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公權)諸名公,始焉各有師承。
及得意外之旨,變通無方,若神龍幻化,法象昭然,而觀者初不知其出自何家,書之品格始入神妙。
苟束于教而不能遺法以見意,依樣葫蘆,随人步驟,即令逼真,是亦叔敖之優孟耳,奚貴哉。
○結構 作大字如大匠作室然,先須經營位置。
匾有橫豎,體裁不同,字有疏密,形勢亦異。
規畫間架,穿插得宜,胸中有成字,而後下筆,則穩妥耐看。
文與可寫竹,氣韻生動,東坡謂其先有成竹于胸中,正與書家相似,皆意先于筆也。
廳堂用橫匾,如明倫堂三字,晦翁書于婺源縣學,明倫兩字形勢匾,堂字亦構匾體以稱之。
如捧日堂日字孤單,用筆須肥重飽滿,以稱捧堂二字。
肥中要隐隐有骨氣,若肉豐而無骨,難免墨豬之诮矣。
公署用豎匾直書,第一字宜大,第二第三漸漸小,挂起方恰好。
若上下一般,便覺頭小尾大。
必須矬疊周正,接續處不宜多露白地,白多則雕疏。
亦有不盡然者,吾郡司獄司三字,仿子昂書,一字自為一字,四邊空白俱多,殊覺爽朗可觀,必求矬疊,反不佳矣。
寺觀匾每尚方,如大雄寶殿四字,作四窠分,大寶相并在上,寶字宀頭開展,大字上停宜肥而長,左撇向寶字穿插,斯參合勻稱。
故曰大者促令小,小者展令大,疏者不得浪宕,密者不得逼塞。
分間補空,變換垂縮,俱要心匠巧構,因物付形,斯為妙手。
○真态 匾榜大字,固貴綿密勻稱。
亦有以不稱為稱者,要各盡字之真态,而弗以己意參焉。
杭之鳳山門外有坊曰萬松,(永樂間金台王杞書。
)萬字四面停勻,八邊俱滿,松字以公附木,公短而木長,不牽強求其必稱,自是端穩腴潤,分看固好,合看亦好。
西陵江樓匾襟江帶海,帶字豎拔特長,更覺潇灑。
杭城忠節坊,節字一豎,宜長不長,蓋強求其稱,而不知當以不稱為稱也。
(今已重易武林李淞書。
)大抵橫匾數字并列,有宜纾左者,有展右者,有宜附麗者,有離立者,有回互留放者,隻要位置得所,東映西帶,若星辰之參錯,燦然而成章也。
字多象形,強齊不得,如口字之小,(人身之門開竅于口,象内虛而外實之形。
)體字之大,(體乃人之全身,從骨者身之幹也,從禮而省,所以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
)棘叢生而短,(故從并朿。
)棗條生而長,(故從疊朿。
)木之疏,林之密,一之匾,台之高,各有真态,必欲求稱,其将能乎?第于畫少者用筆稍重,畫多者用筆稍輕,于輕之中用一兩筆險峭而重,亦自厮稱矣。
○神氣 大字唯尚神氣,形質次之。
最忌修飾,才修飾頓減精神。
隋釋敬脫能用大筆書方丈大字,求者止與一字,遒勁不加修飾。
唐之裴休,宋之石曼卿,每每于匾榜上大書,其莊重若王公大人冠冕佩玉,端拱于廟堂之上;其安閑有孔子燕居,申申夭夭氣象;晶耀如太阿出匣,險峭如枯木懸崖,飛動如龍骧鳳翥,天趣溢出,神與之謀。
猶巧匠之斫輪,庖丁之遊刃,郢人之運斤,非惟人莫能喻,己亦莫知其然也。
今人先書字底,覆紙雙鈎,譬諸傳神寫照,非複本來面目。
況經刻手,筆意已乖,漆工粉飾,彌失真态,西施不為嫫母乎?是故作署書,每令粉匾研墨,以俟手和筆調,乘興一揮,即有肥瘦長短之不同,而神氣自在。
一時意興所到,長者不為有馀,短者不為不足。
具目者如九方臯之相馬,當自得于牝牡骊黃之外,不以形容筋骨求也。
顧多狃于俗套,隻喜雙鈎,可為三歎。
○乘興 解衣盤礴,宋元君知為真畫師;傳神點睛,顧恺之經月不下筆。
天下清事,須乘興趣,乃克臻妙耳。
書者,舒也。
襟懷舒散,時于清幽明爽之處,紙墨精佳,役者便慧,乘興一揮,自有潇灑出塵之趣。
倘牽俗累,情景不佳,即有仲将之手,難逞徑丈之勢。
是故善書者風雨晦暝不書,精神恍惚不書,服役不給不書,幾案不整潔不書,紙墨不妍妙不書,匾名不雅不書,意違勢绌不書,對俗客不書,非興到不書。
○貴熟 大書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熟豈易能哉,必也功裒歲月,一息毋忘,盡心精作,得意轉深,筆下自然湊巧,應規入矩,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矣。
故曰心不厭精,手不厭熟。
锺繇初學胡昭書,十六年不窺園。
王逸少自言嘗于山谷中學字,廿年不出,竹葉樹皮皆反覆書之。
隋僧智永獨處閣上,臨右軍書三十馀年,業成方下,研成臼,筆成冢。
巙巙子山元人,一日能書三萬字。
鎮浙西,每日坐衙寫罷一千字才進膳。
唐太宗制馬上簡版書字,虞伯施卧則于被中書腹。
锺元常畫被穿表,如廁竟日忘起。
古人書學成名者,其垂神注意、用功專一如此,書必熟而後工也。
餘置垩幾于書室,揾氵殿大書,頗得意者,覆紙拓之,抹淨複書,此無盡藏紙也。
頃斫方磚四塊,範木為幾,閑中以茅筆濡水大書,盡可習熟。
倘假馀年,造詣熟而書法工,得為才鬼,獨勝作頑仙也。
海内容有酸鹹土炭之嗜同于餘者,不敢自愛,因并及之。
及得意外之旨,變通無方,若神龍幻化,法象昭然,而觀者初不知其出自何家,書之品格始入神妙。
苟束于教而不能遺法以見意,依樣葫蘆,随人步驟,即令逼真,是亦叔敖之優孟耳,奚貴哉。
○結構 作大字如大匠作室然,先須經營位置。
匾有橫豎,體裁不同,字有疏密,形勢亦異。
規畫間架,穿插得宜,胸中有成字,而後下筆,則穩妥耐看。
文與可寫竹,氣韻生動,東坡謂其先有成竹于胸中,正與書家相似,皆意先于筆也。
廳堂用橫匾,如明倫堂三字,晦翁書于婺源縣學,明倫兩字形勢匾,堂字亦構匾體以稱之。
如捧日堂日字孤單,用筆須肥重飽滿,以稱捧堂二字。
肥中要隐隐有骨氣,若肉豐而無骨,難免墨豬之诮矣。
公署用豎匾直書,第一字宜大,第二第三漸漸小,挂起方恰好。
若上下一般,便覺頭小尾大。
必須矬疊周正,接續處不宜多露白地,白多則雕疏。
亦有不盡然者,吾郡司獄司三字,仿子昂書,一字自為一字,四邊空白俱多,殊覺爽朗可觀,必求矬疊,反不佳矣。
寺觀匾每尚方,如大雄寶殿四字,作四窠分,大寶相并在上,寶字宀頭開展,大字上停宜肥而長,左撇向寶字穿插,斯參合勻稱。
故曰大者促令小,小者展令大,疏者不得浪宕,密者不得逼塞。
分間補空,變換垂縮,俱要心匠巧構,因物付形,斯為妙手。
○真态 匾榜大字,固貴綿密勻稱。
亦有以不稱為稱者,要各盡字之真态,而弗以己意參焉。
杭之鳳山門外有坊曰萬松,(永樂間金台王杞書。
)萬字四面停勻,八邊俱滿,松字以公附木,公短而木長,不牽強求其必稱,自是端穩腴潤,分看固好,合看亦好。
西陵江樓匾襟江帶海,帶字豎拔特長,更覺潇灑。
杭城忠節坊,節字一豎,宜長不長,蓋強求其稱,而不知當以不稱為稱也。
(今已重易武林李淞書。
)大抵橫匾數字并列,有宜纾左者,有展右者,有宜附麗者,有離立者,有回互留放者,隻要位置得所,東映西帶,若星辰之參錯,燦然而成章也。
字多象形,強齊不得,如口字之小,(人身之門開竅于口,象内虛而外實之形。
)體字之大,(體乃人之全身,從骨者身之幹也,從禮而省,所以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
)棘叢生而短,(故從并朿。
)棗條生而長,(故從疊朿。
)木之疏,林之密,一之匾,台之高,各有真态,必欲求稱,其将能乎?第于畫少者用筆稍重,畫多者用筆稍輕,于輕之中用一兩筆險峭而重,亦自厮稱矣。
○神氣 大字唯尚神氣,形質次之。
最忌修飾,才修飾頓減精神。
隋釋敬脫能用大筆書方丈大字,求者止與一字,遒勁不加修飾。
唐之裴休,宋之石曼卿,每每于匾榜上大書,其莊重若王公大人冠冕佩玉,端拱于廟堂之上;其安閑有孔子燕居,申申夭夭氣象;晶耀如太阿出匣,險峭如枯木懸崖,飛動如龍骧鳳翥,天趣溢出,神與之謀。
猶巧匠之斫輪,庖丁之遊刃,郢人之運斤,非惟人莫能喻,己亦莫知其然也。
今人先書字底,覆紙雙鈎,譬諸傳神寫照,非複本來面目。
況經刻手,筆意已乖,漆工粉飾,彌失真态,西施不為嫫母乎?是故作署書,每令粉匾研墨,以俟手和筆調,乘興一揮,即有肥瘦長短之不同,而神氣自在。
一時意興所到,長者不為有馀,短者不為不足。
具目者如九方臯之相馬,當自得于牝牡骊黃之外,不以形容筋骨求也。
顧多狃于俗套,隻喜雙鈎,可為三歎。
○乘興 解衣盤礴,宋元君知為真畫師;傳神點睛,顧恺之經月不下筆。
天下清事,須乘興趣,乃克臻妙耳。
書者,舒也。
襟懷舒散,時于清幽明爽之處,紙墨精佳,役者便慧,乘興一揮,自有潇灑出塵之趣。
倘牽俗累,情景不佳,即有仲将之手,難逞徑丈之勢。
是故善書者風雨晦暝不書,精神恍惚不書,服役不給不書,幾案不整潔不書,紙墨不妍妙不書,匾名不雅不書,意違勢绌不書,對俗客不書,非興到不書。
○貴熟 大書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熟豈易能哉,必也功裒歲月,一息毋忘,盡心精作,得意轉深,筆下自然湊巧,應規入矩,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矣。
故曰心不厭精,手不厭熟。
锺繇初學胡昭書,十六年不窺園。
王逸少自言嘗于山谷中學字,廿年不出,竹葉樹皮皆反覆書之。
隋僧智永獨處閣上,臨右軍書三十馀年,業成方下,研成臼,筆成冢。
巙巙子山元人,一日能書三萬字。
鎮浙西,每日坐衙寫罷一千字才進膳。
唐太宗制馬上簡版書字,虞伯施卧則于被中書腹。
锺元常畫被穿表,如廁竟日忘起。
古人書學成名者,其垂神注意、用功專一如此,書必熟而後工也。
餘置垩幾于書室,揾氵殿大書,頗得意者,覆紙拓之,抹淨複書,此無盡藏紙也。
頃斫方磚四塊,範木為幾,閑中以茅筆濡水大書,盡可習熟。
倘假馀年,造詣熟而書法工,得為才鬼,獨勝作頑仙也。
海内容有酸鹹土炭之嗜同于餘者,不敢自愛,因并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