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之中
關燈
小
中
大
世之治亂與主之明暗遂為大賢大不肖之事以贻禍福于天下,亦往往有之。
如王衍、王安石未必即大不肖也,其所為事,遂贻天下數世之害,由主之不明也。
梁冀之惡、韓侂胄之妄,天下大不肖也。
若某主不為所惑,亦不過殺身而止,豈能害及社稷若二人者哉?非大不肖之人可以改過,非大亂之時可以防微杜漸,能聽大儒之言則兩得之矣,不聽大儒之言則兩失之矣。
王衍口不論世事,雅詠元虛;安石頭垢不沐,足垢不洗,及食釣餌不知饑飽諸事,未必即為奸惡,總是心無收拾故至此。
學先王之道以物其身,視聽言動應有規矩,有威可畏,有儀可象,而心無檢束若此,其能免君子之诟責乎?不責其檢身無法而予以重名,非獨二人之過,乃持衡者過也。
據其茫然無檢之态,似乎清狂不慧,乃至名利相競而機警急疾,偏能勝人,衍之棄言非所,安石赴召恐後,豈非欲蓋彌彰者乎?宣乎論者深斥之也。
居寵 周亞夫不救梁王之急而堅壁昌邑,出奇兵、絕饟道,此操必勝之計,不輕用其師必避無益之謗者也。
然在事前觀之,不救梁急有似乎怯于中而怠于事者,東北壁昌邑又似乎左次而營便地者,雖亞夫用兵得法,守便宜亦堅,皆合乎大将之道與阃外之義,然朝議有服有不服,恐其制勝于此,未免伏患于彼也。
夫甘茂息壤之盟,事幾敗而複正之,此人主之明,臣道之幸。
景帝無秦王之哲,亞夫堅推毂之信,遂得三月成功。
功已成矣而以失親王之歡,生殺身之隙,所以後世将兵之臣常以周旋權貴為先務,奇謀秘策往往不敢獨決,必俟中人之助。
權貴亦以此掣任事之肘,窒其隙而蹈其瑕,不顧戎事之成敗、兵機之疏密也。
更有主聽不聰,權奸在側。
若王守仁之事,宸濠已擒,諸奸佞欲以南巡為名因攘其功,又素與濠通金錢者多在黼扆左右,欲貸濠以绌守仁之賞。
守仁深機曲算,日夜如對勍敵,遲留久之,然後濠得誅而身無事。
嗟乎!人主日責帥以成功,大将日盡心以克敵,豈知既克之後,調停布置複隐若一敵國,禍福之幾僅在毫發,幸則為守仁,不幸則為亞夫,此古今事内事外之臣所以撫心長歎息也。
漢武帝末年,事事悔過,故卒令終而漢業亦長。
霍光事武帝時極其敬慎,自廢帝舉帝後,行事錯謬,志氣昬怠,身雖獲沒,後嗣滅絕,稱學識者無取焉。
夫光以大臣受遺,政由己出,前後二十餘年,若憂秉權日久不能無怨,惟有立君之後亟歸政柄,若伊尹複辟豈憂不遂?乃以永遠據勢,為不可拔之基,儲君既長,不行冊立之禮,豈非欲待霍後之舉子乎?英俊如雲而取短小伛偻之蔡義以為漢相,豈非苟可颛制,不進賢德者乎?斯大謬矣。
彼乘權借勢之家,物力有餘,志意奢泰,事權太重,卑賤側目,奢泰日肆,子孫必不知禮法,側目者多,怨家必疏其過行。
彼之怨毒日積,此之防閑日疏,故過多而不可弭,釁大而不可泯,刻刻燕幕之下,事事積薪之上,一蹷之後,前徽盡喪,即爾朱榮高颎尚罹其災,況童昬跋扈居之,必覆族矣。
且多置親黨于朝,筦攝庶政于家,天下公器據為私物,把握甚堅,機械已熟,踞諸爐火之上,納諸險阻之途,雖欲引身求退亦不可得,是以子孫他日之禍貿親黨此日之歡也。
如此權勢、如此禍胎,又何必皇後之父為蛇足?知盈虛消息者所不肯為,即好寵利者亦不必為也,而況君母之難發自床側,弒後立後如易斧柯,其身已在大辟中而天奪之魄矣。
班氏贊曰,懷祿躭寵,漸化不祥。
陰妻之逆,至子而亡。
以其不學無術,未聞君子之道,故敗壞至此也。
雖然,元功之臣有誅而無絕,春秋之義則然,司馬公兼責孝宣,不能如楚莊王全子文之後,又不蚤殺霍氏之權,二義凜然,千古不磨也。
若崔浩長于謀略,揮霍有餘,誠懇不足驟得君之歡心,終亦不免扞格,禍及其身,不待子孫,臣道所不取也。
權幸 無德者,寵國之釁也。
人君有嬖寵之釁,仇雠之國思啟疆矣。
忠直者,進國之基也。
人君有忠直之臣,不軌之人皆喪膽矣。
所以少師先斃,楚人謂之去疾;汲黯仕漢,淮南由此寝謀。
觀敵國之情,可知勝敗之幾;即亂人之智,可着正士之益。
邪佞用則損國體,忠直進則壯國威。
此必然之理也。
王氏之權,不授指于張禹而張禹為之言,不授指于谷永而谷永為之言。
且谷永于此,不惟出脫王氏,并出脫中尚書宦官,又進天子以廣收女禦,所以天子大臣左右●禦,皆不相抵牾,正士疏遠,群小并進,賢否倒置,不合人望,暴動乖張,不惬事宜,累世相承,奕葉疊出。
不幸賊臣突起,奮其威詐,窮兇極惡,圖度天命,而國祚中絕矣。
流及後世,變态滋多。
甫授永安之首,更有甘露之痛,皆泰阿倒持,神龍失勢所緻。
即幸免此而以小人攻小人,如蟲豸相啖,鸷猛互擊,非國家之福也。
且小人事主,就其怙寵之時即包藏禍心,陰賊成性,造次皆怨府,翻覆為行,轉盼即亂階。
盧蒲癸賦詩斷章,載在經傳。
哀帝命董賢之制,識者寒心。
故王嘉疏雲,父子至親,失禮患生,何況異姓之臣,非過計也。
王莽用孔光,勝用無限爪牙,不必終日斥去善人,而善人自去。
不必終日引進不肖,而不肯方來。
或予或奪,決諸孔光而莽若無預焉。
窦憲用鄧彪錄尚書,用桓郁侍講禁中,二人亦無大過,為憲用亦非私昵,但以仁厚委随和柔自守之士寘諸要地,則凡事顯畏,不憲亦憲矣。
總之有莽憲在位,則孔光鄧彪之徒不期自至,人主所不能禁也。
然而權臣再世必危,亦非身家之福。
必危之故,其說有三:自知勢之所在,不能無怨,遂多結與黨,厚樹藩援,使要津之地莫非私昵,子孫承業,因固有之勢,既不備下,從而陵上,以此受誅于朝,是其一也。
亦有前人已往,後人不知引退,位尊而非其功,勢重而短于智,蒼頭族子,豪侈于外,讒妾豔妻,蠱惑于内,雖有敬慎之心,多于有司之紀,彈劾日聞,謗讟宏多,不能自保,必受其禍,是其一也。
亦有居身無過,而地處必争,後來者謀奪其處,增詞飾非,陷以大惡,為之主者,恐其緻亂,甯過而防焉,遂以大義割恩,忍而除之,或事後與直,寵贈如禮,而當時為計,必不能免于決絕,是又其一也。
且無論再世,即就權臣及身言之,勢之所激,人情郁憤,必有一日焉,興晉陽之甲以除君側者,外有讨賊之師,内必有仗義之舉,帷幄之前,燕樂之際,倏爾奮發,成戟刺北掖門内,或殛死玉津園側,累載之患,一朝除矣。
平勃誅諸呂,外有榮陽之師也。
王輿反趙倫,外有陽翟之戰也。
蓋勢重在外,必思湔浣于内,自安之道,在人之死,誰不必死易生,而謂人能已乎?此又據權寵者所當自儆也。
憂患 聖賢論理,不至純粹不止。
至于已成之功業,亦随其時勢節取之,所以誘天下之通才也。
春秋之義,實與而文不與者,往往見于經。
文之不與者,所以昭彌亂之義、先事之防也。
曰實與焉者,所必序定亂之績、後事之勸也。
觀孔子錄管仲之功,即義例也。
孟子鄙夷管晏,所謂論理之言,至于勸誘齊宣,則有合孔子取管仲之義。
蓋論道不觀大指,拘泥章句,亦複無益于世。
隻管仲一人,孔孟各有低昂,似乎無定論矣。
然而天下大亂,不可無長鎗大戟,斬艾芟除以成煥然一新之世,然後會儒者之說得行乎其間以為善後計。
若天下未平,終于傾側擾攘,土崩瓦裂,彼儒者當此,安能别求一世宙以自行其道與其言哉?既食其功,又從而責備焉,拘簡冊之說,阻立功之路,使天下不複有泰定,亦學問之恥也。
一部周易,止有過涉滅頂一爻為殺身成仁之義,餘皆冒險犯難,忍诟受責以濟屯蹇、緻治平,故死生之際,持論不可太刻。
後世諸儒論管仲者,舍顯然可據之論語而稱引春秋。
按春秋之說不止一端,有雲小白入齊為篡者,有雲以國系小白為當立者。
諸儒獨取為篡之說,有以糾書子為得正者,有以去子稱糾為罪齊大夫者,諸儒獨取罪齊之說,何其責人者偏取,恕人者偏不取?則儒者之春秋,未必即遊夏不能贊之春秋也。
然則不如論語可據也,魯人讨公子遂而錄歸父之善,雖罪人之裔,小善亦不可不錄,所必廣為善之途,使人勿自棄也。
忠臣義士一念不安,未嘗一刻忘諸心,必改其過,使無憾而後已。
先轸所以君雖不讨,必自讨也。
仇牧叱宋萬,先儒诮産乳之犬不憚猛虎,伏雞愛子投命搏狸,精誠之至知其不敵,而有必讨之心。
荀氏父子,一生一死,先儒謂之異事同仁,蓋以賢者死生莫不有益,無益而死猶無益而生也,惟荀息之事君子無取焉。
獻公廢長立少,決彼一言,雖死于其位,乃以不正遇禍,義例所不取。
其殊于齊襄莊二君之嬖,僅一閑耳。
所以書于經者,取不食其言之義,非謂合乎臣道也。
蕭望之之死,古今共憤。
然以理論,為大臣者,君子小人之辨何可不明?鄭朋論許史子弟,其事原屬可疑,蓋真有氣節之人,凡事量而後入,必不肯輕用其身,犯當道之怒。
以草野之士,無故而指斥權戚,是輕用其身以期一擲者也。
輕用其身者,奸人也,其情易見也。
且真有學識,亦不肯上書自呈。
凡上書自呈者,皆僥幸之徒也。
況鄭朋之書,傾側之性炯然可見,望之不察,為其所中,遽欲引以為助,傾邪既露,然後絕之,正易所雲同人于宗,吝道也。
庸得免咎乎?且為大臣者,進退知幾之說亦不可不朋也。
望之既為石顯所忌,罷其政事,當知元帝不可有為,引身高蹈,豈非伊尹告歸之義?觀其罷前将軍诏書雲,傅朕八年,無他罪過。
今事久遠,識忘難明。
識忘難明一語,想亦顯等裁定,留此疑案以箝制将來,望之曾來深觀耶?區區欲白宿昔之事,遣子上書,何為也者?當封關内侯時,止宜受其食邑,不宜更受給事中之命,與石顯同給事,尚欲有為哉?此二事者,不能為望之解嘲也。
雖然,天下之事,有衆人之是非,有一人之是非。
衆人之是非,事之常也;一人之是非,事之不常者也。
如上二說,我知望之優為之,所以不能為者,無柰受遺之故,知元帝不可有為而辭之宣帝,何以副麟間列名,與臨終深托之意,既受遺矣,不得不與戚黨中官相持,持正必相忤,相怍必有一斥。
既擯斥矣,在他人盡可超然遠去,而受遺之事尚未告成,則受遺之心必不可安,故複自白,以自白而得罪。
為望之者,前無可圖之功,退非藏身之地,勢必一死以終受遺之局,是望之之死,不在石顯矯旨圍第之日,而在宣帝彌留托孤之日矣。
欲全其身,必贻後世譏評,有愧于經術;欲遂其志,又苦人主不斷,莫竟其施為。
孑然一身,枉道不可,屍素又不可,此其絕命之辰也。
所以趣和藥,不欲久留,豈畏對簿之辱哉?彼衆人之是非,何可概論也!故為人君者,必有不言之聽而後臣民之情始達于上。
明孝宗語劉大夏曰,李夢陽指斥戚畹,語言狂易,朕不得已,下诏獄,比奏上,朕試問左右雲何。
應曰,付錦衣撻而釋之。
朕知此輩得旨即重責緻死以快中宮之怒,使朕受殺直臣名。
朕以故釋夢陽複職。
如孝宗者,所謂不言之聽也。
石顯頗屈牢獄之語,與錦衣撻釋同出一轍。
孝宗察之,元帝不察,士之生世,固有幸不幸也。
宋萬之禍,生于博戲。
博近于狎,故慢易之心生,一語相撄而弒事成,積慢易所緻也。
景帝以博局提殺吳太子,雖上之行于下,然其釀禍,亦複不小。
故知上下之間,不可相戲,是以君臣為谑,禮經戒之。
馮衍與鮑永同為更始守境,不時降光武,後永屢立功而衍無所建,遂見屏黜,一廢二十餘年。
為衍計者,但當清靜自守,省過思愆,讀聖賢之書以進乎道德,擯縱橫之策以遠乎搶攘,則有司高其行,公卿慕其器,可以不仕即求仕,亦不患無成也。
乃上書自直,坐朝士以蔽賢之過,坐人主以聽讒之失,豈得為有道之士?人不知道,雖才何為?此光武所以終棄之而不惜也。
若桓譚班彪,同未大用。
譚以上疏言事多違上意,因而擯棄,固無足怪,若班彪者,其為窦融
如王衍、王安石未必即大不肖也,其所為事,遂贻天下數世之害,由主之不明也。
梁冀之惡、韓侂胄之妄,天下大不肖也。
若某主不為所惑,亦不過殺身而止,豈能害及社稷若二人者哉?非大不肖之人可以改過,非大亂之時可以防微杜漸,能聽大儒之言則兩得之矣,不聽大儒之言則兩失之矣。
王衍口不論世事,雅詠元虛;安石頭垢不沐,足垢不洗,及食釣餌不知饑飽諸事,未必即為奸惡,總是心無收拾故至此。
學先王之道以物其身,視聽言動應有規矩,有威可畏,有儀可象,而心無檢束若此,其能免君子之诟責乎?不責其檢身無法而予以重名,非獨二人之過,乃持衡者過也。
據其茫然無檢之态,似乎清狂不慧,乃至名利相競而機警急疾,偏能勝人,衍之棄言非所,安石赴召恐後,豈非欲蓋彌彰者乎?宣乎論者深斥之也。
居寵 周亞夫不救梁王之急而堅壁昌邑,出奇兵、絕饟道,此操必勝之計,不輕用其師必避無益之謗者也。
然在事前觀之,不救梁急有似乎怯于中而怠于事者,東北壁昌邑又似乎左次而營便地者,雖亞夫用兵得法,守便宜亦堅,皆合乎大将之道與阃外之義,然朝議有服有不服,恐其制勝于此,未免伏患于彼也。
夫甘茂息壤之盟,事幾敗而複正之,此人主之明,臣道之幸。
景帝無秦王之哲,亞夫堅推毂之信,遂得三月成功。
功已成矣而以失親王之歡,生殺身之隙,所以後世将兵之臣常以周旋權貴為先務,奇謀秘策往往不敢獨決,必俟中人之助。
權貴亦以此掣任事之肘,窒其隙而蹈其瑕,不顧戎事之成敗、兵機之疏密也。
更有主聽不聰,權奸在側。
若王守仁之事,宸濠已擒,諸奸佞欲以南巡為名因攘其功,又素與濠通金錢者多在黼扆左右,欲貸濠以绌守仁之賞。
守仁深機曲算,日夜如對勍敵,遲留久之,然後濠得誅而身無事。
嗟乎!人主日責帥以成功,大将日盡心以克敵,豈知既克之後,調停布置複隐若一敵國,禍福之幾僅在毫發,幸則為守仁,不幸則為亞夫,此古今事内事外之臣所以撫心長歎息也。
漢武帝末年,事事悔過,故卒令終而漢業亦長。
霍光事武帝時極其敬慎,自廢帝舉帝後,行事錯謬,志氣昬怠,身雖獲沒,後嗣滅絕,稱學識者無取焉。
夫光以大臣受遺,政由己出,前後二十餘年,若憂秉權日久不能無怨,惟有立君之後亟歸政柄,若伊尹複辟豈憂不遂?乃以永遠據勢,為不可拔之基,儲君既長,不行冊立之禮,豈非欲待霍後之舉子乎?英俊如雲而取短小伛偻之蔡義以為漢相,豈非苟可颛制,不進賢德者乎?斯大謬矣。
彼乘權借勢之家,物力有餘,志意奢泰,事權太重,卑賤側目,奢泰日肆,子孫必不知禮法,側目者多,怨家必疏其過行。
彼之怨毒日積,此之防閑日疏,故過多而不可弭,釁大而不可泯,刻刻燕幕之下,事事積薪之上,一蹷之後,前徽盡喪,即爾朱榮高颎尚罹其災,況童昬跋扈居之,必覆族矣。
且多置親黨于朝,筦攝庶政于家,天下公器據為私物,把握甚堅,機械已熟,踞諸爐火之上,納諸險阻之途,雖欲引身求退亦不可得,是以子孫他日之禍貿親黨此日之歡也。
如此權勢、如此禍胎,又何必皇後之父為蛇足?知盈虛消息者所不肯為,即好寵利者亦不必為也,而況君母之難發自床側,弒後立後如易斧柯,其身已在大辟中而天奪之魄矣。
班氏贊曰,懷祿躭寵,漸化不祥。
陰妻之逆,至子而亡。
以其不學無術,未聞君子之道,故敗壞至此也。
雖然,元功之臣有誅而無絕,春秋之義則然,司馬公兼責孝宣,不能如楚莊王全子文之後,又不蚤殺霍氏之權,二義凜然,千古不磨也。
若崔浩長于謀略,揮霍有餘,誠懇不足驟得君之歡心,終亦不免扞格,禍及其身,不待子孫,臣道所不取也。
權幸 無德者,寵國之釁也。
人君有嬖寵之釁,仇雠之國思啟疆矣。
忠直者,進國之基也。
人君有忠直之臣,不軌之人皆喪膽矣。
所以少師先斃,楚人謂之去疾;汲黯仕漢,淮南由此寝謀。
觀敵國之情,可知勝敗之幾;即亂人之智,可着正士之益。
邪佞用則損國體,忠直進則壯國威。
此必然之理也。
王氏之權,不授指于張禹而張禹為之言,不授指于谷永而谷永為之言。
且谷永于此,不惟出脫王氏,并出脫中尚書宦官,又進天子以廣收女禦,所以天子大臣左右●禦,皆不相抵牾,正士疏遠,群小并進,賢否倒置,不合人望,暴動乖張,不惬事宜,累世相承,奕葉疊出。
不幸賊臣突起,奮其威詐,窮兇極惡,圖度天命,而國祚中絕矣。
流及後世,變态滋多。
甫授永安之首,更有甘露之痛,皆泰阿倒持,神龍失勢所緻。
即幸免此而以小人攻小人,如蟲豸相啖,鸷猛互擊,非國家之福也。
且小人事主,就其怙寵之時即包藏禍心,陰賊成性,造次皆怨府,翻覆為行,轉盼即亂階。
盧蒲癸賦詩斷章,載在經傳。
哀帝命董賢之制,識者寒心。
故王嘉疏雲,父子至親,失禮患生,何況異姓之臣,非過計也。
王莽用孔光,勝用無限爪牙,不必終日斥去善人,而善人自去。
不必終日引進不肖,而不肯方來。
或予或奪,決諸孔光而莽若無預焉。
窦憲用鄧彪錄尚書,用桓郁侍講禁中,二人亦無大過,為憲用亦非私昵,但以仁厚委随和柔自守之士寘諸要地,則凡事顯畏,不憲亦憲矣。
總之有莽憲在位,則孔光鄧彪之徒不期自至,人主所不能禁也。
然而權臣再世必危,亦非身家之福。
必危之故,其說有三:自知勢之所在,不能無怨,遂多結與黨,厚樹藩援,使要津之地莫非私昵,子孫承業,因固有之勢,既不備下,從而陵上,以此受誅于朝,是其一也。
亦有前人已往,後人不知引退,位尊而非其功,勢重而短于智,蒼頭族子,豪侈于外,讒妾豔妻,蠱惑于内,雖有敬慎之心,多于有司之紀,彈劾日聞,謗讟宏多,不能自保,必受其禍,是其一也。
亦有居身無過,而地處必争,後來者謀奪其處,增詞飾非,陷以大惡,為之主者,恐其緻亂,甯過而防焉,遂以大義割恩,忍而除之,或事後與直,寵贈如禮,而當時為計,必不能免于決絕,是又其一也。
且無論再世,即就權臣及身言之,勢之所激,人情郁憤,必有一日焉,興晉陽之甲以除君側者,外有讨賊之師,内必有仗義之舉,帷幄之前,燕樂之際,倏爾奮發,成戟刺北掖門内,或殛死玉津園側,累載之患,一朝除矣。
平勃誅諸呂,外有榮陽之師也。
王輿反趙倫,外有陽翟之戰也。
蓋勢重在外,必思湔浣于内,自安之道,在人之死,誰不必死易生,而謂人能已乎?此又據權寵者所當自儆也。
憂患 聖賢論理,不至純粹不止。
至于已成之功業,亦随其時勢節取之,所以誘天下之通才也。
春秋之義,實與而文不與者,往往見于經。
文之不與者,所以昭彌亂之義、先事之防也。
曰實與焉者,所必序定亂之績、後事之勸也。
觀孔子錄管仲之功,即義例也。
孟子鄙夷管晏,所謂論理之言,至于勸誘齊宣,則有合孔子取管仲之義。
蓋論道不觀大指,拘泥章句,亦複無益于世。
隻管仲一人,孔孟各有低昂,似乎無定論矣。
然而天下大亂,不可無長鎗大戟,斬艾芟除以成煥然一新之世,然後會儒者之說得行乎其間以為善後計。
若天下未平,終于傾側擾攘,土崩瓦裂,彼儒者當此,安能别求一世宙以自行其道與其言哉?既食其功,又從而責備焉,拘簡冊之說,阻立功之路,使天下不複有泰定,亦學問之恥也。
一部周易,止有過涉滅頂一爻為殺身成仁之義,餘皆冒險犯難,忍诟受責以濟屯蹇、緻治平,故死生之際,持論不可太刻。
後世諸儒論管仲者,舍顯然可據之論語而稱引春秋。
按春秋之說不止一端,有雲小白入齊為篡者,有雲以國系小白為當立者。
諸儒獨取為篡之說,有以糾書子為得正者,有以去子稱糾為罪齊大夫者,諸儒獨取罪齊之說,何其責人者偏取,恕人者偏不取?則儒者之春秋,未必即遊夏不能贊之春秋也。
然則不如論語可據也,魯人讨公子遂而錄歸父之善,雖罪人之裔,小善亦不可不錄,所必廣為善之途,使人勿自棄也。
忠臣義士一念不安,未嘗一刻忘諸心,必改其過,使無憾而後已。
先轸所以君雖不讨,必自讨也。
仇牧叱宋萬,先儒诮産乳之犬不憚猛虎,伏雞愛子投命搏狸,精誠之至知其不敵,而有必讨之心。
荀氏父子,一生一死,先儒謂之異事同仁,蓋以賢者死生莫不有益,無益而死猶無益而生也,惟荀息之事君子無取焉。
獻公廢長立少,決彼一言,雖死于其位,乃以不正遇禍,義例所不取。
其殊于齊襄莊二君之嬖,僅一閑耳。
所以書于經者,取不食其言之義,非謂合乎臣道也。
蕭望之之死,古今共憤。
然以理論,為大臣者,君子小人之辨何可不明?鄭朋論許史子弟,其事原屬可疑,蓋真有氣節之人,凡事量而後入,必不肯輕用其身,犯當道之怒。
以草野之士,無故而指斥權戚,是輕用其身以期一擲者也。
輕用其身者,奸人也,其情易見也。
且真有學識,亦不肯上書自呈。
凡上書自呈者,皆僥幸之徒也。
況鄭朋之書,傾側之性炯然可見,望之不察,為其所中,遽欲引以為助,傾邪既露,然後絕之,正易所雲同人于宗,吝道也。
庸得免咎乎?且為大臣者,進退知幾之說亦不可不朋也。
望之既為石顯所忌,罷其政事,當知元帝不可有為,引身高蹈,豈非伊尹告歸之義?觀其罷前将軍诏書雲,傅朕八年,無他罪過。
今事久遠,識忘難明。
識忘難明一語,想亦顯等裁定,留此疑案以箝制将來,望之曾來深觀耶?區區欲白宿昔之事,遣子上書,何為也者?當封關内侯時,止宜受其食邑,不宜更受給事中之命,與石顯同給事,尚欲有為哉?此二事者,不能為望之解嘲也。
雖然,天下之事,有衆人之是非,有一人之是非。
衆人之是非,事之常也;一人之是非,事之不常者也。
如上二說,我知望之優為之,所以不能為者,無柰受遺之故,知元帝不可有為而辭之宣帝,何以副麟間列名,與臨終深托之意,既受遺矣,不得不與戚黨中官相持,持正必相忤,相怍必有一斥。
既擯斥矣,在他人盡可超然遠去,而受遺之事尚未告成,則受遺之心必不可安,故複自白,以自白而得罪。
為望之者,前無可圖之功,退非藏身之地,勢必一死以終受遺之局,是望之之死,不在石顯矯旨圍第之日,而在宣帝彌留托孤之日矣。
欲全其身,必贻後世譏評,有愧于經術;欲遂其志,又苦人主不斷,莫竟其施為。
孑然一身,枉道不可,屍素又不可,此其絕命之辰也。
所以趣和藥,不欲久留,豈畏對簿之辱哉?彼衆人之是非,何可概論也!故為人君者,必有不言之聽而後臣民之情始達于上。
明孝宗語劉大夏曰,李夢陽指斥戚畹,語言狂易,朕不得已,下诏獄,比奏上,朕試問左右雲何。
應曰,付錦衣撻而釋之。
朕知此輩得旨即重責緻死以快中宮之怒,使朕受殺直臣名。
朕以故釋夢陽複職。
如孝宗者,所謂不言之聽也。
石顯頗屈牢獄之語,與錦衣撻釋同出一轍。
孝宗察之,元帝不察,士之生世,固有幸不幸也。
宋萬之禍,生于博戲。
博近于狎,故慢易之心生,一語相撄而弒事成,積慢易所緻也。
景帝以博局提殺吳太子,雖上之行于下,然其釀禍,亦複不小。
故知上下之間,不可相戲,是以君臣為谑,禮經戒之。
馮衍與鮑永同為更始守境,不時降光武,後永屢立功而衍無所建,遂見屏黜,一廢二十餘年。
為衍計者,但當清靜自守,省過思愆,讀聖賢之書以進乎道德,擯縱橫之策以遠乎搶攘,則有司高其行,公卿慕其器,可以不仕即求仕,亦不患無成也。
乃上書自直,坐朝士以蔽賢之過,坐人主以聽讒之失,豈得為有道之士?人不知道,雖才何為?此光武所以終棄之而不惜也。
若桓譚班彪,同未大用。
譚以上疏言事多違上意,因而擯棄,固無足怪,若班彪者,其為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