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 書類
關燈
小
中
大
氏子孫僅三人,其二皆年老務農,遂以敬祖應襲。
其地有伏生墓及祠,所據者亦止起岩此碑也。
後附《大傳辨訛》一篇,辨盧氏《雅雨堂本》及曲阜孔叢伯(廣林)本之誤。
恭甫氏考證精洽,條系出處,較之盧本,實為遠勝。
蓋盧刻雖稱宋本,得之吳中藏書家,要出于掇拾,不足信也。
吾邑樊氏廷筠亦有輯本,餘舊有之,今已失,不能複記。
陳氏此編,可謂空前絕後矣。
光緒戊寅(一八七八)三月二十六日 閱《尚書大傳辨訛》,其辨盧氏文招、孔氏廣森之誤,極為精細。
然陳氏皆據他書所引,不言《大傳》以證其誤妄,安知盧氏不别有所據乎?大約近儒之學,遞考遞密,而前輩所見之書,亦往往有未見者。
光緒己卯(一八七九)四月初九日 ◎虞書命羲和章解(清曾劍) 閱南海曾勉士(钊)《虞書》、《命羲和章解》。
其說以此章為曆學之祖,其言曆象日月星辰即後世恒星七政各有一天之說所本也:其言測中星以定分至,即後世歲差之說所本也,其言賓餞,則後世裡差之說所本也;其言敬緻,即定氣之說所本也;其言日中永短,即準北極高卑以分晝夜漏刻多寡之說所本也,所說即本阮文達而衍之。
寅賓日出從《史記》訓敬道出日,謂日初出,度其景識之,若道之行然,故曰賓。
《周禮》、《大宗伯》注出接賓曰擯,接與賓古通用。
寅餞内日從馬融本作寅淺,雲淺滅也,滅猶沒也,滅沒皆盡也。
謂日入盡時,敬識之無餘景。
羲仲測日出,和仲測日入,互文相備。
羲仲下不言日入者,東方見日早,校西方幾差一時,則其入之早,亦差一時,可知因其見日早可以測裡差,故以出日立文,其實羲仲未嘗不度日入之景。
和仲度日入必待滅盡者,若日入尚有餘景,則差積不密,推節朔及日食皆差矣,故必候日入盡時識之。
可謂鑿然能發古義者矣。
又雲自唐以來曆算皆用恒氣,惟冬至用定氣,以今年冬至與明年冬至之算折半之為夏至,四分之為二分,如此則分常先後天二日。
西術測黃道與赤道交日,當其交處乃置二分,其法校密,近世江慎修氏發明之。
然黃道赤道皆後起之名,太虛中本無黃赤道也,未見儀器之人,以此語之,反滋異惑,不如即天象以求天行,以日出至日入若幹時,又以日入至日出若幹時算之,時刻平分,即命為二分,夫人皆知之,安用陽律陰律紛紛之說乎?故《堯典》隻言日中、日永、日短,所以為最簡而精。
鄭注皆言漏刻,亦至明切,惜乎治此學者,徒争中西之法而不知察也。
其論尤為明快。
其以陽谷為朝鮮,南交為交趾,昧谷為隴西,幽都為雁門之北、今之朔州,皆參用前人之說。
惟以厥民因,據臯陶谟釋文引馬注:襄,因也。
《說文》:漢令解衣而耕為襄,謂夏日勤于耕者,解衣猶勤于事者袒裼,則頗近支離矣。
光緒甲申(一八八四)十一月二十一日 ◎尚書逸湯誓考(清徐時棟) 閱《逸湯誓考》,其據《墨子》及《說苑》諸書,謂《論語》所引子小子履一節,是湯禱旱之詞,以孔注伐桀告天為誤,其說是也。
謂《尚書》本有兩《湯誓》,一伐桀,一禱旱,則武斷矣。
書中徵引辯駁,頗有斷制,旁及訓诂音韻,亦有依據。
所附鎮海吳善述、平湖葉廉锷、鄞劉鳳章及王子常簽校之語,亦具見讀書細心。
同治甲戌(一八七四)五月二十九日 ◎太誓答問(清龔自珍) 夜閱龔自珍《太誓答問》,極辨晚出《太誓》之不可信。
謂欣書二十九篇,以《康王之诰》奉不合于《顱命》也。
晚出《太誓》,乃周秦間人之書,力駁惠江王孫諸家之說。
然謂孔安國不傳古文,謂《顧命》及《康王之诰》自古分為兩篇,孔子所見如此,則定盒何從而知之耶? 同治辛未(一八七一)五月十一日 ◎禹貢注 讀《禹貢》注。
自來陵谷變遷不一,禹時九河之道,周已僅存徒駭。
漢成帝時,僅有三河遺迹可尋,他若大野孟豬諸澤薮,業皆湮涸無存。
墨水系雍梁兩州之望者,至今杳無可考,則所謂九江三江者,安得強為分合?古今聚訟,紛纭莫決,皆若親見當時之經畫者,殊不必也。
三江之說,最可折衷者,莫如鄂璞岷江松江浙江之論。
郦道元注《水經》因之,但其必欲強通《禹貢》一江分三江之旨,遂謂帆江水東注于具區,出為松江;又一派東至會稽餘姚入海;曲折附會,不合地理矣。
蔡沈《書傳》亦主郭說,而謂三江不必涉東江中江之文,但求其利病之在揚州之域,則水之大者莫如揚子大江松江浙江而已。
此言最為了當。
國朝全祖望從之。
王鳴盛《尚書後案》,泥于東為北江東迤北會于彙東為中江之經文,遂力主鄭康成左合漢為北江,合彭蠡為南江,岷江居其中,則為中江;謂足以盡破諸說。
抑知經文東為北江,乃系于導漾之下,此是記漢水入海之文。
而下文更記曰岷山導江,乃有東迪北會彙東為中江語,此系于導江之下,是記江水入海之文,固各不相涉。
且東迤北合于彙句,經文亦全不見所謂南江者。
康成遽注口東迎者為南江,不過以上文言東為北江,下文言東為中江,遂臆斷此為南江。
然細玩經文,漾與江異源;漢出于漾,東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海,與江之區别,各不相蒙。
即如鄭說,亦不得謂一江分三矣。
陡庾闡郦道元陸德明張守節諸人所言松江婁江東江(亦曰上江,在今吳江縣白蛇湖,)則六朝以後吳地之三江,必非《禹貢》之三江。
趙爆以浙江浦江剡江為三江,則越地之三江。
《國語》、《吳語》、《越語》及《吳越春秋》之所謂三江者皆是,非《禹貢》之所稱矣。
王氏《後案》謂韋昭之注越語三江為松江錢塘江浦陽江,此可以解《國語》,不可以
其地有伏生墓及祠,所據者亦止起岩此碑也。
後附《大傳辨訛》一篇,辨盧氏《雅雨堂本》及曲阜孔叢伯(廣林)本之誤。
恭甫氏考證精洽,條系出處,較之盧本,實為遠勝。
蓋盧刻雖稱宋本,得之吳中藏書家,要出于掇拾,不足信也。
吾邑樊氏廷筠亦有輯本,餘舊有之,今已失,不能複記。
陳氏此編,可謂空前絕後矣。
光緒戊寅(一八七八)三月二十六日 閱《尚書大傳辨訛》,其辨盧氏文招、孔氏廣森之誤,極為精細。
然陳氏皆據他書所引,不言《大傳》以證其誤妄,安知盧氏不别有所據乎?大約近儒之學,遞考遞密,而前輩所見之書,亦往往有未見者。
光緒己卯(一八七九)四月初九日 ◎虞書命羲和章解(清曾劍) 閱南海曾勉士(钊)《虞書》、《命羲和章解》。
其說以此章為曆學之祖,其言曆象日月星辰即後世恒星七政各有一天之說所本也:其言測中星以定分至,即後世歲差之說所本也,其言賓餞,則後世裡差之說所本也;其言敬緻,即定氣之說所本也;其言日中永短,即準北極高卑以分晝夜漏刻多寡之說所本也,所說即本阮文達而衍之。
寅賓日出從《史記》訓敬道出日,謂日初出,度其景識之,若道之行然,故曰賓。
《周禮》、《大宗伯》注出接賓曰擯,接與賓古通用。
寅餞内日從馬融本作寅淺,雲淺滅也,滅猶沒也,滅沒皆盡也。
謂日入盡時,敬識之無餘景。
羲仲測日出,和仲測日入,互文相備。
羲仲下不言日入者,東方見日早,校西方幾差一時,則其入之早,亦差一時,可知因其見日早可以測裡差,故以出日立文,其實羲仲未嘗不度日入之景。
和仲度日入必待滅盡者,若日入尚有餘景,則差積不密,推節朔及日食皆差矣,故必候日入盡時識之。
可謂鑿然能發古義者矣。
又雲自唐以來曆算皆用恒氣,惟冬至用定氣,以今年冬至與明年冬至之算折半之為夏至,四分之為二分,如此則分常先後天二日。
西術測黃道與赤道交日,當其交處乃置二分,其法校密,近世江慎修氏發明之。
然黃道赤道皆後起之名,太虛中本無黃赤道也,未見儀器之人,以此語之,反滋異惑,不如即天象以求天行,以日出至日入若幹時,又以日入至日出若幹時算之,時刻平分,即命為二分,夫人皆知之,安用陽律陰律紛紛之說乎?故《堯典》隻言日中、日永、日短,所以為最簡而精。
鄭注皆言漏刻,亦至明切,惜乎治此學者,徒争中西之法而不知察也。
其論尤為明快。
其以陽谷為朝鮮,南交為交趾,昧谷為隴西,幽都為雁門之北、今之朔州,皆參用前人之說。
惟以厥民因,據臯陶谟釋文引馬注:襄,因也。
《說文》:漢令解衣而耕為襄,謂夏日勤于耕者,解衣猶勤于事者袒裼,則頗近支離矣。
光緒甲申(一八八四)十一月二十一日 ◎尚書逸湯誓考(清徐時棟) 閱《逸湯誓考》,其據《墨子》及《說苑》諸書,謂《論語》所引子小子履一節,是湯禱旱之詞,以孔注伐桀告天為誤,其說是也。
謂《尚書》本有兩《湯誓》,一伐桀,一禱旱,則武斷矣。
書中徵引辯駁,頗有斷制,旁及訓诂音韻,亦有依據。
所附鎮海吳善述、平湖葉廉锷、鄞劉鳳章及王子常簽校之語,亦具見讀書細心。
同治甲戌(一八七四)五月二十九日 ◎太誓答問(清龔自珍) 夜閱龔自珍《太誓答問》,極辨晚出《太誓》之不可信。
謂欣書二十九篇,以《康王之诰》奉不合于《顱命》也。
晚出《太誓》,乃周秦間人之書,力駁惠江王孫諸家之說。
然謂孔安國不傳古文,謂《顧命》及《康王之诰》自古分為兩篇,孔子所見如此,則定盒何從而知之耶? 同治辛未(一八七一)五月十一日 ◎禹貢注 讀《禹貢》注。
自來陵谷變遷不一,禹時九河之道,周已僅存徒駭。
漢成帝時,僅有三河遺迹可尋,他若大野孟豬諸澤薮,業皆湮涸無存。
墨水系雍梁兩州之望者,至今杳無可考,則所謂九江三江者,安得強為分合?古今聚訟,紛纭莫決,皆若親見當時之經畫者,殊不必也。
三江之說,最可折衷者,莫如鄂璞岷江松江浙江之論。
郦道元注《水經》因之,但其必欲強通《禹貢》一江分三江之旨,遂謂帆江水東注于具區,出為松江;又一派東至會稽餘姚入海;曲折附會,不合地理矣。
蔡沈《書傳》亦主郭說,而謂三江不必涉東江中江之文,但求其利病之在揚州之域,則水之大者莫如揚子大江松江浙江而已。
此言最為了當。
國朝全祖望從之。
王鳴盛《尚書後案》,泥于東為北江東迤北會于彙東為中江之經文,遂力主鄭康成左合漢為北江,合彭蠡為南江,岷江居其中,則為中江;謂足以盡破諸說。
抑知經文東為北江,乃系于導漾之下,此是記漢水入海之文。
而下文更記曰岷山導江,乃有東迪北會彙東為中江語,此系于導江之下,是記江水入海之文,固各不相涉。
且東迤北合于彙句,經文亦全不見所謂南江者。
康成遽注口東迎者為南江,不過以上文言東為北江,下文言東為中江,遂臆斷此為南江。
然細玩經文,漾與江異源;漢出于漾,東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海,與江之區别,各不相蒙。
即如鄭說,亦不得謂一江分三矣。
陡庾闡郦道元陸德明張守節諸人所言松江婁江東江(亦曰上江,在今吳江縣白蛇湖,)則六朝以後吳地之三江,必非《禹貢》之三江。
趙爆以浙江浦江剡江為三江,則越地之三江。
《國語》、《吳語》、《越語》及《吳越春秋》之所謂三江者皆是,非《禹貢》之所稱矣。
王氏《後案》謂韋昭之注越語三江為松江錢塘江浦陽江,此可以解《國語》,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