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關燈
月十五。

    年84。

    呂元善《聖門志》所紀年與《孟子譜》同。

    此等書是否有根據,今不可知。

    但所說孟子生于周烈王4年,頗近理(臧庸作孟子年表以已意移前4年,似可不必)。

    近人考證孟子見梁惠王時當為惠王後元十五年左右。

     《史記》說在惠王三十五年,是不可信的。

    若孟子生在烈王四年(西曆前372),則見惠王時年已五十餘,故惠王稱他為“叟”。

    至于他死的年,便不易定了。

     《孟子譜》所說,也還有理。

    若《孟子》書是他自己作的,則書中既稱魯平公的谥法,孟子定死在魯平公之後。

    平公死在■王十九年(通鑒作18年),《孟子譜》說孟子死在■王二十六年(西曆前289),似乎相差不遠。

    但恐《孟子》這書未必是他自己作的。

     二、論性孟子同時有幾種論性的學說。

    《告子篇》說: 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是故興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

    ”……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欤?孟子總答這三說道: 乃若其情(翟灏《孟子考異》引《四書辨疑》雲:“下文二才字與此情字上下相應,情乃才字之誤。

    ”适按:孟子用情字與才字同義。

    告子篇“牛山之木”一章中雲:“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才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又雲:“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此豈人之情也哉。

    ”可以為證),則可以為善矣。

    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惡之心,義也。

    恭敬之心,禮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或相倍{艹徒}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這一段可算得孟子說性善的總論。

    《滕文公篇》說:“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此可見性善論在孟子哲學中可算得中心問題。

    如今且仔細把他說性善的理論分條陳說如下: (1)人的本質是同善的上文引孟子一段中的“才”便是材料的材。

    孟子叫做“性”的,隻是人本來的質料,所以孟子書中“性”字、“才”字,“情”字可以互相通用(參看上節情字下的按語。

    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曰:“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

    性者,質也。

    ”又曰:“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

    ……情亦性也。

    ”可供參證)。

    孟子的大旨隻是說這天生的本質,含有善的“可能性”(可能性說見八篇末章)。

    如今先看這本質所含是哪幾項善的可能性。

     (甲)人同具官能第一項便是天生的官能。

    孟子以為無論何人的官能,都有根本相同的可能性。

    他說: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

    何獨至于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

    故龍子曰: “不知足而為屦,我知其不為蒉也。

    ”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惟耳亦然,至于聲,天下期于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惟目亦然。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

    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

    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禮義之悅我心,猶刍豢之悅我口。

    (《告子》)(乙)人同具“善端”董仲舒說(引書同上):“性有善端,動之愛父母。

     善于禽獸,則謂之善。

    此孟子之善。

    ”這話說孟子的大旨很切當。

    孟子說人性本有種種“善端”,有觸即發,不待教育。

    他說: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恻隐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醜》。

    參看上文所引《告子篇》語。

    那段中,辭讓之心,作恭敬之心,餘皆同)。

     (丙)人同具良知良能孟子的知識論全是“生知”(Knowledgeapriori)一派。

    所以他說四端都是“我固有之也,非由外铄我也”。

    四端之中,恻隐之心、羞惡之心和恭敬之心,都近于感情的方面。

    至于是非之心,便近于知識的方面了。

     孟子自己卻不曾有這種分别。

    他似乎把四端包在“良知良能”之中;而“良知良能”卻不止這四端。

    他說: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

    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

    敬長,義也。

    (《盡心》)良字有善義。

    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