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莊子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章莊子時代的生物進化論一、莊子略傳莊子一生的事迹,我們不甚知道。
據《史記》,莊子名周,是蒙人。
曾作蒙漆園史。
《史記》又說他和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我們知道他曾和惠施往來,又知他死在惠施之後。
大概他死時當在西曆紀元前275年左右,正當惠施、公孫龍兩人之間。
《莊子》書,《漢書·藝文志》說有52篇。
如今所存,隻有33篇。
共分内篇7,外篇15,雜篇11。
其中内篇7篇,大緻都可信。
但也有後人加入的話。
外篇和雜篇便更靠不住了。
即如《去箧篇》說田成子12世有齊國。
自田成子到齊亡時,僅得12世(此依《竹書紀年》。
若依《史記》,則但有十世耳)。
可見此篇決不是莊子自己做的。
至于《讓王》、《說劍》、《盜跖》、《漁父》諸篇,文筆極劣,全是假托。
這26篇之中,至少有十分之九是假造的。
大抵《秋水》、《庚桑楚》、《寓言》三篇最多可靠的材料。
《天下篇》是一篇絕妙的後序,卻決不是莊子自作的。
其餘的許多篇,大概都是後人雜湊和假造的了。
《莊子·天下篇》說: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欤天地并欤?神明往欤?芒乎何之?忽乎何适?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
莊周聞其風而悅之。
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傥,不以〈角奇〉見之也。
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
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上與造物者遊,而不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
其于宗也,可謂稠适而上遂矣(《釋文》雲:稠音調,本亦作調)。
雖然,其應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味乎,未之盡者。
這一段評論莊子的哲學,最為簡切精當。
莊子的學說,隻是一個“出世主義”。
他雖與世俗處,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中國古代的出世派哲學至莊子始完全成立。
我們研究他的哲學,且先看他的根據在什麼地方。
二、萬物變遷的問題試看上文引的《天下篇》論莊子哲學的第一段便說: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欤?天地并欤?神明往欤?芒乎何之?忽乎何适?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
莊周聞其風而悅之。
”可見莊子哲學的起點,隻在一個萬物變遷的問題。
這個問題,從前的人也曾研究過。
老子的“萬物生于有,有在于無”,便是老子對于這問題的解決。
孔子的“易”便是孔子研究這問題的結果。
孔子以為萬物起于簡易而演為天下之至赜,又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這便是孔子的進化論。
但是老子孔子都不曾有什麼完備周密的進化論,又都不注意生物進化的一方面。
到了墨子以後,便有許多人研究“生物進化”一個問題。
《天下篇》所記惠施、公孫龍的哲學裡面,有“卵有毛”、“犬可以為羊”、“丁子有尾”諸條,都可為證。
《墨子·經上篇》說“為”有六種: (一)存,(二)亡,(三)易,(四)蕩,(五)治,(六)化。
《經說上》解“化”字說:“龜買,化也。
”買有變易之義。
《經上》又說:“化,征易也。
”《經說》解這條說:“化,若龜化為鹑。
”征字訓驗,訓證,是表面上的征驗。
“征易”是外面的形狀變了。
兩條所舉,都是“龜化為鹑”一例。
此又可見當時有人研究生物變化的問題了。
但是關于這問題的學說,最詳細最重要的卻在《列子》、《莊子》兩部書裡面。
如今且先說《列子》書中的生物進化論。
三、《列子》書中的生物進化論《列子》這部書本是後人東西雜湊的,所以這裡面有許多互相沖突的議論。
即如進化論,這書中也有兩種。
第一種說: 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
太初者,氣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質之始也。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離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無形埒口,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
九變者,究也。
乃複變而為一。
一者形變之始也。
清輕者,上為天。
濁重者,下為地。
……這一大段全是《周易·乾鑿度》的話(張湛注亦明言此。
孔穎達《周易正義》引“夫有形者”至“故曰易也”一段,亦言引《乾鑿度》,不言出自《列子》也)。
《乾鑿度》一書決非秦以前的書,這一段定是後人硬拉到《列子》書中去的。
我們且看那第二種進化論如何說法: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複。
往複,其際不可終。
疑獨,其道不可窮。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
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
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
聲之所生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
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
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嘗呈。
皆“無”為之職也。
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膻能香。
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列子·天瑞篇》)。
“疑獨”的疑字,前人往往誤解了。
《說文》有兩個疑字:一個作■,訓“定也”(從段氏說)。
一個作■,訓“惑也”。
後人把兩字并成一字。
這段的疑字,如《詩經》“靡所止疑”及《儀禮》“疑立”的疑字,皆當作“定”解。
疑
據《史記》,莊子名周,是蒙人。
曾作蒙漆園史。
《史記》又說他和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我們知道他曾和惠施往來,又知他死在惠施之後。
大概他死時當在西曆紀元前275年左右,正當惠施、公孫龍兩人之間。
《莊子》書,《漢書·藝文志》說有52篇。
如今所存,隻有33篇。
共分内篇7,外篇15,雜篇11。
其中内篇7篇,大緻都可信。
但也有後人加入的話。
外篇和雜篇便更靠不住了。
即如《去箧篇》說田成子12世有齊國。
自田成子到齊亡時,僅得12世(此依《竹書紀年》。
若依《史記》,則但有十世耳)。
可見此篇決不是莊子自己做的。
至于《讓王》、《說劍》、《盜跖》、《漁父》諸篇,文筆極劣,全是假托。
這26篇之中,至少有十分之九是假造的。
大抵《秋水》、《庚桑楚》、《寓言》三篇最多可靠的材料。
《天下篇》是一篇絕妙的後序,卻決不是莊子自作的。
其餘的許多篇,大概都是後人雜湊和假造的了。
《莊子·天下篇》說: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欤天地并欤?神明往欤?芒乎何之?忽乎何适?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
莊周聞其風而悅之。
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傥,不以〈角奇〉見之也。
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
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上與造物者遊,而不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
其于宗也,可謂稠适而上遂矣(《釋文》雲:稠音調,本亦作調)。
雖然,其應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味乎,未之盡者。
這一段評論莊子的哲學,最為簡切精當。
莊子的學說,隻是一個“出世主義”。
他雖與世俗處,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中國古代的出世派哲學至莊子始完全成立。
我們研究他的哲學,且先看他的根據在什麼地方。
二、萬物變遷的問題試看上文引的《天下篇》論莊子哲學的第一段便說: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欤?天地并欤?神明往欤?芒乎何之?忽乎何适?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
莊周聞其風而悅之。
”可見莊子哲學的起點,隻在一個萬物變遷的問題。
這個問題,從前的人也曾研究過。
老子的“萬物生于有,有在于無”,便是老子對于這問題的解決。
孔子的“易”便是孔子研究這問題的結果。
孔子以為萬物起于簡易而演為天下之至赜,又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這便是孔子的進化論。
但是老子孔子都不曾有什麼完備周密的進化論,又都不注意生物進化的一方面。
到了墨子以後,便有許多人研究“生物進化”一個問題。
《天下篇》所記惠施、公孫龍的哲學裡面,有“卵有毛”、“犬可以為羊”、“丁子有尾”諸條,都可為證。
《墨子·經上篇》說“為”有六種: (一)存,(二)亡,(三)易,(四)蕩,(五)治,(六)化。
《經說上》解“化”字說:“龜買,化也。
”買有變易之義。
《經上》又說:“化,征易也。
”《經說》解這條說:“化,若龜化為鹑。
”征字訓驗,訓證,是表面上的征驗。
“征易”是外面的形狀變了。
兩條所舉,都是“龜化為鹑”一例。
此又可見當時有人研究生物變化的問題了。
但是關于這問題的學說,最詳細最重要的卻在《列子》、《莊子》兩部書裡面。
如今且先說《列子》書中的生物進化論。
三、《列子》書中的生物進化論《列子》這部書本是後人東西雜湊的,所以這裡面有許多互相沖突的議論。
即如進化論,這書中也有兩種。
第一種說: 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見氣也。
太初者,氣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質之始也。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離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無形埒口,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
九變者,究也。
乃複變而為一。
一者形變之始也。
清輕者,上為天。
濁重者,下為地。
……這一大段全是《周易·乾鑿度》的話(張湛注亦明言此。
孔穎達《周易正義》引“夫有形者”至“故曰易也”一段,亦言引《乾鑿度》,不言出自《列子》也)。
《乾鑿度》一書決非秦以前的書,這一段定是後人硬拉到《列子》書中去的。
我們且看那第二種進化論如何說法: 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複。
往複,其際不可終。
疑獨,其道不可窮。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
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
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
聲之所生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
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
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嘗呈。
皆“無”為之職也。
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膻能香。
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列子·天瑞篇》)。
“疑獨”的疑字,前人往往誤解了。
《說文》有兩個疑字:一個作■,訓“定也”(從段氏說)。
一個作■,訓“惑也”。
後人把兩字并成一字。
這段的疑字,如《詩經》“靡所止疑”及《儀禮》“疑立”的疑字,皆當作“定”解。
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