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 易類

關燈
卷五為《易用》,卷六為《易表》,分爻辰納甲卦氣八宮世應四表。

    卷七至十八為《易說》,白乾坤至雜卦傳,依次說之。

    其書言《易》,以乾為主,乾即太極,凡《易》之理象數氣,皆乾之理象數氣。

    孔子曰,乾确然示人易矣,故名易确。

    以九宮為即圖書之數,必先明九宮之法,然後知算數,知算數然後可以言《易》。

    而兼取反對爻變互卦,參取爻辰納甲六日七分世應遊歸,謂卦氣六日七分之說,出前漢孟氏,其來甚古,而以陽為主,深合經意。

    虞氏知乾陽為主,而消乾滅乾,大義既失,旁通之變,曲解多端。

    虞荀以降,變卦之說,無一可通。

    陳邵以來,卦位之改,尤極無理。

    于漢魏唐宋諸家,無所專主,而駁宋儒為尤力。

    又極诋消息之說,謂經之所無。

    《易傳》言君子尚消息盈虛者,消息二字皆為減退之義,盈虛二字,皆為不美之辭,非漢儒之所謂消息。

    其持論甚堅,蓋一家學也。

    後附《北堂永慕記》一卷,叙其生母吳孺人行事,(許氏言其父官南河通判,稱其嫡母劉為安人,則吳當稱太孺人。

    此不谙定制之故,今從其原文。

    )末言自己卯居憂至庚辰編次所得學易之說,定為《易确》,凡十九卷,并自序一卷為二十卷,以此記綴于卷未。

    則自書自當連自序二篇(約六千言。

    )為二十卷,而《永慕記》不入卷數。

    今目錄乃以自序為卷首,而列《永慕記》為第二十卷,不合體例。

    其書刻于許氏殁後,是門人編次之失也。

    又言辨論諸家得失,别為《庚辰學易記》二十卷,據其門人陶應榮等跋,稱分《記論古義》、《記辨新解》、《記申肛見》、《記存餘說》四目,是于《易》學,可謂盡心矣。

     光緒丁醜(一八七七)十月十七日 閱《易确》。

    其書通貫諸家,縱橫辯論,雖勇于任肥,亦或近于穿鑿,然铿铿不窮,亦一時之傑也。

    其論《困上九爻》辭雲:困于葛萬于□,當以葛字為句,□者藤蔓繳繞也,與困于石據于蒺藜一例。

    三乘剛為困石,五乘柔為困葛。

    其曰萬者累也,系累于葛而□也。

    《困》之六爻,用韻甚明。

    初之木谷觌,(慈銘按,古無觌字,隻作亻賣。

    亻賣正與木谷為韻。

    )二之食來祀,三之石藜妻,四之徐車,五之尴绂,說上之葛,皆韻也。

    石與藜妻韻,如《江南可采蓮詩》,以北與西為韻。

    古者四聲互相為韻,又有間錯遙隔之韻。

    三爻之兇,四爻之終,五爻之祀,上爻之悔吉,亦韻也。

    北方讀石如詩,三代至今如一,而論韻者猶謂支脂無入聲,以石為生之入聲,疏矣。

    上爻今讀ぱ字為句,經生以《詩》有葛ぱ,誤讀相連,因于《象傳》增萬字耳。

    此條論韻甚精。

    近世古韻之學既明,觸類相發,甚有裨于經義。

     《乾》九三之夕惕若下,自當有夤字,與上田人為韻,其下作厲無咎,故《象傳》曰雖危無咎。

    惠氏棟之說不可易,而王氏引之謂必無夤字。

    許氏謂一本作夤,出于孟氏,諸本作厲,皆非也。

    閩人何治運謂《說文》夤敬惕也,《文言》言惕而夤在其中矣,夕惕若夤,猶言終婁且貧,婁即貧也,古人自有此語例,其說是也。

    何之《論詩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雲,《說文》缯,籀文作緯從緯省,知缯有宰音。

    古贈賄二字聲近而義同,故贈可與來韻,而段氏《六書音均表》讀來如淩,以與贈合韻,蓋失之。

    此說古韻可與許氏說《易》一條并傳,所謂日出不窮,令人解頤者也,故類列之。

     許氏之論《十翼》曰:《漢書》、《儒林傳》費直長于卦筮,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

    彖謂卦辭傳也,象謂大象爻象也。

    系辭兼今《系辭》、《說卦》、《序卦》、《雜卦》而言,文言文字為之字傳寫之誤,以《文言》亦即在十篇中也。

    《藝文志》雲,孔子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但雲孔氏為彖象,不雲為傳。

    若如諸儒以卦辭為彖,則《儒林傳》所謂上下經者,非卦辭耶?将謂以彖釋彖耶?王弼注即費氏本,故于彖加彖曰,于象加象曰,于文言加文言曰,若卦辭為彖,則當稱彖傳曰矣。

    弼不注《系辭》,韓康伯注《系辭》《說卦》、《序卦》、《雜卦》,而《隋書經籍志》謂之《周易系辭》三卷,韓康伯注,此必因韓自題之名而著錄,益見《說卦》、《序卦》、《雜卦》古皆謂之系辭也。

    《隋志》又雲:周文王作卦辭,謂之《周易》;周公作《爻辭》,孔子為《彖》、《象》《系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而子夏謂之傳,亦以彖象為孔子《易》名也。

    此亦昔人所未發。

     十一月初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