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聽聲而知骊黃之色,無待而聰已極矣,聰極而無益于事理,曾不如問牧圉之聾者,悉數以對,尤無待也。
食肉而辨雞豚黑白之處,無待而明已至矣,明至而無稗于世用,曾不如問爨婢之悫者,随口而答,尤無待也。
夫以古人之聰明,駭世俗而侔鬼神,而不能與牧圉爨婢争見聞于先後,則彼區區者奚為哉?結習成妄,結妄成蔽,莫非習也,莫非蔽也。
所以達人着誠去妄,如日中天,羣障悉滅,是即撤蔽之方也。
山子 吾身之與天地萬物,皆有通而無隔也。
人各以情識相封而後通者,隔矣。
譬如大虛蕩然,忽立垣牆,斯觌面而秦楚矣。
雖然,吾所謂通者,非大虛也,吾性自通,雖垣牆皆大虛也。
吾所謂隔者,非垣牆也,吾誠自隔,雖大虛皆垣牆也。
又況乎天地之大、萬物之衆,有不自我通之、自我窒之也哉?抑嘗聞山子之事乎?兩粵之界有地名山子者,為方五十裡,崇祯以前未有見也。
變革之時,南昌石将軍統兵屯肇慶,兵敗城亡,走匿萬山,散步荒野,不覺身入其地。
山子父老相與憐而衣食之,自言先世金陵人,宋元之間避亂至此。
其俗淳龐,無官有長,無征斂賦稅,無囚獄争訟。
種多雜糧,無酒無鹽,無曆日,以草木紀歲時,無醫亦無病。
蠶桑三登,地之所産,木綿茜草,布帛皆染绛色。
無儒而知禮義,無釋老經籍而兼愛忘我,中國之為釋老者莫及焉。
石将軍居歲餘,忽思富貴,辭去出降,授官都阃,帥數騎賷金帛馳謝山子,迷失故道,但見磊石叢棘,鳥獸鳴号,惘然而返。
問之比鄰,皆不知也。
鳴呼,山子不與粵人通者四百年矣,偶然而見,非有以通之也;忽然而隐,非有以隔之也。
宇宙大矣,何所不有?即如晉有桃源,明有山子,皆羣聚族居在境壤之内,尚不能見,又況能見其小者,如烏衣之君、檀蘿之長,觸蠻二國雄于蝸角、蟭螟衆族集于蚊睫者乎?近而小者且不能見,又況能見其遠而大者,如鄒衍所稱九州島之外有大九州島、釋氏所稱四大州外有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百億天下者乎?嗟乎,至人之視物也,無大無小,而我必從而大之焉、小之焉,誇以為有、蔑以為無,驚以為怪、诋以為迂,比量之外複比量焉,我則瞀矣。
此所以不見桃源山子也。
或曰:漁父之遇桃源也,得其天矣,歸而遁迹,不知所終,風斯邈焉。
若石将軍者,俗人也,山子不幸而遇俗人,而桃源以漁父而隆,山子以将軍而污矣。
嗟乎,至人之視物也,無隆無污,而我必從而隆之焉、污之焉,信其已然、疑其将然,擯為方外、囿為方内,區别之中更區别焉,我則愈瞀矣。
此所以終不得見桃源山子也。
專氣 剛柔疊用,此孔聖與老子所由變;剛柔合一,此孔聖與老子所由化也。
後世孔老玄黃之争,起于老子尚柔绌剛,異于易旨。
而專氣緻柔之說,以為異于孟子至大至剛、直養無害之旨。
而不知老子所謂專氣緻柔者,欲人靜專其氣,以推緻其柔,則所推緻之柔即至柔也。
蓋嘗讀易,而知柔之易廢與剛之易折者,皆非其至也,至柔則不可以柔相矣,不能廢也;至剛則不可以剛相矣,不能折也。
言其至柔之象,則牝馬之行地無疆近之矣,故曰坤至柔而動也剛,養氣者養其至柔而得其動剛,使人不得以柔相之,此非專氣者不能;猶之養其至剛,如幹之羣龍無首,使人不得以剛相之,非直養者不能也。
直非專也,然未有不專而能直者,譬諸草木其拳曲者,生氣散;其勁直者,生氣專;其雜柔者,生氣曲;其專一者,生氣直。
專氣之與直養,甯有二哉?古之善言養氣者莫如蒙莊,蒙莊,老氏之徒也,蓋嘗以養鬬雞者明養氣之旨矣。
其言曰:紀渻子養鬥雞,問雞可鬥乎,曰未也,猶虛憍而恃氣;又十日問之,曰未可也,猶疾視而盛氣;又十日問之,曰可矣,其德全矣,望之似木雞矣。
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而孟子自明其養氣之方,亦惟是無暴其氣、勿正勿忘勿助長而已。
由木雞之言通之,既得專氣,又得直養焉;由無暴之言通之,既得直養,又得專氣焉。
則是專氣緻柔,亦以緻剛也;則是直養以無害,其剛亦無害其柔也;則是剛柔合一,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而老易莊孟有不殊途同歸者乎?且夫人習聞柔危剛勝之說,而不知專氣所緻之柔,至柔也,至柔無危,夫豈勝與不勝所可言哉?不觀之風與水乎?風之為物柔矣,指風則勝風,{足酋}風又勝風矣,非風不勝指與{足酋}也,以指與{足酋}為不足勝,故養其勝于無勝也。
及其怒号飚忽,天下莫能勝風,此則柔至而風之氣專矣。
水之為物也柔矣,投礫于水,水不勝;投針于水,水又不勝矣。
非水不勝礫與針也,以礫與針非其所宜勝,故養其大勝于小不勝也。
及其震蕩沖擊,天下莫能勝水。
此則柔至而水之氣專矣。
然則風氣之專,不專于拔屋折木、走石卷瀳之時,方其噫氣,已直養于天籁之初而無害。
水氣之專,不專于傾湫倒峽、懷山滔天之時,方為原泉,已直養于溟滓之始而無害。
藉令風水之養不直,則風水之氣不專,而風水之柔不至,柔不至,則其在人也為婦人之仁;剛不至,則其在人也為匹夫之勇。
欲冀其不折不廢也,不可得矣。
吾乃知聖人之學,剛柔動直專靜,一而已矣。
觀于孔子之言幹曰“其靜也專,其動也直”,則是至剛如幹,亦與坤同其靜專矣;言坤之六二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則是至柔如坤,亦與幹同其動直矣。
孔子未嘗歧乾坤之動靜專直以立言,而後人乃欲歧老易為二,歧老子之專氣與孟子之直養為二,是豈知乾坤變化之道與陰陽不測之神哉! 止辯 學者好辯喜争,有舉二氏而訾之,亦有舉而誇之者矣。
兩辯交诎,未知孰勝,旁有長者起而止之,曰:子姑無辯,子惟言子所知與所由者而已。
何謂言其所知?吾與同父之人譽他人之父,不如譽吾父也。
吾有父,吾與同父之人知之;他人有父,非吾與同父之人所知也。
以不知之語譽不知之人,譽雖工,彼不受也。
何謂言其所由?京師四達之衢,吾由焉,天下之人亦由焉,即由而未至,而所習聞于已至者,宮殿之巍峩、人物之繁麗、山川之繡錯,足未舉而口先及,莫能诳也。
若夫海外之國,舟車人方之所未通,而漫指張骞之遺迹、鄭和之故武,以詫之曰,海外之視中國猶彈丸也,其誰信哉?今夫孔氏之書,幼而學焉,人所知也;壯而行焉,人所由也。
雖知有淺深、由有遠近,然既業在其中矣,至于五千之文、三乘十二分之書,涉獵及之而已,遽欲舉而加諸幼學壯行之上,是何異蜀人誇杭人以西湖、杭人誇蜀人以三峽、齊人誇楚人以雲夢、楚人誇齊人以徂徕也哉?雖然,他人之父猶吾父也,譽人父者,以吾父推而通之,可也;海外之國猶吾國也,言海外者,以吾國推而通之,可也;二氏,聖人之教,猶吾孔聖之教也,談二氏者,以孔聖推而通之,可也;即如易有太極,極者中也,書曰“皇建其有極”言建中也,子思所言“未發之中”即此太極也,聖人以天命之初情念未發,強名之曰中,形上之道、陰陽未肇,強名之曰太極。
吾第反而求之未發、未肇者,默而識焉,得意而忘言焉,然後推而通于二氏,當有不符而自合者矣。
夫太極豈有極哉?以其費而隐、圓而妙、無相可見、無圖可立、無可拟似,故曰強名。
然則無相無圖者真太極也,而太極之圖,黑白已具,陰陽巳昭,非太極也。
知太極之為強名,又知無相無圖者之為太極,則太極明,而無極之旨亦明矣。
周子恐人執有為極,不得已别無極于太極,蓋權教也。
不知周子之教為權,而以周子之圖為實,按圖以求太極,而太極隐。
太極既隐,而訾者誇者分圖角論,争辯互起,而後無極又隐。
其訾之者疑無極同于逃空,而誇之者則謂無極形上而太極形下也。
彼見太極之圖黑白具而陰陽昭,遂以為形下,此則泥太極之圖而不明無極之旨也。
泥太極之圖,則太極非兩儀也;明無極之旨,則太極非無極而即無極也。
明乎太極之即無極,于是學問之道不引自伸、不觸自長,百尺竿杪,不移步而進步;千裡岸上,不離岸而超岸。
猶之中庸,始言“未發之中”,終言“無聲無臭”,但明此中于天命之初,則此中非無聲無臭,而即無聲無臭也。
因是推而通之,則吾儒非二氏,而即二氏矣。
而誇與訾,又何有焉? 滌習 凡人有結習在其胸臆者,其為學必不至,而其為道必不親。
蓋先入之說為主于内,其後雖有微言妙道,拒而弗受,則師友之力至此而窮。
有善教者出焉,欲有以救之,其道不用益而用損、不用予而用奪、不用守而用攻,損必損其所蘊,奪必奪其所愛,攻必攻其所堅。
所蘊既損,則積聚消;所愛既奪,則情見絕;所堅既攻,則執癖化。
三事既得,而後可以語學問矣。
嘗聞康昆侖之學琵琶也,遍曆羣師,自以為無偶矣,及見段師,始媿其本雜而聲邪也。
請為弟子,段師不許,令其不近琵琶十年,忘其本領,然後教之。
昆侖從其言,遂以琵琶獨擅絕技。
倉公之學醫也,始師公孫光,自以為至矣,及見陽慶,斥之曰:非是也。
命先燒其故方,盡棄其學,然後教以定死生、決嫌疑之術。
學至三年,而倉公之醫遂通神明。
近世黃君輔之學舉子業也,揣摩十年,自謂守溪昆湖之複見矣,乃遊湯義仍先生之門。
先生方為牡丹填詞,與君輔言即鄙之,每進所業辄擲之地,曰:汝不足教也,汝筆無鋒刃、墨無煙雲、硯無波濤、紙無香澤,四友不靈,雖勤無益也。
君輔涕泣,求教益虔,先生乃曰:汝能焚所為文,澄懷蕩胸,看吾填詞乎?君輔唯唯。
乃授以牡丹記,君輔閉戶展玩久之,見其藻思绮合、麗情葩發,即啼即笑、即幻即真,忽悟曰:先生教我文章變化,在于是矣!若阆苑瓊花,天孫霧绡,目睫空豔不知何生;若桂月光浮,梅雪暗動,鼻端妙香不知何自;若雲中綠绮,天半紫箫,耳根幽籁不知何來。
先生填詞之奇如此也!其舉業亦如此矣。
由是文思泉湧,揮毫數紙,以呈先生。
先生喜曰:汝文成矣!鋒刃具矣,煙雲生矣,波濤動矣,香澤渥矣。
疇昔臭惡,化芳鮮矣。
趣歸就試,遂捷秋場,稱吉州名士。
嗟乎,此三人者,其遇奇矣。
向使昆侖不遇段師,一賤工耳,即遇矣而不盡忘本領,雖授以楓天别調,彼其雅俗相雜,猶賤工也。
倉公不遇陽慶,一庸醫耳,即遇矣而不燒故方、不棄舊學,雖授以黃帝扁鵲之書,彼其成見未破,猶庸醫也。
君輔不遇湯先生,一學究耳,即遇矣而不遭摧折、不經涕泣、不以牡丹詞解其酸腐,雖示以古今大家之範圍,彼其中懷未舒、天機未蕩,猶學究也。
絕之乃所以生之,毀之乃所以全之,退之乃所以進之,即區區樂醫舉業小技尚且有然,何況為學之大者哉?吾是以知學者之難,而教者之不易也。
學者莫難于知本,教者莫難于辯真。
孿子之相似,惟慈母能辨之;谷種之相似,惟老農能辨之;學問之相似,惟有識者能辨之。
辨似以全真,滌習以全道。
結習與道,似是而非也。
昔唐有李赤者,妄拟大白,自稱谪仙,而不知其為廁鬼所成也。
魯人有得中山糟液者,漬以白水,自以為酒,中山人嘗而吐之,曰“惡此吾之糟液也奚其酒?”彼結習之為害,甯止廁鬼之惑人、糟液之害酒哉!有法于此,驅其廁鬼,而谪仙之面目已見;去其糟液,而中山之椒雨已出。
然則教人者,但除其結習,而聖賢之神情已彰。
此學術也,亦教術也。
傳人 自古治天下之法,未有久而無弊者也。
久而無弊,在後人有以救之,斟酌時宜,補綻缺壞,此治人所以急于治法也。
自古教天下之法,未有守而不變者也。
守而不變,在學者有以通之,引伸觸類,知化窮神,此傳人所以急于傳法也。
不得治人,不可與言治法;不得傳人,不可與言傳法。
治人傳人之難,自古歎之矣。
蓋聞華陀之治病也,針藥所不能及,則以酒服麻沸散至醉,乃為刳其腹背,割剔其積聚,其毒入腸胃者則斷截以湔洗之,旋為縫合,傅以神膏。
嗚呼奇矣,使以此法公之天下,無複夭劄疵疠之患矣。
無何
食肉而辨雞豚黑白之處,無待而明已至矣,明至而無稗于世用,曾不如問爨婢之悫者,随口而答,尤無待也。
夫以古人之聰明,駭世俗而侔鬼神,而不能與牧圉爨婢争見聞于先後,則彼區區者奚為哉?結習成妄,結妄成蔽,莫非習也,莫非蔽也。
所以達人着誠去妄,如日中天,羣障悉滅,是即撤蔽之方也。
山子 吾身之與天地萬物,皆有通而無隔也。
人各以情識相封而後通者,隔矣。
譬如大虛蕩然,忽立垣牆,斯觌面而秦楚矣。
雖然,吾所謂通者,非大虛也,吾性自通,雖垣牆皆大虛也。
吾所謂隔者,非垣牆也,吾誠自隔,雖大虛皆垣牆也。
又況乎天地之大、萬物之衆,有不自我通之、自我窒之也哉?抑嘗聞山子之事乎?兩粵之界有地名山子者,為方五十裡,崇祯以前未有見也。
變革之時,南昌石将軍統兵屯肇慶,兵敗城亡,走匿萬山,散步荒野,不覺身入其地。
山子父老相與憐而衣食之,自言先世金陵人,宋元之間避亂至此。
其俗淳龐,無官有長,無征斂賦稅,無囚獄争訟。
種多雜糧,無酒無鹽,無曆日,以草木紀歲時,無醫亦無病。
蠶桑三登,地之所産,木綿茜草,布帛皆染绛色。
無儒而知禮義,無釋老經籍而兼愛忘我,中國之為釋老者莫及焉。
石将軍居歲餘,忽思富貴,辭去出降,授官都阃,帥數騎賷金帛馳謝山子,迷失故道,但見磊石叢棘,鳥獸鳴号,惘然而返。
問之比鄰,皆不知也。
鳴呼,山子不與粵人通者四百年矣,偶然而見,非有以通之也;忽然而隐,非有以隔之也。
宇宙大矣,何所不有?即如晉有桃源,明有山子,皆羣聚族居在境壤之内,尚不能見,又況能見其小者,如烏衣之君、檀蘿之長,觸蠻二國雄于蝸角、蟭螟衆族集于蚊睫者乎?近而小者且不能見,又況能見其遠而大者,如鄒衍所稱九州島之外有大九州島、釋氏所稱四大州外有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百億天下者乎?嗟乎,至人之視物也,無大無小,而我必從而大之焉、小之焉,誇以為有、蔑以為無,驚以為怪、诋以為迂,比量之外複比量焉,我則瞀矣。
此所以不見桃源山子也。
或曰:漁父之遇桃源也,得其天矣,歸而遁迹,不知所終,風斯邈焉。
若石将軍者,俗人也,山子不幸而遇俗人,而桃源以漁父而隆,山子以将軍而污矣。
嗟乎,至人之視物也,無隆無污,而我必從而隆之焉、污之焉,信其已然、疑其将然,擯為方外、囿為方内,區别之中更區别焉,我則愈瞀矣。
此所以終不得見桃源山子也。
專氣 剛柔疊用,此孔聖與老子所由變;剛柔合一,此孔聖與老子所由化也。
後世孔老玄黃之争,起于老子尚柔绌剛,異于易旨。
而專氣緻柔之說,以為異于孟子至大至剛、直養無害之旨。
而不知老子所謂專氣緻柔者,欲人靜專其氣,以推緻其柔,則所推緻之柔即至柔也。
蓋嘗讀易,而知柔之易廢與剛之易折者,皆非其至也,至柔則不可以柔相矣,不能廢也;至剛則不可以剛相矣,不能折也。
言其至柔之象,則牝馬之行地無疆近之矣,故曰坤至柔而動也剛,養氣者養其至柔而得其動剛,使人不得以柔相之,此非專氣者不能;猶之養其至剛,如幹之羣龍無首,使人不得以剛相之,非直養者不能也。
直非專也,然未有不專而能直者,譬諸草木其拳曲者,生氣散;其勁直者,生氣專;其雜柔者,生氣曲;其專一者,生氣直。
專氣之與直養,甯有二哉?古之善言養氣者莫如蒙莊,蒙莊,老氏之徒也,蓋嘗以養鬬雞者明養氣之旨矣。
其言曰:紀渻子養鬥雞,問雞可鬥乎,曰未也,猶虛憍而恃氣;又十日問之,曰未可也,猶疾視而盛氣;又十日問之,曰可矣,其德全矣,望之似木雞矣。
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而孟子自明其養氣之方,亦惟是無暴其氣、勿正勿忘勿助長而已。
由木雞之言通之,既得專氣,又得直養焉;由無暴之言通之,既得直養,又得專氣焉。
則是專氣緻柔,亦以緻剛也;則是直養以無害,其剛亦無害其柔也;則是剛柔合一,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而老易莊孟有不殊途同歸者乎?且夫人習聞柔危剛勝之說,而不知專氣所緻之柔,至柔也,至柔無危,夫豈勝與不勝所可言哉?不觀之風與水乎?風之為物柔矣,指風則勝風,{足酋}風又勝風矣,非風不勝指與{足酋}也,以指與{足酋}為不足勝,故養其勝于無勝也。
及其怒号飚忽,天下莫能勝風,此則柔至而風之氣專矣。
水之為物也柔矣,投礫于水,水不勝;投針于水,水又不勝矣。
非水不勝礫與針也,以礫與針非其所宜勝,故養其大勝于小不勝也。
及其震蕩沖擊,天下莫能勝水。
此則柔至而水之氣專矣。
然則風氣之專,不專于拔屋折木、走石卷瀳之時,方其噫氣,已直養于天籁之初而無害。
水氣之專,不專于傾湫倒峽、懷山滔天之時,方為原泉,已直養于溟滓之始而無害。
藉令風水之養不直,則風水之氣不專,而風水之柔不至,柔不至,則其在人也為婦人之仁;剛不至,則其在人也為匹夫之勇。
欲冀其不折不廢也,不可得矣。
吾乃知聖人之學,剛柔動直專靜,一而已矣。
觀于孔子之言幹曰“其靜也專,其動也直”,則是至剛如幹,亦與坤同其靜專矣;言坤之六二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則是至柔如坤,亦與幹同其動直矣。
孔子未嘗歧乾坤之動靜專直以立言,而後人乃欲歧老易為二,歧老子之專氣與孟子之直養為二,是豈知乾坤變化之道與陰陽不測之神哉! 止辯 學者好辯喜争,有舉二氏而訾之,亦有舉而誇之者矣。
兩辯交诎,未知孰勝,旁有長者起而止之,曰:子姑無辯,子惟言子所知與所由者而已。
何謂言其所知?吾與同父之人譽他人之父,不如譽吾父也。
吾有父,吾與同父之人知之;他人有父,非吾與同父之人所知也。
以不知之語譽不知之人,譽雖工,彼不受也。
何謂言其所由?京師四達之衢,吾由焉,天下之人亦由焉,即由而未至,而所習聞于已至者,宮殿之巍峩、人物之繁麗、山川之繡錯,足未舉而口先及,莫能诳也。
若夫海外之國,舟車人方之所未通,而漫指張骞之遺迹、鄭和之故武,以詫之曰,海外之視中國猶彈丸也,其誰信哉?今夫孔氏之書,幼而學焉,人所知也;壯而行焉,人所由也。
雖知有淺深、由有遠近,然既業在其中矣,至于五千之文、三乘十二分之書,涉獵及之而已,遽欲舉而加諸幼學壯行之上,是何異蜀人誇杭人以西湖、杭人誇蜀人以三峽、齊人誇楚人以雲夢、楚人誇齊人以徂徕也哉?雖然,他人之父猶吾父也,譽人父者,以吾父推而通之,可也;海外之國猶吾國也,言海外者,以吾國推而通之,可也;二氏,聖人之教,猶吾孔聖之教也,談二氏者,以孔聖推而通之,可也;即如易有太極,極者中也,書曰“皇建其有極”言建中也,子思所言“未發之中”即此太極也,聖人以天命之初情念未發,強名之曰中,形上之道、陰陽未肇,強名之曰太極。
吾第反而求之未發、未肇者,默而識焉,得意而忘言焉,然後推而通于二氏,當有不符而自合者矣。
夫太極豈有極哉?以其費而隐、圓而妙、無相可見、無圖可立、無可拟似,故曰強名。
然則無相無圖者真太極也,而太極之圖,黑白已具,陰陽巳昭,非太極也。
知太極之為強名,又知無相無圖者之為太極,則太極明,而無極之旨亦明矣。
周子恐人執有為極,不得已别無極于太極,蓋權教也。
不知周子之教為權,而以周子之圖為實,按圖以求太極,而太極隐。
太極既隐,而訾者誇者分圖角論,争辯互起,而後無極又隐。
其訾之者疑無極同于逃空,而誇之者則謂無極形上而太極形下也。
彼見太極之圖黑白具而陰陽昭,遂以為形下,此則泥太極之圖而不明無極之旨也。
泥太極之圖,則太極非兩儀也;明無極之旨,則太極非無極而即無極也。
明乎太極之即無極,于是學問之道不引自伸、不觸自長,百尺竿杪,不移步而進步;千裡岸上,不離岸而超岸。
猶之中庸,始言“未發之中”,終言“無聲無臭”,但明此中于天命之初,則此中非無聲無臭,而即無聲無臭也。
因是推而通之,則吾儒非二氏,而即二氏矣。
而誇與訾,又何有焉? 滌習 凡人有結習在其胸臆者,其為學必不至,而其為道必不親。
蓋先入之說為主于内,其後雖有微言妙道,拒而弗受,則師友之力至此而窮。
有善教者出焉,欲有以救之,其道不用益而用損、不用予而用奪、不用守而用攻,損必損其所蘊,奪必奪其所愛,攻必攻其所堅。
所蘊既損,則積聚消;所愛既奪,則情見絕;所堅既攻,則執癖化。
三事既得,而後可以語學問矣。
嘗聞康昆侖之學琵琶也,遍曆羣師,自以為無偶矣,及見段師,始媿其本雜而聲邪也。
請為弟子,段師不許,令其不近琵琶十年,忘其本領,然後教之。
昆侖從其言,遂以琵琶獨擅絕技。
倉公之學醫也,始師公孫光,自以為至矣,及見陽慶,斥之曰:非是也。
命先燒其故方,盡棄其學,然後教以定死生、決嫌疑之術。
學至三年,而倉公之醫遂通神明。
近世黃君輔之學舉子業也,揣摩十年,自謂守溪昆湖之複見矣,乃遊湯義仍先生之門。
先生方為牡丹填詞,與君輔言即鄙之,每進所業辄擲之地,曰:汝不足教也,汝筆無鋒刃、墨無煙雲、硯無波濤、紙無香澤,四友不靈,雖勤無益也。
君輔涕泣,求教益虔,先生乃曰:汝能焚所為文,澄懷蕩胸,看吾填詞乎?君輔唯唯。
乃授以牡丹記,君輔閉戶展玩久之,見其藻思绮合、麗情葩發,即啼即笑、即幻即真,忽悟曰:先生教我文章變化,在于是矣!若阆苑瓊花,天孫霧绡,目睫空豔不知何生;若桂月光浮,梅雪暗動,鼻端妙香不知何自;若雲中綠绮,天半紫箫,耳根幽籁不知何來。
先生填詞之奇如此也!其舉業亦如此矣。
由是文思泉湧,揮毫數紙,以呈先生。
先生喜曰:汝文成矣!鋒刃具矣,煙雲生矣,波濤動矣,香澤渥矣。
疇昔臭惡,化芳鮮矣。
趣歸就試,遂捷秋場,稱吉州名士。
嗟乎,此三人者,其遇奇矣。
向使昆侖不遇段師,一賤工耳,即遇矣而不盡忘本領,雖授以楓天别調,彼其雅俗相雜,猶賤工也。
倉公不遇陽慶,一庸醫耳,即遇矣而不燒故方、不棄舊學,雖授以黃帝扁鵲之書,彼其成見未破,猶庸醫也。
君輔不遇湯先生,一學究耳,即遇矣而不遭摧折、不經涕泣、不以牡丹詞解其酸腐,雖示以古今大家之範圍,彼其中懷未舒、天機未蕩,猶學究也。
絕之乃所以生之,毀之乃所以全之,退之乃所以進之,即區區樂醫舉業小技尚且有然,何況為學之大者哉?吾是以知學者之難,而教者之不易也。
學者莫難于知本,教者莫難于辯真。
孿子之相似,惟慈母能辨之;谷種之相似,惟老農能辨之;學問之相似,惟有識者能辨之。
辨似以全真,滌習以全道。
結習與道,似是而非也。
昔唐有李赤者,妄拟大白,自稱谪仙,而不知其為廁鬼所成也。
魯人有得中山糟液者,漬以白水,自以為酒,中山人嘗而吐之,曰“惡此吾之糟液也奚其酒?”彼結習之為害,甯止廁鬼之惑人、糟液之害酒哉!有法于此,驅其廁鬼,而谪仙之面目已見;去其糟液,而中山之椒雨已出。
然則教人者,但除其結習,而聖賢之神情已彰。
此學術也,亦教術也。
傳人 自古治天下之法,未有久而無弊者也。
久而無弊,在後人有以救之,斟酌時宜,補綻缺壞,此治人所以急于治法也。
自古教天下之法,未有守而不變者也。
守而不變,在學者有以通之,引伸觸類,知化窮神,此傳人所以急于傳法也。
不得治人,不可與言治法;不得傳人,不可與言傳法。
治人傳人之難,自古歎之矣。
蓋聞華陀之治病也,針藥所不能及,則以酒服麻沸散至醉,乃為刳其腹背,割剔其積聚,其毒入腸胃者則斷截以湔洗之,旋為縫合,傅以神膏。
嗚呼奇矣,使以此法公之天下,無複夭劄疵疠之患矣。
無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