祐山雜說

關燈
孰能辨? ○鐘仆 嘉靖辛醜,提學張蒙溪案臨嘉興,餘兒敏功,年十六,候試于院門,背坐檐下,衆擁入院,張命趕出,衆争擁出門,功兒被蹂踏不能起,偶有鐘仆在傍,拽起得脫。

    功兒詣鐘仆謝之,問其仆,仆曰:“不知也。

    ”然則院門前拽起者,殆鬼神默相之與。

     ○剿寇拆字 嘉靖癸醜四月,倭寇寇平湖,官兵失利,典史喬登死之。

    五月,寇複至,湯參将克寬,領兵格戰,邑人洶洶。

    餘與兒輩,夜宿東園候報,因拆二字作口号雲:“曲川地可耕,長刀砍低樹。

    元來腹有文,軍口三十去。

    ”令兒輩合之,季兒敏效,年十五,曰:“得之矣,‘剿寇’二字也。

    明日得報,湯大克捷,斬首三十級。

    ” ○齋堂夢 先君居易公,化在嘉靖己亥,距今庚申三十四年矣。

    本縣學舉先君居官之遺愛,居鄉之晚節,申允當道,奉入鄉賢祠,擇在今十月二日前一日。

    餘齋宿山園之聚樂堂,夢先君席地卧堂之西隅,餘亦卧側,聞有呻吟聲,以手扪之,則膚肉溫然如生,問之亦微應。

    餘喜曰:“阿爺活矣。

    ”意若先母胡孺人卧西耳房者,遙謂之曰:“阿爺活矣。

    ”先母亦喜應曰:“果活矣。

    ”餘意先君平生德業,沉淪既久,一旦學校公舉,當道闡揚,血肉無窮,名傳不朽,英靈入夢,殆昔人所謂生死而肉骨者耶! ○漢樓靈夢 嘉靖乙卯八月二十五日,吾邑大尹劉漢樓先生,顧餘于嘉興舟次,謂餘曰:“恭喜令郎中魁矣。

    ”餘曰:“何以知之?”曰:“以夢知之。

    ”且自言其平生夢極靈。

    歲丙午鄉試,夢本府應太守乘轎出府,命吏檢名望生員卷,少頃,應回問吏吏雲止有劉某有卷,應雲便将劉某解去。

    及赴試,謂其父樂岘公曰:“父可預備酒席,兒決中矣。

    縣學俱無,府學止兒一人耳。

    ”及開榜,果然,父甚奇之。

    夢觀會試榜第四十六名,乃涿州吏,心甚不悅,謂我乃舉人不中,吏反中耶?庚戌會試,夢人謂曰:“汝命甚好,隻少一牛耳。

    ”以此預知其年下第,第在癸醜矣。

    時以親老就教,适選涿州,涿州學吏姓名又适與漢樓同,漢樓亦自喜其夢之應也。

    又夢同年中者四人,内一人甚矮,比會試中式,名又适符前夢,同年果中四人,内一人甚矮者,廣濟孫喬也。

    又夢廷試中三甲六十三名。

    黃榜開,有報中二甲六十三名者,先生曰非也,乃三甲六十三名耳,觀榜果然。

    餘因作《漢樓靈夢記》以遺之。

    漢樓曰:“何不入令郎中魁事。

    ”餘笑曰:“待開榜後,補入之耳。

    ”越三日得報,吾兒敏功果中第三名春秋魁也。

    漢樓舉酒賀餘曰:“今可補入靈夢記矣。

    ”遂并書之。

    (漢樓名存義,湖廣襄陽衛人) ○甲辰荒變 嘉靖十七年,至二十二年,嘉興各縣荒。

    二十三年甲辰,大荒,平湖海鹽尤甚。

    鄉民力田之外,恒以紡織為生。

    是歲木棉旱槁,杼柚為空,民皆束手待斃,水上浮屍。

    及途中饑殍,為鸢狗所食者,不可勝數。

    又官糧逋負,苦于催科,田無所售,則拆屋貨之蘇湖各邑,不足即鬻妻女于甯紹,甯紹人每以此為業,官府知而不禁也。

    蓋鬻之則妻女去,而父與夫獲生,否則均為杖下鬼耳。

    有就食于野者,草根芰蔓,采撷無遺。

    或行乞于市,遇貨食者,辄搶而奔,比追及,已入口矣。

    又有數十為群,至人家求食者,或不與,即相淩奪。

    其無賴者,伏草野中,遇人持布入市,即掩擊奪之,謂之“打布賊”。

    數人為夥,即行劫于路及村落間,日未沒,即不敢出,相結防禦,通宵不得就寝。

    時平湖未有城,餘居縣市西,佃戶及鄰居将百人,椎牛飨之,白于縣,書牌備器為守望計。

    至除日,忽驚傳乍浦軍人自東湖搶入縣市矣。

    縣市人倉遽惶惑,披靡失措,居者争收店鋪,行者盡氣狂奔,雖縣中兵皂,亦各星散。

    尹丞簿尉,相聚泣下而已。

    惟餘所飨百人者,相率備禦,既而寂然無聞,始知其為訛言矣。

    蓋饑馑流離之際,民心易搖,變起倉卒,雖智者亦無如之何矣。

    故當此時蠲免之令,赈濟之事,備禦之策,皆不可不之講也。

     ○應變操縱 甲辰兇荒之後,邑人行乞者什之三,逋負者什之九。

    明年,本府趙通判臨縣催征,命選竹闆重七斤者,檢拶長三寸者,邑人大恐,或诳行乞者曰:“趙公領府庫銀三千兩來赈濟,汝何不往?”行乞者更相傳播。

    須臾數百人相率詣趙,趙不容入,則叫号跳躍,一擁而進。

    逋負者随之,逐隸人,毀刑具,呼聲震動,趙惶懼莫知所措。

    餘與趙上莘輩聞變趨入,趙意稍安。

    延入後堂,則擊門排闼,勢益猖獗。

    問欲何為?行乞者曰:“求赈濟。

    ”逋負者曰:“求免征。

    ”趙問為首者姓名,餘曰勿問也。

    知其姓名,彼慮後禍,禍反不測,姑順之耳。

    于是出免征牌,及縣備豆餅數百以進,未及門,辄搶去,行乞者率不得食。

    抵暮,餘輩出,則号呼愈甚,突入後堂矣。

    趙慮有他變,逾牆宵遁,自是民頗驕縱無忌。

    又二月,太守郭平川應奎,推為首者數人幹法,即惕然相戒,莫敢複犯矣。

    向使趙不嚴刑,未必緻變。

    郭不正法,何由弭亂?寬嚴操縱,惟識時務者知之。

     ○遲速有命 海鹽吳南溪諱昂,弘治辛酉鄉試,文甚得意,忽覺腹中饑不可忍,恍惚間,将試卷吞之,至貢院門,即不饑矣。

    謂人曰:“餘不知何?故乃有此異,餘終身不第矣。

    ”越三年甲子中式,乙醜舉進士,官至福建布政,宦迹甚著。

    以此知人之功名,不但有無系命,雖其遲速亦自有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