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遺規卷之下

關燈
桂林後學陳弘謀編輯 高忠憲公責成州縣約 傅元鼎巡方三則 袁了凡當官功過格 顔光衷官鑒 顧亭林日知錄 湯子遺書 魏環溪寒松堂集 于清端親民官自省六戒 蔡文勤公書牍 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 王朗川言行彙纂 ◆高忠憲公責成州縣約【公名攀龍。

    字存之。

    号景逸。

    江南無錫人。

    萬曆進士。

    官左都禦史。

    贈太子少保。

    】 弘謀按所列條約。

    皆州縣所必有之事。

    而士民所切切然日望于其官者也。

    惟能事事從民生起見。

    則有一番措注。

    即流一番福澤。

    餘故采其尤要者。

    具着于編。

    俾世之君子。

    時常借以自鏡。

    孰為循名而責實。

    孰為苟且以塞責。

    何去何從。

    當必有能辨之者矣。

     臣觀天下之治。

    端本澄源。

    必自上而率下。

    奉法守職。

    必自下而奉上。

    故朝廷膏澤。

    惟州縣始緻之民。

    州縣者。

    奉法守職之權輿也。

    州縣賢。

    則民安。

    州縣不賢。

    則民不安。

    顧天下之為州者。

    凡二百二十有一。

    為縣者。

    凡一千一百六十有六。

    豈能盡得賢者而用之。

    賢者視君為天。

    不敢欺也。

    視民為子。

    不忍傷也。

    奉法修職。

    出于心所不容已。

    非有所為也。

    其次則有所慕而勉于為善。

    有所畏而不敢為不善。

    其下則不知職業為何事。

    法度為何物。

    恣其欲而已。

    是民之賊也。

    故為政者。

    拔才賢。

    除民賊。

    約中人。

    天下惟中人為多。

    約之于法。

    皆不失為賢者。

    太守。

    約州縣者也。

    司道。

    約府州縣者也。

    撫按無所不約。

    約之使人人守法。

    如農之有畔而無越思。

    則天下治矣。

    臣謹條畫州縣所當持行者。

    令自撫按而下。

    以遞相約。

    庶幾皇上之仁恩。

    得實究之民也。

    謹列款如左。

     一課農桑。

    須中心誠懇。

    欲開民衣食之源。

    賞勤警惰。

    使民興起。

    毌得徒事虛文。

    差人下鄉。

    反滋民害。

     一興教化。

    教化自身而出。

    非以彌文。

    故曰。

    民不從其令而從其好。

    為人上者。

    敬以持身。

    廉以勵操。

    肅以禦下。

    民自觀而化之。

    更須彰善瘅惡。

    樹之風聲。

    孝子順孫。

    義夫節婦。

    必表揚之。

    鄉紳耆德。

    必尊禮之。

    邑中經明行修。

    令譽着聞者。

    必稽考其實。

    聞之巡按禦史。

    疏薦于朝。

    以補鄉舉裡選之廢典而不孝不悌。

    及一切關人倫。

    傷風俗者。

    必置之法。

    如是久之。

    而教化自興。

     一育人才。

    朔望臨學宮。

    必以聖賢明訓。

    為諸生諄切教誨。

    俊秀之士。

    必令讀四書。

    五經。

    小學。

    近思錄。

    性理。

    綱目。

    以端其心術。

    正其識見。

    為國家有用之才。

     一鄉約為教化内一要事。

    但縣官不以誠心行之。

    徒成虛文。

    而約正約副等。

    反為民害。

    果有力行者。

    必敦請邑中德行鄉紳。

    或孝廉貢士。

    為民欽服者。

    主其事。

    而約正副等。

    以供奔走。

    鄉約行。

    則一鄉之善惡無所逃。

    盜息民安。

    風移俗易。

    皆得之于此有記善簿。

    記惡簿。

    又須有改過簿。

    許令自新。

     一鄉飲巨典。

    不得濫及匪人。

     一社學。

    務選教讀得人。

     一學宮敝壞。

    即申詳修理。

    境内凡有古先聖賢。

    及祀典所載山川祠宇。

    敝壞者。

    實時修理完好。

    仍要埽除潔淨。

    關鎖祠門。

    不得容人堆積雜物。

    坐卧作踐。

    四方過客瞻拜。

    有識者。

    常以此占州縣官之品。

    何可忽也。

     一積貯。

    民之大命。

    豐無所儲。

    荒無所赈。

    尚可稱民父母乎。

    必須隋宜設法。

    使一縣積谷。

    足備一縣赈濟。

    豈獨活民。

    即以弭亂。

    為州縣者。

    功在蒼赤。

    慶流子孫。

    端系于此。

     一社倉。

    是救荒良法。

    各鄉勸缙紳及名家。

    自造倉廒。

    自放自收。

    不可以官府與之。

    其法量人戶種田多少。

    人口多少。

    以二分起息。

    于青黃不接時借貸。

    又必二三十戶連名保借。

    欠者。

    即同保内人戶攤賠。

    小荒減利。

    中荒捐利。

    大荒連本米下熟征催。

    官府給與印信文簿。

    為究治奸頑。

    使之可久。

     一境内有荒蕪田土。

    宜竭力開墾。

    流移人民。

    宜竭力招撫。

     一境内有陂池宜浚者。

    及時開浚圩岸宜築者。

    及時修築。

    城垣頹塌。

    橋梁毀壞者。

    及時整理。

    高原圩下所宜樹木。

    及時種植。

     一養濟院。

    近來竟成弊薮。

    茕獨不沾實惠。

    皆繇吏胥添捏詭名混冒。

    須是州縣官。

    據其陳告者。

    審實。

    給以面貌木牌。

    仍不時查核。

    分别革留。

    凡男婦犯重罪。

    或遊蕩傾家。

    及有子孫壻侄可養者。

    不得混收。

     一州縣極貧待斃之民。

    大約可計。

    每歲動支預備倉谷。

    城中四門。

    擇寺觀寬綽者。

    設廠煮粥。

    每人米五合。

    即可苟延殘喘。

    自十月十五日起。

    正月十五日止。

    孤老有糧。

    不許混冒。

    約費米百餘石耳。

    設誠行之。

    利濟不少。

    所當委任得人。

    稽查出納。

    無成虛文。

     一錢糧一縣大事。

    秋冬之交。

    必先算定分派由帖。

    使小民先知辦納之數。

    征糧則總立一簿。

    算定人戶額田數。

    田糧數。

    均徭裡甲條鞭數。

    分為十限。

    每月限完幾分。

    比較隻用此簿。

    不得别立第二簿。

    完欠俱用實寫。

    不得用浮簽。

    民間依限完者。

    即不聽比。

    過限不完。

    方拘其尤者比責。

    須是分數明白。

    如欠一兩而從未完者。

    即從重究。

    欠十兩而完過七八分。

    存剩二三兩者。

    即從寬處。

    毌得但論銀數多寡。

    而不分全欠零欠之殊。

    催征隻用裡甲。

    間于奸頑之戶。

    行不測之威。

    票拿一二。

    無得徧差皂快。

    執牌下鄉。

    徒空雞犬。

    無益繭絲。

     一無情之詞。

    十無一實。

    縣官貪取罪贖。

    辄多準詞。

    緻原被兩家。

    同歸于盡。

    民之窮困。

    此其一端。

    為民父母。

    當肫切勸化。

    令勿輕訟。

    事涉倫理。

    而無大故者。

    即為焚其狀詞。

    免其雠隙。

    其它苟無關系。

    概勿聽可也。

     一人命狀詞。

    尤不可輕準出牌。

    在城告人命者。

    縣官即至其家相驗。

    審問四鄰。

    誣告者重懲。

    情真者方準。

    在鄉者。

    必令帶屍到壇。

    帶四鄰到屍所。

    然後投狀。

    縣官即到壇中相驗審問。

    一如在城之法。

    則不真者。

    自不敢輕告。

    非但官省事。

    民保家。

    以人命詐人者亦息。

    老穉之獲全其命者多矣。

     一勾攝止差裡長。

    非真正強盜人命巨惡。

    不得濫差皂快下鄉。

    以滋詐擾。

    是造福小民第一義。

     一婦人非犯奸。

    及人命。

    及被公婆夫男所訟。

    俱不許拘。

     一輕犯罪人。

    勿得輕送監鋪。

    緻染瘟疫。

    及為牢頭索詐。

    婦人不系大辟。

    及勘合追贓家屬。

    雖娼婦亦勿濫禁。

     一吏書門皂。

    昵之縱之。

    皆縣令也。

    衆胥役分其利。

    一縣令受其名。

    所宜猛省。

     一善人者。

    一方元氣。

    民間有孝子悌弟其上矣。

    次則仗義好施者。

    次則終身自守。

    不作非為者。

    必須訪實。

    各書所長。

    匾額表其門。

    免其雜泛差役。

    以為民勸。

     一惡人者。

    良民之蟊賊。

    蟊賊去。

    而良民始安。

    凡天罡地煞。

    打行把棍之類。

    訪其首惡重治。

    仍籍之于官。

    使禁其黨類。

    一有黨類詐害良民者。

    并其首治之。

     一訟師教唆起滅。

    破民家。

    壞民俗。

    一片機械變詐。

    無識者競以為能。

    浸淫入于其術而不覺。

    不複顧天理人心為何物矣。

    所當訪實。

    悉榜其名于申明亭。

    審出刁誣詞狀。

    追究寫狀之人。

    并拿重治。

     一刑杖。

    竹篦。

    不得過重。

    務要削平棱節。

    不許打在一處。

    不許打腿灣。

    桚指不得過兩時。

    非強盜人命。

    不許輕用夾棍。

    不得過兩時。

    敲杖不得過三十。

     一堂上須要肅清。

    不得容吏書皂快門役。

    擁立左右緻奸弊出于意外。

     一每日所行事。

    須立一簿。

    逐件登記。

    完者勾之。

    一月内事。

    必于一月内了。

    使吏書不得延捱索詐。

    上司事。

    亦不至沉閣取咎。

     一私衙要關防嚴密。

    多有清謹官。

    為妻子僮仆親戚所壞。

    交通衙役。

    私出官票。

    暗騙民财。

    時宜覺察。

     一縣官鄉裡親戚。

    不得容留在寺院。

    說事得财。

    以速官謗。

     一本縣每日供給。

    須照時價給現銀。

    與市民兩 易買。

    不得倚官減值。

    虧短賒欠。

    不得縱容買辦人。

    索取鋪行錢物。

    佐貳衙。

    一并禁戢。

     一各役工食。

    按季放給。

    不得預放扣減。

     一生辰令節。

    不得受禮物。

    以長奔競。

     一不得稱貸富室。

    及至富室監生家飲宴。

     一上司鋪陳。

    往往借用當鋪。

    江南則派糧長借辦。

    極為擾害。

    須本縣節省公用置辦。

    着庫吏收領封貯。

    入查盤事件内。

    無令移用。

    以緻缺少。

     一保甲所以弭盜安民。

    今本縣開報保長時。

    既餍飽吏胥。

    而棍徒充當保長。

    又詐害良民無已。

    竟使善法。

    皆成厲政。

    徒滋擾害而巳。

    既不可懲噎而廢食。

    豈可不循名而責實要在賢者着實舉行。

    周密防備天下多事之時。

    此實為未雨綢缪之計。

    不可忽也。

     一盜賊地方大害。

    必有窩家。

    必與捕快交通。

    平日當密訪窩家。

    及通盜捕快。

    置之于法。

    一有生發。

    即行嚴捕。

    必擒獲而後已。

    此等風采彰聞。

    自然盜賊屏息。

    乃不肖有司。

    護盜如子。

    既欲邀盜息民安之譽。

    又避上司地方多盜之責。

    往往深怒失主呈告。

    反責捕快詐誣。

    其甚者。

    與盜相通。

    納其貨賄。

    緻盜賊以此縣便于行劫。

    縱橫無忌。

    失主不敢告。

    捕快不敢擒釀成大亂。

    恒必由之。

    所當痛以為戒。

     一強竊盜到官。

    縣官即刻自審。

    勿輕用刑。

    隻嚴急起贓。

    贓真然後具招。

    勿輕信扳誣。

    而容捕快先拷。

    勿先發佐貳審問。

     一睹博為盜賊之源。

    必須嚴禁。

    民間開場賭博者。

    責令兩鄰首告不首者同罪。

     一娼家為盜賊之薮。

    不許容留城内居住。

    有居住者。

    兩鄰不首同罪。

     一州縣官表率一方。

    宜先節儉。

    以挽侈靡之俗。

    即宴會名刺。

    不可以為小事。

    漫從流俗。

    當照憲規。

    刊刻小約。

    與本地缙紳。

    彼此遵行。

    節财用于易忽。

    移風俗于不覺矣。

     一民間渰殺子女。

    最傷天地之和。

    有犯者重治。

    四鄰不首者同罪。

     ◆傅元鼎巡方三則【公名梅。

    直隸邢台人。

    萬曆舉人。

    官刑部主事。

    卒贈太常卿。

    】 弘謀按為大吏者。

    以一人之耳目。

    而察數十百人之賢否。

    地遠勢隔。

    視聽難周。

    于是有托密訪于私人。

    采虛聲于道路。

    而狙詐百出。

    傳聞異詞。

    若即為定論。

    所謂一指當前。

    不見泰山者也。

    傅公巡方三則。

    因其事之所必有。

    揆其理于不可易。

    不事揣測鈎距。

    而光明正大。

    自無遁情。

    其察吏之金鑒哉。

    為屬吏者。

    更可知所以實緻其力。

    而不必為塗飾耳目之觀矣。

     一曰因文。

    屬吏有谒見。

    必有談吐。

    有文移。

    必有論議。

    就中細細察之。

    有據理據勢。

    明白直截者。

    有不吞不吐。

    騎牆兩顧者。

    有一問即對。

    條暢無隐者。

    有再問不答。

    沉吟含糊者。

    有實見得是。

    雖違衆而必争者。

    有中實無主。

    一經駁而遂靡者。

    此中察吏。

    可得十之五六。

    【以言察吏。

    大概不出此幾種。

    第言有誠僞。

    事有是非。

    又當有辨。

    故雲止得五六。

    】 一曰因人。

    巡方時。

    經過阡陌。

    間一省視。

    遇佳山水。

    暫一登臨。

    不拘耕牧樵漁。

    霁色與言。

    問年成。

    則可次及于催科。

    問道裡。

    則可次及于勾攝。

    問保甲。

    則可次及于佐領。

    問鄉約。

    則可次及于官師。

    未有大賢而百姓不極口者。

    未有大不肖而百姓不攢眉者。

    此中察吏。

    可得十之七八。

    【事本相因。

    故得十之七八。

    】 一曰因事。

    當攬辔入境。

    略一浏覽。

    橋梁道路。

    亦王政所關。

    置郵見其精神。

    城池見其保障。

    學宮見其文教。

    器械見其武備。

    倉庫見其綜理。

    養濟見其慈惠。

    實做者。

    自與虛應者有間。

    渾堅者。

    自與妝點者殊科。

    見任去任。

    悉無遁情。

    此中察吏。

    百不失一也。

    【種種皆有實迹。

    不可假借故百不失一也。

    】 ◆袁了凡當官功過格【先生名黃。

    字坤儀。

    浙江人萬曆進士。

    官至大參。

    】 弘謀按居官者。

    論法則為賞罰。

    論理則有是非功過者。

    即所行之是非也。

    了凡先生功過格。

    舉官司應興應革之事。

    條分縷析。

    即其得失之輕重。

    以定功過之多寡。

    于此見居官者每日之内。

    一舉一動。

    非功即過。

    見過易。

    見功亦易。

    返觀内考。

    蓋無刻不在功過之中。

    可不懼而知所勉乎。

    古人每晚。

    必将一日所行之事。

    焚香告天。

    其即此意也夫。

     功格 過格 ○功格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吏 能為地方興利除害。

    使百姓永受實惠。

    算千功。

     勸戒同僚行善止惡。

    以事之大小算功。

    勸戒上司倍算。

     劾去府州縣貪酷正官一員。

    算千功。

    佐貳減半論。

     下僚非得罪地方。

    不輕革逐。

    一人算十功。

     遇大寒大暑大風大雨。

    錢糧停比。

    詞訟停審。

    一次算十功。

     能禁戢勢宦豪奴。

    不使播惡。

    算百功。

     能摘發奸惡神棍。

    置之于法。

    不使騙詐愚民。

    算十功。

    偶有錯誤。

    片念撥轉。

    不吝改過。

    并不喜奉承迎合之言。

    算十功。

     嚴禁佐貳。

    不得擅受民詞。

    算十功。

     遠來人役。

    早發回文。

    一事算一功。

     凡解人之怒。

    釋人之疑。

    濟人之急。

    拯人之危。

    皆随事之大小。

    人之善惡算功。

     戶 催征有法。

    勸谕樂輸。

    不煩敲撲。

    而錢糧畢辦。

    算千功。

    審編裡役。

    差遣均平。

    使合縣受福。

    算千功。

     清核地畝錢糧。

    井井有條。

    使裡胥保歇。

    不得欺隐包侵。

    緻累小民。

    算千功。

     遇大災大荒。

    能早勘早申。

    力請蠲赈。

    設法救活多命。

    算千功。

     設法斂解。

    緩急有序。

    革除陋規積弊。

    不苦糧裡。

    不累賷解員役。

    算十功。

     較準大小法馬。

    嚴加稽查。

    使胥吏不得出輕入重。

    算千功。

     給發役從工食。

    養濟口糧如期。

    并禁吏胥克減。

    一次算十功。

     荒年煮粥。

    赈濟孤獨。

    及收養遺棄小兒。

    一人算一功。

    勸其親戚。

    責以大義。

    令各收養者。

    倍算。

     用物照價平買。

    不倚官勢虧民。

    一日算一功。

     禮 闡明正教。

    維持正法。

    使聖賢遺旨。

    燦然複明于世。

    功德無量。

     凡事惜福。

    躬行節儉。

    使風俗返醇。

    算千功。

     祈禱能謹。

    齋戒祭祀。

    如對神明。

    竭誠有應。

    免水旱瘟疫之災。

    算千功。

     表章先賢。

    旌舉忠孝。

    一事算百功。

     親講鄉約。

    懲勸有方。

    誨誘頑民。

    平其忿心。

    改惡從善各因人受益之大小而定功。

     考較公明。

    不阻抑孤寒。

    一名算一功。

     開報生員優劣。

    采訪的确。

    使人知勸懲。

    士風丕變。

    算千功。

     故舊經過地方。

    厚待加禮。

    一人算十功。

    若患難死喪而加撫恤者。

    倍算。

     禁止惡俗。

    如淹女。

    火葬。

    宰牛。

    殺牲。

    酒肆台戲等類。

    一日算十功。

     接文士下僚。

    有禮無慢。

    一日算一功。

     同僚下司。

    身故失位而家貧者。

    助一兩。

    算一功。

    勸人共助者同算。

     瘟疫瘧痢盛行。

    開局醫療。

    一人算一功。

    垂死而得生者算十功。

     葬死人及枯骨。

    一人算十功。

     兵 力行保甲。

    親編親審。

    不緻擾民。

    而邪教奸宄自息。

    算千功。

     遇兵盜竊發。

    能豫為防範。

    力加捍禦。

    免百姓被難。

    算十功。

     嚴戢捕役牢囚。

    飛詐良善。

    算十功。

     盜賊拿到即審。

    務得真情真贓。

    不許捕役私拷。

    不委衙官混供。

    不許扳累無辜。

    不專靠拶夾招承。

    無枉無縱。

    一次算十功。

     刑 凡聽訟能伸冤理枉。

    按事之大小算功。

     鬬毆人命。

    或故或誤。

    為首為從。

    俱細細分别。

    立時親檢定罪。

    不緻遊移出入。

    幹連無辜。

    算千功。

     冤枉重辟。

    案成囚獄。

    能詳覆審豁者。

    免大辟一人。

    當百功。

    永戍一人。

    五十功。

    滿徒一人。

    二十功。

    三年徒。

    十五功。

    二年者。

    十功。

    一年者。

    算五功。

    滿杖一人。

    算三功。

    九十以下。

    算二功。

     責人須明告其罪。

    使之知改。

    凡刑人而當。

    使受者愧服。

    見者懲誡。

    算十功。

     重治不孝。

    重治叛奴。

    及賭博者。

    一人算十功。

     懲治訟師扛證。

    不得刁唆構釁。

    廢蕩人家。

    一人算十功。

     用刑有條。

    如老幼醉酒不打。

    婦女非犯奸不打。

    尊長告卑幼。

    百姓告衙役。

    雖失實弗打。

    已拶弗夾。

    要枷弗打。

    一人算十功。

     供招出入。

    自為簡點。

    不容吏胥上下其手。

    算十功。

     詞狀少準。

    婦人非關節要。

    即為抹去。

    人犯一到即審。

    不令守候。

    一事算一功。

     詞訟據理直斷。

    不嗔越訴。

    不偏護原告。

    不徇囑托。

    耐煩受言。

    使兩造得盡其情。

    及到别衙門。

    随其轉辨。

    不以成心怒翻案。

    一事算五功。

     重懲誣告以息刁訟。

    一事算一功。

     審無重情。

    免供逐出。

    準息。

    量罰紙谷。

    如有力稍力無力。

    聽犯自認。

    不以贖锾媚上司。

    一事算十功。

     無力犯人。

    當時釋放。

    納贖徒罪。

    亦準召保。

    使免監禁之罪。

    一人算五功。

     追贓有法。

    禁扳害親友。

    以保無辜。

    依贓之多寡算功。

    能為開豁者。

    五兩算一功。

    出己财代完者。

    倍算。

     嚴禁佐貳。

    不得擅羁人犯。

    算五功。

     嚴禁獄卒牢頭。

    勿肆淩虐。

    使囚得安甯。

    一人算一功。

    牢瘟傳染。

    命獄官獄卒。

    掃除積穢。

    多燃蒼術。

    夏貯涼水。

    冬天給草薦姜湯。

    使囚得方便。

    一人算十功。

     重犯無家屬者。

    照例申請囚米。

    一人算一功。

    例有不合。

    自為設處者倍算。

     工 開渠築堤。

    疏通水利。

    視事之大小算功。

     役使地方及衙門人。

    概從寬厚。

    一人算一功。

     修葺學宮官堂。

    及鄉賢名宦祠。

    正神祠廟。

    倉房獄舍。

    橋梁。

    道路。

    費十兩。

    算一功。

    勸人樂助者。

    同算。

     當官善事。

    未易枚舉。

    即此以例其餘。

    擴而充之。

    在人各盡心力。

     ○過格 吏 戶 禮 兵 刑 工 吏 地方利病。

    絕不留心。

    置民生疾苦于度外。

    其過無涯。

    地方利病。

    明知應興應厘。

    不肯出身擔任。

    一味推卸。

    圖便己私。

    罔知民隐。

    圖便目前。

    罔計永遠。

    算千過。

     風土異宜。

    時勢異窾。

    不虛心參酌。

    強不知而為知。

    見一偏而不見全局。

    妄作妄為。

    使百姓受累。

    算千過。

     日逐所行事件。

    不畏天人。

    惟憑吏胥。

    更将上司行移。

    或分付言語。

    不即用心祗奉力行。

    使民隐弗申。

    上澤不究。

    算千過。

     開報賢否失當。

    随官之大小。

    人之善惡。

    算過。

     保約奉行不善。

    輕委衙官。

    及緻騷擾。

    算百過。

     聽信左右。

    指撥害人。

    逢迎勢要。

    冤抑平民。

    受人囑托。

    枉害善良。

    使百姓含怨。

    算百過。

     事不即決。

    淹禁停滞。

    使訟中生訟。

    破人身家。

    一事算十過。

     聽審人犯已齊。

    因慵懶飲宴。

    輕為更期。

    累衆候費煩苦者。

    一事算十過。

     偏護衙役。

    姑縱奸徒。

    設局詐騙。

    穽人身家。

    算十過。

     上司怒人。

    明知其枉。

    不敢辨救。

    一事算十過。

     事關前任。

    及别衙門事。

    明知其枉。

    而泥成案。

    徇體面。

    不與開招者。

    一事算三十過。

     毀人揚己。

    市恩避怨。

    不顧前官職司。

    不顧後官難繼。

    算十過。

     沽不準詞狀之名。

    使含冤者無處陳訴。

    一事算五過。

    必要賄囑方準。

    一事算十過。

     門禁不嚴。

    緻家人通同衙役作弊。

    一日算十過。

     出入行牌不信。

    使官役守候勞苦。

    供應耗費者。

    一次算十過。

     戶 催征無法。

    任吏書欺隐。

    保歇包侵。

    不能清楚。

    亂拿亂責。

    追呼愈急。

    完欠愈淆。

    使合縣不甯。

    算千過。

     擅自加派增糧。

    使小民永受賠累。

    算千過。

     點役不公。

    任吏胥作弊。

    使合縣受累。

    算千過。

     遇災荒弗早申請。

    使民心不安。

    上澤不究。

    算千過。

     勸地方好義。

    救荒積谷練兵等事。

    不虛公詳恕。

    偏聽率性。

    苛派不堪。

    算百過。

     遇患不救。

    遇赈而吝。

    力可以濟人而不肯盡。

    算百過。

     輕用民力。

    随衆多寡算過。

     禮 祭祀不敬謹。

    水旱不祈禱。

    及祈禱不盡誠。

    惟以虛文塞責。

    算百過。

     好為奢侈。

    傷财害民。

    陰壞風俗。

    算千過。

     考較不公。

    使孤寒不得上進。

    一名算百過。

     開報生員優劣不确。

    使勸懲無力。

    士習日靡。

    算千過。

     縱容左道惑衆。

    及聚衆賽會。

    不行嚴禁者。

    算百過。

     不禁溺女惡俗。

    賭博為非。

    及屠宰耕牛者。

    算百過。

     好長夜飲酒。

    登山玩水。

    耗費人财。

    累地方下役守候。

    一次算十過。

     待人不誠。

    責人不恕。

    接下僚而亵慢爽儀。

    遇知己而含疑不盡。

    算十過。

     拘泥舊聞。

    沉迷積習。

    見闡明正學者。

    反加非笑謗。

    阻人好修之念。

    自障入道之門。

    其過無量。

     兵 縱奸捕唆盜扳。

    牢囚通同燒詐。

    良善平民。

    雞犬不甯。

    算千過。

     獲盜不即親審。

    得其真情真贓。

    緻黠盜漏網。

    扳累良民。

    算百過。

     盜有或初誤犯。

    或迫饑寒。

    不原情警豁。

    使人無自新之路者。

    算十過。

     刑 人命不即檢驗傷證定案。

    緻招情出入。

    拖累多人。

    算千過。

     問罪成招。

    本有生路。

    不開一線。

    隻圖上司不駁。

    一事算十過。

     服毒。

    投水。

    懸梁。

    圖賴人命。

    審無威逼。

    辄斷葬埋。

    以長輕生之習。

    一事算百過。

    審非真命。

    而輕易發檢。

    使死者不得完屍。

    生者多般受累。

    一事算百過。

     情罪未核。

    杖死一人。

    算百過。

     醉怒重杖責人。

    算二過。

    無罪誤責。

    算十過。

     借地方公事為名。

    濫罰者。

    一兩算一過。

     多問罪贖。

    以肥私橐。

    以媚上司。

    一事算千過。

     受人囑托。

    故縱應罪者一人。

    算一過。

    縱真命一人。

    算百過。

    縱大盜。

    及豪強奸蠹一人。

    算百過。

    若受賄故縱。

    倍算。

     用刑不當。

    以多寡算過。

    罪不至死而杖斃者。

    一命算百過。

     縱行杖人打下腿灣。

    需索詐害。

    一日算十過。

     無過淹禁平民者。

    一日算十過。

     以口腹之故。

    輕杖人。

    一杖算一過。

     工 地方水利。

    不留心查察。

    緻有渠不開。

    有塘不浚。

    有堤不築。

    不蒙水之利。

    但受水之害。

    視事之大小算過。

     學校教士之處。

    橋道濟衆之處。

    聽其頹敗。

    亦照工程之大小算過。

     當官過失。

    未易枚舉。

    即此可例其餘。

    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顔光衷官鑒【先生名茂猷。

    福建平和人。

    崇祯會元。

    】 弘謀按官鑒者。

    顔光衷所著迪吉錄之一類也。

    原書專從因果報應立論。

    然所采故實。

    皆出史鑒。

    其事理正自确不可易。

    夫果報者。

    數也。

    數或有時難知。

    理則千古可信。

    居官者。

    聽其數于在天。

    而守其理于在己。

    豈非所謂腳踏實地者哉。

    至于鄉紳中。

    未仕者。

    将來皆有從政之責。

    已仕者。

    即今日之從政者也。

    知鄉紳之所得為。

    與所不當為。

    則将來之從政也必不苟。

    而從政者。

    于鄉紳既不緻忿疾而失平。

    亦不敢徇私以害公。

    更可即此而得倡率化導之方。

    以收易俗移風之效。

    豈不美與。

     狄仁傑為宰相。

    有元行沖。

    數規谏。

    謂仁傑曰。

    公之門。

    珍味多矣。

    願備藥物攻疾。

    仁傑歎曰。

    吾藥籠中物。

    何可一日無也。

    已複薦張柬之為宰相。

    又薦姚崇桓彥範敬晖等。

    皆為名臣。

    自古聖賢豪傑。

    無不以得人為急。

    漢高問人于監門卒。

    得郦食其。

    收子房于韓相。

    拔陳平于亡虜。

    汲汲求賢。

    無須臾離也。

    昭烈三屈隆中。

    而天下鼎足。

    又如夫子大聖。

    而齊交平仲。

    鄭兄子産。

    一遇程子于途。

    即修币定交。

    其汲汲于人如此。

    故子遊宰武城。

    而夫子首問得人。

    此第一要義也。

    子賤宰單父。

    隻用父事兄事。

    便已了了。

    今世士大夫。

    祗急簿書。

    不知政本。

    又見一二卑賤儒紳。

    奔求可厭。

    一概峻其門戶。

    尊己淩人。

    是烏足與言風化哉。

    故經世而不能得人。

    不成大功。

    誠使君相至于守令鄉紳。

    莫不彰善崇德。

    求賢敷教。

    何憂人才不盛。

    俗化不美乎。

    且自家善量品格。

    全在此處别大小耳。

    【朝廷政事。

    草野風俗。

    均待人而成。

    】 唐杜悰節度江陵。

    黔南廉使秦匡謀。

    戰蠻寇不克。

    來奔谒。

    悰怒其不趨庭。

    使吏讓之。

    匡謀不為屈。

    乃遣絷之。

    奏秦匡謀擅棄城池。

    不能死王事。

    誅之。

    行刑之際。

    悰大驚。

    暴卒。

    長子無逸。

    相繼而死。

    議者以悰恃權貴。

    枉刑戮。

    獲茲報焉。

    夫杜悰不過作貴倨态。

    要人尊敬耳。

    而竟以此置人于死。

    折己之祿。

    則我慢之為累也。

    居官長吏。

    以禮節喜怒人。

    低昂人者。

    不少。

    當其怒時。

    亦自依傍道理。

    謂匡謀擅棄城池。

    死之不足為過。

    孰知皆為客氣所使乎。

    此意不除。

    害人仍自害。

    何嗟及乎。

    【中有成見。

    有一分道理。

    便看作十分。

    皆所雲依傍道理。

    為客氣所使也。

    戒之哉。

    】 宋韓琦。

    識量英偉。

    臨事。

    喜愠不形于色。

    自謂才器須足周八面。

    入麤入細。

    乃是經綸好手。

    又嘗論王安石曰。

    為翰林則有餘。

    居輔弼則不足。

    或問其故。

    曰。

    嘗見其奏議。

    隻為一己。

    而不為天下也。

    【有才而無濟于世。

    皆坐此病。

    】 錢若水。

    字長卿。

    為同州推官。

    有富民失女奴。

    父母訴于州。

    委之錄參。

    錄參舊與富民有求。

    不獲。

    遂劾富民父子共殺。

    誣服。

    具申。

    獨若水遲疑。

    錄參曰。

    汝得。

    富民錢。

    欲出之乎。

    若水笑曰。

    父子皆坐重辟。

    豈不容某熟察。

    若水詣州所。

    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