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文獻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内帑抑取諸正供漕未補而費不赀、應請啇者一也有船則有旗。
約用一千四百馀名。
約給行糧一萬四千九百馀兩。
尚有縂運軍伴。
木遑詳計。
勢必加派。
物力奚堪。
至于佥旗之驿騷。
軍船之窩盜。
旗綱之嚼民。
如虎斯翼。
流毒無窮。
業經縂漕部院某。
具題嚴禁。
終難保其必無應請啇者二也嘉定舊有倉廒四處。
每倉八十馀間。
約計工料八百馀兩。
茲已化為瓦礫蒿萊矣。
欲議興建。
約費三千二百馀金。
尚有鬥給倉夫庫子等役。
一複則盡複。
纖悉皆民膏夫正供且無雜項奚處、應請啇者三也卑職于此而又有請焉。
江南乃根本重地。
嘉邑亦重地之一隅。
自東西多故。
徵繕頻加。
天不□吳。
災祲薦至。
蝗魃方熾。
疫鬼群猖。
哀此遺黎。
皆憲台多方救療。
力圖□存者。
若令疲命徵誅。
耿耿杞憂。
竊有不忍出諸口者。
伏乞憲台上持國計。
下救民生。
具将目前防危景狀。
特疏回天。
懇收成命。
仍併行咨戶倉二部。
洎戶科從長啇确合請寬恩于萬難措處之中、施一婉轉曲全之術、救嘉城億兆之生靈、□東南萬年之根本、□無缺食、民有馀生地方幸□。
□職幸甚。
等因到府。
該蘇州府知府陳洪□。
看勘淂嘉邑地不産□□荷累朝□恩。
特許漕糧永折。
小民之濡沬浩蕩者已久。
一旦議複。
無怪其傍偟号籲。
若不欲生也。
然使今歲有秋。
米價不□小民義當急公。
自竭慶措辦。
今蘇郡滿地荒蕪。
窮村流離。
加之客米稀至。
價增四倍。
地方阽危。
兼恐國課遅誤。
故不得不鰓鰓焦慮耳。
茲據該縣懇籲。
為民請命。
伏乞轉申撫院。
轸念時艱。
得疏請仍舊改折。
或量加折銀。
以濟輸将。
自不敢後。
庶幾甦窮黎于荒歉之馀。
寬一分。
即沐一分生全。
造福于數萬氓萌。
非鮮渺矣。
等因到道。
該本道看勘得事有取赢率土。
而獨诎一隅者。
嘉邑改折是也。
久诎于安嘗處順。
卒取赢于積困疊災者。
嘉邑複漕是也。
該邑沙土高瘠。
潮汐易淤。
地不宜禾。
人不習種。
萬曆初間。
幾幾有逃亡廢邑之慘。
屢題覈覆。
始徼永折之特恩。
嗣後天啟四年。
有暫複一歲之議。
民情沸驚。
旋□寝息之俞旨。
斯何時也。
饑馑旱蝗。
天災疊降。
野無青草。
戶有流亡。
餓□盈郊。
煙火幾絕。
慘悽景象。
難繪難言。
适今過籴鄰封。
救拯無術。
司民牧者。
心血巳枯。
方祈望外蠲恩。
以援此溝瘠。
似難複漕。
諸如行糧造船建廒疏濬等費。
又難卒辦。
況兀兀饑民。
責以臨倉交兌。
勢必鳥散魚驚。
不可不深長思也。
合無呈請本院。
俯念地方災異。
民命倒懸。
即特疏上聞。
持危扶弱。
俾仍舊例折兌完漕。
庶國計民生。
鹹永賴矣。
·申請題蠲皖屬糧米(安慶郡守邊與?土) (安慶郡守)邊與?土 為皖民困苦已極。
賦稅輸将。
萬難措辦。
仰祈 憲台特賜題請。
邀恩蠲免。
以保了□。
以□危疆事。
據□甯知縣申據本縣鄉官路介顔渾等。
舉人顔浩等。
貢生糧裡劉守中汪谷等。
呈稱竊念民為邦本。
皖屬寇踞不退。
土賊竊發。
瘟疫疠行。
閤門死絕者。
不知幾萬戶。
即在他鄉者。
皆委骨于糞壤。
以緻廬舍廢為蓬蒿。
田疇鞠為茂草。
一望千村。
徒聞鬼哭之慘。
遙瞻百裡。
竟無煙火之遺。
人蹤絕迹。
秧針并未刺術而十五年之災傷。
較之十四年。
更為異嘗。
賦稅不但苦無以供。
而輸納苦無人矣。
奈何十五年新增。
又在奉文開徵勢不能招魂攝魄以問輸将、有痛呼 天。
不淂不合詞以請。
伏乞申詳題豁等情。
又據桐城縣申據本縣鄉官光時亨、方拱乾、方以智等。
舉人方大普等、貢生糧裡等、呈稱連年兵燹焚掠無馀。
繼歲兇□□鄭伏□民□荒死亡殆盡問春耕、則乏牛乏種、觀秋成、則無粒無顆、氓吏之啼饑。
更甚于去歲。
逃亡之蒼赤。
複苦于水災。
向也惟公家是急。
恐徵納之不先。
今也憂救荒無策。
幹刑憲而不顧不惟無糧、亦且無民十四年之漕糧。
前巳蒙上達蠲免。
仍祈以十五年錢糧。
乞□賜請蠲。
庶幸存之遺黎猶淂緩死湏臾等情。
又據潛山縣申據本縣卿官、貢生糧裡等、呈稱潛山八年寇患。
三載兇荒萬人之族、至于血食無依、千畝之産幾于脫粟莫辦四百四十煙戶。
未存什一于千百。
二萬三千錢糧。
難起白骨以追呼。
大抵潛邑無人。
則無土。
無土則無财。
無論從前籽粒未收。
又且今年毫無佈種。
但十四年之漕糧。
得巳徼恩蠲。
而十五年之錢糧。
仍枌骨難完。
今懇體皇上之天德俯将十五年漕糧等項錢糧。
複申請□蠲等情。
又據太湖縣申本縣紳矜士民雷縯祚等、呈稱太湖自寇破建城之後。
苦狀危形。
難以盡繪。
建城罄萬姓之膏脂。
撫叛盡八鄉之遺黎。
旱蝗苦無籽粒之收。
瘟疫徒有白骨遍野。
路絕人行。
田無一穗。
雖有一二孑遺。
俱是鸠形鹄面。
今幸蒙皇恩浩蕩。
将十四年漕糧。
豊年帶徵。
十二年前盡行蠲赦。
但今耕鑿既荒。
輸納何自。
即招集耕種。
免其賦稅。
尚苦無人。
而猶可問十五年之漕糧等項乎。
懇再申詳各台疏題。
仍俯将十五年漕運等項錢糧。
議蠲議赈。
以救湖誠。
等情。
又據宿松縣申本縣鄉官田有年、生員糧裡等、呈稱松滋地介吳楚。
寇虐蹂躙彌烈。
湖連豫章。
水災浸溺獨苦。
孟春半死于疫。
半死于歲。
仲夏蝗已傷禾。
鼠又害禾。
今已蒙聖慈。
蠲寬十四年分。
固荷優恤。
十五年尚仍催徵雖欲□妻鬻子、聊應庚癸之呼、寔已盈殍積屍、難沿朝夕之命□俯賜詳請蠲免十五年漕糧等項。
庶遺黎荷再造之恩。
等情。
又據望江縣申據紳矜王之慶等、呈稱望邑自流寇發難。
焚殺萬狀。
冤苦千端。
民力僅存皮骨。
徵輸久盡血膏前憂巨浸滔天、萬畝惟宮魚鼈、客秋亢金赤地、千村作祟蝗蝻道殣如山。
草木啖盡。
迨今春夏雨浸。
田禾淹沒。
僅存一二。
又被蟲災。
歲疫交侵。
人民巳死□半。
災害并至。
殘黎複散他方。
今十五年漕遼練糧本色。
又在開徵。
可憐無民追呼。
無民輸納。
伏乞垂念災傷。
特為民題蠲。
今年漕米及三饷起存本折錢糧。
姑俟招集耕種有人。
有三年之飬成血氣。
然後帶徵。
等情。
到府。
随該本府知府邊□。
看得皖屬十四年漕糧。
已屢蒙各台具疏上□。
業繳聖恩蠲緩。
然十五年漕糧又在催徵則難完似比十四年更甚也。
皖地大寇大兵。
連結不觧。
大荒大疫。
接踵無休昔猶戀妻戀子、不欲輕去其鄉、今且子死妻亡、複何睠顧昔猶避寨避舟。
或可苟延。
今則寨破舟劫。
将何住站六邑不惟無室無資而并無民矣春來牛種掠盡。
未免坐失其時。
夏初耕耘乏人。
終至群荒其業。
遍野之田禾。
未見栽插一二。
地之兵寇。
反有蹂躝萬千。
無論貧者難以全一息。
即富者無計充八口欲甸升鬥不給之皖民責以十二萬之漕糧、此萬萬不可淂之數也、是以三年平靜、而後民淂還□、又必三年休飬而後民漸樂業、則催科之如額、當在還集樂業之時而後可問也不然戶口零落、糧裡消亡、一二新縣官、日坐堂呌呼、茫不淂其經管人、按籍而稽之、而欲捕風捉影、向誰鞭樸、以問漕糧之完欠乎不淂不披裡瀝陳以為逃不盡之遺黎請命也葢皖地之災傷。
非他郡可比。
惟河南被寇之郡可比。
或炤彼例蠲緩。
或請破格加恩必。
使十五年之漕糧。
得豫為敕部議覆。
不緻臨期掣。
益重百姓之逃亡也。
·詳福府車運(文太青) 文太青【諱翔鳳】 查淂本縣環山而邑。
原無馳道車轍。
獨東北稍有纡坦。
目不滿一望。
即槩縣搜車。
不滿四十輛。
而兩運辎重繁多。
本縣應運之船。
斷非四十兩之所能了。
則車足數之難。
一家出車。
春耕坐廢。
即懸金而呼。
其誰應之。
前王馬三十匹。
月馀尚不能全。
況以眉睫之急。
而求車數倍于馬。
勢非累月不可。
則僱覓又難。
調遣之檄一下。
湏朝聞夕馳。
招集必不可以卒至。
若預為招集。
則車□三人三牛。
既無起行之期。
何所給而食乎。
則招集又難。
本縣去孟津二百三四十裡。
車行勢必三日而後至。
恐臨時赴命不前。
必至後期。
則驅馳又難。
況車必編号于津邊而受船。
比時千毂相摩。
安敢驅使如意。
則滔滔不竭之論。
隻以數語收之。
非老□不能指揮布置又難。
即受載而入國門。
前轅已塞于宮闼。
後軸又填于市街。
則交割行李又難。
至于夫。
則閒民之遊手者。
方借此役以糊口。
未有有食而無人者。
報名在官。
可以待期。
即臨期而少數人。
可召而補也命至即行。
兼程可集于河口。
其就舟而肩受。
則一麾而陳列。
其交割于宮闼鹹便本縣斷不能以車易夫、業已置辦摃架 ·申革委官詳(山稅一則 台州司理蔣楚珍) (台州司理)蔣楚珍【諱鳴玉】 看得比徵山稅。
府詳憲委。
在上方為器使。
不肖妄謂開恩。
一奉差委。
便生希觊。
當其立意之初。
已注定止完一半。
迨其到彼之日。
申文呈究。
又興無數風波如添馬正而馬益瘦、如佩兩玦而玦愈殘合無呈乞本道。
俯照先年事例。
将玉環二山。
曆年逋欠。
并□徵銀兩。
仍行太平縣。
與同儲饷一體徵追。
另批觧府。
造入循環簿内。
照依兵饷考成。
責令全完。
毋容拖欠。
永著為令。
不許更張。
庶委官科派乾沒之弊淂杜。
而稅額兵食之資。
兩不虧矣。
○條議 覆詳條議(敷陳利弊三則 劉勿所) 覆撫院谘訪時艱民匮條議四則之一(以下漕兌 杭州司李蔡雲怡) 通申會議官兌法則(計七則 嘉興令尹潘湛明) 重積貯議(以下清糧蠹三則 金華司理阮霞嶼) 議備城貯糧(台州司理蔣楚珍) 禁役保兼充議(嵇爾遐) 官收官兌條議附(計選六則 茂苑紳耆尤遠公) ·覆詳條議(敷陳利弊三則 劉勿所) 劉勿所【諱時俊】 為廣谘訪以悉民瘼事。
蒙本府信牌。
抄蒙撫院憲牌前事。
仰縣即查境内利弊有関于時政淂失者。
一一揭報本院。
採擇施行。
随該知縣劉。
看得境内利弊非久曆不能深知時政得失非親試不能确計本縣當莅任之初。
事宜未谙。
不敢以窺管之見。
謬為越俎之談。
第仰體上台谘訪盛心。
何敢無詞以對。
為此今備前由。
合具便覽書冊。
伏乞採擇施行。
一看得江北州縣。
地濶人稀。
遊民堕業依山臨水、有可耕之地而無力耕之人、有欲耕之心、而無能耕之具、腴壤半為蒿□、沃野祗供蒭收間有開墾。
動辄□争。
訟之官司。
陞糧加價即力本之民、動以墾田為諱相應逐裡逐都。
令其、開報荒田若幹。
務俾墾治。
間于備赈倉穀内。
量給牛具種子。
三年之内。
官民田地。
免其徵租。
即有争兢。
不複準理懸墾田之賞、重抛□之罰庶人無遺力。
地無遺利。
蒼莽萑葦之塲。
盡利薮矣。
伏候憲裁。
一看得本縣西南依山。
田地高阜。
常苦旱利用濬池塘、築堰壩、以興水利、東北濱江。
田地窪下。
巢湖襟帶舒城三堰七門之流。
而黃陂白湖。
寔為□父西山□流之壑。
常苦澇利用築湖堤、固圩岸、以防水患除工力易就。
□令田戶時加濬築外。
間有極患處所。
民苦渰沒。
無力興築。
合無将大縣備赈倉穀。
量準暫借。
委官替築。
務令高厚遍插楊柳等樹蘆葦等草、以護堤岸、俟其成熟。
照種計戶。
抵鬥還官。
則利可永垂。
而民困少甦矣。
伏俟憲裁。
一本縣條編。
号稱積弊原其弊所自起、則以銀數一半聽觧、一半編由兌支、而書手因得舞智作奸、彼此淆混預于會計時。
捏添除免虗數。
浮加科則派徵。
每畝多派數厘。
槩縣即溢數百。
遂串同積棍人等。
假填工食印票。
逐戶包收。
各分入已。
既數十年于茲矣。
卑職對查縂撒。
弊窦難藏苐革弊者逓如傳舍、習弊者連蔓根株況今卑縣以人戶不齊。
丁分三則。
此後虗開混派。
尤易生奸。
懇乞憲語申饬。
無使小民有額外之徵。
神奸肆侵漁之計。
則錢糧清楚。
而奸民亦免亡家喪身之祻矣。
伏俟憲奪。
·覆撫院谘訪時艱民匮條議四則之一(以下漕兌 杭州司李蔡雲怡) (杭州司李)蔡雲怡【諱懋德】 一恤糧裡。
凡糧裡受綱旗□索。
已不堪命。
而又有衙官衙役。
如所謂開倉落倉。
包攬私斛。
派兌擺飯等費。
陋規相沿。
視為固然。
誠為厲政而從中串通科歛打點尤時倉歇為案、今兩縣□先簡約諸弊。
似已清釐。
近又奉 本都院嚴禁。
肅然維新。
一切陋規。
及諸奸歇。
相應勒石永革。
以垂久利而最要在縣官不□勞□親自下倉與官旗平兌不落衙官之手。
則前弊自除。
·通申會議官兌法則(計七則 嘉興令尹潘湛明) (嘉興令尹)潘湛明【諱必鏡】 為再議官收官兌之法等事。
奉 本院憲牌。
行開會議漕糧官收官兌法則。
又為浙西苐一蠹弊等事。
奉本院批仰縣即将頃議漕糧官收官兌法則。
備将原發條欵。
逐一登荅。
立刻具冊申送。
以憑覆核。
随該知縣潘。
看得兌漕一事。
関係 國計民生。
非淺鮮也。
職今年三月初八日到任。
兌漕方将及半。
目擊民間、受旗軍逼勒之苦。
至有賣男鬻女而不克完漕者。
實因使費浩繁。
兼米價騰貴。
民力不能猝應。
種種艱苦之狀。
難以繪圖而盡。
若不更議妥确。
小民何堪再累。
今蒙 憲台轸念民生。
俯採輿情。
俾下屬□參未議。
酌定規條。
誠小民慶再生之日也。
苐事関重大。
積重積輕之勢。
一時權宜變通。
尤屬萬難且立法之始、貴要其至當、軍民之間、務酌其至平今職等博採紳衿糧裡輿情。
逐欵再參臆見。
稍為酌議。
另冊登荅。
伏候 上裁畫一之規可也。
一造滿倉廒之利。
古制兌漕一法。
能使軍不見民。
民不見軍者。
由于倉廒栉比。
秋成以後。
有司即欽正額以貯足于倉。
故臨兌無不足之糧。
旗軍無需索之釁。
則造廒一節。
為清規杜詐之苐一喫緊事也。
迩來廒舍傾圮。
即有存者。
不過十分之三。
又窄狹所容無幾。
以緻糧米或散貯别所。
不足掩藏勢不能不使民輸米于軍□取米于民欲不相見得乎、相見則弊有不可勝言者矣是造倉廒最急。
每廒約費銀五十兩。
每甲約應出銀五兩。
此係衆輕易舉。
一勞永逸。
勝于頻年妄費無益。
為小民之所樂輸丕作者。
先□ 憲敕郡縣。
出示徵取前項公費。
責令糧官鸠工董成。
務湏堅緻牢固。
勿令狹陋塞責。
年久修葺。
官民酌視量捐。
前件遵查得造廒一法。
必得起造十間一連。
再留馀地另造一間在旁。
聽收糧官等役在内登記糧數。
夜則著令倉甲伏宿。
撥夫廵鑼。
今十月開倉在迩。
廒必預備。
一面先行興工。
苐董理之役。
必不可缺。
即在十啚中。
□一誠實無過之人。
督催完候。
随立風車一座在廒。
糧戶米至。
立刻篩颺潔淨。
候旗舡一到水次。
儘數倒廒發兌。
目下雖難。
此法一行。
可垂永久。
百姓豈不飛超而樂從哉。
伏候 上裁。
一漕規宜複舊例。
舊例每歲旗軍實運京倉米一百石。
内贈随船耗米三十五石。
是民間正糧一百四十石。
旗軍交兌。
止百石也。
是謂官貼。
又念嘉禾水鄉。
米多濕潤。
故令民間兌米百石。
外加四石。
免其曬乾。
複慮米或不堪。
再加四石。
免其篩颺。
百石之中。
七十平斛。
三十加尖。
折米三升筭。
共六十斛尖。
總添米一石八。
此九石八鬥所自起也。
是謂私貼。
則是九石八鬥。
米色在其中。
篩颺在其。
折尖順風在其中矣。
若安家則有月糧。
薪塩則有行糧。
起剝僱夫。
則有輕齎。
以緻備船有銀。
回空有銀。
費三石 國課。
而得收一石之用。
朝廷亦何負于軍哉迨相沿久而加四之耗晦矣官單發兌粒粒皆曰正供也又久而九石八鬥之耗晦矣漕規發運粒粒皆曰額糧也于是巧為截頭之說。
初謂以耗米本色改折色。
猶之可也無何截頭之行久而九石八鬥又在截頭外矣近歲兌漕。
日增月累。
有加米色錢。
免篩錢。
開廒錢。
伍長錢。
什長錢。
押花錢。
順風錢。
獻土地錢。
綱司錢。
話會錢。
折東錢。
插籌錢。
倒籮錢。
加籮錢。
洗?錢。
百斛百尖。
人有折尖錢。
名類頗多。
不堪枚舉。
民間兌米一石。
則有二三石之費是一糧長而出數糧長之兌矣設複有進于此者流将何止乎揆厥所由皆緣民不明其本、則民不敢與軍争、官不明其本則官不能與軍争畏其咆哮安于習狃積漸使然也為今救時之急者則漕規宜複舊也截頭使用。
軍雖嚣悍。
終為私勒。
自官定漕贈之銀。
完之在官。
而居然官物矣使此議行、久而□晦将此官定漕贈、又如昔日加四加一之耗、作為正供、曷足怪乎、有司嚴比以授之、是何為者、惟其視為官物。
而需索米色如故。
需索各項如故。
則是民間應出之糧。
無端而反添出官贈一項之櫃銀矣故私贈一說、首宜痛懲 前件遵查得每石又加濕潤篩颺淋尖。
共米九石八鬥。
相沿已久。
仍照舊例給軍。
毋容别議。
其官贈漕規銀兩。
雖則近日之議增。
然行已兩年。
一旦勢難裁革。
應否随米徵足。
兌一船。
即發足一船。
使弁丁不緻藉口。
臨兌不緻更議。
倒廒之法。
可垂永久。
其倉蠹搆軍咆哮。
勒索米色免篩等項。
一切漏規情弊。
概行革除。
不許私贈毫厘。
可謂急甦民困者也。
伏候 憲裁。
一徵糧之法。
每年于米收前。
先給易知單。
每畝應徵漕米若幹。
一啚共徵米若幹。
除白糧南耗襍糧外。
罄運八倉。
自十月間起。
寬設三限至十二月止徵收一足、即給完單如有不足。
許糧長開具頑戶。
比追完足。
前件遵查得開徵時。
先發由單。
曉谕細民。
以便輸将。
處處皆然惟獨未中皆欲移重就輕、紛紛更換、所以奸胥積弊、皆不利于早發、積習常套。
使民敢怒而不敢言。
今職力行于開徵日前筭發。
以絕胥役飛灑之弊。
百姓無重徵之苦。
伏候 上裁。
一倒廒掣兌之法。
每名糧長約出漕米百馀石。
一軍約兌米六百馀石則一軍兌一民有馀矣曆年派單。
雖□糧道衙門。
然而糧蠹上下通弊作奸。
故将一單零星派散。
有一軍而兌數十民者。
有一民而應數十軍者。
苛索之端。
自派單始。
今既貯足倉廒。
則糧米上倉時。
糧長已縣給完單。
臨期止湏縣官與糧官。
照蘇松倒廒掣。
有一廒。
掣一軍。
立督兌完。
不足。
鱗次挨補。
為今日計。
先乞憲天敕縣禁止派單。
則倒廒掣兌之良法。
可一朝舉也。
□委佐貳廵司分管兌去何必委用胥役前件遵查得倒廒儘兌一船。
少則鄰廒湊足。
在官兌必行此法。
為至善至妥之策。
苐卑職之所深慮者。
惟恐三百二十廒。
數萬之糧。
為數浩繁。
一官不能逐廒盤騐。
必至委用胥役。
少有疏虞。
必被侵蝕。
臨兌挂欠。
仍累于官。
将若之何。
伏候 上裁。
一出兌之法。
糧米出兌。
既軍民不相見矣。
然運米下船。
湏用腳□□中七分五厘□亦應設櫃左倉公□投納則米到便可即收而無勒索私贈之□兵擔。
每年臨期喚運。
則倉猝之間。
彼此紛争。
攘奪有自來矣。
今既欲行倒廒掣兌。
須于十月上倉時。
即設一櫃。
每石議挑籮錢若幹。
酌定期數。
投之櫃中。
以便該管糧官。
當官領給衆人。
則屆期出兌。
自應一呼而集。
數日間。
便可兌足。
不煩馀力矣。
前件遵查得預湊腳錢等類貯櫃。
臨兌散給。
不緻紛争。
使官役不煩。
亦為便捷。
伏候 上裁。
一押差之害。
每年兌漕。
既責成倉甲。
徵收給發矣。
而押差何為者。
乃衙門虎蠹。
必巧立押單差人名色。
每差先納常例于官。
而糧總又受其賄。
随給糧單一紙。
遂恣行苛詐奔走不肯任其勞、索取徒欲飽其腹、則串通旗軍、是其職也、巧立各項名色、是其職也極至兌漕後。
又索糧長工食。
或有不如其願者。
彼則曰。
我先費本錢在内。
極其追廹。
糧長兌運以來。
又無不賣男鬻女以飽卑差者。
但卑差之砉。
各上台非不知之雖經屢革之。
而不能革者、殊難觧也、今既照直隸官收官兌之法。
民困頓蘇。
則此輩無所流其毒矣。
前件遵查得押差之名。
最為民害。
稍有需索不遂。
或鑽一票。
著令糧戶節颺。
或唆挽倉蠹。
侵盜烹分。
或臨兌遘運弁丁。
分外酷勒。
靡所不為。
今卑職盡行革除。
以消□中積弊。
伏候 上裁。
一行糧宜複舊例。
舊制行糧。
資旗軍塩菜薪水路費。
故每石折銀五錢。
于條鞭項下取足。
自明季時。
公家之賄賂盛。
而運軍之倖窦生。
交通藩司。
移文改徵本色。
其時檄書雖下。
而民之折與軍者。
米照時價。
猶能稍減。
故人樂從而趨之。
積漸至今。
逢兌行糧。
亦索使用。
索票錢。
索重兌。
為浮于時價者。
每石不啻三四錢矣。
是諸費之重困□民者。
徒供旗戒之狠籍盤飡。
繭絲□室也。
敲萬姓之脂血以奉軍。
随路呼盧。
到處宿妓。
是誠可慨己。
今漕米既貯足倉廒。
加耗行糧。
可以複舊散派。
押差可以永除。
則直隸良法。
何獨不可行于嘉禾哉。
前件遵□□行糧客□舊制第查昔年米賤。
故在米價起見之數。
今則米貴如珠。
尤恐奸旗臨兌刁難。
上台催儹開幫。
必緻□延時日。
故為阻抑。
嚣競紛争。
在所未便。
應否仍照冬間時價。
折銀給發。
其本色分外需索等項。
盡行禁革。
是誠軍民相安之策也。
??大候 上裁。
·重積貯議(以下清糧蠹三則 金華司理阮霞嶼) (金華司理)阮霞嶼【諱方□】 積貯為城守第一務。
各縣浸不經心。
自來重庫輕倉。
以緻日侵月耗。
近見倉穀。
俱被倉吏倉書。
庫吏庫書。
借承賣承買之人。
詭捏花名。
乘推陳出新之際。
公然侵用。
一遇察盤。
指少為多。
堆壓倉口。
封銀在庫。
摧抵一時。
又用車袋借穀。
纍積如山。
事已仍還借主。
額中之物。
尚然鼠雀為羣。
況望其額外陳陳。
如所雲捐助輸納。
設法以實其中者乎。
合當以後銀兩。
俱責令買穀上倉。
不許包封抵塞。
其曆年經承侵食。
務湏追出。
不許以人亡事遠為辭。
又本官任内積穀。
亦宜年年買補不許臨時以庫銀點鬼、去任以紙贖為災庶幾兵荒無恐。
而出納亦嘗平矣。
·議備城貯糧(台州司理蔣楚珍) (台州司李)蔣楚珍【諱鳴玉】 為城垣是處當脩。
倉穀令人駭異事。
職蒙委察盤屬。
如平陽城外。
眉畫兩山。
東西二翼。
去城僅百馀步。
近因□削磴岩。
俯瞰城中。
指數足踢。
具有可虞。
瑞安山峙水環。
頗稱雄壯。
然飛雲渡濶五六裡。
洪潮洶湧城下。
賊帆一刻可到。
對岸盡經燒燬未複。
且犁艚船少。
破壞儘多。
大鳥中鳥小鳥之類。
駕運多不過二十馀名。
少不遇十二三名。
一遇有事。
兩船併一。
脩船添卒。
此地當先。
樂清縣館頭。
最為要領。
燒燬之馀。
沿岸宜立墩堡。
城牆經雨倒塌。
器械年深不堪。
高不能二丈。
四山列座雲端。
二水浸淫薄埭。
上一投石。
□可灌入。
凡此所當議脩議築。
議造船添守者然猶曰增所本無、錢糧匮乏勢難驟舉、至如倉穀以備軍荒。
八議積貯苐一。
此陳陳在内。
明明在冊之物因所本有非覈所本無而大有可駭。
職從未察盤。
一見驚異。
伏思月侵歲耗。
雖積漸所成。
而己往可追。
将來必戒。
若不仰憑斧斷。
何繇一斬乾
約用一千四百馀名。
約給行糧一萬四千九百馀兩。
尚有縂運軍伴。
木遑詳計。
勢必加派。
物力奚堪。
至于佥旗之驿騷。
軍船之窩盜。
旗綱之嚼民。
如虎斯翼。
流毒無窮。
業經縂漕部院某。
具題嚴禁。
終難保其必無應請啇者二也嘉定舊有倉廒四處。
每倉八十馀間。
約計工料八百馀兩。
茲已化為瓦礫蒿萊矣。
欲議興建。
約費三千二百馀金。
尚有鬥給倉夫庫子等役。
一複則盡複。
纖悉皆民膏夫正供且無雜項奚處、應請啇者三也卑職于此而又有請焉。
江南乃根本重地。
嘉邑亦重地之一隅。
自東西多故。
徵繕頻加。
天不□吳。
災祲薦至。
蝗魃方熾。
疫鬼群猖。
哀此遺黎。
皆憲台多方救療。
力圖□存者。
若令疲命徵誅。
耿耿杞憂。
竊有不忍出諸口者。
伏乞憲台上持國計。
下救民生。
具将目前防危景狀。
特疏回天。
懇收成命。
仍併行咨戶倉二部。
洎戶科從長啇确合請寬恩于萬難措處之中、施一婉轉曲全之術、救嘉城億兆之生靈、□東南萬年之根本、□無缺食、民有馀生地方幸□。
□職幸甚。
等因到府。
該蘇州府知府陳洪□。
看勘淂嘉邑地不産□□荷累朝□恩。
特許漕糧永折。
小民之濡沬浩蕩者已久。
一旦議複。
無怪其傍偟号籲。
若不欲生也。
然使今歲有秋。
米價不□小民義當急公。
自竭慶措辦。
今蘇郡滿地荒蕪。
窮村流離。
加之客米稀至。
價增四倍。
地方阽危。
兼恐國課遅誤。
故不得不鰓鰓焦慮耳。
茲據該縣懇籲。
為民請命。
伏乞轉申撫院。
轸念時艱。
得疏請仍舊改折。
或量加折銀。
以濟輸将。
自不敢後。
庶幾甦窮黎于荒歉之馀。
寬一分。
即沐一分生全。
造福于數萬氓萌。
非鮮渺矣。
等因到道。
該本道看勘得事有取赢率土。
而獨诎一隅者。
嘉邑改折是也。
久诎于安嘗處順。
卒取赢于積困疊災者。
嘉邑複漕是也。
該邑沙土高瘠。
潮汐易淤。
地不宜禾。
人不習種。
萬曆初間。
幾幾有逃亡廢邑之慘。
屢題覈覆。
始徼永折之特恩。
嗣後天啟四年。
有暫複一歲之議。
民情沸驚。
旋□寝息之俞旨。
斯何時也。
饑馑旱蝗。
天災疊降。
野無青草。
戶有流亡。
餓□盈郊。
煙火幾絕。
慘悽景象。
難繪難言。
适今過籴鄰封。
救拯無術。
司民牧者。
心血巳枯。
方祈望外蠲恩。
以援此溝瘠。
似難複漕。
諸如行糧造船建廒疏濬等費。
又難卒辦。
況兀兀饑民。
責以臨倉交兌。
勢必鳥散魚驚。
不可不深長思也。
合無呈請本院。
俯念地方災異。
民命倒懸。
即特疏上聞。
持危扶弱。
俾仍舊例折兌完漕。
庶國計民生。
鹹永賴矣。
·申請題蠲皖屬糧米(安慶郡守邊與?土) (安慶郡守)邊與?土 為皖民困苦已極。
賦稅輸将。
萬難措辦。
仰祈 憲台特賜題請。
邀恩蠲免。
以保了□。
以□危疆事。
據□甯知縣申據本縣鄉官路介顔渾等。
舉人顔浩等。
貢生糧裡劉守中汪谷等。
呈稱竊念民為邦本。
皖屬寇踞不退。
土賊竊發。
瘟疫疠行。
閤門死絕者。
不知幾萬戶。
即在他鄉者。
皆委骨于糞壤。
以緻廬舍廢為蓬蒿。
田疇鞠為茂草。
一望千村。
徒聞鬼哭之慘。
遙瞻百裡。
竟無煙火之遺。
人蹤絕迹。
秧針并未刺術而十五年之災傷。
較之十四年。
更為異嘗。
賦稅不但苦無以供。
而輸納苦無人矣。
奈何十五年新增。
又在奉文開徵勢不能招魂攝魄以問輸将、有痛呼 天。
不淂不合詞以請。
伏乞申詳題豁等情。
又據桐城縣申據本縣鄉官光時亨、方拱乾、方以智等。
舉人方大普等、貢生糧裡等、呈稱連年兵燹焚掠無馀。
繼歲兇□□鄭伏□民□荒死亡殆盡問春耕、則乏牛乏種、觀秋成、則無粒無顆、氓吏之啼饑。
更甚于去歲。
逃亡之蒼赤。
複苦于水災。
向也惟公家是急。
恐徵納之不先。
今也憂救荒無策。
幹刑憲而不顧不惟無糧、亦且無民十四年之漕糧。
前巳蒙上達蠲免。
仍祈以十五年錢糧。
乞□賜請蠲。
庶幸存之遺黎猶淂緩死湏臾等情。
又據潛山縣申據本縣卿官、貢生糧裡等、呈稱潛山八年寇患。
三載兇荒萬人之族、至于血食無依、千畝之産幾于脫粟莫辦四百四十煙戶。
未存什一于千百。
二萬三千錢糧。
難起白骨以追呼。
大抵潛邑無人。
則無土。
無土則無财。
無論從前籽粒未收。
又且今年毫無佈種。
但十四年之漕糧。
得巳徼恩蠲。
而十五年之錢糧。
仍枌骨難完。
今懇體皇上之天德俯将十五年漕糧等項錢糧。
複申請□蠲等情。
又據太湖縣申本縣紳矜士民雷縯祚等、呈稱太湖自寇破建城之後。
苦狀危形。
難以盡繪。
建城罄萬姓之膏脂。
撫叛盡八鄉之遺黎。
旱蝗苦無籽粒之收。
瘟疫徒有白骨遍野。
路絕人行。
田無一穗。
雖有一二孑遺。
俱是鸠形鹄面。
今幸蒙皇恩浩蕩。
将十四年漕糧。
豊年帶徵。
十二年前盡行蠲赦。
但今耕鑿既荒。
輸納何自。
即招集耕種。
免其賦稅。
尚苦無人。
而猶可問十五年之漕糧等項乎。
懇再申詳各台疏題。
仍俯将十五年漕運等項錢糧。
議蠲議赈。
以救湖誠。
等情。
又據宿松縣申本縣鄉官田有年、生員糧裡等、呈稱松滋地介吳楚。
寇虐蹂躙彌烈。
湖連豫章。
水災浸溺獨苦。
孟春半死于疫。
半死于歲。
仲夏蝗已傷禾。
鼠又害禾。
今已蒙聖慈。
蠲寬十四年分。
固荷優恤。
十五年尚仍催徵雖欲□妻鬻子、聊應庚癸之呼、寔已盈殍積屍、難沿朝夕之命□俯賜詳請蠲免十五年漕糧等項。
庶遺黎荷再造之恩。
等情。
又據望江縣申據紳矜王之慶等、呈稱望邑自流寇發難。
焚殺萬狀。
冤苦千端。
民力僅存皮骨。
徵輸久盡血膏前憂巨浸滔天、萬畝惟宮魚鼈、客秋亢金赤地、千村作祟蝗蝻道殣如山。
草木啖盡。
迨今春夏雨浸。
田禾淹沒。
僅存一二。
又被蟲災。
歲疫交侵。
人民巳死□半。
災害并至。
殘黎複散他方。
今十五年漕遼練糧本色。
又在開徵。
可憐無民追呼。
無民輸納。
伏乞垂念災傷。
特為民題蠲。
今年漕米及三饷起存本折錢糧。
姑俟招集耕種有人。
有三年之飬成血氣。
然後帶徵。
等情。
到府。
随該本府知府邊□。
看得皖屬十四年漕糧。
已屢蒙各台具疏上□。
業繳聖恩蠲緩。
然十五年漕糧又在催徵則難完似比十四年更甚也。
皖地大寇大兵。
連結不觧。
大荒大疫。
接踵無休昔猶戀妻戀子、不欲輕去其鄉、今且子死妻亡、複何睠顧昔猶避寨避舟。
或可苟延。
今則寨破舟劫。
将何住站六邑不惟無室無資而并無民矣春來牛種掠盡。
未免坐失其時。
夏初耕耘乏人。
終至群荒其業。
遍野之田禾。
未見栽插一二。
地之兵寇。
反有蹂躝萬千。
無論貧者難以全一息。
即富者無計充八口欲甸升鬥不給之皖民責以十二萬之漕糧、此萬萬不可淂之數也、是以三年平靜、而後民淂還□、又必三年休飬而後民漸樂業、則催科之如額、當在還集樂業之時而後可問也不然戶口零落、糧裡消亡、一二新縣官、日坐堂呌呼、茫不淂其經管人、按籍而稽之、而欲捕風捉影、向誰鞭樸、以問漕糧之完欠乎不淂不披裡瀝陳以為逃不盡之遺黎請命也葢皖地之災傷。
非他郡可比。
惟河南被寇之郡可比。
或炤彼例蠲緩。
或請破格加恩必。
使十五年之漕糧。
得豫為敕部議覆。
不緻臨期掣。
益重百姓之逃亡也。
·詳福府車運(文太青) 文太青【諱翔鳳】 查淂本縣環山而邑。
原無馳道車轍。
獨東北稍有纡坦。
目不滿一望。
即槩縣搜車。
不滿四十輛。
而兩運辎重繁多。
本縣應運之船。
斷非四十兩之所能了。
則車足數之難。
一家出車。
春耕坐廢。
即懸金而呼。
其誰應之。
前王馬三十匹。
月馀尚不能全。
況以眉睫之急。
而求車數倍于馬。
勢非累月不可。
則僱覓又難。
調遣之檄一下。
湏朝聞夕馳。
招集必不可以卒至。
若預為招集。
則車□三人三牛。
既無起行之期。
何所給而食乎。
則招集又難。
本縣去孟津二百三四十裡。
車行勢必三日而後至。
恐臨時赴命不前。
必至後期。
則驅馳又難。
況車必編号于津邊而受船。
比時千毂相摩。
安敢驅使如意。
則滔滔不竭之論。
隻以數語收之。
非老□不能指揮布置又難。
即受載而入國門。
前轅已塞于宮闼。
後軸又填于市街。
則交割行李又難。
至于夫。
則閒民之遊手者。
方借此役以糊口。
未有有食而無人者。
報名在官。
可以待期。
即臨期而少數人。
可召而補也命至即行。
兼程可集于河口。
其就舟而肩受。
則一麾而陳列。
其交割于宮闼鹹便本縣斷不能以車易夫、業已置辦摃架 ·申革委官詳(山稅一則 台州司理蔣楚珍) (台州司理)蔣楚珍【諱鳴玉】 看得比徵山稅。
府詳憲委。
在上方為器使。
不肖妄謂開恩。
一奉差委。
便生希觊。
當其立意之初。
已注定止完一半。
迨其到彼之日。
申文呈究。
又興無數風波如添馬正而馬益瘦、如佩兩玦而玦愈殘合無呈乞本道。
俯照先年事例。
将玉環二山。
曆年逋欠。
并□徵銀兩。
仍行太平縣。
與同儲饷一體徵追。
另批觧府。
造入循環簿内。
照依兵饷考成。
責令全完。
毋容拖欠。
永著為令。
不許更張。
庶委官科派乾沒之弊淂杜。
而稅額兵食之資。
兩不虧矣。
○條議 覆詳條議(敷陳利弊三則 劉勿所) 覆撫院谘訪時艱民匮條議四則之一(以下漕兌 杭州司李蔡雲怡) 通申會議官兌法則(計七則 嘉興令尹潘湛明) 重積貯議(以下清糧蠹三則 金華司理阮霞嶼) 議備城貯糧(台州司理蔣楚珍) 禁役保兼充議(嵇爾遐) 官收官兌條議附(計選六則 茂苑紳耆尤遠公) ·覆詳條議(敷陳利弊三則 劉勿所) 劉勿所【諱時俊】 為廣谘訪以悉民瘼事。
蒙本府信牌。
抄蒙撫院憲牌前事。
仰縣即查境内利弊有関于時政淂失者。
一一揭報本院。
採擇施行。
随該知縣劉。
看得境内利弊非久曆不能深知時政得失非親試不能确計本縣當莅任之初。
事宜未谙。
不敢以窺管之見。
謬為越俎之談。
第仰體上台谘訪盛心。
何敢無詞以對。
為此今備前由。
合具便覽書冊。
伏乞採擇施行。
一看得江北州縣。
地濶人稀。
遊民堕業依山臨水、有可耕之地而無力耕之人、有欲耕之心、而無能耕之具、腴壤半為蒿□、沃野祗供蒭收間有開墾。
動辄□争。
訟之官司。
陞糧加價即力本之民、動以墾田為諱相應逐裡逐都。
令其、開報荒田若幹。
務俾墾治。
間于備赈倉穀内。
量給牛具種子。
三年之内。
官民田地。
免其徵租。
即有争兢。
不複準理懸墾田之賞、重抛□之罰庶人無遺力。
地無遺利。
蒼莽萑葦之塲。
盡利薮矣。
伏候憲裁。
一看得本縣西南依山。
田地高阜。
常苦旱利用濬池塘、築堰壩、以興水利、東北濱江。
田地窪下。
巢湖襟帶舒城三堰七門之流。
而黃陂白湖。
寔為□父西山□流之壑。
常苦澇利用築湖堤、固圩岸、以防水患除工力易就。
□令田戶時加濬築外。
間有極患處所。
民苦渰沒。
無力興築。
合無将大縣備赈倉穀。
量準暫借。
委官替築。
務令高厚遍插楊柳等樹蘆葦等草、以護堤岸、俟其成熟。
照種計戶。
抵鬥還官。
則利可永垂。
而民困少甦矣。
伏俟憲裁。
一本縣條編。
号稱積弊原其弊所自起、則以銀數一半聽觧、一半編由兌支、而書手因得舞智作奸、彼此淆混預于會計時。
捏添除免虗數。
浮加科則派徵。
每畝多派數厘。
槩縣即溢數百。
遂串同積棍人等。
假填工食印票。
逐戶包收。
各分入已。
既數十年于茲矣。
卑職對查縂撒。
弊窦難藏苐革弊者逓如傳舍、習弊者連蔓根株況今卑縣以人戶不齊。
丁分三則。
此後虗開混派。
尤易生奸。
懇乞憲語申饬。
無使小民有額外之徵。
神奸肆侵漁之計。
則錢糧清楚。
而奸民亦免亡家喪身之祻矣。
伏俟憲奪。
·覆撫院谘訪時艱民匮條議四則之一(以下漕兌 杭州司李蔡雲怡) (杭州司李)蔡雲怡【諱懋德】 一恤糧裡。
凡糧裡受綱旗□索。
已不堪命。
而又有衙官衙役。
如所謂開倉落倉。
包攬私斛。
派兌擺飯等費。
陋規相沿。
視為固然。
誠為厲政而從中串通科歛打點尤時倉歇為案、今兩縣□先簡約諸弊。
似已清釐。
近又奉 本都院嚴禁。
肅然維新。
一切陋規。
及諸奸歇。
相應勒石永革。
以垂久利而最要在縣官不□勞□親自下倉與官旗平兌不落衙官之手。
則前弊自除。
·通申會議官兌法則(計七則 嘉興令尹潘湛明) (嘉興令尹)潘湛明【諱必鏡】 為再議官收官兌之法等事。
奉 本院憲牌。
行開會議漕糧官收官兌法則。
又為浙西苐一蠹弊等事。
奉本院批仰縣即将頃議漕糧官收官兌法則。
備将原發條欵。
逐一登荅。
立刻具冊申送。
以憑覆核。
随該知縣潘。
看得兌漕一事。
関係 國計民生。
非淺鮮也。
職今年三月初八日到任。
兌漕方将及半。
目擊民間、受旗軍逼勒之苦。
至有賣男鬻女而不克完漕者。
實因使費浩繁。
兼米價騰貴。
民力不能猝應。
種種艱苦之狀。
難以繪圖而盡。
若不更議妥确。
小民何堪再累。
今蒙 憲台轸念民生。
俯採輿情。
俾下屬□參未議。
酌定規條。
誠小民慶再生之日也。
苐事関重大。
積重積輕之勢。
一時權宜變通。
尤屬萬難且立法之始、貴要其至當、軍民之間、務酌其至平今職等博採紳衿糧裡輿情。
逐欵再參臆見。
稍為酌議。
另冊登荅。
伏候 上裁畫一之規可也。
一造滿倉廒之利。
古制兌漕一法。
能使軍不見民。
民不見軍者。
由于倉廒栉比。
秋成以後。
有司即欽正額以貯足于倉。
故臨兌無不足之糧。
旗軍無需索之釁。
則造廒一節。
為清規杜詐之苐一喫緊事也。
迩來廒舍傾圮。
即有存者。
不過十分之三。
又窄狹所容無幾。
以緻糧米或散貯别所。
不足掩藏勢不能不使民輸米于軍□取米于民欲不相見得乎、相見則弊有不可勝言者矣是造倉廒最急。
每廒約費銀五十兩。
每甲約應出銀五兩。
此係衆輕易舉。
一勞永逸。
勝于頻年妄費無益。
為小民之所樂輸丕作者。
先□ 憲敕郡縣。
出示徵取前項公費。
責令糧官鸠工董成。
務湏堅緻牢固。
勿令狹陋塞責。
年久修葺。
官民酌視量捐。
前件遵查得造廒一法。
必得起造十間一連。
再留馀地另造一間在旁。
聽收糧官等役在内登記糧數。
夜則著令倉甲伏宿。
撥夫廵鑼。
今十月開倉在迩。
廒必預備。
一面先行興工。
苐董理之役。
必不可缺。
即在十啚中。
□一誠實無過之人。
督催完候。
随立風車一座在廒。
糧戶米至。
立刻篩颺潔淨。
候旗舡一到水次。
儘數倒廒發兌。
目下雖難。
此法一行。
可垂永久。
百姓豈不飛超而樂從哉。
伏候 上裁。
一漕規宜複舊例。
舊例每歲旗軍實運京倉米一百石。
内贈随船耗米三十五石。
是民間正糧一百四十石。
旗軍交兌。
止百石也。
是謂官貼。
又念嘉禾水鄉。
米多濕潤。
故令民間兌米百石。
外加四石。
免其曬乾。
複慮米或不堪。
再加四石。
免其篩颺。
百石之中。
七十平斛。
三十加尖。
折米三升筭。
共六十斛尖。
總添米一石八。
此九石八鬥所自起也。
是謂私貼。
則是九石八鬥。
米色在其中。
篩颺在其。
折尖順風在其中矣。
若安家則有月糧。
薪塩則有行糧。
起剝僱夫。
則有輕齎。
以緻備船有銀。
回空有銀。
費三石 國課。
而得收一石之用。
朝廷亦何負于軍哉迨相沿久而加四之耗晦矣官單發兌粒粒皆曰正供也又久而九石八鬥之耗晦矣漕規發運粒粒皆曰額糧也于是巧為截頭之說。
初謂以耗米本色改折色。
猶之可也無何截頭之行久而九石八鬥又在截頭外矣近歲兌漕。
日增月累。
有加米色錢。
免篩錢。
開廒錢。
伍長錢。
什長錢。
押花錢。
順風錢。
獻土地錢。
綱司錢。
話會錢。
折東錢。
插籌錢。
倒籮錢。
加籮錢。
洗?錢。
百斛百尖。
人有折尖錢。
名類頗多。
不堪枚舉。
民間兌米一石。
則有二三石之費是一糧長而出數糧長之兌矣設複有進于此者流将何止乎揆厥所由皆緣民不明其本、則民不敢與軍争、官不明其本則官不能與軍争畏其咆哮安于習狃積漸使然也為今救時之急者則漕規宜複舊也截頭使用。
軍雖嚣悍。
終為私勒。
自官定漕贈之銀。
完之在官。
而居然官物矣使此議行、久而□晦将此官定漕贈、又如昔日加四加一之耗、作為正供、曷足怪乎、有司嚴比以授之、是何為者、惟其視為官物。
而需索米色如故。
需索各項如故。
則是民間應出之糧。
無端而反添出官贈一項之櫃銀矣故私贈一說、首宜痛懲 前件遵查得每石又加濕潤篩颺淋尖。
共米九石八鬥。
相沿已久。
仍照舊例給軍。
毋容别議。
其官贈漕規銀兩。
雖則近日之議增。
然行已兩年。
一旦勢難裁革。
應否随米徵足。
兌一船。
即發足一船。
使弁丁不緻藉口。
臨兌不緻更議。
倒廒之法。
可垂永久。
其倉蠹搆軍咆哮。
勒索米色免篩等項。
一切漏規情弊。
概行革除。
不許私贈毫厘。
可謂急甦民困者也。
伏候 憲裁。
一徵糧之法。
每年于米收前。
先給易知單。
每畝應徵漕米若幹。
一啚共徵米若幹。
除白糧南耗襍糧外。
罄運八倉。
自十月間起。
寬設三限至十二月止徵收一足、即給完單如有不足。
許糧長開具頑戶。
比追完足。
前件遵查得開徵時。
先發由單。
曉谕細民。
以便輸将。
處處皆然惟獨未中皆欲移重就輕、紛紛更換、所以奸胥積弊、皆不利于早發、積習常套。
使民敢怒而不敢言。
今職力行于開徵日前筭發。
以絕胥役飛灑之弊。
百姓無重徵之苦。
伏候 上裁。
一倒廒掣兌之法。
每名糧長約出漕米百馀石。
一軍約兌米六百馀石則一軍兌一民有馀矣曆年派單。
雖□糧道衙門。
然而糧蠹上下通弊作奸。
故将一單零星派散。
有一軍而兌數十民者。
有一民而應數十軍者。
苛索之端。
自派單始。
今既貯足倉廒。
則糧米上倉時。
糧長已縣給完單。
臨期止湏縣官與糧官。
照蘇松倒廒掣。
有一廒。
掣一軍。
立督兌完。
不足。
鱗次挨補。
為今日計。
先乞憲天敕縣禁止派單。
則倒廒掣兌之良法。
可一朝舉也。
□委佐貳廵司分管兌去何必委用胥役前件遵查得倒廒儘兌一船。
少則鄰廒湊足。
在官兌必行此法。
為至善至妥之策。
苐卑職之所深慮者。
惟恐三百二十廒。
數萬之糧。
為數浩繁。
一官不能逐廒盤騐。
必至委用胥役。
少有疏虞。
必被侵蝕。
臨兌挂欠。
仍累于官。
将若之何。
伏候 上裁。
一出兌之法。
糧米出兌。
既軍民不相見矣。
然運米下船。
湏用腳□□中七分五厘□亦應設櫃左倉公□投納則米到便可即收而無勒索私贈之□兵擔。
每年臨期喚運。
則倉猝之間。
彼此紛争。
攘奪有自來矣。
今既欲行倒廒掣兌。
須于十月上倉時。
即設一櫃。
每石議挑籮錢若幹。
酌定期數。
投之櫃中。
以便該管糧官。
當官領給衆人。
則屆期出兌。
自應一呼而集。
數日間。
便可兌足。
不煩馀力矣。
前件遵查得預湊腳錢等類貯櫃。
臨兌散給。
不緻紛争。
使官役不煩。
亦為便捷。
伏候 上裁。
一押差之害。
每年兌漕。
既責成倉甲。
徵收給發矣。
而押差何為者。
乃衙門虎蠹。
必巧立押單差人名色。
每差先納常例于官。
而糧總又受其賄。
随給糧單一紙。
遂恣行苛詐奔走不肯任其勞、索取徒欲飽其腹、則串通旗軍、是其職也、巧立各項名色、是其職也極至兌漕後。
又索糧長工食。
或有不如其願者。
彼則曰。
我先費本錢在内。
極其追廹。
糧長兌運以來。
又無不賣男鬻女以飽卑差者。
但卑差之砉。
各上台非不知之雖經屢革之。
而不能革者、殊難觧也、今既照直隸官收官兌之法。
民困頓蘇。
則此輩無所流其毒矣。
前件遵查得押差之名。
最為民害。
稍有需索不遂。
或鑽一票。
著令糧戶節颺。
或唆挽倉蠹。
侵盜烹分。
或臨兌遘運弁丁。
分外酷勒。
靡所不為。
今卑職盡行革除。
以消□中積弊。
伏候 上裁。
一行糧宜複舊例。
舊制行糧。
資旗軍塩菜薪水路費。
故每石折銀五錢。
于條鞭項下取足。
自明季時。
公家之賄賂盛。
而運軍之倖窦生。
交通藩司。
移文改徵本色。
其時檄書雖下。
而民之折與軍者。
米照時價。
猶能稍減。
故人樂從而趨之。
積漸至今。
逢兌行糧。
亦索使用。
索票錢。
索重兌。
為浮于時價者。
每石不啻三四錢矣。
是諸費之重困□民者。
徒供旗戒之狠籍盤飡。
繭絲□室也。
敲萬姓之脂血以奉軍。
随路呼盧。
到處宿妓。
是誠可慨己。
今漕米既貯足倉廒。
加耗行糧。
可以複舊散派。
押差可以永除。
則直隸良法。
何獨不可行于嘉禾哉。
前件遵□□行糧客□舊制第查昔年米賤。
故在米價起見之數。
今則米貴如珠。
尤恐奸旗臨兌刁難。
上台催儹開幫。
必緻□延時日。
故為阻抑。
嚣競紛争。
在所未便。
應否仍照冬間時價。
折銀給發。
其本色分外需索等項。
盡行禁革。
是誠軍民相安之策也。
??大候 上裁。
·重積貯議(以下清糧蠹三則 金華司理阮霞嶼) (金華司理)阮霞嶼【諱方□】 積貯為城守第一務。
各縣浸不經心。
自來重庫輕倉。
以緻日侵月耗。
近見倉穀。
俱被倉吏倉書。
庫吏庫書。
借承賣承買之人。
詭捏花名。
乘推陳出新之際。
公然侵用。
一遇察盤。
指少為多。
堆壓倉口。
封銀在庫。
摧抵一時。
又用車袋借穀。
纍積如山。
事已仍還借主。
額中之物。
尚然鼠雀為羣。
況望其額外陳陳。
如所雲捐助輸納。
設法以實其中者乎。
合當以後銀兩。
俱責令買穀上倉。
不許包封抵塞。
其曆年經承侵食。
務湏追出。
不許以人亡事遠為辭。
又本官任内積穀。
亦宜年年買補不許臨時以庫銀點鬼、去任以紙贖為災庶幾兵荒無恐。
而出納亦嘗平矣。
·議備城貯糧(台州司理蔣楚珍) (台州司李)蔣楚珍【諱鳴玉】 為城垣是處當脩。
倉穀令人駭異事。
職蒙委察盤屬。
如平陽城外。
眉畫兩山。
東西二翼。
去城僅百馀步。
近因□削磴岩。
俯瞰城中。
指數足踢。
具有可虞。
瑞安山峙水環。
頗稱雄壯。
然飛雲渡濶五六裡。
洪潮洶湧城下。
賊帆一刻可到。
對岸盡經燒燬未複。
且犁艚船少。
破壞儘多。
大鳥中鳥小鳥之類。
駕運多不過二十馀名。
少不遇十二三名。
一遇有事。
兩船併一。
脩船添卒。
此地當先。
樂清縣館頭。
最為要領。
燒燬之馀。
沿岸宜立墩堡。
城牆經雨倒塌。
器械年深不堪。
高不能二丈。
四山列座雲端。
二水浸淫薄埭。
上一投石。
□可灌入。
凡此所當議脩議築。
議造船添守者然猶曰增所本無、錢糧匮乏勢難驟舉、至如倉穀以備軍荒。
八議積貯苐一。
此陳陳在内。
明明在冊之物因所本有非覈所本無而大有可駭。
職從未察盤。
一見驚異。
伏思月侵歲耗。
雖積漸所成。
而己往可追。
将來必戒。
若不仰憑斧斷。
何繇一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