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關燈
小
中
大
個人的本性。
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這一句當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三句合看。
人的天性本來是誠的,若能依着這天性做去,若能充分發達天性的誠,這便是“教”,這便是“誠之”的工夫。
因為《中庸》把個人看作本來是含有誠的天性的,所以他極看重個人的地位,所以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所以說:“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所以說: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孝經》說: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
《孝經》的最高目的是要把父“配天”,像周公把後稷配天,把文王配上帝之類。
《中庸》的至高目的,是要充分發達個人的天性,使自己可以配天,可與“天地參”。
第三,心理的研究《大學》和《中庸》的第三個要點是關于心理一方面的研究。
換句話說,儒家到了《大學》、《中庸》時代,已從外務的儒學進入内觀的儒學。
那些最早的儒家隻注重實際的倫理和政治,隻注重禮樂儀節,不講究心理的内觀。
即如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似乎是有點内省的工夫了。
及到問他省的甚麼事,原來隻是“為了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還隻是外面的倫理,那時有一派孔門弟子,卻也研究心性的方面。
如王充《論衡·本性篇》所說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論性情與周人世碩相出入。
如今這幾個人的書都不傳了。
論衡說:“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善惡在所養。
”據此看來,這些人論性的學說,似乎還隻和孔子所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話相差不遠。
若果如此,那一派人論性,還不能算得“心理的内觀”。
到了《大學》便不同了。
《大學》的重要心理學說,在于分别“心”與“意”。
孔穎達《大學疏》說:“扌包萬慮謂之心,為情所憶念謂之意。
”這個界說不甚明白,大概心有所在便是意。
今人說某人是何“居心”?也說是何“用意”?兩句同意。
大概《大學》的“意”字隻是“居心”。
《大學》說: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如今人說“居心總要對得住自己”,正是此意。
這一段所說,最足形容我上文說的“内觀的儒學”。
大凡論是非善惡,有兩種觀念:一種是從“居心”一方面(Attitude;motive)立論,一種是從“效果”一方面(Effects;Consequences)立論。
例如秦楚交戰,宋■說是不利,孟轲說是不義。
義不義是居心,利不利是效果。
《大學》既如此注重誠意,自然偏向居心一方面。
所以《大學》的政治哲學說: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奪。
又說: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長國家而務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這種極端非功利派的政治論,根本隻在要誠意。
《大學》論正心,與《中庸》大略相同。
《大學》說: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忄,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顔淵問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豐坊石經本有此二十二字,周從龍《遵古編》雲:舊原有此二十二字,後為唐明皇削去)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大學說的“正”,就是中庸說的“中”。
但《中庸》的“和”,卻是進一層說了。
若如《大學》所說,心要無忿忄、無恐懼、無好樂、無憂患,豈不成了木石了。
所以《中庸》隻要喜怒哀樂發得“中節”,便算是和。
喜怒哀樂本是人情,不能沒有。
隻是平常的人往往太過了,或是太缺乏了,便不是了。
所以《中庸》說: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了,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明行兩字,今本皆倒置。
今據北宋人引經文改正)《中庸》的人生哲學隻是要人喜怒哀樂皆無過無不及。
譬如飲食,隻是要學那“知味”的人适可而止,不當吃壞肚子,也不當打餓肚子。
◎第二章孟子一、孟子考孟轲,鄒人。
曾受業于子思的門人,孟子的生死年歲,頗不易考定。
據明人所纂《孟子譜》,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死于■王二十六年十一
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這一句當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三句合看。
人的天性本來是誠的,若能依着這天性做去,若能充分發達天性的誠,這便是“教”,這便是“誠之”的工夫。
因為《中庸》把個人看作本來是含有誠的天性的,所以他極看重個人的地位,所以說:“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所以說:“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所以說: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孝經》說: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
《孝經》的最高目的是要把父“配天”,像周公把後稷配天,把文王配上帝之類。
《中庸》的至高目的,是要充分發達個人的天性,使自己可以配天,可與“天地參”。
第三,心理的研究《大學》和《中庸》的第三個要點是關于心理一方面的研究。
換句話說,儒家到了《大學》、《中庸》時代,已從外務的儒學進入内觀的儒學。
那些最早的儒家隻注重實際的倫理和政治,隻注重禮樂儀節,不講究心理的内觀。
即如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似乎是有點内省的工夫了。
及到問他省的甚麼事,原來隻是“為了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還隻是外面的倫理,那時有一派孔門弟子,卻也研究心性的方面。
如王充《論衡·本性篇》所說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論性情與周人世碩相出入。
如今這幾個人的書都不傳了。
論衡說:“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善惡在所養。
”據此看來,這些人論性的學說,似乎還隻和孔子所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話相差不遠。
若果如此,那一派人論性,還不能算得“心理的内觀”。
到了《大學》便不同了。
《大學》的重要心理學說,在于分别“心”與“意”。
孔穎達《大學疏》說:“扌包萬慮謂之心,為情所憶念謂之意。
”這個界說不甚明白,大概心有所在便是意。
今人說某人是何“居心”?也說是何“用意”?兩句同意。
大概《大學》的“意”字隻是“居心”。
《大學》說: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如今人說“居心總要對得住自己”,正是此意。
這一段所說,最足形容我上文說的“内觀的儒學”。
大凡論是非善惡,有兩種觀念:一種是從“居心”一方面(Attitude;motive)立論,一種是從“效果”一方面(Effects;Consequences)立論。
例如秦楚交戰,宋■說是不利,孟轲說是不義。
義不義是居心,利不利是效果。
《大學》既如此注重誠意,自然偏向居心一方面。
所以《大學》的政治哲學說: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奪。
又說: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長國家而務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這種極端非功利派的政治論,根本隻在要誠意。
《大學》論正心,與《中庸》大略相同。
《大學》說: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忄,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顔淵問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豐坊石經本有此二十二字,周從龍《遵古編》雲:舊原有此二十二字,後為唐明皇削去)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大學說的“正”,就是中庸說的“中”。
但《中庸》的“和”,卻是進一層說了。
若如《大學》所說,心要無忿忄、無恐懼、無好樂、無憂患,豈不成了木石了。
所以《中庸》隻要喜怒哀樂發得“中節”,便算是和。
喜怒哀樂本是人情,不能沒有。
隻是平常的人往往太過了,或是太缺乏了,便不是了。
所以《中庸》說: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了,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明行兩字,今本皆倒置。
今據北宋人引經文改正)《中庸》的人生哲學隻是要人喜怒哀樂皆無過無不及。
譬如飲食,隻是要學那“知味”的人适可而止,不當吃壞肚子,也不當打餓肚子。
◎第二章孟子一、孟子考孟轲,鄒人。
曾受業于子思的門人,孟子的生死年歲,頗不易考定。
據明人所纂《孟子譜》,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四月二日,死于■王二十六年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