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關燈
小
中
大
詩,述複雜大事者也;二、裨詩,述小說者也;三、物語;四、歌曲,短篇簡單者也;五、正史詩,即有韻曆史也;六、半樂詩,樂詩、史詩掍合者也;七、牧歌;八、散行作話,毗于街談巷語者也。
征之吾黨,秩序亦同。
夫三科五家,文質各異,然商、周誓诰,語多磔格;帝典蕩蕩,乃反易知。
繇彼直錄其語,而此乃裁成有韻之史者也。
(《顧命》:“陳教則肄肄不違。
”江叔沄說,重言肄者,病甚,氣喘而語吃。
其說最是。
夫以劇氣蹇吃,猶無删削,是知商、周記言,一切迻書本語,無史官潤色之辭也。
帝典陳叙大事,不得多錄口說,以蕪史體,故刊落盈辭矣)蓋古者文字未興,口耳之傳,漸則忘失,綴以韻文,斯便吟詠,而易記臆。
意者蒼、沮以前,亦直有史詩而已。
下及勳、華,簡篇已具,故帝典雖言皆有韻,而文句參差,恣其修短,與詩殊流矣。
其體廢于史官,其業存于矇瞽。
繇是二《雅》踵起,借歌陳政,(《詩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同波異瀾,斯各為派别焉。
春秋以降,史皆不韻,而哲學演說亦繇斯作。
原夫九流肇起,分于王官,故諸子初興,舊章未變,立均出度,管、老所同。
建及孔父,優為俪辭;墨子諄諄,言多不辯;奇耦雖異,筆語未殊。
六國諸子皆承其風烈矣。
斯哲學所由昉乎?從橫出自行人,短長諸策實多口語,尋理本旨,無過數言,而務為粉葩,期于造次可聽。
溯其流别,實不歌而誦之賦也。
秦代儀、轸之辭,所以異于子虛、大人者,亦有韻無韻雲爾。
名家出自禮官,墨師史角,固清廟之守也。
故《經說》上下,權輿于是;龍、施相紹,其流遂昌。
辯士淩谇,固非韻文所能檢柙矣。
然則從橫近于雄辯,雖言或偭規,而口給可用。
名家契于論理,苟語差以米,則條貫已歧。
一為無法,一為有法,而皆隸于演說者也。
抑名家所箸,為演說之法程,彼固施諸筆龠,猶與演說有殊。
至于戰國遊說,惟在立談。
言語、文學,厥科本異,凡集錄文辭者,宜無取焉。
(戰國陳說,與宋人語錄、近世演說為類,本言語,非文學也。
效戰國口說以為文辭者,語必伧俗,且私徇筆端,苟炫文采,浮言妨要,其傷實多。
唐杜牧、宋蘇轼,便其譁嚣,至今為梗。
故宜溝分畛域,無使兩份。
文辭則務合體要,口說則在動聽聞,庶幾各就部伍爾。
) 武島又次郎作《修辭學》曰:言語三種,适于文辭,曰見在語、國民語、箸名語,是為善用法;反之亦有三種,曰廢棄語、(千百年以上所必用,而今亡佚者,曰廢棄語)外來語、新造語,施于文辭,是為不善用法。
世人或取丘墓死語,強令蘇生,語既久廢,人所不曉,辄令神味減失。
如外來語,破純粹之國語而駁之,亦非盡人理解;有時勢所逼迫,非他語可以傭代,則用之可也;若務為虛飾,适示其言語匮乏耳。
(美詩人普來烏德氏,嘗語其友曰:觀君數用法蘭西文,果使精練英語,無論何種感想,自有語言可表,安用借法語也?武島又次郎案:美語匮乏,不得不借他國輸入,然普來烏德猶為是言,則外來語不得恣用,明矣)新造語者,蓋言語發達之端,新陳代謝之用也;今世紀為進步發現之時,代有新事物,誠非新造語不明。
然其用此,或為華言虛飾,或為勢不可已,是有辨矣。
古者日本思想簡單,即簡易之漢語,已足指明,而作者悫用險怪多畫之文,何其陋也? 案:武島以外來、新造,有時需用;廢棄語則直為官師所不材。
是于日本,容可雲爾。
至于禹域,進化雖纡,人事萬端,本殊偏島。
頃歲或需新造,尋檢《蒼》《雅》,則廢語多有可用為新語者,若耎、{日匕}、辍、暨諸文是也。
東人鮮通小學,不知其可相攝代,則宜以為一瞑而不複視矣。
語有惡其冗長,施用遺言,則一二字可了者,于勢固最為徑便。
西方新語,多取希臘,或本梵文,腐臭之化神奇,道則不易,甯若樊、盧諸子,憙為險怪,以眩視惑聽邪?夫惟官号地望,箸于榜題,施于傳志譜錄者,必用今名,而他語皆不得代。
械器輿服,古今異宜,亦又同此。
故崔鴻易“撫盤”以“推案”,百藥變“脫帽”為“免冠”,物非所有,飾從雅言,見譏于子玄矣。
(見《史通·叙事篇》)今之言者,非擁旄剖符之率,而亟稱“擊節”;處髡首辮發之俗,而自述“抽簪”。
此之宜絕,蓋文辭之恒例也。
若其雅俗稱名,新故雜用,是甯有厲禁邪? 至雲“人所不曉,緻減神味”,說尤鄙俴。
夫廢棄之語,固有施于文辭,則為間見;行于繇諺,反為達稱者矣。
顔籀作《匡謬正俗》,嘗舉數條。
若《釋故》雲:“略,利也”,而唐人謂“厲刃”為“略刃”。
《釋故》雲“洋,多也”,而山東謂“衆”為“洋”。
《釋言》雲“恫,痛也”,而大原謂“痛而呻吟”為“通喚”。
(顔雲:通,即恫)《晉令》有“覆逴”,而唐人謂檢察探試為“覆坼”。
此并曠絕千年,或數百稔,不見于文辭久矣!然耕夫販婦,尚人人能言之。
至于今日,斯例猶多。
《方言》雲“佻,(丁小反)縣也”,今稱“縣系”曰“吊”,則其遺語也;“塞,安也”,今杭人謂“安甯”曰“利塞”,則其遺語也;“崽者,子也”,(音枲)湘沅之會,凡言是子者謂之“崽”,(聲如宰)今湘粵人謂兒童曰“崽”,(聲如宰)則其遺語也;“僞,(音訛)謂之{亻氣}”,(注:船動搖之貌也)今南人皆謂動搖船曰“劃”,則其遺語也。
自秦以後,人臣不敢稱“朕”,而今北人猶自稱“朁”,斯“朕”之音變矣。
晉人言“甯馨”,唐人言“某享”,(見《匡謬正俗》,雲俗呼某人處為某享。
享音火剛反)今吳、越人并有是語,斯亦關、雒之舊言矣。
至于負重之呼“邪許”,痛苦之呼“燠休”;應人曰“若”,以諾而從若聲;拒人曰“咅”,以否而從咅語。
如此類者,何可勝道?又況思字從囟,(息晉切)俗學不曉其音,而裡巷稱小兒腦蓋,猶曰“囟門”。
禮有追胥,律令訛為緝捕,而鄙諺謂俾睨、偵伺,猶存胥語。
(《地官》小司徒:“以此追胥。
”注:“胥,伺捕盜賊也。
”此本《釋故》“胥,相也”為訓。
今律,緝捕義亦為伺。
然緝字本義、借義,皆與“伺”訓絕遠。
此必習用“胥”字,展轉傳訛,隸變“胥”字作“肙”,多訛為“咠”,官書又增偏旁,遂為“緝”字。
今楊、越言俾睨、偵伺,則音如疏)故文辭則千年曠絕,繇諺則百姓與能,亦與顔籀所舉一也。
夫十棊之變,猶不可窮,而況天下之言乎?吾侪足迹,所涉無幾,猶能舉此數端。
然則不曉者僅一部之文人,而曉者乃散在全部之國民,何為其惛懑減味也? 由是以言,廢棄語之待用,亦與外來、新造無殊,特當審舉而戒濫耳。
亞諾路得《評判論》曰:孰為見在?在視其施于體格、關于目的者而定之,不在常談之有無也。
此則廢語所施,各于其黨,其在學說,稱名有界,先後同條。
雖言兩,而間以言二,不可也。
其在常文,趨于達意,無問周、魯;雖言光明,而增言緝熙,可也。
《詩·敬之》:“學有緝熙于光明。
”箋:“緝熙,光明也。
”本《釋故》、《文王》傳)甯以牻{牛京}無常之辭,恣其狂舉者乎? 顧甯人曰:“舍今日恒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者,文人所以自蓋其俚淺也。
”是則然矣。
餘以黾勉、密勿,《毛》恒《魯》通,而世多有用密勿者。
匍匐、蒲伏.《詩》恒《傳》通,而世多有用蒲伏者。
若不推類例,抑彼揚此,則顧義亦無以立地。
至乎六書本義,廢置已夙;經籍仍用,假借為多。
舍借用真,茲為複始,其與好書通用,正負不同,瞢者不睹字例之條,一切訾以難字,非其例矣。
陸務觀曰:“近世或掇《史》《漢》中字入文,自謂工妙,不知有笑之者,如彼雕琢,實可嗤鄙。
”循研其實,今昔又殊。
夫天子曰“乘輿”,名非今之憲典;朝士曰“薦紳”,物非今之章服。
(乘輿、薦紳,皆《史》《漢》正文)若實異者無郵,而名通者受谯,方之陸義,不其遠乎!乃夫一字所函,周包曲折,晚世廢絕.辭不慊志,必當采用故言,然後義無遺缺。
野者不聞正名之旨,一切訾以藻缋,非其例矣。
知《爾雅》之為近正,明民之以共财,奇恒今古,視若遊塵,取舍不同,惟其吊當。
斯則華士謏聞,鄙夫玩習,其皆有所底止乎? 章炳麟曰:後王置文部之官,以同一文字,比合形名,勿使僭差。
其道則猶齊度量、一衡矩也。
文辭者,亦因制其律令,其巧拙則無問。
何者?修辭之術,上者闳雅,其次隐約,知谀辭之不令,則碑表符命不作,明直言之無忌,則《變雅》《楚辭》不興。
故世亂則文辭盛,學說衰;世治則學說盛,文辭衰。
(如六國學說,盛于周、漢。
此為學說始造之世,不與後代并論)若其訓辭深厚,數典翔博者,獨史官之籍爾,又與文辭異職者也。
九變知言,出于莊周,則百世不能易矣!曰:天也,道德也,仁義也,分守也,形名也,因任也,原省也,是非也,賞罰也,以此大平。
述圖第二十六 畫圖之山川,不足以程遠近;人物,不足以窮形相。
廑而被壁,則當官者放不用矣。
今之為畫者,獨缋地,自遠西來,規方辨度,自徑易也,而他圖史皆晻昧。
凡畫圖之亟,亡亟于軍旅版籍。
軍旅之間,山海窈冥,林麓回閉,未戰固圖也;既戰,亦宜圖其出入,知其方略.以贻後人。
昭于文字,營目而辨版籍之于地體華離,一事也。
近世以地概丁,而後王之法,治以頭會,季冬則街彈,三歲則大比,皆登其畫象,以知民數。
及其少壯老耄,與處險阻易以匿逃者,奸宄之萌,偷穴攻盜、殺人亡命無蹤迹者,異國之賓旅杭江海以款關者,必把握其容法,足以辨識,故治于簟席,不勞。
西方軍有勝負,必{髟桼}而畫之。
古者得其方類。
漢建昭四年春正月,以誅郅支單于告祠郊廟,群臣上壽,置酒,以其圖書示後宮貴人。
(服虔曰:讨郅支之圖書也。
右見《漢書·元帝紀》)此以知告捷者兼寫其狀也。
西方以光學取民物形景,人必有象,以上有司。
遊觀初至者,入于傳舍,則警吏征之。
古者得其方類。
唐開元二十五年戶令曰:“諸戶計年,将入丁老疾,應征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令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以後,不須更貌;若有奸欺者,聽随事貌定.以附于實。
”天寶九載制:天下雖三載定戶,每載亦有團貌.自今以後,計其轉年,合入中男成丁五十者,任追團貌。
(《通典》七)此以知民不匿形,足以拱柙也。
夫古者績事雖眇麗,比于西方,猶不盡空積忽微。
後王所崇法,誠在彼矣。
然往世獨漢唐文牍有圖,而宋元至今浸絕者,何也?曰:山川不足以程遠近,人物不足以窮形相,廑而被壁,則當官者放不用也。
古之尊官,器三,簪中圖雲。
《散氏盤》曰:兓付散氏田器。
”而《賈子》說鄭伯肉袒牽羊,奉簪而獻國。
(《先醒》)兓、簪,皆志也。
(《易·豫》:“朋盇簪。
”京作“撍”,虞作“{音戈}”,是兓聲、{音戈}聲通。
《春官》保章氏注:“志,古文識。
”兓,簪皆可通識,即志字也)小史掌邦國之志則然。
天府,“凡官府鄉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臧之”。
小司寇“登中于天府”。
中者,計簿也。
(天府注:“鄭司農雲:治中,謂其治職簿書之要。
”小司寇注:“上其所斷獄訟之數。
”皆謂中即計簿也。
餘以《禮器》雲“因名山升中于天”,升中即登中,謂自陳功德,上計于天也。
《論語·堯曰》“允執其中”,中亦簿書,猶言握天下之圖也。
《楚語》“餘左執鬼中,右執殇宮”,中亦簿書,韋解謂“把其錄籍”是也。
又訓中為身,則失之。
尋用字從中,篆形作用,則知古文中字作{卅一},不從口也。
用即{卌一}字,去其兩簡。
簿書當為中字本義,{中乂}從又持中,可互證) 中不可汗漫,簪足以昭視意旨,獨畫無分刌度齊,使人自為量。
故至今猶用簪中,而不用圖。
(今鄉邑壟廟,縣亦有{卌一}圖之,然粗粗無足言者)新聖觀于藝人所為,樸樕小故,而昭其時物。
亂世之征,文辯反覆而無征驗,樂府通韻而違今古,(既非今韻,又非古音,吳棫、毛奇齡以來,其流繁矣)篆刻谲缪而棄形聲,草書繳繞而難識知,比類萬端,苟為哙事,以不征于民用者衆矣,不畫而止也。
雖然,雲能之長短,雖小足明其所緣矣。
古之畫者,侂于工師;今之畫者,侂于名士。
公言第二十七 求朝夕于大地,而千歲不定,橫赤道之帶是也;借假吾手所左右以期之,而上下于半球者異言矣;是以一方之人為公者也。
黃赤、碧涅、修廣,以目異;徵角、清商、叫嘯、喁于,以耳異;酢甘、辛鹹、苦歰、隽永百旨,以口異;芳苾、腐殠、腥蝼、羶朽,以鼻異;溫寒、熙濕、平棘、堅疏、枯澤,以肌骨異;是以人類為公者也。
生而樂,死而哀;同類則愛,異類則憎;是以生物之類為公者也。
公有大小,而人不營度,公其小者,其去自私,不間以白氂。
是故至人謂之“纍傂之智”。
雖然,以黃赤碧涅之異,緣于人之眸子,可也;以目之眚者,視火而有青炎,因是以為火之色不恒,其悖矣。
取岐光之壁流離,蔽遮之于白日,而白者為七色,非壁流離之成之,日色固有七,不岐光則不見也。
火之有青炎,火者實射之,不眚目則亦不可見也。
燭灺鈞冶之上,七色而外,有幻火變火,可以熔金鐵,而人目不能見。
不見其光,而不得謂之無色;見者異其光,而不得謂之無恒之色。
雖緣眸子以為蓺極有不緣者矣。
(右論色) 大魚始生,卵割于海水,久漬而不知其鹹。
苟以是論鹹味之無成極,而坐知鹹者以舌臄之妄緣。
(《荀子·正名篇》已言“緣天官”,又言“驗之所緣,無以同異而觀其孰調”。
釋典未入中國,儒書言“緣”者始此)夫緣非妄也,雖化合亦有其受化者也。
且人日茹飲于酸素之内而不知其酢,及其食醯梅,則酢者覺矣。
苟日寝處于醯梅而噍之,雖醯梅亦不知其酢也,乃酢于醯梅者則知之。
是故分劑有細大,而淡鹹無亂味。
以忘微鹹者而欲沒鹹之達性,固不厭也。
(右論味) 單穆公曰:目之察色,不過墨丈尋常之間,耳之察清濁,不過一人之所勝,故制鐘大不出鈞,重不過石,過是則聽樂而震,觀美而眩。
聲一秒之動,下至于十六,高至于三萬八千,而聽不逮。
日赤之餘{炎舌},(《說文》:“炎,火光上也”;“{炎舌},炎光也”。
案:“炎光”,即今所謂光線;光自發點以至人目,皆順線,行至目則成圜錐形,即炎光上銳之義)電赤之餘{炎舌},光力萬然蒸,而視不逮。
餘嘗西登黃鶴山,瞻星漢陽,閃屍乍見,屑屑如有聲。
以是知河漢以外,有華臧焉,有鈞天廣樂之九奏萬舞焉,體巨而吾耳目勿能以聞見也。
以不聞見,毅言其滅沒,其厭人乎?(右論聲色二事) 夫物各緣天官所合以為言,則又譬稱之以期至于不合,然後為大共名也。
雖然,其已可譬稱者,其必非無成極,而可恣膺腹以為拟議者也。
今吾以範人之形,而勿能求其異合于非人之形,其不從大共以為名者,數也。
及夫宗教之士,知其宥,不知其别,以杜塞人智慮,則進化之幾自此阻。
吾與之陟靈台,曰:道型乎域中,而智周九天之上。
征之吾黨,秩序亦同。
夫三科五家,文質各異,然商、周誓诰,語多磔格;帝典蕩蕩,乃反易知。
繇彼直錄其語,而此乃裁成有韻之史者也。
(《顧命》:“陳教則肄肄不違。
”江叔沄說,重言肄者,病甚,氣喘而語吃。
其說最是。
夫以劇氣蹇吃,猶無删削,是知商、周記言,一切迻書本語,無史官潤色之辭也。
帝典陳叙大事,不得多錄口說,以蕪史體,故刊落盈辭矣)蓋古者文字未興,口耳之傳,漸則忘失,綴以韻文,斯便吟詠,而易記臆。
意者蒼、沮以前,亦直有史詩而已。
下及勳、華,簡篇已具,故帝典雖言皆有韻,而文句參差,恣其修短,與詩殊流矣。
其體廢于史官,其業存于矇瞽。
繇是二《雅》踵起,借歌陳政,(《詩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同波異瀾,斯各為派别焉。
春秋以降,史皆不韻,而哲學演說亦繇斯作。
原夫九流肇起,分于王官,故諸子初興,舊章未變,立均出度,管、老所同。
建及孔父,優為俪辭;墨子諄諄,言多不辯;奇耦雖異,筆語未殊。
六國諸子皆承其風烈矣。
斯哲學所由昉乎?從橫出自行人,短長諸策實多口語,尋理本旨,無過數言,而務為粉葩,期于造次可聽。
溯其流别,實不歌而誦之賦也。
秦代儀、轸之辭,所以異于子虛、大人者,亦有韻無韻雲爾。
名家出自禮官,墨師史角,固清廟之守也。
故《經說》上下,權輿于是;龍、施相紹,其流遂昌。
辯士淩谇,固非韻文所能檢柙矣。
然則從橫近于雄辯,雖言或偭規,而口給可用。
名家契于論理,苟語差以米,則條貫已歧。
一為無法,一為有法,而皆隸于演說者也。
抑名家所箸,為演說之法程,彼固施諸筆龠,猶與演說有殊。
至于戰國遊說,惟在立談。
言語、文學,厥科本異,凡集錄文辭者,宜無取焉。
(戰國陳說,與宋人語錄、近世演說為類,本言語,非文學也。
效戰國口說以為文辭者,語必伧俗,且私徇筆端,苟炫文采,浮言妨要,其傷實多。
唐杜牧、宋蘇轼,便其譁嚣,至今為梗。
故宜溝分畛域,無使兩份。
文辭則務合體要,口說則在動聽聞,庶幾各就部伍爾。
) 武島又次郎作《修辭學》曰:言語三種,适于文辭,曰見在語、國民語、箸名語,是為善用法;反之亦有三種,曰廢棄語、(千百年以上所必用,而今亡佚者,曰廢棄語)外來語、新造語,施于文辭,是為不善用法。
世人或取丘墓死語,強令蘇生,語既久廢,人所不曉,辄令神味減失。
如外來語,破純粹之國語而駁之,亦非盡人理解;有時勢所逼迫,非他語可以傭代,則用之可也;若務為虛飾,适示其言語匮乏耳。
(美詩人普來烏德氏,嘗語其友曰:觀君數用法蘭西文,果使精練英語,無論何種感想,自有語言可表,安用借法語也?武島又次郎案:美語匮乏,不得不借他國輸入,然普來烏德猶為是言,則外來語不得恣用,明矣)新造語者,蓋言語發達之端,新陳代謝之用也;今世紀為進步發現之時,代有新事物,誠非新造語不明。
然其用此,或為華言虛飾,或為勢不可已,是有辨矣。
古者日本思想簡單,即簡易之漢語,已足指明,而作者悫用險怪多畫之文,何其陋也? 案:武島以外來、新造,有時需用;廢棄語則直為官師所不材。
是于日本,容可雲爾。
至于禹域,進化雖纡,人事萬端,本殊偏島。
頃歲或需新造,尋檢《蒼》《雅》,則廢語多有可用為新語者,若耎、{日匕}、辍、暨諸文是也。
東人鮮通小學,不知其可相攝代,則宜以為一瞑而不複視矣。
語有惡其冗長,施用遺言,則一二字可了者,于勢固最為徑便。
西方新語,多取希臘,或本梵文,腐臭之化神奇,道則不易,甯若樊、盧諸子,憙為險怪,以眩視惑聽邪?夫惟官号地望,箸于榜題,施于傳志譜錄者,必用今名,而他語皆不得代。
械器輿服,古今異宜,亦又同此。
故崔鴻易“撫盤”以“推案”,百藥變“脫帽”為“免冠”,物非所有,飾從雅言,見譏于子玄矣。
(見《史通·叙事篇》)今之言者,非擁旄剖符之率,而亟稱“擊節”;處髡首辮發之俗,而自述“抽簪”。
此之宜絕,蓋文辭之恒例也。
若其雅俗稱名,新故雜用,是甯有厲禁邪? 至雲“人所不曉,緻減神味”,說尤鄙俴。
夫廢棄之語,固有施于文辭,則為間見;行于繇諺,反為達稱者矣。
顔籀作《匡謬正俗》,嘗舉數條。
若《釋故》雲:“略,利也”,而唐人謂“厲刃”為“略刃”。
《釋故》雲“洋,多也”,而山東謂“衆”為“洋”。
《釋言》雲“恫,痛也”,而大原謂“痛而呻吟”為“通喚”。
(顔雲:通,即恫)《晉令》有“覆逴”,而唐人謂檢察探試為“覆坼”。
此并曠絕千年,或數百稔,不見于文辭久矣!然耕夫販婦,尚人人能言之。
至于今日,斯例猶多。
《方言》雲“佻,(丁小反)縣也”,今稱“縣系”曰“吊”,則其遺語也;“塞,安也”,今杭人謂“安甯”曰“利塞”,則其遺語也;“崽者,子也”,(音枲)湘沅之會,凡言是子者謂之“崽”,(聲如宰)今湘粵人謂兒童曰“崽”,(聲如宰)則其遺語也;“僞,(音訛)謂之{亻氣}”,(注:船動搖之貌也)今南人皆謂動搖船曰“劃”,則其遺語也。
自秦以後,人臣不敢稱“朕”,而今北人猶自稱“朁”,斯“朕”之音變矣。
晉人言“甯馨”,唐人言“某享”,(見《匡謬正俗》,雲俗呼某人處為某享。
享音火剛反)今吳、越人并有是語,斯亦關、雒之舊言矣。
至于負重之呼“邪許”,痛苦之呼“燠休”;應人曰“若”,以諾而從若聲;拒人曰“咅”,以否而從咅語。
如此類者,何可勝道?又況思字從囟,(息晉切)俗學不曉其音,而裡巷稱小兒腦蓋,猶曰“囟門”。
禮有追胥,律令訛為緝捕,而鄙諺謂俾睨、偵伺,猶存胥語。
(《地官》小司徒:“以此追胥。
”注:“胥,伺捕盜賊也。
”此本《釋故》“胥,相也”為訓。
今律,緝捕義亦為伺。
然緝字本義、借義,皆與“伺”訓絕遠。
此必習用“胥”字,展轉傳訛,隸變“胥”字作“肙”,多訛為“咠”,官書又增偏旁,遂為“緝”字。
今楊、越言俾睨、偵伺,則音如疏)故文辭則千年曠絕,繇諺則百姓與能,亦與顔籀所舉一也。
夫十棊之變,猶不可窮,而況天下之言乎?吾侪足迹,所涉無幾,猶能舉此數端。
然則不曉者僅一部之文人,而曉者乃散在全部之國民,何為其惛懑減味也? 由是以言,廢棄語之待用,亦與外來、新造無殊,特當審舉而戒濫耳。
亞諾路得《評判論》曰:孰為見在?在視其施于體格、關于目的者而定之,不在常談之有無也。
此則廢語所施,各于其黨,其在學說,稱名有界,先後同條。
雖言兩,而間以言二,不可也。
其在常文,趨于達意,無問周、魯;雖言光明,而增言緝熙,可也。
《詩·敬之》:“學有緝熙于光明。
”箋:“緝熙,光明也。
”本《釋故》、《文王》傳)甯以牻{牛京}無常之辭,恣其狂舉者乎? 顧甯人曰:“舍今日恒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者,文人所以自蓋其俚淺也。
”是則然矣。
餘以黾勉、密勿,《毛》恒《魯》通,而世多有用密勿者。
匍匐、蒲伏.《詩》恒《傳》通,而世多有用蒲伏者。
若不推類例,抑彼揚此,則顧義亦無以立地。
至乎六書本義,廢置已夙;經籍仍用,假借為多。
舍借用真,茲為複始,其與好書通用,正負不同,瞢者不睹字例之條,一切訾以難字,非其例矣。
陸務觀曰:“近世或掇《史》《漢》中字入文,自謂工妙,不知有笑之者,如彼雕琢,實可嗤鄙。
”循研其實,今昔又殊。
夫天子曰“乘輿”,名非今之憲典;朝士曰“薦紳”,物非今之章服。
(乘輿、薦紳,皆《史》《漢》正文)若實異者無郵,而名通者受谯,方之陸義,不其遠乎!乃夫一字所函,周包曲折,晚世廢絕.辭不慊志,必當采用故言,然後義無遺缺。
野者不聞正名之旨,一切訾以藻缋,非其例矣。
知《爾雅》之為近正,明民之以共财,奇恒今古,視若遊塵,取舍不同,惟其吊當。
斯則華士謏聞,鄙夫玩習,其皆有所底止乎? 章炳麟曰:後王置文部之官,以同一文字,比合形名,勿使僭差。
其道則猶齊度量、一衡矩也。
文辭者,亦因制其律令,其巧拙則無問。
何者?修辭之術,上者闳雅,其次隐約,知谀辭之不令,則碑表符命不作,明直言之無忌,則《變雅》《楚辭》不興。
故世亂則文辭盛,學說衰;世治則學說盛,文辭衰。
(如六國學說,盛于周、漢。
此為學說始造之世,不與後代并論)若其訓辭深厚,數典翔博者,獨史官之籍爾,又與文辭異職者也。
九變知言,出于莊周,則百世不能易矣!曰:天也,道德也,仁義也,分守也,形名也,因任也,原省也,是非也,賞罰也,以此大平。
述圖第二十六 畫圖之山川,不足以程遠近;人物,不足以窮形相。
廑而被壁,則當官者放不用矣。
今之為畫者,獨缋地,自遠西來,規方辨度,自徑易也,而他圖史皆晻昧。
凡畫圖之亟,亡亟于軍旅版籍。
軍旅之間,山海窈冥,林麓回閉,未戰固圖也;既戰,亦宜圖其出入,知其方略.以贻後人。
昭于文字,營目而辨版籍之于地體華離,一事也。
近世以地概丁,而後王之法,治以頭會,季冬則街彈,三歲則大比,皆登其畫象,以知民數。
及其少壯老耄,與處險阻易以匿逃者,奸宄之萌,偷穴攻盜、殺人亡命無蹤迹者,異國之賓旅杭江海以款關者,必把握其容法,足以辨識,故治于簟席,不勞。
西方軍有勝負,必{髟桼}而畫之。
古者得其方類。
漢建昭四年春正月,以誅郅支單于告祠郊廟,群臣上壽,置酒,以其圖書示後宮貴人。
(服虔曰:讨郅支之圖書也。
右見《漢書·元帝紀》)此以知告捷者兼寫其狀也。
西方以光學取民物形景,人必有象,以上有司。
遊觀初至者,入于傳舍,則警吏征之。
古者得其方類。
唐開元二十五年戶令曰:“諸戶計年,将入丁老疾,應征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令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以後,不須更貌;若有奸欺者,聽随事貌定.以附于實。
”天寶九載制:天下雖三載定戶,每載亦有團貌.自今以後,計其轉年,合入中男成丁五十者,任追團貌。
(《通典》七)此以知民不匿形,足以拱柙也。
夫古者績事雖眇麗,比于西方,猶不盡空積忽微。
後王所崇法,誠在彼矣。
然往世獨漢唐文牍有圖,而宋元至今浸絕者,何也?曰:山川不足以程遠近,人物不足以窮形相,廑而被壁,則當官者放不用也。
古之尊官,器三,簪中圖雲。
《散氏盤》曰:兓付散氏田器。
”而《賈子》說鄭伯肉袒牽羊,奉簪而獻國。
(《先醒》)兓、簪,皆志也。
(《易·豫》:“朋盇簪。
”京作“撍”,虞作“{音戈}”,是兓聲、{音戈}聲通。
《春官》保章氏注:“志,古文識。
”兓,簪皆可通識,即志字也)小史掌邦國之志則然。
天府,“凡官府鄉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臧之”。
小司寇“登中于天府”。
中者,計簿也。
(天府注:“鄭司農雲:治中,謂其治職簿書之要。
”小司寇注:“上其所斷獄訟之數。
”皆謂中即計簿也。
餘以《禮器》雲“因名山升中于天”,升中即登中,謂自陳功德,上計于天也。
《論語·堯曰》“允執其中”,中亦簿書,猶言握天下之圖也。
《楚語》“餘左執鬼中,右執殇宮”,中亦簿書,韋解謂“把其錄籍”是也。
又訓中為身,則失之。
尋用字從中,篆形作用,則知古文中字作{卅一},不從口也。
用即{卌一}字,去其兩簡。
簿書當為中字本義,{中乂}從又持中,可互證) 中不可汗漫,簪足以昭視意旨,獨畫無分刌度齊,使人自為量。
故至今猶用簪中,而不用圖。
(今鄉邑壟廟,縣亦有{卌一}圖之,然粗粗無足言者)新聖觀于藝人所為,樸樕小故,而昭其時物。
亂世之征,文辯反覆而無征驗,樂府通韻而違今古,(既非今韻,又非古音,吳棫、毛奇齡以來,其流繁矣)篆刻谲缪而棄形聲,草書繳繞而難識知,比類萬端,苟為哙事,以不征于民用者衆矣,不畫而止也。
雖然,雲能之長短,雖小足明其所緣矣。
古之畫者,侂于工師;今之畫者,侂于名士。
公言第二十七 求朝夕于大地,而千歲不定,橫赤道之帶是也;借假吾手所左右以期之,而上下于半球者異言矣;是以一方之人為公者也。
黃赤、碧涅、修廣,以目異;徵角、清商、叫嘯、喁于,以耳異;酢甘、辛鹹、苦歰、隽永百旨,以口異;芳苾、腐殠、腥蝼、羶朽,以鼻異;溫寒、熙濕、平棘、堅疏、枯澤,以肌骨異;是以人類為公者也。
生而樂,死而哀;同類則愛,異類則憎;是以生物之類為公者也。
公有大小,而人不營度,公其小者,其去自私,不間以白氂。
是故至人謂之“纍傂之智”。
雖然,以黃赤碧涅之異,緣于人之眸子,可也;以目之眚者,視火而有青炎,因是以為火之色不恒,其悖矣。
取岐光之壁流離,蔽遮之于白日,而白者為七色,非壁流離之成之,日色固有七,不岐光則不見也。
火之有青炎,火者實射之,不眚目則亦不可見也。
燭灺鈞冶之上,七色而外,有幻火變火,可以熔金鐵,而人目不能見。
不見其光,而不得謂之無色;見者異其光,而不得謂之無恒之色。
雖緣眸子以為蓺極有不緣者矣。
(右論色) 大魚始生,卵割于海水,久漬而不知其鹹。
苟以是論鹹味之無成極,而坐知鹹者以舌臄之妄緣。
(《荀子·正名篇》已言“緣天官”,又言“驗之所緣,無以同異而觀其孰調”。
釋典未入中國,儒書言“緣”者始此)夫緣非妄也,雖化合亦有其受化者也。
且人日茹飲于酸素之内而不知其酢,及其食醯梅,則酢者覺矣。
苟日寝處于醯梅而噍之,雖醯梅亦不知其酢也,乃酢于醯梅者則知之。
是故分劑有細大,而淡鹹無亂味。
以忘微鹹者而欲沒鹹之達性,固不厭也。
(右論味) 單穆公曰:目之察色,不過墨丈尋常之間,耳之察清濁,不過一人之所勝,故制鐘大不出鈞,重不過石,過是則聽樂而震,觀美而眩。
聲一秒之動,下至于十六,高至于三萬八千,而聽不逮。
日赤之餘{炎舌},(《說文》:“炎,火光上也”;“{炎舌},炎光也”。
案:“炎光”,即今所謂光線;光自發點以至人目,皆順線,行至目則成圜錐形,即炎光上銳之義)電赤之餘{炎舌},光力萬然蒸,而視不逮。
餘嘗西登黃鶴山,瞻星漢陽,閃屍乍見,屑屑如有聲。
以是知河漢以外,有華臧焉,有鈞天廣樂之九奏萬舞焉,體巨而吾耳目勿能以聞見也。
以不聞見,毅言其滅沒,其厭人乎?(右論聲色二事) 夫物各緣天官所合以為言,則又譬稱之以期至于不合,然後為大共名也。
雖然,其已可譬稱者,其必非無成極,而可恣膺腹以為拟議者也。
今吾以範人之形,而勿能求其異合于非人之形,其不從大共以為名者,數也。
及夫宗教之士,知其宥,不知其别,以杜塞人智慮,則進化之幾自此阻。
吾與之陟靈台,曰:道型乎域中,而智周九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