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 書類

關燈
定稿》,其力主古文孔《傳》為作僞,猶是西河毛氏之說。

    吾鄉之言學者,如萬氏季野、邵氏瑤圃皆信古文,蓋越之宗派如是也。

    茹氏更謂鄭稈二十四篇之目,即出于張霸《百兩篇》中,非鄭君本有,乃後人從張書摘出竄入鄭書者,則益為無稽矣。

    餘多排閻氏,又一引王氏《後案》而系以微辭。

    三樵與西莊甲戌同年,而持論不同如此。

    (其曆引鄭君他注,以證與二十四篇之目抵牾之處,亦足以備一說。

    ) 光緒乙亥(一八七五)十二月十五日 ◎古文尚書異(清段玉裁) 閱段氏《古文尚書撰異》,其意實矯江氏(聲)王氏(鳴盛)之專主《說文》諸書,改定經文,而尤與江氏為難。

    然謂枚氏所傳之古文三十一篇,字字為孔安國真本,夫亦孰從而信之。

    苦為分别,多設遊辭,所謂甚難而實非者,徐謝山诋其為僞古文訟冤,有以也。

    惟其博證廣搜,旁及音诂,義據精深,多有功于經學,故為治《尚書》者所不可廢耳。

     同治甲戌(一八七四)六月初五日 夜閱段氏《古文尚書撰異》。

    此書诂訓紛綸,可謂經學之窟,惟必分析今文古文,鑿鑿言之,且謂漢魏以前歐陽夏侯《尚書》無今文之稱;孔安國所傳《尚書》,亦用今字;《說文》所載《尚書》古文,馬鄭王本皆無之;俱近于任肛而談,意過其通,反為蔽也。

    臧拜經言錢竹汀氏有簽記頗多,惜不得見之。

     光緒戊寅(一八七八)正月二十三日 ◎古文尚書馬鄭注(清孫星衍輯) 《古文尚書馬鄭注》。

    孫氏此書,雖據王伯厚本增輯,而全載經文,别标體例,實自為一書,其中頗指江艮庭王禮堂兩家之失,然孫氏喜據他本以改今文,亦往往有未當者。

    如《臯陶谟》篇在治忽(此及下條,今僞古文皆在益稷篇。

    )改作采政。

    案鄭注本忽作留,見《史記集解》,固可信;而在治作采政,則《史記索隐》明言是今文,非出古文也。

    無若丹朱傲句上加帝曰二字,予娶塗山上作禹曰二字,此固據《史記》,然司馬氏雖雲從孔安國問故,其書則多采伏生今文,此帝曰禹曰,未必全出古文也。

    《般庚》中自怒曷瘳,改作自怨曷瘳,此據《隸釋》作載《漢石經》,然蔡中郎所書乃今文,非古文也。

    《般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改作今予其敷優賢揚曆,此據《三國志注》,然裴氏稱為今文,固未确,而必指定古文,則《尚書正義》引鄭注本作憂賢陽,謂即優賢揚曆之誤,亦未有明證也。

     同治庚午(一八七○)五月初九日 ◎尚書集注音疏(清江聲) 閱江氏《尚書集注音疏》。

    自注自疏,古所罕見,江氏蓋用其師惠定宇氏《周易述》家法。

    惠氏以荀鄭虞等《易》注既亡,掇拾奇零,非有一家之學可據,故不得不為變例。

    江氏亦以馬鄭之注,由于輯集,故用其師法。

    钜儒著述,皆有本原,不得以井管拘墟,輕相訾議也。

     同治辛未(一八七一)正月二十三日 ◎尚書既見(清莊存與) 莊氏之《尚書既見》,向讀龔定盒所撰碑文雲雲,私揣其書必毛氏《古文尚書冤詞》之流,而侍郎素稱魁儒,又在毛氏後,既有為而作,當更援據精慎,不似毛氏之武斷。

    乃今閱之,既無一字辯證其真僞,亦未嘗闡發其義理,但泛論唐虞三代之事勢,憑私決臆,蔓衍支離,皆于經義毫無關涉。

    其開首即論舜征苗事,謂此尚是舜攝位而未為天子時,則枚書述益贊禹之言,明雲帝初于曆山,舜但攝位而臯陶已稱之曰帝,不幾自相矛盾乎?又據《孟子》帝使九男二女以事舜于畎畝之中語,謂瞬徵庸以後,未受僥官,故尚在畎畝,而有舜往于田号泣之事,皆逞辨無理。

    其書僅三卷,卷不及五千字,而辨成王非幼年即位一節,至七八千字,所引不出《孟子》。

    附會糾纏,浮辭妨要,乾隆間諸儒經說,斯最下矣。

    阮氏《學海堂經解》中屏之不收,可謂有識。

     同治癸亥(一八六三)十月十七日 ◎尚書餘論(清丁晏) 閱丁儉卿《尚書餘論》一卷,凡二十三條,皆證明《僞古文孔傳》為王肅所作,與《家語》、《孔叢子》、《論語孔注》、《孝經孔傳》皆一手僞書,其詞甚辨。

    其謂馬融《忠經》乃别一馬融,是唐時居士撰《绛囊經》者,故其序有雲臣融岩野之臣,又于民字皆避作人,治字皆避作理,(兆人章雲,此兆人之忠也;冢臣章雲,正國安人;武備章雲,王者立武以威四方,安萬人也,皆避太宗諱。

    天地神明章,昔在至理,又國一則萬人理;政理章,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施之以政,理之中也,懲之以刑,理之下也,德者為理之本些;皆避高宗諱。

    國一則萬人理句,又兼避太宗高宗諱。

    )為唐人無疑,所以宋《藝文志》始箸錄,而《绛囊經》亦始箸錄于《崇文總目》,非托名于漢之馬季長也。

    論甚精,足發千古之疑。

     光緒了醜(一八七七)二月二十八日 閱丁氏《尚書餘論》,凡二十三條,條為一篇,皆明《古文尚書》及孔《傳》之為王嘯僞作。

    曰餘論者,以申閻惠諸君之說,陽發其所未及也。

     光緒己卯(一八七九)十一月初七日 ◎尚書大傳(清陳壽祺輯) 閱陳恭甫所輯《尚書大傳》,廣東新刻《古經解彙函》本也。

    原分五卷,番禺陳蘭浦(澧)并為三卷,較閩中舊刻為精,然尚有誤字。

    其前冠以《序錄》一卷,自《史記》、《儒林傳》至國朝嘉慶十年禮部題準山東巡撫全保咨送伏生六十五代孫鄒平人伏敬祖承襲五經博士一疏,而附以元文宗至順二年禮部尚書張起岩所撰《濟南鄒平縣伏生鄉重修伏生祠記》。

    蓋建立伏氏博士之議,艦于嘉慶元年孫淵如氏署山東按察使時所請,而鄒平縣有伏生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