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遺規卷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司之事上為學。
纔是真格物。
如問一詞訟。
不可因其應對無狀。
起個怒心。
不可因其言語圓轉。
生個喜心。
不可惡其囑托。
加意治之。
不可因其請求。
屈意從之。
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宂。
随意苟且斷之。
不可因旁人谮毀羅織。
随人意思處之。
此許多意思皆私。
須精細省察克治。
惟恐有一毫偏椅。
枉人是非。
此便是格物緻知。
簿書訟獄之間。
無非實學。
若離卻事物為學。
卻是着空。
功利之毒。
淪浃人心。
相矜以知。
相軋以勢。
相争以利。
相高以技能。
相取以聲譽。
其出而仕也。
理錢谷者。
則欲兼夫兵刑。
典禮樂者。
又欲與于铨軸。
處郡縣。
則思藩臬之高。
居台谏。
則望宰執之要。
故不能其事。
則不得兼其官。
不通其說。
則不可要其譽。
記誦之廣。
适以長其敖也。
知識之多。
适以行其惡也。
聞見之博。
适以肆其辨也。
辭章之富。
适以飾其僞也。
是以臯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
而今之初學小生。
皆欲通其說。
究其術。
其稱名借号。
未嘗不曰。
吾以共成天下之務。
而其心則以為不如是。
無以濟其私。
滿其欲也。
嗚呼。
以若是之積染。
若是之心志。
又講之以若是之學術。
宜其聞聖人之教。
而視為贅疣枘鑿。
謂聖人之學。
為無所用。
亦其勢所必至矣。
【以上傳習錄附】 朝廷用人。
不貴其有過人之才。
而貴其有事君之忠。
苟無事君之忠。
而徒有過人之才。
則其所謂才者。
僅足以濟其一己之功利。
全軀保妻子而已。
【乞養老疏附】 蠻夷性猶麋鹿。
必欲制中土郡縣。
繩之以流官之法。
是羣糜鹿于堂室之中。
而欲其馴擾帖服。
終必觸樽俎。
翻幾席。
狂跳而駭踯矣。
故必放之閑曠之區。
以順适其犷野之性。
今所以仍土官之舊者。
是順适其犷野之性也。
然一惟土官之為。
而不思有以散其黨與。
制其猖獗。
是縱麋鹿于田野之中。
而無有牆墉之限。
豮牙童梏之道。
終必長奔直竄。
而無以維絷之矣。
今所以分立土目者。
是牆墉之限。
豮牙童梏之道也。
然分立土目。
而終無連屬綱維于其間。
是畜麋鹿于苑囿。
而無守視之人。
以時守其牆墉。
禁其羣觸。
終将踰垣遠逝而不知。
踐禾稼。
決籓籬。
而莫之省矣。
今所以特設流官者。
是守視苑囿之人也。
【撫夷之論。
千古不易。
】 思田初服。
朝廷威德方新。
可無反側之慮。
但十餘年後。
其衆日聚。
其力日強。
則其志日廣。
亦将漸有縱肆并兼之患。
故必特設流官知府以節制之。
其禦之之道。
則雖不治以中土之經界。
而納其歲辦租稅之入。
使之知有所歸効。
雖不莅以中土之等威。
而操其襲授調發之權。
使之知有所統攝。
雖不繩以中土之禮教。
而制其朝會貢獻之期。
使之知有所尊奉。
雖不嚴以中土之法禁。
而申其冤抑不平之鳴。
使之知有所赴訴。
因其歲時伏臘之請。
慶賀參谒之來。
而宣其間隔之情。
通其上下之義。
矜其不能。
教其不逮。
寓警戒于溫恤之中。
消倔強于涵濡之内。
使之日馴月習。
忽不自知其為善良之歸。
蓋含洪坦易以順其俗。
而委曲調停以制其亂。
此今日知府之設。
所以異于昔日之流官。
而為久安長治之策也。
【以上圖久安疏附】 古之君子。
惟知天下之情。
不異于一鄉。
一鄉之情。
不異于一家。
而一家之情。
不異于吾之一身。
故視其家之尊卑長幼。
猶家之視身也。
視天下之尊卑長幼。
猶鄉之視家也。
是以安土樂天。
而無入不自得。
後之人。
視其兄之于己。
固已有間。
則又何怪其險易之異趨。
而利害之殊節也哉。
今仕于世。
而能以行道為心。
求古人之意。
以達觀夫天下。
則嶺廣雖遠。
固其鄉闾。
嶺廣之民。
皆其子弟。
郡邑城郭。
皆其父兄宗族之所居。
山川道裡。
皆其親戚墳墓之所在。
而嶺廣之民。
亦将視我為父兄。
以我為親戚。
雍雍愛戴。
相眷戀而不忍去。
況以為懼而避之耶。
【送黃敬夫序附】 習俗與古道為消長。
塵嚣溷濁之既遠。
則必高明清曠之是宅。
此遠俗之所由名也。
然以提學為職。
又兼理獄訟軍賦。
則彼舉業詞章。
俗儒之學也。
簿書期會。
俗吏之務也。
二者公皆不免焉。
舍所事而曰。
吾以遠俗。
俗未遠而曠官之責近矣。
君子之行也。
不遠于微近纖曲。
而盛德存焉。
廣業着焉。
故誦其詩。
讀其書。
求古聖賢之心。
以蓄其德而達諸用。
不遠于舉業辭章。
而可以得古人之學。
是遠俗也。
公以處之。
明以決之。
寬以居之。
恕以行之。
不遠于簿書期會。
而可以得古人之政。
是遠俗也。
苟其心凡鄙猥瑣。
而徒閑散疏放之是托。
以為遠俗。
其如遠俗何哉。
【遠俗亭記附】 人者。
天地之心也。
民者。
對己之稱也。
曰民焉。
則三才之道舉矣。
是故親吾之父。
以及人之父。
而天下之父子。
莫不親矣。
親吾之兄。
以及人之兄。
而天下之兄弟。
莫不親矣。
君臣也。
夫婦也。
朋友也。
推而至于鳥獸草木也。
而皆有以親之。
無非求盡吾心焉。
以自明其明德也。
是之謂明明德于天下。
是之謂家齊國治而天下平。
【親民堂記附】 古者歲旱。
則為之主者。
減膳撤樂。
省獄薄賦。
修祀典。
問疾苦。
引咎赈乏。
為民遍請于山川社稷。
故有叩天求雨之祭。
有省咎自責之文。
有歸誠請改之禱。
蓋史記所載。
湯以六事自責。
禮謂大雩。
帝用盛樂。
春秋書九月大雩。
皆此類也。
仆之所聞于古如是。
未聞有所謂書符咒水。
而可以得雨者也。
仆謂執事且宜出齋于廳事。
罷不急之務。
開省過之門。
洗簡冤滞。
禁抑奢繁。
淬誠滌慮。
痛自悔責。
為八邑之民。
請于山川社稷。
而彼方士之祈請者。
聽民間從便。
得自為之。
但弗之禁。
而不專倚以為重輕。
【答佟太守書附】 君子與小人居。
決無苟且之理。
不幸勢窮理極。
而為彼所中傷。
則安之而已。
處之未盡于道。
或過于疾惡。
或傷于憤激。
無益于事。
而緻彼之怨恨仇毒。
則皆君子之過也。
昔人有言。
事之無害于義者。
從俗可也。
君子豈輕于從俗。
獨不以異俗為心耳。
【與胡伯忠書附】 在我果無功利之心。
雖錢谷兵甲。
搬柴運水。
何往而非實學。
何事而非天理。
況子史詩文之類乎。
使在我尚存功利之心。
則雖日談道德仁義。
亦隻是功利之事。
況子史詩文之類乎。
一切屏絕之說。
是猶泥于舊習。
平日用功未有得力處。
故雲爾。
【與陸清伯書附】 夫權者。
天下之大利大害也。
小人竊之以成其惡。
君子用之以濟其善。
故君子之緻權也有道。
本之至誠以立其德。
植之善類以多其輔。
示之以無不容之量以安其情。
擴之以無所競之心以平其氣。
昭之以不可奪之節以端其向。
神之以不可測之機以懾其奸。
形之以必可賴之智以收其望。
坦然為之下以上之。
退然為之後以先之。
是以功蓋天下而莫之嫉。
善利萬物而莫與争。
【楊邃庵書附】 古禮之存于世者。
老生宿儒。
當年不能窮其說。
世之人苦其煩且難。
遂皆廢置而不行。
故今之為人上而欲導民于禮者。
非詳且備之為難。
惟簡切明白。
而使人易行之為貴耳。
【答鄒謙之書附】 凡薦賢于朝。
與自己用人。
又自不同。
自己用人。
權度在我。
雖小人而有才者。
亦可以器使。
若以賢才薦之于朝。
則評品一定。
便如白黑。
其間舍短錄長之意。
若非明言。
誰複知之。
小人之才。
豈無可用。
如砒硫芒硝。
皆有攻毒破壅之功。
但混于參苓蓍術之間。
而進之養生之人。
萬一用之不精。
鮮有不誤者矣。
【答方叔賢書附】 諸公名位俱極。
是乃聖天子崇德任賢。
更化善治。
非常之舉。
諸公當之無媿。
但貴不期驕。
滿不期溢。
更須警惕朝夕。
謙虛自居。
其所以感恩報德者。
不必務速効。
求近功。
要在誠心實意。
為久遠之圖。
【與黃宗賢書附】 當進身之始。
德業未着。
忠誠未顯。
上之人豈能遽相孚信。
使其以上之未信。
而遂汲汲于求知。
則将有失身枉道之恥。
而悔吝之來必矣。
故當寬裕雍容。
安處于正。
則德久而自孚。
誠積而自感。
使其已當職任。
不信于上而優裕廢弛。
将不免于曠官失職。
其能以無咎乎。
【五經臆說附】 子禮為諸曁宰。
問政。
陽明子與之言學。
而不及政。
子禮退而省其身。
懲己之忿。
而因以得民之所惡也。
窒己之欲。
而因以得民之所好也。
舍己之利。
而因以得民之所趨也。
惕己之易。
而因以得民之所忽也。
去己之蠹。
而因以得民之所患也。
明己之性。
而因以得民之所同也。
三月而政舉。
歎曰。
吾乃今知學之可以為政也已。
他日又見而問學。
陽明子與之言政。
而不及學。
子禮退而修其職。
平民之所惡。
而因以懲己之忿也。
從民之所好。
而因以窒己之欲也。
順民之所趨。
而因以舍己之利也。
警民之所忽。
而因以惕己之易也。
拯民之所患。
而因以去己之蠹也。
複民之所同。
而因以明己之性也。
朞年而化行。
歎曰。
吾乃今知政之可以為學也巳。
【書朱子禮卷附○即學即仕之義。
此為透切。
】 ◆耿恭簡公耐煩說【公名定向。
字在倫。
湖廣黃州人。
嘉靖進士。
官戶部尚書。
】 弘謀按居官莅事。
牒訴紛錯。
日出事生。
欲每事躬親料理。
未有不以為苦者。
一有厭苦之心。
便有不耐之意。
或草率了事。
或假手他人。
或阘茸稽延。
或急遽無序。
民亦多蒙其累。
事便不得其平。
不耐煩之流弊。
良不淺矣。
天台先生。
所著耐煩說。
入情入理。
切中锢病。
并謂耐煩。
更在廉之上。
尤自來官箴所未及也。
大抵有不容已于斯世斯民之心。
則汲汲孜孜。
津津亹亹。
委曲誠求。
以期有濟。
雖煩而不厭其煩。
君子之無衆寡。
無小大。
無敢慢。
古聖之不洩迩。
不忘遠。
無非此意。
切毌視作好為煩瑣。
更不可徒視為能耐勞苦而已也。
有筮仕為令者。
請教于先生。
先生反之曰。
子茲往也。
要如何。
令曰。
要廉。
先生曰。
否否。
要耐煩。
令不達。
請曰。
廉。
士人美節也。
先生顧不見可。
而曰耐煩。
是平平語也。
先生曰。
前。
吾語汝。
耐煩未易言也。
子試對境驗之。
彼令之職。
是上之所藉以承宣。
而下之所寄以為命者也。
其事任蓋叢且夥矣。
茲于上也。
諸所關白。
諸所谳審。
吾心盡矣。
而上或時吾格也。
如不耐煩。
則憤怼之心生。
憤怼之心生。
則上下之情暌矣。
弗獲乎上。
民可得治耶。
既未可逆上以怼。
又不容違道以徇。
是惟耐煩。
始能積誠以相感也。
下而林林總總。
待命于我者弗齊矣。
倏有甿隸之子。
款啟之氓。
席其粗戾之習。
直突咆哮于吾前。
如此而不耐煩。
則淫怒以逞。
不免有斃于非命者矣。
當此之際。
須耐煩。
而後能原其無知之愚。
察其憤惋之情也。
又如公務鞅掌。
昃食靡遑。
倏旅賓之鹢報踵至。
倏造請之竿刺頻投。
此非耐煩。
則。
應之也。
儀不及物。
貌不稱情。
弗賓之咎叢。
禮下之誠荒矣。
故須耐煩。
而後無衆寡。
毌敢慢也。
又如勾稽期會之瑣委。
筦庫犴狴之檢防。
少不耐煩。
則蠹孔弊窦。
醞釀于茲矣。
故曰耐煩。
是為令要領也。
若夫服官而廉。
猶之為女而貞。
此其本分之常道。
而非異人之奇節也。
今曰要廉。
即此要之一字。
便将自負以矜賢。
上或有弗禮焉。
則自負曰。
吾廉如是。
而何弗我禮也。
由是不耐煩以承上。
而傲所不免矣。
下或有弗順焉。
則自負曰。
吾廉如是。
而何弗我順也。
由是不耐煩以恤下。
而暴所不免矣。
或值不速之客。
或當劻勷之務。
則又自負曰。
吾廉如是。
是足自樹矣。
世俗人何足禮。
淺鮮事無足慮也。
由是不耐煩以酬世理紛。
而惰慢叢脞。
所不免矣。
是要廉者。
諸過之所生。
而耐煩者。
衆善之所由集也。
故曰耐煩為要。
昔象山陸先生曰。
耐煩是學脈。
其為道也深矣。
非特為令要術也。
猶龍氏之言曰。
知美之為美。
不美矣。
其要廉之謂欤。
◆呂新吾明職【公名坤。
字叔簡。
河南甯陵人。
嘉靖進士。
官至侍郎。
此巡撫山西時作。
】 朝廷設官分職。
衙門各命以名。
百官庶府。
各顧名而思職。
緣職而盡分。
人人皆滿其分量。
而天下無事矣。
今天下無一事不設衙門。
無一衙門不設官。
而政事日隳。
民生日困。
則吾輩溺于其職之故也。
嗚呼。
何可道哉。
乃發明職掌。
申饬大小職官。
終日思其所行。
經歲驗其成效。
稱職乎。
不稱職乎。
子夜點檢。
自慊自愧。
必有獨得者。
奚俟喋喋乎餘言。
甯陵呂坤書。
弘謀按有是事。
始設是官。
官因事而設。
事即待官以理者也。
世之人。
動曰官耳。
而于國家所以設是官。
與世所以不可無是官之意。
杳不相屬。
則由未明于職之故。
呂公明職一篇。
循名責實。
可為居官者當頭一棒。
太原谕屬。
語語透辟。
分為八等。
使人反觀對照。
知所決擇。
其垂戒至深切也。
或有病其言之太盡者。
不知先生惟有此不容已之心。
乃為此垂涕洟之道。
細玩之。
有一字一句。
不從人情物理。
體貼而出者乎。
有一字一句。
不從世道人心起見者乎。
正慮人看作口頭話。
漠然無所動于心。
豈複以盡言為病也。
博野尹健餘先生。
撫中州時。
曾為刊示。
餘服其深得訓屬之要。
而流布未遠。
故複列于此。
以告同官。
且亦時時警省。
用以自朂雲。
督撫之職 布政司之職 按察司之職 提學道之職 守巡道之職 知府之職 同知通判推官之職 知州知縣之職 教官之職 州縣佐貳之職 庫官之職 司獄官之職 稅課司之職 驿遞之職 巡檢之職 太原谕屬 呂新吾刑戒 ○督撫之職 吏治無良。
未有不自大吏始者。
我潔己而後責人之廉。
我愛民而後責人之薄。
我秉公而後責人之私。
我勤政而後責人之慢。
若以有諸己者非人。
止多衆口耳。
勢必不行。
以藏身不恕也。
夫百司庶僚。
以治軍民。
督撫者。
治治軍民者也。
三晉民物。
分治于州縣。
總治于府。
監臨于守巡道。
統屬于布政司。
彈壓于按察司。
而本院則拊綏之者也。
樹畜不教。
荒蕪不辟。
流移不複。
衣食不足。
茕獨不恤。
寇盜不息。
奸暴不戢。
衙蠹不除。
諸弊不革。
積衰不振。
教化不行。
邪民不禁。
流民不察。
遊民不業。
量衡不式。
學政不嚴。
地土不均。
賦役不平。
雜累不蠲。
山澤不殖。
訟獄不清。
倉庫不慎。
僭奢不約。
積貯不充。
錢糧不辦。
道塗不治。
商旅不集。
鄉甲不聯。
貪酷不斥。
昏庸不戒。
勢豪不斂。
饋遺不省。
驿遞不節。
虛糜不去。
幽隐不燭。
有如此者。
三晉司府。
責有攸歸。
而倡率無道。
驅策難前。
緻吏治不修。
而民生不遂。
本院安所歸咎耶。
顧本院所自信者。
除本省鄉士夫吉兇禮節。
不敢盡廢。
亦不能過豐外。
其餘不彼此交際。
假手以潤身家。
不饋送要津。
結心以固榮寵。
不以奉承喜屬吏。
不以虛套責有司。
紙贖商稅酒課獲功。
及一切不義等物。
分毫不入私箧。
以遺子孫之殃。
酒席下程。
供張驺從。
及一切公會等事。
分毫不費民。
以為州縣之累。
諸所舉動。
不能欺百司庶僚。
不能欺吏書門皂。
顧如此硁硁。
亦隻了自家身上事耳。
苟于地方。
不足為輕。
不足為重。
則是官也。
焉能為有。
焉能為無。
前所雲雲。
所賴監司守令。
共力同心。
次第舉行。
為軍民造無窮之福。
為地方垂永久之利。
凡本院牌劄條示。
苟于民情無當。
不妨明白申呈。
苟于事體可行。
豈宜延遲廢格。
諸君子其奮揚精采。
殚竭心思。
詳觀往哲良規。
痛革俗吏積套。
匡我愚迷。
規我舛謬。
共圖治理。
是所惓惓注望者也。
○布政司之職 行中書省。
與中書省分表裡。
秩皆二品。
至崇重也。
為外僚領袖。
為朝政橐鑰。
表率吏治。
通達民情。
至樞要也。
名其司曰承宣布政。
蓋政者。
天子之惠澤。
使臣承其流而宣政于一省。
俾一省之政教号令。
雷厲風行。
一民一物。
無不得其所。
一政一事。
無不得其宜者也。
兩院之所監臨。
監臨此政。
按察之所廉訪。
廉訪此政。
守巡之所分理。
分理此政。
府州縣之所推行。
推行此政。
元人豔之。
名曰外政府。
姑無論執掌之全。
惟是學校之政。
總屬其提調。
故貢舉起送。
無不由焉。
境内人才。
總屬其體察。
故選官保結。
無不由焉。
錢糧完欠。
總屬其稽考。
故征收起解。
無不由焉。
官吏淑慝。
總屬其品題。
故舉刺考察。
無不由焉。
土田賦役。
總屬其均厘。
故差糧冊籍。
無不由焉。
軍匠戶口。
總屬其清理。
故内府圖籍。
無不由焉。
至于典常經制。
水利農桑。
養老恤孤。
儲蓄蠲赈。
凡關系軍民利病。
地方安危。
風教盛衰。
政治得失。
無不由之。
而今也止知其為錢糧衙門耳。
經年以催解為職。
終日以收放為事。
或官吏起送保甲。
或複命觐賀。
造送冊揭。
雖皆衙門事體所關。
而以此畢承宣布政之職。
恐小之乎其為藩司矣。
執事者果顧斯名也。
協分守巡道。
督郡邑百司。
盡地力以開利源戒侈靡以節耗費。
課桑麻以诘惰農。
通商販以裕财用。
引水利以備旱潦。
驅遊民以安生業。
禁異端以息煽誘。
均地糧以蘇偏累。
定征收以杜侵牟。
嚴起解以足國用。
罪包攬以重錢糧。
善摧科以革積弊。
停濫役以息民肩。
懲衙蠹以除民害。
清課稅以恤民貧。
定鬥秤以息奸僞。
訪把持以通市情。
興禮教以端士習。
定社學以正蒙養。
重鄉約以善風俗。
崇節孝以興行誼。
嚴保甲以弭竊刦。
簡詞訟以省勞費。
修祀典以事鬼神。
嚴鄉飲以示觀感。
廣收鳏寡孤獨。
疲癃殘疾。
而設法存活。
以哀茕民。
各道不率循者。
規正之。
有司不奉行者。
督責之。
虛文罔上。
生弊擾下者。
參治之。
全省之民。
庶幾其得所乎。
不然。
承宣布政四字。
毫無關涉。
而建官之本意。
迷失愈遠矣。
○按察司之職 廉訪之職。
蓋綦重矣。
古者禦史大夫掌西台。
察奸刑罪。
蓋瘅惡之司也。
以中台不便于察外吏。
乃設按察司為外台。
彈壓百寮。
震懾羣吏。
藩司以下。
皆得覺舉。
實與禦史大夫表裡均權。
厥後和同溺職。
而事權俱歸兩院矣。
所可歎者。
司曰按察司。
官曰按察使。
按察謂何。
但以刑名為職掌。
人亦以刑名吏目之。
棄其尤重。
而獨任兼銜。
可謂之提刑司提刑使耳。
今内外詳。
皆轉都察院。
人未嘗以都察院為刑曹。
何按察司獨專謂刑名乎。
即刑名一事。
亦多可言。
夫廷尉。
天下之平。
提刑者。
一省之平也。
遣戍充徒。
一失其平。
皆得理枉伸冤。
今也強盜人命。
非兩院批駁。
竟不與聞矣。
夫死刑必由按察司轉詳者。
謂必按察司以為可殺。
而後以聞也。
果情法無當于心。
則□駁不嫌于再。
至于一省真正強盜人命。
郡縣俱當申報。
問明之日。
俱當照詳。
看得可疑。
一體批問。
案候兩台定奪。
以憑同異平反。
如是庶不失提刑之職。
百官不法。
時加體訪。
可訓迪者訓迪。
可督責者督責。
可獎戒者獎戒。
其應參拿論劾。
指事開陳兩院。
使一省官吏。
視憲使如雷霆。
莫不潔己愛民。
勤政集事。
宋人謂之天垣執法。
人代閻羅。
如是庶不失按察之職。
若一崇長厚。
百無聽聞。
賢否取正于府官。
依樣署考。
重輕定拟于院道。
代之轉詳。
則法司之權。
非人我侵。
而我自失之矣。
此何官也。
而可自失其權哉。
惟執事者留意。
○提學道之職 兩司之清重。
莫如督學。
世道之污隆。
亦惟系于督學。
今有督學于此。
文學甚優。
澡身甚潔。
關防甚密。
持法甚公。
校士甚精。
閱卷甚敏。
賢矣乎。
曰賢矣。
而職未盡也。
天下之治亂系人才。
人才之邪正關學校。
譬之器物。
學校其造作處。
廟堂其發用處。
譬之菽粟布帛。
學校其耕織處。
海宇其衣食處也。
是學政美惡。
士習善敗。
三公九卿。
不任其咎。
百司庶府。
不任其咎。
舍督學将誰歸咎哉。
夫入學幫補。
甚榮進也。
賓興。
甚巨典也。
此富貴利達之最途也。
朝廷懸此以豔天下士。
天下士不啻竭蹶趨之。
豈以學校乏人。
待督學以足數。
貢舉缺額。
待督學以取盈邪。
即使朝督暮責。
人人盡一等。
士士可三元。
止作養了許多文章之士。
富貴之人。
何益于國家理亂之數哉。
虞周既遠。
世教久亡。
桓榮稽古一說。
已屬醉生夢死之言。
宋時勸學諸歌。
類皆病狂喪心之語。
其在當時。
明理窮經。
尚以天爵要人爵。
直至于今。
拟題摘段。
竟以捷階取要階。
視學校為利祿之場。
以詩書為富貴之籍。
理義身心之學。
未見聚談。
天下國家之憂。
無人介意。
如是而授之天下國家之寄。
令其敷理義身心之教。
以成移風易俗之治。
臻民安物阜之功。
其将能乎。
夫天下英俊豪雄。
盡收之學校。
更于何處求興道緻治之人。
而今學校。
反足以壞英俊豪雄。
更于何人望濟世安民之效。
是世道終不還古昔。
民生終不見太平。
不知國家養賢取士何用也。
乃論取士者有曰。
當兼鄉舉裡選之法。
夫鄉舉裡選之法。
至今未嘗不在。
曰何在。
保結是已。
夫保者。
事發連坐。
結者。
要以終身。
立法至嚴也。
書一名。
畫一押。
用印而附之卷。
幹系至重也。
其責保人曰。
如虛甘罪。
責所保之人曰。
身家并無違礙。
夫不遵理道曰違。
犯于過惡曰礙。
身有違礙。
棄之可也。
其家并無違礙。
裡老鄰佑保結。
據之可也。
又取師生縣州府司保結。
士而至于無身家違礙之事。
保結惟取身家無違礙之人。
不謂鄉舉裡選可乎。
有違礙。
雖班馬曹劉。
不得進取。
聰明才辨之士。
既亟亟于富貴利達。
雖欲不勉為善。
強寡過得乎。
已入仕途。
丁憂養病。
起複補官。
仍取保結。
終身雖欲不勉為善。
強寡過。
得乎。
士而至于勉為善。
強寡過。
則保結法嚴之效也。
所望督學使君。
以修己治人之術為科條。
以進德修業之實教諸士。
立以章程。
時其糾察。
嚴其勸懲。
端身範以先諸士。
責提調以警怠荒。
督教官以修實政。
舉善必極其優崇。
伸德行于文學之上。
瘅惡當正其法紀。
約諸生于禮教之中。
異日薦之鄉書者。
皆端人正士。
列之朝著者。
皆實學真才。
庶人心世道。
有轉移之機。
而國祚民生。
享無疆之福矣。
○守巡道之職 守巡兩道。
非止為理詞訟設也。
一省之内。
凡戶婚田土。
賦役農桑。
悉總之布政司。
凡刦竊鬬殺。
貪酷奸暴。
悉總之按察司。
兩司堂上官。
勢難出巡。
力難兼理。
故每省計近遠。
設分守巡道。
令之督察料理。
所分者總司之事。
所專者一路之責。
凡一路之官吏不職。
士民不法。
冤枉不伸。
奸蠹不除。
廢墜不舉。
地糧不均。
差役偏累。
衣食不足。
寇盜不息。
邪教不衰。
土地不辟。
流移不複。
樹蓄不蕃。
武備不修。
城池不饬。
積貯不豐。
訟獄不息。
教化不行。
風俗不美。
遊民不業。
鳏寡孤獨。
疲癃殘疾之人。
不得其所。
凡接于目者。
皆得舉行。
聽于耳者。
皆得便宜。
應呈請者。
呈請兩院施行。
應牌劄者。
牌劄各州縣條議。
督責守令。
詳密如主婆。
守令奉法。
恐懼如嚴師。
務使一路風清弊絕。
所部事理民安。
入其疆。
無愁歎之聲。
見其民。
無憔悴之色。
然後盡守巡之職。
本院做秀才時。
曾見本道經曆吾邑。
民間疾苦。
不問一聲。
邑政短長。
不談一語。
留州縣茶坐。
則沾沾煦煦。
皆虛誇色笑之言。
批州縣文書。
則婉婉曲曲。
無切問直駁之語。
下司無不感激。
以為盛德。
蓋嘉靖末年時事。
近日諸君子。
約己愛民。
肅僚勤政。
必不然矣。
夫兩道之位。
不為不尊。
權不為不重。
所以董督守令。
愛養蒸黎。
修舉政事者也。
乃中怯外柔若是。
其何以正體統而肅紀綱乎。
何以策不振而懲不法乎。
何以令能行而禁能止乎。
何以興治道而起頹風乎。
然則一路不治。
千裡未安。
其故可知已。
諸君子慎無複然。
○知府之職 一尺之地。
不屬某州某裡。
則屬某縣某裡。
未有曰屬某府地土者。
一丁之民。
不屬某州某籍。
則屬某縣某籍。
未有曰屬某府人民者。
然則府不虛設而無用乎。
曰。
無用而為有用之資者。
府是已。
何者。
府非州非縣。
而州縣之政。
無一不與相幹。
府官非知州知縣。
而知州知縣之事。
無一不與相同。
是知府一身。
州縣之領袖。
而知州知縣之總彙也。
今之為知府者。
廉愛嚴明。
公誠勤慎。
便自謂好
纔是真格物。
如問一詞訟。
不可因其應對無狀。
起個怒心。
不可因其言語圓轉。
生個喜心。
不可惡其囑托。
加意治之。
不可因其請求。
屈意從之。
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宂。
随意苟且斷之。
不可因旁人谮毀羅織。
随人意思處之。
此許多意思皆私。
須精細省察克治。
惟恐有一毫偏椅。
枉人是非。
此便是格物緻知。
簿書訟獄之間。
無非實學。
若離卻事物為學。
卻是着空。
功利之毒。
淪浃人心。
相矜以知。
相軋以勢。
相争以利。
相高以技能。
相取以聲譽。
其出而仕也。
理錢谷者。
則欲兼夫兵刑。
典禮樂者。
又欲與于铨軸。
處郡縣。
則思藩臬之高。
居台谏。
則望宰執之要。
故不能其事。
則不得兼其官。
不通其說。
則不可要其譽。
記誦之廣。
适以長其敖也。
知識之多。
适以行其惡也。
聞見之博。
适以肆其辨也。
辭章之富。
适以飾其僞也。
是以臯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
而今之初學小生。
皆欲通其說。
究其術。
其稱名借号。
未嘗不曰。
吾以共成天下之務。
而其心則以為不如是。
無以濟其私。
滿其欲也。
嗚呼。
以若是之積染。
若是之心志。
又講之以若是之學術。
宜其聞聖人之教。
而視為贅疣枘鑿。
謂聖人之學。
為無所用。
亦其勢所必至矣。
【以上傳習錄附】 朝廷用人。
不貴其有過人之才。
而貴其有事君之忠。
苟無事君之忠。
而徒有過人之才。
則其所謂才者。
僅足以濟其一己之功利。
全軀保妻子而已。
【乞養老疏附】 蠻夷性猶麋鹿。
必欲制中土郡縣。
繩之以流官之法。
是羣糜鹿于堂室之中。
而欲其馴擾帖服。
終必觸樽俎。
翻幾席。
狂跳而駭踯矣。
故必放之閑曠之區。
以順适其犷野之性。
今所以仍土官之舊者。
是順适其犷野之性也。
然一惟土官之為。
而不思有以散其黨與。
制其猖獗。
是縱麋鹿于田野之中。
而無有牆墉之限。
豮牙童梏之道。
終必長奔直竄。
而無以維絷之矣。
今所以分立土目者。
是牆墉之限。
豮牙童梏之道也。
然分立土目。
而終無連屬綱維于其間。
是畜麋鹿于苑囿。
而無守視之人。
以時守其牆墉。
禁其羣觸。
終将踰垣遠逝而不知。
踐禾稼。
決籓籬。
而莫之省矣。
今所以特設流官者。
是守視苑囿之人也。
【撫夷之論。
千古不易。
】 思田初服。
朝廷威德方新。
可無反側之慮。
但十餘年後。
其衆日聚。
其力日強。
則其志日廣。
亦将漸有縱肆并兼之患。
故必特設流官知府以節制之。
其禦之之道。
則雖不治以中土之經界。
而納其歲辦租稅之入。
使之知有所歸効。
雖不莅以中土之等威。
而操其襲授調發之權。
使之知有所統攝。
雖不繩以中土之禮教。
而制其朝會貢獻之期。
使之知有所尊奉。
雖不嚴以中土之法禁。
而申其冤抑不平之鳴。
使之知有所赴訴。
因其歲時伏臘之請。
慶賀參谒之來。
而宣其間隔之情。
通其上下之義。
矜其不能。
教其不逮。
寓警戒于溫恤之中。
消倔強于涵濡之内。
使之日馴月習。
忽不自知其為善良之歸。
蓋含洪坦易以順其俗。
而委曲調停以制其亂。
此今日知府之設。
所以異于昔日之流官。
而為久安長治之策也。
【以上圖久安疏附】 古之君子。
惟知天下之情。
不異于一鄉。
一鄉之情。
不異于一家。
而一家之情。
不異于吾之一身。
故視其家之尊卑長幼。
猶家之視身也。
視天下之尊卑長幼。
猶鄉之視家也。
是以安土樂天。
而無入不自得。
後之人。
視其兄之于己。
固已有間。
則又何怪其險易之異趨。
而利害之殊節也哉。
今仕于世。
而能以行道為心。
求古人之意。
以達觀夫天下。
則嶺廣雖遠。
固其鄉闾。
嶺廣之民。
皆其子弟。
郡邑城郭。
皆其父兄宗族之所居。
山川道裡。
皆其親戚墳墓之所在。
而嶺廣之民。
亦将視我為父兄。
以我為親戚。
雍雍愛戴。
相眷戀而不忍去。
況以為懼而避之耶。
【送黃敬夫序附】 習俗與古道為消長。
塵嚣溷濁之既遠。
則必高明清曠之是宅。
此遠俗之所由名也。
然以提學為職。
又兼理獄訟軍賦。
則彼舉業詞章。
俗儒之學也。
簿書期會。
俗吏之務也。
二者公皆不免焉。
舍所事而曰。
吾以遠俗。
俗未遠而曠官之責近矣。
君子之行也。
不遠于微近纖曲。
而盛德存焉。
廣業着焉。
故誦其詩。
讀其書。
求古聖賢之心。
以蓄其德而達諸用。
不遠于舉業辭章。
而可以得古人之學。
是遠俗也。
公以處之。
明以決之。
寬以居之。
恕以行之。
不遠于簿書期會。
而可以得古人之政。
是遠俗也。
苟其心凡鄙猥瑣。
而徒閑散疏放之是托。
以為遠俗。
其如遠俗何哉。
【遠俗亭記附】 人者。
天地之心也。
民者。
對己之稱也。
曰民焉。
則三才之道舉矣。
是故親吾之父。
以及人之父。
而天下之父子。
莫不親矣。
親吾之兄。
以及人之兄。
而天下之兄弟。
莫不親矣。
君臣也。
夫婦也。
朋友也。
推而至于鳥獸草木也。
而皆有以親之。
無非求盡吾心焉。
以自明其明德也。
是之謂明明德于天下。
是之謂家齊國治而天下平。
【親民堂記附】 古者歲旱。
則為之主者。
減膳撤樂。
省獄薄賦。
修祀典。
問疾苦。
引咎赈乏。
為民遍請于山川社稷。
故有叩天求雨之祭。
有省咎自責之文。
有歸誠請改之禱。
蓋史記所載。
湯以六事自責。
禮謂大雩。
帝用盛樂。
春秋書九月大雩。
皆此類也。
仆之所聞于古如是。
未聞有所謂書符咒水。
而可以得雨者也。
仆謂執事且宜出齋于廳事。
罷不急之務。
開省過之門。
洗簡冤滞。
禁抑奢繁。
淬誠滌慮。
痛自悔責。
為八邑之民。
請于山川社稷。
而彼方士之祈請者。
聽民間從便。
得自為之。
但弗之禁。
而不專倚以為重輕。
【答佟太守書附】 君子與小人居。
決無苟且之理。
不幸勢窮理極。
而為彼所中傷。
則安之而已。
處之未盡于道。
或過于疾惡。
或傷于憤激。
無益于事。
而緻彼之怨恨仇毒。
則皆君子之過也。
昔人有言。
事之無害于義者。
從俗可也。
君子豈輕于從俗。
獨不以異俗為心耳。
【與胡伯忠書附】 在我果無功利之心。
雖錢谷兵甲。
搬柴運水。
何往而非實學。
何事而非天理。
況子史詩文之類乎。
使在我尚存功利之心。
則雖日談道德仁義。
亦隻是功利之事。
況子史詩文之類乎。
一切屏絕之說。
是猶泥于舊習。
平日用功未有得力處。
故雲爾。
【與陸清伯書附】 夫權者。
天下之大利大害也。
小人竊之以成其惡。
君子用之以濟其善。
故君子之緻權也有道。
本之至誠以立其德。
植之善類以多其輔。
示之以無不容之量以安其情。
擴之以無所競之心以平其氣。
昭之以不可奪之節以端其向。
神之以不可測之機以懾其奸。
形之以必可賴之智以收其望。
坦然為之下以上之。
退然為之後以先之。
是以功蓋天下而莫之嫉。
善利萬物而莫與争。
【楊邃庵書附】 古禮之存于世者。
老生宿儒。
當年不能窮其說。
世之人苦其煩且難。
遂皆廢置而不行。
故今之為人上而欲導民于禮者。
非詳且備之為難。
惟簡切明白。
而使人易行之為貴耳。
【答鄒謙之書附】 凡薦賢于朝。
與自己用人。
又自不同。
自己用人。
權度在我。
雖小人而有才者。
亦可以器使。
若以賢才薦之于朝。
則評品一定。
便如白黑。
其間舍短錄長之意。
若非明言。
誰複知之。
小人之才。
豈無可用。
如砒硫芒硝。
皆有攻毒破壅之功。
但混于參苓蓍術之間。
而進之養生之人。
萬一用之不精。
鮮有不誤者矣。
【答方叔賢書附】 諸公名位俱極。
是乃聖天子崇德任賢。
更化善治。
非常之舉。
諸公當之無媿。
但貴不期驕。
滿不期溢。
更須警惕朝夕。
謙虛自居。
其所以感恩報德者。
不必務速効。
求近功。
要在誠心實意。
為久遠之圖。
【與黃宗賢書附】 當進身之始。
德業未着。
忠誠未顯。
上之人豈能遽相孚信。
使其以上之未信。
而遂汲汲于求知。
則将有失身枉道之恥。
而悔吝之來必矣。
故當寬裕雍容。
安處于正。
則德久而自孚。
誠積而自感。
使其已當職任。
不信于上而優裕廢弛。
将不免于曠官失職。
其能以無咎乎。
【五經臆說附】 子禮為諸曁宰。
問政。
陽明子與之言學。
而不及政。
子禮退而省其身。
懲己之忿。
而因以得民之所惡也。
窒己之欲。
而因以得民之所好也。
舍己之利。
而因以得民之所趨也。
惕己之易。
而因以得民之所忽也。
去己之蠹。
而因以得民之所患也。
明己之性。
而因以得民之所同也。
三月而政舉。
歎曰。
吾乃今知學之可以為政也已。
他日又見而問學。
陽明子與之言政。
而不及學。
子禮退而修其職。
平民之所惡。
而因以懲己之忿也。
從民之所好。
而因以窒己之欲也。
順民之所趨。
而因以舍己之利也。
警民之所忽。
而因以惕己之易也。
拯民之所患。
而因以去己之蠹也。
複民之所同。
而因以明己之性也。
朞年而化行。
歎曰。
吾乃今知政之可以為學也巳。
【書朱子禮卷附○即學即仕之義。
此為透切。
】 ◆耿恭簡公耐煩說【公名定向。
字在倫。
湖廣黃州人。
嘉靖進士。
官戶部尚書。
】 弘謀按居官莅事。
牒訴紛錯。
日出事生。
欲每事躬親料理。
未有不以為苦者。
一有厭苦之心。
便有不耐之意。
或草率了事。
或假手他人。
或阘茸稽延。
或急遽無序。
民亦多蒙其累。
事便不得其平。
不耐煩之流弊。
良不淺矣。
天台先生。
所著耐煩說。
入情入理。
切中锢病。
并謂耐煩。
更在廉之上。
尤自來官箴所未及也。
大抵有不容已于斯世斯民之心。
則汲汲孜孜。
津津亹亹。
委曲誠求。
以期有濟。
雖煩而不厭其煩。
君子之無衆寡。
無小大。
無敢慢。
古聖之不洩迩。
不忘遠。
無非此意。
切毌視作好為煩瑣。
更不可徒視為能耐勞苦而已也。
有筮仕為令者。
請教于先生。
先生反之曰。
子茲往也。
要如何。
令曰。
要廉。
先生曰。
否否。
要耐煩。
令不達。
請曰。
廉。
士人美節也。
先生顧不見可。
而曰耐煩。
是平平語也。
先生曰。
前。
吾語汝。
耐煩未易言也。
子試對境驗之。
彼令之職。
是上之所藉以承宣。
而下之所寄以為命者也。
其事任蓋叢且夥矣。
茲于上也。
諸所關白。
諸所谳審。
吾心盡矣。
而上或時吾格也。
如不耐煩。
則憤怼之心生。
憤怼之心生。
則上下之情暌矣。
弗獲乎上。
民可得治耶。
既未可逆上以怼。
又不容違道以徇。
是惟耐煩。
始能積誠以相感也。
下而林林總總。
待命于我者弗齊矣。
倏有甿隸之子。
款啟之氓。
席其粗戾之習。
直突咆哮于吾前。
如此而不耐煩。
則淫怒以逞。
不免有斃于非命者矣。
當此之際。
須耐煩。
而後能原其無知之愚。
察其憤惋之情也。
又如公務鞅掌。
昃食靡遑。
倏旅賓之鹢報踵至。
倏造請之竿刺頻投。
此非耐煩。
則。
應之也。
儀不及物。
貌不稱情。
弗賓之咎叢。
禮下之誠荒矣。
故須耐煩。
而後無衆寡。
毌敢慢也。
又如勾稽期會之瑣委。
筦庫犴狴之檢防。
少不耐煩。
則蠹孔弊窦。
醞釀于茲矣。
故曰耐煩。
是為令要領也。
若夫服官而廉。
猶之為女而貞。
此其本分之常道。
而非異人之奇節也。
今曰要廉。
即此要之一字。
便将自負以矜賢。
上或有弗禮焉。
則自負曰。
吾廉如是。
而何弗我禮也。
由是不耐煩以承上。
而傲所不免矣。
下或有弗順焉。
則自負曰。
吾廉如是。
而何弗我順也。
由是不耐煩以恤下。
而暴所不免矣。
或值不速之客。
或當劻勷之務。
則又自負曰。
吾廉如是。
是足自樹矣。
世俗人何足禮。
淺鮮事無足慮也。
由是不耐煩以酬世理紛。
而惰慢叢脞。
所不免矣。
是要廉者。
諸過之所生。
而耐煩者。
衆善之所由集也。
故曰耐煩為要。
昔象山陸先生曰。
耐煩是學脈。
其為道也深矣。
非特為令要術也。
猶龍氏之言曰。
知美之為美。
不美矣。
其要廉之謂欤。
◆呂新吾明職【公名坤。
字叔簡。
河南甯陵人。
嘉靖進士。
官至侍郎。
此巡撫山西時作。
】 朝廷設官分職。
衙門各命以名。
百官庶府。
各顧名而思職。
緣職而盡分。
人人皆滿其分量。
而天下無事矣。
今天下無一事不設衙門。
無一衙門不設官。
而政事日隳。
民生日困。
則吾輩溺于其職之故也。
嗚呼。
何可道哉。
乃發明職掌。
申饬大小職官。
終日思其所行。
經歲驗其成效。
稱職乎。
不稱職乎。
子夜點檢。
自慊自愧。
必有獨得者。
奚俟喋喋乎餘言。
甯陵呂坤書。
弘謀按有是事。
始設是官。
官因事而設。
事即待官以理者也。
世之人。
動曰官耳。
而于國家所以設是官。
與世所以不可無是官之意。
杳不相屬。
則由未明于職之故。
呂公明職一篇。
循名責實。
可為居官者當頭一棒。
太原谕屬。
語語透辟。
分為八等。
使人反觀對照。
知所決擇。
其垂戒至深切也。
或有病其言之太盡者。
不知先生惟有此不容已之心。
乃為此垂涕洟之道。
細玩之。
有一字一句。
不從人情物理。
體貼而出者乎。
有一字一句。
不從世道人心起見者乎。
正慮人看作口頭話。
漠然無所動于心。
豈複以盡言為病也。
博野尹健餘先生。
撫中州時。
曾為刊示。
餘服其深得訓屬之要。
而流布未遠。
故複列于此。
以告同官。
且亦時時警省。
用以自朂雲。
督撫之職 布政司之職 按察司之職 提學道之職 守巡道之職 知府之職 同知通判推官之職 知州知縣之職 教官之職 州縣佐貳之職 庫官之職 司獄官之職 稅課司之職 驿遞之職 巡檢之職 太原谕屬 呂新吾刑戒 ○督撫之職 吏治無良。
未有不自大吏始者。
我潔己而後責人之廉。
我愛民而後責人之薄。
我秉公而後責人之私。
我勤政而後責人之慢。
若以有諸己者非人。
止多衆口耳。
勢必不行。
以藏身不恕也。
夫百司庶僚。
以治軍民。
督撫者。
治治軍民者也。
三晉民物。
分治于州縣。
總治于府。
監臨于守巡道。
統屬于布政司。
彈壓于按察司。
而本院則拊綏之者也。
樹畜不教。
荒蕪不辟。
流移不複。
衣食不足。
茕獨不恤。
寇盜不息。
奸暴不戢。
衙蠹不除。
諸弊不革。
積衰不振。
教化不行。
邪民不禁。
流民不察。
遊民不業。
量衡不式。
學政不嚴。
地土不均。
賦役不平。
雜累不蠲。
山澤不殖。
訟獄不清。
倉庫不慎。
僭奢不約。
積貯不充。
錢糧不辦。
道塗不治。
商旅不集。
鄉甲不聯。
貪酷不斥。
昏庸不戒。
勢豪不斂。
饋遺不省。
驿遞不節。
虛糜不去。
幽隐不燭。
有如此者。
三晉司府。
責有攸歸。
而倡率無道。
驅策難前。
緻吏治不修。
而民生不遂。
本院安所歸咎耶。
顧本院所自信者。
除本省鄉士夫吉兇禮節。
不敢盡廢。
亦不能過豐外。
其餘不彼此交際。
假手以潤身家。
不饋送要津。
結心以固榮寵。
不以奉承喜屬吏。
不以虛套責有司。
紙贖商稅酒課獲功。
及一切不義等物。
分毫不入私箧。
以遺子孫之殃。
酒席下程。
供張驺從。
及一切公會等事。
分毫不費民。
以為州縣之累。
諸所舉動。
不能欺百司庶僚。
不能欺吏書門皂。
顧如此硁硁。
亦隻了自家身上事耳。
苟于地方。
不足為輕。
不足為重。
則是官也。
焉能為有。
焉能為無。
前所雲雲。
所賴監司守令。
共力同心。
次第舉行。
為軍民造無窮之福。
為地方垂永久之利。
凡本院牌劄條示。
苟于民情無當。
不妨明白申呈。
苟于事體可行。
豈宜延遲廢格。
諸君子其奮揚精采。
殚竭心思。
詳觀往哲良規。
痛革俗吏積套。
匡我愚迷。
規我舛謬。
共圖治理。
是所惓惓注望者也。
○布政司之職 行中書省。
與中書省分表裡。
秩皆二品。
至崇重也。
為外僚領袖。
為朝政橐鑰。
表率吏治。
通達民情。
至樞要也。
名其司曰承宣布政。
蓋政者。
天子之惠澤。
使臣承其流而宣政于一省。
俾一省之政教号令。
雷厲風行。
一民一物。
無不得其所。
一政一事。
無不得其宜者也。
兩院之所監臨。
監臨此政。
按察之所廉訪。
廉訪此政。
守巡之所分理。
分理此政。
府州縣之所推行。
推行此政。
元人豔之。
名曰外政府。
姑無論執掌之全。
惟是學校之政。
總屬其提調。
故貢舉起送。
無不由焉。
境内人才。
總屬其體察。
故選官保結。
無不由焉。
錢糧完欠。
總屬其稽考。
故征收起解。
無不由焉。
官吏淑慝。
總屬其品題。
故舉刺考察。
無不由焉。
土田賦役。
總屬其均厘。
故差糧冊籍。
無不由焉。
軍匠戶口。
總屬其清理。
故内府圖籍。
無不由焉。
至于典常經制。
水利農桑。
養老恤孤。
儲蓄蠲赈。
凡關系軍民利病。
地方安危。
風教盛衰。
政治得失。
無不由之。
而今也止知其為錢糧衙門耳。
經年以催解為職。
終日以收放為事。
或官吏起送保甲。
或複命觐賀。
造送冊揭。
雖皆衙門事體所關。
而以此畢承宣布政之職。
恐小之乎其為藩司矣。
執事者果顧斯名也。
協分守巡道。
督郡邑百司。
盡地力以開利源戒侈靡以節耗費。
課桑麻以诘惰農。
通商販以裕财用。
引水利以備旱潦。
驅遊民以安生業。
禁異端以息煽誘。
均地糧以蘇偏累。
定征收以杜侵牟。
嚴起解以足國用。
罪包攬以重錢糧。
善摧科以革積弊。
停濫役以息民肩。
懲衙蠹以除民害。
清課稅以恤民貧。
定鬥秤以息奸僞。
訪把持以通市情。
興禮教以端士習。
定社學以正蒙養。
重鄉約以善風俗。
崇節孝以興行誼。
嚴保甲以弭竊刦。
簡詞訟以省勞費。
修祀典以事鬼神。
嚴鄉飲以示觀感。
廣收鳏寡孤獨。
疲癃殘疾。
而設法存活。
以哀茕民。
各道不率循者。
規正之。
有司不奉行者。
督責之。
虛文罔上。
生弊擾下者。
參治之。
全省之民。
庶幾其得所乎。
不然。
承宣布政四字。
毫無關涉。
而建官之本意。
迷失愈遠矣。
○按察司之職 廉訪之職。
蓋綦重矣。
古者禦史大夫掌西台。
察奸刑罪。
蓋瘅惡之司也。
以中台不便于察外吏。
乃設按察司為外台。
彈壓百寮。
震懾羣吏。
藩司以下。
皆得覺舉。
實與禦史大夫表裡均權。
厥後和同溺職。
而事權俱歸兩院矣。
所可歎者。
司曰按察司。
官曰按察使。
按察謂何。
但以刑名為職掌。
人亦以刑名吏目之。
棄其尤重。
而獨任兼銜。
可謂之提刑司提刑使耳。
今内外詳。
皆轉都察院。
人未嘗以都察院為刑曹。
何按察司獨專謂刑名乎。
即刑名一事。
亦多可言。
夫廷尉。
天下之平。
提刑者。
一省之平也。
遣戍充徒。
一失其平。
皆得理枉伸冤。
今也強盜人命。
非兩院批駁。
竟不與聞矣。
夫死刑必由按察司轉詳者。
謂必按察司以為可殺。
而後以聞也。
果情法無當于心。
則□駁不嫌于再。
至于一省真正強盜人命。
郡縣俱當申報。
問明之日。
俱當照詳。
看得可疑。
一體批問。
案候兩台定奪。
以憑同異平反。
如是庶不失提刑之職。
百官不法。
時加體訪。
可訓迪者訓迪。
可督責者督責。
可獎戒者獎戒。
其應參拿論劾。
指事開陳兩院。
使一省官吏。
視憲使如雷霆。
莫不潔己愛民。
勤政集事。
宋人謂之天垣執法。
人代閻羅。
如是庶不失按察之職。
若一崇長厚。
百無聽聞。
賢否取正于府官。
依樣署考。
重輕定拟于院道。
代之轉詳。
則法司之權。
非人我侵。
而我自失之矣。
此何官也。
而可自失其權哉。
惟執事者留意。
○提學道之職 兩司之清重。
莫如督學。
世道之污隆。
亦惟系于督學。
今有督學于此。
文學甚優。
澡身甚潔。
關防甚密。
持法甚公。
校士甚精。
閱卷甚敏。
賢矣乎。
曰賢矣。
而職未盡也。
天下之治亂系人才。
人才之邪正關學校。
譬之器物。
學校其造作處。
廟堂其發用處。
譬之菽粟布帛。
學校其耕織處。
海宇其衣食處也。
是學政美惡。
士習善敗。
三公九卿。
不任其咎。
百司庶府。
不任其咎。
舍督學将誰歸咎哉。
夫入學幫補。
甚榮進也。
賓興。
甚巨典也。
此富貴利達之最途也。
朝廷懸此以豔天下士。
天下士不啻竭蹶趨之。
豈以學校乏人。
待督學以足數。
貢舉缺額。
待督學以取盈邪。
即使朝督暮責。
人人盡一等。
士士可三元。
止作養了許多文章之士。
富貴之人。
何益于國家理亂之數哉。
虞周既遠。
世教久亡。
桓榮稽古一說。
已屬醉生夢死之言。
宋時勸學諸歌。
類皆病狂喪心之語。
其在當時。
明理窮經。
尚以天爵要人爵。
直至于今。
拟題摘段。
竟以捷階取要階。
視學校為利祿之場。
以詩書為富貴之籍。
理義身心之學。
未見聚談。
天下國家之憂。
無人介意。
如是而授之天下國家之寄。
令其敷理義身心之教。
以成移風易俗之治。
臻民安物阜之功。
其将能乎。
夫天下英俊豪雄。
盡收之學校。
更于何處求興道緻治之人。
而今學校。
反足以壞英俊豪雄。
更于何人望濟世安民之效。
是世道終不還古昔。
民生終不見太平。
不知國家養賢取士何用也。
乃論取士者有曰。
當兼鄉舉裡選之法。
夫鄉舉裡選之法。
至今未嘗不在。
曰何在。
保結是已。
夫保者。
事發連坐。
結者。
要以終身。
立法至嚴也。
書一名。
畫一押。
用印而附之卷。
幹系至重也。
其責保人曰。
如虛甘罪。
責所保之人曰。
身家并無違礙。
夫不遵理道曰違。
犯于過惡曰礙。
身有違礙。
棄之可也。
其家并無違礙。
裡老鄰佑保結。
據之可也。
又取師生縣州府司保結。
士而至于無身家違礙之事。
保結惟取身家無違礙之人。
不謂鄉舉裡選可乎。
有違礙。
雖班馬曹劉。
不得進取。
聰明才辨之士。
既亟亟于富貴利達。
雖欲不勉為善。
強寡過得乎。
已入仕途。
丁憂養病。
起複補官。
仍取保結。
終身雖欲不勉為善。
強寡過。
得乎。
士而至于勉為善。
強寡過。
則保結法嚴之效也。
所望督學使君。
以修己治人之術為科條。
以進德修業之實教諸士。
立以章程。
時其糾察。
嚴其勸懲。
端身範以先諸士。
責提調以警怠荒。
督教官以修實政。
舉善必極其優崇。
伸德行于文學之上。
瘅惡當正其法紀。
約諸生于禮教之中。
異日薦之鄉書者。
皆端人正士。
列之朝著者。
皆實學真才。
庶人心世道。
有轉移之機。
而國祚民生。
享無疆之福矣。
○守巡道之職 守巡兩道。
非止為理詞訟設也。
一省之内。
凡戶婚田土。
賦役農桑。
悉總之布政司。
凡刦竊鬬殺。
貪酷奸暴。
悉總之按察司。
兩司堂上官。
勢難出巡。
力難兼理。
故每省計近遠。
設分守巡道。
令之督察料理。
所分者總司之事。
所專者一路之責。
凡一路之官吏不職。
士民不法。
冤枉不伸。
奸蠹不除。
廢墜不舉。
地糧不均。
差役偏累。
衣食不足。
寇盜不息。
邪教不衰。
土地不辟。
流移不複。
樹蓄不蕃。
武備不修。
城池不饬。
積貯不豐。
訟獄不息。
教化不行。
風俗不美。
遊民不業。
鳏寡孤獨。
疲癃殘疾之人。
不得其所。
凡接于目者。
皆得舉行。
聽于耳者。
皆得便宜。
應呈請者。
呈請兩院施行。
應牌劄者。
牌劄各州縣條議。
督責守令。
詳密如主婆。
守令奉法。
恐懼如嚴師。
務使一路風清弊絕。
所部事理民安。
入其疆。
無愁歎之聲。
見其民。
無憔悴之色。
然後盡守巡之職。
本院做秀才時。
曾見本道經曆吾邑。
民間疾苦。
不問一聲。
邑政短長。
不談一語。
留州縣茶坐。
則沾沾煦煦。
皆虛誇色笑之言。
批州縣文書。
則婉婉曲曲。
無切問直駁之語。
下司無不感激。
以為盛德。
蓋嘉靖末年時事。
近日諸君子。
約己愛民。
肅僚勤政。
必不然矣。
夫兩道之位。
不為不尊。
權不為不重。
所以董督守令。
愛養蒸黎。
修舉政事者也。
乃中怯外柔若是。
其何以正體統而肅紀綱乎。
何以策不振而懲不法乎。
何以令能行而禁能止乎。
何以興治道而起頹風乎。
然則一路不治。
千裡未安。
其故可知已。
諸君子慎無複然。
○知府之職 一尺之地。
不屬某州某裡。
則屬某縣某裡。
未有曰屬某府地土者。
一丁之民。
不屬某州某籍。
則屬某縣某籍。
未有曰屬某府人民者。
然則府不虛設而無用乎。
曰。
無用而為有用之資者。
府是已。
何者。
府非州非縣。
而州縣之政。
無一不與相幹。
府官非知州知縣。
而知州知縣之事。
無一不與相同。
是知府一身。
州縣之領袖。
而知州知縣之總彙也。
今之為知府者。
廉愛嚴明。
公誠勤慎。
便自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