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古代哲學的終局
關燈
小
中
大
漢書·藝文志》有宋子18篇,列在小說家;《尹文子》1篇,列在名家。
今《宋子》已不傳了。
現行之《尹文子》有上下兩篇。
《莊子·天下篇》論宋钅開、尹文道: 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衆;願天下之安甯,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白,《釋文》雲,或作任)。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宋钅開、尹文聞其風而悅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
接萬物以别宥為始。
……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攻寝兵,救世之戰。
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也。
……以禁攻寝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内。
……這一源人的學說與上文慎到、田骈一派有一個根本的區别。
慎到一派“齊萬物以為道”,宋钅開、尹文一派“接萬物以别宥為始”。
齊萬物是要把萬物看作平等,無論他“有所可,有所不可”,隻是聽其自然。
“别宥”便不同了。
宥與囿通。
《呂氏春秋·去宥篇》說:“夫人有所宥者,因以晝為昏,以白為黑。
……故凡人必别宥,然後知。
别宥則能全其天矣。
”别宥隻是要把一切蔽囿心思的物事都辨别得分明。
故慎到一派主張無知,主張“莫之是,莫之非”;宋钅開、尹文一派主張心理的研究,主張正名檢形,明定名分。
《尹文子》也有“禁暴息兵,救世之鬥”的話。
《孟子》記宋要到楚國去勸秦楚停戰。
這都與《天下篇》相印證。
《孟子》又說宋遊說勸和的大旨是“将言其不利”。
這個正與墨家非攻的議論相同。
《天下篇》說宋钅開、尹文“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此亦與慎到“自為”主義不同),又說:“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這都是墨家“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的精神。
因此我疑心宋钅開、尹文一派是墨家的一支,稍偏于“宗教的墨學”一方面,故不與“科學的别墨”同派。
若此說是真的,那麼今本《尹文子》中“大道治者,則儒墨名法自廢;以儒墨名法治者,則不得離道”等句,都是後人加入的了(《荀子·非十二子篇》也以墨翟、宋钅開并稱)。
“見侮不辱,救民之鬥”,乃是老子、墨子的遺風。
老子的“不争”主義,即含有此意。
(見第三篇)墨子也有此意。
《耕柱篇》說: 子墨子曰:“君子不鬥。
”子夏之徒曰:“狗猶有鬥,惡有士而無鬥矣。
”子墨子曰:“傷矣哉!言則稱于湯文,行則譬于狗!傷矣哉!”但宋钅開的“見侮不辱”說,乃是從心理一方面着想的,比老子、墨子都更進一層。
《荀子·正論篇》述宋子的學說道: 子宋子曰: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鬥。
人皆以見侮為辱,故鬥也。
知見侮之為不辱,則不鬥矣(正名篇亦言:“見侮不辱”)。
宋子的意思隻要人知道“見侮”不是可恥的事,便不至于争鬥了(婁師德的“唾面自幹”便是這個道理)。
譬如人罵你“豬狗”,你便大怒;然而你的老子對人稱你為“豚兒”,為“犬子”,何以不生氣呢?你若能把人罵你用的“豬狗”看作“豚兒”之豚,“犬子”之犬,那便是做到“見侮不辱”的地位了。
宋子還有一個學說,說人的性情是愛少不愛多的,是愛冷淡不愛濃摯的。
《莊子·天下篇》稱為“情欲寡淺”說(欲是動詞,即“要”字)。
《荀子·正論篇》說: 子宋子曰:“人之情欲(欲是動詞)寡,而皆以已之情為欲多,是過也。
”故率其群徒,辨其談說,明其譬稱,将使人知情之欲寡也(《正名篇》亦有“情欲寡”句)。
這種學說大概是針對當時的“楊朱主義”(縱欲主義)而發的。
宋子要人寡欲,因說人的情欲本來是要“寡淺”的,故節欲與寡欲并不是逆天拂性,乃是順理複性。
這種學說正如儒家的孟子一派要人為善,遂說性本是善的。
同是偏執之見(看《荀子》的《駁論》)。
但宋钅開、尹文都是能實行這個主義的,看《天下篇》所說,便可見了。
尹文的學說,據現有的《尹文子》看來,可算得當時一派重要學說。
尹文是中國古代一個法理學大家。
中國古代的法理學乃是儒墨道三家哲學的結果。
老子主張無為,孔子也說無為,但他卻先要“正名”,等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地位,方才可以“無為而治”了。
孔子的正名主義已含有後來法理學的種子。
看他說不正名之害可使“刑罰不中,……民無所措手足”,便可見名與法的關系。
後來墨家說“法”的觀念,發揮得最明白。
墨家說“名”與“實”的關系也說得最詳細。
尹文的法理學的大旨在于說明“名”與“法”的關系。
《尹文子》說:
今《宋子》已不傳了。
現行之《尹文子》有上下兩篇。
《莊子·天下篇》論宋钅開、尹文道: 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衆;願天下之安甯,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白,《釋文》雲,或作任)。
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宋钅開、尹文聞其風而悅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
接萬物以别宥為始。
……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攻寝兵,救世之戰。
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也。
……以禁攻寝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内。
……這一源人的學說與上文慎到、田骈一派有一個根本的區别。
慎到一派“齊萬物以為道”,宋钅開、尹文一派“接萬物以别宥為始”。
齊萬物是要把萬物看作平等,無論他“有所可,有所不可”,隻是聽其自然。
“别宥”便不同了。
宥與囿通。
《呂氏春秋·去宥篇》說:“夫人有所宥者,因以晝為昏,以白為黑。
……故凡人必别宥,然後知。
别宥則能全其天矣。
”别宥隻是要把一切蔽囿心思的物事都辨别得分明。
故慎到一派主張無知,主張“莫之是,莫之非”;宋钅開、尹文一派主張心理的研究,主張正名檢形,明定名分。
《尹文子》也有“禁暴息兵,救世之鬥”的話。
《孟子》記宋要到楚國去勸秦楚停戰。
這都與《天下篇》相印證。
《孟子》又說宋遊說勸和的大旨是“将言其不利”。
這個正與墨家非攻的議論相同。
《天下篇》說宋钅開、尹文“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此亦與慎到“自為”主義不同),又說:“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這都是墨家“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的精神。
因此我疑心宋钅開、尹文一派是墨家的一支,稍偏于“宗教的墨學”一方面,故不與“科學的别墨”同派。
若此說是真的,那麼今本《尹文子》中“大道治者,則儒墨名法自廢;以儒墨名法治者,則不得離道”等句,都是後人加入的了(《荀子·非十二子篇》也以墨翟、宋钅開并稱)。
“見侮不辱,救民之鬥”,乃是老子、墨子的遺風。
老子的“不争”主義,即含有此意。
(見第三篇)墨子也有此意。
《耕柱篇》說: 子墨子曰:“君子不鬥。
”子夏之徒曰:“狗猶有鬥,惡有士而無鬥矣。
”子墨子曰:“傷矣哉!言則稱于湯文,行則譬于狗!傷矣哉!”但宋钅開的“見侮不辱”說,乃是從心理一方面着想的,比老子、墨子都更進一層。
《荀子·正論篇》述宋子的學說道: 子宋子曰:明見侮之不辱,使人不鬥。
人皆以見侮為辱,故鬥也。
知見侮之為不辱,則不鬥矣(正名篇亦言:“見侮不辱”)。
宋子的意思隻要人知道“見侮”不是可恥的事,便不至于争鬥了(婁師德的“唾面自幹”便是這個道理)。
譬如人罵你“豬狗”,你便大怒;然而你的老子對人稱你為“豚兒”,為“犬子”,何以不生氣呢?你若能把人罵你用的“豬狗”看作“豚兒”之豚,“犬子”之犬,那便是做到“見侮不辱”的地位了。
宋子還有一個學說,說人的性情是愛少不愛多的,是愛冷淡不愛濃摯的。
《莊子·天下篇》稱為“情欲寡淺”說(欲是動詞,即“要”字)。
《荀子·正論篇》說: 子宋子曰:“人之情欲(欲是動詞)寡,而皆以已之情為欲多,是過也。
”故率其群徒,辨其談說,明其譬稱,将使人知情之欲寡也(《正名篇》亦有“情欲寡”句)。
這種學說大概是針對當時的“楊朱主義”(縱欲主義)而發的。
宋子要人寡欲,因說人的情欲本來是要“寡淺”的,故節欲與寡欲并不是逆天拂性,乃是順理複性。
這種學說正如儒家的孟子一派要人為善,遂說性本是善的。
同是偏執之見(看《荀子》的《駁論》)。
但宋钅開、尹文都是能實行這個主義的,看《天下篇》所說,便可見了。
尹文的學說,據現有的《尹文子》看來,可算得當時一派重要學說。
尹文是中國古代一個法理學大家。
中國古代的法理學乃是儒墨道三家哲學的結果。
老子主張無為,孔子也說無為,但他卻先要“正名”,等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地位,方才可以“無為而治”了。
孔子的正名主義已含有後來法理學的種子。
看他說不正名之害可使“刑罰不中,……民無所措手足”,便可見名與法的關系。
後來墨家說“法”的觀念,發揮得最明白。
墨家說“名”與“實”的關系也說得最詳細。
尹文的法理學的大旨在于說明“名”與“法”的關系。
《尹文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