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筆倒挈,藏頭護尾,力在字終。
此三筆若峰巒起伏。
整如排比,豈複成書。
又問三字。
曰:首畫用勒法而稍長,貴得罄控之指。
次畫借策勢按筆,回鋒趨左以啟下。
其末畫用覆筆,須沉着攸長,有任重道遠之意。
橫畫有象天覆形,有象地載形,有象玉幾形,筆筆變換,行雲流水,無臲卼不安之意乃佳耳。
問一字。
曰:要如覆舟之狀。
善用筆者八法皆具,不善用筆者八法皆廢。
落、起、走、住、疊、圍、回、藏,阙一不可。
客喜起曰:書學心彀,其在茲乎!其在茲乎!曰:未也,必有事焉而勿忘,永成家風,思盈半矣。
客唯唯而退。
○紙說 古以簡牍書字,書于缣帛謂之紙。
缣貴重而不便,漢安帝時,尚方令蔡倫始以敗布敝網雜樹膚造紙。
後世用楮皮為之,彌覺其便。
大書所用紙,绛潔白豎、緻而無灰者斯可。
有灰易沁,筆畫交錯處辄便穿孔,殊索興趣。
故褚河南非精紙未嘗辄書。
邺都宮觀成,诏韋誕題署,奏曰: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逞徑丈之勢,王逸少得繭紙,乘醉寫禊帖,妙絕古今。
為會稽内史時,有欲大書而乞紙者,右軍敕掌故檢得九萬版,悉與之。
作大字必須紙墨富麗,乃堪展其筆興,恣意揮灑。
唯當行本色,方知此意。
雖然,亦有未觇書家藩落而糜費剡箋者,舒元輿(唐元和進士。
會稽郯溪出古藤以造紙,佳甚。
)是以有悲古藤文之作也。
○筆說 羲之七歲能書,暮年入妙,猶曰:欲書先須相筆。
顔真卿問工書之妙,張旭答以妙在執筆,令得圓轉,勿使拘攣,其次識法,其次紙筆精佳。
唐人李無逸待诏翰林,歲寄萬錢市錢唐吳浩大筆。
甚矣筆之有關于書道也。
陳東宮洗馬鄭亻口,善用秃筆書字,鋒藏韻古而筋力有馀。
宋著作郎王知微(名智,修補智永千文百數字,為世所珍重。
)工署書,用勁毫,為筆甚大,号散筆。
寫大字要如小字,鋒勢全備,方是作家。
姑蘇張旭性嗜酒,以發濡墨作大字,既醒,自視以為神異。
嘗寓友人軒中,軒甚精潔,紙墨亦佳,乘醉,捽衣襟漬墨書東軒清緻四字,殊有筆意。
世傳捽襟書法,蓋昉乎此。
裴公美名休。
鎮太原日,化城寺僧預粉扁陳研墨胥,公至,以衣袖揾墨書之,字極遒勁。
石曼卿嘗舣舟于泗水之龜山,寺僧請題壁旁殿榜,乃劇醉,卷氈一揮而三扁立就,使善書者悗月構思以為之,亦弗逮也。
恒言能書不擇筆,數公則無假于筆矣。
大抵造到精熟處,或以頭發,或用亂草,或用抹布,信手拈來,頭頭是道。
○墨說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
水墨者,字之血脈也,最要調停得所。
研須頻滌,水須新注,墨要清煙,磨要優柔不迫。
諺雲:磨墨如病人。
此亦有說,墨性欲涼,磨急則性熱而膠泥難書。
夫大書之難,磨墨其一也。
今人不為意,漫付狡童庸隸,作辍靡恒,調停弗善,甚有妨于書道。
須擇平素安詳耐性者委焉。
磨法:量著水,以三指攝墨,輕安長推,弗令太濃,濃則滞筆;亦弗太淡,淡則無精彩。
俟其濃淡适中,傾注别器,以供揮灑。
執筆待墨,興趣易闌;久停宿墨,亦不中書。
是故翰林禁經有九生之論,一謂生筆,(頹筆無鋒,久漬無力。
)二謂生紙,(新出箧笥,堅白妍滑。
)三謂生研,(無留宿墨,密護塵埃。
)四謂生水,(水停則腐,須汲新清。
)五謂生墨,(臨用施研,宿則泥鈍。
)六謂生手,(大書運臂,過用則勞。
)七謂生目,(先須凝靜,以蓄目力。
)八謂生神,(筆以神運,尤宜存養。
)九謂生景。
(窗明幾淨,時和氣清。
)此書家玄微處,可與知者道耳。
譜稱墨貴八極。
(堅如玉,黑如漆,拿之輕,磨之清,濃似霧,光似鏡,油樣滑,蘭樣馨。
) ○硯說 昔人謂硯槌樸而少文,有漸劘之功,可為耐久交,封即墨侯。
此實錄也。
其品制,譜志已詳。
曆觀前哲,有在官不持一硯者,(包孝肅公拯知端州,歲滿不持一研以歸。
)有止遺一硯及漢書一部為奁具者,(胡邦衡名铨,号澹庵,上疏乞斬秦桧,貶海外廿年。
嘗嫁女,唯漢書一部,匣一研,此外蕭然。
)有卻呵水之硯而不貴者,(孫之翰名甫,宋仁宗朝直史館。
人獻一研,雲:呵則水出。
卻之曰:一日呵得一擔水,隻值二錢耳。
)有居圜土以斷瓦為研,不廢著述者,(括蒼葉适,自号水心先生。
國初為巴陵主簿,诖誤系獄,恐一旦與草木同腐,拾斷瓦作研,著書廿卷,名草木子。
)有鑄硯誓不改業者,(桑維翰字國僑,為人醜怪,身短面長,覽鏡自奇曰: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
初應舉,有司嫌其姓與喪同音,不取。
或勸其他仕,乃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
鑄鐵研示人曰:研敝則改而他仕。
卒第進士,晉高帝朝乃拜為相。
)有心許友人以硯,徒步追送者,(蒯鳌居鄉飲博,晚節自厲風操,尚信義。
嘗蓄龍尾硯一枚,友人欲之而不言,鳌亦心許而未與。
一日不告而去,乃徒步追送研而還。
仕南唐為殿中丞。
)奇情高緻,皆可尚也。
後世所寶,如端溪、銅雀、龍尾、子石等硯,以瑩潤為賢。
大書則取潤澀相兼、浮津輝墨者。
餘家藏歙硯,乃舊坑絲石,正視弗甚顯,以傍睨之,刷絲燦然,最善發墨。
兵燹之馀,化為烏有,未嘗不臨書嗟悼。
隆慶戊辰,潛庵王真人(名守玄,山東漕縣人。
栖遁西湖藕莊,施藥拯貧。
年六十八不疾而逝,麓池郭方亻日市地葬于淨慈寺山之陽。
)邀餘避暑藕莊,紫薇主人遺以澄泥陶硯二枚。
其一狀如風字,虛中通竅于池以函墨。
其一狀如回字,中凸音垤旁凹音拗,凸處駐筆而殺去聲墨,墨不殺則淋漓,凹處貯墨而飲去聲筆,筆不飽則枯澀。
二硯蓋相須兼濟也。
第楮生與子墨客卿每每絕交,時或盛水濡毫書于幾案之上,黑幾篩粉,素幾篩煤,吹去浮■〈土孛〉,筆迹俨
此三筆若峰巒起伏。
整如排比,豈複成書。
又問三字。
曰:首畫用勒法而稍長,貴得罄控之指。
次畫借策勢按筆,回鋒趨左以啟下。
其末畫用覆筆,須沉着攸長,有任重道遠之意。
橫畫有象天覆形,有象地載形,有象玉幾形,筆筆變換,行雲流水,無臲卼不安之意乃佳耳。
問一字。
曰:要如覆舟之狀。
善用筆者八法皆具,不善用筆者八法皆廢。
落、起、走、住、疊、圍、回、藏,阙一不可。
客喜起曰:書學心彀,其在茲乎!其在茲乎!曰:未也,必有事焉而勿忘,永成家風,思盈半矣。
客唯唯而退。
○紙說 古以簡牍書字,書于缣帛謂之紙。
缣貴重而不便,漢安帝時,尚方令蔡倫始以敗布敝網雜樹膚造紙。
後世用楮皮為之,彌覺其便。
大書所用紙,绛潔白豎、緻而無灰者斯可。
有灰易沁,筆畫交錯處辄便穿孔,殊索興趣。
故褚河南非精紙未嘗辄書。
邺都宮觀成,诏韋誕題署,奏曰: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逞徑丈之勢,王逸少得繭紙,乘醉寫禊帖,妙絕古今。
為會稽内史時,有欲大書而乞紙者,右軍敕掌故檢得九萬版,悉與之。
作大字必須紙墨富麗,乃堪展其筆興,恣意揮灑。
唯當行本色,方知此意。
雖然,亦有未觇書家藩落而糜費剡箋者,舒元輿(唐元和進士。
會稽郯溪出古藤以造紙,佳甚。
)是以有悲古藤文之作也。
○筆說 羲之七歲能書,暮年入妙,猶曰:欲書先須相筆。
顔真卿問工書之妙,張旭答以妙在執筆,令得圓轉,勿使拘攣,其次識法,其次紙筆精佳。
唐人李無逸待诏翰林,歲寄萬錢市錢唐吳浩大筆。
甚矣筆之有關于書道也。
陳東宮洗馬鄭亻口,善用秃筆書字,鋒藏韻古而筋力有馀。
宋著作郎王知微(名智,修補智永千文百數字,為世所珍重。
)工署書,用勁毫,為筆甚大,号散筆。
寫大字要如小字,鋒勢全備,方是作家。
姑蘇張旭性嗜酒,以發濡墨作大字,既醒,自視以為神異。
嘗寓友人軒中,軒甚精潔,紙墨亦佳,乘醉,捽衣襟漬墨書東軒清緻四字,殊有筆意。
世傳捽襟書法,蓋昉乎此。
裴公美名休。
鎮太原日,化城寺僧預粉扁陳研墨胥,公至,以衣袖揾墨書之,字極遒勁。
石曼卿嘗舣舟于泗水之龜山,寺僧請題壁旁殿榜,乃劇醉,卷氈一揮而三扁立就,使善書者悗月構思以為之,亦弗逮也。
恒言能書不擇筆,數公則無假于筆矣。
大抵造到精熟處,或以頭發,或用亂草,或用抹布,信手拈來,頭頭是道。
○墨說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
水墨者,字之血脈也,最要調停得所。
研須頻滌,水須新注,墨要清煙,磨要優柔不迫。
諺雲:磨墨如病人。
此亦有說,墨性欲涼,磨急則性熱而膠泥難書。
夫大書之難,磨墨其一也。
今人不為意,漫付狡童庸隸,作辍靡恒,調停弗善,甚有妨于書道。
須擇平素安詳耐性者委焉。
磨法:量著水,以三指攝墨,輕安長推,弗令太濃,濃則滞筆;亦弗太淡,淡則無精彩。
俟其濃淡适中,傾注别器,以供揮灑。
執筆待墨,興趣易闌;久停宿墨,亦不中書。
是故翰林禁經有九生之論,一謂生筆,(頹筆無鋒,久漬無力。
)二謂生紙,(新出箧笥,堅白妍滑。
)三謂生研,(無留宿墨,密護塵埃。
)四謂生水,(水停則腐,須汲新清。
)五謂生墨,(臨用施研,宿則泥鈍。
)六謂生手,(大書運臂,過用則勞。
)七謂生目,(先須凝靜,以蓄目力。
)八謂生神,(筆以神運,尤宜存養。
)九謂生景。
(窗明幾淨,時和氣清。
)此書家玄微處,可與知者道耳。
譜稱墨貴八極。
(堅如玉,黑如漆,拿之輕,磨之清,濃似霧,光似鏡,油樣滑,蘭樣馨。
) ○硯說 昔人謂硯槌樸而少文,有漸劘之功,可為耐久交,封即墨侯。
此實錄也。
其品制,譜志已詳。
曆觀前哲,有在官不持一硯者,(包孝肅公拯知端州,歲滿不持一研以歸。
)有止遺一硯及漢書一部為奁具者,(胡邦衡名铨,号澹庵,上疏乞斬秦桧,貶海外廿年。
嘗嫁女,唯漢書一部,匣一研,此外蕭然。
)有卻呵水之硯而不貴者,(孫之翰名甫,宋仁宗朝直史館。
人獻一研,雲:呵則水出。
卻之曰:一日呵得一擔水,隻值二錢耳。
)有居圜土以斷瓦為研,不廢著述者,(括蒼葉适,自号水心先生。
國初為巴陵主簿,诖誤系獄,恐一旦與草木同腐,拾斷瓦作研,著書廿卷,名草木子。
)有鑄硯誓不改業者,(桑維翰字國僑,為人醜怪,身短面長,覽鏡自奇曰: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
初應舉,有司嫌其姓與喪同音,不取。
或勸其他仕,乃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
鑄鐵研示人曰:研敝則改而他仕。
卒第進士,晉高帝朝乃拜為相。
)有心許友人以硯,徒步追送者,(蒯鳌居鄉飲博,晚節自厲風操,尚信義。
嘗蓄龍尾硯一枚,友人欲之而不言,鳌亦心許而未與。
一日不告而去,乃徒步追送研而還。
仕南唐為殿中丞。
)奇情高緻,皆可尚也。
後世所寶,如端溪、銅雀、龍尾、子石等硯,以瑩潤為賢。
大書則取潤澀相兼、浮津輝墨者。
餘家藏歙硯,乃舊坑絲石,正視弗甚顯,以傍睨之,刷絲燦然,最善發墨。
兵燹之馀,化為烏有,未嘗不臨書嗟悼。
隆慶戊辰,潛庵王真人(名守玄,山東漕縣人。
栖遁西湖藕莊,施藥拯貧。
年六十八不疾而逝,麓池郭方亻日市地葬于淨慈寺山之陽。
)邀餘避暑藕莊,紫薇主人遺以澄泥陶硯二枚。
其一狀如風字,虛中通竅于池以函墨。
其一狀如回字,中凸音垤旁凹音拗,凸處駐筆而殺去聲墨,墨不殺則淋漓,凹處貯墨而飲去聲筆,筆不飽則枯澀。
二硯蓋相須兼濟也。
第楮生與子墨客卿每每絕交,時或盛水濡毫書于幾案之上,黑幾篩粉,素幾篩煤,吹去浮■〈土孛〉,筆迹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