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遺規卷之上

關燈
曲為承順。

    而遂與之合。

    惟以義相接。

    則可以與之合。

     待吏卒輩。

    公事外。

    不可與交一言。

     待下固當謙和。

    謙和而無節。

    反納其侮。

    所謂重巽吝也惟和而莊。

    則人自愛而畏。

     事纔入手。

    便當思其發脫。

    【所謂能發能收也。

    】 事已往。

    不追。

    最妙。

     文中子曰。

    僮仆稱恩。

    可以從政矣。

     文中子曰。

    多言不可與遠謀。

    多動不可與久處。

     所見既明。

    當自信。

    不可因人所說如何。

    而易吾之自信。

     君子取人之德義。

    小人取人之勢利。

     疑人輕己者。

    皆内不足。

    【官場中。

    因此害事不少。

    】 不可強語人以不及。

    非惟不能入。

    彼将易吾言矣。

     人未己知。

    不可急求其知。

    人未己合。

    不可急與之合。

    聞人毀己而怒。

    則譽己者至矣。

     人譽己。

    果有善。

    但當持其善。

    不可有自喜之心。

    無善。

    則增修焉可也。

    人毀己。

    果有惡。

    即當去其惡。

    不可有惡聞之意。

    無惡。

    則加勉焉可也。

     自家一個身心。

    尚不能整理。

    更論甚政治。

     當官不接異色人。

    最好。

    不止巫祝尼媪。

    宜疏絕。

    至于匠藝之人。

    雖不可缺。

    亦當用之以時。

    大不宜久留于家。

    與之親狎。

    皆能變易聽聞。

    簸弄是非。

    儒上固當禮接。

    亦有本非儒者。

    或假文辭。

    或假字畫以媒進。

    一與之款洽即堕其術中。

    如房管為相。

    因一琴工董庭蘭出入門下。

    依倚為非。

    遂為相業之玷。

    若此之類。

    皆能審察疏節。

    亦清心省事之一助。

     心不可有一毫之偏向。

    有則人必窺而知之。

    餘嘗使一走卒。

    見其頗敏捷。

    使之稍勤。

    下人即有趨重之意。

    餘遂逐去之。

    此雖小事。

    以此知當官者。

    當正大明白。

    不可有一毫之偏向。

     餘于坐立方向。

    器用安頓之類。

    稍有不正。

    即不樂。

    必正而後已。

    非作意為之。

    亦其性然。

    【推廣此心。

    可使萬物得所。

    】 見事貴乎理明。

    處事貴乎心公。

    理不明。

    則不能辨别是非。

    心不公。

    則不能裁度可否。

    惟理明心公。

    則于事無所疑惑。

    而處得其當矣。

     立法之初。

    貴乎參酌事情。

    必輕重得宜。

    可行而無弊者。

    則播告之。

    既立之後。

    謹守勿失。

    信如四時。

    堅如金石。

    則民知所畏。

    而不敢犯矣。

    或立法之初。

    不能參酌事情。

    輕重不倫。

    遽施于下。

    既而見其有不可行者。

    複遂廢格。

    則後有良法。

    人将視為不信之具矣。

    令何自而行。

    禁何自而止乎。

     中者。

    立法之本。

    信者。

    行法之要。

     為政以愛人為本。

     法者。

    因天理。

    順人情。

    而為之防範禁制也。

    當以公平正大之心。

    制其輕重之宜。

    不可因一時之喜怒而立法。

    若然。

    則不得其平者多矣。

     論事不可趨一時之輕重。

    當思其久而遠者。

     用人當取其長而舍其短。

    若求備于一人。

    則世無可用之才矣。

     凡取人。

    當舍其舊而圖其新。

    自賢人以下。

    皆不能無過。

    或早年有過。

    中年能改。

    或中年有過。

    晚年能改。

    當不追其往而圖其新。

    可也。

    若追究其往日之過。

    并棄其後來之善。

    将使人無遷善之門。

    而世無可用之才也。

    以是處心。

    刻亦甚矣。

     大抵常人之情。

    責人太詳。

    而自責太略。

    是所謂以聖人望人。

    以衆人自待也。

    惑之甚矣。

     酒色之類。

    使人志氣昏酣荒耗。

    傷生敗德。

    莫此為甚。

    俗以為樂。

    餘不知果何樂也。

    惟心清欲寡。

    則氣平體胖。

    樂可知矣。

     人所以千病萬病。

    隻為有己。

    為有己。

    故計較萬端。

    惟欲己富。

    惟欲己貴。

    惟欲己安。

    惟欲己樂。

    惟欲己生。

    惟欲己壽。

    而人之貧賤危苦死亡。

    一切不恤。

    由是生意不屬。

    天理滅絕。

    雖曰有人之形。

    其實與禽獸奚以異。

    若能克去有己之病。

    廓然大公。

    富貴貧賤。

    安樂生壽。

    皆與人共之。

    則生意貫徹。

    彼此各得分願。

    而天理之盛。

    有不可得而勝用者矣。

     使民如承大祭。

    然則為政臨民。

    豈可視民為愚且賤。

    而加慢易之心哉。

     在古人之後。

    議古人之失。

    則易處古人之位。

    為古人之事。

    則難。

    【一恕字盡之。

    恕則公。

    恕則厚。

    其理如此。

    】 治人當有操縱。

    人不得而怨之。

     常見人尋常事。

    處置得宜者。

    數數為人言之。

    陋亦甚矣。

    古人功滿天地。

    德冠人羣。

    視之若無者。

    分定故也。

    如治小人。

    寬平自在。

    從容以處之。

    事已。

    則絕口不言。

    則小人無所聞以發其怒矣。

     法者。

    天讨也。

    或重或輕。

    一付之于天可也。

    或治奸頑。

    而務為寬縱。

    暴其小慈。

    欲使人感己之惠。

    其慢天讨也甚矣。

     情可矜。

    雖從寬典。

    又當使之不知其寬可也。

     為政當以公平正大行之。

    是非毀譽。

    皆所不恤。

    必欲曲徇人情。

    使人人譽悅。

    則失公正之體。

    非君子之道也。

    【必要人人道好。

    亦是私心。

    況人之願欲不齊識見各别。

    事關重大。

    豈能盡如人意。

    】 隻令在己者處得是。

    何恤浮言。

     世有假官柄以濟貪欲者。

    吾不知此何心也。

     至誠以感人。

    猶有不服者。

    況設詐以行之乎。

     養民生。

    複民性。

    禁民非。

    治天下之三要。

     文中子曰。

    古之從仕者養人。

    今之從仕者養己。

    切中後世祿仕之病。

    【仕者能就養人着想。

    纔有可觀。

    】 政出于一。

    則治有所統。

    而民心信。

     惟以文辭名位自高。

    而貪鄙之行。

    有不異常人者。

    斯亦不足貴也巳。

     人當大着眼目。

    則不為小小者所動。

    如極品之貴。

    舉俗之所歆重。

    殊不知自有天地來。

    若彼者多矣。

    吾聞其人亦衆矣。

    是又足動吾念邪。

    惟仁義道德之君子。

    雖願為之執鞭。

    可也。

     以己之廉。

    病人之貪。

    取怨之道也。

     為政通下情為急。

     愛民而民不親者。

    皆愛之不至也。

    書曰。

    如保赤子。

    誠能以保赤子之心愛民。

    則民豈有不親者哉。

     錦衣玉食。

    古人謂惟辟可以有此。

    以其功在天下。

    而分所當然也。

    世有一介之士。

    得志一時。

    即侈用無節。

    甚至裡衣皆绫绮之類。

    宜其颠覆之無日。

    此餘有目覩其事者。

    可為貪侈之戒。

     不欺君。

    自不欺心始。

     正以處心。

    廉以律己。

    忠以事君。

    恭以事長。

    信以接物。

    寬以待下。

    敬以處事。

    居官之七要也。

     凡所為。

    當下即求合理。

    勿曰今日姑如此。

    明日改之。

    一事苟。

    其餘無不苟矣。

     去弊當治其本。

    本未治而徒去其末。

    雖衆人之所暫快。

    而賢知之所深慮。

     李景讓母鄭氏曰。

    士不勤而祿。

    猶災其身。

    雖婦人之言。

    亦可以為居官怠職者之戒。

     不可假公法以報私仇。

    不可假公法以報私德。

     為官者。

    切不可厭煩惡事。

    苟視民之冤抑。

    一切不理。

    曰我務省事。

    則民不得其死者多矣。

    可不戒哉。

     一命之士。

    苟存心于愛物。

    必有所濟。

    蓋天下事。

    莫非分所當為。

    凡事苟可用力者。

    無不盡心其間。

    則民之受惠者多矣。

     昔人謂律是八分書。

    蓋律之條目。

    莫非防範人欲。

    扶翼天理。

    故謂之八分書。

    【看得律是防範人欲。

    扶翼天理。

    則可以用律矣。

    】 臨屬官。

    公事外。

    不可泛及他事。

     作官常知不能盡其職。

    則過人遠矣。

     處大事。

    不宜大厲聲色。

    付之當然可也。

     為政須通經有學術者。

    不學無術。

    雖有小能。

    不達大體。

    所為不過胥吏法律之事爾。

     識量大。

    則毀譽欣戚。

    不足以動其中。

     法者輔治之具。

    當以教化為先。

     ◆王文成公告谕【公名守仁。

    号陽明。

    明餘姚人。

    官四省總制。

    封新建伯。

    崇祀廟庭。

    】 弘謀按為治雖有德禮。

    不廢政刑。

    告谕者。

    所以章德禮之化。

    與民相告語。

    唯恐民之不知而有犯。

    乃以政防刑。

    而非以刑為政也。

    張橫渠為令。

    每有告誡之事。

    必諄諄懇懇。

    令其轉相傳述。

    并不時觇其曉喻與否。

    即是此意。

    近世告文。

    不論理而論勢。

    止圖詞句之可聽。

    不顧情事之可行。

    不曰言出法随。

    則曰決不寬恕。

    滿紙張皇。

    全無真意。

    官以挂示便為了事。

    而民亦遂視為貼壁之空文矣。

    陽明先生告谕。

    動之以天良。

    剖之以情理。

    而後曉之以利害。

    看得士民如家人子弟。

    推心置腹。

    期勉備至。

    民各有心。

    宜其所至感動也。

    其餘持論。

    大概即仕即學。

    擴公溥之量。

    遠功利之習。

    皆居官之藥石。

    因并錄之。

     兵荒之餘。

    困苦良甚。

    其各休養生息。

    相勉于善。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婦從。

    長惠幼順。

    勤儉以守家業。

    謙和以處鄉裡。

    心要平恕。

    毌懷險谲。

    事貴含忍。

    毌輕鬬争。

    父老子弟。

    曾見有溫良遜讓。

    卑己尊人。

    而人不敬愛者乎。

    曾見有兇狠貪暴。

    利己侵人。

    而人不疾怨者乎。

    夫嚚訟之人。

    争利而未必得利。

    求伸而未必能伸。

    外見疾于官府。

    内破敗其家業。

    上辱父祖。

    下累兒孫。

    何苦而為此乎。

    此邦之俗。

    争利健訟。

    故吾言懇懇于此。

    吾愧無德政。

    而徒以言教。

    父老其勉聽吾言。

    各訓戒其子弟。

    【谕軍民】 莅任之始。

    即聞爾等積年流刼鄉村。

    殺害良善。

    本欲即調大兵。

    剿除爾等。

    因念爾等巢穴之内。

    豈無脅從之人。

    況聞爾等亦多大家子弟。

    其間固有識達事勢。

    頗知義理者。

    自吾至此。

    未嘗遣一人撫谕。

    遽爾興師剪滅。

    是亦近于不教而殺。

    今特遣人告谕。

    爾等勿自謂兵力之強。

    更有兵力強者。

    勿自謂巢穴之險。

    更有巢穴險者。

    皆巳誅滅無存。

    爾等豈不聞見。

    夫人情之所共恥者。

    莫過于身被盜賊之名。

    人心之所共憤者。

    莫甚于身遭刼掠之苦。

    今使有人罵爾等為盜。

    爾必怫然而怒。

    豈可心惡其名而身蹈其實。

    又使有人焚爾室廬。

    刼爾财貨。

    掠爾妻女。

    爾必憤恨切骨。

    甯死必報。

    爾等以是加人。

    人其有不怨者乎。

    人同此心。

    乃必欲為此。

    想亦有不得已者。

    或是為官府所迫。

    或是為大戶所侵。

    一時錯起念頭。

    誤入其中。

    此等苦情。

    亦甚可憫。

    然亦皆由爾等悔悟不切。

    爾等當初去從賊時。

    乃是生人尋死路。

    尚且要去便去。

    今欲改行從善。

    乃是死人求生路。

    乃反不敢何也。

    若爾等肯如當初去從賊時。

    ■〈扌棄〉死出來。

    求要改行從善。

    我官府豈有必要殺爾之理。

    我每為爾等思念及此。

    辄至于終夜不能安寝。

    亦無非欲為爾等尋一生路。

    爾等冥頑不化。

    然後不得已而興兵。

    此則非我殺之。

    乃天殺之也。

    今謂我全無殺爾之心。

    亦是诳爾。

    若謂我必欲殺爾。

    又非本心。

    爾等今雖從惡。

    其始同是朝廷赤子。

    譬如一父母所生十子。

    八人為善。

    二人背逆。

    要害八人。

    父母之心。

    須除去二人。

    然後八人得以安生。

    均之為子。

    父母之心。

    何故必欲偏殺二子。

    不得已也。

    若此二子者。

    一旦悔惡遷善。

    号泣投誠。

    為父母者。

    亦必哀憫而收之。

    何者。

    不忍殺其子者。

    乃父母之本心也。

    吾于爾等。

    亦正如此。

    聞爾等辛苦為賊。

    所得亦不多。

    其間尚有衣食不充者。

    何不以為賊之勤苦精力。

    而用之于耕農。

    運之于商賈。

    可以坐緻饒富。

    遊觀城市之中。

    優遊田野之内。

    豈如今日擔驚受怕。

    出則畏官避雠。

    入則防誅懼剿。

    潛形遁迹。

    憂苦終身。

    卒之身滅家破。

    妻子戮辱。

    亦有何好。

    爾能改行從善。

    吾即視爾為良民。

    撫爾如赤子。

    更不追咎爾等既往之罪。

    若習性已成。

    更難改動。

    亦由爾等為之。

    吾親率大軍。

    圍爾巢穴。

    爾之财力有限。

    吾之兵糧無窮。

    縱皆為有翼之虎。

    諒亦不能逃于天地之外。

    爾等若必欲害吾良民。

    使吾民寒無衣。

    饑無食。

    居無廬。

    耕無牛。

    父母死亡。

    妻子離散。

    吾欲使吾民避爾。

    則田業被爾等所侵奪。

    已無可避之地。

    欲使吾民賄爾。

    則家資為爾等所擄掠。

    已無可賄之财。

    就使爾等今為我謀。

    亦必須盡殺爾等而後可。

    爾等好自為謀。

    吾言已無不盡。

    吾心已無不盡。

    如此而不聽。

    非我負爾。

    乃爾負我矣。

    嗚呼。

    爾等皆吾赤子。

    吾終不能撫恤爾等。

    而至于殺爾。

    痛哉。

    【谕浰頭巢○谕叛盜尚須設身處地。

    委曲纏綿。

    冀其感動。

    況良民耶。

    】 風俗不美。

    亂所由興。

    窮苦已甚。

    而又競為淫侈。

    豈不重自困乏。

    夫民習染已久。

    亦難一旦盡變。

    吾姑就其易改者。

    漸次誨爾。

    吾民居喪。

    不得用鼓樂。

    為佛事竭赀分帛。

    費财于無用之地。

    而儉于其親之身。

    投之水火。

    亦獨何心。

    病者宜求醫藥不得聽信邪術。

    專事巫禱。

    嫁娶之家。

    豐儉稱赀。

    不得計論聘财裝奁。

    不得大會賓客。

    酒食連朝。

    親戚随時相問。

    惟貴誠心實禮。

    不得徒飾虛文。

    為送節等名目。

    奢靡相尚。

    街市村坊。

    不得迎神賽會。

    百十成羣。

    凡此皆糜費無益。

    有不率教者。

    十家互相糾察。

    容隐不舉正者。

    十家均罪。

    爾民之中。

    豈無忠信循理之人。

    顧一齊衆楚。

    寡不勝衆。

    不知違棄禮法之可恥。

    惟慮市井小人之非笑。

    豈獨爾民之罪。

    有司者教導之不明。

    與有責焉。

    【谕南安贛州軍民】 各教讀。

    務遵原定教條。

    盡心訓導。

    視童蒙如己子。

    以啟迪為家事。

    不但訓饬其子弟。

    亦複化谕其父兄。

    不但勤勞于詩禮章句之間。

    尤在緻力于德行心術之本。

    務使禮讓日新。

    風俗日美。

    庶不負有司作興之意。

    與士民趨向之心。

    凡教授茲土者。

    亦有光矣。

    【社學條約】 昔人有言。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白沙在泥。

    不染而黑。

    民俗之善惡。

    豈不由于積習使然哉。

    往者新民。

    蓋嘗棄其宗族。

    畔其鄉裡。

    四出為暴。

    豈獨其性之異。

    亦由我有司治之無道。

    教之無方。

    爾父老子弟。

    所以誨訓戒饬于家庭者不早。

    熏陶漸染于裡闬者無素。

    誘掖獎勸之不行。

    連屬協和之無具。

    又或憤怨相激。

    狡僞相殘。

    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惡。

    則我有司與爾父老子弟。

    皆宜分受其責。

    嗚呼。

    往者不可及。

    來者猶可追。

    故今特為鄉約。

    以協和爾民自今凡爾同約之民。

    皆宜孝爾父母。

    敬爾兄長。

    教訓爾子孫。

    和順爾鄉裡。

    死喪相助。

    患難相恤。

    善相勸勉。

    惡相告戒。

    息訟罷争。

    講信修睦。

    務為良善之民。

    共成仁厚之俗。

    嗚呼。

    人雖至愚。

    責人則明。

    雖有聰明。

    恕己則昏爾等父老子弟。

    毌念新民之舊惡。

    而不與其善。

    彼一念而善。

    即善人矣。

    毌自恃為良民。

    而不修其身。

    爾一念而惡。

    即惡人矣。

    人之善惡。

    由于一念之間。

    爾等慎思吾言。

    【南贛鄉約】 凡立十家牌。

    專為止息盜賊。

    若使每甲各自糾察甲内之人。

    不得容留賊盜。

    右甲如此。

    左甲複如此。

    城郭鄉村。

    無不如此。

    以至此縣如此。

    彼縣複如此。

    遠近州縣。

    無不如此。

    則盜賊亦何自而生。

    夫以一甲之人。

    而各自糾察十家之内。

    為力甚易。

    使一甲而容一賊。

    十甲即容十賊。

    百甲即容百賊。

    千甲即容千賊矣。

    聚賊至于千百。

    雖起一縣之兵剿除之。

    為力固已甚難。

    今有司往往不嚴十家牌法。

    及至盜賊充斥。

    卻乃興師動衆。

    欲于某處屯兵。

    某處截捕。

    不治其本。

    而治其末。

    不為其易。

    而為其難。

    皆由平日怠忽因循。

    未嘗思念及此也。

    目今務令各甲各自糾舉甲内。

    但有平日習為盜賊者。

    即行捕送官司。

    明正典刑。

    其或過惡未稔。

    尚可教戒者。

    照依牌谕。

    報名在官。

    令其改化自新。

    官府時加點名省谕。

    又逐日督令各家。

    輪流沿門曉谕覺察。

    如此。

    則奸僞無所容。

    而盜賊自可息矣。

     大抵法立弊生。

    必須人存政舉。

    若十家牌式。

    徒爾編置張挂。

    督勸考較之法。

    雖或暫行。

    終歸廢弛。

    各該縣官。

    務于坊裡鄉都之内。

    推選年高有德。

    衆所信服之人。

    或三四十人。

    或一二十人。

    厚其禮貌。

    特示優崇。

    使之分投巡訪勸谕。

    深山窮谷必至。

    教其不能。

    督其不率。

    面命耳提。

    多方化導或素習頑梗之區。

    亦可間行。

    鄉約進見之時。

    咨詢民瘼。

    以通下情。

    其于邑政。

    必有裨補。

    若巡訪勸谕。

    着有成效者。

    縣官備禮親造其廬。

    重加獎勵。

    如此。

    庶幾教化興行。

    風俗可美。

    今之守令。

    不知教化為先。

    徒恃刑驅勢迫。

    由其無愛民之實心。

    若果然視民如己子。

    亦安忍不施教誨勸勉。

    而辄加棰楚鞭撻。

    孟子雲。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況非善政乎。

    【能以此為政。

    則教亦在其中矣。

    總要有一片愛民實心。

    惟恐民之愚而犯法。

    乃善。

    】 訪得各官。

    于所行十家牌。

    視為虛文。

    不肯着實奉行查考。

    恐未悉本院立法之意。

    故特再行申谕。

    凡置十家牌。

    須先将各家門面小牌。

    挨審的實。

    如人丁若幹。

    必查某丁為某官吏。

    或生員。

    或當某差役。

    習某技藝。

    作某生理。

    或過某房出贅。

    或有某殘疾。

    及戶籍田糧等項。

    俱要逐一查審的實。

    十家編牌既定。

    照式造冊一本。

    留縣以備查考。

    如遇勾攝。

    及差調等項。

    按冊處分。

    更無躲閃脫漏。

    一縣之事。

    如視諸掌。

    每十家。

    各令挨報。

    甲内平日習為偷竊等項不良之人。

    同具不緻隐漏結狀。

    官府為置舍舊圖新簿。

    記其姓名。

    姑勿追論舊惡。

    令其自今改行遷善。

    果能改化者。

    為除其名。

    境内有盜竊。

    即令自相挨緝。

    若系甲内漏報。

    仍并治同甲之罪。

    又每日各家照依牌式。

    輪流沿門曉谕覺察。

    如此。

    則奸僞無所容。

    而盜賊亦可息矣。

    十家之内。

    但有争訟等事。

    同甲實時勸解和釋。

    如有不聽勸解。

    恃強淩弱。

    及誣告他人者。

    同甲相率禀官。

    官府當時量加責治省發。

    不必收監淹滞。

    凡遇問理詞狀。

    但涉誣告者。

    仍要查究同甲。

    不行勸禀之罪。

    又每日各家照牌。

    互相勸谕。

    務令講信修睦。

    息訟罷争。

    日漸開導。

    如此。

    則小民益知争鬬之非。

    而詞訟亦可簡矣。

    凡十家牌式。

    其法甚約。

    其治甚廣。

    有司果能着實舉行。

    不但盜賊可息。

    詞訟可簡。

    因是而修之。

    補其偏而救其弊。

    則賦役可均。

    連其伍而制其什。

    則外侮可禦。

    警其薄而勸其厚。

    則風俗可淳。

    導以德而訓以學。

    則禮樂可興。

    凡有司之有高才遠識者。

    亦不必更立法制。

    其于民情土俗。

    或有未備。

    但循此而潤色修舉之。

    則一邑之治。

    真可以不勞而緻。

    【以上谕十家牌○如此。

    方見保甲之有益。

    】 安上治民。

    莫善于禮。

    冠婚喪祭諸儀。

    固宜家喻而戶曉者。

    今皆廢而不講。

    欲求風俗之美。

    其可得乎。

    況茲邊方遠郡。

    土夷錯雜。

    頑梗成風。

    有司徒事刑驅勢迫。

    是謂以火濟火。

    何益于治。

    若教之以禮。

    庶幾所謂小人學道則易使矣。

    福建莆田。

    儒學生員陳大章。

    前來南甯遊學。

    進見之時。

    每言及禮因而叩以冠婚鄉射諸儀。

    頗能通曉。

    近來各學諸生。

    類多束書高閣。

    飽食嬉遊。

    散漫度日。

    豈若使與此生。

    朝夕講習于儀文節度之間。

    亦足以收其放心。

    固其肌膚之會。

    筋骸之束。

    不猶愈于博奕之為賢乎。

    南甯府官吏。

    即便館谷陳生于學舍。

    于各學諸生中。

    選取有志習禮。

    及年少質美者。

    相與講解演習。

    使諸生有所觀感興起。

    砥砺切磋。

    修之于家。

    而被于裡巷。

    達于鄉村。

    則邊徼之地。

    自此遂化為鄒魯之鄉。

    亦不難矣。

    【講禮牌○禮教始于紳士振興全在官司。

    】 稔惡各猺。

    舉兵征剿。

    刑既加于有罪矣。

    然破敗奔竄之餘。

    即欲招撫。

    彼亦未必能信。

    必須先從其旁良善各巢。

    厚加撫恤。

    使為善者益知所勸。

    而不肯與之相連相比。

    則黨惡自孤。

    而其勢自定。

    令良善各巢傳道引谕。

    使各賊鹹有回心向化之機。

    然後吾之招撫。

    可得而行。

    而凡綏懷制禦之道。

    可以次而舉矣。

    古之人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故能通天下之志。

    凡舉大事。

    必順其情而使之。

    因其勢而導之。

    乘其機而動之。

    及其時而興之。

    是以為之但見其易。

    而成之不見其難。

    天下陰受其庇。

    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

    今皆反之。

    豈所見若是其相遠乎。

    亦由無忠誠恻怛之心以愛其民。

    不肯身任地方利害。

    為久遠之圖。

    凡所施為。

    不本于精神心術。

    而惟事補湊掇拾。

    支吾粉飾于其外。

    以苟幸吾身之無事。

    此蓋今時之通弊也。

    【綏柔流賊牌】 廬陵文獻之地。

    而以健訟稱。

    甚為吾民羞之。

    縣令不明。

    不能聽斷。

    且氣弱多疾。

    今與吾民約。

    自今非有迫于軀命。

    大不得已事。

    不得辄興詞。

    興詞但訴一事。

    不得牽連。

    不得過兩行。

    每行不得過三十字過是者不聽。

    故違者有罰。

    縣中父老。

    謹厚知禮法者。

    其以吾言歸告子弟。

    務在息争興讓。

    嗚呼。

    一朝之忿。

    忘其身以及其親。

    破敗其家。

    遺禍于子孫。

    孰與和巽自處。

    以良善稱于鄉族。

    為人之所敬愛者乎。

    吾民其思之。

     災疫大行。

    無知之民。

    惑于漸染之說。

    至有骨肉不相顧療者。

    湯藥饘粥不繼。

    多饑餓以死。

    乃歸咎于疫。

    夫鄉鄰之道。

    宜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持。

    乃今至于骨肉不相顧。

    縣中父老。

    豈無一二敦行孝義。

    為子弟倡率者乎。

    夫民陷于罪。

    猶且三宥緻刑。

    今吾無辜之民。

    至于阖門相枕籍以死。

    為民父母。

    何忍坐視。

    言之痛心。

    中夜憂惶。

    思所以救療之道。

    惟在諸父老勸告子弟。

    興行孝弟。

    各念爾骨肉。

    毌忍背棄。

    灑掃爾室宇。

    具爾湯藥。

    時爾饘粥。

    貧弗能者。

    官給之藥。

    雖已遣醫生老人。

    分行鄉井。

    恐亦虛文無實。

    父老凡可以佐令之不逮者。

    悉以見告。

    有能興行孝義者。

    縣令當親拜其廬。

    凡此災疫。

    實由令之不職。

    乖愛養之道。

    上幹天和。

    以至于此。

    縣令亦方有疾。

    未能躬問疾苦。

    父老其為我慰勞存恤。

    谕之以此意。

     吾之所以不放告者。

    非獨為吾病不任事。

    以今農月。

    爾民方宜力田。

    苟春時一失。

    則終歲無望若放告。

    爾民将牽連而出。

    荒爾田畝。

    棄爾室家。

    老幼失養。

    貧病莫全。

    稱貸營求。

    奔馳供送。

    愈長刁風。

    為害滋甚。

    昨見爾民号呼道路。

    若真有大苦而莫伸者。

    姑一放告。

    爾民之來訟者。

    以數千。

    披閱其詞。

    類皆虛妄。

    取其近似者窮治之。

    亦多憑空架捏。

    曾無實事。

    甚哉爾民之難喻也。

    自今吾不複放告。

    爾民果有大冤抑。

    人人所共憤者。

    終必彰聞。

    吾自能訪而知之。

    有不盡知者。

    鄉老據實呈縣。

    不實。

    則反坐鄉老以其罪至餘宿憾小忿。

    自宜互相容忍。

    夫容忍美德。

    衆所悅愛。

    非獨全身保家而已。

    嗟乎。

    吾非無嚴刑峻罰。

    以懲爾民之誕。

    顧吾為政之日淺。

    爾民未吾信。

    未有德澤及爾。

    而先概治以法。

    是雖為政之常。

    然吾心尚有所未忍也。

    姑申教爾。

    申教爾而不複吾聽。

    則吾亦不能複貸爾矣。

    爾民其熟思之。

    毌遺悔。

     縣境多盜。

    良由有司不能撫緝。

    民間又無防禦之法。

    是以盜起益橫。

    近與父老豪傑謀。

    居城郭者。

    十家為甲。

    在鄉村者。

    村自為保。

    平時相與講信修睦。

    寇至務相救援。

    庶幾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之義。

    今城中略已編定。

    父老其各寫鄉村為圖。

    付老人呈來。

    子弟平日染于薄惡者。

    固有司失于撫緝。

    亦父老素缺教誨之道也。

    今亦不追咎。

    其各改行為善。

    老人去。

    宜谕此意。

    毌有所擾。

     昨軍民互争火巷。

    赴縣騰告。

    以為軍強民弱已久。

    在縣之人。

    皆請抑軍扶民。

    何爾民視吾之小也。

    夫民。

    吾之民。

    軍。

    亦吾之民也。

    其田業。

    吾賦稅。

    其屋宇。

    吾井落。

    其兄弟宗族。

    吾役使。

    其祖宗墳墓。

    吾土地。

    可彼此乎。

    今吉安之軍。

    差役亦甚繁難。

    吾方憫其窮。

    又何抑乎。

    彼為之官長者。

    平心一視。

    未嘗稍有同異。

    而爾民先倡為是說。

    使我負愧于彼多矣。

    今姑未責爾。

    教爾以敦睦。

    其各息争安分。

    毌相侵淩。

    火巷吾将親視。

    一不得其平。

    吾罪爾矣。

    【以上廬陵告谕】 贛州緻仕縣丞龍韬。

    平素居官清謹。

    迨其年老歸休。

    遂緻貧乏不能自存。

    薄俗愚鄙。

    反相譏笑。

    夫貪污者乘肥衣輕。

    揚揚自以為得志。

    而愚民競相歆羨。

    清謹之士。

    至無以為生。

    鄉黨鄰裡。

    不知周恤。

    又從而笑之。

    風俗薄惡如此。

    有司豈能辭責。

    贛州府官吏。

    即便措置無礙官銀十兩。

    米二石。

    羊酒一付。

    掌印官親送本官家内。

    以見本院優恤獎待之意。

    贛縣官吏。

    歲時常加存問。

    量資柴米。

    毌令困乏。

    嗚呼。

    養老周貧。

    王政首務。

    況清謹之士。

    既貧且老。

    有司坐視而不顧。

    其可乎。

    遠近父老子弟。

    仍各曉谕。

    務洗貪鄙之俗。

    共敦廉讓之風。

    【優獎緻仕官牌。

    】 有一屬官。

    聽講日久。

    曰。

    此學甚好。

    隻是簿書訟獄繁難。

    不得為學。

    先生曰。

    我何嘗教爾離卻簿書訟獄。

    懸空去講學。

    爾既有官司之事。

    便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