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 春秋類

關燈
◎春秋 《春秋》昭元年,晉荀吳率師敗狄于大原。

    《公羊傳》雲,此大鹵也,曷為謂之大原?地物從中國,邑人名從主人。

    何氏《解诂》雲:古史文及夷狄之人皆謂之大鹵,而今經與師讀皆謂之大原。

    地物從中國者,以中國形名言之,所以曉中國,教殊俗也。

    此地形勢高大而廣平,故謂之大原。

    邑人名從主人者,不若地物有形名可得正,故從夷狄辭言之。

    《谷梁傳》雲,中國曰大原,夷狄曰大鹵,号從中國,名從主人。

    又《谷梁》襄五年仲孫蔑衛孫林父會吳于善稻。

    傳雲,吳謂善伊謂稻緩,号從中國,名從主人。

    範氏《集解》雲,夷狄所号地形及物類,當從中國言之,以教殊俗。

    人名當從其本俗言。

    又昭五年叔弓帥師敗莒師于贲泉,狄人謂贲泉失台。

    号從中國,名從主人。

    又《公羊》桓二年取郜大鼎于床,傳雲此取之宋其謂之郜鼎何?器從名,地從主人。

    《谷梁》雲,郜鼎者,郜之所為也;曰宋,取之宋也;以是為讨之鼎也。

    孔子曰,名從主人,物從中國,故曰郜大鼎也。

    慈銘案,《公》、《谷》于此屢發傳者,七十子所受夫子之微言,正名之學也。

    地物從中國者,如東曰夷,西曰羌,南曰蠻,北曰狄,其字皆有義,此中國名之,非彼所自名也。

    肅慎之矢,越裳之難,以及《周書》、《王會解》所言義渠之,渠叟之犬,規規之麟,西申之鳳,其矢也雉也也犬也麟也鳳也,亦皆從中國之名,非彼所自名也。

    此地物從中國也。

    邑人名從主人者,如東則曰朝鮮,曰樂浪,曰穢貊,曰辰韓;西則曰林氏,亦曰央林,亦曰于陵,曰渠搜即渠叟,曰康,曰僥;南則曰瓯,曰僬僥,曰共人,曰自深,曰旁春:北則曰匈奴,曰撮狁,亦曰獯鬻,曰肅慎,亦曰稷慎,亦曰息慎,其名皆無義,從其國自名名之,其音或轉而無定。

    故楚之封本曰荊,書曰荊州,《詩》曰蠻荊,曰荊舒,此中國之所名也,楚則其所自名也,後即從而稱之。

    推之而句吳也,于越也,皆其所自名也,其後能以名自通于上國,則止曰吳曰越。

    《公羊》定五年傳雲,于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越者能以其名通也,此邑名之從主人也。

    人名則如介之葛盧也;長狄之僑如也;戎之駒支也;即莒之渠丘也,犁比也,庚輿也;吳之壽夢諸樊餘祭等也;越之句踐也,适郢也,勳與也;其名皆無義,皆其所自名也,此邑人名從主人也。

    鮮虞者,其國名也;白狄者,中國号之也;中山者,因其地形名之也。

    瞍瞞者,其國名也,長狄者中國号之也。

    能以其名通于中國,則楚之吳之越之;不能以其名通于中國,則狄之而已,不稱其國名也。

    壽夢一名乘,諸樊一名谒,阖闾一名光,此以其名之通于中國者也,然《春秋》于壽夢不書吳子乘者,吳未能以名通中國也。

    于阖闾書吳子光者,能以名通于中國,故進之也。

    王莽改匈奴曰降奴,改其單于名皆一字,此莽之愚。

    魏太武改柔然曰蠕蠕;宋齊梁稱魏為索虜,魏稱宋齊梁為島夷,此當日諸國君臣之妄也;皆不知《春秋》之義者也。

    金太祖太宗及諸王,皆别一名以同諸華,此金之速變舊俗,故其弱易,其亡亦速。

    南宋于金始君事之,後父事之,伯叔父事之,而境内之文,則概斥為虜。

    其先于遼也亦早為兄弟之國,是遼于宋如楚吳越之名通上國矣。

    金于宋始則如共主,後則如盟主矣,而宋人紀載皆虜之,是妄而無恥,皆不知《春秋》之義者也。

    是皆夫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者也。

    烏呼!今之與西洋交也,其物皆從中國号之也,其地則不從中國,不從主人,而概曰各國也,記載文移,諱莫如深,不敢直稱其國名,而舉首一字以名之。

    記載則曰某國,文移則曰大某,是豈《春秋》之所及料者哉。

    至《春秋》昭元年之文,《左氏經》作大鹵,傳作大原,大鹵者,今甘肅之固原直隸州舊屬平涼府,《漢志》之安定郡鹵縣也,(此當從宋氏翔鳳過庭錄之說,锺氏文蒸谷梁補注駁之,非。

    )本狄地,則邑名當從主人作大鹵矣。

    地者據其大言之,如曰夷曰狄是也;邑者據其小言之,各國有方言,即以名其邑,如今之土名。

    中國亦有方言,故邑名地名,多不可解,非止四夷也。

    凡如越之禦兒橢李,皆方言也,即諸暨餘暨餘姚上虞,亦方言也。

    後來地志,強以文義傅會之,後人之陋也。

    會稽為揚州之山鎮,地之大名也,故有文義可繹,所謂号從中國也。

    《左氏春秋經》古文也,故作大鹵,後之經師,以地形知之,讀曰大原,三傳皆同,而《公》、《谷經》亦作大原,此《公》、《谷》非親受于孔門,其經至漢始著竹帛,皆今文,固不如《左》氏之顯證也。

    至善稻吳地也,善與伊,稻與緩,皆聲之相轉;善稻伊緩皆方言,吳之所自名,無義可繹,急言之則曰善稻,緩言之則曰伊緩,譯音無定字,亦所謂邑名從主人,非中國謂之善稻,吳謂之伊緩也。

    贲泉者魯地也,狄人謂之失台,失台當從楊疏作矢胎,段氏玉裁謂讀贲為矢,猶今俗語謂糞為矢,矢胎狄語之贲泉也。

    至郜大鼎則史之常文,其鼎本郜所作,而取之宋,則曰取郜大鼎于宋,此古今通語,本無經恬也。

    二傳曲求經文,無理而發難,自齲ɡ纏,如石五六之比,遂亦以孔子名從主人物從中國之言傅之,于是有謂中國指魯言者,有謂主人指後所屬者,異說滋紛,皆二傳瑣屑之病。

    而以郜大鼎及大原兩傳觀之,則《谷梁》明見《公羊》之文而從之,劉逢父謂《谷梁》在《公羊》之後者是也。

     光緒癸未(一八八三)九月初一日 ◎春秋集傳辨疑(宋陸質) 閱陸質《春秋集傳辨疑》,其書大半肛說,然其駁《左》氏固多妄,然其駁《公》、《谷》則頗近實,以《公》、《谷》亦多肛說也。

    文筆峭簡,非宋以後所能。

     光緒庚辰(一八八○)十月二十七日 ◎春秋别典(明薛虞畿) 閱《春秋别典》十五卷,守山閣本,明海陽諸生薛虞畿字舜祥讠巽,其弟虞賓補輯成之。

    依《左傳》十二公世次,采輯史子各書之事涉《春秋》者條錄件系,其凡例謂《國語》、《公谷》、《檀弓》以既列于經而不錄,管晏二子以太繁而略删,莊列諸家以寓言而節取,體例頗有斟酌,搜集亦雲繁富。

    後有朱竹姹跋,言鈔撮具見苦心,而階其各條之末,不疏原書,為明人之積習。

    金山錢氏謂其所采約六百餘事,《說苑》一書居三之一,其餘雜出于《大戴禮》、《韓詩外傳》、《逸周書》、《戰國策》、《史記》、《吳越春秋》《列女傳》、《家語》、《孔叢子》、《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莊》、《列》、《韓非》、《呂覽》、《淮南》、《春秋繁露》、《新書新序》、《抱樸子》諸書,而誤收《晉語》二條,編次亦有先後倒置及脫漏舛錯,然其用心可謂勤矣,因為之逐條補注出處。

    有一條而兼取兩書或三書者,依文之節次一一注之;有事與書同而文句小異者。

    或别有所據,或以意增損,則注雲某書文小異。

    其顯然謬誤者,則附案于下。

    薛氏此書,雖所采無奇秘之籍,然有益于學者不淺。

    錢氏注之,更為完密。

    竊謂此與孫淵如氏《孔子集語》兩書,當并梓之家塾,為讀經者所必需也。

     同治癸酉(一八七三)二月初六日 ◎春秋阙如編(清焦袁熹) 閱焦袁熹《春秋阙如編》,猶困學樓舊藏物也。

    值亂,弟輩偶攜出,遂以得存。

    是書凡七卷,止于成公八年,而後附以《讀春秋》十一則,共為八卷。

    《四庫書目》極稱之,謂近代說《春秋》者,以此為最。

    然《春秋》舍左氏《傳》,則無從下手。

    袁熹欲一空附會穿鑿之說,而不信《左傳》,謂其多誣,概以聖人修《春秋》,不過仍舊史之文,直書而義自見,無所褒貶,則當日亦何所容其筆削?又何以遊夏莫贊一辭乎?子曰:吾猶及史之阙文者,謂于事本阙者則阙之耳,非謂史必以阙為美也。

    故曰于其所不知,蓋阙如也。

    袁熹以此命名,便為不知《春秋》之義。

    其中議論,多景(俗作影)附遷就,自相鑿枘。

    于三傳之說,忽信忽疑,進退無據,蓋憑私自用,而又濟以學究迂腐之識。

    觀其孫锺璜之跋,謂袁熹嘗言《春秋》以啖助趙匡陸質三家為最優,則其識趣可知矣。

    袁熹本以時文小題名家,其書固無足取。

    《四庫書目》雖紀河間總其事,然為之者非一人。

    河間于經學本疏,今提要所論三禮極精,皆出于戴東原氏之手,餘經館臣分纂。

    如此書提要,盡由不學之人所為,不足為定論也。

     同治丁卯(一八六七)六月二十六日 ◎三正考(清吳鼐) 閱吳大年《三正孜》,分上下兩卷,大約據元儒張氏以甯、明儒李氏濂之說,參取諸家,以駁胡武夷蔡九峰之謬論。

    而于元儒則引趙氏訪,國朝則引顧氏炎武、陳氏廷敬、蔡氏德晉說為多。

    上卷條列三代以前建朔及改時改月之證,冬可為春之辨,商周分至不系時之辨,三正通于民俗之說,下卷條駁何邵公程伊川胡康候蔡季陳止齊程敬叔(端學)呂泾野說之誤,皆疏通證明,言簡而,誠如《四庫提要》所言,篇帙無多,而引證詳明,判百年紛纭□曷之論,于經學深有功焉。

    惟信《僞古文尚書伊訓》、《大甲篇》,申明其兩十二月之說,而反以李川父疑之為非。

    又以唐虞為皆建寅,而以鄭康成謂堯正建子,舜正建醜為無據。

    案《尚書正義》引鄭注堯正建醜,舜正建子,蓋三正為寅醜子疊嬗,故孔沖遠推鄭意,以為女娲建醜,神農建子,黃帝建寅,少嗥建醜,颛顼建子,帝獸建寅;而馬融注《甘誓》怠棄三正,雲建子建醜建寅,則以堯為建子,舜為建醜,似違其次,不若鄭說為惬。

    吳氏既誤以馬說為鄭說,又以唐虞夏為皆不改朔,殊為失孜耳。

    吳名鼐,無錫人,乾隆丙辰進士,官工部主事,顧棟高序。

     同治壬申(一八七二)正月二十一日 ◎春秋說略(清郝懿行) 閱郝氏《春秋說略》。

    郝氏書以《爾雅義疏》為最精,其用力亦最久,儒者推為此書絕學,幾出邵氏《正義》之上。

    其書阮儀徵先刻入《學海堂經解》,至鹹豐辛亥故兩江總督陸建瀛始刊版單行于江甯。

    癸醜陷城,遂毀焉,故流傳絕少。

    《春秋說略》多主左氏《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