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常。

    常者,分之所止也,雖有高位不可不辭,雖有盛名不可不避,雖有大辱不容不蹈,雖有小悔不容不居。

    惟以居心敬畏,物情自服;居心專一,事功必成。

    居心寬平,人必從化。

    是非之在人者勿存諸心,怨尤之在己者勿忘其省。

    勿存諸心之謂無我,勿忘其省之謂内訟,此君子制行之指也。

    蓋君子一身所言所行皆思濟物,是以不用于世良為可惜。

    若所具者無用之才,所習者無用之業,所處者無用之位,如井泥不可食,雖禽島亦不至矣。

    進德居業而有此象,其人亦不足惜矣。

     省克 養氣和平者必無勝物之心,居心明淨者必無累心之欲。

    無勝物之心,故内公平而外和易;無累心之物,故忘窮通而齊彼我。

    矯思以正其身,立義以正其思,刻意為善,不溺志于所安;謹身畏法,不貪冒于所獲。

    以剛為體,故守道必固;以健為用,故遷善必速。

    知仁義,故重禮節;厲廉恥,故謹好惡。

    樂天之謂順理,知命之為謂安分。

    俗豔甚短,故藐大人;道味甚長,故樂古制。

    道義廣大,不以絕物為高;道心精微,常以謹嚴為益。

    雖其一生來必能盡天下之善,而不可不存盡善之心;雖其一身未必遂有無過之日,而不可不懷速改之志。

    敬小慎微,日積而聖,如木生地申,長而益高也。

    意所便安之處,使人氣弛而形放;名所湊集之地,使人勞形而苦神。

    不好學則不懲前過,不内省則不求後益。

    勢所可為,必不降伏其心,故富貴之人往往多驕;心難自抑,必不鄭重其身,故責怨之人往往輕死。

    既喪羞惡之心,必為機變之巧,無所檢束而日放其心者,不必有所利而後為惡也。

    私心未淨,不能竭情無隐;欲心驟動,必多陵節失序。

    随人而動,自處已卑;一感即應,失身彌速。

    若此者,如火銷膏,如溜穿石,日積損而不自知也。

    易所雲見龍在田者,雖無風雨之勢,識者已知非池中物矣。

    然非有殊尤絕高之行,人所不能,惟君子獨能也。

    其自愛也如愛器然,既包藏矣,又什襲之;其措躬也,如行地然,既審視矣,又曳踵焉。

    不以德盛而傲其體,不以行高而惰其志,無愧于心,無欺于人,無不周于事之用,如是而已矣。

    若夫警戒震動之心,人之大益存焉。

    一事之難可以緻終身之易,一身之否,可以緻舉世之泰。

    嚴厲非安和之道,而于自治則有功也。

    此省克之大端也。

     知天 上天止此清淑之氣,流行不息。

    人受之為德,仁義禮智,其條目也。

    天無雜氣,人無惡德,故古先聖賢俯仰二儀,必合其德。

    天地之德見乎其體,天圓而動,地方而靜。

    動者道之權也,靜者道之經也。

    天道無私,故可行權;地道受成,故宜守經。

    健行坎止,即經權之顯然告人者也。

    聖人之德,見乎仁智。

    智者萬物不隔,天地之動體也;仁者私意不留,天地之靜體也。

    處己以靜,接物以動,剛柔以立本,變通以趨時,則與天地之阖辟相似;默而感之,神而明之,則與天地之往來相似;有位施諸政治,無位明乎教化,則與天地之功用相似。

    此聖人之合天者也。

    天之心,無不欲其順也;人之心,無不欲其利也。

    聖人求義理之中以施事物之際,使上下各安其分,萬物各止其所,所成順緻利,和合天人也。

    故言道德必本仁義禮智,言禮樂必本中和之德,言政治必審因革、必崇愛敬,言兵必尚仁,言刑必遠申韓,是之謂明道也。

    人之體道,凡屬嗜欲之類皆當以天道制其淫放,凡屬禮義之流,皆當以人事策其怠惰。

    天道人事,可以相輔,亦可以相制。

    聖賢則得其相輔之力,中人以下則得其相制之力。

    聖賢嗜欲原薄,限以節制,則省克彌精,此相輔也。

    中人以下任性則流于淫放,服禮則易于怠惰,故必以天道節其嗜欲,以人事策其懈怠,此相制也。

    矯情以從理,安理以複性,行思坐誦常若不及,臨事往來常若有戒,亦所謂相制也。

     立誠 道德之功,在乎立誠。

    誠身之事,不過仁義禮智而已。

    四德無欺,即至誠矣。

    即事即物,堅守四德而擴充行之,即無欺矣。

    天道者,誠之最著者也。

    聖人之德,取足四端之中而天下之理充周有餘,天之體也;聖人之行,取則四端之中而天下之事泛應無差,天之用也。

    人之所尊,至天而極者,以其為德不欺而皆出于至善,又終古如是,有不爽之誠也。

    今有人焉,其德皆善,而又終身如是,則人而天矣。

    神之清明者,理也;神之昏濁者,欲也。

    念之真實者,理也;念之虛假者,欲也。

    善惡者,理欲之謂也。

    世之學者徒知善之當為,而非出于至誠,則往往有物以潛拒于其中;徒知惡之當去,而非出于至誠,則往往有故以默緩于其外。

    又以為人所不見,遂變其初念,以從不肖之心。

    又畏其不可對人,而藏之愈深以掩不肖之迹,此學者所同病也。

    好學之士,屏人獨處,清夜夢覺之間,莫非善惡兩端較量不辍,事無大小,一旦當前,善則力行,不善則速改,不刻勵于衆耳親目之前,不懈弛于隐微幽獨之際,然後物欲退聽,所性常存,是以無偏倚、無昏濁、無系戀而足藏神明之用,且能涵萬物、包天地、統人倫而亦具萬彙之體。

    體用兼備,則天人之際往往相符矣。

    其始學也,苦無進德之方,但日去疵類,自有進益。

    不能進德,皆由不能去疵,亟欲求美名而張之也。

    嵇康阮籍喜談名理,而窮理之功實疏,故不屑為尋常之行,亦不能入聖賢之室,恃其才氣過人而處乎末世,郁郁不得意,遂以遺世為高,并欲自遺其身。

    不知一身可遺,天下不可遺也。

    有道者不惟不遺天下,亦不遺其身。

    謹持性所固有而培養之功與日俱增,自不樂為放達之行矣。

    蓋人之為學無限,敗德之事皆從虛浮華美之念觸類推蕩而出,為之益熟則居之不疑,用之益工則箴之不痛。

    君子則不然,人之得失即己之成敗也,人之顯見即己之隐微也。

    恐無以自觀,故因人以及之。

    因人以觀己,則修己之功不在人後矣。

    見善必取之,知善必與之。

    取之者,所以自廣也;與之者,所以深造也。

    蓋天地有自然之德,君子體之,加以必然之功,所雲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皆自勉以必至于是,而非任其本質也。

    其為心也,時時悚惕,刻刻提撕。

    屏除嗜欲,使神明不昏;勤學好問,使見聞日益;揆度事理,使精義入神;樂近賢士,使觀摩有助。

    仁民愛物,以廣其仁;敬小慎微,以進于道。

    常存古人,使心存而不馳;勇于行義,使氣振而不惰。

    不摭華遺實,不有初鮮終。

    居以寬宏廣大,行以敦厚笃實,故有所企而日高,有所望而日就。

    不若參辰兩星,各居莫所,終古不相近也。

     順義 窮理之功,所以為處事之地。

    理之是非,即事之得失。

    每事當前,先舉而質諸理,理定而參以時宜,則經權皆備而無餘蘊,此外利害得喪不可勝诘,一涉揣摩,則執理之見常不勝從欲之見。

    舍經權而計利害,不跲踬于當時,即指擿于後世,蓋由止見利害,所以不見是非。

    或見利思義,常掩其非;或見害思避,常昧厥是。

    以利害之微明,成是非之大暗,則不式于義之過也。

    天地盈虛消息之理,萬事萬物皆聽命焉。

    人得其理以為進退存亡語默之節,一動一靜無不與消長同體,則世路崄巇可平。

    易之為書,六十二卦陰陽相錯,惟乾坤為純體。

    以其純也,故靜專動直,平實易知。

    靜翕動辟,簡要易行。

    然而人才不齊,事變多端。

    專直尚涉尤悔,必參以委曲調劑,纔得無戾;翕辟猶有滲漏,必加以彌縫融洽,纔得無閑。

    分數稍差,時宜稍乖,皆足害事,故有道之士必以六十二卦之理斟酌補救,使陰陽相錯,剛柔疊用。

    又審谛乎天地人之位以善措其專直翕辟之大而曲盡其彌縫調劑之細,然俊天下大務得此始成,生人大業行此始安。

    至于時措鹹宜,依然合乎易簡而足為制事之準也。

    故君子處事有序者不紊其序,有節者必案其節。

    如人之有形體,不可倒置也;如形體之有精華,不可壅滞也。

    心之所安而有礙于義,是意氣輿情欲相翼而成,其情可嘉,君子不以為禮,義之所在,而心未安,是事勢與羣望相迫而起,其事雖正,君子不以為誠。

    故君子處事,門内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

    父為子隐,子為父隐,門内之治也;大義滅親,誅不避兄,辟内難而不辟外難,門外之治也。

    又當上下相應,精粗俱到。

    有帝王之君必有帝王之臣,又必有帝王之民。

    平日教化所漸,未能醇一粹美,一旦欲為三代以上之事,必也自相違戾,有善心而無成事也。

    不以己之非奪人之是,故義所不克厭然而服,不為辱也。

    尊行于上,卑行于下,是之謂順。

    雖逆于事而理之所順即心之所安,不可謂逆也。

    恩以情殺,義以禮成,情以勢屈,道以力程。

    恩以情殺者,世近則恩深,世遠則恩降,故持論有寬嚴,制治有疏密也。

    義以禮成者,不使無禮義之人主持有禮義之事,其事雖逆,其辭必順,正辭所以繩事也;情以勢屈者,小之事大、賤之事貴,情雖不怿,勢所必斷,又當屈情從勢,不可以古法概今事也;道以力程者,道所當為必程其力,力所不堪不可責以道,不量力而施責,非王道之平也。

    善事以成為福,惡事以不成為福。

    善事将成而物敗之,主其事者之不幸也;惡事将成而物敗之,主其事者蓋有天幸。

    非人力所為焉。

    然事有未成即敗者,有必待既成然後敗者。

    勢未及重,其敗甚易。

    以其未重,故禍福皆輕。

    勢之既重,其事必成,成而必反,一敗塗地,故其禍常重也。

    凡舉事不義者,甯速敗而禍輕乎?甯倚勢速成,終于必敗而禍重乎?蓋任勢而處強者,一不義足以滅之,無所謂強也,此可先事決之,不待事後者。

    凡為仁之事,與義相輔,有通其仁而義不與者,以相濟為輔,非以相比為輔也。

    凝滞生于見理不明,忿恨生于私欲未淨。

    纖者舍大而取小,吝者豐己而薄人,皆由大義未通也。

    聖賢舉事應物,為之軌則以清其原,有以止天下縱欲之心。

    雖群情流放,終不可奪,所謂盡己心之經緯,以齊人心之亂緒也。

    故事雖未成而義已成,不必更問其事;事之所止即為義之所止,亦不必過用其心。

    以踰其義,是以移風易俗而人不驚也。

    且君子小人,其舉事各有不同。

    有小人僅可不嫌而君子不提不嫌者,不可以成敗論也。

    中古末世,其舉事亦各有不同。

    有中古可以不防而末世不得不防者,亦不可以成敗論也。

    不義之事,易世而後必反而歸正。

    魯人崇逆祀而陽虎正之,襄仲殺适立庶而季文子正之,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