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

關燈
立教 近世高明之士,動稱造化在手,天地萬物在吾度内,實剽釋氏之言,害道為甚。

    釋氏雲:心生山河大地。

    其實有此理,但聖賢不輕言之。

    此等學問一倡,則人且視天地為無何有,又況于兩間倫物細微,皆看得沒關系了。

    聖人之心極小,其立言極近。

    《易》曰:乾稱父,坤稱母,神明森然在上。

    在左右,君父之倫等于天地,下至一言一動,一事一物,俱不敢忽。

    匹夫匹婦,皆能勝予。

    如此立教,方能扶持世道。

    彼高奇者真名教罪人也。

     應物 道理載在典籍者,一定而有限,天下事千變萬化,其端無窮。

    故世之苦讀書者,往往處事有執泥處。

    至于作官更曆事變多者,又看得世故太通融而無執。

    此皆是偏處。

    吾人當讀書時,要思量泛應世務,庶乎臨事不滞,當應事通達無礙時,卻又要思量據著書本行,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近見胡子衡齊極言理在人心不在物,斥宋儒非是,其實不然。

    夫吾心之理與在物之理雖同,其實有統體脈絡内外虛實之辨,如吾人終身不學醫,則此心不明醫理:不學堪輿,則此心不明堪輿理。

    而但漫然曰:醫理堪輿理自在吾心也。

    豈其然乎?聖人于本心之理,渾然融徹,故于萬事萬物之理,亦有明有暗。

    内外雖相符合,畢竟理有在物在我之異,宋儒未可非也。

     恕字 聖賢學問,雖立言多端,隻一恕字,終身受享不盡:假如已在患難時,常望人振救,有排擠者,恨之必深。

    則當無事時,可為人盡力。

    視人患難卻不救,或為下石之語,此豈是恕?己當憂病,人來憐恤存問,必感之;有禮數疏闊者,必不悅。

    若人有憂病,己卻懶慢,不知照管,此豈是恕?己當卑位,去見尊官貴人,使勢輕忽,久候不出,心上必然忿恨。

    若居尊貴,不肯體恤人,依前慢他,此豈是恕?已有纖過,東掩西藏,惟恐人知。

    他人有過,卻對衆公言,此豈是恕?人規正己失,中心不能堪,或面發赤,強顔勉受,若直攻人過,不知避忌,此豈是恕?緩急人所時有,己或遭值不如意,就是公法有礙,常一心望人屈法伸情。

    縱然法難輕屈,如當事的有和美之言,心便感激,欲為之死。

    可見人當有急.雖然法上難假借,也不可無美善的言語溫藉他,此方是恕。

    凡百事體皆以此意推而行之,大率己所願欲者,即當體人欲如其願欲。

    己所憎惡者,即當體人毋犯其憎惡。

    故曰有一言而可終身行者其恕乎?己不欲勿施于人。

    至于己所守廉潔,卻不責人以刻甚。

    己所行忠厚,卻不望人以過泰。

    此又是盛德事,加于恕一等矣。

     施報 稱物平施,聖賢處己待人之常道也,甯人負我,毋我負人,此是君子過甚之陰德。

    甯我負人,毋人負我,此是小人之尤者,所行之陰害。

     學庸 《論語》是聖人口頭言語,門弟子筆記,一字一句關系世道。

    《大學》、《中庸》乃聖門成片段的書,今人講《大學》隻說個明明德,講《中庸》隻說個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以為聖人真诠在此,殊不知《大學》中至于理财用人聽訟之類皆備,《中庸》至于九經之類皆備,此見立言本末兼該處,末可重其本而遺其末也。

     出處 《中庸》論聖人之道,其大至于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至其收煞處,卻隻說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可見出處事在吾道中最重。

     處事 處天下事,有等先事而躁動者,有等後事而遲緩者,有等不先不後适投機會者。

    嘗見世有迂闊者,徒知躁動為非,而臨事狐疑,俨然自附于投機之人。

    及至機會已過,尚不覺悟,其壤天下事不在躁競者之下,未可以此而非彼也。

    此二者何以别之?當機者識明而意定,後事者識昏而意擾。

     天意 嘗見居權寵之人,雖有忠勞在國家,而行事一不當,辄為天所罰不少恕。

    其有自甘恬退,早謝簪绂者,雖不甚有功力于時,而子孫常受其福。

    夫人臣鞠躬盡瘁為難,明哲保身為易,而天意固如此,豈非權勢榮寵之地,乃人所難居者乎?由是思之,賢者處世,固當戮力行志,而時時不可忘謙退之圖,大君用才固當慎辨奸良,而時時不可忘保全之道。

     造物所福 世稱能知止足急流勇退者,天必予之以有餘不盡之福。

    夫人有抱奇才大略,或于時<牜且>牾,或見幾自引,能韬斂而不試,此造化所福也。

    若芸芸而生,容容而進,泯泯而退,此亦庸人流耳。

    何福之有? 寬嚴 世論嚴者當嚴于左右吏胥,而不當嚴于窮困之赤子。

    世論寬者當寬于百姓,而不當寬于奸豪猾黠之徒。

    若嚴而用之當,則嚴亦寬也。

    若寬而用之不當,其害民何可言哉?世有縱容左右,毀公玩法,而獨以嚴刑酷罰施于無罪之小民,此最可恨。

     三才 人非天地,無以生成。

    天地非人,亦無以自立。

    三才者,交相依附,古今不毀。

    辟如人在房室之中,房室若無人住居,亦易傾覆也。

     續經 予以《五經》、《易》、《禮》之外,《詩》、《書》、《春秋》皆可續。

    或曰:得無蹈僭拟之罪。

    予曰不然。

    辟如祖父在前,有所著述,使其子孫能承其意而衍續之,則為祖父者喜悅之不暇,而肯責其僭拟哉? 文字 文字自六經降,而有《左傳》、《莊子》、馬遷以至韓、柳諸大家。

    餘謂韓、柳諸大家以篇為文,必讀完篇,其旨意乃見。

    《莊子》、馬遷以句為文,蓋雖一句中便極其工而意足也。

    《左傳》以字為文,蓋雖一字必工而意甚妙也。

    至于六經則無意于文,不求工于字句篇章,而其文自不可及矣。

     澄養性情 士大夫功業在外者,不必十分留心,但澄養心源要緊。

    如《中庸》所雲:不見不動,不言不賞,不怒不顯,皆在無聲無臭處做工夫。

    大抵心源潔淨,已是七八分地位,舉而措之事業,皆自然而然,無難為者矣。

     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