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章大學與中庸研究古代儒家的思想,有一層大困難。
因為那些儒書,這裡也是“子曰”,那裡也是“子曰”。
正如上海的陸稿薦,東也是,西也是,隻不知哪一家是真陸稿薦(此不獨儒家為然。
希臘哲學亦有此弊。
柏拉圖書中皆以梭格拉底為主人。
又披塔格拉(Pythagorag)學派之書,多稱“夫子曰”)。
我們研究這些書,須要特别留神,須要仔細觀察書中的學說是否屬于某個時代。
即如《禮記》中許多儒書,隻有幾篇可以代表戰國時代的儒家哲學。
我們如今隻用一部《大學》,一部《中庸》,一部《孟子》,代表西曆前第四世紀和第三世初年的儒家學說。
《大學》一書,不知何人所作。
書中有“曾子曰”三字,後人遂以為是曾子和曾子的門人同作的。
這話固不可信。
但是這部書在《禮記》内比了那些《仲尼燕居》、《孔子閑居》諸篇,似乎可靠。
《中庸》古說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
大概《大學》和《中庸》兩部書都是孟子、荀子以前的儒書。
我這句話,并無他種證據,隻是細看儒家學說的趨勢,似乎孟子、荀子之前總該有幾部這樣的書,才可使學說變遷有線索可尋。
不然,那極端倫常主義的儒家,何以忽然發生了一個尊崇個人的孟子?那重君權的儒家,何以忽然生出一個鼓吹民權的孟子?那儒家的極端實際的人生哲學,何以忽然生出孟子和荀子這兩派心理的人生哲學?若《大學》、《中庸》這兩部書是孟子、荀子以前的書,這些疑問便都容易解決了。
所以我以為這兩部書大概是前四紀的書,但是其中也不能全無後人加入的材料(《中庸》更為駁雜)。
《大學》和《中庸》兩部書的要點約有三端,今分别陳說如下: 第一,方法《大學》、《中庸》兩部書最重要的在于方法一方面(此兩書後來極為宋儒所推尊,也隻是為此。
程子論《大學》道:“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
”朱子序《中庸》道:“曆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其明且盡者也。
”可證)。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本末、終始、先後,便是方法問題。
《大學》的方法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
緻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中庸》的方法總綱是: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篇》也有此語。
誠之作思誠)。
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謂之教。
又說“誠之”之道: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笃行之。
“行”的範圍,仍隻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與《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略相同。
《大學》、《中庸》的長處隻在于方法明白,條理清楚。
至于那“格物”二字究竟作何解說?“尊德性”與“道問學”究竟誰先誰後?這些問題乃是宋儒發生的問題,在當時都不成問題的。
第二,個人之注重我從前講孔門弟子的學說時,曾說孔門有一派把一個“孝”字看得太重了,後來的結果,便把個人埋沒在家庭倫理之中。
“我”竟不是一個“我”,隻是“我的父母的兒子”。
例如“戰陳無勇”一條,不說我當了兵便不該如此,卻說凡是孝子,便不該如此。
這種家庭倫理的結果,自然生出兩種反動:一種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如楊朱的為我主義,不肯“損一毫利天下”;一種是極端的為人主義,如墨家的兼愛主義,要“視人之身若其身,視人之家若其家,視人之國若其國”。
有了這兩種極端的學說,不由得儒家不變換他們的倫理觀念了。
所以《大學》的主要方法,如上文所引,把“修身”作一切的根本。
格物、緻知、正心、誠意,都是修身的工夫。
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修身的效果。
這個“身”,這個“個人”,便是一切倫理的中心點。
如下圖: 《孝經》說: 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大學》說: 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兩句“自天子至于庶人”的不同之處,便是《大學》的儒教和《孝經》的儒教大不相同之處了。
又如《中庸》說: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
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曾子說的“大孝尊親,其次弗辱”,這是“思事親不可以不修身”。
這和《中庸》說的“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恰相反。
一是“孝”的人生哲學,一是“修身”的人生哲學。
《中庸》最重一個“誠”字。
誠即是充分發達
因為那些儒書,這裡也是“子曰”,那裡也是“子曰”。
正如上海的陸稿薦,東也是,西也是,隻不知哪一家是真陸稿薦(此不獨儒家為然。
希臘哲學亦有此弊。
柏拉圖書中皆以梭格拉底為主人。
又披塔格拉(Pythagorag)學派之書,多稱“夫子曰”)。
我們研究這些書,須要特别留神,須要仔細觀察書中的學說是否屬于某個時代。
即如《禮記》中許多儒書,隻有幾篇可以代表戰國時代的儒家哲學。
我們如今隻用一部《大學》,一部《中庸》,一部《孟子》,代表西曆前第四世紀和第三世初年的儒家學說。
《大學》一書,不知何人所作。
書中有“曾子曰”三字,後人遂以為是曾子和曾子的門人同作的。
這話固不可信。
但是這部書在《禮記》内比了那些《仲尼燕居》、《孔子閑居》諸篇,似乎可靠。
《中庸》古說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
大概《大學》和《中庸》兩部書都是孟子、荀子以前的儒書。
我這句話,并無他種證據,隻是細看儒家學說的趨勢,似乎孟子、荀子之前總該有幾部這樣的書,才可使學說變遷有線索可尋。
不然,那極端倫常主義的儒家,何以忽然發生了一個尊崇個人的孟子?那重君權的儒家,何以忽然生出一個鼓吹民權的孟子?那儒家的極端實際的人生哲學,何以忽然生出孟子和荀子這兩派心理的人生哲學?若《大學》、《中庸》這兩部書是孟子、荀子以前的書,這些疑問便都容易解決了。
所以我以為這兩部書大概是前四紀的書,但是其中也不能全無後人加入的材料(《中庸》更為駁雜)。
《大學》和《中庸》兩部書的要點約有三端,今分别陳說如下: 第一,方法《大學》、《中庸》兩部書最重要的在于方法一方面(此兩書後來極為宋儒所推尊,也隻是為此。
程子論《大學》道:“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
”朱子序《中庸》道:“曆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其明且盡者也。
”可證)。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本末、終始、先後,便是方法問題。
《大學》的方法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
緻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中庸》的方法總綱是: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篇》也有此語。
誠之作思誠)。
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謂之教。
又說“誠之”之道: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笃行之。
“行”的範圍,仍隻是“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與《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略相同。
《大學》、《中庸》的長處隻在于方法明白,條理清楚。
至于那“格物”二字究竟作何解說?“尊德性”與“道問學”究竟誰先誰後?這些問題乃是宋儒發生的問題,在當時都不成問題的。
第二,個人之注重我從前講孔門弟子的學說時,曾說孔門有一派把一個“孝”字看得太重了,後來的結果,便把個人埋沒在家庭倫理之中。
“我”竟不是一個“我”,隻是“我的父母的兒子”。
例如“戰陳無勇”一條,不說我當了兵便不該如此,卻說凡是孝子,便不該如此。
這種家庭倫理的結果,自然生出兩種反動:一種是極端的個人主義,如楊朱的為我主義,不肯“損一毫利天下”;一種是極端的為人主義,如墨家的兼愛主義,要“視人之身若其身,視人之家若其家,視人之國若其國”。
有了這兩種極端的學說,不由得儒家不變換他們的倫理觀念了。
所以《大學》的主要方法,如上文所引,把“修身”作一切的根本。
格物、緻知、正心、誠意,都是修身的工夫。
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修身的效果。
這個“身”,這個“個人”,便是一切倫理的中心點。
如下圖: 《孝經》說: 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大學》說: 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兩句“自天子至于庶人”的不同之處,便是《大學》的儒教和《孝經》的儒教大不相同之處了。
又如《中庸》說: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
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曾子說的“大孝尊親,其次弗辱”,這是“思事親不可以不修身”。
這和《中庸》說的“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恰相反。
一是“孝”的人生哲學,一是“修身”的人生哲學。
《中庸》最重一個“誠”字。
誠即是充分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