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筆雙鈎,乃付良工,照依紅暈下刀镌刻,庶免欹仄虧替之病;刻已,粘聯白紙,摹拓二幅,一幅收藏存底,一幅粘于漆室,時時比對刻紋,庶不失筆意。
漆人亦自有能者,令紀綱之仆精選委任,優其供億,不得纖啬劑量。
匾之内外俱用細布灰漆堅牢,刮劘精緻,曲折處時以拓本比對,刻紋毋得潦草。
髹音休,以漆飾木器也。
漆之際,如塑像之出相,傳神之點睛,妙處正在個中。
須托谙曉書法者,尋繹筆意填漆,纖毫無爽,神彩迥然逼人,永永流光,來祀不其美與。
镌漆二事,人皆猥以末務忽之,實有關于書道,不覺覼縷雲。
○原古 粵自蒼颉候剛氏。
廣伏羲之文而造六書,是為古文。
高陽氏有科鬥書,以挺點漆,書于竹簡,漆膩難行,首粗尾細,遂成科鬥之文。
後乃巧拟其形,非本意也。
夏禹鑄鼎象物,作鐘鼎書,其文奇古诘绌。
殷湯時務光隐居清泠之淵,植薤而食,輕風時至,見積葉交偃,因作倒薤書。
周媒氏于仲春書男女内采之文,用填書,以其字間滿密也。
(韋誕題芳春林樓觀用之。
)周宣王柱下史籀,取蒼颉形意,加之銛利鈎殺,而作大篆,以其名顯,故曰籀書。
因而重複之,曰複書。
(漢武時用題建章鳳阙。
)七國分裂,文字不能統紀。
始皇一天下,李斯奏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改省篆籀,而作小篆,畫勢勁直,世謂玉箸篆,又謂八分小篆,比之籀文,十存其八雲。
是時法密文煩,獄吏程邈覃思十年而作隸書,務趨便捷,以赴徒隸急速文書之用。
王次仲又節隸書為八分書,(蔡琰雲:割程隸字八分取二分,去李小篆二分,又曰皆似八字,勢有偃波。
)無點畫俯仰之态,而楷法昉焉。
蔡邕待诏鴻都門,見役人以垩帚成字,因為飛白書,其勢飛揚多白,蓋創法于八分、窮微于小篆者也。
(宮殿題署,勢既尋丈,字宜輕盈,漢魏多用之。
)至建中初,直以隸書為楷書,謂其字方于八分而有模楷也。
(羲之所書黃庭經、樂毅論,謂之小楷,國朝文徵明妙得其法焉。
)漢元帝朝,史遊為急就章一篇,省隸之規矩,存字之梗概,曰章草,取篇名也。
必波磔縱任奔逸而字字區别,非此,特可謂草書耳。
杜度最善章草,章帝貴其迹,令上表章用之。
世謂章帝書,誤矣。
張芝變章草為草書,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聯,血脈亦未嘗斷,倚伏有循環之勢。
衛瓘複采芝法,兼乎行書,謂之稿草書。
羲、獻所書曰今草,結構微眇者曰小草。
劉德昇因隸法掃地,真過于拘,草失之放,變楷為行書。
王獻之又旁出二法,非草非真,離方遁圓,處乎季益之間,兼真曰真行,帶草曰草行。
蔡襄複作飛草,有風雲變态之勢。
大抵草生于隸,隸出于篆,篆本乎籀,籀始于古文,形體相因而變,理勢自然也。
大書雖成于一時,勒諸匾榜,欲垂久遠。
已上諸體,必須逐一研究,各極其旨趣,融會貫通而時出之。
結構茂密如篆法,耿介莊重如楷書,蒼古奇崛如鐘鼎,郁跋縱橫如古隸,纖細勁潤如小篆,波磔險峻如章草,飛揚灑落如飛白。
一字之中,諸體兼該,斯盡善也。
苟不明其原委,掇其菁華,而徒以一人之私智小慧欲逞此技,隻見笑于大方爾。
按書史所載,太昊時龍馬出于榮河,作龍書以紀官。
神農感嘉禾之瑞,作穗書。
黃帝時慶雲常見,作雲書。
少昊氏立而鳳鳥至,作鸾鳳書。
高辛氏作仙人書。
軒轅氏因靈龜負圖而出,作龜書。
周文王之史佚感驺虞而作虎書,感鸑鷟赤雀而作鳥書,感白魚而作魚書。
孔門弟子感麟而作麒麟書。
秋胡之妻作蠶書,戰筆遒律,垂畫纖長,旋繞如蠶形,又名雕蟲篆。
唐綜作蛇書。
宋景時司馬子韋感熒惑退舍,作轉宿書,象蓮華未開之形。
秦滅古文,書存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其形鳥首雲腳以題印玺,四曰蟲書,施于幡信,五曰摹印,施于印章,亦名缪書。
六曰署書,施于匾額,七曰殳書,殳體八觚,随其勢而書之,八曰隸書。
漢武時芝産于宣房,作芝英書。
司馬相如采日辰之蟲。
屈曲其體,升降其勢,象四時之氣。
韋誕作剪刀篆,亦名金錯書,本古之錢名,周之泉府,漢之铢兩,新之刀布,筆勢顫掣,狀若麗匣盤龍,新台舞鳳,史遊造其極焉。
曹喜作垂露篆,以書表章,點綴輕盈阿那,象露之垂。
又作懸針篆,以題五經篇目,字之垂腳勢若針芒。
衛瓘作柳葉篆,類薤葉而筆勢明勁。
劉德昇觀星宿作璎珞篆,類科鬥而不真,勢若回鸾而宏遠。
漢初诏版用鹄頭書,又用偃波書,狀若連波。
尚書诏版用蚊腳書,字體纖垂,有似蚊腳。
王羲之遊天台,還會稽,上洞庭,題柱為一飛字,有龍爪之形,遂名龍爪書。
王僧虔作虎爪書以拟之,加之萦婉,兼以棱角。
齊武帝睹落英茂木而為花草書。
其弟臨川王工左右書。
梁孔敬通為反左書,庾亮呼為衆中清閑法。
呂向為連綿書,一筆環寫百字,若萦發然。
李後主為撮襟書。
一雲張旭不用筆,卷帛書之。
徽宗有瘦金書。
陳堯佐有堆墨書。
昔陶弘景以一事不知為深恥,諸如此類,在博雅君子亦當考而知之,但弗溺焉可也。
○客問 客問大書之法。
予謂字貴正鋒,操筆宜直。
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
體勢有向背,氣脈相聯屬。
點者,字之眉目也,全藉顧盼精神。
畫者,字之骨骸也,欲其堅正勻淨,輕重合宜。
挑趯者,字之步履也,欲其沉着而有力。
撇捺者,字之手足也,欲其屈伸中度,無往不收,無垂不縮。
變起伏于波杪,殊衄挫于毫端。
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栝勁,和之以閑雅。
此大書之要旨也。
客問:川字三筆皆縱,書法将無同乎?餘曰:起筆忌作蒸餅狀,須衄挫,近裡作掠勢出梢。
第二筆略按微行,至強半即轉折筆鋒,提飛要有左顧右盼之意,質直則無情緻。
第三筆從中直引帶來,聳肩仄右,作努勢澀行,至末頓
漆人亦自有能者,令紀綱之仆精選委任,優其供億,不得纖啬劑量。
匾之内外俱用細布灰漆堅牢,刮劘精緻,曲折處時以拓本比對,刻紋毋得潦草。
髹音休,以漆飾木器也。
漆之際,如塑像之出相,傳神之點睛,妙處正在個中。
須托谙曉書法者,尋繹筆意填漆,纖毫無爽,神彩迥然逼人,永永流光,來祀不其美與。
镌漆二事,人皆猥以末務忽之,實有關于書道,不覺覼縷雲。
○原古 粵自蒼颉候剛氏。
廣伏羲之文而造六書,是為古文。
高陽氏有科鬥書,以挺點漆,書于竹簡,漆膩難行,首粗尾細,遂成科鬥之文。
後乃巧拟其形,非本意也。
夏禹鑄鼎象物,作鐘鼎書,其文奇古诘绌。
殷湯時務光隐居清泠之淵,植薤而食,輕風時至,見積葉交偃,因作倒薤書。
周媒氏于仲春書男女内采之文,用填書,以其字間滿密也。
(韋誕題芳春林樓觀用之。
)周宣王柱下史籀,取蒼颉形意,加之銛利鈎殺,而作大篆,以其名顯,故曰籀書。
因而重複之,曰複書。
(漢武時用題建章鳳阙。
)七國分裂,文字不能統紀。
始皇一天下,李斯奏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改省篆籀,而作小篆,畫勢勁直,世謂玉箸篆,又謂八分小篆,比之籀文,十存其八雲。
是時法密文煩,獄吏程邈覃思十年而作隸書,務趨便捷,以赴徒隸急速文書之用。
王次仲又節隸書為八分書,(蔡琰雲:割程隸字八分取二分,去李小篆二分,又曰皆似八字,勢有偃波。
)無點畫俯仰之态,而楷法昉焉。
蔡邕待诏鴻都門,見役人以垩帚成字,因為飛白書,其勢飛揚多白,蓋創法于八分、窮微于小篆者也。
(宮殿題署,勢既尋丈,字宜輕盈,漢魏多用之。
)至建中初,直以隸書為楷書,謂其字方于八分而有模楷也。
(羲之所書黃庭經、樂毅論,謂之小楷,國朝文徵明妙得其法焉。
)漢元帝朝,史遊為急就章一篇,省隸之規矩,存字之梗概,曰章草,取篇名也。
必波磔縱任奔逸而字字區别,非此,特可謂草書耳。
杜度最善章草,章帝貴其迹,令上表章用之。
世謂章帝書,誤矣。
張芝變章草為草書,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聯,血脈亦未嘗斷,倚伏有循環之勢。
衛瓘複采芝法,兼乎行書,謂之稿草書。
羲、獻所書曰今草,結構微眇者曰小草。
劉德昇因隸法掃地,真過于拘,草失之放,變楷為行書。
王獻之又旁出二法,非草非真,離方遁圓,處乎季益之間,兼真曰真行,帶草曰草行。
蔡襄複作飛草,有風雲變态之勢。
大抵草生于隸,隸出于篆,篆本乎籀,籀始于古文,形體相因而變,理勢自然也。
大書雖成于一時,勒諸匾榜,欲垂久遠。
已上諸體,必須逐一研究,各極其旨趣,融會貫通而時出之。
結構茂密如篆法,耿介莊重如楷書,蒼古奇崛如鐘鼎,郁跋縱橫如古隸,纖細勁潤如小篆,波磔險峻如章草,飛揚灑落如飛白。
一字之中,諸體兼該,斯盡善也。
苟不明其原委,掇其菁華,而徒以一人之私智小慧欲逞此技,隻見笑于大方爾。
按書史所載,太昊時龍馬出于榮河,作龍書以紀官。
神農感嘉禾之瑞,作穗書。
黃帝時慶雲常見,作雲書。
少昊氏立而鳳鳥至,作鸾鳳書。
高辛氏作仙人書。
軒轅氏因靈龜負圖而出,作龜書。
周文王之史佚感驺虞而作虎書,感鸑鷟赤雀而作鳥書,感白魚而作魚書。
孔門弟子感麟而作麒麟書。
秋胡之妻作蠶書,戰筆遒律,垂畫纖長,旋繞如蠶形,又名雕蟲篆。
唐綜作蛇書。
宋景時司馬子韋感熒惑退舍,作轉宿書,象蓮華未開之形。
秦滅古文,書存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其形鳥首雲腳以題印玺,四曰蟲書,施于幡信,五曰摹印,施于印章,亦名缪書。
六曰署書,施于匾額,七曰殳書,殳體八觚,随其勢而書之,八曰隸書。
漢武時芝産于宣房,作芝英書。
司馬相如采日辰之蟲。
屈曲其體,升降其勢,象四時之氣。
韋誕作剪刀篆,亦名金錯書,本古之錢名,周之泉府,漢之铢兩,新之刀布,筆勢顫掣,狀若麗匣盤龍,新台舞鳳,史遊造其極焉。
曹喜作垂露篆,以書表章,點綴輕盈阿那,象露之垂。
又作懸針篆,以題五經篇目,字之垂腳勢若針芒。
衛瓘作柳葉篆,類薤葉而筆勢明勁。
劉德昇觀星宿作璎珞篆,類科鬥而不真,勢若回鸾而宏遠。
漢初诏版用鹄頭書,又用偃波書,狀若連波。
尚書诏版用蚊腳書,字體纖垂,有似蚊腳。
王羲之遊天台,還會稽,上洞庭,題柱為一飛字,有龍爪之形,遂名龍爪書。
王僧虔作虎爪書以拟之,加之萦婉,兼以棱角。
齊武帝睹落英茂木而為花草書。
其弟臨川王工左右書。
梁孔敬通為反左書,庾亮呼為衆中清閑法。
呂向為連綿書,一筆環寫百字,若萦發然。
李後主為撮襟書。
一雲張旭不用筆,卷帛書之。
徽宗有瘦金書。
陳堯佐有堆墨書。
昔陶弘景以一事不知為深恥,諸如此類,在博雅君子亦當考而知之,但弗溺焉可也。
○客問 客問大書之法。
予謂字貴正鋒,操筆宜直。
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
體勢有向背,氣脈相聯屬。
點者,字之眉目也,全藉顧盼精神。
畫者,字之骨骸也,欲其堅正勻淨,輕重合宜。
挑趯者,字之步履也,欲其沉着而有力。
撇捺者,字之手足也,欲其屈伸中度,無往不收,無垂不縮。
變起伏于波杪,殊衄挫于毫端。
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栝勁,和之以閑雅。
此大書之要旨也。
客問:川字三筆皆縱,書法将無同乎?餘曰:起筆忌作蒸餅狀,須衄挫,近裡作掠勢出梢。
第二筆略按微行,至強半即轉折筆鋒,提飛要有左顧右盼之意,質直則無情緻。
第三筆從中直引帶來,聳肩仄右,作努勢澀行,至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