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
關燈
小
中
大
道,羞稱桓文,此非過高,蓋道理本如此,少貶即非道矣。
如荀卿隻說法後王,其術已卑,遂流為李斯之禍。
商鞅說君,以王伯不合,遂以強國告,可謂愈趁而愈下矣。
然鞅何知王道?托辭以欺人耳。
張良 因看《史記》,張良以四皓羽翼太子。
夫四皓未必真,前人已有辨之者。
以高祖之雄傑,其欲易太子與否,豈以四人者為行止?亦何至見此四人者,而遽歌泣以對戚姬哉?蓋高祖英明之主也,其取天下艱難,誠思得人以負荷之,而常優惠帝之不任,其欲傳如意者,以其雄武相類,不專以戚姬之愛也。
既見四皓之來,以為平日所緻之難者,今慨然為太子用,必太子之賢足以系天下人心,其足荷大業可知,而吾又何樂于更易儲位也?其對戚姬歌泣,或亦有之,而要之帝大略偉度,有未易窺測者,此惟張留侯知之,恐太史公亦未易明也。
太祖 太祖雖得天下易于漢高,而經理太平之業幾百倍,有三焉。
其一高祖不數年而卒,太祖三十年纖悉備具,無以加矣;其二漢高雖承秦火,大抵因襲秦弊,太祖掃胡元而複帝王之制;其三高祖猶有諸臣,太祖無輔相,作自聖心神畫者獨多也。
王陽明 王陽明畢竟聰明好奇,厭程朱之精實,又自顧訓诂義理無能逾之,乃拈出一緻良知,以自标異。
予辟之虬髯客,自顧不能敵唐太宗,又恥為之臣,遂從夫餘國建偏安之業。
陽明之學雖極俊爽通透,畢竟是一夫餘國也。
自責責人 今人談人則易,自責則寬。
常見當事者,指诮前人殆不容口,及至觀其所為,不若遠甚。
宋人詩雲: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無袖太郎當。
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
可謂曲盡事情。
曹沫 嘗見曹沫為魯将,三戰失地,後劫桓公而取之。
夫己既無勇,乃劫人于無備之時,此乃市井無廉恥者之所為,何足稱道?假令桓公歸而不還地,将奈之何?此是全見桓公之美,而世有以稱曹子者誤矣。
寇準 昔人稱寇準澶淵之役以為孤注,亦嘗疑之。
後思宋到真宗時恰四十年,蓋前五代革朝之期,此等大興師,若委之一将,焉保無事,故必親征而後可,準豈得已哉? 宋南渡 嘗見宋南渡後,用度奢侈,詞臣草一制,賜至一二百金,他可知已。
推求其故,有二說焉。
蓋北宋每歲虜币甚多,南渡之後,雖疆宇日蹙,而歲币稍稍息肩。
又北宋時朝廷畏虜,舉動之間,務從節省,惟恐诒輕于虜。
而南宋諸君,即遭禍亂,漫不知畏忌矣。
古稱什虜以為外懼,不其然耶? 溫公《通鑒》 予謂司馬溫公《通鑒》,既以正統歸晉,則何不以正統系蜀?想溫公自稱司馬孚之後,畢竟是公中之私也。
懲創 凡人性氣懲創,人言告誨者,終不能深入,必須自家經涉世途,自知痛癢。
其創方深,如人有素性驕矜者,一旦獲交天下英豪,自顧所有如遼東豕,則汗浃不已,其驕放之痛不療而自除矣。
又如人有輕躁妄動者,以未經傾跌,一旦遇事龃龉,深自悔艾,則後有舉動,将慎重而不敢妄發矣。
此等方是真得學問。
《元史》 遼金元之亂,乃古今一大變,當時中國冠裳淪胥已久,不複知其非,此風傳至今日,士大夫間亦有以其統為正者,可慨也。
宜将遼金史革去,附《宋史》中,《元史》亦宜删正。
至于宋以後《通鑒》,當明示元為變統,此關系世教不小。
兩漢 偶讀史,見西漢之君所行政事,大非東漢所及。
然西漢之末,王莽容易竊之,海内帖服。
而東漢之末,至以曹操之奸雄不敢遽移漢鼎,天下卒至三分,猶有蜀漢延不絕之緒。
蓋東漢之亂,亂在天下,而腹心尚好,朝廷紀綱及正人君子不乏。
西漢則奸邪在内,播弄已久,朝廷之間,紀綱淩夷,中正凋喪,所以不同。
可見人腹心有病,強不足恃,腹心無病,雖弱可以少延也。
七國 宋人論文帝不除七國為是,景帝用主父之言除七國,漢卒以安。
然使七國尚存,則王莽所不能篡漢。
天下事變之事,固非一端所能防也。
貴溪分宜 亟進者必速敗,貴溪相以之。
多藏者必厚亡,分宜相以之。
易傳孝經 《程氏易傳》,當與朱子本義并行,《孝經》當以試士。
王文正 宋王文正相業,器局寬平廣大,處事詳審精密,可為相天下之法。
難易 韓範富歐功名滿天下,然古今如此者多,所謂似難而易。
陶淵明、劉靜修皆身不與事,然而明光日月,所謂似易而難。
太史公 司馬遷文字,真是千古絕倫,今二千年,文字家極力模拟,僅得其一字一句,便以為工,至其結構變化之神巧處,瞠乎不能及也,豈但文字?至其議論之精妙,如禮書等語,幾于見道者。
韓昌黎 世人雲:韓昌黎谏佛骨,卻與大颠厚,是兩截人。
餘意不然,此正是韓公好處。
佛家道理,自家留意,以為清靜間适之資,有何不可?至于扶持世教,卻分毫不容假借。
如宋之東坡兄弟、秦少遊、晁文元、張商英之徒,皆深于禅者,隻是用以調适心性,遊戲筆墨。
及觀其立朝大節,垂世之文,何嘗拘拘于禅?我朝之儒,卻不把禅理體炤身心,而公然剽其言以立論垂教,自謂前聖之所未發,不知其為聖門之罪人,蓋前代所未有也。
申韓 太史公說申韓原道德之意,此語最好。
夫老子之言道德,申韓之重名法,迹若相懸遠。
然《老子》雲: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
夫吾人之所以敦崇倫理,和洽事物者,惟顔有仁義存耳。
《老子》卻以為粗,隻說個虛,卻把倫理事物都看輕了,所以其流之弊,與慘刻刑名家無異,道德者棄仁義而不用。
申韓者背仁義而為用,此所以迹異而其歸同也。
孔子言仁,孟子言義,
如荀卿隻說法後王,其術已卑,遂流為李斯之禍。
商鞅說君,以王伯不合,遂以強國告,可謂愈趁而愈下矣。
然鞅何知王道?托辭以欺人耳。
張良 因看《史記》,張良以四皓羽翼太子。
夫四皓未必真,前人已有辨之者。
以高祖之雄傑,其欲易太子與否,豈以四人者為行止?亦何至見此四人者,而遽歌泣以對戚姬哉?蓋高祖英明之主也,其取天下艱難,誠思得人以負荷之,而常優惠帝之不任,其欲傳如意者,以其雄武相類,不專以戚姬之愛也。
既見四皓之來,以為平日所緻之難者,今慨然為太子用,必太子之賢足以系天下人心,其足荷大業可知,而吾又何樂于更易儲位也?其對戚姬歌泣,或亦有之,而要之帝大略偉度,有未易窺測者,此惟張留侯知之,恐太史公亦未易明也。
太祖 太祖雖得天下易于漢高,而經理太平之業幾百倍,有三焉。
其一高祖不數年而卒,太祖三十年纖悉備具,無以加矣;其二漢高雖承秦火,大抵因襲秦弊,太祖掃胡元而複帝王之制;其三高祖猶有諸臣,太祖無輔相,作自聖心神畫者獨多也。
王陽明 王陽明畢竟聰明好奇,厭程朱之精實,又自顧訓诂義理無能逾之,乃拈出一緻良知,以自标異。
予辟之虬髯客,自顧不能敵唐太宗,又恥為之臣,遂從夫餘國建偏安之業。
陽明之學雖極俊爽通透,畢竟是一夫餘國也。
自責責人 今人談人則易,自責則寬。
常見當事者,指诮前人殆不容口,及至觀其所為,不若遠甚。
宋人詩雲: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無袖太郎當。
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
可謂曲盡事情。
曹沫 嘗見曹沫為魯将,三戰失地,後劫桓公而取之。
夫己既無勇,乃劫人于無備之時,此乃市井無廉恥者之所為,何足稱道?假令桓公歸而不還地,将奈之何?此是全見桓公之美,而世有以稱曹子者誤矣。
寇準 昔人稱寇準澶淵之役以為孤注,亦嘗疑之。
後思宋到真宗時恰四十年,蓋前五代革朝之期,此等大興師,若委之一将,焉保無事,故必親征而後可,準豈得已哉? 宋南渡 嘗見宋南渡後,用度奢侈,詞臣草一制,賜至一二百金,他可知已。
推求其故,有二說焉。
蓋北宋每歲虜币甚多,南渡之後,雖疆宇日蹙,而歲币稍稍息肩。
又北宋時朝廷畏虜,舉動之間,務從節省,惟恐诒輕于虜。
而南宋諸君,即遭禍亂,漫不知畏忌矣。
古稱什虜以為外懼,不其然耶? 溫公《通鑒》 予謂司馬溫公《通鑒》,既以正統歸晉,則何不以正統系蜀?想溫公自稱司馬孚之後,畢竟是公中之私也。
懲創 凡人性氣懲創,人言告誨者,終不能深入,必須自家經涉世途,自知痛癢。
其創方深,如人有素性驕矜者,一旦獲交天下英豪,自顧所有如遼東豕,則汗浃不已,其驕放之痛不療而自除矣。
又如人有輕躁妄動者,以未經傾跌,一旦遇事龃龉,深自悔艾,則後有舉動,将慎重而不敢妄發矣。
此等方是真得學問。
《元史》 遼金元之亂,乃古今一大變,當時中國冠裳淪胥已久,不複知其非,此風傳至今日,士大夫間亦有以其統為正者,可慨也。
宜将遼金史革去,附《宋史》中,《元史》亦宜删正。
至于宋以後《通鑒》,當明示元為變統,此關系世教不小。
兩漢 偶讀史,見西漢之君所行政事,大非東漢所及。
然西漢之末,王莽容易竊之,海内帖服。
而東漢之末,至以曹操之奸雄不敢遽移漢鼎,天下卒至三分,猶有蜀漢延不絕之緒。
蓋東漢之亂,亂在天下,而腹心尚好,朝廷紀綱及正人君子不乏。
西漢則奸邪在内,播弄已久,朝廷之間,紀綱淩夷,中正凋喪,所以不同。
可見人腹心有病,強不足恃,腹心無病,雖弱可以少延也。
七國 宋人論文帝不除七國為是,景帝用主父之言除七國,漢卒以安。
然使七國尚存,則王莽所不能篡漢。
天下事變之事,固非一端所能防也。
貴溪分宜 亟進者必速敗,貴溪相以之。
多藏者必厚亡,分宜相以之。
易傳孝經 《程氏易傳》,當與朱子本義并行,《孝經》當以試士。
王文正 宋王文正相業,器局寬平廣大,處事詳審精密,可為相天下之法。
難易 韓範富歐功名滿天下,然古今如此者多,所謂似難而易。
陶淵明、劉靜修皆身不與事,然而明光日月,所謂似易而難。
太史公 司馬遷文字,真是千古絕倫,今二千年,文字家極力模拟,僅得其一字一句,便以為工,至其結構變化之神巧處,瞠乎不能及也,豈但文字?至其議論之精妙,如禮書等語,幾于見道者。
韓昌黎 世人雲:韓昌黎谏佛骨,卻與大颠厚,是兩截人。
餘意不然,此正是韓公好處。
佛家道理,自家留意,以為清靜間适之資,有何不可?至于扶持世教,卻分毫不容假借。
如宋之東坡兄弟、秦少遊、晁文元、張商英之徒,皆深于禅者,隻是用以調适心性,遊戲筆墨。
及觀其立朝大節,垂世之文,何嘗拘拘于禅?我朝之儒,卻不把禅理體炤身心,而公然剽其言以立論垂教,自謂前聖之所未發,不知其為聖門之罪人,蓋前代所未有也。
申韓 太史公說申韓原道德之意,此語最好。
夫老子之言道德,申韓之重名法,迹若相懸遠。
然《老子》雲: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
夫吾人之所以敦崇倫理,和洽事物者,惟顔有仁義存耳。
《老子》卻以為粗,隻說個虛,卻把倫理事物都看輕了,所以其流之弊,與慘刻刑名家無異,道德者棄仁義而不用。
申韓者背仁義而為用,此所以迹異而其歸同也。
孔子言仁,孟子言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