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 詩類
關燈
小
中
大
娟娟者蠍,熏在桑野。
毛《傳》熏實也,鄭訓熏為久,雲古者聲賓填塵同也。
有敦瓜苦,黑在栗新,毛《傳》黑衆也,鄭箋熏塵也。
慈銘案,《常棣》也無戎,毛訓熏為填,鄭亦訓為久,複雲古聲填賓塵同。
是鄭以塵久為之本字,以填實為聲近誼通字,以為借字,兩雲古聲填塵同者,皆所以力申毛誼。
蓋娟娟者燭在桑野者,蠍是桑中赢蟲蟹嬗,在野以喻士之露宿車下,故雲敦彼獨宿,亦在車下,憫士之勞也。
有敦瓜苦在栗薪者,栗讀如東門之栗之栗、謂行上栗也。
古者以栗表道,苦瓜而系積栗薪之上,以喻征人之婦,無所系屬,日夜望夫之至。
必雲瓜者,《左傳》言瓜期而往及瓜而代,蓋古以瓜熟為戍歸之期。
栗在家巷之前,婦望歸人之處,故雲自我不見于今三年,言思婦之苦也。
毛訓為衆,凡物塵積者必衆,誼亦相申。
胡氏謂語同訓異者非。
倉庚于飛,熠其羽,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箋》謂倉庚仲春而鳴,嫁取之候,歸士始行之時,新合昏禮,今還,故極序其情以樂之。
其新來時甚善,至今則久矣,不知其如何也,又極序其情樂而戲之。
此真善言物情,極得詩人之旨。
古人三十而娶,周初必無失時未昏者。
其從戎役,皆取壯者,膂力方剛,能勝軍旅,必無少弱充數者。
故東山四章,皆以夫婦相思為言。
首章言獨宿車下,結章以夫婦之情樂之,雲其新孔嘉舊更如何,所謂婉而多風也。
自王肅以倉庚羽翼鮮明,喻嫁者之盛飾,孔晁遂謂倉庚二語非紀時。
(見周禮媒氏疏引孔晁申毛傳義。
)蓋始以為士歸而取妻,而此詩所言時物皆在夏秋,故以熠耀其羽,為喻嫁娶之盛。
夫九十之儀,何至取喻于小鳥之有文?古人霜降逆女,冰泮殺止,先王制禮,一定不易,不得以歸士有勞,夏秋為昏。
且方言新娶,忽慮及久長,豫言其舊,于情為不合,于詩為不詞。
胡氏力申王孔之說,而以《箋》誼為迂,失之甚矣。
狼跋其胡,載其尾,公孫碩膚,赤鳥幾幾。
《箋》謂周公進則躐其胡,猶始欲攝政,四國流言,辟之而居東都也。
退則跆其尾,謂後欲複成王之位而老,成王又留之,孫之言孫,遁也。
周公攝政七年,緻太平,複成王之位,孫遁辟此成功之大美,成王以為太師,履赤鳥幾幾然。
慈銘案,序言周公攝政,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聖也,《箋》皆本此為說。
故通其前後攝政,綜公一生言之。
其始攝政,若聞流言而不辟,則無以自明,将如狼之躐其胡。
其後攝政,若已緻太平而不複子明辟,則為王所疑,将如狼之跆其尾。
惟公遜成功而不居,以太師終老,履赤鳥而安固,(說文堅固也,引詩赤鳥堅堅。
)其誼甚明皙,無可易者。
毛《傳》誤以公孫為成王,王肅遂雲周公所以進退有難者,以俟王之長大,有大美之德,能服盛服。
《正義》申鄭說,又謂既遜而留為太師,是退有難也。
夫美周公而言及成王之盛服,已為辭費,且于狼跋之誼,何所取興?留為太師,何為有難?皆害經旨而違鄭誼。
胡氏謂專指周公初攝四國流言時事,二叔不鹹,沖人未悟,周公欲進不能,欲退不得,正跋前後之狀,以《箋》為非。
不知此詩次東征西歸之後,殿《豳風》之末,自據公始末之事,美其不失其聖。
所雲近則王不知者,成王雖因風雷之變,悔悟迎公,然使公久固其權,則始疑未必不複萌。
後世假托公事,所謂延登受冊假王政者,或宵小讒構,因之以起,是如狼之尾,公亦終失其聖矣。
惟孫其碩膚而反政,故受太師之位,優遊履道,詩人以赤舄之幾幾,反形狼之跋,皆以足容行步為言,是體物之工,屬辭之妙也。
馬氏從孫毓說,以傳公孫指成王為非,而謂周公亦豳公之孫,以碩膚為膚革充盈,異于狼之跋震,亦病纖鑿。
鄭君箋詩,成于晚年,最為純粹。
略舉五則,以見《箋》之不易讀而鄭學之可貴也。
十一月初二日 ◎韓詩外傳 閱武進趙氏(懷玉)所校《韓詩外傳》。
予嘗謂《外傳》辭旨,雖隽永可味,然在漢人著作中,經術最為疏淺。
所引大事,尤多乖謬;較之劉子政《說苑新序》,更不可信。
其诠詩與《内傳》往往不符,蓋以意逆志,僅得《孟子》之一體者也。
三家詩本惟魯為最近,《外傳》又太傅緒餘,宜于風雅之原,不能無舛矣。
但以兩漢人書,存者無幾,此書幸得不亡,古訓法言,在在可述。
億孫此校,彌尚謹嚴,故可寶貴耳。
同治王戌(一八六二)八月十四日 ◎詩經世本古義(明何楷) 得蓮士書,以明何氏楷《詩經世本古義》借閱。
楷字元子,福建清漳人,崇祯中為禦史,負直聲,後仕南都,至戶部侍郎。
入閩,升尚書。
閩亡後卒。
此書以時代先後為主,慎倒次第,始于《公劉》、《行葦》諸篇,謂在夏少康之世,此明人割裂古書之妄習,雖多存古義,采取頗富,而支離鹵莽,得不勝失。
蓮士來書,謂其頗涉武斷,誠然也。
前有範文忠林蘭友(字操聖。
)曹學(字尊生。
)三序。
予最不喜明人經說,因遂還之,并以《三朝要典》屬轉還節子。
即作複書,言《毛詩》之學,以注疏及呂氏《詩紀》嚴氏《詩輯》為之綱,(近時有合刻嚴呂詩說者,于廠市見之,甚佳。
)以國朝陳氏《稽古編》胡氏《後箋》李氏《绌義》馬氏(瑞辰)《傳箋通釋》為之緯,他書可不讀矣。
(顧亭林聖安本紀戴南都降臣有産部侍郎何楷名,而黃梨洲行朝錄錢田間所知錄皆言其入閩為戶部尚書,掌都察院,以忤二鄭請告歸,為盜截其一耳,欽定明史因之,蓋僅于降表簽名,而未嘗迎附者也。
) 同治丙寅(一八六六)正月廿一日 ◎嚴氏詩緝捕義(清劉星燦) 夜對燭看近時鄞人劉星燦所著《嚴氏詩緝補義》,多正朱子《集傳》及嚴氏之說,徵引頗富,而取裁亦當,其心力亦雲勤矣。
燭再見跋,倦而就寝,殊有裴晉公撥商陸火之感也。
鹹豐戊午(一八五八)十二月三十日 ◎三家詩拾遺(清範家相) 校閱範蘅洲先生《三家詩拾遣》。
《四庫提要》本及吾越嘉慶庚午刻本,俱以《文字考異》及《古逸詩》各一卷冠于首,卷三至卷十方依次以《毛詩》三百篇為綱,而輯綴魯齊韓三家之說。
《提要》以古逸詩與三家無涉,譏其開卷名實相乖。
然蘅洲自序,明言以此二卷附後,其凡例亦先言魯齊韓三家之次第得失,而後言文字異同及古逸之詩,則四庫所收本及家刻本皆鈔胥之誤。
(凡例第三條有雲:列之于首,以廣見聞。
首乃後字之誤。
)《嶺南遺書》所刻嘉應葉鈞重訂本,其序言嘉慶六年得範氏書鈔奉于保定蓮花池之奎畫樓,亦以《文字考異》及《古逸詩》居首,因據其自序為移附于後,蓋鈔本同出一本也。
《提要》既不及細審序例,葉鈞不過略一┢易,而遽自稱重訂,其序幾欲據焉已有,伍氏遂收入《嶺南遺書》,亦可笑矣。
至範氏此書搜尋功深,具有心得,《提要》亦稱其詳贍有體,較王氏所錄為備,雖時有引據稍疏,于三家亦間有出入,而功在創通大義,使後人得以推求先秦漢初經師微恬,非僅以掇拾繁碎為浩博也。
近儒嘉興馮氏登府及閩陳氏壽祺父子推衍遞精,要皆原本範氏,沿襲為多;而陳氏跋馮氏《三家詩異文疏證》,诋範氏為自郐以下,抑何言之過與? 光緒乙酉(一八八五)正月山十日 ◎詩渖(清範家相) 閱範左南太守《詩渖》。
《四庫提要》謂其學出毛西河,而持論斟酌于毛《傳》朱《傳》之間,頗為平允。
然其中從毛駁朱者為多,惟略于考據,多論文義,而時出新意,異于前人。
雖涵詠詩辭,往往有得,究不免空談測臆之病,非說經家法也。
其首二卷為總論,較平實可傳。
同治丙寅(一八六六)正月初二日 閱寵左南先生《詩渖》。
其中說《詩》,多有名言隽指,蓋出于鄉先輩季彭山先生《詩解頤》之派;其考據典禮,亦多心得,而不甚信鄭君,吾越說經家法,皆如是也。
然援證确實,迥非傅會景向者比。
光緒乙酉(一八八五)正月二十一日 ◎毛詩通考(清林伯桐) 閱番偶林桐君學正(伯桐)《毛詩通考》,共三十卷。
皆考鄭《箋》之異于毛《傳》者,大恬皆
毛《傳》熏實也,鄭訓熏為久,雲古者聲賓填塵同也。
有敦瓜苦,黑在栗新,毛《傳》黑衆也,鄭箋熏塵也。
慈銘案,《常棣》也無戎,毛訓熏為填,鄭亦訓為久,複雲古聲填賓塵同。
是鄭以塵久為之本字,以填實為聲近誼通字,以為借字,兩雲古聲填塵同者,皆所以力申毛誼。
蓋娟娟者燭在桑野者,蠍是桑中赢蟲蟹嬗,在野以喻士之露宿車下,故雲敦彼獨宿,亦在車下,憫士之勞也。
有敦瓜苦在栗薪者,栗讀如東門之栗之栗、謂行上栗也。
古者以栗表道,苦瓜而系積栗薪之上,以喻征人之婦,無所系屬,日夜望夫之至。
必雲瓜者,《左傳》言瓜期而往及瓜而代,蓋古以瓜熟為戍歸之期。
栗在家巷之前,婦望歸人之處,故雲自我不見于今三年,言思婦之苦也。
毛訓為衆,凡物塵積者必衆,誼亦相申。
胡氏謂語同訓異者非。
倉庚于飛,熠其羽,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箋》謂倉庚仲春而鳴,嫁取之候,歸士始行之時,新合昏禮,今還,故極序其情以樂之。
其新來時甚善,至今則久矣,不知其如何也,又極序其情樂而戲之。
此真善言物情,極得詩人之旨。
古人三十而娶,周初必無失時未昏者。
其從戎役,皆取壯者,膂力方剛,能勝軍旅,必無少弱充數者。
故東山四章,皆以夫婦相思為言。
首章言獨宿車下,結章以夫婦之情樂之,雲其新孔嘉舊更如何,所謂婉而多風也。
自王肅以倉庚羽翼鮮明,喻嫁者之盛飾,孔晁遂謂倉庚二語非紀時。
(見周禮媒氏疏引孔晁申毛傳義。
)蓋始以為士歸而取妻,而此詩所言時物皆在夏秋,故以熠耀其羽,為喻嫁娶之盛。
夫九十之儀,何至取喻于小鳥之有文?古人霜降逆女,冰泮殺止,先王制禮,一定不易,不得以歸士有勞,夏秋為昏。
且方言新娶,忽慮及久長,豫言其舊,于情為不合,于詩為不詞。
胡氏力申王孔之說,而以《箋》誼為迂,失之甚矣。
狼跋其胡,載其尾,公孫碩膚,赤鳥幾幾。
《箋》謂周公進則躐其胡,猶始欲攝政,四國流言,辟之而居東都也。
退則跆其尾,謂後欲複成王之位而老,成王又留之,孫之言孫,遁也。
周公攝政七年,緻太平,複成王之位,孫遁辟此成功之大美,成王以為太師,履赤鳥幾幾然。
慈銘案,序言周公攝政,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聖也,《箋》皆本此為說。
故通其前後攝政,綜公一生言之。
其始攝政,若聞流言而不辟,則無以自明,将如狼之躐其胡。
其後攝政,若已緻太平而不複子明辟,則為王所疑,将如狼之跆其尾。
惟公遜成功而不居,以太師終老,履赤鳥而安固,(說文堅固也,引詩赤鳥堅堅。
)其誼甚明皙,無可易者。
毛《傳》誤以公孫為成王,王肅遂雲周公所以進退有難者,以俟王之長大,有大美之德,能服盛服。
《正義》申鄭說,又謂既遜而留為太師,是退有難也。
夫美周公而言及成王之盛服,已為辭費,且于狼跋之誼,何所取興?留為太師,何為有難?皆害經旨而違鄭誼。
胡氏謂專指周公初攝四國流言時事,二叔不鹹,沖人未悟,周公欲進不能,欲退不得,正跋前後之狀,以《箋》為非。
不知此詩次東征西歸之後,殿《豳風》之末,自據公始末之事,美其不失其聖。
所雲近則王不知者,成王雖因風雷之變,悔悟迎公,然使公久固其權,則始疑未必不複萌。
後世假托公事,所謂延登受冊假王政者,或宵小讒構,因之以起,是如狼之尾,公亦終失其聖矣。
惟孫其碩膚而反政,故受太師之位,優遊履道,詩人以赤舄之幾幾,反形狼之跋,皆以足容行步為言,是體物之工,屬辭之妙也。
馬氏從孫毓說,以傳公孫指成王為非,而謂周公亦豳公之孫,以碩膚為膚革充盈,異于狼之跋震,亦病纖鑿。
鄭君箋詩,成于晚年,最為純粹。
略舉五則,以見《箋》之不易讀而鄭學之可貴也。
十一月初二日 ◎韓詩外傳 閱武進趙氏(懷玉)所校《韓詩外傳》。
予嘗謂《外傳》辭旨,雖隽永可味,然在漢人著作中,經術最為疏淺。
所引大事,尤多乖謬;較之劉子政《說苑新序》,更不可信。
其诠詩與《内傳》往往不符,蓋以意逆志,僅得《孟子》之一體者也。
三家詩本惟魯為最近,《外傳》又太傅緒餘,宜于風雅之原,不能無舛矣。
但以兩漢人書,存者無幾,此書幸得不亡,古訓法言,在在可述。
億孫此校,彌尚謹嚴,故可寶貴耳。
同治王戌(一八六二)八月十四日 ◎詩經世本古義(明何楷) 得蓮士書,以明何氏楷《詩經世本古義》借閱。
楷字元子,福建清漳人,崇祯中為禦史,負直聲,後仕南都,至戶部侍郎。
入閩,升尚書。
閩亡後卒。
此書以時代先後為主,慎倒次第,始于《公劉》、《行葦》諸篇,謂在夏少康之世,此明人割裂古書之妄習,雖多存古義,采取頗富,而支離鹵莽,得不勝失。
蓮士來書,謂其頗涉武斷,誠然也。
前有範文忠林蘭友(字操聖。
)曹學(字尊生。
)三序。
予最不喜明人經說,因遂還之,并以《三朝要典》屬轉還節子。
即作複書,言《毛詩》之學,以注疏及呂氏《詩紀》嚴氏《詩輯》為之綱,(近時有合刻嚴呂詩說者,于廠市見之,甚佳。
)以國朝陳氏《稽古編》胡氏《後箋》李氏《绌義》馬氏(瑞辰)《傳箋通釋》為之緯,他書可不讀矣。
(顧亭林聖安本紀戴南都降臣有産部侍郎何楷名,而黃梨洲行朝錄錢田間所知錄皆言其入閩為戶部尚書,掌都察院,以忤二鄭請告歸,為盜截其一耳,欽定明史因之,蓋僅于降表簽名,而未嘗迎附者也。
) 同治丙寅(一八六六)正月廿一日 ◎嚴氏詩緝捕義(清劉星燦) 夜對燭看近時鄞人劉星燦所著《嚴氏詩緝補義》,多正朱子《集傳》及嚴氏之說,徵引頗富,而取裁亦當,其心力亦雲勤矣。
燭再見跋,倦而就寝,殊有裴晉公撥商陸火之感也。
鹹豐戊午(一八五八)十二月三十日 ◎三家詩拾遺(清範家相) 校閱範蘅洲先生《三家詩拾遣》。
《四庫提要》本及吾越嘉慶庚午刻本,俱以《文字考異》及《古逸詩》各一卷冠于首,卷三至卷十方依次以《毛詩》三百篇為綱,而輯綴魯齊韓三家之說。
《提要》以古逸詩與三家無涉,譏其開卷名實相乖。
然蘅洲自序,明言以此二卷附後,其凡例亦先言魯齊韓三家之次第得失,而後言文字異同及古逸之詩,則四庫所收本及家刻本皆鈔胥之誤。
(凡例第三條有雲:列之于首,以廣見聞。
首乃後字之誤。
)《嶺南遺書》所刻嘉應葉鈞重訂本,其序言嘉慶六年得範氏書鈔奉于保定蓮花池之奎畫樓,亦以《文字考異》及《古逸詩》居首,因據其自序為移附于後,蓋鈔本同出一本也。
《提要》既不及細審序例,葉鈞不過略一┢易,而遽自稱重訂,其序幾欲據焉已有,伍氏遂收入《嶺南遺書》,亦可笑矣。
至範氏此書搜尋功深,具有心得,《提要》亦稱其詳贍有體,較王氏所錄為備,雖時有引據稍疏,于三家亦間有出入,而功在創通大義,使後人得以推求先秦漢初經師微恬,非僅以掇拾繁碎為浩博也。
近儒嘉興馮氏登府及閩陳氏壽祺父子推衍遞精,要皆原本範氏,沿襲為多;而陳氏跋馮氏《三家詩異文疏證》,诋範氏為自郐以下,抑何言之過與? 光緒乙酉(一八八五)正月山十日 ◎詩渖(清範家相) 閱範左南太守《詩渖》。
《四庫提要》謂其學出毛西河,而持論斟酌于毛《傳》朱《傳》之間,頗為平允。
然其中從毛駁朱者為多,惟略于考據,多論文義,而時出新意,異于前人。
雖涵詠詩辭,往往有得,究不免空談測臆之病,非說經家法也。
其首二卷為總論,較平實可傳。
同治丙寅(一八六六)正月初二日 閱寵左南先生《詩渖》。
其中說《詩》,多有名言隽指,蓋出于鄉先輩季彭山先生《詩解頤》之派;其考據典禮,亦多心得,而不甚信鄭君,吾越說經家法,皆如是也。
然援證确實,迥非傅會景向者比。
光緒乙酉(一八八五)正月二十一日 ◎毛詩通考(清林伯桐) 閱番偶林桐君學正(伯桐)《毛詩通考》,共三十卷。
皆考鄭《箋》之異于毛《傳》者,大恬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