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聚也。
況貨财之數,入之端有限,出之路無窮,親戚鄉裡饋遺贍給,朝着官署賞赍稍食,部民佃客供億輸将,賈客販夫懋邏居積,此入之端也,其事可指而數也。
通都大邑豖酒獄訟之争,風雨晦明探囊胠箧之盜,其人不可逆數,其事不可周知,皆出之端也。
故達觀之士,勿忿于出,勿快于入,不可謂在我者即為入,在人者即為出也。
古者諸侯四夷朝于天子,獻國之所有,亦發陳币帛于公卿之府寺,然相接以禮,彼此俱無貪淋之愆與求取之過,亦不以資約報施生責望于其間,則人道之常亦有不可廢者。
戎朝京師,發币于凡伯,凡伯弗賓,此必不厭其欲,故不禮其使。
他日見執之恥,則貪利所緻也。
春秋亡國之君亦有差等,虞公之貪,晉人執之以為媵,求為匹夫而不可得。
齊人受魯之賂田而黨弒君之事,魯乘勝齊之功而取所賂之田。
晉人取璧内府而藏諸外府,取馬内廄而藏諸外廄,曾幾何時,其人抱璧牽馬而至其庭。
事之反複,孰有着于此者?貪得好利,轉徙之間而已。
君子在隐約,不克他有施為,臨财勿苟得,即守道之心,即行道之事。
故為士大夫者,最不可受惠于人。
施而不報不可也,報之而有厭苦之心亦不可也。
其人雖不求報,而我常懷未報之慚與責報之疑,亦不可也。
惟辭之于始,則兩情俱惬。
一受其施,脈脈相視,終身如有所負。
晉之烈士,羞行乞而憎自緻,是以甯餓于翳桑也。
人道散而不有,讓而不取,重請求而惡匈奪,鄙德色而善忘施,所拟别于戴角而傅翼、弱肉而強食。
尤不可習用他人之器币,習用既熟,辭受之界漸不能清,如久處鮑魚之肆,全不聞其臭矣。
楚襄王問陽陵君曰,君子之富何如?對曰,假人不德不責,食人不使不役。
親戚愛之,衆人善之,此言雖小,亦可施于政也。
凡取非其有,以造意為首,蒙欲而動次之,不論得與不得也。
不義之财不可陳于宗廟,神必吐之不受,蒙欲而動之名也。
遠害 語曰,色斯舉矣,翔而後集。
言君子當見幾而作,審擇所處也。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
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言昧于知幾,迨禍已及,則不能去也。
要之趙殺鳴犢,孔子臨河而返;楚殺管修,葉公斬關而入。
無官職者聞聲而遁,若孔子者是;有權勢者觀釁而動,若葉公者是。
人未可遽殺,亦不可獨殺,故遠害者宜知幾,操政柄者不可不慎刑也。
傳記所載,自有安國便事之道而求之不精、行之不力,皆危機也。
聖賢于人,欲救其失而去其害,開其迷而杜其邪,故取古人之事,校量訓敕,多方示必道心焉。
敬者,德之輿也;恕者,德之則也。
敬恕不離于心,故能審是非得失之幾,得死生存亡之正,不與惡人為怨,受诟辱而不校,優遊于衰世從終其天年,慎小敬微,擇忠直之士為師友,是以常聞其過,即憂患之中亦必慎所托,不枉道苟免,不求救于憸人,否則清其質而濁其文,亦足稱也。
又以為人類之相殺,皆畏惡其人而殺之,未有鄙夷其人而殺之者。
或生乎亂世,或立乎暴主之側,自晦其美,不使暴露,所以徼其鄙夷之心。
既見鄙其人,即不殺其人矣。
知伯俯視韓魏之君,故二君得免于亡。
魏惠王狎公孫鞅,故鞅晏然不去其國。
枚臯、東方朔不根持論,上頗俳優畜之,故皆以善終。
而嚴助、吾丘壽王才智辏輻有餘,卒于不免,是以知巧之士不惜見鄙于人,以全所欲。
有道君子,亦不妨見鄙于人以善藏其用,不然,人之才智有限,世之憂患無窮,以有限禦無窮,吾未見嘐嘐自鳴者得以馳騁于天下也。
又計古今以來,亦有文字得罪者,皆詭僻不正之言,欺世诳俗之事,否則勝氣陵人,苛論絕物,深刻為心,陰慘為術,嗜進擠險,誣善藏慝,是以見者惡之,起而相詢,國法因之,用以懲惡。
豈有宣聖賢微旨,明先王正法,敦笃恺弟,平粹切實,至仁為裡,太和為表,而觸人主之怒,來權勢之仇,必無之事也。
又計近怨人者猝逢其禍,受亂人者必與其殃,昵刑人者常被其毒,能為我謀害他人者即能為他人謀害我者也,能诋訾人以悅我者即能诋訾我以悅人者也。
咿嚘上堂之夜客,攘臂入座之爪牙,皆能借彼以傾此,挈此以授彼者也,勿近此輩,亦遠害之道。
若此者,皆道心也。
道心一喪,人如鳥獸,罟獲陷阱,處處有之而目未之見。
何以征之?五行之理,逆陽者厥極弱,逆陰者厥極兇短折,故犯人者有刑辟之患,犯神者有疾夭之禍。
權勢屬陽,然君子不畏權勢。
刑人屬陰,而君子不近刑人。
有剛明之氣者猶可逆,無剛明之氣者不可逆也。
齊景公病痁而請誅祝史之言,至漢哀帝寝疾末瘳,而東平祝詛伍宏案脈之獄興,人主善病,亦能生大獄之端。
衛出公之嬖與小人比而逐大叔僖子,漢成帝信郎贲麗善星而以翟方進當天變,人主好術數亦不利于大臣。
若此之類皆不可不知戒也。
楚欲圖周,周人示以重器之利而計遂寝;秦欲圖楚,張儀誘以商于之利而禍立至。
楚公子比貪一朝之位,慶封躭朱方之樂,皆殺其身而不及悔。
生當亂世,死于饑寒者少,死于懷璧者多。
陳平所以封還項金、解衣刺船也。
甄尋手文有天子字,此乃殺身之朕兆,非吉祥也。
凡無德而有奇表,無德而有令譽,無德而有厚福,皆可謂妖,不可謂慶。
在國則滅,在身則亡,不爽之數也。
兇德之人,并生一時,辏集一處,則殺身之謀迅不及備、結不可解。
春秋轅濤塗、申侯,漢田窦,晉楊駿、賈谧,皆其徒也。
陽處父剛愎自用華而不實,又攬人主之權以進退朝士,謝靈運有其剛而無其權,何晏有其華而不聞其剛,顔竣則兼有之,皆不祥之尤者也。
臧武仲知美疢藥石之不同,不能趨此避彼,作不順而施不恕,遂不容于其國。
甯喜樂于持權而借口從命,内史谷不言内君之不可弒,而憂外君不賞其功。
子西過恃卵翼之恩而狎亂人狂逞之怨,皆兇德相聚,适足殺身者也。
小人敢于為惡,必無恻隐羞惡之心,從而指斥其過,最危之事也。
蓋寬饒以深刻之性居刺舉之任,抱憤懑之心過于激讦,多所不堪,是以怨怒并作。
東平國草起覆道,石自轉立,何與人事?而王後禱祠之。
天下已定,皇子通侯交遊賓客,雖雲盛事,然屬有奸人居其間,傾搖鼓動,一人事覆,同輩并受其禍。
故建武末年之獄興,廢棄之家子弟雖有美材,亦當養晦藏。
若又召緻名譽,好氣尚利,則速禍之道也。
王盤是也。
袁盎喜于人主之前持論短長,雖多正論,亦頗容私,是以終為有權力者所惡,緻殺身之禍。
大祗廉恥絕則不可仕,三綱絕則不可居,皆必有無妄之禍以及人也。
君子非全生之為貴,而明哲以保之為貴。
明哲之道有二,處患難之中宜于守常處順,擇事之平易者為之。
擇心之坦夷者居之,處中而不處極,一切深險之心、詭僻之行不可為也。
聖人恐人迷于憂患而不能出也,故舉九卦以告之是也。
居無事之時,養晦處默,樂天安義,防閑敬畏,勸善隐惡,知命之當然而窮通隐顯不改行義之心,必遂為善之志,無論吉祥之征、怪異之萌,皆默消之,則福既不狃,禍亦莫及。
聖人恐人躭于宴安而不知儆也,故以小旻之卒章明親戚相戒之義是也。
然亦有觀人則明、自處則暗者,何也?在人禍福之形已見諸事,吾主學問深而析理明,居心公而處物恕,鮮不中也。
至于反而自觀,雖一時所照頗為明察,亡何日久解怠,轉徙多端,是以終當變易,與所見相違。
若以觀人之智内省諸躬,歲月雖久,造次不易,其于禍福之際依然觀人之明,初念之察,豈有不通之物理乎?凡行有污穢者人雖偶不惡我,我行污穢,動作有危,亦當刻刻自惡。
語曰,千人所指,無疾而死。
今有千人憤怨而不死者,非幸免也,當有黨惡之人相從俱死。
苟幸免之日既多,則從死之人益衆,知幾者所宜亟去也。
形神 心易放逸。
能凝聚則成神。
氣易壅阏,能流通則生精。
精神盎然,形乃長生。
人之神寤則栖心,寐則栖腎,将寐在脾,将寤在肝。
神之所至,氣亦至焉。
人之氣,下起于踵,上徹于頂,中經于督脈,霧散于膚發。
憂則結聚,悅則暢達。
氣之所往,精亦往焉。
易曰,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兌以悅之,幹以君之,坤以藏之。
此人物生生之道,養生之家所當深味也。
動也者,體宜微勞,不可惰逸也。
散者,氣宜流行,不可湫厎也。
潤者,津液不枯涸也。
晅者,居處不即幽暗,就陽明也。
止者,嗜欲有節,思慮勿淫也。
悅者,心常泰然,無入不自得也。
君者,以神馭形,以欲從道,如人之有君長也。
藏者,精神之用深藏不洩也。
養生之家常從月令二至之戒,舉動無躁,聲色勿躭,滋味宜薄,嗜欲宜節,所以定神惜氣也。
秦醫之言曰,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此二疾皆心也,分屬二氣之感,何也?明者,晝也。
晝以營務思慮過多,君火太熾,則神不定。
晦者,夜也。
夜當安身,近女過度,相火太熾,神亦不定。
放二者異感而為病則同歸于心。
晉平公惑以喪志,以為有祟馮焉,蓋心神不定為此病也。
苟定神矣,焉能為蠱?又氣戾動于外,則陰血遍身皆動。
血既亂動,脈必張。
脈張于外,内必燥。
血既燥矣,氣必不運。
氣既塞矣,血亦中絕。
苟惜氣矣,焉能為盭?且也動物以一呼一吸為性命,植物以一炕一聶為呼吸。
呼吸者,節宣之妙理也。
水之流也,日夜不息,然而亦有翕張。
翕則稍渟,張則複逝。
一翕一張,相尋無已而後歸諸大壑。
金之在椟,時有輕重,餘時如故,子午加重,亦翕張之謂。
人之氣有呼吸,如戶牖洞開,風氣自入,突煙自祛,故病患由此可除。
凡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以後事更其前事,使節宣之,亦呼吸之義也。
老子欲人以啬為寳,又欲啬之于未損之時。
易之為卦,聚則受之以渙,渙則受之以節。
元人兩斧伐孤樹之戒,皆定神惜氣之義爾。
若夫沖和之氣流行天地間,會陰陽之和,極發育之美,凡物之形,皆受諸陰陽,而陰陽之精英則此氣當之。
得此氣最多者,靈爽獨異于人。
故為君為相有以治人,而人受其治。
養此氣最厚者,其年齡亦過于人,為期為頤,有松喬之壽也。
死生之際,人所難言,然亦有定理。
慎疾所必養生也,考終所以正死也。
藥餌以去疾,滋味以行氣,此人道之常。
至于笃疾之時,氣不絕則神不散,病不革則氣不絕。
未絕不得即死,猶既絕不能複生。
為君子者,不可以慎疾之故,遂萌貪生之心,尤不可以必盡之生,求緩須臾之死。
惟安時處順,則不為病所亂矣。
若夫資生之具如其分、如其量,則養也;過其量、過其分則傷害随之。
女寵太盛,神氣瞀亂,必行事多錯謬。
用物奢泰,必取予多不廉。
好色有此二病,不但傷生也。
山川之神主水旱疠疫之災,日月星辰之神主霜雪風雨之不時。
孔子曰,飲食不時,勞役過度者,病其殺之。
子産曰,若君之身,則亦出入飲食哀樂之事也。
山川星辰之神,又何與焉?由此觀之,今人疾病何與二氏?而禱祀及之,可以正其惑矣。
士禮 先王制禮,皆順性命之旨而為之節。
恩之淺深,義之遠近,禮與刑所由出。
故漢人禮服之學自為一家。
蕭望之受于夏侯勝,望之又以授元帝為太子時,蓋重其事也。
然喪服一卷,曾不盈握,而争說紛纭。
故摯虞謂世之要用,特易失指。
今喪禮非無定制,而人不能行,何也?時無聖賢,鮮能以誠心臨事。
故曾子曰,人未有自緻者必也親喪乎。
欲人事事盡心,若居喪之心也。
居心以誠,則無不克由禮之事矣。
古禮有國恤篇,唐顯慶中許李用事,辄焚國恤,而山陵之禮遂無所據。
國有大故,皆摭拾殘缺,比附倫類,推士喪禮行之。
事已而斥去,不存其籍。
有不合禮者,群臣莫敢執正。
緣臣子之義不豫兇事,而又無所據也。
且尊君卑臣太甚,每舉大禮多抑損典文,以便人主之私。
主有誤聽者,有不慊于心,辄為有司所阻者。
今略舉之,以辨從遠,居憂而遇令節,可慰不可賀也。
除喪而從吉,可用樂不可設燕也。
晉之群臣易服,而武帝宮中尚從三年之制。
宋之諸帝皆同晉武,而孝宗三年衰服,朝衣朝冠,悉用大布。
稱子稱名,以緻哀痛之心。
即位改元以系臣民之望。
正始之義盡,上下之情通,所謂可從者,此類是也。
冢宰之聽,其廢已久,伊尹而後,康王已無明文。
王莽為之,是誣天也。
嗣君即位,卿出并聘似繼好告哀,又娶元妃以奉粢盛,未嘗行卒哭,即吉之禮也。
杜預引比以為諒闇從吉之征,是誣聖也。
舉天下而葬一人,其禮不可略。
後之人君有未踰旬而葬者,是背死忘生也。
新君即位,在殡宮之前成禮,反服載在經義。
後世有即位,遺奠同日并舉者,是日也。
陪新君之班則違龍輴之從,赴山陵之禮則損朝儀之盛。
吉兇二事,驟
況貨财之數,入之端有限,出之路無窮,親戚鄉裡饋遺贍給,朝着官署賞赍稍食,部民佃客供億輸将,賈客販夫懋邏居積,此入之端也,其事可指而數也。
通都大邑豖酒獄訟之争,風雨晦明探囊胠箧之盜,其人不可逆數,其事不可周知,皆出之端也。
故達觀之士,勿忿于出,勿快于入,不可謂在我者即為入,在人者即為出也。
古者諸侯四夷朝于天子,獻國之所有,亦發陳币帛于公卿之府寺,然相接以禮,彼此俱無貪淋之愆與求取之過,亦不以資約報施生責望于其間,則人道之常亦有不可廢者。
戎朝京師,發币于凡伯,凡伯弗賓,此必不厭其欲,故不禮其使。
他日見執之恥,則貪利所緻也。
春秋亡國之君亦有差等,虞公之貪,晉人執之以為媵,求為匹夫而不可得。
齊人受魯之賂田而黨弒君之事,魯乘勝齊之功而取所賂之田。
晉人取璧内府而藏諸外府,取馬内廄而藏諸外廄,曾幾何時,其人抱璧牽馬而至其庭。
事之反複,孰有着于此者?貪得好利,轉徙之間而已。
君子在隐約,不克他有施為,臨财勿苟得,即守道之心,即行道之事。
故為士大夫者,最不可受惠于人。
施而不報不可也,報之而有厭苦之心亦不可也。
其人雖不求報,而我常懷未報之慚與責報之疑,亦不可也。
惟辭之于始,則兩情俱惬。
一受其施,脈脈相視,終身如有所負。
晉之烈士,羞行乞而憎自緻,是以甯餓于翳桑也。
人道散而不有,讓而不取,重請求而惡匈奪,鄙德色而善忘施,所拟别于戴角而傅翼、弱肉而強食。
尤不可習用他人之器币,習用既熟,辭受之界漸不能清,如久處鮑魚之肆,全不聞其臭矣。
楚襄王問陽陵君曰,君子之富何如?對曰,假人不德不責,食人不使不役。
親戚愛之,衆人善之,此言雖小,亦可施于政也。
凡取非其有,以造意為首,蒙欲而動次之,不論得與不得也。
不義之财不可陳于宗廟,神必吐之不受,蒙欲而動之名也。
遠害 語曰,色斯舉矣,翔而後集。
言君子當見幾而作,審擇所處也。
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
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言昧于知幾,迨禍已及,則不能去也。
要之趙殺鳴犢,孔子臨河而返;楚殺管修,葉公斬關而入。
無官職者聞聲而遁,若孔子者是;有權勢者觀釁而動,若葉公者是。
人未可遽殺,亦不可獨殺,故遠害者宜知幾,操政柄者不可不慎刑也。
傳記所載,自有安國便事之道而求之不精、行之不力,皆危機也。
聖賢于人,欲救其失而去其害,開其迷而杜其邪,故取古人之事,校量訓敕,多方示必道心焉。
敬者,德之輿也;恕者,德之則也。
敬恕不離于心,故能審是非得失之幾,得死生存亡之正,不與惡人為怨,受诟辱而不校,優遊于衰世從終其天年,慎小敬微,擇忠直之士為師友,是以常聞其過,即憂患之中亦必慎所托,不枉道苟免,不求救于憸人,否則清其質而濁其文,亦足稱也。
又以為人類之相殺,皆畏惡其人而殺之,未有鄙夷其人而殺之者。
或生乎亂世,或立乎暴主之側,自晦其美,不使暴露,所以徼其鄙夷之心。
既見鄙其人,即不殺其人矣。
知伯俯視韓魏之君,故二君得免于亡。
魏惠王狎公孫鞅,故鞅晏然不去其國。
枚臯、東方朔不根持論,上頗俳優畜之,故皆以善終。
而嚴助、吾丘壽王才智辏輻有餘,卒于不免,是以知巧之士不惜見鄙于人,以全所欲。
有道君子,亦不妨見鄙于人以善藏其用,不然,人之才智有限,世之憂患無窮,以有限禦無窮,吾未見嘐嘐自鳴者得以馳騁于天下也。
又計古今以來,亦有文字得罪者,皆詭僻不正之言,欺世诳俗之事,否則勝氣陵人,苛論絕物,深刻為心,陰慘為術,嗜進擠險,誣善藏慝,是以見者惡之,起而相詢,國法因之,用以懲惡。
豈有宣聖賢微旨,明先王正法,敦笃恺弟,平粹切實,至仁為裡,太和為表,而觸人主之怒,來權勢之仇,必無之事也。
又計近怨人者猝逢其禍,受亂人者必與其殃,昵刑人者常被其毒,能為我謀害他人者即能為他人謀害我者也,能诋訾人以悅我者即能诋訾我以悅人者也。
咿嚘上堂之夜客,攘臂入座之爪牙,皆能借彼以傾此,挈此以授彼者也,勿近此輩,亦遠害之道。
若此者,皆道心也。
道心一喪,人如鳥獸,罟獲陷阱,處處有之而目未之見。
何以征之?五行之理,逆陽者厥極弱,逆陰者厥極兇短折,故犯人者有刑辟之患,犯神者有疾夭之禍。
權勢屬陽,然君子不畏權勢。
刑人屬陰,而君子不近刑人。
有剛明之氣者猶可逆,無剛明之氣者不可逆也。
齊景公病痁而請誅祝史之言,至漢哀帝寝疾末瘳,而東平祝詛伍宏案脈之獄興,人主善病,亦能生大獄之端。
衛出公之嬖與小人比而逐大叔僖子,漢成帝信郎贲麗善星而以翟方進當天變,人主好術數亦不利于大臣。
若此之類皆不可不知戒也。
楚欲圖周,周人示以重器之利而計遂寝;秦欲圖楚,張儀誘以商于之利而禍立至。
楚公子比貪一朝之位,慶封躭朱方之樂,皆殺其身而不及悔。
生當亂世,死于饑寒者少,死于懷璧者多。
陳平所以封還項金、解衣刺船也。
甄尋手文有天子字,此乃殺身之朕兆,非吉祥也。
凡無德而有奇表,無德而有令譽,無德而有厚福,皆可謂妖,不可謂慶。
在國則滅,在身則亡,不爽之數也。
兇德之人,并生一時,辏集一處,則殺身之謀迅不及備、結不可解。
春秋轅濤塗、申侯,漢田窦,晉楊駿、賈谧,皆其徒也。
陽處父剛愎自用華而不實,又攬人主之權以進退朝士,謝靈運有其剛而無其權,何晏有其華而不聞其剛,顔竣則兼有之,皆不祥之尤者也。
臧武仲知美疢藥石之不同,不能趨此避彼,作不順而施不恕,遂不容于其國。
甯喜樂于持權而借口從命,内史谷不言内君之不可弒,而憂外君不賞其功。
子西過恃卵翼之恩而狎亂人狂逞之怨,皆兇德相聚,适足殺身者也。
小人敢于為惡,必無恻隐羞惡之心,從而指斥其過,最危之事也。
蓋寬饒以深刻之性居刺舉之任,抱憤懑之心過于激讦,多所不堪,是以怨怒并作。
東平國草起覆道,石自轉立,何與人事?而王後禱祠之。
天下已定,皇子通侯交遊賓客,雖雲盛事,然屬有奸人居其間,傾搖鼓動,一人事覆,同輩并受其禍。
故建武末年之獄興,廢棄之家子弟雖有美材,亦當養晦藏。
若又召緻名譽,好氣尚利,則速禍之道也。
王盤是也。
袁盎喜于人主之前持論短長,雖多正論,亦頗容私,是以終為有權力者所惡,緻殺身之禍。
大祗廉恥絕則不可仕,三綱絕則不可居,皆必有無妄之禍以及人也。
君子非全生之為貴,而明哲以保之為貴。
明哲之道有二,處患難之中宜于守常處順,擇事之平易者為之。
擇心之坦夷者居之,處中而不處極,一切深險之心、詭僻之行不可為也。
聖人恐人迷于憂患而不能出也,故舉九卦以告之是也。
居無事之時,養晦處默,樂天安義,防閑敬畏,勸善隐惡,知命之當然而窮通隐顯不改行義之心,必遂為善之志,無論吉祥之征、怪異之萌,皆默消之,則福既不狃,禍亦莫及。
聖人恐人躭于宴安而不知儆也,故以小旻之卒章明親戚相戒之義是也。
然亦有觀人則明、自處則暗者,何也?在人禍福之形已見諸事,吾主學問深而析理明,居心公而處物恕,鮮不中也。
至于反而自觀,雖一時所照頗為明察,亡何日久解怠,轉徙多端,是以終當變易,與所見相違。
若以觀人之智内省諸躬,歲月雖久,造次不易,其于禍福之際依然觀人之明,初念之察,豈有不通之物理乎?凡行有污穢者人雖偶不惡我,我行污穢,動作有危,亦當刻刻自惡。
語曰,千人所指,無疾而死。
今有千人憤怨而不死者,非幸免也,當有黨惡之人相從俱死。
苟幸免之日既多,則從死之人益衆,知幾者所宜亟去也。
形神 心易放逸。
能凝聚則成神。
氣易壅阏,能流通則生精。
精神盎然,形乃長生。
人之神寤則栖心,寐則栖腎,将寐在脾,将寤在肝。
神之所至,氣亦至焉。
人之氣,下起于踵,上徹于頂,中經于督脈,霧散于膚發。
憂則結聚,悅則暢達。
氣之所往,精亦往焉。
易曰,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兌以悅之,幹以君之,坤以藏之。
此人物生生之道,養生之家所當深味也。
動也者,體宜微勞,不可惰逸也。
散者,氣宜流行,不可湫厎也。
潤者,津液不枯涸也。
晅者,居處不即幽暗,就陽明也。
止者,嗜欲有節,思慮勿淫也。
悅者,心常泰然,無入不自得也。
君者,以神馭形,以欲從道,如人之有君長也。
藏者,精神之用深藏不洩也。
養生之家常從月令二至之戒,舉動無躁,聲色勿躭,滋味宜薄,嗜欲宜節,所以定神惜氣也。
秦醫之言曰,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此二疾皆心也,分屬二氣之感,何也?明者,晝也。
晝以營務思慮過多,君火太熾,則神不定。
晦者,夜也。
夜當安身,近女過度,相火太熾,神亦不定。
放二者異感而為病則同歸于心。
晉平公惑以喪志,以為有祟馮焉,蓋心神不定為此病也。
苟定神矣,焉能為蠱?又氣戾動于外,則陰血遍身皆動。
血既亂動,脈必張。
脈張于外,内必燥。
血既燥矣,氣必不運。
氣既塞矣,血亦中絕。
苟惜氣矣,焉能為盭?且也動物以一呼一吸為性命,植物以一炕一聶為呼吸。
呼吸者,節宣之妙理也。
水之流也,日夜不息,然而亦有翕張。
翕則稍渟,張則複逝。
一翕一張,相尋無已而後歸諸大壑。
金之在椟,時有輕重,餘時如故,子午加重,亦翕張之謂。
人之氣有呼吸,如戶牖洞開,風氣自入,突煙自祛,故病患由此可除。
凡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以後事更其前事,使節宣之,亦呼吸之義也。
老子欲人以啬為寳,又欲啬之于未損之時。
易之為卦,聚則受之以渙,渙則受之以節。
元人兩斧伐孤樹之戒,皆定神惜氣之義爾。
若夫沖和之氣流行天地間,會陰陽之和,極發育之美,凡物之形,皆受諸陰陽,而陰陽之精英則此氣當之。
得此氣最多者,靈爽獨異于人。
故為君為相有以治人,而人受其治。
養此氣最厚者,其年齡亦過于人,為期為頤,有松喬之壽也。
死生之際,人所難言,然亦有定理。
慎疾所必養生也,考終所以正死也。
藥餌以去疾,滋味以行氣,此人道之常。
至于笃疾之時,氣不絕則神不散,病不革則氣不絕。
未絕不得即死,猶既絕不能複生。
為君子者,不可以慎疾之故,遂萌貪生之心,尤不可以必盡之生,求緩須臾之死。
惟安時處順,則不為病所亂矣。
若夫資生之具如其分、如其量,則養也;過其量、過其分則傷害随之。
女寵太盛,神氣瞀亂,必行事多錯謬。
用物奢泰,必取予多不廉。
好色有此二病,不但傷生也。
山川之神主水旱疠疫之災,日月星辰之神主霜雪風雨之不時。
孔子曰,飲食不時,勞役過度者,病其殺之。
子産曰,若君之身,則亦出入飲食哀樂之事也。
山川星辰之神,又何與焉?由此觀之,今人疾病何與二氏?而禱祀及之,可以正其惑矣。
士禮 先王制禮,皆順性命之旨而為之節。
恩之淺深,義之遠近,禮與刑所由出。
故漢人禮服之學自為一家。
蕭望之受于夏侯勝,望之又以授元帝為太子時,蓋重其事也。
然喪服一卷,曾不盈握,而争說紛纭。
故摯虞謂世之要用,特易失指。
今喪禮非無定制,而人不能行,何也?時無聖賢,鮮能以誠心臨事。
故曾子曰,人未有自緻者必也親喪乎。
欲人事事盡心,若居喪之心也。
居心以誠,則無不克由禮之事矣。
古禮有國恤篇,唐顯慶中許李用事,辄焚國恤,而山陵之禮遂無所據。
國有大故,皆摭拾殘缺,比附倫類,推士喪禮行之。
事已而斥去,不存其籍。
有不合禮者,群臣莫敢執正。
緣臣子之義不豫兇事,而又無所據也。
且尊君卑臣太甚,每舉大禮多抑損典文,以便人主之私。
主有誤聽者,有不慊于心,辄為有司所阻者。
今略舉之,以辨從遠,居憂而遇令節,可慰不可賀也。
除喪而從吉,可用樂不可設燕也。
晉之群臣易服,而武帝宮中尚從三年之制。
宋之諸帝皆同晉武,而孝宗三年衰服,朝衣朝冠,悉用大布。
稱子稱名,以緻哀痛之心。
即位改元以系臣民之望。
正始之義盡,上下之情通,所謂可從者,此類是也。
冢宰之聽,其廢已久,伊尹而後,康王已無明文。
王莽為之,是誣天也。
嗣君即位,卿出并聘似繼好告哀,又娶元妃以奉粢盛,未嘗行卒哭,即吉之禮也。
杜預引比以為諒闇從吉之征,是誣聖也。
舉天下而葬一人,其禮不可略。
後之人君有未踰旬而葬者,是背死忘生也。
新君即位,在殡宮之前成禮,反服載在經義。
後世有即位,遺奠同日并舉者,是日也。
陪新君之班則違龍輴之從,赴山陵之禮則損朝儀之盛。
吉兇二事,驟