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
關燈
小
中
大
餘嘗與人論造化所生之物,自然而成者,如果實雞卵之類,多是圓,少有方者。
山石間成方體,亦非自然。
僅有方竹一種,亦非四方。
可見造化以圓為貴,而無方截廉隅,老子曲則全之說非欺我也。
直方之道,人所以裁成天道者,亦不可過甚。
文章 作文不必論奇古,須自成一家意見,讀之首尾成章不逗漏,便是好文。
且可觀其人之行事功業受用,今人但務新奇剽竊,全無由衷真的之見。
餘辟之如常 人衣布袍,猶是好衣,若以绫羅等割截補綴,其值雖貴終非完衣。
如貧家食菽粟,尚是好食。
若乞兒從墦間乞得,酒肉雖多,終賤鄙可恥也。
立達 吾儒之學,論仁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己才欲立達,則立達人之念即與之俱,不必真有所立達于人,方可謂仁也。
若究竟立達人之事業,所謂博施濟衆者,堯舜猶病,是堯舜亦未盡仁耶?佛家自利利他,亦隻是存此心。
若必欲實有濟人之惠利,方能證果,則山林孤寂之士,終不可以成聖成佛矣。
然觀平人能存濟物之心,亦可以成聖成佛。
則夫居可為之位,操得緻之權,不能大施惠澤以福斯世,而颛颛私己自營,為身家之計,豈非吾道之棄,法門中稱為堕落者哉? 理數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詩》曰:“有物有則,此即理數所由始也。
”世間有理必有數,相對待,相貞勝,對待者兩平也,貞勝者或此分數多則彼分數減也。
如人修學積德,可緻功名,此是理,然有算命相而等項,是數亦不可少。
兩相兼,乃得成名,此是對待。
亦有有德有學的,或不壽不達,人皆歸咎于自修之不效,不知此其數邊分數多也。
亦有命好相好的人,然推算不準,或命相不濟顯達者,此其人有德有才,理邊分數多也。
又以淺近譬之,如場屋中看文字,好者中,不好者不中,此是定理。
然卻分卷各房,有卷多好者,有卷少好者,或南北中數不能停勻,此數也。
由此推之,天道人事無過理數二者。
用人 當事者欲引用一人以代己,當用自己有卓立之見,能作同異者,方得他氣力。
嘗見近世大老,多引用與己意見符合,植力為援,以為異日之助。
及主已告位,則彼同己者亦且随流而逝矣,可笑可歎。
凡異己之人,必是賢者,于惡中能知其善,他日得志還有公道。
其同己之人,縱時有巧術,能固彼位,不随己而去。
這等人極會反覆,偏能反前所為,不複顧念,如呂惠卿之于安石是也。
人心 周末晉之請隧,楚之問鼎,實有窺觎周室之意,當時不為公議所容,竟不敢肆。
至陳恒篡弑,孔子請讨不遂,人心已漸變,故莊子有竊國者之侯之歎。
至帝秦之舉,魯連力止之,亦人傑也。
漢之興,董公三老勸為義帝發喪,實見人心尚有古意。
至操、莽而後,人心習見以為恒,古意不複存矣。
知幾 《易》曰:幾者,吉之先見者也。
筆一吉字甚妙。
正要以兇為吉,方是知幾之神。
若有兇則何貴于知幾乎?樂記則樂之道歸焉耳。
且言禮樂,隻用一樂字結之甚妙,蓋其作用處禮多,效驗成功處樂多,是禮先樂後之言,若說禮樂之道歸焉耳。
又何趣味? 創業守成 創業之君,身開草昧者固難。
守成之主,身緻太平者亦不易。
炎漢四百年之祚,高祖創之,孝文成之。
唐三百之祚,太宗以一人而兼創守。
宋則藝祖創之,其基固臲卼未安也,而仁宗四十年之仁厚,遂大定守成之功,尤在創業上。
至我朝二祖,攘夷安夏之功,固遠超前代創業之比,而孝廟十八年間,節儉休養,所以綿萬年之命脈者,實在乎此,千秋之後,當如漢文之不遷者也。
孝廟世宗 人不能無病,得良醫救之則愈。
匪獨人事,天心寓焉,國家亦然。
成化之濁亂,孝廟以仁厚救之,武宗之放縱,世宗以嚴威救之,國脈晏然,此天眷我明,非前代之比。
太祖除惡 太祖雖是用刑嚴,然皆是除頑惡,正人心,故一傳之後,而建文諸臣赴死如歸,前代絕少。
蓋祓除舊惡,新美人心之一驗。
餘阙 餘阙收拾大元一朝之氣脈,使遇皇祖必不屈,令殲于陳氏,而皇祖得以褒表之,此太祖之幸也。
愚嘗謂夷齊之志,不屈于周武,餘阙之忠,得表于皇祖,皇祖過武王矣。
劉文成 文成劉公,開創之功不減子房,道術相類,說者以末節不及。
餘謂高祖之豁達,可以情求,我太祖之天成,難以私請。
其時勢稍有不同,要之留侯以智全,誠意以忠全,其善終一也。
武宗 《詩》曰:“颠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
”武宗八駿西馳,強将在内,皆前代所以緻亂,而能信任大臣,朝政不亂,故宗社宴然。
老莊 老莊之徒,動雲先道而後德,道德而後有仁義雲雲。
初看似過高,後細思之,彼諸公者去堯舜尚近,去洪荒之世未遠,尚想見其餘風,而不足于帝王以後事。
今人視漢唐,如彼之視堯舜,視堯舜如彼之視洪荒,則今人加尚唐虞而鄙薄漢唐,正彼之思慕洪荒而鄙薄堯舜,亦何異也? 周公 荀子稱周公,今有天下,今無天下,與明堂所稱,皆似謂周公真攝天子者。
意雖以稱周公之忠,而實以啟天下後世篡子之口實。
夫周公受命武王,以輔少主,政令操縱雖由己,而上實有君專,周公非自以為威也。
讨亂定患,以安王室,輔相之責也。
周公非有分外之作為也,萬世而下稱其功,周公實不自知也。
今後世稱周公太過,以為曠世希有之事。
若後世之同姓叔侄弟兄輔幼弱主者,亦往往有之,豈可以為周公之忠後世所無乎?世徒見宇文護、宋太宗之類,懷盜賊之心,遂以周公為絕德,不知周公非絕德也。
人臣之分當如是耳。
荀孟 世稱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此語甚美。
如孔孟開口便道王
山石間成方體,亦非自然。
僅有方竹一種,亦非四方。
可見造化以圓為貴,而無方截廉隅,老子曲則全之說非欺我也。
直方之道,人所以裁成天道者,亦不可過甚。
文章 作文不必論奇古,須自成一家意見,讀之首尾成章不逗漏,便是好文。
且可觀其人之行事功業受用,今人但務新奇剽竊,全無由衷真的之見。
餘辟之如常 人衣布袍,猶是好衣,若以绫羅等割截補綴,其值雖貴終非完衣。
如貧家食菽粟,尚是好食。
若乞兒從墦間乞得,酒肉雖多,終賤鄙可恥也。
立達 吾儒之學,論仁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己才欲立達,則立達人之念即與之俱,不必真有所立達于人,方可謂仁也。
若究竟立達人之事業,所謂博施濟衆者,堯舜猶病,是堯舜亦未盡仁耶?佛家自利利他,亦隻是存此心。
若必欲實有濟人之惠利,方能證果,則山林孤寂之士,終不可以成聖成佛矣。
然觀平人能存濟物之心,亦可以成聖成佛。
則夫居可為之位,操得緻之權,不能大施惠澤以福斯世,而颛颛私己自營,為身家之計,豈非吾道之棄,法門中稱為堕落者哉? 理數 《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詩》曰:“有物有則,此即理數所由始也。
”世間有理必有數,相對待,相貞勝,對待者兩平也,貞勝者或此分數多則彼分數減也。
如人修學積德,可緻功名,此是理,然有算命相而等項,是數亦不可少。
兩相兼,乃得成名,此是對待。
亦有有德有學的,或不壽不達,人皆歸咎于自修之不效,不知此其數邊分數多也。
亦有命好相好的人,然推算不準,或命相不濟顯達者,此其人有德有才,理邊分數多也。
又以淺近譬之,如場屋中看文字,好者中,不好者不中,此是定理。
然卻分卷各房,有卷多好者,有卷少好者,或南北中數不能停勻,此數也。
由此推之,天道人事無過理數二者。
用人 當事者欲引用一人以代己,當用自己有卓立之見,能作同異者,方得他氣力。
嘗見近世大老,多引用與己意見符合,植力為援,以為異日之助。
及主已告位,則彼同己者亦且随流而逝矣,可笑可歎。
凡異己之人,必是賢者,于惡中能知其善,他日得志還有公道。
其同己之人,縱時有巧術,能固彼位,不随己而去。
這等人極會反覆,偏能反前所為,不複顧念,如呂惠卿之于安石是也。
人心 周末晉之請隧,楚之問鼎,實有窺觎周室之意,當時不為公議所容,竟不敢肆。
至陳恒篡弑,孔子請讨不遂,人心已漸變,故莊子有竊國者之侯之歎。
至帝秦之舉,魯連力止之,亦人傑也。
漢之興,董公三老勸為義帝發喪,實見人心尚有古意。
至操、莽而後,人心習見以為恒,古意不複存矣。
知幾 《易》曰:幾者,吉之先見者也。
筆一吉字甚妙。
正要以兇為吉,方是知幾之神。
若有兇則何貴于知幾乎?樂記則樂之道歸焉耳。
且言禮樂,隻用一樂字結之甚妙,蓋其作用處禮多,效驗成功處樂多,是禮先樂後之言,若說禮樂之道歸焉耳。
又何趣味? 創業守成 創業之君,身開草昧者固難。
守成之主,身緻太平者亦不易。
炎漢四百年之祚,高祖創之,孝文成之。
唐三百之祚,太宗以一人而兼創守。
宋則藝祖創之,其基固臲卼未安也,而仁宗四十年之仁厚,遂大定守成之功,尤在創業上。
至我朝二祖,攘夷安夏之功,固遠超前代創業之比,而孝廟十八年間,節儉休養,所以綿萬年之命脈者,實在乎此,千秋之後,當如漢文之不遷者也。
孝廟世宗 人不能無病,得良醫救之則愈。
匪獨人事,天心寓焉,國家亦然。
成化之濁亂,孝廟以仁厚救之,武宗之放縱,世宗以嚴威救之,國脈晏然,此天眷我明,非前代之比。
太祖除惡 太祖雖是用刑嚴,然皆是除頑惡,正人心,故一傳之後,而建文諸臣赴死如歸,前代絕少。
蓋祓除舊惡,新美人心之一驗。
餘阙 餘阙收拾大元一朝之氣脈,使遇皇祖必不屈,令殲于陳氏,而皇祖得以褒表之,此太祖之幸也。
愚嘗謂夷齊之志,不屈于周武,餘阙之忠,得表于皇祖,皇祖過武王矣。
劉文成 文成劉公,開創之功不減子房,道術相類,說者以末節不及。
餘謂高祖之豁達,可以情求,我太祖之天成,難以私請。
其時勢稍有不同,要之留侯以智全,誠意以忠全,其善終一也。
武宗 《詩》曰:“颠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
”武宗八駿西馳,強将在内,皆前代所以緻亂,而能信任大臣,朝政不亂,故宗社宴然。
老莊 老莊之徒,動雲先道而後德,道德而後有仁義雲雲。
初看似過高,後細思之,彼諸公者去堯舜尚近,去洪荒之世未遠,尚想見其餘風,而不足于帝王以後事。
今人視漢唐,如彼之視堯舜,視堯舜如彼之視洪荒,則今人加尚唐虞而鄙薄漢唐,正彼之思慕洪荒而鄙薄堯舜,亦何異也? 周公 荀子稱周公,今有天下,今無天下,與明堂所稱,皆似謂周公真攝天子者。
意雖以稱周公之忠,而實以啟天下後世篡子之口實。
夫周公受命武王,以輔少主,政令操縱雖由己,而上實有君專,周公非自以為威也。
讨亂定患,以安王室,輔相之責也。
周公非有分外之作為也,萬世而下稱其功,周公實不自知也。
今後世稱周公太過,以為曠世希有之事。
若後世之同姓叔侄弟兄輔幼弱主者,亦往往有之,豈可以為周公之忠後世所無乎?世徒見宇文護、宋太宗之類,懷盜賊之心,遂以周公為絕德,不知周公非絕德也。
人臣之分當如是耳。
荀孟 世稱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此語甚美。
如孔孟開口便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