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雖逝,精爽猶存。

    其尚德者,附天地和氣而興利。

    故先王祀為明神。

    月令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是也。

    其行惡者因害氣而施災,故謂之厲鬼。

    禮,天子立七祀,有大厲。

    諸侯立五祀,有國厲。

    五行傳亦有禦六厲之禮。

    厲氣流行,時有形聲,愚蒙聞之,必生訛言。

    民心不安,義須止遏。

    有民社者,惡可坐視不救?傳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

    操政柄者,亟為之求所歸焉。

    物怪則驅之,韓愈之事是也;人厲則撫之,子産之事是也。

    泉台之妖,雖不在厲鬼之數,但人心危動,以台為妖宅,妖偪處此,是以大懼,人君以國為體,一國之心緣此不安,欲安民心,不得不毀其台也。

    蓋離宮别館,清虛閑敞,人迹既稀,鬼物斯馮。

    欲除其害,不得複存其迹。

    祖宗親盡之廟,壤而不葺,葺之則為譏,況遊觀之所乎?此載在經義,不為無據者也。

    夏父弗忌亂闵僖之次,柳下惠謂其必有天殃。

    後弗忌死,已葬而柩焚,煙達椁外。

    此禮官失禮,鬼神譴責之明驗也。

    光武有事泰山,欲因武帝故封,梁松固争,要其必改。

    既封之後,光武未受其福而松被誅死,史家以為罪雖由身,亦誣神之咎。

    何也?朝廷之上,行禮之地,故以明禮為大事。

    古語曰,法吏侮法,猶禮官侮禮也。

    禮官逢迎人主,誣神侮禮,能無譴乎?左氏于跻僖一案既引論事君子之言,又引作詩君子之言,又引仲尼之論,再三舉似不一而足,深明其不可也。

    此嘉靖諸臣所以甯受擯斥,不敢順旨行失禮之事也。

    王莽之子非莽隔絕衛氏,吳章謂莽不可谏而好鬼神,可為變怪以驚懼之。

    夜持血灑第門,事覺而死。

    苦谏猶是說理,假鬼神則近邪魅,宜其陷于大逆而不可救也。

    昔人謂锺巫之祭足征淫祀無益,桑田巫期以明術自殺,晉小臣以言夢為殉,武帝炙胡靈上林,胡不聞欤? 有無 二氏之說以為天地萬物皆虛空所生,山河大地亦妄見其所生。

    夫閉一空器、鎖一空室而雲人物實其中。

    空瓶之中自生酒醴,空釜之中自生饔飱,此愚所必不信也。

    且也山河大地在人目前者猶妄,又安得其身已往,其性則存者乎?世人但知二氏之謬而不舉一确然可據之理以證其失,故終古莫勝。

    張子則舉易以證之,以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兇,吉兇生大業。

    古今以來,莫非氣之充滿而推蕩熏蒸以至于盛且久者,皆天下之實理也。

    乘生生之氣以來,既非自無而之有,雖有聚散死生而此理不息,又安得舉山河大地盡歸刬除以為無乎?以此辟二氏之妄,最為得之。

    故學者不可不明易也。

     異端之家無者必欲言其有,有者必欲言其無。

    吾儒之書,有無皆實理也。

    故周子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即理也。

    理之所在,不可以形器言,不可以方隅言,故曰無極。

    非若二氏之家,并此理亦言無也。

    先儒謂萬善所以生、萬事所以定,莫非此理流行為之根柢、為之樞紐,在天為陰陽,在地為剛柔,在人為仁義,人有此身,一日之間無一息不有仁義流行,所謂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也。

    而仁義而又相資為用,所雲互為其根也。

    仁者,萬物所資以為生。

    義者,萬物所待以成用,此太極之理箸見于人身者。

    若隻從氣化言,猶于人無益也。

    惟步步着實,人然後能盡仁義之事,而立仁義之極。

    故周子又以誠明之。

     吳澄之說言薦拔之非禮也。

    今推其說而廣之:為善之人既與日月争光,何所事于蔫拔?為惡之人既已淪于沙蟲,亦恐薦拔無及。

    若為子孫者,果知祖父所行既謬,而畏冥冥之中必有譴責,即當改行邁迹以贖其愆,冥中之譴未必不可挽回,祖父之過未必不可洗滌。

    若祖父未嘗有過而為有過之疑,因以生薦拔之事,是誣逝者以不白之寃也。

    其父攘羊,其子證之,猶見責于鄉黨,況未之攘羊而辄誣之乎?以此觀薦拔之說,果非釋氏之言,其徒為此惑人,信矣。

    嗟夫!虛無空幻乃聖賢之寇賊,因果報應,又釋老之奴隸,吾見世之好尚日下,而智術益陋也。

     天道聚散存亡而已,非有前後身之說也。

    腐草為螢,雀入大水為蛤,物或有之,豈人生之謂乎?且草之善惡必不報之于螢,雀之善惡必不報之于蛤,形之化者,尚不能相及,況形氣皆非其故者乎?且其說以不善為沙蟲,則螢之與雀皆沙蟲之屬也,豈一一皆為惡之報乎?若以為有人性者雜乎其閑,則沙蠱之生死誰司其籍而不爽其報乎?西土之人好殺,故釋氏以慈忍矯之,中國禮義之教,其體無方,其用無涯,奚取慈忍之一端乎?裴頠曰,形器之故有征,空無之義難檢。

    取難檢之義以愚人,人亦為所愚而不悟,不求益身心之故也。

    若以踐履笃實為務,則異說無由進矣。

     老子之意,惟以柔弱退伏待天下之事,絕不以人從我、以利權害、以巧勝拙。

    誠恐以人從我,倘人有不從,則我不得踞其勝矣;以利權害,倘我專其利,則人必受其害,受其害者,必與我為敵,而我失其利矣;以巧勝拙,人皆相競以巧,彼此相加,終無已時,至其極也,必有一敗,不如守拙,得以常不敗也。

    此三者,皆處人所不競之地,自伸其志而不受世途之阻桡者也,故其所言,皆近情理,絕不荒唐;皆可循求,絕不幻妄。

    所以古今用其說者亦可為君為相,而緻治平之休,獲賢哲之譽。

    若讀莊子則使人放縱而犯義越禮之事多,讀釋氏則使人無所檢括而妄言誕說之徒亦進,故二家之說以為号令則不雅,以為章奏則不法,絕與老子不同,而嵇康粱武又覆車之在前者也。

     性命 在太虛之上謂之天,形體所具謂之人。

    天與人以氣化相接而秉其陰陽剛柔之德,是之謂性。

    性之所居有物閛焉,如第宅然,是之謂心。

    凡九州島之内,生物衆多,各得夫土壤之氣。

    燥濕肥硗,必因其産,人為天地所生,豈有不得天地之氣者?得其氣即得其理,故凡為善人者莫不好仁而惡不仁,好義而惡不義,以此知仁義之為性也。

    戰國之時與孟子論性者,其人未必皆象瞽叟、纣也,而引象與瞽叟、纣以概夫天下之為堯舜、為微比者,不引古之善人以明性,偏引古之不善人以誣性,可謂喪其所受于天而酷嗜夫兇人之德矣。

    夫與人相期末至而思之,是之謂思。

    有所亡失,建鼓而求之,是之謂求。

    兩國相比,據圖籍以正疆界,設兵衛以嚴封守,雖有強敵亦不能奪。

    今人盡性之功亦當有思、有求、有不可奪。

    諸家之說樂放縱而惡拘檢,亡失而不求,久曠而不思,棄置不守,為物所奪,宜乎河漢其說,無所程于心也。

     命雖在天,必與人事相稱。

    人事有遠近高深而命無不應,人事有洪纖曲直而命之所報無不當。

    然則命也者,随人事得之,不可謂在天也。

    然天道聲臭莫測,常默與人周旋,人能惠迪則吉,能不驕不傲則萬福來求,惠迪從逆在前,吉兇影響在後。

    不驕不傲在前,萬福來求在後。

    所以動乎志、氣見乎眹兆者,又若天實為之,而驅人以從事焉。

    以其由人事得之,故曰君相可以造命。

    以其動乎志氣、見諸朕兆,則天實為之而君子不可不知命、不可不畏天命也。

    春秋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陰陽之中制其法,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減,故名其書曰春秋,所以舉中道也。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以仁義之中制其法,人之喜怒哀樂、動作威儀未必盡合于禮,故必矯情從道,必合仁義之中,而人道始和,人性始盡。

    推而廣之,五行之理則金火相革,人事之變則湯武革命,亦所以緻中道也。

    夫人事之中即劉康公所謂命也。

    若夫親者相殘,仇者相好,變化詭故,不可前知。

    以怨蒙賞,以恩被戮,憂喜回穴,不知所伏。

    張單俱災,顔冉速訖,死生壽夭,不可常測。

    此人所謂命而不可謂知命。

    阮逸曰,德合于天而心複于性,是謂知命。

    命非見牲無能知,知性者少,故知命者亦少也。

    劉峻辨命非不善也,王通猶以為凡事歸諸命則人道廢矣,蓋人能知命而後可言畏命,能立命而後可順命也。

     言行 謹言慎行,非土木之偶、首鼠之恭也。

    凡道德文章、功名事業貴乎在内者有以容納,志量恢宏則容納多矣。

    又貴在外者有所承載,局面寬展則承載富矣。

    執守不堅,苦于易奪,紛華美麗,見之斯悅,悅斯奪矣。

    負荷不久,傷于易敗,歲月推遷,志意潛移,移斯敗矣。

    容納不廣,雖堅守無益;執持不堅,縱恢廓無成。

    見義不為,器識之偏也;中道而廢,嗜欲之奪也。

    若此者,啟口即謬,作事即乖,奚取謹言慎行哉?理欲兩念,自天子至于庶人大略相同,然有以理之名快欲之私者,有以理之實近乎欲之名者,亦有欲所不當然而防理所當然者,又有推欲之私為理之公者,要之以己同人則欲之事皆可理行,以人從己則理之機莫不蕩而為欲。

    何以明之?人之動也必有所奉,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君受命于天,日用之間、人事之節所受命者,道也。

    憂之與疑,皆易理也。

    有憂有疑,濟物之心,何憂何疑,盡性之力。

    遇災而懼,有兇降名,是謂有禮。

    有禮者,四鄰之望也。

    怒以止亂,巽以行權,是謂有為。

    有為者,救世之略也。

    步不踰尺則縱橫皆方,折旋中規矩則環佩鎗鳴,是謂有度。

    有度者,萬民之表也。

    賤而有恥者,寵必不驕。

    柔不可犯者,強不可奪。

    遠而不至孤立,近而不涉谄媚,有所矯拂,因其勢而導之,有所聞示,援其類而諷之。

    有恩于人,不期其福,不徼其報,誠仁厚之德内結于心也,如是之謂理而君子所當法也。

    臨下不剛直,則匡衡之居省門。

    事上不和悅,則蕭望之之輕丞相。

    長傲遂非,天性疏曠者可救,學問頗僻者不可救。

    富貴功名,此中瑩通即為福,此中蔽塞必為禍。

    詭辟之論,偏倚之行,古人所最忌。

    今偏以此立名,出于己者無所撿擇,故責于人者無所程量。

    志淫則賤物貴我,心蕩則好奇尚怪。

    以我之所同毀衆之所同,皆不祥之人也,如是之謂欲而君子所當戒也。

    君子不以謹慎為恭,而以理欲為辨,故凡有位之言皆法也,無位之言皆業也。

    法則不可任意,業則不可苟居。

    陳治亂之機、辨義理之微、善惡以儆來事、藏否以示後學,大道為公而非以自為也。

    重厚簡默,不為流俗所喜而有道者取之。

    閉門卻埽,未必免讒。

    緘口内修,讒無由至。

    古人無絕物之教而有緘口之教也,此君子立言之則也。

    不炫鬻以求名,不弛放以寄憤,恬然若将終身使世不見其人、人不知其美,但安處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