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文教部六 譯着
關燈
小
中
大
名如六十四原質自古人視之則統名為氣為土為石而已至于人造之物日新月異其名目之增尤不可紀極西人惟文字與語言合也故既有一物則有一音有一字有一名中國惟文字與語言分也故古有今無之物古人造一字以名之者今其物既已無存則其字亦為無用其今有之物既無其字則不得不假古有之字而強名之此借之字所以孳乳益多也然以虛字假寔字沿用已久尚無不可如不字為字也字哉字之類以寔物而複假他實字以為用則鮮不眩矣且新出之事物日多豈能悉假古字故為今之計必以造新字為第一義近譯諸名如汽字之類借字也如六十四原質鋅鉑鉀等之類造新字也傳蘭雅譯化學書取各原質之本名擇其弟一音譯成華文而附益以偏旁屬金類者如金旁屬石類者加石旁此法最他日所譯名物宜通用其例戶至屬魚類者加魚旁屬鳥類者加鳥旁屬木類者加木旁屬器類者加匚旁自餘一切罔不如是既無繁重稱名之苦又得察類辨物之益定名之後仍用名目表之法并列兩文以資證引此譯家正名之宏軌矣
四曰律度量衡列國并立則衡量必不一列國既通則必于其不一者而思所以一之李斯之制秦權秦量是也今将譯通萬國之籍亟宜取萬國之律度量衡列為一表一英尺為中國若幹尺一英裡為中國若幹裡一磅一佛郎一羅蔔等為中國若幹金其西國之名皆宜劃一如或稱佛郎或偁福蘭格或稱羅蔔或偁盧布或稱留之類各國類别勿有罣漏四明沈氏有中國度量權衡表惜未大備掇拾補苴之斯成大觀矣
五曰紀年以孔子生年為主次曆中國曆代君主紀年次列西曆紀年次打印度舊曆紀年次列回回曆紀年次列日本紀年通為一表其有小國雖紀年不同而無大事可紀載者暫略之它日譯書依名從主人之義凡記某國之事則以其國之紀年為正文而以孔子生年及中國曆代紀年旁注于下
譯書有二蔽一曰徇華文而失西義二曰徇西文而梗華讀夫既言之矣翻譯之事莫先于内典翻譯之本亦莫于内典故今日言譯例當法内典自鸠摩羅什實難陀皆深通華文不着筆受元裝之譯瑜伽師地論等先遊身毒學其語受其語歸而記憶其所得從而筆之言譯者當以此義為最上舌人相承斯已下矣凡譯書者将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靡失雖取其文而删增之颠倒之為未害也然必譯書者之所學與著書者之所學相去不遠乃可以語于是近嚴又陵新譯治功天演論用此道也
凡義法奧赜條理密之書必就其本文分别标識則讀者易了經學以儀禮為最密故治儀禮學者分章節務極細佛學以相宗為最奧赜故治慈恩學者修科文務極詳今西人格緻律法諸書其赜與相宗禮學相埒凡譯此類書宜悉仿内典分科之例條分縷晰庶易曉暢省讀者心力英人潘慎文新譯格物質學頗得此意
其或佳書舊有譯本而譯文佶屈為病不可讀者當取原書重譯之南書盤經經謝靈運再治而大義畢顯華嚴楞伽皆經唐譯而可讀其前事也如同文館舊譯之富國策而時務報有重譯之本廣學會舊譯之泰西新史攬要而湖南有删節之編鹹原書曉暢數倍亦一道也
舌人聲價日益增重譯成一籍費已不資而譯局四設各不相侔往往有同此一書彼此并譯昔制造局所翻化學鑒原并時翻者凡有四本黃金虛牝良可嗟歎今宜定一通例各局拟譯之書先期互告各相避就無所骈拇然此非有司之力殆未易整齊也
請言譯才凡譯書者于華文西文及其所譯書中所言颛門之學三者具通斯為上才通二者次之僅通一則不能以才稱矣近譯西書之中書最佳而幾何原本尤為之魁利徐偉李皆邃于而文辭足以達之也故三者之中又以通學為上而通文乃其次也今國家之設方言學堂其意則非教之以學也不過藉為使館譯署之通事而已故其學生亦鮮以學自厲肄業數年粗識蠻語一書未讀已出學若此類者殆十而六七也夫執解華文能操華語之人而授之以先秦兩漢舊籍欲其索解焉不可得也今責此輩以譯西文殆猶是也故欲求譯材必自設翻譯學堂始馬建忠曰翻譯書院之學生選分兩班一選已曉英文或法文年近二十而姿質在中人以上者十餘名入院校其所造英法文之淺深酌量補讀而日譯新事數篇以為功課加讀漢文由唐宋八家上溯周秦諸子日課論說使辭達理舉如是一年即可從事翻譯一選長于漢文年近二十而天姿絕人者亦十餘名每日限時課讀英法文字上及拉丁希臘語言果能工課不辍不過二年洋文即可通曉适可齋記言四其言韪矣入學堂一二年以後即以譯書為功課譯材成而譯出之書亦已充棟矣此最美之道也惟譯天算格緻聲光化電法律等專門之書則又非分肄習潛心數載不為功也
日本與我為同文之國自昔行用漢文自和文肇興而平假名片假名等始與漢文相雜然漢文猶居十六七日本自維新以後銳意西學所翻彼中之書要者略備其本國新着之書亦多可觀今誠能習日文以繹日書用力甚而獲益甚巨計日文之易成約有數端音少一也音皆中之所有無棘刺扞格之音二也文法疏闊三也名物象事多與中土相同四也漢文居十六七五也故黃君公度謂可不學而能苟能強記半歲無不盡通者以此視西文抑又事半功倍也
翻譯泰西有用書籍議
高鳳謙
有聲音而後有言語有言語而後有文字然五方之聲音高下長短清濁疾徐既萬有不齊言語文字即因以俱異有王者起患天下之不一以同文為先于是讀書之士挾方寸之簡上下千年縱橫萬裡無所不可通夫而後中國之文字彙于一其環中國而處者如日本朝鮮各邦雖用中國之文字猶不能無所異同泰西遠絕數萬裡千歲未通者耶互市以來天下競尚西學競習西文然而音義詭異則學之難也教授乏人則師之難也由官設學則周遍之難也由民自學則經費之難也文義深遠則成功之難也國不一國則兼通之難也惟以譯書濟之則任其難者不過數十人而受其益者将千萬人而未已泰西有用之書至蕃至備大約不出格緻政事兩途格緻之學近人猶知講求制造局所譯多半此類而政事之書則鮮有留心譯者亦少中國之人震格緻之難共推為泰西絕學而政事之書則以吾中國所固有無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國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固不專在格緻也格緻之學各有附隸非專于制造之人不能學即學之亦無所用且需儀器以資考驗非徒據紙上之空談若夫政事之書剖析事理議論時政苟通漢文者無不能學果能悉力考求各國政事之得失兵力之強弱邦交之合離俗尚之同異何國當疏何國當親何事足以法何事足以戒無不了了于胸中遇有交涉之事辦理較有把握即欲興一新法亦不至事事仰鼻息于人或反為所愚弄此翻譯政事之書所以為尤切也譯書之要有二一曰辨名物泰西之于中國古不相往來即泰西有一物一器之微亦各自為風氣有泰西所有中國所無者有泰西所無中國所有者有中西俱有而為用各異者至名号則絕無相通譯者不能知其詳以意為之名往往同此一物二書異名且其物為中國所本有者亦不能舉中國之名以實之更有好更新名強文義以為博通令人耳目炫亂不知所從宜将泰西所有之物如六十四原質之類及一切日用常物一一考據其為中國所有者以中名名之中國所無者則遍考已譯之書擇其通用者用之其并未見于譯書者則酌度其物之原質與其功用而别為一名
凡泰西所用之物用中字西字詳細胪列刊為一書頒布通行後之譯者以此為準不得更改其它權衡度量各國不同亦宜定為一表如英磅合中權若幹法邁合中尺若幹詳為條舉以前書之後中西權衡度量表一書金陵亦有刻本但考據未盡精詳耳一曰諧聲音名物制度有義可尋雖有異同猶可稽考地名人物有音無義尤為混雜西人語言佶屈聱牙急讀為一音緩讀為二三音且齊人譯之為齊音楚人譯之為楚音故同一名也百人譯之而百異一人譯之而前與後或互異瀛環志略中所載國名之歧多至不可紀極宜将羅馬字母編為一書自一字至十數字按子排列注以中音外國用英語為主以前此譯書多用英文也中國以京語為主以天下所通行也自茲以後無論以西譯中以中譯西皆視此為本即一二音不盡符合不得擅改以歸劃一此書若成可與名物之數相輔而行譯者讀者俱有所據若将此二書呈之譯署請 旨頒行饬令各省譯局及私家撰述一體遵昭尤為利便此二者譯書之根本也若譯書之人必兼通中西文而後可其有專精西文者可以文字輔之傳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必使所譯之書質而不流于俗博而不傷于誕文義可觀又無失原書之意庶亦牖人心開風氣之一助也夫
繹書篇
孫學修
稽我 太宗文皇帝開基首以 國書翻成綱鑒然後知中華扼塞古今政俗之由用以制明 高宗純皇帝欽定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