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文獻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沒之葛藤。
立破侵漁之衣鉢也。
如先年那借。
今□那借。
既習慣為嘗。
而先招追補。
今招追補曆五六察未見一升一合然則補于何日、迢于何年、察之何益、盤之何事乎經承點鬼。
一半皆雲物化。
□文登答。
動稱剉骨難追。
然則死者既無嗣息。
生者豈無家産。
往者既逝流難問。
來者又何為前車不戒乎。
除倉吏年年消耗外。
穀價之在庫者。
庫吏又食之。
穀價之承買者。
穀戶又食之。
或虧折化為烏有。
或飢荒盡捏放支。
職在瑞安縣兩日。
現追張饒等一十八兩還官。
繇此推之。
非盡死者不可求。
生者不可問。
出者官聽之自出。
入者官不能勒之使入也。
一則重庫輕倉。
□心琢句□筆花爛□此情至文随之騐也終歲未嘗過問。
一則倉官貓鼠同眠。
倉吏兔狐共穴舊穀既粜則此粟如雪花盡散于空中、新穀發買、則此銀如落葉難歸于枝上不曰今年價貴。
則曰眀年賠償其實具呈逓領之日、己立心升合不還而察盤問罪一遍之後百事丢開、多方掩飾不至于一粒無存不止者竊以為當開銷者。
明白開銷。
當申說者。
明白申說。
當減豁者。
明白減豁。
至于當□□者。
積至幾百幾千幾萬之多。
曾無一黍一勺一升之補壯哉鼠、豈遜虎狼、苟年、年追足些湏亦可積成什百。
即使萬萬不可窮究。
亦當嚴立憲禁。
從此斷絕将來庫吏庫書。
倉吏倉書。
承賣承買之人。
一切借支耗沒。
庶兵荒有備。
晏海無虞矣。
·禁役保兼充議(嵇爾遐) 嵇爾遐 保歇為全浙通病。
其勢不能除。
而與保歇為狼狽者。
則衙役也。
衙役□财。
必通保歇為線。
保歇骫法。
非串衙役不行是其氣類相親故其技倆亦互熟、往往衙役革退、即竄當保歇保歇事、并鑽充衙役而公私之弊窦、悉由若輩叢生、乃嚴屬更有自為吏胥詭捏子弟家人名色、公然并充保歇者既借衙問為狡窟。
複倚歇家為外府。
罔上行私。
何所不至。
亟宜請憲查草。
尤在冬至前。
新裡上卯諸歇領卑催糧之日。
取各裡甲并各衙門具揭中報。
并嚴禁衙役革退。
不許出為保歇。
保歇事收。
不許入為衙役永著為令。
在官之弊既清。
即害及民者不甚烈矣。
·官收官兌條議附(計選六則 茂苑紳耆尤遠公) (茂苑紳耆)尤遠公【諱瀹】 一議委官 委官一倉一員。
庶官有專責。
收糧既從容。
兌糧又便捷。
一日可兌千石亦挽遅為速之法也如縣佐少。
府幕廵司。
亦可充用但湏擇廉潔精眀、強固者任之、正印官湏日夜在倉到處紏察一有抗違。
即行參處。
比較起數。
即帶在倉料理。
刑廳亦應不時下倉。
督催彈壓。
一議漕贈 旗官□船一隻。
領糧四百八十三石。
止觧京三百四十五石。
馀一百三十八石。
扣給各軍。
算來軍家己得十之四矣。
每百贈米五石。
銀五兩乃是贈外之贈今遵垣中奏議。
再加銀五兩此又額外恩典更複何求、奉行者斷不可擅益毫末。
以蹈違旨之罪。
一議雜費 糧官供應。
衙役工食。
及斛錢挑錢船錢等項。
每交一石應出銀五分。
今例出銀七分零。
交兌斛面。
及倉中折耗等項。
每交一石。
又出米五升。
俱交與糧衙收用。
此外倘有索派。
定當嚴行禁革。
一禁衛軍??勒索 旗軍行攩。
踢斛淋尖。
捧湧様米。
婪橫何堪。
舊制老人行攩以示公平。
今應令倉總甲行攩。
以平為主。
舊例旗軍有話會錢。
開倉喜錢。
後手錢。
酒飯錢等項。
綱司有酒飯錢。
看斛面錢。
會等錢。
摺匾錢。
押船錢。
押花錢。
巴倉錢等項。
此種積弊。
總因民兌□起合既官兌應一槩禁革 一禁衙從需索 舊例每扇縣縂米八石。
銀十兩。
糧房米十石。
兌書銀十兩。
該衙糧書米四石。
兌書米二石。
又有報數走倉等項。
需索多□。
尤可恨者。
縣中有督兌押花押扇等差。
各衙門有差官差役。
索詐如虎糧戶總此脂膏、差費多則正供缺、應一槩停止、又有各衙門派出公費今既官兌、從何派索亦應嚴革 一禁衛官送禮 衛官欲??勒兌贈。
先結納縣尊。
每以餽禮為餌一受其餽、便入其彀中、公然與我抗矣故餽送應謝絕。
尤不可假以□色。
從求父母有風力者皆然。
○啟劄 啟平清兩藩王改折劄(蔡魁吾) 上郡公祖題請迯亡書(胡夢說) 與缙紳謝罪書(張拱機) 上太公祖陳漕運書(胡維霖) ·啟平清兩藩王改折劄(蔡魁吾) 蔡魁吾【諱士英】 謹啟平靖藩殿下。
近準部咨。
因粵中饷乏。
先撥江西米五萬石。
沙灘運贛。
度嶺抵粵。
某凜遵 王事。
竭欲催兌。
奈江省曆當鋒镝之馀。
茕茕孑遺。
長途肩運。
不苦無米而苦于無人正在愁歎間、而後撥五萬石之咨又至展轉憂思。
徬徨終夜。
伏念前歲撥江省米二萬運粵。
彼時死亡相枕。
流離載道。
詢之人口。
莫不色沮心酸。
年來瘡痍未複。
戎馬生郊民之摧殘更甚于前、而來之撥數又兩倍于昔贛以北。
千裡淤□。
處處用人挽拽。
贛以南。
羊腸嶮峻。
步步用人肩挑。
合計前後。
十萬石。
運負過嶺。
湏得三四十萬人。
江省招集之驚鴻。
甯有幾何此番苦役不至死亡大半不止、言念及此、巳自計拙眉攢、況可驅之而勝任乎、向來運粵之米。
曾蒙慨允改折。
江民至今祝頌。
殿下屏翰百粵。
福庇鄰封。
則江右諸民。
何一非 殿下所留之殘喘仰度 殿下斷不忍以數年保釐之赤子、又驅之于死亡某自準部咨以來。
分派督催。
米亦無難速備。
但慮此水陸二運。
寔苦無人。
且軍需緊急。
再欲商之司農。
又恐往返遅滞。
然既濫膺節钺。
受斯民之任不得不請命于 殿下之前。
雲雲且聞粵中今歲豊稔。
此時正值西成。
齎銀往彼。
差員購給。
在粵饷無損于毫末。
而江民之蒙澤者不啻起白骨而肉之矣。
并覆并載。
殿下之恩德。
甯止被一人一世也哉。
·上郡公祖題請迯亡書(胡夢說) 胡夢說 □孫曰請□□禀知□科一節□是□□□事何道之從而後催科中淂行其撫字也厥惟□□疲邑額賦原重。
派饷萬難。
再加懇乞申詳。
仰體眀旨。
垂憐疲瘠。
蚤賜題請。
以救迯亡事。
竊見邱報。
近日加饷。
奉旨内有委實災疲。
勢難加賦地方。
但著該撫按據實查明。
請旨定奪。
深山窮谷。
鹹頌聖明。
轸念民瘼。
至仁也。
新昌蒙前院□次疲。
蓋緣僻處萬山之中。
火畊水□。
尚多鸠形鹄面。
況旱則土焦。
潦則沙淤田之所出。
不足以供賦。
賣則無人承買。
耕則無人認佃故鬻兒賣女以輸官郡縣公祖父母。
猶不免于參罰。
此其瘠疲。
海内所共知。
自有遼饷以來。
縱不能邀恩減派亦當與不疲之縣、稍有差等奈何論畝論糧。
較之南昌諸邑。
反多數千。
是原派之遼饷。
人情久為不平。
即剜肉醫瘡。
而向無可剜。
今新派每畝三厘。
疲邑勢難重加。
縱斃監斃杖。
于饷亦無補。
聖天子眀炤迯亡之屋。
千載一時。
卓台台目擊流離之狀。
耳聞哀鳴之聲。
蚤賜申詳。
細查疲縣。
額糧半屬虛賠。
視他縣為獨苦。
派饷更屬溢則。
視他縣又為較多。
明旨所謂災疲當□疲于新昌矣新饷尚徼免派。
庶仰體朝廷恤疲之仁。
俯救瘠土孑遺之衆。
地方幸甚。
·與缙紳謝罪書(張拱機) 張拱機 卑職才疏性拙。
運蹇數奇。
濫竽名邦。
惴惴于汲深绠短。
幸辱老台台青盻南車。
海涵天覆。
竊意二天提挈。
可獲瓦全。
不料飛災橫祻。
變出匪夷。
自反戴星畏影。
甞膽飲氷。
皆無遵老台台洞鑒者。
惟是奉上台開比元二鞭糧。
以緻深五載并徵之怨。
更因憲檄催觧甚急。
前令逋欠甚多。
不得已擇三四鞭之逋甚者。
稍示嚴比。
其元二暨五年新鞭。
絕未嘗比責。
此通縣所共知也。
淂罪地方。
有口難辨。
□正可憐惟有觧□遠引。
以候上裁最可憐者、初進半□、涖任未滿十月、一經白面、萬裡青衫、回首家園、孤蹤天末、妻妾子女、膽落魂飛、夤夜奔避、皇皇迯生、号呼踉跄傷心慘目仁人長者。
能無恻然于苦難中。
而興渡蟻之計乎。
奸宄密布。
觸藩畏尾。
非邀大庇。
曲賜護持。
何以脫乕口而為出疆之導。
某舉目無親。
惟有向紳尊□□巳耳。
伏乞宣布德音。
觧谕粹裡衆情。
俾某淂保全身家。
首丘八口。
則料某此生。
敢言報德。
然犬馬啣結。
永矢三生。
至于上咨訪徵信。
九鼎片言。
伏乞恕已往之罪□。
□不報之恩澤。
公書直筆。
代剖冤苦情形惟其閤室之安危半生之榮枯、盡造命于台台裁奪中矣雖某以罪廢萍蹤。
無堪培植然為一命惜冠裳、為上邦存體面、想台台自有拯救之洪慈也。
沐恩累月。
饫感高誼。
竟同囚虜出走。
不獲長□龍門。
拜辭叩謝。
拊膺淚血。
赧恧難言。
行李一空。
不能少伸别敬。
伏乞鑒憐。
臨禀曷勝嗚咽翹切之至。
·上太公祖陳漕運書(胡維霖) 胡維霖 祖台調停于催科撫字。
仁政已透入民心。
治生惟倡先好義。
以鼓其樂輸。
他不敢與聞。
茲氶縣父母下詢漕事。
不得不暢言之。
夫漕至新昌苦矣。
蓋秋冬水涸石出。
由小溪高灘。
轉運而之省會。
艱辛萬狀。
倉規以急公恤民。
法誠善也。
迩來運官。
不遵昔年立倉成規。
以糧長為奇貨。
又不體上台撫字盛意。
以轉廒恣誅求。
叙民視運事如赴湯蹈火今日一舟發、則相戒以為載得愁千斛、明日一舟回、則相嗟以為剩得淚萬升、以故新催裡魂驚膽落。
縣父母劄示輿議紛紛夫漕運以民情為本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川壅而潰。
所傷實多。
是不但不便于民。
并不便于官。
勢必鬨于邑而悞運期。
鬨于倉而阻後運。
語雲樂輸未有先不樂而輸将恐後者也恐雖有流之神術決不能拂民之心、而得民之力況今日南折南糧。
與漕□重。
而漕尤吃緊雖有劉晏之心計、勢不能左畫方而右畫圓利擇廉幹宜民者而善使之。
是在祖台主持于上為民正所以為漕為漕正所以忠于祖台言言肝膈。
伏祈察裁。
○禀揭 上總漕兌竣繳批禀 ·上總漕兌竣繳批禀 劉勿所 卑職昏昧輕躁。
負罪既深。
仰荷台台二天再造。
滌除往戾。
許以自新。
更賜訓辭。
言言金石。
職如夢初覺。
且因罪蒙知蓋嗔诃鞠育、縂屬洪仁、風雷雨露、無非至教、于此見覆載不遺之量聖賢無我之心、凡在有知。
靡不欽戴。
卑職幸出非望。
感極忘身敢不強扶赢瘵之軀、勉竭犬馬之力、以圖獲桑榆之收于萬一伏惟台台俯賜鑒存。
茲因兌運已畢。
申繳原批。
惓惓下情。
欲吐無已。
辄敢冐昧披陳。
為此具禀。
臨禀無任瞻仰虔慄之至。
○徵輸管見附(韓讷) 一行滾單 一嚴丈量 一脩水利 一清舊逋 一禁撮借 一慎支放 一實行官兌 ·一行滾單 韓讷【牧公】 催徵莫善于滾單乃上之人。
亦既三令五申矣。
而有行有不行。
或行之而中即止者則以吏胥惡其害己而辄至沉閣也每啚設一滾簿。
首依易知由單。
騐派本折各項銀米之數。
明白開列。
次開本啚官田若幹。
民田若幹。
鬥則山蕩漊若幹。
本年通編本色米共該若幹。
各色條鞭銀共該若幹以為一啚之總數每甲每戶亦先貫田數于前次開實徵銀數于後、以為花戶之撒數使民一見曉然易知。
其比較大簿。
亦照滾簿每啚每甲每戶。
先貫田數于前。
次開實徵銀數于後務令比簿與滾簿對同縂數與撒數符合官執比簿以嵇查、民遵滾簿為符信、中間不緻有飛灑私加之弊矣此編派之善也。
徵銀十分。
分為四季。
中除停忙。
約略月日。
均作四限。
每季之中。
複分十期。
假如每一甲應徵銀二十兩。
每季隻應完銀五兩。
所完五兩。
寬比十限。
将滾簿于十甲中。
隻捒銀數之第一欠多者。
□至其家。
令于本限赍簿銷比。
則此甲定當如數投納。
此甲既納。
又擇他甲之欠數次多者滾去。
則次欠者亦定當如限完納矣。
如此滾完十限。
以五六兩之銀。
完于五六十日之内。
何難清楚倘慮一滾難清、亦可照依浙中事例、每啚置設滾單二件、上五甲為一單下五甲為一單、從五甲中各自為滾利于速轉、亦甚便也。
此勸輸之善也。
納銀先二日投櫃。
先一日裝數。
随将比簿緣進内衙。
細查完欠各啚各甲。
有依限完納者本日侵□挂牌免其聽比則急公良善。
倖逭一日守候之苦。
下限必自輸将恐後矣。
是日止于應比啚中。
□某甲之第一欠多者。
令彼赍簿聽比對查滾簿。
所欠果多與否如與比簿相合、則責比無疑如滾簿所納數多而比簿所裝數少、便知是吏胥作弊應将收吏櫃書嚴行訊勘于是水落石出而小民免失銷之患矣倘有滾簿沉閣某甲。
而臨限不到者。
即給一小票與歇家。
勒提到縣。
倍加責治督令完清限頭然後交卸别甲、如又藐歇抗提。
不妨偶出飛籤。
懲一警百。
以為沉閣派單之戒。
此清弊之善也。
況當事不煩全。
止摘欠多啚甲。
挂牌聽比。
人知完限銷欠。
免其伺候。
無不争先赴納。
将見縣庭應比之人。
日就寥寥。
漸可不煩敲樸。
則省比之善也。
滾單一到。
則此甲人戶。
知有聽比飛提之督其後。
自然依限赴納以徼免心比諸差票催提省多少費用、省多少氣力省多少弊窦、則又不用差擾之善也。
一舉而五善備□。
是在 賢明當事。
振舉而力行之耳。
·一嚴丈量 其次則嚴清丈江南财賦孔多。
奸弊不一。
其田畝有為蠹□隐縮者矣。
有奸民以熟冐荒者矣。
又有産去糧存。
遺丁絕戶。
名為賠補者矣。
至于滄桑坍長。
則又其小□者也惟丈量則能清察諸弊但丈量之法。
亦匪易言。
苟不細加凖酌。
将惠民之事。
适以擾民。
殊非上台力行善政初心也。
其法己略見河南察荒李公檄谕中。
餘竊有進焉一則履畝之當清也堂官諸事蝟集。
豈能通縣履畝。
倘或轉委縣佐。
其事将不可問矣。
何也。
佐貳豈乏廉明。
然而百中僅一。
餘見比年縣堂諸事。
偶有轉委佐貳者則堂上經承、名為眼同、實相朋比上下其手、惟賄是求、今之清丈大事、豈宜出此、似宜于各區之中。
公擇坐啚田多之人。
老成殷寔。
熟悉本區坵号字圩者。
一正一副。
督同有田人戶。
捱坵清丈。
随丈随登。
造冊繳縣另候當事履畝覆核明白倘有欺弊。
即将□戶裡正弓手。
一併儘法懲點選裡正或于隔别□裡交互清丈以免□丈己曰□□□□□之曰□□□□□亦不□□□□□□盛也之其裡正造冊人等、俱宜因田而定、不可因戶而轉今之糧戶。
有曰在此區。
而戶役卻在彼區者。
若隻據戶名。
不論田畝坐落何處。
則隔區之人。
豈能洞悉其事。
裡正既據田點充。
再湏擇一土著殷□耆老。
相助為理庶無錯悞不然舉一茫然不曉者、董任其事、則包攬需索隐漏、諸弊俱作、而包棍得以夤緣為奸矣、丘文莊公雲當使人從田、不當使田從人、此千古不易之論也一則魚鱗舊冊之當頒也舊魚鱗冊。
不在戶房。
即在扇書。
不在扇書。
即在舊裡役處。
況迩年著四九甲造冊未完。
必有草冊。
若責成新役。
是猶責盲者以察秋毫也。
當事者。
湏著戶房舊役。
督取老冊。
勿容推诿訂期彙集裡正于公所。
面商清丈機宜。
谕以利害。
懾以王章即将底冊面交裡正、對冊丈量、約有規凖、庶免矢?高僞勃索之弊、一則弓尺之宜畫一也吳□舊例。
弓以六尺為一□。
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
有等奸人。
聲言懸坐陞科。
又聲言改□弓尺。
希圖于中取事。
以緻人心徬徨。
宜照前法。
捱畝清丈。
印官履畝覆核。
弓手尺寸不欺。
斯懦民均沾實惠也一則首罪之宜寬也、田畝寬歹不□、圩岸坍長不等、即業戶亦不自知、況積弊相承、誰肯預首、愚意以此番清丈為限清丈之際。
倘或仍有欺隐。
與裡正弓手通同作弊者苟覆丈清出或他人首告、必當治以重罪、若雲初次丈出便欲活罪。
不獨坍長寬反。
無心受過。
而奸民畏罪。
反暗行阻撓。
百計歲匿。
不赦其已往之愆。
必塞其自新之路。
理固然也。
至于裡坵疆界預宜表識分明。
印官覆核。
勿擾裡役供應。
具載察荒李公文告中。
愚不多贊。
·一脩水利 其次莫若濬築。
易壞苦旱。
卑土苦澇務使高者有所蓄、而卑者有所洩、其事具十庫勿所先生條議中但鑿池築堤開濬諸費、工力甚繁須 賢憲台力請于上寬具一二年之租賦、再加良有司一二年之心力、循行阡陌、開通水道、□鑿脩築、俟其工作告竣、蓄洩得宜、然後仍照荒米折色、某銀減筭舊例複其科征則田無不完之賦。
而有司不礙考成矣。
·一清舊逋 其舊逋欠冊、不應專任該書、聽其摘發該書向年侵蝕無窮。
作弊不一。
若任彼摘發。
則欠者亦摘。
不欠者亦摘。
欠多者得銀隐匿。
欠少者飛灑籤提是籤票如雨。
既飽虎皂之腹、轉為奸胥之媒、胥隸貪壑己盈國課毫無所補、是功令之申饬、竟為胥役之招牌、 賢有司之考成、竟為胥役之孤注也□若将舊欠比簿及流水堂簿猝然□入内衙令精明子弟輩。
細細對查。
摘欠多苐一等。
彙發一單。
著令歇家或一月或半月内。
勒限比清。
逾期即行觧 憲法在必行俟本歇名下。
略略清理。
次便摘出欠多第二等者。
照前勒比。
複口谕歇家。
即日便要□出欠少者。
正身聽比矣。
乘蚤納清。
省得比限。
如是寬□做去則糧戶所省胥役雜費。
便可漸完正項矣。
又湏 上台力請 内部。
凡有司帶徵舊欠宜其考成、勿與現徵例議則 賢父母。
便可展肘從事矣。
·一禁撮借 觧支最苦于撮借凡所撮借。
必有極緊公務。
故吏胥得而乘之。
上台三令五申。
未能杜絕蓋因公撮借、而吏胥便多撮以□其私、徵比還庫、而吏胥複重撮以塞其窦、撮複加撮終無還期而 藩司各道郡守邑宰諸公。
前程遂斷送于其手矣。
今有緊急公事。
採筦籥者。
宜與 撫司道府往覆商确、若編入正額者、筭何項穩可抵充若無從銷筭者、或捐俸互相恊濟倘有額編甚少。
而所費良多者亦宜與 上台設法、相助為理、不許透支正項絲毫、至有使客過兵。
本無額設。
到縣勒索者。
湏細造銷冊。
轉懇 上台。
為我達□。
造眀何衙明經臨。
何事撮去。
以期 上聞。
俟 上台批照允行。
或可那借一二。
亦當熟請 上台。
設法抵補。
庶正供無缺。
孔于曰。
出内之吝。
謂之有司此處良湏風力耳 ·一慎支放 其次最宜慎放支吳中向年積習。
條銀徵至八九分者。
便稱能吏。
此有事茲土者屢言之。
非一人之私言也。
撥抵兵饷。
觧 京金花。
限期甚緊。
毫釐難缺。
故縣間湏将徵收銀兩先儘觧兵饷及觧京正項其馀存留支放。
必至年終徵比将完然後量銀所存以為所給分數俟到來春。
再行徵比酌量補給或發兌支照票。
将糧戶零星欠尾亦與零星兌清若糧戶勒揹不清者。
仍許執票徼縣以憑籤提。
其荒區似宜 奏請聽出。
以俟濬築。
今乃旺出為入。
不稍寬地步。
額編一兩。
便思足一兩之用倘或地有肥硗、雨露之飬、人事之不齊、民間所納、稍有缺額、則有司便至捉襟露肘矣 ·一實行官兌 漕糧莫善于官兌但向有官兌之名、而似少官兌之實何也每石官贈銀一錢。
米五升。
固不符言矣。
囙糧官供應。
衙役工食。
及下水斛幾挑錢船錢籌匾等項。
又出銀七分四厘零。
交付糧衙。
以充諸費。
又恐倉中折耗。
複每石加米五升。
則亦可以已矣。
乃收糧之時。
糧書複指稱道廳各衙門胥役使費。
勒索自肥。
少不遂意。
便不肯将米收入官倉。
故令糧戶經月守候。
必飽其欲而後已。
賢明當事。
似應令糧戶先納漕贈銀每石一錢。
再赍每石雜贈七分四厘。
赴倉投納公明收受、即刻便将正米及加一耗米、收入官倉、給付完單歸農、勿許倉蠹從中打合、亦勿聽收糧官胥于正贈雜贈外、勒索使費、糧戶米到、苟無水穀糠粞、勒令經即刻收貯官廒、倘有米洵河幹及米存民廒者 賢明當事務湏逐一清察、細詢緣由、嚴行參究、以為勒索之戒庶小民稱便。
而不負行此良法苦心也。
草莽鲰生。
略陳管見。
大概如此。
至于催徵之勸誘寬嚴。
觧支之大小緩急。
尚湏因地制宜。
随時變化。
豈懸想空談。
所能悉其妙用乎。
兵家有奇正。
錢穀刑名亦有經權。
似俱未可執一耳。
◆徭役部 牧公曰僱役限田二議誠為千古良谟、勿所先生。
留心民事。
彷彿其意而行之。
酌古凖今。
頗稱盡善。
今三吳田役。
行一截均編之法人無不役之田役無無田之戶貧民脫累。
歡歌載途。
但各省未盡舉行。
各縣立法頗異。
将必有變通畫一之規。
以成一道同風之治。
姑存此以備參攷。
條格 申詳 條議 ○條格 均役之法(劉勿所) ·均役之法(劉勿所) 劉勿所【諱時俊】 一立煙門冊江南苦役重。
民就役如赴湯火入陷阱也。
擁田者規避百端。
竄入貴有力家。
莫可蹤迹。
号鐵腳詭計。
又或捏立名号。
幻出不窮。
一戶花分成數十矣。
至若田圩冊。
被私家瘦匿。
不入官目諸胥遂因緣為奸。
飛灑影射。
每以遊糧附戶。
詭号虗裝。
核之則戶為烏有子虗。
載冊則畝如飄絮不著地。
賦役不均。
其來久矣。
本縣伏思凡人則有面目家園。
而田有形也。
若一手握□冊。
次第按之彼豈能神幻魅伏置田??由中以瞞人目乎于是定式頒冊。
縣分都。
都分圩。
圩分戶。
戶核其人。
人核其号。
年齒職投生□。
弟男女婦。
房舍僕婢之數。
圩長據實注填。
以付裡正。
裡正呈縣。
縣彙收之為煙門冊又令各圩長。
各縂其本圩之田。
分坵計畝。
而魚鱗編次。
某坵屬某。
某坵半屬某。
半屬某。
田有四址。
受田者有的名姓為田根冊二冊定即以田根對煙門為戶冊夫田根冊以稽田。
止為影射虛裝者設耳。
若煙門一冊。
所包頗廣。
如編保甲。
正疆境。
料戶口。
定名分。
清宄盜。
逐遊徒。
六百裡俱在掌。
制之原不為一端設。
然形露影附。
核家園奴僕之實。
以稽田畝之所歸。
而詭寄出矣。
源窮流會。
即戶冊鬼名。
歸煙門現在之寔戶。
而花分亦合矣。
自是黠巧閃□之輩。
數十年不知有役者。
今乃知有役。
而法始公平。
人始快服矣。
一議貼役民之苦于當役者以一人獨累衆遂旁觀若秦越人不不相救助也令欲體其情。
甦其累則莫如貼役蓋貼役之說略倣古僱役而更為無弊僱役之法。
應募者多奸棍。
而公務有妨。
貼役之法。
頂充者仍正身。
而公私俱便。
蓋一舉而花詭自消。
闾閻安堵。
有司可鳴琴而治矣。
或謂役縱有累。
止于一人。
貼役不免加編。
且遍一邑。
吳中賦額既重。
豈能再加。
是不然。
夫累專一人。
使之破家蕩産。
累散通邑。
不過均派厘毫。
累在一人。
衆兢避之。
于是有詭寄花分。
饋遺酒食之費。
于是有議更議報。
詐吓需索之擾。
若貼在通邑。
輕而易舉。
徵而不覺。
在當役者。
出身之外。
固不損脂膏。
在貼役者。
供輸之外。
并不驚雞犬。
利害相較。
大緻
立破侵漁之衣鉢也。
如先年那借。
今□那借。
既習慣為嘗。
而先招追補。
今招追補曆五六察未見一升一合然則補于何日、迢于何年、察之何益、盤之何事乎經承點鬼。
一半皆雲物化。
□文登答。
動稱剉骨難追。
然則死者既無嗣息。
生者豈無家産。
往者既逝流難問。
來者又何為前車不戒乎。
除倉吏年年消耗外。
穀價之在庫者。
庫吏又食之。
穀價之承買者。
穀戶又食之。
或虧折化為烏有。
或飢荒盡捏放支。
職在瑞安縣兩日。
現追張饒等一十八兩還官。
繇此推之。
非盡死者不可求。
生者不可問。
出者官聽之自出。
入者官不能勒之使入也。
一則重庫輕倉。
□心琢句□筆花爛□此情至文随之騐也終歲未嘗過問。
一則倉官貓鼠同眠。
倉吏兔狐共穴舊穀既粜則此粟如雪花盡散于空中、新穀發買、則此銀如落葉難歸于枝上不曰今年價貴。
則曰眀年賠償其實具呈逓領之日、己立心升合不還而察盤問罪一遍之後百事丢開、多方掩飾不至于一粒無存不止者竊以為當開銷者。
明白開銷。
當申說者。
明白申說。
當減豁者。
明白減豁。
至于當□□者。
積至幾百幾千幾萬之多。
曾無一黍一勺一升之補壯哉鼠、豈遜虎狼、苟年、年追足些湏亦可積成什百。
即使萬萬不可窮究。
亦當嚴立憲禁。
從此斷絕将來庫吏庫書。
倉吏倉書。
承賣承買之人。
一切借支耗沒。
庶兵荒有備。
晏海無虞矣。
·禁役保兼充議(嵇爾遐) 嵇爾遐 保歇為全浙通病。
其勢不能除。
而與保歇為狼狽者。
則衙役也。
衙役□财。
必通保歇為線。
保歇骫法。
非串衙役不行是其氣類相親故其技倆亦互熟、往往衙役革退、即竄當保歇保歇事、并鑽充衙役而公私之弊窦、悉由若輩叢生、乃嚴屬更有自為吏胥詭捏子弟家人名色、公然并充保歇者既借衙問為狡窟。
複倚歇家為外府。
罔上行私。
何所不至。
亟宜請憲查草。
尤在冬至前。
新裡上卯諸歇領卑催糧之日。
取各裡甲并各衙門具揭中報。
并嚴禁衙役革退。
不許出為保歇。
保歇事收。
不許入為衙役永著為令。
在官之弊既清。
即害及民者不甚烈矣。
·官收官兌條議附(計選六則 茂苑紳耆尤遠公) (茂苑紳耆)尤遠公【諱瀹】 一議委官 委官一倉一員。
庶官有專責。
收糧既從容。
兌糧又便捷。
一日可兌千石亦挽遅為速之法也如縣佐少。
府幕廵司。
亦可充用但湏擇廉潔精眀、強固者任之、正印官湏日夜在倉到處紏察一有抗違。
即行參處。
比較起數。
即帶在倉料理。
刑廳亦應不時下倉。
督催彈壓。
一議漕贈 旗官□船一隻。
領糧四百八十三石。
止觧京三百四十五石。
馀一百三十八石。
扣給各軍。
算來軍家己得十之四矣。
每百贈米五石。
銀五兩乃是贈外之贈今遵垣中奏議。
再加銀五兩此又額外恩典更複何求、奉行者斷不可擅益毫末。
以蹈違旨之罪。
一議雜費 糧官供應。
衙役工食。
及斛錢挑錢船錢等項。
每交一石應出銀五分。
今例出銀七分零。
交兌斛面。
及倉中折耗等項。
每交一石。
又出米五升。
俱交與糧衙收用。
此外倘有索派。
定當嚴行禁革。
一禁衛軍??勒索 旗軍行攩。
踢斛淋尖。
捧湧様米。
婪橫何堪。
舊制老人行攩以示公平。
今應令倉總甲行攩。
以平為主。
舊例旗軍有話會錢。
開倉喜錢。
後手錢。
酒飯錢等項。
綱司有酒飯錢。
看斛面錢。
會等錢。
摺匾錢。
押船錢。
押花錢。
巴倉錢等項。
此種積弊。
總因民兌□起合既官兌應一槩禁革 一禁衙從需索 舊例每扇縣縂米八石。
銀十兩。
糧房米十石。
兌書銀十兩。
該衙糧書米四石。
兌書米二石。
又有報數走倉等項。
需索多□。
尤可恨者。
縣中有督兌押花押扇等差。
各衙門有差官差役。
索詐如虎糧戶總此脂膏、差費多則正供缺、應一槩停止、又有各衙門派出公費今既官兌、從何派索亦應嚴革 一禁衛官送禮 衛官欲??勒兌贈。
先結納縣尊。
每以餽禮為餌一受其餽、便入其彀中、公然與我抗矣故餽送應謝絕。
尤不可假以□色。
從求父母有風力者皆然。
○啟劄 啟平清兩藩王改折劄(蔡魁吾) 上郡公祖題請迯亡書(胡夢說) 與缙紳謝罪書(張拱機) 上太公祖陳漕運書(胡維霖) ·啟平清兩藩王改折劄(蔡魁吾) 蔡魁吾【諱士英】 謹啟平靖藩殿下。
近準部咨。
因粵中饷乏。
先撥江西米五萬石。
沙灘運贛。
度嶺抵粵。
某凜遵 王事。
竭欲催兌。
奈江省曆當鋒镝之馀。
茕茕孑遺。
長途肩運。
不苦無米而苦于無人正在愁歎間、而後撥五萬石之咨又至展轉憂思。
徬徨終夜。
伏念前歲撥江省米二萬運粵。
彼時死亡相枕。
流離載道。
詢之人口。
莫不色沮心酸。
年來瘡痍未複。
戎馬生郊民之摧殘更甚于前、而來之撥數又兩倍于昔贛以北。
千裡淤□。
處處用人挽拽。
贛以南。
羊腸嶮峻。
步步用人肩挑。
合計前後。
十萬石。
運負過嶺。
湏得三四十萬人。
江省招集之驚鴻。
甯有幾何此番苦役不至死亡大半不止、言念及此、巳自計拙眉攢、況可驅之而勝任乎、向來運粵之米。
曾蒙慨允改折。
江民至今祝頌。
殿下屏翰百粵。
福庇鄰封。
則江右諸民。
何一非 殿下所留之殘喘仰度 殿下斷不忍以數年保釐之赤子、又驅之于死亡某自準部咨以來。
分派督催。
米亦無難速備。
但慮此水陸二運。
寔苦無人。
且軍需緊急。
再欲商之司農。
又恐往返遅滞。
然既濫膺節钺。
受斯民之任不得不請命于 殿下之前。
雲雲且聞粵中今歲豊稔。
此時正值西成。
齎銀往彼。
差員購給。
在粵饷無損于毫末。
而江民之蒙澤者不啻起白骨而肉之矣。
并覆并載。
殿下之恩德。
甯止被一人一世也哉。
·上郡公祖題請迯亡書(胡夢說) 胡夢說 □孫曰請□□禀知□科一節□是□□□事何道之從而後催科中淂行其撫字也厥惟□□疲邑額賦原重。
派饷萬難。
再加懇乞申詳。
仰體眀旨。
垂憐疲瘠。
蚤賜題請。
以救迯亡事。
竊見邱報。
近日加饷。
奉旨内有委實災疲。
勢難加賦地方。
但著該撫按據實查明。
請旨定奪。
深山窮谷。
鹹頌聖明。
轸念民瘼。
至仁也。
新昌蒙前院□次疲。
蓋緣僻處萬山之中。
火畊水□。
尚多鸠形鹄面。
況旱則土焦。
潦則沙淤田之所出。
不足以供賦。
賣則無人承買。
耕則無人認佃故鬻兒賣女以輸官郡縣公祖父母。
猶不免于參罰。
此其瘠疲。
海内所共知。
自有遼饷以來。
縱不能邀恩減派亦當與不疲之縣、稍有差等奈何論畝論糧。
較之南昌諸邑。
反多數千。
是原派之遼饷。
人情久為不平。
即剜肉醫瘡。
而向無可剜。
今新派每畝三厘。
疲邑勢難重加。
縱斃監斃杖。
于饷亦無補。
聖天子眀炤迯亡之屋。
千載一時。
卓台台目擊流離之狀。
耳聞哀鳴之聲。
蚤賜申詳。
細查疲縣。
額糧半屬虛賠。
視他縣為獨苦。
派饷更屬溢則。
視他縣又為較多。
明旨所謂災疲當□疲于新昌矣新饷尚徼免派。
庶仰體朝廷恤疲之仁。
俯救瘠土孑遺之衆。
地方幸甚。
·與缙紳謝罪書(張拱機) 張拱機 卑職才疏性拙。
運蹇數奇。
濫竽名邦。
惴惴于汲深绠短。
幸辱老台台青盻南車。
海涵天覆。
竊意二天提挈。
可獲瓦全。
不料飛災橫祻。
變出匪夷。
自反戴星畏影。
甞膽飲氷。
皆無遵老台台洞鑒者。
惟是奉上台開比元二鞭糧。
以緻深五載并徵之怨。
更因憲檄催觧甚急。
前令逋欠甚多。
不得已擇三四鞭之逋甚者。
稍示嚴比。
其元二暨五年新鞭。
絕未嘗比責。
此通縣所共知也。
淂罪地方。
有口難辨。
□正可憐惟有觧□遠引。
以候上裁最可憐者、初進半□、涖任未滿十月、一經白面、萬裡青衫、回首家園、孤蹤天末、妻妾子女、膽落魂飛、夤夜奔避、皇皇迯生、号呼踉跄傷心慘目仁人長者。
能無恻然于苦難中。
而興渡蟻之計乎。
奸宄密布。
觸藩畏尾。
非邀大庇。
曲賜護持。
何以脫乕口而為出疆之導。
某舉目無親。
惟有向紳尊□□巳耳。
伏乞宣布德音。
觧谕粹裡衆情。
俾某淂保全身家。
首丘八口。
則料某此生。
敢言報德。
然犬馬啣結。
永矢三生。
至于上咨訪徵信。
九鼎片言。
伏乞恕已往之罪□。
□不報之恩澤。
公書直筆。
代剖冤苦情形惟其閤室之安危半生之榮枯、盡造命于台台裁奪中矣雖某以罪廢萍蹤。
無堪培植然為一命惜冠裳、為上邦存體面、想台台自有拯救之洪慈也。
沐恩累月。
饫感高誼。
竟同囚虜出走。
不獲長□龍門。
拜辭叩謝。
拊膺淚血。
赧恧難言。
行李一空。
不能少伸别敬。
伏乞鑒憐。
臨禀曷勝嗚咽翹切之至。
·上太公祖陳漕運書(胡維霖) 胡維霖 祖台調停于催科撫字。
仁政已透入民心。
治生惟倡先好義。
以鼓其樂輸。
他不敢與聞。
茲氶縣父母下詢漕事。
不得不暢言之。
夫漕至新昌苦矣。
蓋秋冬水涸石出。
由小溪高灘。
轉運而之省會。
艱辛萬狀。
倉規以急公恤民。
法誠善也。
迩來運官。
不遵昔年立倉成規。
以糧長為奇貨。
又不體上台撫字盛意。
以轉廒恣誅求。
叙民視運事如赴湯蹈火今日一舟發、則相戒以為載得愁千斛、明日一舟回、則相嗟以為剩得淚萬升、以故新催裡魂驚膽落。
縣父母劄示輿議紛紛夫漕運以民情為本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川壅而潰。
所傷實多。
是不但不便于民。
并不便于官。
勢必鬨于邑而悞運期。
鬨于倉而阻後運。
語雲樂輸未有先不樂而輸将恐後者也恐雖有流之神術決不能拂民之心、而得民之力況今日南折南糧。
與漕□重。
而漕尤吃緊雖有劉晏之心計、勢不能左畫方而右畫圓利擇廉幹宜民者而善使之。
是在祖台主持于上為民正所以為漕為漕正所以忠于祖台言言肝膈。
伏祈察裁。
○禀揭 上總漕兌竣繳批禀 ·上總漕兌竣繳批禀 劉勿所 卑職昏昧輕躁。
負罪既深。
仰荷台台二天再造。
滌除往戾。
許以自新。
更賜訓辭。
言言金石。
職如夢初覺。
且因罪蒙知蓋嗔诃鞠育、縂屬洪仁、風雷雨露、無非至教、于此見覆載不遺之量聖賢無我之心、凡在有知。
靡不欽戴。
卑職幸出非望。
感極忘身敢不強扶赢瘵之軀、勉竭犬馬之力、以圖獲桑榆之收于萬一伏惟台台俯賜鑒存。
茲因兌運已畢。
申繳原批。
惓惓下情。
欲吐無已。
辄敢冐昧披陳。
為此具禀。
臨禀無任瞻仰虔慄之至。
○徵輸管見附(韓讷) 一行滾單 一嚴丈量 一脩水利 一清舊逋 一禁撮借 一慎支放 一實行官兌 ·一行滾單 韓讷【牧公】 催徵莫善于滾單乃上之人。
亦既三令五申矣。
而有行有不行。
或行之而中即止者則以吏胥惡其害己而辄至沉閣也每啚設一滾簿。
首依易知由單。
騐派本折各項銀米之數。
明白開列。
次開本啚官田若幹。
民田若幹。
鬥則山蕩漊若幹。
本年通編本色米共該若幹。
各色條鞭銀共該若幹以為一啚之總數每甲每戶亦先貫田數于前次開實徵銀數于後、以為花戶之撒數使民一見曉然易知。
其比較大簿。
亦照滾簿每啚每甲每戶。
先貫田數于前。
次開實徵銀數于後務令比簿與滾簿對同縂數與撒數符合官執比簿以嵇查、民遵滾簿為符信、中間不緻有飛灑私加之弊矣此編派之善也。
徵銀十分。
分為四季。
中除停忙。
約略月日。
均作四限。
每季之中。
複分十期。
假如每一甲應徵銀二十兩。
每季隻應完銀五兩。
所完五兩。
寬比十限。
将滾簿于十甲中。
隻捒銀數之第一欠多者。
□至其家。
令于本限赍簿銷比。
則此甲定當如數投納。
此甲既納。
又擇他甲之欠數次多者滾去。
則次欠者亦定當如限完納矣。
如此滾完十限。
以五六兩之銀。
完于五六十日之内。
何難清楚倘慮一滾難清、亦可照依浙中事例、每啚置設滾單二件、上五甲為一單下五甲為一單、從五甲中各自為滾利于速轉、亦甚便也。
此勸輸之善也。
納銀先二日投櫃。
先一日裝數。
随将比簿緣進内衙。
細查完欠各啚各甲。
有依限完納者本日侵□挂牌免其聽比則急公良善。
倖逭一日守候之苦。
下限必自輸将恐後矣。
是日止于應比啚中。
□某甲之第一欠多者。
令彼赍簿聽比對查滾簿。
所欠果多與否如與比簿相合、則責比無疑如滾簿所納數多而比簿所裝數少、便知是吏胥作弊應将收吏櫃書嚴行訊勘于是水落石出而小民免失銷之患矣倘有滾簿沉閣某甲。
而臨限不到者。
即給一小票與歇家。
勒提到縣。
倍加責治督令完清限頭然後交卸别甲、如又藐歇抗提。
不妨偶出飛籤。
懲一警百。
以為沉閣派單之戒。
此清弊之善也。
況當事不煩全。
止摘欠多啚甲。
挂牌聽比。
人知完限銷欠。
免其伺候。
無不争先赴納。
将見縣庭應比之人。
日就寥寥。
漸可不煩敲樸。
則省比之善也。
滾單一到。
則此甲人戶。
知有聽比飛提之督其後。
自然依限赴納以徼免心比諸差票催提省多少費用、省多少氣力省多少弊窦、則又不用差擾之善也。
一舉而五善備□。
是在 賢明當事。
振舉而力行之耳。
·一嚴丈量 其次則嚴清丈江南财賦孔多。
奸弊不一。
其田畝有為蠹□隐縮者矣。
有奸民以熟冐荒者矣。
又有産去糧存。
遺丁絕戶。
名為賠補者矣。
至于滄桑坍長。
則又其小□者也惟丈量則能清察諸弊但丈量之法。
亦匪易言。
苟不細加凖酌。
将惠民之事。
适以擾民。
殊非上台力行善政初心也。
其法己略見河南察荒李公檄谕中。
餘竊有進焉一則履畝之當清也堂官諸事蝟集。
豈能通縣履畝。
倘或轉委縣佐。
其事将不可問矣。
何也。
佐貳豈乏廉明。
然而百中僅一。
餘見比年縣堂諸事。
偶有轉委佐貳者則堂上經承、名為眼同、實相朋比上下其手、惟賄是求、今之清丈大事、豈宜出此、似宜于各區之中。
公擇坐啚田多之人。
老成殷寔。
熟悉本區坵号字圩者。
一正一副。
督同有田人戶。
捱坵清丈。
随丈随登。
造冊繳縣另候當事履畝覆核明白倘有欺弊。
即将□戶裡正弓手。
一併儘法懲點選裡正或于隔别□裡交互清丈以免□丈己曰□□□□□之曰□□□□□亦不□□□□□□盛也之其裡正造冊人等、俱宜因田而定、不可因戶而轉今之糧戶。
有曰在此區。
而戶役卻在彼區者。
若隻據戶名。
不論田畝坐落何處。
則隔區之人。
豈能洞悉其事。
裡正既據田點充。
再湏擇一土著殷□耆老。
相助為理庶無錯悞不然舉一茫然不曉者、董任其事、則包攬需索隐漏、諸弊俱作、而包棍得以夤緣為奸矣、丘文莊公雲當使人從田、不當使田從人、此千古不易之論也一則魚鱗舊冊之當頒也舊魚鱗冊。
不在戶房。
即在扇書。
不在扇書。
即在舊裡役處。
況迩年著四九甲造冊未完。
必有草冊。
若責成新役。
是猶責盲者以察秋毫也。
當事者。
湏著戶房舊役。
督取老冊。
勿容推诿訂期彙集裡正于公所。
面商清丈機宜。
谕以利害。
懾以王章即将底冊面交裡正、對冊丈量、約有規凖、庶免矢?高僞勃索之弊、一則弓尺之宜畫一也吳□舊例。
弓以六尺為一□。
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
有等奸人。
聲言懸坐陞科。
又聲言改□弓尺。
希圖于中取事。
以緻人心徬徨。
宜照前法。
捱畝清丈。
印官履畝覆核。
弓手尺寸不欺。
斯懦民均沾實惠也一則首罪之宜寬也、田畝寬歹不□、圩岸坍長不等、即業戶亦不自知、況積弊相承、誰肯預首、愚意以此番清丈為限清丈之際。
倘或仍有欺隐。
與裡正弓手通同作弊者苟覆丈清出或他人首告、必當治以重罪、若雲初次丈出便欲活罪。
不獨坍長寬反。
無心受過。
而奸民畏罪。
反暗行阻撓。
百計歲匿。
不赦其已往之愆。
必塞其自新之路。
理固然也。
至于裡坵疆界預宜表識分明。
印官覆核。
勿擾裡役供應。
具載察荒李公文告中。
愚不多贊。
·一脩水利 其次莫若濬築。
易壞苦旱。
卑土苦澇務使高者有所蓄、而卑者有所洩、其事具十庫勿所先生條議中但鑿池築堤開濬諸費、工力甚繁須 賢憲台力請于上寬具一二年之租賦、再加良有司一二年之心力、循行阡陌、開通水道、□鑿脩築、俟其工作告竣、蓄洩得宜、然後仍照荒米折色、某銀減筭舊例複其科征則田無不完之賦。
而有司不礙考成矣。
·一清舊逋 其舊逋欠冊、不應專任該書、聽其摘發該書向年侵蝕無窮。
作弊不一。
若任彼摘發。
則欠者亦摘。
不欠者亦摘。
欠多者得銀隐匿。
欠少者飛灑籤提是籤票如雨。
既飽虎皂之腹、轉為奸胥之媒、胥隸貪壑己盈國課毫無所補、是功令之申饬、竟為胥役之招牌、 賢有司之考成、竟為胥役之孤注也□若将舊欠比簿及流水堂簿猝然□入内衙令精明子弟輩。
細細對查。
摘欠多苐一等。
彙發一單。
著令歇家或一月或半月内。
勒限比清。
逾期即行觧 憲法在必行俟本歇名下。
略略清理。
次便摘出欠多第二等者。
照前勒比。
複口谕歇家。
即日便要□出欠少者。
正身聽比矣。
乘蚤納清。
省得比限。
如是寬□做去則糧戶所省胥役雜費。
便可漸完正項矣。
又湏 上台力請 内部。
凡有司帶徵舊欠宜其考成、勿與現徵例議則 賢父母。
便可展肘從事矣。
·一禁撮借 觧支最苦于撮借凡所撮借。
必有極緊公務。
故吏胥得而乘之。
上台三令五申。
未能杜絕蓋因公撮借、而吏胥便多撮以□其私、徵比還庫、而吏胥複重撮以塞其窦、撮複加撮終無還期而 藩司各道郡守邑宰諸公。
前程遂斷送于其手矣。
今有緊急公事。
採筦籥者。
宜與 撫司道府往覆商确、若編入正額者、筭何項穩可抵充若無從銷筭者、或捐俸互相恊濟倘有額編甚少。
而所費良多者亦宜與 上台設法、相助為理、不許透支正項絲毫、至有使客過兵。
本無額設。
到縣勒索者。
湏細造銷冊。
轉懇 上台。
為我達□。
造眀何衙明經臨。
何事撮去。
以期 上聞。
俟 上台批照允行。
或可那借一二。
亦當熟請 上台。
設法抵補。
庶正供無缺。
孔于曰。
出内之吝。
謂之有司此處良湏風力耳 ·一慎支放 其次最宜慎放支吳中向年積習。
條銀徵至八九分者。
便稱能吏。
此有事茲土者屢言之。
非一人之私言也。
撥抵兵饷。
觧 京金花。
限期甚緊。
毫釐難缺。
故縣間湏将徵收銀兩先儘觧兵饷及觧京正項其馀存留支放。
必至年終徵比将完然後量銀所存以為所給分數俟到來春。
再行徵比酌量補給或發兌支照票。
将糧戶零星欠尾亦與零星兌清若糧戶勒揹不清者。
仍許執票徼縣以憑籤提。
其荒區似宜 奏請聽出。
以俟濬築。
今乃旺出為入。
不稍寬地步。
額編一兩。
便思足一兩之用倘或地有肥硗、雨露之飬、人事之不齊、民間所納、稍有缺額、則有司便至捉襟露肘矣 ·一實行官兌 漕糧莫善于官兌但向有官兌之名、而似少官兌之實何也每石官贈銀一錢。
米五升。
固不符言矣。
囙糧官供應。
衙役工食。
及下水斛幾挑錢船錢籌匾等項。
又出銀七分四厘零。
交付糧衙。
以充諸費。
又恐倉中折耗。
複每石加米五升。
則亦可以已矣。
乃收糧之時。
糧書複指稱道廳各衙門胥役使費。
勒索自肥。
少不遂意。
便不肯将米收入官倉。
故令糧戶經月守候。
必飽其欲而後已。
賢明當事。
似應令糧戶先納漕贈銀每石一錢。
再赍每石雜贈七分四厘。
赴倉投納公明收受、即刻便将正米及加一耗米、收入官倉、給付完單歸農、勿許倉蠹從中打合、亦勿聽收糧官胥于正贈雜贈外、勒索使費、糧戶米到、苟無水穀糠粞、勒令經即刻收貯官廒、倘有米洵河幹及米存民廒者 賢明當事務湏逐一清察、細詢緣由、嚴行參究、以為勒索之戒庶小民稱便。
而不負行此良法苦心也。
草莽鲰生。
略陳管見。
大概如此。
至于催徵之勸誘寬嚴。
觧支之大小緩急。
尚湏因地制宜。
随時變化。
豈懸想空談。
所能悉其妙用乎。
兵家有奇正。
錢穀刑名亦有經權。
似俱未可執一耳。
◆徭役部 牧公曰僱役限田二議誠為千古良谟、勿所先生。
留心民事。
彷彿其意而行之。
酌古凖今。
頗稱盡善。
今三吳田役。
行一截均編之法人無不役之田役無無田之戶貧民脫累。
歡歌載途。
但各省未盡舉行。
各縣立法頗異。
将必有變通畫一之規。
以成一道同風之治。
姑存此以備參攷。
條格 申詳 條議 ○條格 均役之法(劉勿所) ·均役之法(劉勿所) 劉勿所【諱時俊】 一立煙門冊江南苦役重。
民就役如赴湯火入陷阱也。
擁田者規避百端。
竄入貴有力家。
莫可蹤迹。
号鐵腳詭計。
又或捏立名号。
幻出不窮。
一戶花分成數十矣。
至若田圩冊。
被私家瘦匿。
不入官目諸胥遂因緣為奸。
飛灑影射。
每以遊糧附戶。
詭号虗裝。
核之則戶為烏有子虗。
載冊則畝如飄絮不著地。
賦役不均。
其來久矣。
本縣伏思凡人則有面目家園。
而田有形也。
若一手握□冊。
次第按之彼豈能神幻魅伏置田??由中以瞞人目乎于是定式頒冊。
縣分都。
都分圩。
圩分戶。
戶核其人。
人核其号。
年齒職投生□。
弟男女婦。
房舍僕婢之數。
圩長據實注填。
以付裡正。
裡正呈縣。
縣彙收之為煙門冊又令各圩長。
各縂其本圩之田。
分坵計畝。
而魚鱗編次。
某坵屬某。
某坵半屬某。
半屬某。
田有四址。
受田者有的名姓為田根冊二冊定即以田根對煙門為戶冊夫田根冊以稽田。
止為影射虛裝者設耳。
若煙門一冊。
所包頗廣。
如編保甲。
正疆境。
料戶口。
定名分。
清宄盜。
逐遊徒。
六百裡俱在掌。
制之原不為一端設。
然形露影附。
核家園奴僕之實。
以稽田畝之所歸。
而詭寄出矣。
源窮流會。
即戶冊鬼名。
歸煙門現在之寔戶。
而花分亦合矣。
自是黠巧閃□之輩。
數十年不知有役者。
今乃知有役。
而法始公平。
人始快服矣。
一議貼役民之苦于當役者以一人獨累衆遂旁觀若秦越人不不相救助也令欲體其情。
甦其累則莫如貼役蓋貼役之說略倣古僱役而更為無弊僱役之法。
應募者多奸棍。
而公務有妨。
貼役之法。
頂充者仍正身。
而公私俱便。
蓋一舉而花詭自消。
闾閻安堵。
有司可鳴琴而治矣。
或謂役縱有累。
止于一人。
貼役不免加編。
且遍一邑。
吳中賦額既重。
豈能再加。
是不然。
夫累專一人。
使之破家蕩産。
累散通邑。
不過均派厘毫。
累在一人。
衆兢避之。
于是有詭寄花分。
饋遺酒食之費。
于是有議更議報。
詐吓需索之擾。
若貼在通邑。
輕而易舉。
徵而不覺。
在當役者。
出身之外。
固不損脂膏。
在貼役者。
供輸之外。
并不驚雞犬。
利害相較。
大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