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遺規卷之上

關燈
官。

    而課知府者。

    見其能是。

    亦以好官稱之矣。

    不知此八字者。

    知州知縣之職。

    而非知府之職也。

    知府無此八字。

    固為不肖。

    僅有此八字。

    是增一好知州知縣耳。

    設府治。

    建府官之意。

    豈謂是哉。

    為知府者。

    或奉院司之科條。

    董督寮屬。

    或酌郡邑之利病。

    細與興除。

    所屬州縣掌印正官。

    及佐領合屬一切大小官員。

    有用刑不當者。

    持己不廉者。

    政不宜民者。

    怠不修政者。

    昏不察奸者。

    塗飾耳目者。

    虛文搪塞者。

    前件廢格者。

    阿徇權勢者。

    差糧不均者。

    催科無法者。

    收解累民者。

    竊刦公行者。

    奸暴為害者。

    風俗無良者。

    教化不行者。

    倉庫不慎者。

    獄囚失所者。

    老幼殘疾失養者。

    聽訟淹濫者。

    橋梁道路不修者。

    荒蕪不治。

    流移不招者。

    衙役縱橫不禁者。

    屬官如是。

    知府皆得以師帥之。

    師帥不從。

    知府得以讓責之。

    讓責不改。

    知府得以提問其首領吏書。

    提問不警。

    知府得以指事申呈于兩院該道。

    譬之一人。

    一肢病。

    不得謂之完身。

    譬之一裘。

    一幅斜。

    不得謂之完衣。

    所屬州縣。

    有一不肖之吏。

    有一失所之民。

    有一不妥之事。

    不能安緝而處置之。

    尚得謂之完府乎。

    務俾所屬之吏。

    廉愛嚴明。

    公誠勤慎如我一身。

    所屬之政。

    廢興墜舉。

    弊革奸除。

    如我一堂。

    所屬之民。

    無一不得其所。

    所屬之物。

    無一不得其理。

    循良者署以上考。

    無論卑微。

    不肖者署以下考。

    無附炎熱。

    使屬吏知有府之可畏。

    不敢不守官。

    知有府之可服。

    不患不共命。

    如是而千裡之封疆。

    凜凜風生。

    萬井之黎民。

    瀼瀼雨潤。

    知府之職。

    不當如是乎。

    賢太守其細思之。

     ○同知通判推官之職 府總州縣之政。

    事務繁多。

    又設佐貳以分之。

    同知通判之職掌不同。

    大率清軍捕盜。

    水利鹽法。

    管糧管馬。

    而推官則專理刑名者也刑名餘詳之風憲約。

    捕盜餘詳之獄政。

    而清軍水利管糧。

    似不必專曹設職。

    故餘獨不言。

    三官各有職掌。

    惟一以安靜為事。

    則府佐所同也。

     ○知州知縣之職 士君子無濟人利物之心。

    則希清華。

    慕通顯。

    總之無益于蒼生。

    聽其求富貴可也。

    苟平生懷救民利物之心。

    欲朝興一利。

    而朝即澤被闾閻。

    夕除一害。

    而夕即仁流市井。

    随事推恩。

    聽我自便。

    因心出治。

    惟我施行。

    則莫妙于知州知縣矣。

    夫朝廷設官。

    自公卿以至驿遞。

    中外職銜。

    不啻百矣。

    而惟牧令。

    人稱之曰父母。

    父母雲者。

    生我養我者也。

    故土地不均。

    我為均之。

    差糧不明。

    我為明之。

    樹木不植。

    我為植之。

    荒蕪不墾。

    我為墾之。

    逃亡不複。

    我為複之。

    山林川澤。

    果否有利。

    我為興之。

    訟獄不平。

    我為平之。

    兇豪肆逞。

    良善含冤。

    我為除之。

    狡詐百端。

    愚樸受害。

    我為剪之。

    嫖風賭博。

    扛幫癡幼。

    我為刑之。

    寡婦孤兒。

    族屬侮奪。

    我為鎮之。

    盜賊刦竊。

    民生不安。

    我為弭之。

    老幼殘疾。

    鳏寡孤獨。

    我為收之。

    教化不行。

    風俗不美。

    我為正之。

    遠裡無師。

    貧兒失學。

    我為教之。

    倉廪不實。

    民命所關。

    我為積之。

    獄中囚犯。

    果否得所。

    我為恤之。

    斛鬥秤尺。

    市鎮為奸。

    我為一之。

    貧民交易。

    稅課濫征。

    我為省之。

    衙門積蠹。

    狼虎舞民。

    我為逐之。

    吏書需索。

    刁勒吾民。

    我為禁之。

    征收無法。

    起解困民。

    我為處之。

    遊手閑民。

    蕩産廢業。

    我為懲之。

    異端邪教。

    亂俗惑民。

    我為驅之。

    庸醫亂行。

    民命枉死。

    我為訓之。

    士風學政。

    頹敗廢弛。

    我為興之。

    市豪集霸。

    專利虐民。

    我為治之。

    捏空造虛。

    起禍誣人。

    我為杜之。

    聚衆黨惡。

    主謀唆訟。

    我為殄之。

    火甲負累。

    鄉夫騷擾。

    我為安之。

    某事久廢當舉。

    我為舉之。

    某事及時當修。

    我為修之。

    民情所好。

    如己之欲。

    我為聚之。

    民情所惡。

    如己之雠。

    我為去之。

    使四境之内。

    無一事不得其宜。

    無一民不得其所。

    深山窮谷之中。

    無隐弗達。

    婦人孺子之情。

    無微不照。

    是謂知此州。

    是謂知此縣。

    俾一郡邑。

    愛戴吾身。

    如坐慈母之懷。

    如含慈母之乳。

    一時不可離。

    一日不可少。

    是洞其弊原。

    酌其治法。

    日積月累。

    責效觀成。

    自初仕以至去任。

    光景改觀幾何。

    民愁蘇醒幾何。

    政事修舉幾何。

    或享利于目前。

    或垂恩于永久。

    俾士民得數其事而稱之。

    吾于臨去。

    亦自點檢之曰。

    吾于地方。

    興得某利。

    除得某害。

    如此治民。

    即是良醫治病。

    何快如之。

    倘到任時。

    地方是這般景象。

    離任時。

    地方依舊是這般景象。

    如此等官。

    虛享數年俸薪。

    無益百姓毫厘。

    試一省察。

    稱職廢職。

    兩院之獎薦。

    有媿無媿。

    戒劾有屈無屈。

    自有一點不死之真心在。

    又何暇計較考語優劣。

    歸咎他人誣陷哉。

    賢者必不謂吾言過激雲。

     ○教官之職 官之重。

    無如教官。

    官之壞。

    亦無如教官矣。

    國初以學校為首善之地。

    教職為風化之官。

    每選上舍。

    俾為郡邑師。

    考其立身端謹。

    學政精嚴。

    作養人材。

    堪為世用。

    則行取為編修檢讨。

    禦史給事中。

    後為大臣。

    皆有建樹。

    當時以起家教官。

    為第一榮進。

    匪朝廷濫擢此官。

    乃教官實稱此職也今日士習何如乎。

    使為教官者。

    正其心術。

    端其趣向。

    教以立身行己之法。

    迪以濟世安民之要。

    使居鄉。

    則為端人正士出仕。

    則為良吏忠臣。

    一言而鄉黨相傳。

    一行而家邦取法。

    不愧俊秀之才。

    堪為社稷之重。

    一學得此數人。

    翹然出色。

    其餘皆小心謹畏。

    不辱其身。

    教官如此。

    可謂稱職矣。

    而撫按不以國初之典薦。

    廟堂不照國初之例行。

    必有任其咎者。

    今也無論教以修己治人之術。

    望其成德達材之效。

    即以舉業講課者。

    有幾人哉。

    居是官者。

    能知學校非愛老憐貧之地。

    教官是正己率物之身。

    諸生是世道民生之賴。

    朝廷付我以滿庠青衿之士。

    委我以養賢待用之責。

    豈區區索贽見。

    勒節規。

    遂足盡教訓之職哉。

     ○州縣佐貳之職 州同。

    州判。

    縣丞。

    主簿。

    分牧令之政。

    共州縣之民者也。

    官雖有正副。

    而權不輕。

    位雖有尊卑。

    而事不異今汝佐貳各官。

    有管糧者。

    當思如何恤民。

    如何足國奸頑富勢。

    如何催征。

    負累荒逃。

    如何處置。

    巡捕者。

    須獲真賊。

    莫漏網真賊。

    卻将無辜良民受拷。

    奉堂官批詞。

    切莫不分貧富。

    但問有力稍力以奉承。

    切莫受富勢囑托。

    不問曲直。

    隻是要打要錢以出氣。

    耳軟聽皂快支使。

    性慵任左右通同。

    至于私接呈狀。

    擅作威福。

    署印。

    則随事科财。

    營差。

    則所至媒利。

    此皆不肖常态。

    而有志向上者之所恥也。

    況佐貳之中。

    容易出色。

    有一好官。

    自然薦拔。

    自得優升。

    若欲速見小。

    如前所為。

    輕則戒饬。

    重則拿問。

    後悔何追。

     ○庫官之職 庫官吏之弊有三。

    重收以苦納戶。

    輕放以苦支人。

    暗益以虧公帑。

    是也。

    然不得單責庫官與吏。

    收放重輕。

    關系甚大。

    我平收。

    則在下者不得借口。

    而萬姓省一分半分之财。

    我重收。

    則在下者幸其有名。

    而萬姓多加二加三之費。

    我得幾何。

    而大家所得者。

    皆我之财。

    彼罪幾何。

    而衆人剝削者。

    皆我之罪。

    且我既借左右以行私。

    左右亦借我以請托。

    非分之恩。

    隻得從其所欲。

    難開之例。

    無能拒其所求。

    法盡廢。

    令難行。

    職此之故至于庫官庫吏。

    侵盜官銀。

    倘若無所狎昵。

    何敢遽萌邪念。

    向見一府收銀。

    堂下多樹木樁。

    系以橫繩。

    解戶投到公文。

    實時堂下伺候。

    各将銀囊。

    塔挂樁頭繩上。

    挨名點近天平。

    掣簽喚吏監兌。

    聽令解戶自敲針管。

    監吏報足。

    便令收封。

    如兩有争。

    親下審視。

    一面即填庫收。

    一面即押印信。

    秤兌既畢。

    當時領文至于出放錢糧。

    亦令解人自兌庫官雖怨而無辭。

    羣小希恩而不敢。

    衙門之内。

    凜凜風生。

    故曰廉生威。

    正大者必光明。

    光明則吐氣揚眉。

    令行禁止。

    何利不興。

    而何害不除。

    餘因論庫官。

    而有感于所見。

    以告凡有出納之責者。

     ○司獄官之職 監中人犯。

    多非良民。

    縱是徒罪充軍。

    那非違條犯法。

    況頸上長枷。

    更是重刑但系強賊。

    尤為死鬼。

    朝思暮想。

    隻求撞網脫籠。

    得便乘機。

    便要刧囚反獄。

    司獄官若肯用心關防。

    無縫鎖。

    鎖在鐐頭。

    白日不消帶肘。

    密棂■〈木匣〉。

    ■〈木匣〉住手腳。

    夜間更須輪防。

    縱在荒坡野地。

    豈能插翅騰空。

    況監牆重重門戶。

    乃重犯往往脫逃。

    獄官吏禁。

    疏慢之罪。

    百口何辭。

    至于囚犯發解出門。

    州縣官吏。

    全不堅牢鐐鎖。

    又不揀選兵夫。

    嚴加申谕。

    夫囚犯懷百計脫死之心。

    解夫無一點妨奸之意。

    力倦心慵。

    情熟志懈。

    忽然逃走。

    盡坐受贓。

    疏虞失守。

    解夫固難辭罪。

    然賣放罪囚。

    與囚同罪。

    解夫豈不習聞。

    安肯以三五錢銀。

    替人死罪。

    彼久囚窮困。

    又安得許多财物。

    買求性命哉。

    祗緣發解之時。

    松羁絆之計。

    獄官吏禁。

    不能逃其責。

    至于牢頭獄霸。

    行暴毆人當衣奪食。

    放錢賣飯。

    或囚飯入門。

    而本囚未得入口。

    或囚糧到獄。

    而本囚不得沾恩。

    穢污不肯掃除。

    疾病不報調理。

    忍寒受熱。

    叫号不徹于公堂。

    抱屈含冤。

    心事難白于官府。

    女監縱吏卒奸淫。

    輕犯将重■〈木匣〉淩虐。

    如此作官。

    必有天禍。

    明理者。

    知監鋪乃陰德之地。

    獄官乃方便之人。

    輕犯存哀矜之心。

    時加體悉。

    重犯嚴關防之法。

    不肯淩虐。

    斯為稱職。

    而子孫享其餘慶矣。

     ○稅課司之職 夫百工之事百貨之通。

    以有易無。

    本為民便。

    故古者譏而不征。

    今稅課設官。

    一則收餘利以充國家之用。

    一則征商賈以抑逐末之人。

    雖非正大公平。

    猶不苛刻纖細。

    近日巡攔抽稅。

    将小民窮漢。

    賣雞鴨。

    攜苕菷。

    疋布上街。

    擔箧入市。

    無不抽稅。

    油行既稅店。

    又稅油。

    屠行既稅生。

    又稅死有司官。

    指此為科斂之媒。

    巡稅官。

    指此為攘奪之具。

    針頭削鐵。

    所餘幾何。

    樹剝重皮。

    豈能堪命。

    如此刻剝貧民。

    何異盜賊搶奪。

    且稅課原無定數。

    稅錢豈盡報官割衆家之肉。

    安自己之身。

    天災人禍。

    豈肯寬饒。

    本院原有禁約。

    但有違犯。

    定行拿問追贓。

    嗚呼。

    有司若肯清廉。

    其所以钤制關防。

    不患于無法。

    不然。

    稅課巡攔。

    且得借我以肥其身。

    所得幾何。

    而惡名皆我受矣。

    可不慎哉。

     ○驿遞之職 倉巡看驿遞。

    謂之熱鬧衙門。

    蓋驿遞衙門。

    路當沖要。

    常見上官。

    年貌才能。

    容易顯露。

    錢糧出入。

    常得自由。

    不知也有苦處。

    站銀急支不來。

    過客急送不起。

    怒夫馬之不齊者。

    不管死活。

    恨供具之不豐者。

    嘗加責罵。

    上司之公差。

    不免淩索。

    配來之囚犯。

    每費關防。

    但官窮。

    窮不過人夫。

    官累。

    累不過騾馬。

    做驿丞的。

    重索馬頭常例。

    一不遂心。

    便派苦差。

    逼取徒夫面銀。

    一不如意。

    便加淩虐。

    以官錢放債。

    領銀則加倍叩還。

    指過客為名。

    開銷則半屬冒破。

    徒夫有錢者賣放。

    有力者保放。

    紀法蕩然。

    馬騾無錢者多差。

    有勢者不差。

    公道滅盡。

    事事可恨。

    不知近來上司耳目。

    專是尋你小官。

    百姓口嘴。

    也隻柰何小官。

    一經訪察。

    或被告發。

    戒饬的也是你。

    斥逐的也是你。

    拿問的也是你。

    不如小心謹守。

    多做幾年。

    再轉兩任。

    長短算來。

    名利兩得而今世道清明。

    何嘗虧枉好官哉。

     ○巡檢之職 巡檢之設。

    原為盤诘奸細。

    查問逃亡緝捕盜賊。

    弓兵要選精壯。

    鎗刀要常演習。

    山川險隘。

    到處巡邏。

    村落居民。

    全無騷擾。

    使軍民商販。

    得以自在通行。

    盜賊奸徒。

    不敢公然往來。

    如此三年。

    方為稱職。

    北方巡檢。

    委實貧寒。

    有在荒山野嶺之中。

    或居人稀路僻之處。

    妻子不得寬綽。

    錢财無處得來。

    但既做寒官。

    須安窮分。

    果能有功無過。

    自得上考優升。

    而今作巡檢的。

    弓兵不論壯衰。

    器械不求堅利。

    武藝全不操演。

    囚盜全不緝拿隻索弓兵常例。

    甚者一半折幹。

    擾害居民。

    刁難過客。

    是增一巡檢。

    添一夥強賊。

    一毫無益于地方。

    萬分有害于黎庶。

    以後遵守法度。

    能盡職業者。

    分外獎勵上等者。

    一體薦揚。

    仍舊殃民不改者。

    訪知定行拿問。

    使家鄉難還妻子流落。

    有甚好處。

    試自思之。

     ○太原谕屬【附】 壬辰六月。

    餘召所屬府州縣掌印正官。

    而谕之曰。

    宇宙之内。

    一民一物。

    痛癢皆與吾身相幹。

    故其相養相安。

    料理皆是吾人本分。

    書雲。

    山川鬼神。

    亦莫不甯。

    及鳥獸魚鼈鹹若。

    鳥獸魚龞。

    非吾同類也。

    而且使之鹹若。

    然猶曰彼有血氣心知。

    欲生惡死所同。

    鬼神奚賴吾人。

    山川有何知識。

    而亦使之亦莫不甯者何。

    蓋聖人以天地為心。

    為生民立命。

    心思既竭。

    仁愛無窮。

    必使乾坤清泰。

    海宇安康。

    無一事不極其妥貼。

    無一物不得其分願。

    而後其心始遂。

    伊尹。

    有莘之耕夫也。

    當隐居時。

    便樂堯舜之道其言曰。

    予弗俾厥後為堯舜。

    其心愧恥。

    若撻于市。

    一夫不獲。

    曰時予之辜。

    夫君不堯舜。

    自有當其恥者。

    一夫不獲。

    自有任其辜者而伊尹引為己責。

    深自愧罪。

    隻是真真切切。

    見那君民痛癢。

    觸着便自相幹。

    而緻君澤民。

    我又有此學術。

    是以孔席不暖。

    墨突不黔。

    汲汲皇皇。

    殷殷懇懇。

    隻是這個不忍人底念頭。

    放歇不下。

    吾輩七尺之軀。

    不短于古人。

    耳目口鼻。

    四肢百骸。

    不少于古人。

    六經四書。

    子史百家。

    至今大備。

    吾輩誦習。

    又多于古人。

    隻似看得天下民物。

    與我分毫無幹。

    豈是這腔子中。

    天不曾賦與不忍人底一點良心。

    如何百姓痛癢。

    全不關心。

    死活通不介意。

    大段今之為吏。

    品格不同。

    第一等人。

    有這一點恻隐真心。

    由不得自家。

    如親娘之于兒女。

    憂饑念寒。

    怕災愁病。

    日思夜慮。

    吊膽提心。

    溫存體愛。

    百計千方。

    凡可以使兒女心遂身安者。

    無所不至。

    所以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

    心切而政生。

    慮周而政詳。

    聖人雖欲歇手不得。

    此謂率其自然第二等人。

    看得天地萬物一體。

    是我性分。

    使天下萬物各得其所。

    是我職分。

    不存此心。

    便有愧于形骸。

    不盡此心。

    便不滿其分量。

    惓惓維世道。

    亟亟愛民生。

    以謂為之自我。

    當如是耳。

    此謂盡其當然。

    但纔有強勉曰道之心。

    便有精神不貫之處。

    第三等人。

    看得潔己愛民。

    修政立事。

    則名譽自章。

    不則毀言日至。

    士君子立身行己。

    名節為先。

    柰何不自愛。

    是為名而為善者也。

    第四等人。

    守能潔己而短于才。

    心知愛民而懦于政。

    可謂善矣。

    然毫無益于郡邑。

    安能為有無哉。

    第五等人。

    志欲有為。

    而動不宜民。

    心知向上。

    而識不谙事。

    品格無議。

    治理難成。

    第六等人。

    知富貴之可愛。

    懼擯斥之或加。

    有欲心而守不敢肆。

    有怠心而事不敢廢。

    無愛民之實。

    亦不肯虐。

    無向上之志。

    亦不為邪碌碌庸人而已第七等人。

    實政不修。

    粉飾以詐善。

    持身不慎。

    彌縫以掩惡要結能為毀譽之人。

    鑽刺能降祥殃之竈。

    地方軍民之事。

    毫發不為。

    身家妻子之圖。

    殷懃在念。

    此巧宦也。

    近日大家成風。

    牢不可破矣。

    第八等人。

    嗜利耽耽。

    如集膻附腥。

    競進攘攘。

    如馳騎逐鹿。

    多得錢而好官我為。

    笑罵由他笑罵耳。

    此明王之所不赦。

    明神之所以必殛者也。

    嗚呼。

    正學衰。

    世道絕。

    利達之锢習既成。

    恻隐之真心遂死。

    失所民物。

    付托何人倘一深思。

    可為恸哭。

    天生此身。

    豈為酒肉之囊。

    錦繡之架哉。

    天生此民。

    豈為士夫之魚肉。

    官府之庫藏哉。

    倘一深思。

    可為大媿。

    本院無能振拔。

    罪之魁也。

    諸君千萬努力。

     ○呂新吾刑戒【此為刑部侍郎時作】 刑者。

    聖人無可柰何之法。

    以濟德之窮者也。

    原從悲愍心流出。

    用之者。

    當不以犯法為怒。

    不以得情為喜。

    怒則覺彼罪應受。

    絕無矜憐。

    喜則謂我見甚真。

    惟知痛快。

    古雲。

    刑官無後。

    不可不慎也。

    此刑戒一書。

    呂叔簡先生。

    從火坑鐵床邊。

    行清涼敗毒之劑。

    不惟造福。

    即是修心。

    蓋用刑之心。

    其發如火。

    其流若波。

    急宜受之以止。

    常存此心。

    便有學有養。

    以調伏之。

    不見我貴民賤。

    不知此德彼怨。

    即是聖賢根器。

    豈僅仕宦楷模哉。

    願居官者。

    各留心自戒而旁觀者。

    亦直口戒人。

    毌自認風霆為至教。

    而相谀怒罵皆文章。

    則世道人心之厚幸矣。

    顔茂猷題。

     弘謀按呂公為政。

    尚嚴明。

    不尚姑息。

    今觀其刑戒。

    委曲愛惜。

    無微不至。

    以此見用刑時。

    其心思固息息與民命相關者也。

    夫于當刑者尚有所戒。

    而惟恐或傷之。

    況其不當刑而刑。

    其戕人生命。

    上幹天和也。

    可勝言哉。

    有司官。

    時時省覽此戒。

    庶無愧于祥刑。

     五不打 五莫輕打 五勿就打 五且緩打 三莫又打 三憐不打 三應打不打 三禁打 五不打 老不打。

    【血氣已衰。

    打必緻命。

    】幼不打。

    【血氣未全。

    打必緻命。

    且老幼不考訊。

    已載律文。

    】病不打。

    【血氣未平複。

    打則病劇必死。

    】衣食不繼不打。

    【如乞兒窮漢。

    饑寒切身。

    打後無人将養。

    必死。

    】人打我不打。

    【或與人鬬毆而來。

    或被别官已打。

    又打。

    則打死之名。

    獨坐于我。

    】 五莫輕打 宗室莫輕打。

    【天潢之派。

    即無名封勿輕打。

    隻啟王戒饬。

    或申請上司處分。

    】官莫輕打。

    【即倉巡驿遞陰醫等官。

    亦勿輕打。

    彼既為官。

    妻子仆從。

    相對赧顔。

    亦多殒命。

    況其體多脆薄。

    有司不宜擅刑。

    】生員莫輕打。

    【幹系諸生體面。

    有事。

    輕則行學責戒。

    重則申究如律。

    彼自無詞。

    】上司差人莫輕打。

    【非恤此輩。

    投鼠忌器。

    打雖理直。

    亦損上司體面。

    有犯宜盡書犯狀。

    密申上司。

    彼自有處。

    若畏勢含忍。

    又阘茸非體矣。

    】婦人莫輕打。

    【羞愧輕生。

    因人恥笑。

    必自殒命。

    】 五勿就打 人急勿就打。

    【彼方急迫無聊。

    打則适速其死。

    】人忿勿就打。

    【愚民自執己見。

    方以理直自負。

    打則其忿愈甚。

    死亦不服氣逆傷心。

    易于殒命。

    宜多方警喻。

    待其自知理虧。

    雖打不怨。

    】人醉勿就打。

    【俗雲。

    三官避酒客。

    沉醉之人。

    不曉天地。

    甯知禮法。

    打亦不痛。

    倘醉語侵官亦失體統。

    宜暫管押。

    酒醒懲戒。

    亦勿置之冷地。

    寒氣入心。

    亦足緻命。

    】人随行遠路勿就打。

    【被打之人。

    若在家。

    自能将息。

    遠路随行。

    日逐跋涉辛苦。

    又要跟上程途。

    亦多緻命。

    待其回後懲之。

    】人跑來喘息勿就打。

    【捉拿人犯。

    從遠路跑來。

    六脈奔騰。

    喘息未定。

    即乘怒用刑。

    血逸攻心。

    未有不死者。

    宜待其喘定用刑。

    】 五且緩打 我怒且緩打。

    【有怒不遷。

    大賢者事。

    盛怒之下。

    刑必失中。

    待己氣平。

    徐加責問試于怒定之後。

    詳觀怒時之刑。

    未有不過者。

    】我醉且緩打。

    【酒能令人氣暴心粗。

    刑必不當。

    即當。

    人亦有議。

    當檢點強制之。

    】我病且緩打。

    【病中用刑。

    多帶火性。

    不惟施之不當。

    亦恐用刑緻怒。

    人己俱損。

    】我不見真且緩打。

    【事纔入手。

    未見是非。

    遽爾用刑。

    倘細審本情。

    與刑不對。

    其曲在乙。

    已刑甲矣。

    知甲為直。

    又複刑乙。

    不獨甲刑為冤。

    颠倒周章。

    亦為可笑。

    】我不能處分且緩打。

    【遇有難處之事。

    難犯之人。

    必先慮其所終。

    作何結局。

    方好加刑。

    若浮氣粗心。

    先即刑責。

    倘終難了結。

    反費區處。

    曾見有打人後。

    又陪事人者。

    隻為從前慌張耳。

    】 三莫又打 已拶莫又打。

    【語曰。

    十指連肝心。

    拶重之人。

    血方奔心。

    又複用刑。

    心慌血入。

    必緻殒命。

    常見人曾授拶者。

    每風雨之夕。

    叫楚不甯。

    為其已傷骨故。

    嗟乎。

    均是皮骨。

    何忍至此。

    】已夾莫又打。

    【夾棍重刑。

    人所難受。

    四肢血脈。

    奔逸潰亂。

    又加刑責。

    豈有不死。

    且夾棍不列五刑。

    豈可輕用。

    下人以力為食。

    一受夾棍。

    終成廢疾。

    決難趁食。

    切宜念之。

    人謂審強盜宜用。

    餘謂強盜因夾招承。

    此心終放不下。

    惟多方設法。

    隔别細審。

    令其自吐真情。

    于心斯安。

    此等刑終不用可也。

    】要枷莫又打。

    【先打後枷。

    屈伸不便。

    瘡潰難調。

    足以緻命。

    待放枷時。

    責之未晚。

    】 三憐不打 盛寒酷暑憐不打。

    【遇有盛寒酷暑。

    令人無處躲藏。

    擁氈圍垆。

    散發振襟。

    猶不能堪。

    此時豈宜用刑。

    蓋彼方堕指裂膚。

    爍筋蒸骨。

    複被刑責。

    未有不死者。

    】佳辰令節憐不打。

    【如元旦冬至。

    人人喜慶。

    宜曲體人願。

    頤養天和。

    即有違犯。

    憐而恕之。

    】人方傷心憐不打。

    【或新喪父母。

    喪妻喪子。

    彼哀泣傷心。

    正值不幸。

    再加刑責。

    鮮不喪生。

    即有應刑。

    尚宜姑恕。

    】 三應打不打 尊長該打。

    為與卑幼訟。

    不打。

    【嘗見尊長與卑幼訟。

    官亦分别曲直用刑。

    不知卑幼訟尊長。

    尊長準自首。

    卑幼問幹名犯義。

    遇有此等。

    即尊長萬分不是。

    亦宜寬恕。

    即言語觸官。

    亦不宜用刑。

    人終以為。

    因卑幼而刑尊長也。

    大關倫理世教。

    】百姓該打。

    為與衙門人訟。

    不打。

    【即衙門人理直。

    百姓亦宜從寬。

    否則不惟我有護衙門人之名。

    後即衙門人理屈。

    亦不敢告矣。

    】工役鋪行該打。

    為修私衙。

    或買辦自用物。

    不打。

    【即其人十分可惡。

    亦姑恕之。

    否則人有辭不服。

    而我之用刑。

    亦欠光明。

    】 三禁打 禁重杖打。

    【五刑輕重。

    律有定式。

    大杖一。

    足當中杖三。

    小杖五。

    官之用刑。

    隻見太過。

    未見太少。

    若用輕杖。

    即多加數杖。

    亦不傷生。

    且我見責之多。

    怒亦息。

    而杖可已。

    若重杖。

    隻見數少。

    而不知其人已負重傷矣。

    】禁從下打。

    【皂隸求索不遂。

    每重打腿灣。

    緻其斷筋而死。

    或打在一塊。

    同一被刑。

    而死生異。

    則貧富不同耳。

    貧者何辜。

    而令其受此。

    】禁佐貳非刑打。

    【夾棍重刑。

    不許佐貳首領衙私置。

    即正官亦止備一二副。

    候不常之用。

    各衙遇不得已而用。

    赴堂禀請蓋正官猶有忖量。

    而佐貳首領。

    将勢要送來百姓。

    私衙任意酷打。

    替人出氣。

    正官全然不知。

    凡各衙人犯令其一一過堂。

    庶知收斂。

    】 ◆李九我宋賢事彙【公名廷機。

    福建晉江人。

    萬曆中會元。

    官大學士。

    谥文節。

    】 弘謀按宋世人材最盛。

    名公巨卿。

    或起家外吏。

    或由重臣。

    出曆州郡。

    其政事卓卓可紀。

    皆由蘊蓄深厚。

    非矜才任氣者。

    所可幾也。

    李九我先生。

    所輯宋賢事彙。

    分門附類。

    略等世說。

    餘手此一編。

    以自考鏡。

    且慚且奮。

    十年于茲矣。

    茲輯從政遺規。

    特錄其切于政事者若幹條。

    九我先生有雲。

    人之方寸。

    自有古人。

    如谷之種。

    如木之根。

    此編所以為溉之培之之助也。

    時勢不同。

    心理則一。

    或師其事。

    或師其意。

    或更推而廣之。

    所得良多。

    願毌讓美古人也。

     王沂公曾嘗曰。

    昔楊文公有言。

    人之操履。

    無如誠實。

    吾每欽佩斯言。

    苟執之不渝。

    夷險可以一緻。

     寇萊公準。

    年十九。

    舉進士。

    時太宗取人。

    年少者往往罷遣。

    或教公增年。

    公曰。

    吾初進取。

    可欺君耶。

     胡文定公安國。

    轉徙流寓。

    至于空乏。

    然貧之一字。

    絕口不道。

    嘗語子弟曰。

    對人言貧。

    意将何求。

    張忠定公詠亦嘗曰。

    廉不言貧。

    【居官者。

    真貧且不必道。

    況未必貧也。

    】 羊簡穆公次膺。

    雖貧不自聊。

    一豆羮不妄受。

    高宗嘗面谕之曰。

    卿廉聲着聞。

    士大夫言卿在閩中。

    不受俸。

    公對曰臣為貧而仕。

    豈有辭俸之理。

    但不當受者。

    不敢受。

    上曰。

    使人人似卿。

    天下何患不太平耶。

    上又曰。

    朕知卿如在家僧。

    名利聲色。

    人所好者。

    卿皆不好。

     李文定公燔曰。

    仕宦至卿相。

    不可失寒素體。

    君子無入不自得者。

    正以磨挫驕奢。

    不至居移氣。

    養移體也。

    張文節公知白。

    仁宗朝在相位。

    自奉如河陽掌書記時。

    或言公自奉若此。

    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

    公歎曰。

    吾今日雖舉家華衣美食。

    何患不能。

    顧人情由儉入奢易。

    由奢入儉難。

    吾俸豈能常有。

    身豈能常存。

    一旦異于今日。

    家人習奢已久。

    不能頓儉。

    必至失所。

    豈若吾居位去位。

    身存身亡。

    如一日乎。

     王沂公奉身儉約。

    每見家人華衣。

    即瞑目曰。

    吾家素風。

    一至如此。

    故家人一衣稍華。

    不敢令公見。

    一日有同年孫沖子京來辭。

    公留飯。

    安排饅頭食後。

    合中送數軸簡紙。

    開看。

    皆是他人書簡後截下紙。

    其儉如此。

    【走紙一節。

    看作鄭重施予。

    物薄情厚。

    其事猶小。

    看作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