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莊子
關燈
小
中
大
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
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這一段文字極為重要。
莊子名學的精義全在于此。
“彼”即是“非是”。
“是”與“非是”表面上是極端相反對的。
其實這兩項是互相成的。
若沒有“是”,更何處有“非是”?因為有“是”,才有“非是”。
因為有“非是”,所以才有“是”。
故說:“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秋水篇》說: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為ㄗ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
知東西之相反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
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
東西相反而不可相無,堯桀之自是而相非,即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的明例。
“東”裡面便含有“西”,“是”裡面便含有“非是”。
東西相反而不可相無,彼是相反而實相生相成。
所以《齊物論》接着說: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郭注:偶,對也。
彼是相對而聖人兩順之。
故無心者,與物冥而未嘗有對于天下)。
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
故曰:莫若以明。
這種議論,含有一個真理。
天下的是非,本來不是永遠不變的。
世上無不變之事物,也無不變之是非。
古代用人為犧牲,以祭神求福,今人便以為野蠻了。
古人用生人殉葬,今人也以為野蠻了。
古人以蓄奴婢為常事,如今文明國都廢除了。
百餘年前,中國士夫喜歡男色,如袁枚的《李郎曲》,說來津津有味,毫不以為怪事,如今也廢去了。
西方古代也尚男色,哲學大家柏拉圖于所著“一席話”(Symposium)也暢談此事,不以為怪。
如今西洋久已公認此事為野蠻陋俗了。
這都是顯而易見之事。
又如古人言“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又說“不可一日無君”。
如今便有大多數人不認這話了。
又如古人有的說人性是善的,有的說是惡的,有的說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
究竟誰是誰非呢?……舉這幾條,以表天下的是非也随時勢變遷,也有進化退化。
這便是莊子“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的真義。
《秋水篇》說: 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哙讓而絕;湯武争而王,白公争而滅。
由此觀之,争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
……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
……帝王殊禅,三代殊繼。
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
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這一段說是非善惡随時勢變化,說得最明白。
如今的人,隻是不明此理,所以生在20世紀,卻要去摹仿那四千年前的堯舜;更有些人,教育20世紀的兒童,卻要他們去學做二三千年前的聖賢!這個變化進化的道德觀念和是非觀念,有些和德國的海智爾相似。
海智爾說人世的真僞是非,有一種一定的進化次序。
先有人說“這是甲”,後有人說“這是非甲”,兩人于是争論起來了。
到了後來,有人說:“這個也不是甲,也不是非甲。
這個是乙。
”這乙便是甲與非甲的精華,便是集甲與非甲之大成。
過了一個時代,又有人出來說“這是非乙”,于是乙與非乙又争起來了。
後來又有人采集乙與非乙的精華,說“這是丙”。
海智爾以為思想的進化,都是如此。
今用圖表示如下: 這就是莊子說的“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
以上所說,意在指點出莊子名學的一段真理。
但是莊子自己把這學說推到極端,便生出不良的效果。
他以為是非既由于偏見,我們又如何能知自己所見不偏呢?他說: 庸讵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耶?庸讵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耶?(《齊物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随無涯,殆已(《養生主》)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其未生之時。
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秋水》)“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
我們有限的知識,如何能斷定是非?倒不如安分守已聽其自然罷。
所以說: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惡乎然?然于然。
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故為是舉莛與楹(司馬彪雲:莛,屋梁也。
楹,屋柱也。
故郭注雲:夫莛橫而楹縱)。
厲與西施,恢忄危忄怪,道通為一。
其分也,成也。
其成也,毀也。
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
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庸也者,用也。
用也者,通也。
通也者,得也。
适得而幾矣。
因是已。
(《齊物論》)這種理想,都由把種種變化都看作天道的運行。
所以說:“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既然都是天道,自然無論善惡好醜,都有一個天道的作用。
不過我們知識不夠,不能處處都懂得是什麼作用罷了。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四句是說無論什麼都有存在的道理,既然如此,世上種種的區别,縱橫、善惡、美醜、分合、成毀、……都是無用的區别了。
既然一切區别都歸無用,又何必要改良呢?又何必要維新革命呢?莊子因為能“達觀”一切,所以不反對固有社會;所以要“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他說:“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庸即是庸言庸行之庸,是世俗所通行通用的。
所以說:“庸也者,用也。
用也者,通也。
通也者,得也。
”既為世俗所通用,自然與世俗相投相得。
所以又說:“适得而幾矣,因是已。
”因即是“
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這一段文字極為重要。
莊子名學的精義全在于此。
“彼”即是“非是”。
“是”與“非是”表面上是極端相反對的。
其實這兩項是互相成的。
若沒有“是”,更何處有“非是”?因為有“是”,才有“非是”。
因為有“非是”,所以才有“是”。
故說:“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秋水篇》說: 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為ㄗ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
知東西之相反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
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
東西相反而不可相無,堯桀之自是而相非,即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的明例。
“東”裡面便含有“西”,“是”裡面便含有“非是”。
東西相反而不可相無,彼是相反而實相生相成。
所以《齊物論》接着說: 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郭注:偶,對也。
彼是相對而聖人兩順之。
故無心者,與物冥而未嘗有對于天下)。
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
故曰:莫若以明。
這種議論,含有一個真理。
天下的是非,本來不是永遠不變的。
世上無不變之事物,也無不變之是非。
古代用人為犧牲,以祭神求福,今人便以為野蠻了。
古人用生人殉葬,今人也以為野蠻了。
古人以蓄奴婢為常事,如今文明國都廢除了。
百餘年前,中國士夫喜歡男色,如袁枚的《李郎曲》,說來津津有味,毫不以為怪事,如今也廢去了。
西方古代也尚男色,哲學大家柏拉圖于所著“一席話”(Symposium)也暢談此事,不以為怪。
如今西洋久已公認此事為野蠻陋俗了。
這都是顯而易見之事。
又如古人言“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又說“不可一日無君”。
如今便有大多數人不認這話了。
又如古人有的說人性是善的,有的說是惡的,有的說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
究竟誰是誰非呢?……舉這幾條,以表天下的是非也随時勢變遷,也有進化退化。
這便是莊子“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的真義。
《秋水篇》說: 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哙讓而絕;湯武争而王,白公争而滅。
由此觀之,争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
……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
……帝王殊禅,三代殊繼。
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
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這一段說是非善惡随時勢變化,說得最明白。
如今的人,隻是不明此理,所以生在20世紀,卻要去摹仿那四千年前的堯舜;更有些人,教育20世紀的兒童,卻要他們去學做二三千年前的聖賢!這個變化進化的道德觀念和是非觀念,有些和德國的海智爾相似。
海智爾說人世的真僞是非,有一種一定的進化次序。
先有人說“這是甲”,後有人說“這是非甲”,兩人于是争論起來了。
到了後來,有人說:“這個也不是甲,也不是非甲。
這個是乙。
”這乙便是甲與非甲的精華,便是集甲與非甲之大成。
過了一個時代,又有人出來說“這是非乙”,于是乙與非乙又争起來了。
後來又有人采集乙與非乙的精華,說“這是丙”。
海智爾以為思想的進化,都是如此。
今用圖表示如下: 這就是莊子說的“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
以上所說,意在指點出莊子名學的一段真理。
但是莊子自己把這學說推到極端,便生出不良的效果。
他以為是非既由于偏見,我們又如何能知自己所見不偏呢?他說: 庸讵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耶?庸讵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耶?(《齊物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随無涯,殆已(《養生主》)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其未生之時。
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秋水》)“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
我們有限的知識,如何能斷定是非?倒不如安分守已聽其自然罷。
所以說: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惡乎然?然于然。
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故為是舉莛與楹(司馬彪雲:莛,屋梁也。
楹,屋柱也。
故郭注雲:夫莛橫而楹縱)。
厲與西施,恢忄危忄怪,道通為一。
其分也,成也。
其成也,毀也。
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
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庸也者,用也。
用也者,通也。
通也者,得也。
适得而幾矣。
因是已。
(《齊物論》)這種理想,都由把種種變化都看作天道的運行。
所以說:“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既然都是天道,自然無論善惡好醜,都有一個天道的作用。
不過我們知識不夠,不能處處都懂得是什麼作用罷了。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四句是說無論什麼都有存在的道理,既然如此,世上種種的區别,縱橫、善惡、美醜、分合、成毀、……都是無用的區别了。
既然一切區别都歸無用,又何必要改良呢?又何必要維新革命呢?莊子因為能“達觀”一切,所以不反對固有社會;所以要“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他說:“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庸即是庸言庸行之庸,是世俗所通行通用的。
所以說:“庸也者,用也。
用也者,通也。
通也者,得也。
”既為世俗所通用,自然與世俗相投相得。
所以又說:“适得而幾矣,因是已。
”因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