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 群經總義類

關燈
子》諸經平義,其中惬心者甚少,亦有強立新義而仍與舊說無大異者,又有經注極明哲無疑義而故求曲說者,然穿穴證佐,皆有心思,終勝無本空談也。

     十一月二十三日 閱俞蔭甫《論語平義》。

    俞氏熟于音诂,善于比例,故說經多解頤。

    惟《論語》之文平實簡嚴,誤文既少,舊解亦多确實,俞氏喜出新意,往往轉失支離。

    二卷中惟言由誨女知之乎之知,當讀志,有《荀子》、《子道篇》及《韓詩外傳》可據;喪與其易也甯戚,戚當讀蹙,有《南史》、《顧憲之傳》可據;《雍也篇》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亡字涉《先進篇》而衍,有《釋文》引或本可據;餘匙可述。

    至解君子懷德四句,以君子小人為在上在下之;懷字訓歸,言君子歸于德,則小人懷其鄉土,若歸于刑,則小人歸它國之有惠者,則《皇疏》引李充已有此說,且亦引《老子》鄰國相望不相往來之文,然謂君子歸于德,歸于刑,終屬不辭也。

     光緒辛巳(一八八一)十一月初七日 ◎戴氏經說(清戴祖啟) 閱《戴氏經說》,上元戴祖啟敬鹹著,共三種:曰《尚書協異》二卷,曰《尚書涉傳》四卷,曰《春秋五測》三卷,前有朱石君相國序,言尚有《老子新解》一種。

    其曰協異者,專考二十八篇之異文。

    曰涉傳者,為二十八篇之傳,取《史記》涉《尚書》以教之意。

    曰五測者,謂先儒之說《春秋》,紛而益遠,故以五者測之:一常文以定體,二變文以别嫌,三互文以通異,四便文以修辭,五阙文以慎疑。

    (前有袁子才序。

    )朱序稱其書為其子衍善所錄,曾屬沈嵩門進士景熊,王畹馨孝廉紹蘭校之,二君皆湛深于經籍者,頗有異同。

    然以老書生穿穴衆室,成一家言,不必競是非于前賢,而自有不可沒者。

    又《尚書》專注今文,亦食肉必食馬肝也。

    案戴為朱分校乾隆戊戌會試所得士,而其言如此,甚有不足之意,其不為沈王所許可,更不待言。

    (王即南陔先生,蕭山人,後官至福建巡撫。

    )戴夙為畢秋帆尚書所知,朱序亦言其子将就正于尚書,然後開雕。

    今書無畢序,蓋貪山亦未取之,然其《尚書》頗能依據诂訓,專釋名物,不為空言。

    雖不信書序,又簡略過甚,匙有獨得,而所采者皆《爾雅》、《史》、《漢》馬鄭陸孔之說,梅氏僞《傳》,一字不收。

    其解皇極,謂朱子作《皇極辨》,以漢儒訓大訓中為非,而曰皇君也,極者至極之義,标準之名。

    然《釋诂》固明訓皇君也,極至也;《漢書》、《五行志》固明訓皇君也,極中也。

    中所以為至,則中與至固一訓也。

    漢成帝诏皇極者,王氣之極也。

    《兒寬傳》唯天子建中和之極。

    意既與朱子同,而《洪範五行傳》明作建用王極,《史記》、《宋世家》又明言王極之傳言,然則朱子之說固同于漢人而偶未之考也。

    凡後儒創說多如此,故此書于一字之訓,務溯其原雲雲。

    即此一條,可知其留心古義矣。

    《春秋》亦依經為說,不強通所不知,雖譏左氏從赴《公》、《谷》設例之非,而尚知折衷三傳,意思存簡竅,較之焦袁熹之《春秋阙如篇》、方苞之《春秋通論》,固為勝耳。

     同治辛未(一八七一)九月二十九日 ◎說叩(清葉抱崧) 閱南彙葉抱崧《說叩》。

    抱崧字方宣,諸生,所著雜載經史子中語,僅寥寥十餘葉,多直錄本書,鮮所發明,亦多耳目所習者。

    惟據《封氏聞見記》,進士試時務策五道,雜文兩道,并帖校ō,其後改帖六經。

    又據王貞白有《帖經日試》、《宮池産瑞蓮詩》,謂明經亦有試詩,駁顧氏《日知錄》唐以詩賦取者為進士、經義取者曰明經之誤。

    據《通典》稱明經先帖文,然後行試帖經之法,試帖之名,與詩賦無涉,駁西河毛氏以唐人試詩為試帖之誤。

    據《儀禮》喪服傳鄭《注》,繩菲今時不借也;賈《疏》雲:此兇荼履,不得從人借亦不得借人,駁今詞人以草履為不借之誤。

    皆稿。

    又辨福副二字,謂福方遇反,副普力反。

    顔師古曰:副貳之副,本為福字,從衣聲。

    今呼一襲為一福衣,取充備之意。

    副義訓剖劈,《詩》雲不坼不副,《周官》有辜,并其正義,今書史假借,以副代福雲雲。

    按所引顔氏語出《匡謬正俗》。

    《曲禮》曰: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副為剖劈,自是正義。

    說文有副字,無福字。

    金壇段氏曰:副之則一物成二,因仍謂之副。

    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謂之副,訓诂中如此者甚多。

    福字雖見于《龜策傳》、《東京賦》,然恐此字因副而制,豈容廢副用福,自以段說為精。

     鹹豐辛酉(一八六一)二月廿七日 ◎古微書(明孫毂) 閱《古微書》,乃明孫毂所輯諸經緯,而附以證佐。

    其人自号贲居子,識見弁陋,采取亦隘,故諸書轶見他說者,往往不備。

     鹹豐丙辰(一八五六)六月二十七日 ◎七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