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 詩類

關燈
堅本傳惟雲九歲誦詩書,及長,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

    則其于《詩》無所謂家法。

    《漢書》、《地理志》引齊詩曰子之營兮,顔注《毛詩》作還,齊詩作營。

    又右扶風杜陽下引《詩》曰自杜,顔注自土沮漆,齊詩作自杜,王伯厚輯三家詩,據以載之齊詩。

    《左海文集》、《答許子錦論經義書》,謂師古時齊詩久亡,不知何從得其說,其注此志以周道郁夷為韓詩,而不知韓詩實作威夷,則其躊駁末可盡信。

    班固之習齊詩,它無左驗,其說甚,樸齋強以《漢書》證齊詩,亦顯背其父說矣。

     光緒戊子(一八八八)九月二十八日 ◎毛鄭詩釋(清丁晏) 閱了儉卿《毛鄭詩釋》共四卷,前有道光壬午自序,稱是少時所為。

    本名《毛詩古學》,其後删存十五,改題今名,然實卓然漢學也。

    末附《書段氏校定毛詩故訓傳後》一篇,補正金壇意必之失,足為功臣。

    又附《詩序證文》一篇,《毛傳格言錄》一篇。

     光緒丁醜(一八七七)三月初四日 ◎毛詩傳箋異義解(清沈鎬) 閱震澤沈駕部鎬《毛詩傳箋異義解》。

    其書蒼萃自漢迄今諸儒之說,折衷其平,而以《說文》為主,近時人之最有根隻者。

     同治王戌(一八六二)二月初五日 ◎詩箋禮注異義考(清桂文燦) 借得桂孝廉文燦《詩箋禮注異義考》,意在申明鄭學,而寥寥數紙,詞旨拙澀,遠不及其《群經補證》。

     同治壬戌(一八六三)六月二十六日 ◎毛詩稽古篇(清陳啟源) 閱《毛詩稽古篇》第二十五卷至第二十九卷。

    陳氏古學湛深,此五卷為總诂分舉與考異正字辨物數典稽疑六門,荟萃衆義,尤為精确。

    其考異正字辨物三類,條分縷析,貫串古今,考古者所不可不讀也。

     同冶己巳(一八六九)十二月初五日 ◎毛詩傳箋通釋(清馬瑞辰) 閱馬氏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凡三十二卷,首有自序及例言七則。

    其書第一卷為通考《毛詩》源流篇,次《傳箋正義》異同得失,共為說考辨十九篇。

    第二卷以下,乃依詩诠釋,先列傳箋,下申己意,亦往往與毛鄭相違,惟必本之古訓古言,且多駁正宋以後儒肛決之說,故為治詩者所不可少耳。

     光緒乙亥(一八七五)九月十一日 馬元伯《毛詩傳箋通釋》雲,《韓弈詩》溥彼韓城,燕師所完,《釋文》引王肅孫毓并音燕烏賢反,雲北燕國。

    《潛夫論》周宣王時有韓侯,其國近燕。

    《路史》雲,北燕伯款亦姑姓,則燕與蹶父為同姓,蹶父疑即北燕之君,入為王卿士者。

    慈銘案,《左傳》宣公三年,鄭穆公有賤妾曰燕姑,夢天使與己蘭曰,餘為伯,餘爾祖也。

    杜注,姑南燕姓,伯南燕祖。

    若北燕為召公之後,自是姬姓。

    揆王肅等意,以此燕為北燕者,以韓地近北燕而非南燕,今順天府固安縣東南有韓侯城是也。

    若南燕,則今河南衛輝府延津縣地。

    《左傳》隐五年,衛人以燕師伐鄭,注南燕國今東郡燕縣,《正義》引《世本》雲,燕姑姓。

    《漢書》、《地理志》東郡燕縣(今本燕上衍一南字。

    )南燕國,姑姓,黃帝後,以地去漢之方城(即今固安。

    )遠,故以北燕當之耳。

    然南燕是姑,而北燕非姑,馬氏誤據《路史》而忘《左傳》,亦可謂疏矣。

    至《梁山》傳箋皆主《禹貢》之梁山,鄭君更明言在馮翊夏陽,蓋皆以韓國後遷今陝西之韓城縣後為晉所滅者,然此詩言奄受北國,其追其貊,是宣工時韓尚未遷,則梁山自當從《水經》、《濕水篇注》良鄉縣北有梁山,高梁水出焉為韓國鎮山之确證。

    陳氏《毛詩疏》以梁為呂梁,尤孔說無稽。

     《江漢詩》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無如無念爾祖之無,無者語詞也,詩語皆如此。

    《鄭箋》及《正義》皆解為有無字。

    陳氏《疏》引《韓詩外傳》以予小子為宣王自稱,此《呂氏讀詩記》引李氏陳氏說皆同,然皆曰女無以我為小子,則更不辭。

    予小子,天子對祖考言之,三字合讀,不能分也。

    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者,言無亦曰予小子敢文武是似,女惟召公是似也。

    文不具者,古人省文簡質而語意已自足。

     光緒辛巳(一八八一)七月初五日 ◎毛詩讀(清王︱) 閱近人巴郡王︱《毛詩讀》,凡三十卷,鹹豐乙卯刻于成都。

    自序謂初為《毛詩述義》,與包慎伯陳碩甫相商榷,道光戊申于南昌舟次失去,歸田後重輯此書。

    大抵掊擊鄭《箋》,以來子《集傳》為不足辨,而謂《詩》皆是責備臣道之辭,寓言婦德。

    《關雎》序言後妃,後妃謂王者之匹偶,引《晉語》若翟公子吾是之依兮、鎮撫國家惟王妃兮。

    韋昭注言重耳當霸諸侯,為王妃偶,以證後者王也,妃者匹也,後妃之德,言賢臣當匹其君之德。

    不特周召為後妃,即文王亦為後妃,雅則後妃之政有大小者也,頌則美後妃之成功者也,變則非其後妃者也。

    舊說誤後妃為王後,他經前史無稱王後為後妃者,《周書》之後皆斥王,《周禮》皆稱王後,不稱妃,何彼農矣序雲:下王後一等,《葛覃傳》雲:王後織元ヨ,與《周禮》合,惟《關雎》八篇序傳合正喻二義,而立後妃之名,示人以臣道之重,有偶王之責,不得如後世公卿徒卑以自牧也。

    所言皆狂悍迂曲,絕不可通,雖亦頗講古本章句及典禮名物,而大端已謬,其文義又多故為晦窒,不足取也。

     光緒戊子(一八八八)六月十四日 ◎詩毛氏傳疏釋毛詩音(清陳奂) 閱長洲陳氏奂《詩毛氏傳疏》。

    奂字碩甫,金壇段若膺氏弟子也,故所疏一以段注《說文》為宗,以名物訓诂獨詳。

    近儒之為《毛詩》學者,汪氏龍有《毛詩申成》,胡氏承珙有《毛詩後箋》,段氏有《毛詩小箋》,皆竟伸毛說,不主鄭《箋》。

    陳氏亦屢引《後箋小箋》之說,而略不及《申成》,蓋汪氏此書,行書絕少,予亦未嘗見也。

    陳氏書分為三十卷,總為十冊,前有自序及凡例各一篇。

     同治丁卯(一八六七)九月初四日 陳碩甫《毛詩音》雲:參差雙聲,參音如纟參,又音人參之參;差音如磋,又音等差之差。

    案《經典釋文》,參初全反,差初宜反,又初佳反。

    是讀參如谶,平聲;讀差如{差齒},又如钗也。

    《廣韻》二十一侵{山參},{山參}差不齊也,亦作參,楚簪切。

    集韻二十一侵,{山參},初簪切,{山參}差山不齊貌。

    又出參字雲,參差不齊。

    考參豈是後出字,《廣韻》猶以參參為一字,《集韻》竟分二字,誤矣,然其音則皆與陸氏合也。

    音所銜切,《說文》系部《廣韻》二十七銜《集韻》二十七銜皆同,其讀如衫。

    人參之參,音所今切,《說文》木部有摻差,竹部有差,皆音所今切。

    摻下且引詩曰摻差荇菜,此殆陳氏音人參之參所本。

    差音如磋者,蓋因《左傳》鄭有子{差齒},《說文》引作子齧,而齧音昨何切,故音差如磋耳。

    (說文本有{差齒}字,口齒參差也,楚宜切,蕩字當時後入竄入,非許書本有。

    其引春秋傳曰鄭有子{佐齒},當本作子{差齒},引在{差齒}下,今本皆後人亂之。

    廣韻言{佐齒}字出字統,不雲出說文。

    又齧從佐聲,而說文無佐字,此其顯然者。

    段氏玉裁注本乃反删{差齒}存{佐齒},其誤甚矣。

    段氏偏信釋文{差齒}說文作{佐齒}之言,不知元朗所引說文多不足據也。

    )總之初金之音,自是六朝以來相承舊讀,與初宜初佳昨何三音皆為雙聲,即讀倉含切,亦與雙聲不隔。

    今俗語曰舛錯,吾越方言曰侵磋,皆自然音轉。

    若讀如衫如森,則與初宜等三音,皆非雙聲,不特音和不合,即以類隔取之,亦相遠矣。

    至其本字,則參當作摻,或作,差當作繕(見說文系部,楚宜切。

    )或作{差齒},而參差皆借字也。

     光緒丁醜(一八七七)正月二十二日 ◎詩小學(清吳樹聲) 閱保山吳樹聲《詩小學》共三十卷,又補一卷。

    前有自序,言不精于訓诂聲音,不可以說經,尤不可以說詩;而段氏玉裁《毛詩小學》、《毛詩故訓傳》,皆用其注《說文》雙聲疊韻之法解字以解經,然域于《毛傳》專門之學,因謂《采蘋》于以奠之,《傳》奠置也,據《禮注》奠獻也;《簡兮》簡兮《傳》,簡大也,據《左傳》等書《注》,簡選練也;《考盤》在澗《傳》考成也,據《箋》及《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