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遺規卷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物力。
化無用為有用。
其理甚大。
】 仇泰然愈。
大觀間。
知明州。
愛一幕官。
欲薦之。
一日問君日費幾何。
對以十口之家。
日用千錢。
泰然驚曰。
吾為郡守。
費不及此。
屬僚所費倍之。
安得不貪。
遂不薦。
自是見疏。
【觀人操守。
此亦一法。
儉者或不皆廉。
若奢則雖欲不貪。
不可得也。
】 張子韶九成雲。
餘平生貧困。
處之亦自有法。
每日用度。
不過數十錢。
至今不易也。
鄭亨仲在萊陽。
亦日以數十錢懸壁間。
椒桂蔥姜。
約一二錢。
曰。
吾平生貧苦。
晚年登第。
稍覺快意。
便成奇禍。
今學張子韶法。
要見舊時虀鹽風味。
可長久也。
司馬溫公光曰。
先公為郡牧判官。
客至。
未嘗不置酒或三行。
或五行。
不過七行。
酒沽于市。
果止梨栗棗杮。
殽止脯醢菜羮。
器用甆漆。
當時士大夫皆然。
會數而禮勤。
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
酒非内法。
果非珍異。
食非多品。
不敢會賓友。
嘗累日營聚。
然後發書苟或不然。
人争非之。
以為鄙吝。
嗟乎。
風俗頹弊如是。
居位者雖不能禁。
忍助之乎。
有貨玉帶于王文正公。
其弟以呈公。
曰。
甚佳。
公命系之。
曰。
還見佳否。
弟曰。
系之。
安得自見公曰。
自負重而使觀者稱好。
無乃勞乎。
故平生所服止賜帶。
孫侍讀公甫。
人嘗饋一硯。
直三十千。
公曰。
何貴也。
客曰。
硯以石潤為貴。
此石呵之水流。
公曰。
京師一擔水。
纔直三錢。
要此何用竟不受。
【二條可為愛古董玩器者喚醒。
】 謝上蔡先生顯道。
嘗言萬事有命。
人力計較不得。
平生未嘗幹人在書局。
亦不谒執政。
或勸之。
對曰他安得陶鑄我。
自有命在。
若信不及。
風吹草動。
便生恐懼。
枉做卻閑工夫。
枉用卻閑心力。
信得命及。
便養得氣不挫折。
【此理随事皆可見得。
人自看不破耳。
】 範蜀公鎮。
不為人作薦書。
有求者。
不與曰。
仕宦不可廣求人知。
受恩多。
則難自立矣。
韓忠獻公琦在中書。
呂正惠公端為參政。
忠獻謂人曰。
吾嘗觀呂公奏事。
得嘉賞。
未賞喜。
遇抑挫。
未嘗懼。
不形于言。
真台輔之器。
呂文穆公蒙正。
參知政事。
初入朝堂。
有朝士指之曰。
是之亦參政耶。
公佯為不聞而過之。
同列欲诘其人。
公止之。
時皆服其雅量。
【縱知其人。
亦有何益。
不如不知為妙。
】 王文正公。
每薦寇萊公準。
而寇數短公。
一日真宗謂公曰。
卿雖稱準。
準不稱卿也。
公曰。
臣在位久。
阙失多。
準對階下無隐。
益見其忠直。
此臣所以重準耳。
上由是益賢公。
先是公在中書。
寇在密院。
中書偶倒用印。
密院勾吏行遣。
他日密院亦倒用印。
中書吏亦呈行遣。
公問汝等且道密院當初行遣。
是否。
曰。
不是。
公曰。
既不是。
不要學他不是。
韓魏公在政府。
與歐陽公共事。
歐公見人有不中理者。
辄峻折之。
故人多怨。
公則從容谕之以不可之理而已。
未嘗峻折之也。
凡人語及所不平。
氣必動。
色必變。
辭必厲。
唯公不然。
便說到。
小人忘恩背義。
欲傾己處。
辭和氣平。
如道尋常事。
公家有二玉杯甚佳。
一日宴客。
置桌上。
為一吏偶觸碎。
吏伏地請罪。
公笑謂客曰。
凡物成毀。
亦自有數。
俄顧吏曰。
汝誤也。
非故也。
神色不動。
客皆歎服。
又嘗夜作書。
令一侍兵執燭。
忽他顧燃公須。
公遽以袖摩之。
作書如故。
少頃回視。
已易一兵。
公恐主吏鞭之。
亟呼曰。
勿易。
渠今已解執燭矣。
其量如此。
王沂公當國。
一朝士與公有舊。
欲得齊州。
公以齊州已差人。
與廬州。
不就。
曰。
齊州地望。
卑于廬州。
但于私便耳。
相公不使一物失所。
改易前命。
當亦不難。
公正色曰。
不使一物失所。
惟是均平。
若奪一與一。
此一物不失所。
則彼一物必失所。
其人慚沮而退。
【均平二字。
何等胸襟。
】 呂文穆公夾袋中有冊子。
每四方官員替罷谒見。
必問人材。
随即疏記。
分門類。
有一人而數人稱之者。
必賢也。
故所用多稱職。
以此。
杜祁公衍在相位。
未期年而出。
嘗謂門人曰。
衍以非才。
久妨賢路。
遽得解去。
深遂乃心。
獨有一恨爾。
門人曰。
何也。
公曰。
衍平生聞某人賢。
可某任。
某人才。
可某用。
未聽悉薦。
此所恨也。
【以此為恨。
純是一腔公忠。
與市恩樹私者迥别。
】 程伊川一日與韓持國。
範夷叟。
泛舟于颍昌西湖。
有一官員來谒大資。
伊川謂有急切公事。
既乃是求薦。
伊川雲。
大資居位。
卻不求人。
乃使人倒來求己。
是甚道理。
夷叟雲。
隻為正叔太執。
求薦。
常事也伊川雲。
不然。
隻為曾有不求者不與。
來求者與之。
遂緻人如此。
持國便服。
李文正公昉為相。
有求差遣。
見其材可用。
必正色拒之。
已而擢用。
或不足用。
必和顔溫語待之。
子弟問故公曰。
用賢。
人主之事。
若受其請。
是市恩也。
故峻絕之。
使恩歸于上。
若其不用者。
既失所望。
又無善辭。
取怨之道也。
【公道不可偏徇。
下情亦當體恤。
莫認做周旋世故上。
】 王沂公當國。
進退士人。
莫有知者。
範文正公乘間諷之。
曰。
明揚士類。
宰相之任。
公盛德獨少此爾。
沂公曰。
夫執政而欲使恩歸己。
怨将誰歸。
範公服其言。
程明道先生颢為鄠令。
當事者。
欲薦之。
問所欲。
先生曰。
薦士當以才之所堪。
不當問所欲。
【公私之分。
在此二句。
】 劉元城先生安世。
言嘗見馮文簡公京。
言昔與陳旸叔。
呂寶臣。
同任樞密。
旸叔聰明。
遇事迎刃而解。
而寶臣尤善秤停輕重。
凡事經寶臣處者。
人情事理。
無不允當。
秤停二字。
最吾輩處事所宜緻力。
文潞公彥博。
知益州。
嘗宴客于钤轄廨舍。
夜深。
從卒折廄為薪以爇火。
軍校不能止。
白公。
坐客驚欲散。
公曰。
天實寒。
可拆與之。
神色自若。
飲如故。
前輩言莅官有三莫。
事來莫放。
事去莫追。
事多莫怕。
元城先生初登第。
與二同年。
谒侍郎李公若谷請教。
李曰。
某守官嘗持四字。
曰勤謹和緩。
一後生應聲曰。
勤謹和。
既聞命矣。
緩之一字。
某所未聞。
李正色曰。
何嘗教賢緩不及事。
且道世間。
甚事不因忙後錯了。
馬永卿自言嘗問仕宦之道于元城先生。
先生問家屬畢。
曰。
賢俸祿薄。
當量入為出。
仆複請益。
先生雲。
漢書雲。
吏以法令為師。
有暇。
可看條貫。
不獨治人。
亦以保身。
仆歸檢漢書。
前語出薛宣傳。
先生以仆初登仕。
行或違法。
且為吏所欺。
故有此言。
楊龜山先生時雲。
孔子言居上不寬。
吾何以觀之哉。
今人隻要事事如意。
故覺寬政悶人。
不知權柄在手。
不是使性氣處。
何嘗見百姓不畏官人。
但見官人多虐百姓耳。
然寬亦貴有制。
若百事不管。
惟務寬大。
則胥吏舞文弄法。
不成官府。
須要權常在己。
盡寬不妨。
伯淳作縣。
常于左右。
書視民如傷四字。
觀其用心。
應是不錯決撻了人。
【凡仁心惠政。
俱從有此四字做出。
不僅于不錯決撻人也。
】 張無垢先生九成雲。
快意事。
孰不喜為。
往往事過不能無悔者。
蓋于他人有甚不快存焉。
豈得不動于心。
君子所以隐忍詳複。
不敢輕易也。
熙甯三年。
初行新法。
邵康節先生雍。
門生故舊。
仕宦者。
皆欲投劾而歸。
以書問康節。
答曰。
正賢者所當盡力之時。
新法固嚴。
能寬一分。
則民受一分之賜矣。
投劾而去。
何益。
邵伯溫言嘗聞之先輩曰。
凡作官。
雖屬吏有罪。
必立案而後決。
恐或出于私怒。
此案具。
怒亦平。
不至倉卒傷人。
每決人。
有未經杖責者。
宜謹之。
恐其或有所立。
伯溫終身行之。
韓魏公勤于吏職。
簿書文檄。
莫不躬親。
或曰。
公位重名高。
朝廷賜守鄉郡以贍養。
可無親小事。
公曰。
已憚煩勞。
吏民當有受弊者。
且日俸萬錢。
不事事。
何安哉。
歐陽文忠公修。
嘗語人曰。
治民如治病。
彼富醫仆馬鮮明。
進退有理。
為人診脈。
按醫書。
述病證。
聽之可愛。
然服藥無功。
則不如貧醫。
貧醫無仆馬。
舉止生疏。
不能應對。
然服藥疾愈。
便是良醫。
凡治人者。
不問材能設施何如。
但民稱便。
即是良吏。
故公為數郡。
以寬簡不擾為意。
如楊州青州南京皆大郡。
公至三五日間。
事已日減五六。
一兩月後。
官府閑如傳舍。
或問公為政寬簡。
而事不弛廢。
何也。
曰。
以縱為寬。
以略為簡。
則廢弛而民受其弊。
吾所謂寬者。
不為苛急。
所謂簡者不為繁碎耳。
張芸叟見歐陽文忠公多談吏事。
疑之。
且曰。
學者求見。
莫不欲聞道德文章。
今先生多教人吏事。
所未喻也。
公曰。
不然。
吾子皆時才。
異日臨事。
當自知之。
吾昔貶官夷陵。
彼非人境。
無書史可遣日。
因取架閣陳案觀之。
見其枉直乖錯。
違法徇情。
無所不可。
且以夷陵如此。
天下固可知也。
當時仰天誓心。
遇事不敢忽。
迨今三十餘年。
出入中外。
忝曆三事。
亮是當時一言之報耳。
張又言。
自得此語。
至老不忘。
老蘇父子亦聞之。
其後子瞻亦以吏能自任。
嘗謂人曰。
我于歐陽公及陳公弼處學來。
【可見士人平時随所見聞。
細加體貼。
觸處推廣。
皆可為當官行善之助。
】 歐陽公代包孝肅知開封。
包以威嚴禦下。
而公簡易循理。
不求赫赫名。
有以包之政勵公者。
公曰。
凡人材性不同。
用其所長。
事無不舉。
強其所短。
勢必不逮。
吾亦任吾所長耳。
聞者稱善。
韓魏公鎮大名。
魏牒訴甚劇。
公事無大小。
必親視之。
雖疾病亦許就決于卧内。
人或勸公委之佐。
屬公。
曰兩詞在官。
人之大事。
生死。
予奪一言而決。
何委人乎。
周濂溪先生敦頤。
提點廣東刑獄。
盡心其職。
務在矜恕。
不憚出入之勤。
瘴毒之侵。
雖荒崖絕島。
人迹所不至。
皆緩視徐按。
以洗冤澤物為己任。
真西山先生德秀。
再知泉州。
決訟自卯至申未已。
或勸啬養精神。
先生曰郡敝。
無力惠民。
僅有政平訟理。
事當勉。
【政平訟理。
亦惠民之一端也。
】 陸文安公九淵。
知荊門軍。
民有訴者。
無早暮。
皆得造于庭。
複令自持狀以追。
為立期。
皆如約而至。
即為決之。
而多所勸釋。
其有涉人倫者。
使自毀其狀。
以厚風俗。
唯不可訓者。
始寘之法。
趙忠肅公鼎在越。
惟以束吏恤民為務。
每言不束吏。
雖善政不能行。
由是奸猾屏息。
吳正肅公育。
為政簡嚴。
其治開封尤先豪猾。
曰。
吾有何以及斯人。
去其為害者而已。
【居官能知害民在何處。
思過半矣。
】 範忠宣公純仁。
知襄城縣。
襄城民不事蠶織。
公教民植桑。
民之有罪而情可寬者。
使植于家多寡随其罪之輕重。
按所植。
與除罪。
數年桑樹成林。
号為著作林。
著作。
公宰縣時官也。
孫莘老覺。
知福州民欠官稅錢。
系獄者甚衆。
适有富人出錢五百萬。
葺佛殿。
請于莘老。
莘老徐曰。
汝輩所以施錢何也。
衆曰。
願得福耳。
莘老曰。
佛殿未甚壞。
佛無露坐者。
孰若為獄囚償官。
使數百人釋缧绁之苦。
得福豈不多乎。
富人從之。
囹圄遂空。
龍圖閣直學士吳芾。
在孝宗朝。
前後守六郡。
嘗言視官物。
當如己物。
視公事。
當如己事。
與其得罪于百姓。
甯得罪于上官。
【四語有無窮意味。
可造無窮福澤。
】 範文正公領浙西時。
大饑。
公設法赈救。
仍縱民競渡。
太守日出宴湖上。
居民空巷出遊。
又谕諸佛寺興土木。
又新廒倉吏舍。
日役千夫。
監司劾杭州不恤荒政。
傷耗民力。
公乃自條叙。
所以宴遊興造。
皆欲發有餘之财。
為貧者貿易飲食。
工技服力之人。
仰食于公私者。
日無慮數萬。
荒政之施。
莫此為大。
是歲兩浙。
惟杭州宴然。
民不流徙。
公之惠也。
富鄭公弼。
知青州會河朔大水。
民流入境内。
公勸民出粟十五萬斛。
益以官廪。
随所在貯之。
得公私廬舍十餘萬間。
散處其人。
官吏待阙者給之祿。
使即民所聚。
選老弱病瘠者廪之。
約為奏請受賞。
率五日。
辄遣人以酒肉勞之。
人人為盡力。
流民死者。
葬之叢冢。
自為文祭之。
明年麥大熟。
流民各以遠近受糧而歸。
凡活五十餘萬人。
募為兵者。
萬餘人。
上聞之。
遣使勞公。
即拜禮部侍郎。
公辭不受。
前此救災者。
皆聚民城郭中。
煮粥食之。
聚為疾疫。
及相蹈藉死。
或待次數日不食。
得粥皆僵仆。
名為救之。
而實殺之。
自公立法。
簡便周至。
天下傳以為式。
公每自言曰。
過于作中書令二十四考矣。
趙清獻公抃。
熙甯中。
以大資政知越州。
兩浙旱蝗。
米價踴貴。
諸州皆厲禁。
公獨榜衢路。
令有米者。
任增價粜之。
于是米商輻湊。
米價更賤。
民無饑死者。
【官以減市價為愛民。
一偏之見。
】 葉石林夢得。
政和間。
帥穎昌。
歲值災傷。
浮殍自鄧唐入境。
不可勝計。
公盡發常平倉。
奏赈十餘萬人。
惟遺棄小兒無處。
一日詢左右曰。
人之無子者。
何不收以自續乎。
曰。
人固願得之。
但患既長。
來識認耳公閱法。
凡傷災棄遺小兒。
父母不得複取。
古有為此法者。
遂作空劵數千。
具載本法。
給内外廂界。
凡得兒者。
書券付之。
凡三千八百人。
皆奪之溝壑。
而置之襁褓者。
伊川先生。
每見後生有譏議前輩者。
曰。
賢且尋他好處說。
鄒志完浩。
以谏得罪。
或疑其賣直。
先生曰。
君子之于人也。
當于有過中求無過。
不當于無過中求有過。
張繹曰。
此忠厚之道。
【亦公論也。
】 李文靖公沆為相。
專以方嚴重厚。
鎮服浮躁。
尤不樂人論說短長。
胡秘監旦。
谪州。
久未召。
嘗與公同知制诰。
聞公參政。
以啟賀之。
曆诋前為參政者。
而譽公甚力。
公慨然不樂。
命小吏封置别箧。
曰。
吾豈真優于數公。
亦适遭遇耳。
乘人之後而譏其非。
吾所不為。
況欲揚一己而短四人乎。
終為相。
旦不複用。
呂正獻公公着。
人或議其太恕。
以為除惡不盡。
将失有罪。
為異日患。
公曰。
為政去其太甚者耳。
人才實難。
當使之自新。
豈宜使之自棄耶。
曹武惠王彬。
知徐州。
有吏犯罪。
既立案。
逾年。
然後杖之。
人不曉其旨。
曰。
吾聞此人新娶婦。
若受杖。
其舅姑必以婦為不利而惡之。
吾故緩其杖。
亦不赦也。
及讨蜀。
所獲婦女悉閉一第。
竅以度食。
戒左右曰。
是将進禦。
洎事罷。
訪還其家。
無者嫁之。
【居官能為婦女養廉恥。
莫大陰德。
】 趙清獻公嫁兄弟之女以十數。
在官為人嫁孤女二十餘人。
居鄉葬暴骨。
及施棺給薪者。
不知其數。
龐莊敏公籍。
知定州。
請老。
召還。
請不已。
或謂公精力。
少年不逮。
主上注意方厚。
何遽引去之堅。
公曰。
必待筋力不支。
明主厭棄。
是不得已。
豈止足之謂耶。
薛簡肅公奎。
知開封。
時明參政鎬。
為府曹官。
簡肅待之甚厚。
直以公輔期之。
有問公何以知其必貴。
公曰。
其為人端肅。
言簡而理盡。
凡人簡重則尊嚴。
此貴臣相也。
其後果至參知政事。
張南軒先生栻。
答鄭自明書雲。
工于論列者。
察己常闊疏。
狃于讦直者。
發言多弊病。
或問簿佐令者也。
簿所欲為。
令或不從。
柰何。
明道先生曰。
當以誠意動之。
令是邑之長者。
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
過則歸己。
善則惟恐不歸于令。
積此誠意。
豈有不動得人。
範文忠公鎮為谏官。
趙清獻公抃為禦史。
以論事有隙。
王荊公數毀範公。
且曰。
陛下問趙抃。
即知其為人。
他日神宗以問清獻。
對曰。
忠臣。
上曰。
卿何以知其忠。
對曰。
嘉佑初。
仁宗違豫。
鎮首請立皇嗣。
以安社稷。
豈非忠乎。
既退。
荊公謂清獻曰。
公不與景仁有隙乎。
清獻曰。
不敢以私害公。
【總看得公事重。
則私怨自輕矣。
】 範忠宣公。
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雲。
玉者溫潤之物。
若将兩塊玉來相磨。
必磨不成。
須是得麄礦的物。
方磨得出。
譬如君子為小人侵淩。
動心忍性。
修省防避。
便得道理出來。
範忠宣公忤章惇。
落職。
知随州。
素苦目病。
忽失明。
上表乞緻仕。
惇抑之。
不得上。
貶武安軍節度副使。
永州安置。
公怡然就道。
每諸子怨惇。
怒止之。
江行。
舟覆。
扶出。
衣盡濕。
顧諸子曰。
此豈章惇為之哉。
至永州。
諸子聞韓維谪均州。
其子告惇。
以父執政日。
與司馬公議論多不合。
得免行。
欲以公與司馬公。
議役法不合為言。
公曰。
吾用君實薦。
至宰相。
同朝論事不合。
即可。
今日言。
不可也。
諸子乃止。
在永州三年。
課兒孫讀書。
怡然自得。
每對客。
惟論聖賢修身行己。
及醫藥方書。
他事一語不出口。
【前段喚醒失意而咎他人排陷者。
後段喚醒議事而黨同伐異者。
】 伊川先生頤。
自涪還洛。
氣貌髭發。
皆勝平昔。
門人問何以得此。
先生曰。
學之力。
大凡學者學處患難貧賤。
若富貴榮達。
即不須學也。
晦翁曰。
學者常以志士不忘在溝壑為念。
則道義重。
而計較死生之心輕矣。
又曰。
古人刀鋸在前。
鼎镬在後。
視之若無物者。
蓋緣隻見得道理。
不見那刀鋸鼎镬。
又曰。
須是在我者仰不愧。
俯不怍。
别人道好道惡。
管他。
【看得道理重。
故見道理。
不見刀鋸鼎镬。
不然。
明明刀鋸鼎镬在前。
何能不見。
】 司馬溫公。
每見士大夫。
詢生計足否。
人怪而問之。
公曰。
倘衣食不足。
安肯為朝廷輕去就耶。
呂正獻公公着。
嘗薦處士常秩。
秩後稍變節。
公謂知人實難。
以語程子。
且告之悔。
程子曰。
然不可以是而懈好賢之心。
公矍然謝之。
或問伊川先生。
家貧親老。
應舉求仕。
不免得失之累。
柰何。
先生曰。
此隻是志不勝氣。
然得之不得。
曰有命。
又問。
在己固可。
為親柰何。
曰。
為己為親。
也隻一事。
若不得。
其如命何。
【家貧親老四字。
最為奔競營求者借口。
得此可以喚醒。
孟子雲。
仕非為貧。
而有時乎為貧。
有時二字。
極有分曉。
非貧則必仕也。
有貧則必仕之心。
便有仕則不貧之想。
患得患失。
何所不至哉。
李二曲雲。
顔子箪瓢陋巷。
當其時尚有顔路在。
若顔子以親老之故。
少貶徇人。
雖日奉五鼎之養。
亦謂之大不孝。
何以為顔子。
可與孟子程子語參看。
】 張橫渠任雲岩令。
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
每以月吉。
具酒食。
召鄉人高年。
會于縣庭。
親為勸酬。
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
因問民疾苦。
及告所以訓戒子弟之意。
有所告教。
常患文檄之出。
不能盡達于民。
每召鄉長于庭。
諄諄口谕。
使往告其闾裡。
間有民因事至庭。
或行遇于道。
必問某時命某告某事。
聞否。
聞即已。
否則罪其受命者。
故一言之出。
雖愚夫孺子。
無不預聞。
【官司行政。
有惟恐不能及民之心。
乃可謂親民之官。
教興養成。
莫不由此。
】 宋仁宗性仁恕。
一日語近臣曰。
昨夜因不寐。
甚饑。
思食燒羊。
侍臣曰。
何不降旨取索。
仁宗曰。
比聞禁中每有取索。
外面遂以為例。
誠恐自此逐夜宰殺。
以備非時供應。
則歲月之久。
害物多矣。
豈可不忍一夕之餒。
而啟無窮之殺也。
【帝王尚不肯輕有取索。
惡其開端。
地方官因一己口體玩好之需。
贻百姓供應承值之患者。
可不戒與。
自此以下九則出宋稗類抄。
因皆宋賢事而可法也。
故附錄之。
】 莆陽一寺建大塔。
工費巨萬。
或告陳正仲曰。
當此荒歲。
興無益土木。
公盍白郡禁之。
正仲笑曰。
寺僧能自為塔乎。
莫非傭此邦人也。
斂于富家。
散于窭輩。
是小民藉此得食。
而赢得一塔也。
當此荒歲。
惟恐僧之不為塔耳。
有範延貴者。
為殿直。
押兵過金陵。
張忠定公時為守。
因問曰。
天使沿路來。
曾見好官否。
延貴曰。
昨夜過袁州萍鄉縣。
邑宰張希賢。
雖不識之。
知其好官也。
忠定曰。
何以見之。
延貴曰自入縣境。
驿傳橋道皆完葺。
田萊墾辟。
野無惰農。
至邑。
則鄽市無賭博。
市易不敢諠争。
夜宿邸中。
聞更鼓分明。
是以知其必善政也。
忠定曰。
天使亦好官也。
即日同薦于朝。
陳良翰在瑞安。
瑞安俗号強梗。
吏治尚嚴。
陳獨撫之以寬。
催科不下文符。
民競樂輸。
聽訟鹹得其情。
或問陳何術。
答曰。
良翰無術。
第公此心。
如虛堂懸鏡耳。
【二語無窮妙義。
能此。
何事不辦。
不僅催科聽訟已也。
】 鄭清之私居青田。
府鹿食民稻。
犬噬殺之。
府囑守黥犬主。
幕官拟曰。
鹿雖帶牌。
犬不識字。
殺某氏之犬。
償鄭府之鹿。
足矣。
守從之。
呂文懿公初辭相位。
歸故裡。
有一鄉人。
醉而詈之。
呂公不動。
語其仆曰。
醉者勿與較也。
閉門謝之。
逾年。
其人犯死刑入獄。
呂始悔之曰。
使當時稍與計較。
送公家責治。
可以小懲而大誡。
吾當時隻欲存心于厚。
不謂養成其惡。
陷人于大辟也。
【初之勿較。
後之悔。
純是一片與人為善之心。
與含怨怒而快恩仇者迥别。
】 曾子固。
與王荊公友善。
神宗以問子固雲。
卿與王安石相知最厚。
安石果何如。
子固曰。
安石文章行誼。
不減楊雄。
以吝。
故不及。
神宗遽曰。
安石輕富貴。
似不吝也。
子固曰。
臣所謂吝者。
以安石勇于有為。
而吝于改過耳。
【能輕富貴。
勇于有為。
煞不易得止因吝于改過遂緻誤國禍身。
況并不能輕富貴。
并不足有為。
而惟吝于改過者耶。
】 鞠詠為進士。
以文受知于王公化基。
王公知杭州。
詠知仁和縣。
為屬吏。
先以書文寄公。
公不答。
及到任。
略不加禮。
課其職事甚急。
鞠大失望。
于是不複冀其相知。
而專修吏幹矣。
後王公參知政事。
首以詠薦。
人問其故。
公曰詠之才。
不患不達。
所憂者。
氣峻而驕。
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可為講詩文而曠職業者法。
可為恃世誼而廢公論者法。
】 張循王嘗教子侄曰。
子弟随父兄顯宦。
不患人事不熟。
議論不高。
見聞不廣。
其如居移氣。
養移體何。
一旦從事。
要當鋤虛驕之氣。
昔之照壁後訾量人物。
指摘儀度。
見其或被上官诋呵。
進退失措者。
莫不羣笑。
聲聞于外。
及今趦趄客次。
庭揖而升。
回視照壁後竊窺者。
乃昔日之我也。
每三複斯言。
為之慨歎。
非身曆者。
不知其言之切當也【為官家于弟。
現身說法。
何等婉切。
以此為從政者之家訓可也。
】 ◆張侗初卻金堂四箴【先生名鼐。
松江人。
萬曆進士。
官吏部侍郎。
】 弘謀按四箴所雲當為者。
即孟子所雲求在我者也。
不當為者。
即孟子所雲求在外者也。
迹雖近似。
義實相妨。
今一一胪列之。
互舉之。
是非公私。
顯然可見矣。
憶餘為諸生時。
于官齋屏壁間。
曾見此箴。
覺有怵于心。
而未知其言之切而中也。
比來閱曆仕途。
深嘗世故每見士大夫。
往往于此四者。
辯之不明。
遂緻誤入岐途。
贻悔末路。
益服先輩格言。
切中世病。
足發深省。
而愧前此失于體認。
草草讀過也。
然則思齊内省。
為所當為。
不為所不當為。
願與世之君子共勉之。
士大夫當為子孫造福。
不當為子孫求福。
謹家規。
崇儉樸。
教耕讀。
積陰德。
此造福也。
廣田宅。
結婣援。
争什一。
鬻功名。
【究竟非求而得。
】此求福也。
造福者澹而長。
求福者濃而短。
【造福正所以求福。
不可不知。
】 士大夫當為此生惜名。
不當為此生市名。
敦詩書。
尚氣節。
慎取與。
謹威儀。
此惜名也。
競标榜。
邀津貴。
務矯激。
習■〈禾莫〉棱。
【辱身喪名。
莫不由此。
求名适以壞名。
名豈可市哉。
】此市名也。
惜名者靜而休。
市名者躁而拙。
士大夫當為一家用财。
不當為一家傷财。
濟宗黨。
廣束修。
救荒儉。
助義舉。
此用财也。
靡苑囿。
教歌舞。
奢燕會。
聚寶玩。
此傷财也。
用财者損而盈。
傷财者滿而诎。
【無論在己在人。
義所當用。
乃謂之用義不當用。
則謂之傷。
有财者可以鑒矣。
】 士大夫當為天下養身。
不當為天下惜身。
省嗜欲。
減思慮。
戒忿怒。
節飲食。
此養身也。
【養其身以有為也。
】規利害。
避勞怨。
營窟宅。
守妻子。
【似乎愛惜此身。
卻不知已置此身于無用。
直謂之不自愛也可。
】此惜身也。
養身者靜而大。
惜身者膻而細。
化無用為有用。
其理甚大。
】 仇泰然愈。
大觀間。
知明州。
愛一幕官。
欲薦之。
一日問君日費幾何。
對以十口之家。
日用千錢。
泰然驚曰。
吾為郡守。
費不及此。
屬僚所費倍之。
安得不貪。
遂不薦。
自是見疏。
【觀人操守。
此亦一法。
儉者或不皆廉。
若奢則雖欲不貪。
不可得也。
】 張子韶九成雲。
餘平生貧困。
處之亦自有法。
每日用度。
不過數十錢。
至今不易也。
鄭亨仲在萊陽。
亦日以數十錢懸壁間。
椒桂蔥姜。
約一二錢。
曰。
吾平生貧苦。
晚年登第。
稍覺快意。
便成奇禍。
今學張子韶法。
要見舊時虀鹽風味。
可長久也。
司馬溫公光曰。
先公為郡牧判官。
客至。
未嘗不置酒或三行。
或五行。
不過七行。
酒沽于市。
果止梨栗棗杮。
殽止脯醢菜羮。
器用甆漆。
當時士大夫皆然。
會數而禮勤。
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
酒非内法。
果非珍異。
食非多品。
不敢會賓友。
嘗累日營聚。
然後發書苟或不然。
人争非之。
以為鄙吝。
嗟乎。
風俗頹弊如是。
居位者雖不能禁。
忍助之乎。
有貨玉帶于王文正公。
其弟以呈公。
曰。
甚佳。
公命系之。
曰。
還見佳否。
弟曰。
系之。
安得自見公曰。
自負重而使觀者稱好。
無乃勞乎。
故平生所服止賜帶。
孫侍讀公甫。
人嘗饋一硯。
直三十千。
公曰。
何貴也。
客曰。
硯以石潤為貴。
此石呵之水流。
公曰。
京師一擔水。
纔直三錢。
要此何用竟不受。
【二條可為愛古董玩器者喚醒。
】 謝上蔡先生顯道。
嘗言萬事有命。
人力計較不得。
平生未嘗幹人在書局。
亦不谒執政。
或勸之。
對曰他安得陶鑄我。
自有命在。
若信不及。
風吹草動。
便生恐懼。
枉做卻閑工夫。
枉用卻閑心力。
信得命及。
便養得氣不挫折。
【此理随事皆可見得。
人自看不破耳。
】 範蜀公鎮。
不為人作薦書。
有求者。
不與曰。
仕宦不可廣求人知。
受恩多。
則難自立矣。
韓忠獻公琦在中書。
呂正惠公端為參政。
忠獻謂人曰。
吾嘗觀呂公奏事。
得嘉賞。
未賞喜。
遇抑挫。
未嘗懼。
不形于言。
真台輔之器。
呂文穆公蒙正。
參知政事。
初入朝堂。
有朝士指之曰。
是之亦參政耶。
公佯為不聞而過之。
同列欲诘其人。
公止之。
時皆服其雅量。
【縱知其人。
亦有何益。
不如不知為妙。
】 王文正公。
每薦寇萊公準。
而寇數短公。
一日真宗謂公曰。
卿雖稱準。
準不稱卿也。
公曰。
臣在位久。
阙失多。
準對階下無隐。
益見其忠直。
此臣所以重準耳。
上由是益賢公。
先是公在中書。
寇在密院。
中書偶倒用印。
密院勾吏行遣。
他日密院亦倒用印。
中書吏亦呈行遣。
公問汝等且道密院當初行遣。
是否。
曰。
不是。
公曰。
既不是。
不要學他不是。
韓魏公在政府。
與歐陽公共事。
歐公見人有不中理者。
辄峻折之。
故人多怨。
公則從容谕之以不可之理而已。
未嘗峻折之也。
凡人語及所不平。
氣必動。
色必變。
辭必厲。
唯公不然。
便說到。
小人忘恩背義。
欲傾己處。
辭和氣平。
如道尋常事。
公家有二玉杯甚佳。
一日宴客。
置桌上。
為一吏偶觸碎。
吏伏地請罪。
公笑謂客曰。
凡物成毀。
亦自有數。
俄顧吏曰。
汝誤也。
非故也。
神色不動。
客皆歎服。
又嘗夜作書。
令一侍兵執燭。
忽他顧燃公須。
公遽以袖摩之。
作書如故。
少頃回視。
已易一兵。
公恐主吏鞭之。
亟呼曰。
勿易。
渠今已解執燭矣。
其量如此。
王沂公當國。
一朝士與公有舊。
欲得齊州。
公以齊州已差人。
與廬州。
不就。
曰。
齊州地望。
卑于廬州。
但于私便耳。
相公不使一物失所。
改易前命。
當亦不難。
公正色曰。
不使一物失所。
惟是均平。
若奪一與一。
此一物不失所。
則彼一物必失所。
其人慚沮而退。
【均平二字。
何等胸襟。
】 呂文穆公夾袋中有冊子。
每四方官員替罷谒見。
必問人材。
随即疏記。
分門類。
有一人而數人稱之者。
必賢也。
故所用多稱職。
以此。
杜祁公衍在相位。
未期年而出。
嘗謂門人曰。
衍以非才。
久妨賢路。
遽得解去。
深遂乃心。
獨有一恨爾。
門人曰。
何也。
公曰。
衍平生聞某人賢。
可某任。
某人才。
可某用。
未聽悉薦。
此所恨也。
【以此為恨。
純是一腔公忠。
與市恩樹私者迥别。
】 程伊川一日與韓持國。
範夷叟。
泛舟于颍昌西湖。
有一官員來谒大資。
伊川謂有急切公事。
既乃是求薦。
伊川雲。
大資居位。
卻不求人。
乃使人倒來求己。
是甚道理。
夷叟雲。
隻為正叔太執。
求薦。
常事也伊川雲。
不然。
隻為曾有不求者不與。
來求者與之。
遂緻人如此。
持國便服。
李文正公昉為相。
有求差遣。
見其材可用。
必正色拒之。
已而擢用。
或不足用。
必和顔溫語待之。
子弟問故公曰。
用賢。
人主之事。
若受其請。
是市恩也。
故峻絕之。
使恩歸于上。
若其不用者。
既失所望。
又無善辭。
取怨之道也。
【公道不可偏徇。
下情亦當體恤。
莫認做周旋世故上。
】 王沂公當國。
進退士人。
莫有知者。
範文正公乘間諷之。
曰。
明揚士類。
宰相之任。
公盛德獨少此爾。
沂公曰。
夫執政而欲使恩歸己。
怨将誰歸。
範公服其言。
程明道先生颢為鄠令。
當事者。
欲薦之。
問所欲。
先生曰。
薦士當以才之所堪。
不當問所欲。
【公私之分。
在此二句。
】 劉元城先生安世。
言嘗見馮文簡公京。
言昔與陳旸叔。
呂寶臣。
同任樞密。
旸叔聰明。
遇事迎刃而解。
而寶臣尤善秤停輕重。
凡事經寶臣處者。
人情事理。
無不允當。
秤停二字。
最吾輩處事所宜緻力。
文潞公彥博。
知益州。
嘗宴客于钤轄廨舍。
夜深。
從卒折廄為薪以爇火。
軍校不能止。
白公。
坐客驚欲散。
公曰。
天實寒。
可拆與之。
神色自若。
飲如故。
前輩言莅官有三莫。
事來莫放。
事去莫追。
事多莫怕。
元城先生初登第。
與二同年。
谒侍郎李公若谷請教。
李曰。
某守官嘗持四字。
曰勤謹和緩。
一後生應聲曰。
勤謹和。
既聞命矣。
緩之一字。
某所未聞。
李正色曰。
何嘗教賢緩不及事。
且道世間。
甚事不因忙後錯了。
馬永卿自言嘗問仕宦之道于元城先生。
先生問家屬畢。
曰。
賢俸祿薄。
當量入為出。
仆複請益。
先生雲。
漢書雲。
吏以法令為師。
有暇。
可看條貫。
不獨治人。
亦以保身。
仆歸檢漢書。
前語出薛宣傳。
先生以仆初登仕。
行或違法。
且為吏所欺。
故有此言。
楊龜山先生時雲。
孔子言居上不寬。
吾何以觀之哉。
今人隻要事事如意。
故覺寬政悶人。
不知權柄在手。
不是使性氣處。
何嘗見百姓不畏官人。
但見官人多虐百姓耳。
然寬亦貴有制。
若百事不管。
惟務寬大。
則胥吏舞文弄法。
不成官府。
須要權常在己。
盡寬不妨。
伯淳作縣。
常于左右。
書視民如傷四字。
觀其用心。
應是不錯決撻了人。
【凡仁心惠政。
俱從有此四字做出。
不僅于不錯決撻人也。
】 張無垢先生九成雲。
快意事。
孰不喜為。
往往事過不能無悔者。
蓋于他人有甚不快存焉。
豈得不動于心。
君子所以隐忍詳複。
不敢輕易也。
熙甯三年。
初行新法。
邵康節先生雍。
門生故舊。
仕宦者。
皆欲投劾而歸。
以書問康節。
答曰。
正賢者所當盡力之時。
新法固嚴。
能寬一分。
則民受一分之賜矣。
投劾而去。
何益。
邵伯溫言嘗聞之先輩曰。
凡作官。
雖屬吏有罪。
必立案而後決。
恐或出于私怒。
此案具。
怒亦平。
不至倉卒傷人。
每決人。
有未經杖責者。
宜謹之。
恐其或有所立。
伯溫終身行之。
韓魏公勤于吏職。
簿書文檄。
莫不躬親。
或曰。
公位重名高。
朝廷賜守鄉郡以贍養。
可無親小事。
公曰。
已憚煩勞。
吏民當有受弊者。
且日俸萬錢。
不事事。
何安哉。
歐陽文忠公修。
嘗語人曰。
治民如治病。
彼富醫仆馬鮮明。
進退有理。
為人診脈。
按醫書。
述病證。
聽之可愛。
然服藥無功。
則不如貧醫。
貧醫無仆馬。
舉止生疏。
不能應對。
然服藥疾愈。
便是良醫。
凡治人者。
不問材能設施何如。
但民稱便。
即是良吏。
故公為數郡。
以寬簡不擾為意。
如楊州青州南京皆大郡。
公至三五日間。
事已日減五六。
一兩月後。
官府閑如傳舍。
或問公為政寬簡。
而事不弛廢。
何也。
曰。
以縱為寬。
以略為簡。
則廢弛而民受其弊。
吾所謂寬者。
不為苛急。
所謂簡者不為繁碎耳。
張芸叟見歐陽文忠公多談吏事。
疑之。
且曰。
學者求見。
莫不欲聞道德文章。
今先生多教人吏事。
所未喻也。
公曰。
不然。
吾子皆時才。
異日臨事。
當自知之。
吾昔貶官夷陵。
彼非人境。
無書史可遣日。
因取架閣陳案觀之。
見其枉直乖錯。
違法徇情。
無所不可。
且以夷陵如此。
天下固可知也。
當時仰天誓心。
遇事不敢忽。
迨今三十餘年。
出入中外。
忝曆三事。
亮是當時一言之報耳。
張又言。
自得此語。
至老不忘。
老蘇父子亦聞之。
其後子瞻亦以吏能自任。
嘗謂人曰。
我于歐陽公及陳公弼處學來。
【可見士人平時随所見聞。
細加體貼。
觸處推廣。
皆可為當官行善之助。
】 歐陽公代包孝肅知開封。
包以威嚴禦下。
而公簡易循理。
不求赫赫名。
有以包之政勵公者。
公曰。
凡人材性不同。
用其所長。
事無不舉。
強其所短。
勢必不逮。
吾亦任吾所長耳。
聞者稱善。
韓魏公鎮大名。
魏牒訴甚劇。
公事無大小。
必親視之。
雖疾病亦許就決于卧内。
人或勸公委之佐。
屬公。
曰兩詞在官。
人之大事。
生死。
予奪一言而決。
何委人乎。
周濂溪先生敦頤。
提點廣東刑獄。
盡心其職。
務在矜恕。
不憚出入之勤。
瘴毒之侵。
雖荒崖絕島。
人迹所不至。
皆緩視徐按。
以洗冤澤物為己任。
真西山先生德秀。
再知泉州。
決訟自卯至申未已。
或勸啬養精神。
先生曰郡敝。
無力惠民。
僅有政平訟理。
事當勉。
【政平訟理。
亦惠民之一端也。
】 陸文安公九淵。
知荊門軍。
民有訴者。
無早暮。
皆得造于庭。
複令自持狀以追。
為立期。
皆如約而至。
即為決之。
而多所勸釋。
其有涉人倫者。
使自毀其狀。
以厚風俗。
唯不可訓者。
始寘之法。
趙忠肅公鼎在越。
惟以束吏恤民為務。
每言不束吏。
雖善政不能行。
由是奸猾屏息。
吳正肅公育。
為政簡嚴。
其治開封尤先豪猾。
曰。
吾有何以及斯人。
去其為害者而已。
【居官能知害民在何處。
思過半矣。
】 範忠宣公純仁。
知襄城縣。
襄城民不事蠶織。
公教民植桑。
民之有罪而情可寬者。
使植于家多寡随其罪之輕重。
按所植。
與除罪。
數年桑樹成林。
号為著作林。
著作。
公宰縣時官也。
孫莘老覺。
知福州民欠官稅錢。
系獄者甚衆。
适有富人出錢五百萬。
葺佛殿。
請于莘老。
莘老徐曰。
汝輩所以施錢何也。
衆曰。
願得福耳。
莘老曰。
佛殿未甚壞。
佛無露坐者。
孰若為獄囚償官。
使數百人釋缧绁之苦。
得福豈不多乎。
富人從之。
囹圄遂空。
龍圖閣直學士吳芾。
在孝宗朝。
前後守六郡。
嘗言視官物。
當如己物。
視公事。
當如己事。
與其得罪于百姓。
甯得罪于上官。
【四語有無窮意味。
可造無窮福澤。
】 範文正公領浙西時。
大饑。
公設法赈救。
仍縱民競渡。
太守日出宴湖上。
居民空巷出遊。
又谕諸佛寺興土木。
又新廒倉吏舍。
日役千夫。
監司劾杭州不恤荒政。
傷耗民力。
公乃自條叙。
所以宴遊興造。
皆欲發有餘之财。
為貧者貿易飲食。
工技服力之人。
仰食于公私者。
日無慮數萬。
荒政之施。
莫此為大。
是歲兩浙。
惟杭州宴然。
民不流徙。
公之惠也。
富鄭公弼。
知青州會河朔大水。
民流入境内。
公勸民出粟十五萬斛。
益以官廪。
随所在貯之。
得公私廬舍十餘萬間。
散處其人。
官吏待阙者給之祿。
使即民所聚。
選老弱病瘠者廪之。
約為奏請受賞。
率五日。
辄遣人以酒肉勞之。
人人為盡力。
流民死者。
葬之叢冢。
自為文祭之。
明年麥大熟。
流民各以遠近受糧而歸。
凡活五十餘萬人。
募為兵者。
萬餘人。
上聞之。
遣使勞公。
即拜禮部侍郎。
公辭不受。
前此救災者。
皆聚民城郭中。
煮粥食之。
聚為疾疫。
及相蹈藉死。
或待次數日不食。
得粥皆僵仆。
名為救之。
而實殺之。
自公立法。
簡便周至。
天下傳以為式。
公每自言曰。
過于作中書令二十四考矣。
趙清獻公抃。
熙甯中。
以大資政知越州。
兩浙旱蝗。
米價踴貴。
諸州皆厲禁。
公獨榜衢路。
令有米者。
任增價粜之。
于是米商輻湊。
米價更賤。
民無饑死者。
【官以減市價為愛民。
一偏之見。
】 葉石林夢得。
政和間。
帥穎昌。
歲值災傷。
浮殍自鄧唐入境。
不可勝計。
公盡發常平倉。
奏赈十餘萬人。
惟遺棄小兒無處。
一日詢左右曰。
人之無子者。
何不收以自續乎。
曰。
人固願得之。
但患既長。
來識認耳公閱法。
凡傷災棄遺小兒。
父母不得複取。
古有為此法者。
遂作空劵數千。
具載本法。
給内外廂界。
凡得兒者。
書券付之。
凡三千八百人。
皆奪之溝壑。
而置之襁褓者。
伊川先生。
每見後生有譏議前輩者。
曰。
賢且尋他好處說。
鄒志完浩。
以谏得罪。
或疑其賣直。
先生曰。
君子之于人也。
當于有過中求無過。
不當于無過中求有過。
張繹曰。
此忠厚之道。
【亦公論也。
】 李文靖公沆為相。
專以方嚴重厚。
鎮服浮躁。
尤不樂人論說短長。
胡秘監旦。
谪州。
久未召。
嘗與公同知制诰。
聞公參政。
以啟賀之。
曆诋前為參政者。
而譽公甚力。
公慨然不樂。
命小吏封置别箧。
曰。
吾豈真優于數公。
亦适遭遇耳。
乘人之後而譏其非。
吾所不為。
況欲揚一己而短四人乎。
終為相。
旦不複用。
呂正獻公公着。
人或議其太恕。
以為除惡不盡。
将失有罪。
為異日患。
公曰。
為政去其太甚者耳。
人才實難。
當使之自新。
豈宜使之自棄耶。
曹武惠王彬。
知徐州。
有吏犯罪。
既立案。
逾年。
然後杖之。
人不曉其旨。
曰。
吾聞此人新娶婦。
若受杖。
其舅姑必以婦為不利而惡之。
吾故緩其杖。
亦不赦也。
及讨蜀。
所獲婦女悉閉一第。
竅以度食。
戒左右曰。
是将進禦。
洎事罷。
訪還其家。
無者嫁之。
【居官能為婦女養廉恥。
莫大陰德。
】 趙清獻公嫁兄弟之女以十數。
在官為人嫁孤女二十餘人。
居鄉葬暴骨。
及施棺給薪者。
不知其數。
龐莊敏公籍。
知定州。
請老。
召還。
請不已。
或謂公精力。
少年不逮。
主上注意方厚。
何遽引去之堅。
公曰。
必待筋力不支。
明主厭棄。
是不得已。
豈止足之謂耶。
薛簡肅公奎。
知開封。
時明參政鎬。
為府曹官。
簡肅待之甚厚。
直以公輔期之。
有問公何以知其必貴。
公曰。
其為人端肅。
言簡而理盡。
凡人簡重則尊嚴。
此貴臣相也。
其後果至參知政事。
張南軒先生栻。
答鄭自明書雲。
工于論列者。
察己常闊疏。
狃于讦直者。
發言多弊病。
或問簿佐令者也。
簿所欲為。
令或不從。
柰何。
明道先生曰。
當以誠意動之。
令是邑之長者。
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
過則歸己。
善則惟恐不歸于令。
積此誠意。
豈有不動得人。
範文忠公鎮為谏官。
趙清獻公抃為禦史。
以論事有隙。
王荊公數毀範公。
且曰。
陛下問趙抃。
即知其為人。
他日神宗以問清獻。
對曰。
忠臣。
上曰。
卿何以知其忠。
對曰。
嘉佑初。
仁宗違豫。
鎮首請立皇嗣。
以安社稷。
豈非忠乎。
既退。
荊公謂清獻曰。
公不與景仁有隙乎。
清獻曰。
不敢以私害公。
【總看得公事重。
則私怨自輕矣。
】 範忠宣公。
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雲。
玉者溫潤之物。
若将兩塊玉來相磨。
必磨不成。
須是得麄礦的物。
方磨得出。
譬如君子為小人侵淩。
動心忍性。
修省防避。
便得道理出來。
範忠宣公忤章惇。
落職。
知随州。
素苦目病。
忽失明。
上表乞緻仕。
惇抑之。
不得上。
貶武安軍節度副使。
永州安置。
公怡然就道。
每諸子怨惇。
怒止之。
江行。
舟覆。
扶出。
衣盡濕。
顧諸子曰。
此豈章惇為之哉。
至永州。
諸子聞韓維谪均州。
其子告惇。
以父執政日。
與司馬公議論多不合。
得免行。
欲以公與司馬公。
議役法不合為言。
公曰。
吾用君實薦。
至宰相。
同朝論事不合。
即可。
今日言。
不可也。
諸子乃止。
在永州三年。
課兒孫讀書。
怡然自得。
每對客。
惟論聖賢修身行己。
及醫藥方書。
他事一語不出口。
【前段喚醒失意而咎他人排陷者。
後段喚醒議事而黨同伐異者。
】 伊川先生頤。
自涪還洛。
氣貌髭發。
皆勝平昔。
門人問何以得此。
先生曰。
學之力。
大凡學者學處患難貧賤。
若富貴榮達。
即不須學也。
晦翁曰。
學者常以志士不忘在溝壑為念。
則道義重。
而計較死生之心輕矣。
又曰。
古人刀鋸在前。
鼎镬在後。
視之若無物者。
蓋緣隻見得道理。
不見那刀鋸鼎镬。
又曰。
須是在我者仰不愧。
俯不怍。
别人道好道惡。
管他。
【看得道理重。
故見道理。
不見刀鋸鼎镬。
不然。
明明刀鋸鼎镬在前。
何能不見。
】 司馬溫公。
每見士大夫。
詢生計足否。
人怪而問之。
公曰。
倘衣食不足。
安肯為朝廷輕去就耶。
呂正獻公公着。
嘗薦處士常秩。
秩後稍變節。
公謂知人實難。
以語程子。
且告之悔。
程子曰。
然不可以是而懈好賢之心。
公矍然謝之。
或問伊川先生。
家貧親老。
應舉求仕。
不免得失之累。
柰何。
先生曰。
此隻是志不勝氣。
然得之不得。
曰有命。
又問。
在己固可。
為親柰何。
曰。
為己為親。
也隻一事。
若不得。
其如命何。
【家貧親老四字。
最為奔競營求者借口。
得此可以喚醒。
孟子雲。
仕非為貧。
而有時乎為貧。
有時二字。
極有分曉。
非貧則必仕也。
有貧則必仕之心。
便有仕則不貧之想。
患得患失。
何所不至哉。
李二曲雲。
顔子箪瓢陋巷。
當其時尚有顔路在。
若顔子以親老之故。
少貶徇人。
雖日奉五鼎之養。
亦謂之大不孝。
何以為顔子。
可與孟子程子語參看。
】 張橫渠任雲岩令。
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
每以月吉。
具酒食。
召鄉人高年。
會于縣庭。
親為勸酬。
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
因問民疾苦。
及告所以訓戒子弟之意。
有所告教。
常患文檄之出。
不能盡達于民。
每召鄉長于庭。
諄諄口谕。
使往告其闾裡。
間有民因事至庭。
或行遇于道。
必問某時命某告某事。
聞否。
聞即已。
否則罪其受命者。
故一言之出。
雖愚夫孺子。
無不預聞。
【官司行政。
有惟恐不能及民之心。
乃可謂親民之官。
教興養成。
莫不由此。
】 宋仁宗性仁恕。
一日語近臣曰。
昨夜因不寐。
甚饑。
思食燒羊。
侍臣曰。
何不降旨取索。
仁宗曰。
比聞禁中每有取索。
外面遂以為例。
誠恐自此逐夜宰殺。
以備非時供應。
則歲月之久。
害物多矣。
豈可不忍一夕之餒。
而啟無窮之殺也。
【帝王尚不肯輕有取索。
惡其開端。
地方官因一己口體玩好之需。
贻百姓供應承值之患者。
可不戒與。
自此以下九則出宋稗類抄。
因皆宋賢事而可法也。
故附錄之。
】 莆陽一寺建大塔。
工費巨萬。
或告陳正仲曰。
當此荒歲。
興無益土木。
公盍白郡禁之。
正仲笑曰。
寺僧能自為塔乎。
莫非傭此邦人也。
斂于富家。
散于窭輩。
是小民藉此得食。
而赢得一塔也。
當此荒歲。
惟恐僧之不為塔耳。
有範延貴者。
為殿直。
押兵過金陵。
張忠定公時為守。
因問曰。
天使沿路來。
曾見好官否。
延貴曰。
昨夜過袁州萍鄉縣。
邑宰張希賢。
雖不識之。
知其好官也。
忠定曰。
何以見之。
延貴曰自入縣境。
驿傳橋道皆完葺。
田萊墾辟。
野無惰農。
至邑。
則鄽市無賭博。
市易不敢諠争。
夜宿邸中。
聞更鼓分明。
是以知其必善政也。
忠定曰。
天使亦好官也。
即日同薦于朝。
陳良翰在瑞安。
瑞安俗号強梗。
吏治尚嚴。
陳獨撫之以寬。
催科不下文符。
民競樂輸。
聽訟鹹得其情。
或問陳何術。
答曰。
良翰無術。
第公此心。
如虛堂懸鏡耳。
【二語無窮妙義。
能此。
何事不辦。
不僅催科聽訟已也。
】 鄭清之私居青田。
府鹿食民稻。
犬噬殺之。
府囑守黥犬主。
幕官拟曰。
鹿雖帶牌。
犬不識字。
殺某氏之犬。
償鄭府之鹿。
足矣。
守從之。
呂文懿公初辭相位。
歸故裡。
有一鄉人。
醉而詈之。
呂公不動。
語其仆曰。
醉者勿與較也。
閉門謝之。
逾年。
其人犯死刑入獄。
呂始悔之曰。
使當時稍與計較。
送公家責治。
可以小懲而大誡。
吾當時隻欲存心于厚。
不謂養成其惡。
陷人于大辟也。
【初之勿較。
後之悔。
純是一片與人為善之心。
與含怨怒而快恩仇者迥别。
】 曾子固。
與王荊公友善。
神宗以問子固雲。
卿與王安石相知最厚。
安石果何如。
子固曰。
安石文章行誼。
不減楊雄。
以吝。
故不及。
神宗遽曰。
安石輕富貴。
似不吝也。
子固曰。
臣所謂吝者。
以安石勇于有為。
而吝于改過耳。
【能輕富貴。
勇于有為。
煞不易得止因吝于改過遂緻誤國禍身。
況并不能輕富貴。
并不足有為。
而惟吝于改過者耶。
】 鞠詠為進士。
以文受知于王公化基。
王公知杭州。
詠知仁和縣。
為屬吏。
先以書文寄公。
公不答。
及到任。
略不加禮。
課其職事甚急。
鞠大失望。
于是不複冀其相知。
而專修吏幹矣。
後王公參知政事。
首以詠薦。
人問其故。
公曰詠之才。
不患不達。
所憂者。
氣峻而驕。
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可為講詩文而曠職業者法。
可為恃世誼而廢公論者法。
】 張循王嘗教子侄曰。
子弟随父兄顯宦。
不患人事不熟。
議論不高。
見聞不廣。
其如居移氣。
養移體何。
一旦從事。
要當鋤虛驕之氣。
昔之照壁後訾量人物。
指摘儀度。
見其或被上官诋呵。
進退失措者。
莫不羣笑。
聲聞于外。
及今趦趄客次。
庭揖而升。
回視照壁後竊窺者。
乃昔日之我也。
每三複斯言。
為之慨歎。
非身曆者。
不知其言之切當也【為官家于弟。
現身說法。
何等婉切。
以此為從政者之家訓可也。
】 ◆張侗初卻金堂四箴【先生名鼐。
松江人。
萬曆進士。
官吏部侍郎。
】 弘謀按四箴所雲當為者。
即孟子所雲求在我者也。
不當為者。
即孟子所雲求在外者也。
迹雖近似。
義實相妨。
今一一胪列之。
互舉之。
是非公私。
顯然可見矣。
憶餘為諸生時。
于官齋屏壁間。
曾見此箴。
覺有怵于心。
而未知其言之切而中也。
比來閱曆仕途。
深嘗世故每見士大夫。
往往于此四者。
辯之不明。
遂緻誤入岐途。
贻悔末路。
益服先輩格言。
切中世病。
足發深省。
而愧前此失于體認。
草草讀過也。
然則思齊内省。
為所當為。
不為所不當為。
願與世之君子共勉之。
士大夫當為子孫造福。
不當為子孫求福。
謹家規。
崇儉樸。
教耕讀。
積陰德。
此造福也。
廣田宅。
結婣援。
争什一。
鬻功名。
【究竟非求而得。
】此求福也。
造福者澹而長。
求福者濃而短。
【造福正所以求福。
不可不知。
】 士大夫當為此生惜名。
不當為此生市名。
敦詩書。
尚氣節。
慎取與。
謹威儀。
此惜名也。
競标榜。
邀津貴。
務矯激。
習■〈禾莫〉棱。
【辱身喪名。
莫不由此。
求名适以壞名。
名豈可市哉。
】此市名也。
惜名者靜而休。
市名者躁而拙。
士大夫當為一家用财。
不當為一家傷财。
濟宗黨。
廣束修。
救荒儉。
助義舉。
此用财也。
靡苑囿。
教歌舞。
奢燕會。
聚寶玩。
此傷财也。
用财者損而盈。
傷财者滿而诎。
【無論在己在人。
義所當用。
乃謂之用義不當用。
則謂之傷。
有财者可以鑒矣。
】 士大夫當為天下養身。
不當為天下惜身。
省嗜欲。
減思慮。
戒忿怒。
節飲食。
此養身也。
【養其身以有為也。
】規利害。
避勞怨。
營窟宅。
守妻子。
【似乎愛惜此身。
卻不知已置此身于無用。
直謂之不自愛也可。
】此惜身也。
養身者靜而大。
惜身者膻而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