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關燈
小
中
大
建武以逮和、安,由天寶溯貞觀,中原無狗吠之聲者,其距年亦相等,而倍不至是。
借曰疆域袤延,前代所未有。
未有者,即回部耳。
漢嘗開朝鮮、高句骊,以為樂浪、玄菟,今亦未能郡縣之也。
蒙古今為汗,羁屬理藩。
唐時則且滅突厥,以置刺史。
較其長短闊陿,亦略相當。
且沙漠之地,固稀人而曠土,其戶口何足選?天府所登,未越九州也。
章炳麟曰:均庸調于地者,始自康熙朝。
自康熙而往,上蔇秦、漢,民皆有口賦。
有口賦。
則民以身為患,雖有編審,必争自匿矣。
有司懼負課,會計其數,又十而匿三四。
口賦既免,貧優于富厚,遊惰優于勤生。
民不患有生,雖不編審,而争以其名效于上矣。
故乾隆之民數增于前十三倍者,曏之隐竄伏匿者多也。
且升平之世,疆吏喜以膴盛媚于上。
彼将曰:“袲益民數,既不足以累郡縣,聖靈斐然,宜有所潤色,以樂主聽,則虛增之可也。
”非直虛增爾,戶籍屬草稿,多受成于保甲。
一人而遠遊,地既鬲越,有司不相知,榜其名家,複榜其名在所。
及要最既上,無校雠者,卒不為删除緟複。
若是,則以一人為二人也。
一隐之,一增之,故相去若丘谷,至十三倍其舊。
然則元始以來,民必有盈萬萬者也。
乾隆、道光之世,民不過倍萬萬也。
雖然,古者樂蕃遮,而近世以人滿為慮,常懼疆域陿小,其物産不足以襲衣食。
今淮、漢以南,江臯河瀕沮洳之地,蓋樹藝無瓯脫矣。
東南之民數,宜必數倍前代。
使闢地于巨島灌莽間,則鄰國先之。
使從事于河、雒,昔之膏腴.今乃為沙礫。
地質易矣,不可以植稻粱,而猶宜于嘉卉,莫挈之則窳也。
故弱者道瑾,強者略奪。
終則略奪不可得,而人且略奪之。
章炳麟讀《小雅》,至于“螟蛉有子,蜾赢負之”,欳然歎曰:烏乎!後司農見之矣。
言有萬民不能洽,則能治者将得之也。
封禅第二十二 烏乎!後世之封禅.侈心中之,而假于升中燔柴以恣其佚樂,斯無足論者。
夫古之升中燔柴者,曷為者也?封大山,禅梁父,七十有二家,以無懷為最近。
當是時也,天造草昧,榛薄四塞,雄虺長蝮.盡為颛民害。
人主方教民佃漁,以避蜚征之螫,何暇議禮?然則其所以封禅者,必有所職矣。
吾嘗以為古之中夏,赢于西極,而縮于東南。
東南以岱為竟。
徐揚淮海,禹迹之所蹈,同于羁縻,有道則後服,無道則先強,故《春秋》夷吳、越。
成周之盛,淮夷、徐戎,其種族猶吾人,而以其椎{髟介}之俗,憬然犯南甸。
若然,自岱而南,王教之所不及。
帝王治神州,設險固守。
其封大山者,于《周禮》則溝封之典也。
因大麓之阻,累土為高,以限戎馬,其制比于蒙古之鄂博。
是故封禅為武事,非為文事。
彼夷俗事上帝,故文之以祭天以肅其志,文之以祀後土以順其禮,文之以秩群神以揚其職。
是其示威也,則猶偃伯靈台者也。
三王接迹,文肆而質陿,而本意浸微。
喪其本意,而曰行以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者為“仁物”也。
夫國有峤嶞.不崇其高,塹之鑿之赭之蕩之,以為魁陵糞土,即有大寇,其何以禦侮?為封域計,土石可傷邪? 古者野廬幾竟,宿息井樹。
單襄公有言:“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
”故至于俠溝叢樹,而戎車疐矣,為封域計,草木可傷邪? 然則所以惡傷土石草木者,在彼不在此;所以用蒲車者,在彼不在此。
先王以“仁物”叫号于九圍,而實陰收其利,故封禅可尚也。
嗟乎!嬴、劉之君,南殄滇、粵,而北逐引弓之民,其所經略,則跨越乎七十二家之域矣。
去病以武夫,知狼居胥之可封,而人不以僭越罪之也。
使漢武寤于此,則岱宗之徹迹可以息矣! 河圖第二十三 亡人至于五鹿而得塊,以為天賜,其實野人也。
虙犧之王也,其形龍蛇,不知所自始。
傳者以為出于加爾特亞,隩矣!枳棘之未伐,九有之未列,雖趨中夏,無以知中夏之形也。
《河圖》者,括地者也,獲于行迷,而以寫青黑黃赤,雖腐敗則珍之。
吾安知夫矍駭《河圖》以為天賜者,非亡人之塊邪? 蛴螬化而為複育,複育化而為蟬,物之更疊生也。
惟人亦然。
昔者美洲有紅人,當明中世而驅,人以其前為蛟螭紫貝之族也。
然而今之竁地于美洲者,得華屋焉。
吾安知夫前乎虙犧者,非有聖哲之士邪?彼且儀其地之象而淪于河,虙犧得之而以為陳宲,斯猶蕭何之收秦圖籍,以知地形阸塞也。
夫何瑰佹矣哉! 禹之《雒書》,其猶是圖。
夫有周行于裨海以立髀者,迻書其度劑,票忽遇而拾之.寵靈其書以為天賜也亦宜。
烏乎!夏氏所以為四國綴遊者,其地形吾見于書矣。
大焱之爁,蟄地中而發,浸假而積沙與濘以阏巨流,則山川之變,曾不镕金與埴之在陶若?當夏氏之未奠,吾未之睹也,吾觀于江。
今之潮薄乎廣陵,而古之潮上薄乎武昌。
王仲任曰:江漢朝宗于海,唐虞之前也。
(《論衡·書虛篇》)繇是言之,當虙犧之時,則吳幹舒桐盡瀛海矣。
惜乎吾不得《河圖》而讀之也!(《潮汐緻日漸長論》曰:古月離地十二萬裡。
時攝潮之力.大今二百十六倍) 方言第二十四 中國之燕樂,輓世以南曲為安雅。
而宛平成都會六百年,趨市朝者習其言,其樂浸隆。
今南紀諸倡優,皆效幽、冀為殺伐悲壯矣! 章炳麟曰:格以聲音之倫,而燕、趙間多清急,(陸法言曰: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
此以紐切言之.燕、趙多以輕唇為牙音,故雲重濁。
若音響之緩急剛柔,則反是)所謂噭音也。
且京師者,有時而為陵谷聲樂之大湊,必以水地察其恒為都會者。
齊州以河、漢分南北:河衛之岸,謂之唐、虞;漢之左右,謂之夏、楚。
舜以南風,纣以北鄙,劉向辨其違矣。
周人作“四始”,而音流入于南,不歸于北。
(取《說苑·修文篇》義)古者北方有五聲,至文、武始增和穆二變,明南音獨進化完具。
故《韓詩》之說《周》《召》,以為其地在南陽、南郡間。
大史公曰:颍川、南陽,禹之所都,至今謂之夏人。
南郡固全楚時郢都也。
孫卿有言:君子居楚而楚,居夏而夏,居越而越。
夏之與越,相為正乏;夏之與楚,相為扶持。
故質驗之以地,二南如此。
質驗之以水,沔、漢之川,下流入荊州,而命之曰夏水,其國曰楚。
若然,夏、楚者,同音而互稱。
(楚從疋聲,聲本同夏,其說詳後)晉名于晉水,齊名于天齊,楚名于夏水.其比類一也。
毋其南陽、南郡者。
故為二夏,若鎬池、伊雒之為二周,與殷之有三薄邪?齊州之音,以夏、楚為正,與河衛絕殊。
故曰能夏則大。
然猶謂楚聲南蠻侏離。
此河衛之間,裡巷婦子之私言,未足以為權量也。
察文王之化,西南被于庸、蜀、濮、彭,而江漢間尤美。
故克殷之役,史岑稱之曰:“蒼生更始,朔風變楚。
(《出師頌》)審師文王者,必不夷俗衺音楚矣。
二南廣之以為“雅”。
雅之義訓為烏不反哺者,而古文為疋。
疋者,即人腓胫,樂府無所取其度。
此以知雅則同夏,而疋與楚同聲,其文皆叚借。
故二雅者,夏、楚之謂也。
二雅張之以為“頌”。
頌者,在《周官》則隸九夏。
故金奏肆夏者,頌之《時邁》也。
繇是言之,四始之聲,惟楚夏以為極。
十三國獨楚無風。
儒者皆言以僭王不貢包茅擯棄之,失也。
元氣廣厚而物博,而用者當其無有。
黃鐘小素,不以名宮;元音含少,惟同律則不專其月。
何者?以十二調所公也。
《詩》三百,皆以楚言為中聲,尚安取楚風矣?今夫種族之分合,必以其言辭異同為大齊。
故自變楚以更始,則殷薄之族為頑民,自此始也。
天之草昧,大陸之先民,必賓巨川以為宅。
舟楫既盛,資其流衍,溯之洄之,厲之杭之,然則百貨殷赈,市裡良奧,方五千裡之間,而都會山出棊置矣。
惟齊州人自西方來,一自秦,一自蜀,北賓河衛而居之,南賓江淮而居之。
然先周帝王之宅,東南以大山、梁父為畛略,岱南徐、楊,羁縻不絕,于漢若有朱厓、九真矣。
帝王者樂得殖民之地,從其喜好繇俗甘食宴居,而憎故都僻隘,故蜀亦浸廢。
荊州處徐、楊、蜀間,則終古淪為要服。
周而始有楚聲,而非莫也。
熊嚴之作,與上國抗衡,諸吳、越複繼起。
及孫氏王于武昌、金陵,訖晉之東,冠帶在是矣。
(案:《抱樸外篇·審舉》曰:“昔吳土初附,其貢士見偃以不試。
今太平已近四十年矣,猶複不試。
此乃見同于左衽之類。
”據此,晉初中原人士,猶賤視吳楚。
至東晉,始翕合無間也) 然至唐世,仕宦者猶不欲得南方;揚诩以為樂土亡與比疇者,其在雒師邺下。
是何也?王景之治河,功施千年。
始永平,卒之開運河,無邕潰。
是故砥柱可漕,孟津可下.商旅骈阗,亭候修饬,都邑士女芋以闳,其氣不彫益皈。
南方者,卑濕陿促,得與比邪?熙甯以降,河則歲歲橫決.水門崩圮,堤繇不息;下自勃碣,上至二陵,三千裡間.水道所在埂塞。
故其榜船絕迹,化居邕滞,民日蔽幪,亡職業,而犷不狎,非獨被金、元之殺掠為然也.河之不治則有焉。
當是時.南方江漢之水,其波淪如故。
以是使其行旅日通,俊民日蕃,乃幾與北方異氣。
中國謂谿谷諸苗蠻,滿洲謂漢人蠻,(見《揚州十日記》。
)淮北人謂淮南人蠻。
距鬲川渎耳,而相鄙賤若異種矣。
迹江漢之盛,有輪郭于春秋,張于吳、晉,弸于宋,以至今。
然其萌芽,即自變楚始。
夫聲樂者,因于水地,而蒼生當從其文者以更始。
幽、冀之音,其道不久矣。
凡今語言,略分十種: 河之朔暨于北塞,東傅海,直隸、山東、山西,南得彰德、衛煇、懷慶,為一種。
紐切不具,亢而鮮入,唐、虞之遺音也。
陝西為一種。
明徹正平,甘肅宵之,不與關東同。
惟開封以西,卻上。
(陸法言曰:“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至今猶然。
”此即陝西與關東諸部無入者之異也) 汝甯、南陽,今日河南,故荊、豫錯壤也;及沿江而下,湖北至于鎮江,為一種。
武昌、漢陽,尤啴緩,當宛平二言。
其南湖南,自為一種。
福建、廣東,各為一種。
漳、泉、惠、潮,又相軵也.不足論。
開封而東,山東曹、沇、沂,至江、淮間,大略似朔方,而具四聲,為一種。
江南蘇州、松江、大倉、常州,浙江湖州、嘉興、杭州、甯波、紹興,為一種。
賓海下濕,而内多渠浍湖沼,故聲濡弱。
東南之地,獨徽州、甯國處高原,為一種。
厥附屬者,浙江衢州、金華、嚴州,江西廣信、饒州也。
浙江溫、處、台,附屬于福建,而從福甯。
福建之汀,附屬于江西,而從贛。
然山國陵阜,多自鬲絕,雖鄉邑不能無異語,大略似也。
四川上下與秦、楚接,而雲南、貴州、廣西三部,最為僻左,然音皆大類關中.為一種。
滇、黔則沐英以兵力略定,脅從中聲,故其餘波播于廣西。
湖南之沅州,亦與貴州同音。
江甯在江南,杭州在浙江,其督撫治所,音與他府縣絕異.略似中原,用晉、宋嘗徙都故。
夫十土同文字,而欲通其口語,當正以秦、蜀、楚、漢之聲。
然勢不舍徑而趣回曲,觀于水地,異時夏口之鐵道,南走廣州,北走蘆溝橋,東西本其中道也,即四鄉皆午貫于是。
君子知夏口則為都會,而宛平王迹之磨滅不終朝。
是故言必上楚,反朔方之聲于二南,而隆《周》《召》。
訂文第二十五 泰逖之人,款其臯門而觀政令,于文字之盈歉,則蔔其世之盛衰矣。
昔之以書契代結繩者,非好其繁也,萬事之{笞心}萌,皆伏于蠱。
名實惑眩,将為之别異,而假蹄迒以為文字。
然則自大上以至今日,解垢益甚,則文以益繁,亦勢自然也。
先師荀子曰:後王起,“必将有循于舊名,有作于新名。
”是故國有政者,其倫脊必析,綱紀必秩,官事民志日以孟晉,雖欲文之不孟晉,不可得也。
國無政者,其出話不然,其為猶不遠,官事民志日以呰偷,雖欲文之不呰偷,不可得也。
吾聞斯賓塞爾之言曰:有語言然後有文字。
文字與繪畫,故非有二也,皆昉乎營造宮室而有斯制。
營造之始,則昉乎神治。
有神治,然後有王治。
故曰:“五世之廟,可以觀怪。
”禹之鑄鼎而為離鬽,屈原之觀楚寝廟而作《天問》,古之中國嘗有是矣。
奧大利亞與南亞非利加之野人,嘗垩涅其地,彤漆其壁,以為畫圖。
其圖則生人戰鬥與上古之異事,以敬鬼神。
埃及小亞細亞之法,自祠廟宮寝而外,不得畫壁,其名器愈陖。
當是時,布政之堂,與祠廟為一,故以畫圖為夬之政,以揚于王庭。
其朝觐儀式繪諸此,其戰勝奏凱繪諸此,其民志馴服、壺箪以迎繪諸此,其頑梗方命終為俘馘繪諸此。
其于圖也,史視之,且六典視之。
而民之震動恪恭,乃不專于神而流貤于圖,見圖則奭然師保莅其前矣。
君人者,借此以相臨制,使民馴擾,于事益便。
頃之,以畫圖過繁,稍稍刻省,則馬牛凫鹜,多以尾足相别而已,于是有墨西哥之象形字。
其後愈省,凡數十畫者,殺而成一畫;于是有埃及之象形字。
凡象形字,其溝陌又為二:一以寫體貌,一以借形為象,所謂“人希見生象,而按其圖以得仿佛”者也。
乃若夫人之姓氏,洲國山川之主名,主形者困窮,乃假同音之字以依托之,于是有諧聲字,則西域字母根株于是矣。
人之有語言也,固不能遍包衆有,其形色志念之相近者,則引伸緣傅以為稱。
俄而聆其言者,眩惑如占覆矣,乃不得不為之分其塗畛,而文字以之孳乳。
故數字之義,祖祢一名,久而莫蹤迹之也。
今英語最數,無慮六萬言,(斯氏道當時語)言各成義,不相陵越。
東西之有書契,莫繁是者,故足以表西海。
章炳麟曰:烏乎!此夫中國之所以日削也。
自史籀之作書,凡九千名,非苟為之也,有其文者必有其諺言。
秦篆殺之,《凡将》諸篇繼作,及鄦氏時,亦九千名。
衍乎鄦氏者,自《玉篇》以逮《集韻》,不損三萬字,非苟為之也,有其文者必有其諺言。
北宋之亡,而民日呰偷,其隸書無所增;增者起于俗儒鄙夫,猶無增也。
是故唇吻所偫,千名而足;檄移所偫,二千名而足;細旃之所承,金匮之所藏,箸于文史者,三千名而足;清廟之所奏,同律之所被,箸于賦頌者,四千名而足。
其他則視以為腐木敗革也已矣!若其所以治百官、察萬民者,則蔇乎檄移之二千而止。
以神州之廣,庶事之博,而以佐治者廑是,其庸得不澶漫掍殽,使政令逡巡以日廢也? 且夫文因于言,其末則言揫迫而因于文。
何者?文之瑣細,所以為簡也;詞之苛碎,所以為樸也。
刻玉曰瑑,刻竹以為書曰篆。
黑馬之黑,與黑絲之黑,名實眩也,則别以骊、缁。
青石之青,孚筍之青,名實眩也,則别以蒼筤、琅玕。
耦怨,匹也;合耦,匹也;其匹同,其匹之情異,則别以逑、仇。
馬之重遲,物之重厚,其重同,其重之情異,則别以笃、竺。
本木曰柢,本厓氏曰氐。
仰視蒼也謂之天,發際曰颠。
此猶單辭也。
辭或冗矣,而進言動辭者勿便。
使造字無神、祗,則終古曰天之引出萬物、地之提出萬物者爾。
斯則劇口,且煩簡書也。
故号以神、祗,而一言贍矣。
此猶物名也。
曆物之意,志念祈向之曲折,
借曰疆域袤延,前代所未有。
未有者,即回部耳。
漢嘗開朝鮮、高句骊,以為樂浪、玄菟,今亦未能郡縣之也。
蒙古今為汗,羁屬理藩。
唐時則且滅突厥,以置刺史。
較其長短闊陿,亦略相當。
且沙漠之地,固稀人而曠土,其戶口何足選?天府所登,未越九州也。
章炳麟曰:均庸調于地者,始自康熙朝。
自康熙而往,上蔇秦、漢,民皆有口賦。
有口賦。
則民以身為患,雖有編審,必争自匿矣。
有司懼負課,會計其數,又十而匿三四。
口賦既免,貧優于富厚,遊惰優于勤生。
民不患有生,雖不編審,而争以其名效于上矣。
故乾隆之民數增于前十三倍者,曏之隐竄伏匿者多也。
且升平之世,疆吏喜以膴盛媚于上。
彼将曰:“袲益民數,既不足以累郡縣,聖靈斐然,宜有所潤色,以樂主聽,則虛增之可也。
”非直虛增爾,戶籍屬草稿,多受成于保甲。
一人而遠遊,地既鬲越,有司不相知,榜其名家,複榜其名在所。
及要最既上,無校雠者,卒不為删除緟複。
若是,則以一人為二人也。
一隐之,一增之,故相去若丘谷,至十三倍其舊。
然則元始以來,民必有盈萬萬者也。
乾隆、道光之世,民不過倍萬萬也。
雖然,古者樂蕃遮,而近世以人滿為慮,常懼疆域陿小,其物産不足以襲衣食。
今淮、漢以南,江臯河瀕沮洳之地,蓋樹藝無瓯脫矣。
東南之民數,宜必數倍前代。
使闢地于巨島灌莽間,則鄰國先之。
使從事于河、雒,昔之膏腴.今乃為沙礫。
地質易矣,不可以植稻粱,而猶宜于嘉卉,莫挈之則窳也。
故弱者道瑾,強者略奪。
終則略奪不可得,而人且略奪之。
章炳麟讀《小雅》,至于“螟蛉有子,蜾赢負之”,欳然歎曰:烏乎!後司農見之矣。
言有萬民不能洽,則能治者将得之也。
封禅第二十二 烏乎!後世之封禅.侈心中之,而假于升中燔柴以恣其佚樂,斯無足論者。
夫古之升中燔柴者,曷為者也?封大山,禅梁父,七十有二家,以無懷為最近。
當是時也,天造草昧,榛薄四塞,雄虺長蝮.盡為颛民害。
人主方教民佃漁,以避蜚征之螫,何暇議禮?然則其所以封禅者,必有所職矣。
吾嘗以為古之中夏,赢于西極,而縮于東南。
東南以岱為竟。
徐揚淮海,禹迹之所蹈,同于羁縻,有道則後服,無道則先強,故《春秋》夷吳、越。
成周之盛,淮夷、徐戎,其種族猶吾人,而以其椎{髟介}之俗,憬然犯南甸。
若然,自岱而南,王教之所不及。
帝王治神州,設險固守。
其封大山者,于《周禮》則溝封之典也。
因大麓之阻,累土為高,以限戎馬,其制比于蒙古之鄂博。
是故封禅為武事,非為文事。
彼夷俗事上帝,故文之以祭天以肅其志,文之以祀後土以順其禮,文之以秩群神以揚其職。
是其示威也,則猶偃伯靈台者也。
三王接迹,文肆而質陿,而本意浸微。
喪其本意,而曰行以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者為“仁物”也。
夫國有峤嶞.不崇其高,塹之鑿之赭之蕩之,以為魁陵糞土,即有大寇,其何以禦侮?為封域計,土石可傷邪? 古者野廬幾竟,宿息井樹。
單襄公有言:“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
”故至于俠溝叢樹,而戎車疐矣,為封域計,草木可傷邪? 然則所以惡傷土石草木者,在彼不在此;所以用蒲車者,在彼不在此。
先王以“仁物”叫号于九圍,而實陰收其利,故封禅可尚也。
嗟乎!嬴、劉之君,南殄滇、粵,而北逐引弓之民,其所經略,則跨越乎七十二家之域矣。
去病以武夫,知狼居胥之可封,而人不以僭越罪之也。
使漢武寤于此,則岱宗之徹迹可以息矣! 河圖第二十三 亡人至于五鹿而得塊,以為天賜,其實野人也。
虙犧之王也,其形龍蛇,不知所自始。
傳者以為出于加爾特亞,隩矣!枳棘之未伐,九有之未列,雖趨中夏,無以知中夏之形也。
《河圖》者,括地者也,獲于行迷,而以寫青黑黃赤,雖腐敗則珍之。
吾安知夫矍駭《河圖》以為天賜者,非亡人之塊邪? 蛴螬化而為複育,複育化而為蟬,物之更疊生也。
惟人亦然。
昔者美洲有紅人,當明中世而驅,人以其前為蛟螭紫貝之族也。
然而今之竁地于美洲者,得華屋焉。
吾安知夫前乎虙犧者,非有聖哲之士邪?彼且儀其地之象而淪于河,虙犧得之而以為陳宲,斯猶蕭何之收秦圖籍,以知地形阸塞也。
夫何瑰佹矣哉! 禹之《雒書》,其猶是圖。
夫有周行于裨海以立髀者,迻書其度劑,票忽遇而拾之.寵靈其書以為天賜也亦宜。
烏乎!夏氏所以為四國綴遊者,其地形吾見于書矣。
大焱之爁,蟄地中而發,浸假而積沙與濘以阏巨流,則山川之變,曾不镕金與埴之在陶若?當夏氏之未奠,吾未之睹也,吾觀于江。
今之潮薄乎廣陵,而古之潮上薄乎武昌。
王仲任曰:江漢朝宗于海,唐虞之前也。
(《論衡·書虛篇》)繇是言之,當虙犧之時,則吳幹舒桐盡瀛海矣。
惜乎吾不得《河圖》而讀之也!(《潮汐緻日漸長論》曰:古月離地十二萬裡。
時攝潮之力.大今二百十六倍) 方言第二十四 中國之燕樂,輓世以南曲為安雅。
而宛平成都會六百年,趨市朝者習其言,其樂浸隆。
今南紀諸倡優,皆效幽、冀為殺伐悲壯矣! 章炳麟曰:格以聲音之倫,而燕、趙間多清急,(陸法言曰: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
此以紐切言之.燕、趙多以輕唇為牙音,故雲重濁。
若音響之緩急剛柔,則反是)所謂噭音也。
且京師者,有時而為陵谷聲樂之大湊,必以水地察其恒為都會者。
齊州以河、漢分南北:河衛之岸,謂之唐、虞;漢之左右,謂之夏、楚。
舜以南風,纣以北鄙,劉向辨其違矣。
周人作“四始”,而音流入于南,不歸于北。
(取《說苑·修文篇》義)古者北方有五聲,至文、武始增和穆二變,明南音獨進化完具。
故《韓詩》之說《周》《召》,以為其地在南陽、南郡間。
大史公曰:颍川、南陽,禹之所都,至今謂之夏人。
南郡固全楚時郢都也。
孫卿有言:君子居楚而楚,居夏而夏,居越而越。
夏之與越,相為正乏;夏之與楚,相為扶持。
故質驗之以地,二南如此。
質驗之以水,沔、漢之川,下流入荊州,而命之曰夏水,其國曰楚。
若然,夏、楚者,同音而互稱。
(楚從疋聲,聲本同夏,其說詳後)晉名于晉水,齊名于天齊,楚名于夏水.其比類一也。
毋其南陽、南郡者。
故為二夏,若鎬池、伊雒之為二周,與殷之有三薄邪?齊州之音,以夏、楚為正,與河衛絕殊。
故曰能夏則大。
然猶謂楚聲南蠻侏離。
此河衛之間,裡巷婦子之私言,未足以為權量也。
察文王之化,西南被于庸、蜀、濮、彭,而江漢間尤美。
故克殷之役,史岑稱之曰:“蒼生更始,朔風變楚。
(《出師頌》)審師文王者,必不夷俗衺音楚矣。
二南廣之以為“雅”。
雅之義訓為烏不反哺者,而古文為疋。
疋者,即人腓胫,樂府無所取其度。
此以知雅則同夏,而疋與楚同聲,其文皆叚借。
故二雅者,夏、楚之謂也。
二雅張之以為“頌”。
頌者,在《周官》則隸九夏。
故金奏肆夏者,頌之《時邁》也。
繇是言之,四始之聲,惟楚夏以為極。
十三國獨楚無風。
儒者皆言以僭王不貢包茅擯棄之,失也。
元氣廣厚而物博,而用者當其無有。
黃鐘小素,不以名宮;元音含少,惟同律則不專其月。
何者?以十二調所公也。
《詩》三百,皆以楚言為中聲,尚安取楚風矣?今夫種族之分合,必以其言辭異同為大齊。
故自變楚以更始,則殷薄之族為頑民,自此始也。
天之草昧,大陸之先民,必賓巨川以為宅。
舟楫既盛,資其流衍,溯之洄之,厲之杭之,然則百貨殷赈,市裡良奧,方五千裡之間,而都會山出棊置矣。
惟齊州人自西方來,一自秦,一自蜀,北賓河衛而居之,南賓江淮而居之。
然先周帝王之宅,東南以大山、梁父為畛略,岱南徐、楊,羁縻不絕,于漢若有朱厓、九真矣。
帝王者樂得殖民之地,從其喜好繇俗甘食宴居,而憎故都僻隘,故蜀亦浸廢。
荊州處徐、楊、蜀間,則終古淪為要服。
周而始有楚聲,而非莫也。
熊嚴之作,與上國抗衡,諸吳、越複繼起。
及孫氏王于武昌、金陵,訖晉之東,冠帶在是矣。
(案:《抱樸外篇·審舉》曰:“昔吳土初附,其貢士見偃以不試。
今太平已近四十年矣,猶複不試。
此乃見同于左衽之類。
”據此,晉初中原人士,猶賤視吳楚。
至東晉,始翕合無間也) 然至唐世,仕宦者猶不欲得南方;揚诩以為樂土亡與比疇者,其在雒師邺下。
是何也?王景之治河,功施千年。
始永平,卒之開運河,無邕潰。
是故砥柱可漕,孟津可下.商旅骈阗,亭候修饬,都邑士女芋以闳,其氣不彫益皈。
南方者,卑濕陿促,得與比邪?熙甯以降,河則歲歲橫決.水門崩圮,堤繇不息;下自勃碣,上至二陵,三千裡間.水道所在埂塞。
故其榜船絕迹,化居邕滞,民日蔽幪,亡職業,而犷不狎,非獨被金、元之殺掠為然也.河之不治則有焉。
當是時.南方江漢之水,其波淪如故。
以是使其行旅日通,俊民日蕃,乃幾與北方異氣。
中國謂谿谷諸苗蠻,滿洲謂漢人蠻,(見《揚州十日記》。
)淮北人謂淮南人蠻。
距鬲川渎耳,而相鄙賤若異種矣。
迹江漢之盛,有輪郭于春秋,張于吳、晉,弸于宋,以至今。
然其萌芽,即自變楚始。
夫聲樂者,因于水地,而蒼生當從其文者以更始。
幽、冀之音,其道不久矣。
凡今語言,略分十種: 河之朔暨于北塞,東傅海,直隸、山東、山西,南得彰德、衛煇、懷慶,為一種。
紐切不具,亢而鮮入,唐、虞之遺音也。
陝西為一種。
明徹正平,甘肅宵之,不與關東同。
惟開封以西,卻上。
(陸法言曰:“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至今猶然。
”此即陝西與關東諸部無入者之異也) 汝甯、南陽,今日河南,故荊、豫錯壤也;及沿江而下,湖北至于鎮江,為一種。
武昌、漢陽,尤啴緩,當宛平二言。
其南湖南,自為一種。
福建、廣東,各為一種。
漳、泉、惠、潮,又相軵也.不足論。
開封而東,山東曹、沇、沂,至江、淮間,大略似朔方,而具四聲,為一種。
江南蘇州、松江、大倉、常州,浙江湖州、嘉興、杭州、甯波、紹興,為一種。
賓海下濕,而内多渠浍湖沼,故聲濡弱。
東南之地,獨徽州、甯國處高原,為一種。
厥附屬者,浙江衢州、金華、嚴州,江西廣信、饒州也。
浙江溫、處、台,附屬于福建,而從福甯。
福建之汀,附屬于江西,而從贛。
然山國陵阜,多自鬲絕,雖鄉邑不能無異語,大略似也。
四川上下與秦、楚接,而雲南、貴州、廣西三部,最為僻左,然音皆大類關中.為一種。
滇、黔則沐英以兵力略定,脅從中聲,故其餘波播于廣西。
湖南之沅州,亦與貴州同音。
江甯在江南,杭州在浙江,其督撫治所,音與他府縣絕異.略似中原,用晉、宋嘗徙都故。
夫十土同文字,而欲通其口語,當正以秦、蜀、楚、漢之聲。
然勢不舍徑而趣回曲,觀于水地,異時夏口之鐵道,南走廣州,北走蘆溝橋,東西本其中道也,即四鄉皆午貫于是。
君子知夏口則為都會,而宛平王迹之磨滅不終朝。
是故言必上楚,反朔方之聲于二南,而隆《周》《召》。
訂文第二十五 泰逖之人,款其臯門而觀政令,于文字之盈歉,則蔔其世之盛衰矣。
昔之以書契代結繩者,非好其繁也,萬事之{笞心}萌,皆伏于蠱。
名實惑眩,将為之别異,而假蹄迒以為文字。
然則自大上以至今日,解垢益甚,則文以益繁,亦勢自然也。
先師荀子曰:後王起,“必将有循于舊名,有作于新名。
”是故國有政者,其倫脊必析,綱紀必秩,官事民志日以孟晉,雖欲文之不孟晉,不可得也。
國無政者,其出話不然,其為猶不遠,官事民志日以呰偷,雖欲文之不呰偷,不可得也。
吾聞斯賓塞爾之言曰:有語言然後有文字。
文字與繪畫,故非有二也,皆昉乎營造宮室而有斯制。
營造之始,則昉乎神治。
有神治,然後有王治。
故曰:“五世之廟,可以觀怪。
”禹之鑄鼎而為離鬽,屈原之觀楚寝廟而作《天問》,古之中國嘗有是矣。
奧大利亞與南亞非利加之野人,嘗垩涅其地,彤漆其壁,以為畫圖。
其圖則生人戰鬥與上古之異事,以敬鬼神。
埃及小亞細亞之法,自祠廟宮寝而外,不得畫壁,其名器愈陖。
當是時,布政之堂,與祠廟為一,故以畫圖為夬之政,以揚于王庭。
其朝觐儀式繪諸此,其戰勝奏凱繪諸此,其民志馴服、壺箪以迎繪諸此,其頑梗方命終為俘馘繪諸此。
其于圖也,史視之,且六典視之。
而民之震動恪恭,乃不專于神而流貤于圖,見圖則奭然師保莅其前矣。
君人者,借此以相臨制,使民馴擾,于事益便。
頃之,以畫圖過繁,稍稍刻省,則馬牛凫鹜,多以尾足相别而已,于是有墨西哥之象形字。
其後愈省,凡數十畫者,殺而成一畫;于是有埃及之象形字。
凡象形字,其溝陌又為二:一以寫體貌,一以借形為象,所謂“人希見生象,而按其圖以得仿佛”者也。
乃若夫人之姓氏,洲國山川之主名,主形者困窮,乃假同音之字以依托之,于是有諧聲字,則西域字母根株于是矣。
人之有語言也,固不能遍包衆有,其形色志念之相近者,則引伸緣傅以為稱。
俄而聆其言者,眩惑如占覆矣,乃不得不為之分其塗畛,而文字以之孳乳。
故數字之義,祖祢一名,久而莫蹤迹之也。
今英語最數,無慮六萬言,(斯氏道當時語)言各成義,不相陵越。
東西之有書契,莫繁是者,故足以表西海。
章炳麟曰:烏乎!此夫中國之所以日削也。
自史籀之作書,凡九千名,非苟為之也,有其文者必有其諺言。
秦篆殺之,《凡将》諸篇繼作,及鄦氏時,亦九千名。
衍乎鄦氏者,自《玉篇》以逮《集韻》,不損三萬字,非苟為之也,有其文者必有其諺言。
北宋之亡,而民日呰偷,其隸書無所增;增者起于俗儒鄙夫,猶無增也。
是故唇吻所偫,千名而足;檄移所偫,二千名而足;細旃之所承,金匮之所藏,箸于文史者,三千名而足;清廟之所奏,同律之所被,箸于賦頌者,四千名而足。
其他則視以為腐木敗革也已矣!若其所以治百官、察萬民者,則蔇乎檄移之二千而止。
以神州之廣,庶事之博,而以佐治者廑是,其庸得不澶漫掍殽,使政令逡巡以日廢也? 且夫文因于言,其末則言揫迫而因于文。
何者?文之瑣細,所以為簡也;詞之苛碎,所以為樸也。
刻玉曰瑑,刻竹以為書曰篆。
黑馬之黑,與黑絲之黑,名實眩也,則别以骊、缁。
青石之青,孚筍之青,名實眩也,則别以蒼筤、琅玕。
耦怨,匹也;合耦,匹也;其匹同,其匹之情異,則别以逑、仇。
馬之重遲,物之重厚,其重同,其重之情異,則别以笃、竺。
本木曰柢,本厓氏曰氐。
仰視蒼也謂之天,發際曰颠。
此猶單辭也。
辭或冗矣,而進言動辭者勿便。
使造字無神、祗,則終古曰天之引出萬物、地之提出萬物者爾。
斯則劇口,且煩簡書也。
故号以神、祗,而一言贍矣。
此猶物名也。
曆物之意,志念祈向之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