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正心 楊子雲以書為心畫,柳誠懸謂心正則筆正,皆書家名言也。

    大書筆筆從心畫出,必端人雅士,胸次光瑩,膽壯氣完,肆筆而書,自然莊重溫雅,為世所珍。

    故學書自作人始,作人自正心始,未有心不正而能工書者;即工,随紙墨渝滅耳。

    正德中,江右李士實以大書名,然用偏鋒法,予眼已知其脈理不正,後以甯庶人敗,所書扁署刊落殆盡。

    顔魯公、朱文公遺筆,幾經翻刻,亦皆潢治寶藏,莫敢亵視,斷碑隻字,世以永存。

    蘇文忠公論字,必稽其人之生平,有以也。

    嗚呼,甯獨書也與哉! ○識字 慨自保氏教廢,六書不明,說文、切韻之學悉置不講,手寫别字,口誦訛言,漢、唐以來,讀書而不識字者,亦已多矣。

    昔賢謂欲作詩文略須識字,愚謂作大書尤須識字。

    蒼颉觀三才之文,博采衆美,合而成字,悉有精義存焉。

    憲從害首,(害字從宀頭,室家也;其中從豐,即古契字,刻記也;其下從口,因離間之言,記恨小過成大隙也。

    )注以心目,懸法示民,使知遠害也。

    訛者不從(宀綿)而從(冖,幂)于義何居?寇從寬處攻之,故以攻寬省合成字,或并省宀頭一點,而從冖,卻與冠字建首相同。

    夫冠之從冖,取覆蓋元首之意,惡得比而同之?善谏之言入耳不煩,故谏字從柬。

    或訛而從東,殊為無謂。

    獬廌觸邪,義獸也,立文象其獨角直躬。

    豸惡獸也,遇物辄食物,食之則柴毀,故音柴,小篆作■,象張喙噬物形,今文别從才作豺。

    而以豸為廌,固已謬矣,或書廌繡坊,訛而作豸,從■從■。

    不惟不識廌字,并失豸之本文,而莫知其非也。

    周官司刺次掌三刺,(一訊群吏,二訊群臣,三訊萬民。

    )訊有罪者刺殺之,故從刀定意,諧朿(木之有芒者,與束字不同。

    )為聲。

    或書刺史坊,不從朿而從束,(從木從口,斂物而小之也。

    )是為剌(辣)字,乃以刀破束物聲。

    (韓文所謂刺刺不能休是也。

    )惡有扁署而可作别字乎!壬任中畫長,取擔當意;壬挺下畫長,人立土上特出也。

    廷字從壬,會意兼諧聲,有書廷評坊,不從壬乃從手,聲邪意邪。

    王者統三才,立文一貫三,中畫近上,法天也。

    其三畫停勻者,魚欲切,象連貫形,乃古珠玉字。

    秦更隸書,加點于下畫之傍,以别帝王字,其點于中畫之傍者,另有三音。

    (詳見正韻。

    )俗書玊玉弗辨,悉點于中畫之傍。

    邊戍以人荷戈,分明畫出艱辛之狀。

    戌乃九月,辰名,于時衆陰盛而孤陽獨存,故從戊,函一為意。

    兩字較若,俗書戍戌弗辨,率于戊中加點,此類更仆未易數也。

    夫扁榜大字,揭諸通衢,識者弗概于心,而因仍不改,由六書之義不明,不深知其謬故耳。

    魏莊渠先生(諱校,理學名臣。

    )所著六書精蘊,學者最宜潛玩。

    六書明,非惟識字,六經如指諸掌矣。

     ○師授 刓鞠絕棋亦皆有法,而況于大書乎。

    草書千字,不敵楷書十字;楷書千字,不敵大書一字。

    愈大愈難,苟無師承,知從何處下手?必須明師指授,八法,(側、勒、努、趯、策、掠、啄、磔。

    八病,牛頭、鼠尾、蜂腰、鶴膝、折木、柴擔、竹節、棱角。

    )運筆捽襟等法,逐一讀究,意中了了,然後落筆,則一點一畫都從規矩中來,漸覺有趣,欲罷不能矣。

    臨寫時,更得精通書法者提掇點化,則心益明,見愈長。

    臨池之業,日異而月不同,骎骎到古人佳處矣。

    夫以篆、隸、小楷著名,代有其人,鮮克工署書者。

    苟能詣極超群,可以題署宮殿,壯觀堂宇亭台,勒諸金石,垂于後世,章昭代文物之美,斯亦不朽事也,豈與夫流連光景、耽嗜棋博者可同日語哉。

     ○心悟 虞永興雲:機巧由于心悟,而不可以力取;玄妙資于神遇,而不可以強求。

    書法既得其傳,必有所悟,乃能造微而自得,要在念念不忘。

    昔人觀舞劍蕩槳,聽鼓吹江濤而觸彼通我,遂臻神解,此最上乘也。

    吾輩留心于大書,須博采名山勝境精刻金石大字,名人手書真迹,遍揭楣璧及出入經行之處,朝夕覽觀。

    先求其骨力,骨力既得,形勢自生。

    又默會其運用、轉換、起伏、照應精意之所存。

    得其意矣,心追目極,精誠孚感,恍若親見其人,披雲霧而下之,揮霍于吾前,忽若電馳,倏疑星墜,可喜可愕,奇怪百出。

    夫然後探彼意象,入我筆端,縱橫阖辟,惟吾所用,自有超世絕俗之趣。

    或疑伯喈、羲、獻神授筆法,事涉誇誕。

    愚謂不然,思而思之,俨然形于有形,是亦夫子學琴之法也。

    惟通靈感物之君子,乃可與談斯道。

     ○通變 亞栖雲:凡書通則變,若執法而不變,是為書奴。

    古人各有所長,其短處亦自難掩。

    學者不可專習一體,須遍參諸家,各取其長而融通變化,超出畦徑之外,别開戶牖,自成一家,斯免書奴之诮。

    魏、晉以來,諸以大書馳名者,如師宜官、梁鹄(俱魏人,相師友。

    )锺元常(繇、)褚登善(遂良)、李少溫(陽冰)、虞伯施(世南)、歐陽信本(詢)、李泰和(邕)、顔清臣(真卿)、柳誠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