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豈有漿酒藿肉,蹈藉金珠,阿缟衣婢妾,錦繡裹倡優,資裝華篩,赀算巨萬,計彼此相尚,曾無檢舉者哉?元世祖既平天下即立規措,所置征理司行鈎考錢谷法明示天下以好利之風,是以阿合馬、盧世榮之流接踵于朝,昔賢以為至元一統之年皆小人聚斂之日,未及百年大運遂訖。
其将訖也,女寵、宦官、權臣、強藩、劇盜無不兼備,昔人謂朝多苟且之政,士無謇谔之風,官有貪婪之實,吏多欺诳之文。
蓋由上下交征利故至此也。
夫漢以儉樸緻刑措,元以好利亂紀綱,治亂之分,豈不昭然?然求利之心,非刑法所能勝,當明教化以正其本。
計然之策可以治越,而非先王生财之道;管仲之法可以治齊,而非三代教化之方。
教化一壞,貧富相耀,競心遂生,饋遺既奢,貪吏必衆,用物無度,營謀必工而廉恥喪,奉養太安,神明必懈而奸猾進。
始則強取于下,終必篡取于上。
民間盜賊,不謀俱起,其勢固然也。
又患使奸人有所幾幸,幾幸成心,雖暫時繩束,終必發洩;幾幸成俗,雖繩束無所用矣。
以吏議繩束君子,而吏議先不清;以刑辟繩束細民,而刑辟先不中。
皆藏奸之道也。
又患不自為政,而假手胥吏,子弟賓客相與比周,賄賂公行,廉恥道喪,是療饑而用烏喙也。
更有君德末純,不能曠然大變天下之俗,一時任事之臣莫不因時就勢,進權宜之謀,濟片時之急,求一切之安,遂使綱維潛傾,風俗暗壞。
欲賢之速用,必開奔競之門;欲奸之速去,必長攻讦之俗。
數年之事,責效旦夕,急遽無序,滲漏多端,為世道憂尤劇也。
是以論治者别等級以定衆志,明法度以一群心,親賢哲以勵廉恥,尊大道以裕遠圖,庶能防患于微。
然當事以為可緩可急,不聽其言,即或聽之,因以防之,此患遂抿于無形,賞事又以為固然不計其功。
或不聽而事偾,用天下之力維持傾覆,不患不能反正,當事因歸功維持之人,豐其賞赍,其人亦受成功之賞而無愧向之防于未然者。
又以身在事外,無複省錄其人,亦無自為表章之理,所以忠直遠慮,常苦不能顯庸,伏藏隐微之患,必至章着決裂而後已。
徼功樂禍之人側目撫臆,幸國家危亂,獵取功名,人主不能禁也。
此無他,無事之時莫适遠慮,事後之賞不及先事之言也。
故曲突徙薪之說,班氏詳之,為萬世戒,不獨美徐生也。
任相 人君得一賢相則黜陟皆當,其實羣臣各修其職,招權幸進者不售,奉法循謹者自奮,禮讓之風被于海内,刑辟之用日就減省,所謂蕭曹為冠,丙魏有聲,皆由此也。
光武任相,先遠業而後小數,伏湛急鄉社之禮,侯霸奏寬大之令,故東京一代之業由此而隆。
蓋聖出必有耦,王出亦必有耦。
王者之耦,伊呂也;聖人之耦,淵骞也。
故大臣之道當佐人主鎮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盡忠蹇之職。
凡諸侯背叛,吏治奸邪,皆當引為己責,不可但責人也。
然權不可不重,而又惡其擅權也;任不可不專,而又虞其罔上也。
夫惡其擅權而先抑之,虞其罔上而故疑之,則任使之道不專,事君之道亦難盡,上下皆失,此之謂矣。
人臣之才,寬者可以容物,慎者可以定謀,密者可與圖幾。
剛者好斷,可與守義;介者絕俗,可與勵節。
然而欲當大任,非德與仁不可。
仁者以天地為心,視民猶子之謂也;德者行道有成,而能不愧屋漏、不昧寵利之謂也。
陽處父曰,古者君之使臣也,使仁者佐賢者,不使賢者佐仁者。
其論仁太淺,隻如孟子能者在職之能。
論賢亦雜,不及仲虺德懋懋官之德。
以此論相,猶界純疵,果德與仁,則純乎純矣,何有恃權罔上之事?不此之求而循牒推遷,猜防必用。
寄耳目于小臣,洩意旨于●禦,賢者折而不撓,毀言日至,則謝事恐遲;不賢者比周同欲,設變詐以取信,探微旨以先嘗,兼官據勢,無不如意。
王鳳所以辭之愈堅,蔡京所以不招自來也。
更有可虞者,漢之三公分職任事,朱博為禦史大夫,欲奪丞相之位,又恐失禦史之權,先請以身為率,盡舉禦史之權歸諸丞相,然後起而奪相位,而權亦兼有之,是殺權之時少,攬權之時多也,其詭谲加此。
故人君之道,不可不修身,修身則居心以敬,嗜欲不留,賢否當前,自有氣類相向。
于此神志不惬于彼者,一切詭谲之謀不戒而消阻矣。
若誠信未至相協,仁義不能相依,于是有忠懇見疑,權術取信。
天下之事往往昭于日月,震于雷霆,後出愈可怪,晚發愈可懼,而朝雲不見,公雲不聞,猶為國有人乎?此亦人君之過也。
夫天下有亂,宰相上疏任過,求去求貶,自是正理。
其眷留與否,聽人主自為之。
若凡事隐匿,多方彌縫,上固主恩,下箝衆議,至于無可奈何而後受其斥逐,則聲名俱喪矣。
悲夫,據大位執重權者,全未慮及此也。
才德 通籍之人,無論爵有崇卑,職有内外,皆與人主共承天地,同安海内者也。
人君欲聞古訓則親博識之士,欲防過失則親伉直之士,欲謹容貌則親嚴毅之士,欲安百姓則親廉能之士,欲诘戎兵則親将略之士,欲正身以立本則親道德之士。
是能以人之長績其短,以人之厚補其薄也。
故宮人之事在乎宮中府中,而天下人情從此分焉。
貴人聚于朝則患難弭于外,大臣非其人則奸宄生于内。
聖王論才,欲其皆可為宰輔,豈但能效一官而已哉?才德之辨,一爽其宜,則不盡其才、不稱其德兩者習虛生于世、素餐于朝也。
司馬光曰,聰明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
才者德之資也,人則昵之;德者才之帥也,人則遠之。
由此觀之,今之良臣,古之民賊,皆取才之害也。
取才之敝足以亂天下,人特習而不察耳。
且才器不一,或以廉靜寡用,或以敏捷乏品,故用人者閑曹以處天下之端士,劇曹以牧天下之轶才,随所長用之,皆稱職之人也。
今試吏者,一切出劇曹,故端方之士莫不困于始進,惟跅弛放轶、陵厲恣睢乃克稱職,而顯庸于世,居官既久,大位遂臻,汲引彙征,莫非厥族,胥天下而功利矣。
夫廷尉之才不為三公,趙魏之老不可滕薛。
操用人之柄者宜思所以位置廉靖一流儲養天下品望之士而勵其餘,使知貴行誼、薄才略可居大位者多也。
重品望而輕才能,先表率而後職業,有勞者報之以祿,有德者懋之以官,不以一眚掩善,不以二心生疑。
師表之地,所以優賢,不複課以吏事。
妻子夜食之費、車輿臣仆之勞,所以養廉,不可使有不足。
明堂之上,所以策勳論道,不義之人不得而升。
爵祿章服,上系于天,出納不可不慎;土地人民,天之所殖,授受不可不擇。
不私人以官,不程人以名,不器人以藝,不習人以吏,皆古今通義也。
凡下位之上與上位之下,皆易所謂危地。
郡縣之官為天子牧民,而政令得自專,是下位之上也;監司之官持綱紀于外,而天子臨其上,是上位之下也。
公廉材幹、存心愛物者,使為郡縣,專撫字之職;剛方正大、深識治體者,使為監司,持風憲之權。
監司不識治體,苛刻絞繞,俾寮屬不得盡其才;貪利好勢,陵下罔上,俾寮屬得容其奸。
郡縣不取愛民,專以簿書期會第其殿最,不問人品,惟以趨走媚悅,居強項吏之前,計貨以取官,随牒以居上,濫及匪類,旁引罪戾,事上惟恐不得其歡,臨下惟恐不盡其威,如此之人必不為義所動也,此世道之憂也。
人主用名儒于朝,不但取其奉職勤事,欲論難衎衎共求政化也。
若但以職事用之亦為棄才,即罷政之後,猶欲長奉朝請以備顧間。
舉劾 人君欲天下之多才,必使士大夫相與共勵,而後賢才日多也。
一登仕籍,有相忮懻者,有相争奪者,有相鄙夷者。
求其相師法者少矣,求其相砥砺者少矣。
出于道義,則相師法矣、相砥砺矣;出于勢利,則忮懻矣、争奪矣、鄙夷矣。
故聖主造士必以道義,然後賢才不可勝用。
中主課士以功利,是以庶官雖多,日見其不足用也。
蓋以功令造士,得士尤少;以風俗人心造士,得士必多。
賢者在天下,異地而相符,未見而相親。
其立朝也,長短可以相資,道塞可以相共,去就可以相讓,廉隅可以相饬,坊表可以相因,俾人主有得一士之勞,因有得多士之慶;有用一賢之實,因有用群賢之功。
不肎敗多士之名,即不肎敗一賢之名;有棄多士之憂,即不肎有棄一賢之憂。
此以風俗人心造士也。
若夫功令所在以毀譽取舍,其患在私;以功績殿最,其患在僞。
去私去僞,非法度所能齊也,在乎國是之明與人心之正,所謂不以言舉人者先以道自居,而後盡人之能,則不道之人不得進矣。
不必人廢言者,不啻愛人已成之善,尤必愛人未成之善,故人雖不合道而言之合道者,不可遺也。
其不舉也,非陰用其言而顯棄其身;其不廢也,非難于謝絕其人而姑慰藉其言也。
總之道取其正,理取其同也。
是以聖君在上,皆可使為君子;闇君在上,當自棄為小人。
非有忠有不忠也,求進之心則一也,惟真君子真小人則不在此論。
若朝廷之上,稱譽則疑其有私,诋毀則以為至公,小人窺見此意,共為醜言以擊去異己,異己者去,則立于朝者自然莫非其類,不煩稱譽而群然并進矣。
是以朋黨之弊習廢推讓之盛典,懲羹吹虀,既見嗤于昔賢,且終于不勝而使小人愈張,則立法不善有以使之然也。
更有小人在大位,不能以時決去,己乃偶爾違旨,然後以不合衆望斥之。
人主之意本謂其不肖而逐也,乃此人竟得違旨之名而去,論者以為小人之幸而人主之不幸也。
況讒佞之人,子弟親知,羽儀附托者,實繁有徒,以群言之多飾疑似之迹,無翼而飛,不胫而走,求其敗露斥逐不亦難乎?漢元帝每案群下奸惡之迹辄略施責讓,得其叩頭而止。
是以石顯窺見此指,知其易欺而難悟,敢于極力以害正人,以人主為玩弄。
鄭朋、華禮、楊興之流公然颠倒是非、爚亂天下,而身不與其禍,乃知孔子所謂遠佞人,非但不用也,乃決去遠屏,隔絕其源,不使得至人主之前也。
公羊傳曰,佞人來矣,佞人來矣。
遙見其方來而即畏之,知其必有傷敗也。
教人知戒,當如是耳。
階級 官以代工為義,故不義之事不可設官。
周禮一書,所為以天地四時為之程限也。
晉之新軍無帥,悼公使什吏率其卒,乘官屋以從下軍,先儒謂得慣舉之禮。
蓋為官擇人,無人則甯阙其官,猶得先王遺意。
後世不稽古義,凡主意所欲為,時勢所偏重,即設一署領之,如漢平準期門,宋青苗均輸制置三司條例之類,稽諸代工皆不合也,而恬不知止者,不謹乎奉天之義也。
書曰,惟時亮天功。
又曰,明王奉若天道,建後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
思及于此
其将訖也,女寵、宦官、權臣、強藩、劇盜無不兼備,昔人謂朝多苟且之政,士無謇谔之風,官有貪婪之實,吏多欺诳之文。
蓋由上下交征利故至此也。
夫漢以儉樸緻刑措,元以好利亂紀綱,治亂之分,豈不昭然?然求利之心,非刑法所能勝,當明教化以正其本。
計然之策可以治越,而非先王生财之道;管仲之法可以治齊,而非三代教化之方。
教化一壞,貧富相耀,競心遂生,饋遺既奢,貪吏必衆,用物無度,營謀必工而廉恥喪,奉養太安,神明必懈而奸猾進。
始則強取于下,終必篡取于上。
民間盜賊,不謀俱起,其勢固然也。
又患使奸人有所幾幸,幾幸成心,雖暫時繩束,終必發洩;幾幸成俗,雖繩束無所用矣。
以吏議繩束君子,而吏議先不清;以刑辟繩束細民,而刑辟先不中。
皆藏奸之道也。
又患不自為政,而假手胥吏,子弟賓客相與比周,賄賂公行,廉恥道喪,是療饑而用烏喙也。
更有君德末純,不能曠然大變天下之俗,一時任事之臣莫不因時就勢,進權宜之謀,濟片時之急,求一切之安,遂使綱維潛傾,風俗暗壞。
欲賢之速用,必開奔競之門;欲奸之速去,必長攻讦之俗。
數年之事,責效旦夕,急遽無序,滲漏多端,為世道憂尤劇也。
是以論治者别等級以定衆志,明法度以一群心,親賢哲以勵廉恥,尊大道以裕遠圖,庶能防患于微。
然當事以為可緩可急,不聽其言,即或聽之,因以防之,此患遂抿于無形,賞事又以為固然不計其功。
或不聽而事偾,用天下之力維持傾覆,不患不能反正,當事因歸功維持之人,豐其賞赍,其人亦受成功之賞而無愧向之防于未然者。
又以身在事外,無複省錄其人,亦無自為表章之理,所以忠直遠慮,常苦不能顯庸,伏藏隐微之患,必至章着決裂而後已。
徼功樂禍之人側目撫臆,幸國家危亂,獵取功名,人主不能禁也。
此無他,無事之時莫适遠慮,事後之賞不及先事之言也。
故曲突徙薪之說,班氏詳之,為萬世戒,不獨美徐生也。
任相 人君得一賢相則黜陟皆當,其實羣臣各修其職,招權幸進者不售,奉法循謹者自奮,禮讓之風被于海内,刑辟之用日就減省,所謂蕭曹為冠,丙魏有聲,皆由此也。
光武任相,先遠業而後小數,伏湛急鄉社之禮,侯霸奏寬大之令,故東京一代之業由此而隆。
蓋聖出必有耦,王出亦必有耦。
王者之耦,伊呂也;聖人之耦,淵骞也。
故大臣之道當佐人主鎮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盡忠蹇之職。
凡諸侯背叛,吏治奸邪,皆當引為己責,不可但責人也。
然權不可不重,而又惡其擅權也;任不可不專,而又虞其罔上也。
夫惡其擅權而先抑之,虞其罔上而故疑之,則任使之道不專,事君之道亦難盡,上下皆失,此之謂矣。
人臣之才,寬者可以容物,慎者可以定謀,密者可與圖幾。
剛者好斷,可與守義;介者絕俗,可與勵節。
然而欲當大任,非德與仁不可。
仁者以天地為心,視民猶子之謂也;德者行道有成,而能不愧屋漏、不昧寵利之謂也。
陽處父曰,古者君之使臣也,使仁者佐賢者,不使賢者佐仁者。
其論仁太淺,隻如孟子能者在職之能。
論賢亦雜,不及仲虺德懋懋官之德。
以此論相,猶界純疵,果德與仁,則純乎純矣,何有恃權罔上之事?不此之求而循牒推遷,猜防必用。
寄耳目于小臣,洩意旨于●禦,賢者折而不撓,毀言日至,則謝事恐遲;不賢者比周同欲,設變詐以取信,探微旨以先嘗,兼官據勢,無不如意。
王鳳所以辭之愈堅,蔡京所以不招自來也。
更有可虞者,漢之三公分職任事,朱博為禦史大夫,欲奪丞相之位,又恐失禦史之權,先請以身為率,盡舉禦史之權歸諸丞相,然後起而奪相位,而權亦兼有之,是殺權之時少,攬權之時多也,其詭谲加此。
故人君之道,不可不修身,修身則居心以敬,嗜欲不留,賢否當前,自有氣類相向。
于此神志不惬于彼者,一切詭谲之謀不戒而消阻矣。
若誠信未至相協,仁義不能相依,于是有忠懇見疑,權術取信。
天下之事往往昭于日月,震于雷霆,後出愈可怪,晚發愈可懼,而朝雲不見,公雲不聞,猶為國有人乎?此亦人君之過也。
夫天下有亂,宰相上疏任過,求去求貶,自是正理。
其眷留與否,聽人主自為之。
若凡事隐匿,多方彌縫,上固主恩,下箝衆議,至于無可奈何而後受其斥逐,則聲名俱喪矣。
悲夫,據大位執重權者,全未慮及此也。
才德 通籍之人,無論爵有崇卑,職有内外,皆與人主共承天地,同安海内者也。
人君欲聞古訓則親博識之士,欲防過失則親伉直之士,欲謹容貌則親嚴毅之士,欲安百姓則親廉能之士,欲诘戎兵則親将略之士,欲正身以立本則親道德之士。
是能以人之長績其短,以人之厚補其薄也。
故宮人之事在乎宮中府中,而天下人情從此分焉。
貴人聚于朝則患難弭于外,大臣非其人則奸宄生于内。
聖王論才,欲其皆可為宰輔,豈但能效一官而已哉?才德之辨,一爽其宜,則不盡其才、不稱其德兩者習虛生于世、素餐于朝也。
司馬光曰,聰明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
才者德之資也,人則昵之;德者才之帥也,人則遠之。
由此觀之,今之良臣,古之民賊,皆取才之害也。
取才之敝足以亂天下,人特習而不察耳。
且才器不一,或以廉靜寡用,或以敏捷乏品,故用人者閑曹以處天下之端士,劇曹以牧天下之轶才,随所長用之,皆稱職之人也。
今試吏者,一切出劇曹,故端方之士莫不困于始進,惟跅弛放轶、陵厲恣睢乃克稱職,而顯庸于世,居官既久,大位遂臻,汲引彙征,莫非厥族,胥天下而功利矣。
夫廷尉之才不為三公,趙魏之老不可滕薛。
操用人之柄者宜思所以位置廉靖一流儲養天下品望之士而勵其餘,使知貴行誼、薄才略可居大位者多也。
重品望而輕才能,先表率而後職業,有勞者報之以祿,有德者懋之以官,不以一眚掩善,不以二心生疑。
師表之地,所以優賢,不複課以吏事。
妻子夜食之費、車輿臣仆之勞,所以養廉,不可使有不足。
明堂之上,所以策勳論道,不義之人不得而升。
爵祿章服,上系于天,出納不可不慎;土地人民,天之所殖,授受不可不擇。
不私人以官,不程人以名,不器人以藝,不習人以吏,皆古今通義也。
凡下位之上與上位之下,皆易所謂危地。
郡縣之官為天子牧民,而政令得自專,是下位之上也;監司之官持綱紀于外,而天子臨其上,是上位之下也。
公廉材幹、存心愛物者,使為郡縣,專撫字之職;剛方正大、深識治體者,使為監司,持風憲之權。
監司不識治體,苛刻絞繞,俾寮屬不得盡其才;貪利好勢,陵下罔上,俾寮屬得容其奸。
郡縣不取愛民,專以簿書期會第其殿最,不問人品,惟以趨走媚悅,居強項吏之前,計貨以取官,随牒以居上,濫及匪類,旁引罪戾,事上惟恐不得其歡,臨下惟恐不盡其威,如此之人必不為義所動也,此世道之憂也。
人主用名儒于朝,不但取其奉職勤事,欲論難衎衎共求政化也。
若但以職事用之亦為棄才,即罷政之後,猶欲長奉朝請以備顧間。
舉劾 人君欲天下之多才,必使士大夫相與共勵,而後賢才日多也。
一登仕籍,有相忮懻者,有相争奪者,有相鄙夷者。
求其相師法者少矣,求其相砥砺者少矣。
出于道義,則相師法矣、相砥砺矣;出于勢利,則忮懻矣、争奪矣、鄙夷矣。
故聖主造士必以道義,然後賢才不可勝用。
中主課士以功利,是以庶官雖多,日見其不足用也。
蓋以功令造士,得士尤少;以風俗人心造士,得士必多。
賢者在天下,異地而相符,未見而相親。
其立朝也,長短可以相資,道塞可以相共,去就可以相讓,廉隅可以相饬,坊表可以相因,俾人主有得一士之勞,因有得多士之慶;有用一賢之實,因有用群賢之功。
不肎敗多士之名,即不肎敗一賢之名;有棄多士之憂,即不肎有棄一賢之憂。
此以風俗人心造士也。
若夫功令所在以毀譽取舍,其患在私;以功績殿最,其患在僞。
去私去僞,非法度所能齊也,在乎國是之明與人心之正,所謂不以言舉人者先以道自居,而後盡人之能,則不道之人不得進矣。
不必人廢言者,不啻愛人已成之善,尤必愛人未成之善,故人雖不合道而言之合道者,不可遺也。
其不舉也,非陰用其言而顯棄其身;其不廢也,非難于謝絕其人而姑慰藉其言也。
總之道取其正,理取其同也。
是以聖君在上,皆可使為君子;闇君在上,當自棄為小人。
非有忠有不忠也,求進之心則一也,惟真君子真小人則不在此論。
若朝廷之上,稱譽則疑其有私,诋毀則以為至公,小人窺見此意,共為醜言以擊去異己,異己者去,則立于朝者自然莫非其類,不煩稱譽而群然并進矣。
是以朋黨之弊習廢推讓之盛典,懲羹吹虀,既見嗤于昔賢,且終于不勝而使小人愈張,則立法不善有以使之然也。
更有小人在大位,不能以時決去,己乃偶爾違旨,然後以不合衆望斥之。
人主之意本謂其不肖而逐也,乃此人竟得違旨之名而去,論者以為小人之幸而人主之不幸也。
況讒佞之人,子弟親知,羽儀附托者,實繁有徒,以群言之多飾疑似之迹,無翼而飛,不胫而走,求其敗露斥逐不亦難乎?漢元帝每案群下奸惡之迹辄略施責讓,得其叩頭而止。
是以石顯窺見此指,知其易欺而難悟,敢于極力以害正人,以人主為玩弄。
鄭朋、華禮、楊興之流公然颠倒是非、爚亂天下,而身不與其禍,乃知孔子所謂遠佞人,非但不用也,乃決去遠屏,隔絕其源,不使得至人主之前也。
公羊傳曰,佞人來矣,佞人來矣。
遙見其方來而即畏之,知其必有傷敗也。
教人知戒,當如是耳。
階級 官以代工為義,故不義之事不可設官。
周禮一書,所為以天地四時為之程限也。
晉之新軍無帥,悼公使什吏率其卒,乘官屋以從下軍,先儒謂得慣舉之禮。
蓋為官擇人,無人則甯阙其官,猶得先王遺意。
後世不稽古義,凡主意所欲為,時勢所偏重,即設一署領之,如漢平準期門,宋青苗均輸制置三司條例之類,稽諸代工皆不合也,而恬不知止者,不謹乎奉天之義也。
書曰,惟時亮天功。
又曰,明王奉若天道,建後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
思及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