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甚矣,古之君子進而奮庸,則自盡其才力之所可為,而不計其時命之所不可為;退而閑居,則自求其在己者之所可知,而不計在人在天者之所不可知。

    夫是以随時任運,安行而無礙。

    彼以術數小道誇我以預知者,皆引我以入于畏途,而非君子之所樂聞也。

    昔年餘在新建陳士業館,遇蜀人章生,能布算,知前定大數,言予家事皆奇中,且曰:今日朱宗侯招君飲酒,予與士業與焉,使者持柬将至矣。

    既而果然。

    遂皆往,爵三進,坐客十餘人争就章生問休咎,生鼓掌而談,衆皆驚服如神。

    徐以微詞中諸人隐僻,又皆悚媿有避去者。

    席罷,章生指予行笈曰:君無長物,僅一玉卮,昨日賣文所得者。

    開笈相授,即當以吾術告君也。

    予大笑曰:所貴适志者,以其不知也。

    使悉得而知之,是爾賣愁以相饋,而我以玉卮賈無窮之憂也。

    遂辭之。

    他年與梅子入山,因語及之,梅子曰:子言誠是矣。

    雖然,子何異于章生耶?子今能黜聰廢明而甘無聞于天下欤?抑将以所著經世之書傳于天下後世也?子欲以書傳于天下後世,舉凡古今之是非、治亂之倚伏、賢奸淑慝之區别、遐迩大小之情僞,人方以不知适志者,子乃自謂:我能知之而我能言之,則是子之饋愁于人終無已,人之賈憂于子亦無已也。

    且子之著書,其謀疎矣。

    設有人焉,爇百和之香以悅子,而自掩其鼻;吹九靈之箫以樂子,而自塞其耳;羅八珍之味以飨子,而自禁其喉,子必怒而弗受。

    今子捃摭聖賢文武之道以利斯世,而身類冥鴻、迹同野鶴,冷汰于物,而槁落其情,是将以人己之學,分道而并馳;出處之業,兼修而互用也。

    吾懼天下不樂讀子之書,甚于子之不樂聞術數之語,而翂翂焉發皇其英華,以招忌而召怨。

    子笑章生,不知章生将捧腹以笑子也。

    餘曰:是吾咎也。

    于是焚書廢學,混其身于樵牧者二十年。

    機穽在目,若為弗見也者而避之;惡言在耳,若為弗聞也者而違之。

    我所可知者,我自冥于可知;天與人所不可知者,我與天人相冥于不知。

    不知貪生,此刑辟所不得而死也;不知貪福,此陰陽所不得而禍也。

     造物 天下之治亂,人事之平險為之也。

    人事之平險,人心之明昧為之也。

    方其治也,人樂其生,樂生極則嗜欲多,嗜欲多則争競起,争競起則人事險,人事險則殺機發,而治者反亂。

    及其亂也,人憂其生,憂生極則思慮苦,思慮苦則敦厚作,敦厚作則人事平,人事平則殺機息,而亂者反治。

    治象在樂,而樂生于憂;亂象在憂,而憂生于樂。

    憂樂平險,相為循環,而治亂生殺之機随而應之矣。

    迩者南北兵争,山賊大起,荒陬老幼橫被屠戮,積骨成丘,流血沸野。

    彼方之人撫膺長号,謂夫造物不仁至是極也。

    有負薪老父從而解之曰:此生民自取之災,人心自蘊之禍,而殺機往複,必然之理也。

    造物曾何咎焉?彼方人曰:若是,則造物于生死為無權乎?老父曰:彼非無權,乃無心也。

    請試言之,大凡自小視大者易誇,故以人視天地,常見其盈;自大視小者易忽,故以天地視人,常見其虧。

    今以蚍蜉蚊虻仰而視人,則人其最大者矣。

    然人之視蚍蜉蚊虻也,能物物而體恤之乎?能物物而噢咻之乎?并生相殘,同類相滅,能物物而調燮之乎?吾手之所觸、吾足之所踢、吾口之所咽,能物物而矜全之乎?雖大聖人,我知其有所不能也。

    造物之視人,亦猶聖人之視物而已矣。

    是故極人之衆,極名都大邑生齒之數至于千萬而止,嘗試登九層之台,升百尺之杆,俯視城郭人民,蠢蠢然猶蚍蜉也;及其跻華嵩登泰岱,翺翔大白祝融之巅,低徊峨眉熊耳之上,其視神州赤縣生齒熙攘之盛,惟有黑壤一色、青煙數縷而已。

    蓋踞地愈高,則視大如小;置身愈曠,則視有若無。

    然則物生之得喪、時事之升沈、英雄豪傑之成敗,自達人視之,不過蠢蠢者自亂自擾、自平自傾于青煙黑壤之内,而于己之性分無與也。

    又況乎憑虛禦極、逍遙無為于冥漠之表如造物者,豈其廉纖細瑣施、愛憎恩怨、喜怒偏黨于黑壤青煙之内哉?蔽山之牛鬬于平林,兩敗俱殪,七日盡腐,萬蟲蠕蠕,穴于膚間,衎然飽、油然适也。

    俄而狐狸拽之、鳥鸢攫之,牛蟲兩者并吞于其胃胵,化為糞穢矣。

    方牛之死,不知其生而為蟲也;方蟲之生,不知其死而為狐狸鳥鸢之糞穢也。

    生機之來,造物所不能自已;殺機之反,造物所不能自禁。

    其為牛為蟲、為生為死,自以血肉相賊,為報為複,于理數之常,而豈造物者作意驅之以為虐哉?豈惟牛蟲,彼夫大樹之蠹,與薪俱焚;敗酰之蚋,與甕俱湔,造物不能使蠹不傷樹而蚋不貪酰,則亦不能使樹不焚、甕不湔而蠹蚋不死也。

    然則今日之人心溺于樂也深矣,今日之人事習于險也甚矣,因樂成險,因險釀亂,因亂召殺,人自召之,人自受之。

    造物既不能使人不習險、不溺樂,又安能使天下保治而不亂、長生而不殺也哉?彼非不能,彼蓋以不能者為至能也!其不能者,無心之所以成化;而其至能者,陰陽所以不測,而元會所以不已也。

    造物不暴其至能者,以屍天地之德,而但示其不能者,以任衆人之咎。

    其咎愈衆,其德愈神。

    此造物所以愈大,而衆人所以愈小也。

     戒智 世之所謂智人,皆愚人也。

    以其知謀人而不知自謀,知勝人而不知自勝也。

    知謀人而不知自謀,是目之不見睫也;知勝人而不知自勝,是斧之不自克也。

    夫惟不知自謀,于是謀人而反為人所勝、為人所謀,而我不自知。

    即以我之所以謀人者反而謀我,而我終不自知也;為人所勝而我不自知,即以我之所以勝人者反而勝我,而我終不自知也。

    吾故曰:用智者皆愚也。

    蓋嘗讀春秋戰國之書,諸凡謀人勝人之術,不可勝紀。

    約略言之,大端有四:一曰攻瑕,一曰恣敵,一曰嘗敵,一曰堅忍。

    當時君臣皆用此四者,展轉循環,相謀相勝,而皆不自知。

    請得舉而言之:昔者鄖人與随絞州蓼四國伐楚,鬬廉曰:鄖人軍其郊必不戒,且恃四國之至也,必無鬬志。

    吾以銳師犯鄖,鄖必敗。

    鄖敗,四國離矣。

    此所謂攻瑕之智也。

    楚人既已試之鄖而勝矣,其後城濮之戰,晉胥臣以虎皮蒙馬先犯陳蔡,陳蔡亂而楚之右師潰。

    州來之戰,吳公子光以銳卒先犯胡沈與陳,胡沈與陳奔,而楚之全軍皆覆。

    晉人與吳人之所以攻楚者,即楚人之所以攻鄖也。

    晉人與吳人,皆用楚人謀鄖之智以勝楚。

    晉吳既勝楚,而楚人不自知也。

    昔者越王知吳王之有侈心也,乃賂太宰嚭,使之伐齊,吳悅其言而伐齊,既已勝齊盟晉而驕矣,因而滅吳。

    此所謂恣敵之智也。

    越人既已試之于吳而勝矣,其後越王無疆欲伐齊而有侈心,齊人陰令辯士說無疆曰:大王不伐楚,大不王,小不霸。

    無疆亦悅于其言也,舉兵伐楚,齊乃入越。

    齊愍王滅宋覆燕,燕王畏而尊之,啟其侈心,愍王悅于燕之尊己也,遂欲窺周室而朝諸侯。

    燕人乃使樂毅約諸侯之兵伐齊,齊幾以亡。

    燕人之所以恣齊者,即齊人之所以恣越;齊人之所以恣越者,即楚人之所以恣吳。

    燕人用齊人謀越之智以勝齊,燕既勝齊,而齊人不自知;齊人用越人謀吳之智以勝越,齊既勝越,而越人不自知也。

    昔者智伯欲伐夙繇,陽與之親,而遺之以大鐘,因而滅夙繇。

    此所謂嘗敵之智也。

    智伯既已試于夙繇而勝矣,其後韓欲與趙魏共分智伯之地,乃與智伯以萬家之縣一;魏欲與韓趙共分智伯之地,乃亦與智伯以萬家之縣一。

    韓魏之所以嘗智伯者,即智伯之所以嘗夙繇也。

    韓魏用智伯謀夙繇之智以勝智伯,韓魏既勝智伯,而智伯不自知也。

    昔者夫差因姑蘇之敗,泣血自誓,每出入,辄使人呼曰“而忘句踐之殺而父乎”,則謹對曰“不敢”。

    焦勞勤勵,謀之三年,然後報越。

    此所謂堅忍之智也。

    夫差既已試之句踐而勝矣,其後夫椒之敗,勾踐卧薪嘗膽,吊死問喪十餘年,然後報吳。

    勾踐之所以忍夫差者,即夫差之所以忍勾踐也。

    勾踐用夫差謀越之智以勝夫差,勾踐既勝夫差,而夫差不自知也。

    當其謀人而勝人也,若或牖之;及其人以我之謀人者謀我、我之勝人者勝我也,若或蔽之。

    此非智于前而愚于後也,又非前之智至後而有時而格也,又非後之用智者其時與地便于前日也。

    貪能令人瞀,躁能令人昏,計慮深于憂患,而神志耗于安樂。

    夫是以用智而反愚也。

    今夫明鏡所以常照者,以有時匣而藏之也。

    使終日用其明,而不止塵垢或蒙之矣;莫邪所以常铦者,以有時鞘而收之也。

    使終日用其铦,而不止缺折或随之矣。

    是以謀人者不用其謀,而用人之所不能謀勝人者,不恃其勝,而恃人之所不能勝。

    斯可謂善用其智者也。

     全勇 蓋聞全于慈者不必博愛也,全其慈之性而已,性全則愛不期博而自博矣;全于勇者,非必服猛也,全其勇之天而已。

    天全,則猛不期服而自服矣。

    性天之間,慈勇之大原也。

    東門吉生,豫章之勇士也。

    崇祯壬午,與僧遊秋山之麓。

    忽林薄間有物,從吉生背躍出,搏其肩。

    顧視之,虎也,以手捍之,虎稍卻,熟視吉生,舍之,攫僧,噉食立盡。

    吉生徐行而歸,過予言其狀,且曰:虎擇人而食,固如是乎!餘曰:虎非擇人,乃避人也。

    凡人之所以能勝物者,勝之以氣而已。

    氣強則猛獸避焉,氣弱則蟻蛭制焉。

    古之養氣者,卑萬乘,藐大人,淩霄漢而薄日月,何況于虎哉!吾聞虎之食人,必乘其懼,是以老子曰“猛獸不據赤子”。

    老子非謂猛獸愛赤子而不據也,以赤子無知而不懼,故不據也。

    而子瞻亦曰“猛獸不攫醉人,必坐而待其醒,然後攫而食之”,子瞻非謂虎待醉人醒而食之,謂待醉人懼而食之也。

    彼赤子與醉人,豈有力足以制虎哉?不懼則天全,天全則氣定,氣定則莫邪無所施其威,而爪牙無所肆其毒。

    養氣者如赤子焉物莫能傷之矣,如醉人焉物莫能傷之矣。

    何者?恬于所傷,故莫能傷;恬于所懼,故莫能懼也。

    子其勉乎哉!吉生曰:如子所雲,則古之卞莊子桓石虔,其制虎也,亦可謂能養氣者乎?餘曰:是勇也,是養氣者之所出,而非氣也。

    夫人氣勝足以鼓勇,而好勇亦足以傷氣。

    鼓而勿傷,是在養之而已。

    古之人固有養其勇于進前,亦有養其勇于退後者矣。

    其勇于進前,惟不懼也,譬如神龍之不匹、鸷鷹之不雙、狻猊之不群,彼惟養其專氣,而能以進為取,以前為功夫,是以進前而不懼也。

    其勇于退後,亦惟不懼也,譬如神龍将飛而潛身試躍、鸷鷹将擊而卑躬戢翼、狻猊将攫而蹲身踞伏,彼惟養其全氣,而能以退為進,以後為先,夫是以退後而不懼也。

    不懼者,人其所以不懼者,天也。

    天人所合,智謀出焉,進退前後,鬼神且莫能測其端,而況于人與物乎。

    嗟乎,天下多事,其搏肩而傷子者,豈獨虎哉!吾有以進子矣:子而勇冠百夫,吾将進子以養勇矣;子而氣豪一世,吾将進子以養氣矣。

    非舍氣而更求所以養勇也,但能養氣,而養勇之道,固已兼之而無遺矣。

    何則?養勇而養其勇之所自出,斯天全,而勇亦全也。

     圖大 狃小而拘于墟,此不善為小者也。

    善為小者,不為小也。

    圖大而失其居,此不善為大者也。

    善為大者,不為大也。

    不為大,故知大之無餘于小;不為小,故知小之非不足于大。

    鲲之大也,其勢在水,其用在化。

    挾三千裡之水而不能化,水失其勢,魚蝦且得以其小者傲之矣。

    化而為鳥,鲲之善為大也。

    鲲惟不自有其大,是以化也。

    鵬之大也,其勢在風,其用在息。

    抟九萬之風而不能息,風失其勢,鷃雀且得以其小者傲之矣。

    息以六月,鵬之善為大也。

    鵬惟不自有其大,是以息也。

    故知鲲之能化、鵬之能息者,斯可與為大為小,可與語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