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文獻卷之二

關燈
田一畝。

    淨納銀若幹。

    某則地一畝。

    淨納銀若幹。

    山一畝。

    塘一畝。

    淨納銀若幹。

    人丁一丁。

    淨納銀若幹。

    漕糧應納升鬥。

    各開則例。

    刻成小票。

    用印蓋鈴。

    粘貼城市鄉村。

    仍著裡甲自備紙張。

    竟自刷印。

    分發各花戶。

    寤鄉僻野。

    處處週知。

    吏書暗加。

    保歇重派。

    皆淂執單首告。

    炤數滑查。

    無可作弊是謂易知單此單既行。

    民間穪便矣。

    縣官未淂了了也。

    湏将一歲應徵錢糧。

    各裡類造比較縂簿一扇。

    先開裡長名下。

    該催納銀若幹兩。

    次開各甲名下。

    該催納銀若幹兩。

    又次開花戶名下。

    該完納銀若幹兩。

    逐戶細開。

    豪釐不漏。

    以花戶之撒數。

    合一甲之縂數。

    以各甲之撒數。

    合裡長之縂數。

    而後以各裡之撒數。

    合通縣寔徵之縂數。

    此簿正官查算清白。

    用印蓋钤。

    收入内署。

    藏為比較定本網領條目。

    纖悉備舉萬緒千頭。

    盡在其内。

    承行吏書。

    炤依縂簿。

    造冊送比。

    每逢比較。

    即于各裡各甲各戶名下。

    寔填完銀若幹。

    以杜浮簽增縮之弊多寡完欠、一閱井然是謂寔徵比較簿既有易知單以曉之。

    又有比較簿以核之。

    法亦備矣。

    然易知單畧而不詳。

    比較簿雖極詳明。

    官府收藏。

    吏書沉匿。

    裡長無從查對。

    當炤縂簿内徵比細數。

    刊印一單。

    前列一裡。

    次列十甲。

    每甲各列花戶。

    裱背堅整。

    用一面印。

    俱發裡長收執炤依易知單徵收則例、寔填各戶到官銀兩于各名之下、逢限執單查比、完過若幹、即行開注、漕糧單式。

    炤此刊行。

    不但吏書無所那移。

    即保歇亦難侵勒則縂撒單不可不設也至于花戶納銀。

    鄉下愚氓往往不入城市。

    怕見官長。

    自赴投納者。

    □亦有之。

    然多花戶私交排年。

    排年私交裡長。

    裡長私交保歇。

    各立私收一紙。

    遂為憑據。

    及至保歇侵欠。

    層層根究。

    仍害小民。

    月日既久。

    紙約破碎字畫有無。

    彼此混争。

    莫可究诘。

    謂宜刊給印票。

    一様二紙。

    明書某裡某甲某□該行連三票乃是戶。

    上納某項銀若幹。

    櫃吏收掌。

    銀既入櫃。

    填明日收流水簿。

    即給半票。

    付納戶執去存算馀票一半。

    存縣備查。

    出示曉谕鄉村。

    止以官票為憑。

    不許私立收約。

    杜裡甲之重科。

    省彼此之委卸。

    莫便于此□合同票不可不行也此非卑職臆說也。

    由票易知單。

    奉旨申饬亦既屢矣。

    然力行者幾縣。

    行之而合法者幾人。

    誠能留心民瘼。

    法在必行。

    未必無補。

    有由票。

    則上司便于清查。

    有易知單。

    則百姓便于輸納。

    有寔徵簿。

    則縣宮便于比較。

    有縂撒單。

    則裡甲催銀有據。

    有合同票。

    則花戶納銀有憑綱舉目張同條共貫、草飛詭之弊而民免于重、剔侵蝕之□而民免于□納、災疲之馀。

    庶幾稍甦萬一。

    諒無不□便者。

    若乃完欠既清。

    難于影射。

    緩急有序。

    寔省鞭笞。

    雖從前之積欠難清。

    而向後之參降漸少便于民、更便于官獨不便于保歇、尤不便于吏書、誠恐惡其害已。

    因循怠緩。

    未即奉行。

    或經年沉閣。

    視為具文。

    或查報參差。

    終非定額。

    所望憲台主持。

    嚴批所屬。

    以文冊之遅早。

    視吏胥之勤惰。

    以吏胥之勤惰。

    定各官之才品。

    拯災黎而清逋賦。

    端在此矣。

     ·設立催徵簡明簿詳(井陉兵憲蔡雲怡) 井陉兵憲蔡雲怡【諱懋德】 先生□望甚隆初任武陵司理。

    □□江西李憲。

    及井陉兵廵所□□多政□該任山西廵撫因□□之亂。

    □□□省□□。

    □□□□□無□矣。

    看得有司催科。

    関一邑休戚而崔科中行撫字、則畿南今日對症之藥也蓋畿南往日錢糧緒簡。

    小民樂輸。

    自正供雜辦丁地定額外。

    無他加派。

    每歲額徵。

    四季分納。

    原無逋欠。

    可省稽查。

    故小民納糧。

    聽其一勾簿足矣。

    而今不然。

    自軍興旁午。

    徵派頻仍。

    新饷一加再加。

    派米派豆以至抽扣優免□省裁汰。

    及均輸恊辦。

    買硝磺鉛鉄等項。

    甚至城營銳砲。

    卿兵工食。

    公私賠費。

    未易枚舉。

    而吏書因緣為奸。

    保歇侵收成習。

    以至本折疊徵。

    攤派層出。

    固由人情詐僞之日熾。

    亦由官府無簡明之定規也。

    夫官府豈不欲與民休養乂安。

    而所以無一定之規者。

    其故有二。

    計部條例日新。

    莫清頭□有司設處二字、明開便門、往往國家經用淂其一、小民脂膏去其什伯中飽旁耗、費等泥沙、真可惜也。

    時變至此。

    固不能仍勾簿結繩之風。

    勢不淂不加綜核。

    求一蕳明直截之法。

    可以杜奸便民。

    今奉本院谘诹轸念。

    該府條荅詳明。

    固已領其大要。

    燭其病因然而目前所急治者、奸書欺混、保歇侵收、及本折疊徵、攤派層出諸症、症雖多。

    而治之者。

    一言以蔽之曰其錢糧額欵清楚、使阖邑小民、共見共知而已、故赤曆由單。

    奉旨頒布。

    而吏書為祟。

    相沿沉閣。

    今嚴催始送。

    尚多挂漏參差。

    其中如南宮真定行唐栾城諸縣。

    由單比簿。

    最為清楚。

    至偶弔一一派糧比較各底簿。

    閱之。

    多憑吏書任意凡較比大簿自應先開各戶地丁寔數然□注到應徵原銀若幹、則飛灑私加之弊巳矣、今之比□皆不開田□丁□止□原銀數日。

    則蠹書何難增□其間□無□當□者、習□而不察也、增減。

    簿不成簿。

    字不成字。

    潦草苟且。

    或有花撒而無合搃。

    或派銀米而無丁地。

    稽核何憑。

    諸症并作今為設一徵糧蕳明薄前刻由單。

    凡丁地額徵。

    米豆扣抵。

    正供雜辦。

    續加新饷。

    加閏月。

    近奉旨暫徵一年之優免之均糧。

    與夫折寔大地一例。

    小畝優免。

    行差寄莊等則。

    每畝派徵派減細數。

    一一開載尺幅中。

    而又縣有縣搃。

    社有社搃。

    甲有甲搃。

    戶有戶搃。

    然後于戶搃下。

    詳列花戶寔徵田地糧額。

    分為四季。

    新饷均糧米豆本色。

    分款核填于每名下。

    在州縣合之。

    則派糧比較。

    俱執此簿為準。

    查收各社各甲各戶之糧。

    在各社各甲各戶分之。

    則催徵上納。

    俱執此簿為準。

    對銷本州縣之号。

    人人共見共知。

    官府亦一目易了。

    而目前諸急症。

    庶乎少瘳矣。

    先将徵糧簡明簿式。

    呈請 本院裁定示發刊頒。

    以便轉行遵守。

     ·通行滾單詳(嘉興邑令潘湛明) 嘉興邑令潘湛明【諱必鏡】 潘父母莅禾一兩月□能騰起二年之内入薦剡者三全賴此決上□面獎雲不費敲樸而民自□輸歡糧誠是□□□君令□邑全賴予亡反張子又革經營□置凡文移皆出其手□□張子具此良才而遽赴修文也為行滾單以善催徵事。

    錢糧逋欠。

    隻緣縂撒不清。

    完欠數目。

    止憑吏書櫃簿。

    頭緒紛然。

    有難稽覈。

    更由積包見年。

    那移侵蝕。

    臨比則僱代杖塞責。

    比後随領杖棍沿裡索取。

    以緻小民杖錢未淂清還。

    次限比徵又到。

    錢糧積久。

    清楚何期。

    況見年逐限應比。

    恃頑裡甲。

    痛癢不顧。

    今議每裡置設滾單二紙上五甲為一紙下五甲為一紙。

    每甲著裡書開明裡長。

    并甲戶田畝數目。

    算該納銀若幹。

    一限該完若幹。

    次限該完若幹。

    三限該完若幹。

    各裡分發二張。

    令見年将裡逓甲戶完欠數目。

    挨甲書填。

    臨比執單繳查本縣即查未完銀數欠多甲分點為經催仍大印經催二字。

    在于單上。

    見年赍單給付點著甲逓。

    著令依限赴比。

    若不完清。

    竟比該甲。

    并不累責見年。

    完清複點欠多甲分。

    亦如前法。

    週而複始。

    本縣仍置循環文簿。

    記數□覈。

    倘有恃頑甲分。

    單既到甲。

    臨比不到者。

    摘提該甲連後限銀兩。

    一併比納。

    則包棍無從作奸。

    錢糧亦不煩敲樸輸辦矣。

     ·白糧官觧覆詳(本色漕白計四則 蘇松兵憲程峋) (蘇松兵憲)程峋 雖數之多□。

    今昔頗異。

    然其法已為千古不朽之法。

    而其文亦是千古不朽之文也。

    如此長篇。

    井井有條。

    一絲不紊。

    又是一篇太史公項□本紀、看得白糧一項。

    上供也。

    藩祿也。

    官廪也。

    非若漕米之為軍糈。

    故觧不用軍而用民。

    重其事也。

    爰考初制。

    開徵有正米。

    有耗米。

    起運有夫船銀。

    夫船米。

    抵京有車腳銀。

    猶恐不支。

    更有貼役銀。

    皆編入會計如蘇屬正米五萬四千七百三石二鬥九升六合有奇。

    編耗米一萬五千六十八石二鬥三升六合零松屬正米五萬三百八十一石二鬥四升六合有奇。

    編耗米一萬三千六百十一石八鬥三升一合零嘗屬正米三萬八千二百七十五石三鬥七升有奇。

    編耗米一萬八百七十石六鬥三合零皆近加三、始湏舂辦、則又加二蘇屬加舂辦米一萬七百三十三石六鬥九升九合六杪松屬加舂辦米。

    九千一百九十二石五鬥一升二合六勺八抄嘗屬加舂辦米九千三百六十三石六鬥一升六合五勺三抄。

    不等。

    各有恒額蘇屬正耗米共六萬九千七百七十一石五鬥三升二合有奇。

    用船一百一十隻。

    編夫船銀九千六百六十四兩三錢七分九釐七毫。

    夫船米二萬一千九百九十一石三鬥七合零。

    編貼役銀一萬四千二百七十七兩三錢四釐三毫。

    抵京交納編車腳等銀一萬五千七百八十三兩三錢七分三釐二毫松屬正耗米共六萬三千九百九十三石七升七合有奇用船一百零一隻。

    編夫船銀二萬一百五十二兩四錢九分八釐。

    無米然有銀即可得米。

    編貼役銀一萬三千三百二十五兩六錢二分一釐九毫。

    抵京交納編車腳等銀一萬六千六百二十兩八錢二分二釐六毫甞屬正耗米四萬九千一百四十五石四鬥三升六合。

    用船七十七隻。

    編夫船銀四千六百七十五兩六錢零。

    夫船米二萬一千九百九十七石五鬥零。

    編貼役米一萬九千八百五十二石六鬥零。

    貼役銀四千六百三十三兩八錢六分零。

    夫船少折銀貼役多派米。

    然有米何難得銀。

    抵京交納編車腳等銀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七兩一釐四毫。

    無一項不有費。

    無不費不有編。

    何其慮之周且詳哉。

    亦恐其病民觧而苦地方也。

    然法無不善。

    而情有不同情生而弊生矣且弊中生弊。

    情中生情。

    遂至大壞而不忍言蓋民運則必佥殷寔之民惟其産不惟其才、所以衰老沖幼與夫寡婦之子、呫哔之士、并好安逸之人、苟家稱索封、皆必佥之、此輩皆不能親任間関之勞、而必雇倩一人以代之于是包棍因得乘機倒身而入、此棍豈獨好勞、其心概可知也其心曰。

    銀在我手。

    聽我用。

    米在我手。

    聽我賣。

    即使有虧少。

    要自有賠補者在耳。

    所以公貼之外。

    又有私貼。

    私貼每分至數百兩之多。

    未已。

    而尚有加貼究竟加貼亦不能免鬻子變産之賠累非盡此棍之花費也。

    蓋此棍畜花費之志。

    所以給銀領批。

    挂号騐米。

    僱船。

    官胥種種得起而抽扣之。

    勒索之。

    自此白今之役事皆然事。

    遂為包棍官胥等所盤踞間有正身、奮然而起、親領其事、則包棍等多方搆陷使之費苦更倍于僱倩而後歇手、由是民之視此今有新行一政胥役之門無不如市役如赴湯蹈火。

    非詭寄于他戶即瓜分辟裡、胥役之門如市每當點□之年。

    人情紛紛鑽營夤免。

    其不免者。

    特無能無錢之小家耳以小家不多之産當大戶必避之差、産盡而身□之、又何足深怪哉今欲甦民困而裕國儲。

    計莫善于米均徵而運以官。

    官運。

    則民間無包棍之僱倩。

    一便也。

    縣官無佥役之煩□。

    二便也。

    錢糧自官吏。

    吏胥無從抽扣。

    三便也。

    炤管皆官役。

    船戶無敢淩虐。

    四便也。

    催儹皆官事。

    沿途無敢抛□。

    五便也。

    況米屬均徵。

    則苦樂之形不立。

    巧拙之情自化。

    糧不必詭寄飛灑。

    差不必避難就易。

    民心以厚。

    民風以變。

    六便也。

    六便既得。

    則俾國儲無虧損。

     京師寔而根本固。

    大利也。

    民間鮮賠累。

    元氣充而盜賊息。

    大利也。

    六便兩利。

    所宜亟圖。

    其中有六當議鳥。

    派糧宜議也。

    加耗宜議也。

    徵辦宜議也。

    造船宜議也。

    經費宜議也。

    責成宜議也。

    漕糧白糧南糧軍儲恤孤伍等。

    本折輕重相懸。

    人情喜輕而惡重。

    奪其喜輕之情。

    将無生怨。

    非然也。

    近來漕事。

    亦甚維艱。

    白增則漕減。

    且坐淂均沾南糧軍儲恤孤之利。

    不煩營求之費。

    又係官運。

    未有貼賠之虞。

    凡白糧正耗舂辦夫船等米。

    一槩算入平米之内。

    雖三府多寡不同。

    然其少者每石平米約派二升三升。

    多者亦不過四五升而止。

    民亦不稱苦此派糧之公可行也耗米原編之外。

    糧觧每年必另帶加一加二。

    以補沿途之消虧。

    官運。

    則此項無出。

    應另編派加二。

    共計加米二萬八千六百七十二石然以平米一石計之雖增亦不過合勻而已此加耗之輕可行也、往例民間辦糧。

    先以本戶米儘扣舂白。

    有馀。

    則扣還别觧。

    不足。

    則别戶對支。

    縣胥從中混淆。

    糧戶因多掣肘均編、則炤畝輸米、盡數交倉、無彼白此漕之分縣官于開徵之日就此法不妙惜今不遵行之完米中、擇其乾潔者、交選委恊部官、動支舂辦、束包完好、交割縂部、完辦早則啟行先、可免漕艘阻壓之患、此徵辦之速可行也白船向係民僱。

    官運則必造官船。

    每船炤例用五百中料。

    三府共用二百八十八隻。

    凡一船計工料篷桅什物。

    需費三百五十兩。

    共需銀十萬八百兩此項既難設處于公帑、又不便灑派于小民察各屬有見佥五年糧觧。

    今僅用一年。

    官運。

    則其四年。

    皆享安逸。

    合無将第二年糧長。

    每運正米一石。

    貼銀五錢。

    可淂七萬馀兩。

    第三年糧長。

    每運正米一石。

    貼銀四錢。

    可淂五萬六千馀兩。

    第四年糧長。

    每運正米一石。

    貼三錢。

    第五年每運正米一石。

    貼二錢。

    以年之遠近。

    定貼之多寡。

    而各縣有未足四年。

    則以人戶分四等。

    一等炤二年。

    二等炤三年。

    三等炤四年。

    四等炤五年。

    共可得銀二十萬有馀。

    除見用十萬八百兩外。

    尚存十萬馀金可倣嘗平倉制、積穀轉易、以其子息羨馀、為後來修造之費、在糧裡一勞而慱永逸、計無不欣然樂從、如是而造船之資、不患無措矣船既造而南北運駕之費。

    官胥公私之恤。

    未可空拳支也。

    計一船應用。

    管船一人。

    頭舵各一人。

    水手十名。

    管船宜予以雙糧。

    應給米七石二。

    安家衣資等費三十六兩。

    頭舵應各給米三石六鬥。

    安家衣資等費十八兩。

    水手各給米三石六鬥。

    安家衣資等銀十兩八錢。

    蓋往返以一年為率。

    所以贍給之者。

    甯使有馀。

    而船頭有一船之任。

    不可不加等厚之也。

    買辦包索。

    及搬運歸船。

    與夫遇淺起剝。

    遇溜添□。

    每船約用銀一百四十五兩足矣。

    合算管船、頭舵、水手、所需米銀。

    每船用米五十石四鬥。

    用銀三百二十五兩。

    三府船二百八十八隻。

    共用米一萬四千五百一十五石二鬥。

    三府原編夫船貼役米。

    有六萬三千八百四十一石四鬥。

    除支外。

    尚馀米四萬九千三百二十五石八鬥。

    以一兩一石。

    計馀銀四萬九千三百二十五兩八錢。

    共用銀九萬三千六百兩。

    三府原編夫船□役銀六萬六千七百二十九兩零。

    除儘支尚有不敷銀二萬六千八百七十兩零此項即取之前馀米易銀内、尚存銀二萬二千四百五十四兩八錢縂部炤糧道公費。

    每員八百兩。

    書識二名。

    行糧各十八兩。

    門子一名。

    行糧十兩八錢。

    皂快十名。

    行糧各十兩八錢。

    共九百五十四兩八錢。

    恊部官并各役。

    即以原編縂部官役項下足給之。

    不必另支。

    三府共二千八百六十四兩四錢。

    支外尚存銀一萬九千五百九十兩四錢。

    或歸嘗平項下。

    或臨時調劑。

    以備意外濕損等費如是而經費不煩增設矣至于管押起交。

    侵盜漂失每船必有責成此人之任匪輕。

    宜倣官座之例慎選殷寔勤慎之人充之自糧米歸船。

    稱掣交割。

    沿途剝運。

    抵京起交。

    悉以責之。

    遇有虧欠。

    立勒賠補。

    懸大法以繩其後蓋既不可以複問糧裡、則人未有不愛惜性命者如是而責成之專、不患無人矣凡此六議。

    務湏更新。

    若督押之宜專官。

    倉廒之堪共貯。

    抵京交納之饒支持。

    皆可仍舊。

    何也。

    三府輪一縂部似省冗員然在縣察比、既嫌越俎未便、在途催儹更虞鞭長不及、未若各責一官□核騐糧米。

    修理船隻。

    林選管船水手。

    支放一切錢糧。

    稽察沿途弊窦始足勝任而愉快耳漕白均徵。

    抽選舂辦。

    随收随給。

    是則用平日貯漕之倉。

    有馀地也。

    京中積歇包交。

    糧裡頗苦。

    今糧裡不入京。

    費止有自多之少。

    □□有自少之多。

    是則用昔年原編之費。

    有馀力也。

    本道目擊江南白事之大壞。

    太息已久荷蒙下詢。

    敢陳膚見。

    倘末議可採。

    蚤賜題請則庶可徼九重浩蕩之恩。

    拯三吳孑遺之民。

    功慔與京矣。

     ·覆嘉定縣複徵本色詳(蘇松兵憲詹時雨) (蘇松兵憲)詹時雨 為通軍将支京軍之糧。

    京倉見無一年之蓄。

    伏乞 敕部蚤計。

    以固根本事。

    本年某月某日奉廵撫黃憲牌。

    内開本年九月二十日。

    準戶部咨。

    該本部會題前事。

    □聖旨是。

    這議複漕折。

    及再加帶運。

    依議。

    于嘉定、安東、興化、高淳、江夏、通山、漢陽、漢川、潛江、景陵、江陵、石首、公安、華容、祁陽、安仁、各縣。

    原改折漕米。

    俱炤數複徵本色加帶。

    除泗州桃源。

    豫東二省。

    并新複永續折不加外。

    其馀各省直州縣。

    每石再加米四升。

    其東省青登萊三府。

    著于額觧錢糧内。

    改徵本色米四萬七千石。

    徑行沉廷揚海運至関。

    以上俱從十五年起。

    候関外平甯議減。

    其折色缺額。

    該部另行議處。

    欽此欽遵。

    備咨到院準此。

    随抄咨檄仰本道轉行蘇州府嘉定縣。

    将見複該縣應輸漕糧五萬三千二百四十六石三鬥四升九合。

    每畝驗法均派。

    俾阖邑糧裡。

    曉然共知。

    應完米數。

    即減去漕折銀兩。

    惟速修整倉廒。

    以備堆貯。

    其所需工料等費。

    作何設處。

    運船停泊。

    屯□何處。

    河道淤塞淺阻。

    作何開濬深通事雖複舊、寔類更始轉瞬即是漕期。

    若不預為整頓。

    臨期補苴何及。

    限文到三日内。

    将該縣派過完漕鬥則細數。

    併料理各項事宜。

    逐一備由馳報。

    以憑覆核等因到道遵行去後随據蘇州府。

    申據該縣轉申耆民某等。

    呈稱嘉定之民。

    非不欲自食其天。

    必仰給于鄰封啇賈蓋謂沙田鹵斥、潮汐不通、旱則一望枯焦潦則木棉腐爛自國初不辨土性。

    與各屬故土。

    均派漕儲。

    至成弘間。

    積逋廿萬。

    一目蒿萊。

    議将割地。

    幾欲廢縣。

    幸前任撫按八次題請。

    始淂徼永折。

    郡縣印官。

    曉示招徕。

    然後流亡漸複。

    荒蕪漸闢。

    迄今猶未足額也。

    天啟四年。

    有暫兌一年之特旨。

    先任徐按院。

    力□複折。

    部察嘉定折銀獨無逋欠。

    因思永折之功。

    不獨在民。

    如南直桃源安東等處。

    每石折銀五錢。

    惟嘉定歲輸七錢。

    每年多二萬兩之羨馀。

    以益太倉四萬石之折米。

    六十年來。

    何可勝計。

    至崇祯十年。

    每石加至九錢。

    又增銀二萬一千二百兩。

    猶然貢賦如故。

    今值極大災荒。

    忽有複漕之議。

    凡此小民。

    無不魚亂獸駭。

    惟有死徙自計。

    皇皇若狂。

    試請就漕言之。

    糧船在所首急。

    議兌本縣五萬三千二百四十六石。

    計應派一百零七船。

    每隻官價三百五十兩。

    該造船銀三萬七千四百五十兩此項必取之朝廷公帑以應用者次計倉廒。

    本縣舊設四倉。

    瓦礫久已無存。

    計其舊額。

    每倉置造七十八間。

    通共倉廒三百十二間。

    每間工料銀十兩。

    通共該銀三千一百二十兩此必取之嘉民脂膏以建造者也既而運軍月糧。

    每船派撥十四名。

    計一百七船。

    該夫一千四百九十八名。

    每名約給工食銀十兩。

    該銀一萬四千九百八十兩此又必取之朝廷公帑以給發者運河自□鐵抵嘉定。

    通長五十六裡潮汐澱淤、河流一線、勢不淂不關□通船、共計一萬八十丈。

    每丈約計工費四兩。

    該銀四萬三百二十兩此又疲通縣額□之民力以鸠工者也凡此四項。

    共計銀九萬五千八百七十馀兩夫兌米本圖濟饷、今先耗費如斯、曾何利于軍□也伏乞亟賜申詳院道。

    合疏會題。

    仍永遵列聖舊制。

    民生幸甚。

    等情。

    又據申稱廪增附生員侯玄演等。

    呈稱漕運一役。

    合郡皆輸。

    嘉邑獨折。

    非幸徼于寬政。

    食舊德而不言。

    非獨漏于成規。

    觊偶然之蘇息。

    寔因本邑大海臨邊。

    水塩不潤。

    濁潮逆上。

    泥積皆沙。

    勞民僅辦木棉。

    連陌難收半粒。

    民糧皆藉于客啇。

    國輓更資于何地。

    何期部箚忽下。

    議将永折半徵。

    合邑驚心。

    張皇無措。

    況迩者饑馑薦臻。

    加之農民疾疫。

    蝗紮?蟲叢生。

    花豆共盡。

    即徵本色者。

    尚希諴免之曠澤。

    而永折色者。

    何堪特地之嚴徵。

    如雲前此永折。

    已屬倖叨。

    則竭百姓愛戴之情。

    雖舉七十年來未輸之米粟。

    一旦補償。

    豈敢有愛。

    其如長于不穀之邦。

    等于不毛之地。

    ??大乞立賜申請各院代題。

    準複永折。

    等情。

    又據申稱原廵撫江西佥都禦史陸文獻等。

    呈稱本縣漕糧改折。

    垂六十年所矣非浩蕩天□獨私小邑。

    非彈丸百姓。

    獨占便宜蓋複兌則病國、兼以病□□折則利民寔以利國、向設使于國有纖毫虧負、于民有纖毫僥倖、當時必不輕議改折、著為定令矣且嘉定地不産米所以異于他邑者。

    他邑水緩而清。

    本邑瀕江濱海。

    水急而濁。

    沙積泥淤。

    必俟修濬。

    修濬一次。

    平土約高三尺。

    累至改折之時。

    本邑比别境。

    土已高一二丈矣水深岸平、易于灌溉、岸高水淺、難于車庫、此病根也而自廢漕。

    于今六十年。

    又應土高一二丈。

    其間支幹河。

    在國初稱三十馀條者。

    今以湮沒十七以本不相宜之地性、又責之久不習慣之人工、此土田之萬萬不能複有事禾稻也且永折之規一定。

    吏□惟一意編納銀。

    而賦役之法。

    亦為小變當年父老之典故盡□今日子弟之新規未谙、兼之水次己非故道、倉廒悉屬傾頹、措□茫然、變端易作則資漕之萬萬無其具也天啟四年。

    京儲空乏。

    複有暫兌一年之議。

    已而民情沸然。

    撫按台勘确疏聞。

    旋即報寝。

    若今時艱。

    劇苦更甚即使安嘗習故、小民已有終歲之憂、倘令易辄更絃、有司□抱莫可誰何之勢、則議折之萬萬難于搖動也況本邑官市駁驗百倍艱。

    京糧舂辦。

    萬端掣肘。

    近新奉俞綸。

    江南酌議折色官布之法。

    切冀一視同仁。

    稍甦積困。

    今乃新恩未沾。

    奚容成法之忽更乎。

    伏乞俯察血誠。

    特請具題。

    俾上以終國家之德意。

    中以□先賢之茂績。

    而下以拯百萬生靈。

    不至立填溝壑。

    等情到縣。

    該本縣知縣萬任。

    看勘淂職因災祲異嘗。

    流亡載道。

    無方拯救。

    正切殷憂。

    忽接府文。

    奉有嘉定複漕五萬三千二百四十六石之旨。

    遐迩傍偟。

    盈庭号泣。

    慰谕再三。

    其驚惶錯愕之狀。

    鹹若不能有生者。

    伏讀初奉之明旨。

    一則曰漕折地方。

    應複應寬。

    再則曰細啇妥确。

    是如天聖德。

    先已洞悉民艱矣。

    謹以地方事體應寬者四。

    可啇者三。

    據寔轉請。

    夫嘉定土不宜禾。

    曆經覆勘。

    舊章在部。

    言匪自今。

    向來潮汐漸加。

    地形愈亢。

    稻既不宜于陸。

    人益不習于耕。

    無米而責以兌。

    猶無米而責以炊。

    求于所無。

    力自難副此應寬者一也嘉邑自蒙改折。

    民荷更生。

    以故遼糧一項。

    獨浮他邑。

    至崇祯十年。

    頓加漕折銀二萬一千二百有奇。

    是省直所無。

    嘉定獨有。

    雖荒旱頻仍。

    猶然竭力供上。

    人思效順。

    情寔可憐。

    寬賜撫綏。

    用彰風勸。

    乃絕妙古文聖朝之至治此應寬者二也若複責以還漕。

    米必辦于他邑。

    汎舟既艱于平陸。

    遏籴又厲于鄰封。

    牙儈轉期。

    追呼交谪。

    疲民益窘。

    莫保逃亡此應寬者三也此猶曰民艱也。

    部議取盈。

    無非為軍國至計。

    催科之吏。

    奉法徵輸。

    依期督責。

    督而不應。

    于法窮矣非窮于法窮于貢土之所無也、複額無寔太倉仍虗其如軍國大事何失今不以寔告、溺職奚逭請應寬者四也卑職又嘗計之。

    漕糧五萬三千二百馀石應用漕船一百有奇。

    舊例每船料價三百五十兩。

    該共銀三萬七千四百馀兩此銀将請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