錢示之則遺珠而攫錢徒知敵人勝我之具而不知所以勝之具曠日窮力以從事于目前之所見而蔽于其所未見究其歸宿一無所成此其智視孺子野人何如矣
西人之策中國者以西國之人數與中國之人數為比例而算其應有之學生與其學校之費謂小學之生宜有四千萬人每年宜費二萬二千六百萬元中學之生宜有一百十八萬四千餘人每年宜費五千九百萬餘元大學之生宜有十六萬五千餘人每年宜費七千一百萬餘元今不敢為大言請如西人百分之一則亦當有小學生四十萬人中學生一萬一千八百四十人大學生一千八百五十餘人每年當費三百五十六萬元中國房屋衣食等費視西人僅三之一則每年不過一百餘萬元耳猶有一義于此中國科第之榮奔走天下久矣制藝楷法未嘗有人獎勸而驅策之而趨者若骛利祿之路然也今創辦之始或經費未充但使能改科舉歸于學校以号召天下學中惟定功課不給膏火天下豪傑之士其集而俛焉從事者必不乏人如是則經費又可省三之一歲費七十餘萬足矣而學中所造之人材即以拔十得五計之十年之後大學生之成就者已可得八千人用以布列上下更新百度沛然有餘矣夫以日本之小每年之費尚至八九百萬而謂堂堂中國欲得如日本十二分一之費而憂其無所出耶必不然矣
興學校論
自古教學之盛三代而下無過于周官分大學小學士别進秀造選其在王國則有璧水圜橋其在諸侯則有黨庠州序無論王子之貴凡民之賤共樂追随鹹歸陶淑故多士濟濟桢幹出焉其立法之收效之隆後世莫之與京矣繼周而後諸子百家紛然錯出文章詞賦遞變更新究之詞藻雖工無關實義徒然得其糟粕曷嘗達乎精微識者于以歎學校之日衰知古今人之不相及也至于今日世之論學者身列膠庠名登科第五言八韻自命雄長詞壇三比八股亦已蜚聲翰苑本不切于事情并無俾于日用或侈談宋學語不外乎程朱考究漢文言皆本乎馬鄭坐而言曷嘗起而行口授之詞耳食之學遂淩夷以至于今而學校愈不可問矣夫學校之不興豈盡關作君作師之不力哉亦為士者之不能自振拔耳昔日本當孱弱之候其前相伊藤博文微時憤強之逼處難舊黨之無能與其同志者五人西遊于英國取其書而讀焉或虛衷采訪或刻志研求歸而教其國人去守舊為維新商以是而通工以是而惠國以是而富兵以是而強為歐洲之勁敵作亞洲之雄邦非能好學而變國俗者何以有此今中國時事多艱四郊多壘創巨痛深懲前毖後急與變通必須取各國之言語文字學之其說多格緻之功其書皆富強之效而迂拘之士目西學為妖言而阻于向往遂令黨援攻擊議論水火迷惑之甚無補時艱讵知向者閉關自處即士習庸陋亦可支持今各國通商華洋雜處事變難知豈制藝之工吟之富其能折沖樽俎乎抑能勝疆乎以是知世運一大變遷學校亦一大變局為能握其勝算也嘗查英國僅倫敦京城一區有學堂四百八十八所學師十萬七百零三人生徒五十一萬一千人生徒養贍之費共一百二十一萬磅學堂常年經費共二百三十三萬七千一百五十六磅其諸生膏火每年或至六十磅獎賞有多至三十磅者通國以敷斯佛堪比立兩大學院為首肄業者歲各二三千人經費每歲各三百五十六萬元其餘著名大學院二十九所中書院五百七十所小書院一萬七千七百四十五所皆為國家所設其費亦為國家所供學校之盛經費之巨令人聞而生慕中國果能法此良規又何患不與之并駕哉
豈知中國學宮遍郡邑所設學官徒為屍位徒守具文漫無督責雖欲造就人材培植多士勢必不能近聞張香帥督兩湖設自強學堂于武昌城分為四齋曰方言曰格緻曰商務曰算學與京師同文館分設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館大相同惟必資性穎悟身家清白先通華文挑取年富義理明晰志趨端方乃許入選亦分英法德俄語言文字四門每門學生以三十名為額四門共一百二十名該生飯食書籍紙筆均由學堂備辦每名每月給膏火銀五元以資安心學習五年業畢留堂以後即為官學生下屆另新招考其酌中法以華文為根柢以聖道為準繩儒書既通則指授西文可得本末兼備之益如此立法之則必能造就通材期以遠大毋令迂拘者恐以西學妨中國學也誠使各省踵而行之則學校大興拭目而俟将見以中學纂前聖之緒為萬世正人心以西學宏富強之谟為中邦保大局所以培國裕人材厚民生禦外侮皆于是乎在不且見美成周多士濟濟而我王以甯哉
廣學校議古者黨庠州序之制凡所以陶育人材者無所不至此所以三代以上無遊民亦三代以上無政也降及後世雖有學官之設而一盤苜蓿興味蕭然從無有進諸生而教以文行者亦何怪士習日偷而國家亦因以不振哉若泰西各國則不然泰西學校大抵由國家設立民間孩子甫勝衣即入小學學有心得試而後升入中學迨中學既卒業則擇其尤者升入大學至由大學出身則凡天文地理經學史學格緻算學醫術制造無不淹貫精通而可以策名筮仕矣考各國學校規制微有不同而綜其大綱要不外是試得而考核之按英國學校章程民間自五歲至十三歲無貧富悉令赴學塾讀書計小學塾通國有二萬八千數百處可容幼童五百二十五萬五千一百五十七人歲需金一百二十九萬九千八百零三磅阿爾蘭一省另需三十一萬磅中學校一千四百三十處可容生徒二十一萬餘人大學校十一處可容生徒一萬三千四百人其費頗難查悉德國有書院二十處教師一千一百五十四人學生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人内法律館學生三千一百六十五人格緻館學生四千五百四十七人醫學館學生三千九百八十三人法國開蒙館八萬二千一百三十五處小學生三百七十七萬一千五百九十人義學四萬一千四百三十五處學生二百六十二萬七千四百二十八人女學校十二萬六千二百九十二處女師一萬三千一百餘人女學生一百六十萬九千二百十三人義國教會大書院二十二處學生一萬零五百三十四人俄國格緻大書院八處學生七千二百七十五人賴細恒書院二處學生二百六十二人獸醫學校二處學生一百五十四人文理格物書館男一百五十三處女一百七十三處學生共五萬八千四百七十八人師範書院三十九處學生一千二百七十四人縣堂四百十九處學生二萬七千五百零八人初學塾二萬二千八百二十七處學生八十三萬一千四百零二人葡國初學公塾一千七百八十八處幼童七萬九千一百七十二人大書院一處學生約八九百人中書院一百八十三處學生之額未經詳考西班牙國館塾二萬四千零六十處學生一百四十一萬六千五百五十八人和蘭國初學公塾二千六百零八處塾師男六千五百三十八人女四百七十四人幼童三十九萬零一百二十人另有私設學校一千一百十九處塾師男二千三百三十二人女一千五百六十一人幼童十一萬一千七百六十二人中學堂八十一處學徒七千零四十七人古文精舍五十五處學徒一千一百二十八人大書院三處學生一千一百三十九人
說者每謂泰西以經商為要務其于文學不甚講求不似我 中國摘句句摛詞力求工美而不知其學校之制實有既多且精者國勢之強實亦肇基于此豈 中國所能并駕齊驅哉抑又聞之英儒李提摩太君謂 中國民人多至四百兆若以英德法俄美日六國規制推之小學生宜有四千萬人中學生宜有一百一十八萬四千餘人大學生宜有十六萬五千餘人其費小學每年需洋銀二百六十兆元中學每年需五十九兆餘元大學每年需七十一兆餘元計共需三百五十六兆餘元若就日本規制推之則其數較少計小學每年祇需八千萬元中學每年祇需三百萬元大學每年祇需三百六十二萬元若欲添設陸軍海軍農商務海外遊曆四種學校則每年宜增一千數百萬元乃 中國雖自命為聲名文物之邦而廣文先生則從不與諸生講貫書院則朔望課試祇圖數千文膏火之資義學雖有其名并無其實惟收頑童數十輩延一村學究作猢狲王民間子弟中縱有聰絕倫者苟其無力從師惟是終身埋沒而欲人皆識字士盡知書不誠戛戛乎其難之哉今試以一言敬告當軸者曰欲望富強當自廣設學校始
論學校為立國之本
學記曰古之教者闾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三代之隆教法寖備上自宮都下迄裡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入小學十有五歲則自天子之元子衆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後世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賢聖之君不作學校之術廢人才難得政法不修于是教化陵夷風俗頹敗秦漢以還廢先王之教以愚黔首英才豪傑困羁于法令遏抑莫能舒有明以來懸經義之令以進退天下士鴻儒碩彥消磨于帖括之中竭畢生之雄才壯志曾不能通一學精一藝嗚呼聖門六藝之教廢已久矣君子懼教學之衰而憂天下之溺于禍亂也是以發憤郁勃而作邦本之篇冀上之啟悟采納以複唐虞三代之盛豈不懿欤嘗讀五洲之志萬國之史乘泰西為政首重教學務開民智知所本已誠以天下為公地治權為公事故必藉公智公力以成之也百年以來治化日隆美利根開辟最遲而設學教民勤于列邦通國學校凡十八萬舍德國庠序八萬舍國人無不學法國學校與德相抗衡而俗尚不如焉英國境内約設學校三萬舍民風丕變俄國學校約三萬餘而地廣人庶風俗美惡遠不及英日本壤地褊小學校僅三萬而治化勝俄嗚呼環顧列邦莫不勤修政教人文蔚起功效昭著震耀寰宇然謀國者亦可見守舊之必無功而自新之不可一日緩也周濂溪曰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天下之廣兆民之衆乎以今觀之豈不謬哉乃我華子民四萬萬通國官學千數百諸生終歲不及門學中虛無人嗚呼舉古今中西而鑒衡之其得失相去抑何遠哉今者北绐于俄南偪于法東敗于日西虞于英而德複多方要求虎視鷹瞵雄環伺人才匮乏何以肆應
夫人才者邦國之本也學校者培植人才者也學校不廣則何以得人才乏人才則何以求富強當世大夫莫不亟亟于兵商孳孳于舟車礦電力求富強之道然而舍本遂末百年無效清談之士辄曰兵商車礦末也議院律例本也不求其本徒勞無益也而不知廣學校變科舉修教興學為天下之大本大本不務餘皆末耳西國議員類皆學識兼優坐言起行之士刑司律師均系品望素着深通法律之才試舉四億黃人堪充斯任者有幾人乎苟才不敷用雖建議院改律例無益也故欲求富強莫要于得人才得人才莫要于變科舉變科舉莫如廣學校是以鑒衡得失酌古準今竭其曝愚撰斯學章以樹天下之大本謹胪列于左維冀采擇施行豈非我四億蒼生之公幸也哉約計學校凡四等一曰太學二曰大學三曰幼學四曰啟蒙學通國大學凡兩處一設 京師一設武昌每處太學可容四千人大學設省治每省一處可容二千人幼學論縣境廣狹戶口衆寡每縣設一學至六學每學容五百人蒙學随地設立不論鄉村鎮集其地滿百人者必設一學有教習二人人多遞加永無限制大學啟蒙以學藝分品級不以年歲定等差雖老無學必入蒙學少壯多學亦升太學國中無男女老幼貧富貴賤未經蒙學考取者鄰裡鄉黨不齒未經大學考取者不得入官下令國中凡民間子女八歲以上猶未入學者科以罪務使天下之人鹹知道之尊德之貴學之富而忘其位尊權貴财富之私莫不孳孳向學日趨于貴賤一德上下同流于是不求家齊而齊不求國治而治不求天下平而平是之謂平學平其學問道德于人心也平學功成則鄙人之志行矣
論宜去學校積弊以興人材
國之強弱何由哉為土地有大小欤為士卒有多寡欤抑為器械有利鈍欤蓄積有虛實欤餘以為皆非也然則何由人材之盛衰為之也今夫工師之為宮室伐木于山相其大小短長度材而用之及其功之成崇台廣榭萬戶千門輪焉奂焉莫不備極工巧國之于人材亦然量能而授事度材而任職百事由以舉衆務由以成自古治化之隆莫若堯舜之世堯舜之聖豈其一人獨勞于上哉亦在乎得人而任之而已故使禹湮洪水稷播百谷伯夷典禮夔典樂契掌教臯陶掌刑而後教化成周有十亂而國以興漢有三傑而基業以立下至後世盛衰強弱未有不由此者然則人主欲治天下其有急于此者乎地之于草木何地不生國之于人材何國蔑有然而盛衰有不同者無他由乎養與不養焉耳欲養人材必興學校古者三代之時自王畿至于諸侯之國莫不有學其制甚備其設甚廣人心既正而風俗自醇教化既洽而材俊自出是後世所以不及也今之議者非不知此多設博士增置生徒學校之盛百倍曩時然士務虛文而薄實行其能通當世之務者自不一二焉是何也豈人材之不如古哉今之教學者皆乖其方也周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以是為铨選之法則當時之所謂學者可知曰六德曰六行則豈今之習章句誦傳注之謂乎曰六藝則豈今之骛空文逞浮詞之謂乎是以當世之士德行足以為人之師才能足以應當世之務教其所用而用其所教于是學校之興廢為人材之盛衰而治化之所以緻隆者實基于此矣今也學校雖設而風俗不醇生徒雖多而材俊不出若此則學校将何所用哉徒視為粉飾太平之具而已竊以為其獘有五請得而備論之古之教學不惟其書惟其行不惟其理惟其事孔子曰吾欲無言又曰我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又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教人以德行為先而不專以讀書為事也公明宣學于曾子三年不讀書曰宜見夫子之居廷應賓客居朝廷說之學而未能也則當時之所謂學者豈專在于書乎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莫非事也使人從事于日用實務而至于其理則不必縷析以告之也故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而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教之以實事程之以實功于是乎實材出矣可以通當世之務可以供國家之用今之所謂學者牽制章句剖析文義弊弊焉用力于末節而不複顧其行誼如何其不為帖括所拘者又複高談性命衍說仁義細析毫芒而至于錢谷财富之事茫然罔覺也曰彼非吾事也亦不其不知
故今之學者不惟其行惟其書不惟其事惟其理若是則望實材之出不亦難乎是其為弊一古者治教出于一上自人主下至比長闾胥莫非師也而無所謂掌教之官也吏乃師也非有德行道藝者不能為吏其為吏者必其足為人師者及至後世治教分而儒吏判掌錢谷刑獄之事名之曰吏掌學校教授之任者名之曰儒吏自為吏儒自為儒二者不相謀而互相訾嗷為吏者不知先王之治道而專以法令從事為儒者不知經世之務而專以浮文是尚故學校之盛衰不關于治化之隆替是其為弊二古者仕學為一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産曰吾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古者學校所教者莫非實事故士之入學者大而禮樂刑法細而錢谷算數莫不曉暢而谙曆故雖未入仕而其所以可仕之故固已了然他日服官施而行之耳舉而措之耳學其所仕而行其所學欲治效勿成得乎今也所學者章句所業者文詞所志者科名焉耳其于當世之利害錢谷兵刑之實務漠然置之度外如是為學為博士則得矣為童子師則得矣及仕而為仕則棄咿唔呫哔之習而從事于簿書案牍是猶不習操舟而泛于海其不為猾吏狡胥所姗笑者所學非所用幾希所用非所學仕學歧而為二遂使吏诋儒為迂闊夫如是雖使天下之人盡讀書尚虛文而飾太平則可矣望其治化之隆則未也是其為弊三古者文武出于一途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文以治國武以扞難猶之水火之性異而相為用故古者射禦并于六藝而教之于學所以使其娴于武事一有征戰人皆知兵可以據鞍而從戎今之武人率不知禮讓為何物儒者亦藐視武事以為非我所宜知于是文武分為二途而士氣之頹靡愈不可救是其為弊四古者人專學一事學成而仕終身不易其任故臯陶作士益作虞夔典樂伯夷典禮終始一官不遷他職是故其為事專而功莫不成漢儒治專門之學伏生于書申公于詩二戴于禮皆以畢生之力專治一經故其為說深微非後世所及今也不然方其學也兼習諸經涉獵雜書散漫無紀或搜抉異聞徒供談柄故雖以十數年之學而識見議論不加進及其服官今日治吏曹明日移刑曹未及熟其職事則又轉而之他夫今日典禮而明日典刑雖伯夷臯陶胡能底其績今日治詩而明日治書雖伏生申公不能通其義今者人材之壞正坐此是其為弊五今在上者苟能留意于此取士以德行道藝則弊去其一使儒通世務吏知治道則弊雲其二學其所仕而行其所學使悉其用則弊去其三文武歸為一途儒知戰陣将知仁義則弊去其四使士專治一經專學一事随其材之成官之終身則弊去其五五弊去而實材出實材出而國勢不振者未之有也不然學校之興廢不關乎人材之盛衰則其徒設為具文不深可惜哉
中國州縣宜廣設中西學堂論
夫父母養子人君養民理固然也然所謂養者不惟保家室裕衣食謀生息而已将以煉其才以底于實用策其心以造于有成考其技藝别其精粗以應 國家多事之會孔亟之求出不愧幹城之選處亦不失為後進之師以一成十十成百百成千萬輾轉相授循環無窮雖曰人才難得鐘靈毓秀代不過數人而以數人者為旋乾轉坤之用以千萬者任疏附奔走之使或天文或輿地或格緻或制造或算數或測繪船政礦政農政以及理學法學化學武學醫學等分門别類量能授職如是儒無非工工無非儒即無非行伍農商無偏長之患而有專門之學出其餘緒得其祿養用以保家室裕衣食謀生息不難矣 朝廷設立文武二科原為造就人才起見原為後來有用起見乃拘守于制藝束縛于功令舍科目無以為學非正途不得出身而承平日久士羞談兵武備廢而不講有武生武舉而落魄無依者傭工自給者窩娼窩賭包包訟贻害地方者幸而得進士殿元而無錢不放差無勢不簡缺必多方借貸賄其部吏賂于督辦而後有幾句爛保語四字通考話至仕宦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